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印光法师嘉言录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彻底圆彰矣。(记)一五

◎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沈之殊。而缘有染净,必随
其一。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
涅槃。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
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
致所受生处,辗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皆被业
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
果。侵习气者,证缘觉果。破无明者,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福慧
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
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
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
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
瞋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沈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
(序)十

◎夫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清净
光洁,湛寂常恒。无生无灭,离相离名。在有非有,居空不空者,真
性也。至于揽地水火风之身,乃筋骨血肉之聚。方生即灭,纔荣便悴。
众骨支撑,如以木为屋。一皮包裹,犹以泥糊壁。里面尽屎尿脓血,
外头生垢汗发毛。蛆虫棊布,蚤虱星罗。假名为人,实我焉在。而且
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闲家具,奔驰于色声香味触法之荆棘林。由是起贪
瞋痴之无明,灭戒定慧之正智。五蕴本空,谁肯一照。六尘无性,人
皆认真。致令万苦俱集,一灵永昧者,幻身与妄心也。圆觉所谓一切
众生,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此也。(序)
三九




◎(以下论悟证)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
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
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
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
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
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
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
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
凡滥圣耳。今之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
人。此大妄语之罪,甚于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
地狱,经佛剎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何苦为一时之虚名浮
利,膺长劫之惨罚酷刑。名利惑人,一至于此。(书一)三三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
且勿儱侗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
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
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
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孤负佛恩。二空理唯言
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
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
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
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
稀彷彿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
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
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
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
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


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
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
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
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
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
方可云证实相法耳。)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
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
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
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
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份,五祖戒为
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
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
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
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
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
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
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
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
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
而共证也。(书一)四五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
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
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
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
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书一)四九

◎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化身。其所证者,谁得而知。然佛为众生现
身作则,故即以凡夫自居。其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者,以己诫人,


乃现身说法也。以大师最初志期断惑证真,真登地等。(地,十地,等,
等觉,)以弘法利生,荒旷自己禅定工夫,故止证得圆五品观行位而
已。故曰: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者,即随喜、读诵、讲说、兼
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耳。圆五品位,圆悟藏性。(藏性即实相妙理,
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缠,即无明,未断,故名在缠。)与佛
所悟,了无有二。圆伏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若断见
惑,即证初信。及至七信,则思惑断尽,得六根任运不染六尘之实证,
故名六根清净位。又于一一根中,俱能具六根功德,作六根佛事,故
亦名六根互用。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南岳即示居此位。此位之
人,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神通。其神通又非小乘阿罗汉所能比。
故南岳生前殁后,皆有不可思议之事,令人若见若闻,发起信心。南
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实证地位,谁能测其高深。此不过欲勉后世
专精学道,而作此曲折耳。岂真止证十信相似位,五品观行位而已耶。
我等博地凡夫,那堪拟彼。我等祇好麤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
以为助行。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之,则无往不利矣。(书一)四九

◎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
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
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六祖
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
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
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
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
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书一)
八十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今之人每以
世智辨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
视古今。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
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


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
切宜痛除。否则如贮醍醐于毒器中,便能杀人。若能念念返究自心,
不但如来所说诸法,即能得益。即石头碌砖,灯笼露柱,以及徧大地
所有种种形色音声,无非第一义谛实相妙理也。谓古今无人者,何曾
梦见。祈谛信而勉行之。(书一)八三

◎所示令亲之事,甚为希奇,可谓宿有善根。然又须兢兢业业以
自修持,庶不虚此一梦。倘以凡夫知见,妄谓我已蒙三宝加被,已入
圣流,从兹生大我慢,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则是由善因而招恶果。
末世之人,心智下劣,每受此病。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也。请以力修净土法门自勉,则将来决定
获大利益矣。(书二)二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
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
皆不读而知。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方可知念佛之妙。而(某)
之芜钞,屡屡言之。居士谓现世无益者,不但未深体净宗诸经论,即
(某)钞亦属走马观灯,未暇详究耳。(书二)二九

◎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
不能彻底亲得受用。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
证。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则是说
食数宝,不免飢寒而死也。(论)三



◎(以下论宗教)末世讲家,每好谈宗。致令听众,多随语转。
窃谓禅家机语,绝无义味。唯就来机,指归向上。只宜参究,何可讲
说。如是讲经,唯超格大士,能得其益。其他中下之流,尽受其病。
于宗则机锋转语,不知力参,妄自以义路卜度。于教则实理实事,由
非己境,便认作喻意表法。以宗破教,以教破宗。近世流弊,莫此为
甚。(书二)一九


◎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
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
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
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
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
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如
此作用,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 指物传心人不会,
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矣。)以此语言,人情见,塞人解路。根熟
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良
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未能直下了悟,必
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论)九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纔一发
心,便入宗门。在知识祇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
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箇箇认为实法。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
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
学事毕。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
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
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以教破宗,以宗
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
祖排因拨果而已。(论)九

◎教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犹如圣帝明诏,万国钦崇。智愚贤
否,皆令晓了,皆须遵行。有一不遵者,则处以极刑。佛教有一不遵
者,则堕于恶道。宗则独被上根,不摄中下。犹如将军密令,营内方
知,营外之人,任凭智同生知,亦莫能晓。以此之故,方能全军灭贼,
天下太平。军令一泄,三军倾覆。祖印一泄,五宗丧亡。未悟以前,
祇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
真,即名为泄,其害甚大。(论)十

◎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宗家方便,出于格外,所有语言,似乎


扫荡。未得意者,不体离言之旨,唯噇出酒之糟。在宗则开一解路,
不肯力参。在教则妄学圆融,破坏事相。唯大达之士,双得其益。否
则醍醐甘露,贮于毒器,遂成砒霜鸩毒矣。(论)一一

◎教虽中下犹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虽中
下难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彻,以守约故。教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
悉皆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导师。
宗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便能阐直指宗风。佛法大兴之日,及
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实时飞去。佛
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
则终无所成。(论)一一

◎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
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良以心通妙谛,遇缘即宗。柏树子、干屎橛、
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骂、法法头头,咸皆是宗。
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反不足以为宗耶。何须借人家扛子,撑自
己门庭。自家楩楠豫章,何故弃而不用。须知法无胜劣,唯一道而常
然。根有生熟,虽一法而益别。(论)一二



◎(以下论持咒)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
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
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
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
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
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
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
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
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
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


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
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覶缕及之。(书一)三六

◎只宜持咒,助修净业。勿辄作法,烦渎佛圣。倘动辄作法,若
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致起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
事。如有发心出家者,自未证道,不能观机,上叩佛慈,冥示可否,
庶无匪徒败种混入之弊。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为下流,
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脱。谁肯如此抉择。贪名利,喜眷属,致令佛
法一败涂地,莫之能兴也。(书一)四六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
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
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书一)六十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
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
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
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
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
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
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
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书二)二二



◎(以下论出家)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
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
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
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
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
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
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己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


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
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
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
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
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
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书
一)一一

◎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有大损。倘世皆上士,
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
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
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以后求出家者,第一
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则不
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
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
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
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
要义。(书一)一二

◎出家一事,今人多以为避懒偷安计。其下焉者,则无有生路,
作偷生计。故今之出家者,多皆无赖之徒。致法道扫地而尽,皆此辈
出家者为之败坏而致然也。(书二)三

◎今之僧人,实难令人生信。但既追悼僧人,何可诽谤僧人。若
举其善者,戒励不善者,则无过矣。然自既在学生之列,即戒励亦宜
缄默。以此种事,唯有德望者,方可举行,非黄口雏生之所宜为也。(书
二)一一

◎市井习气,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远离,先须了知世
间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


三毒,无由而起矣。倘犹不能止,则以忠恕忍辱治之,则自止矣。若
又不止,则设想于死,自然无边热恼,化为清凉矣。(书二)二四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
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
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
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
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姪可托,
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
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
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
博通世典, 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
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
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
岁出家,年十九,世乱榖贵,负母入华山,自辟榖,乞食奉母,次年
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
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
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
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
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
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论)
一三

◎出家为僧,乃为专志佛乘,与住持法道而设。非谓佛法唯僧乃
可修持也。(论)一四



◎(以下论谤佛)若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
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
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不能自反,且无论碌


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
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其学问操
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
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书一)三八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随
顺机宜,为之说法。俾得消除妄业,亲证本有。即一切众生皆得究竟
涅槃,了不见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以彼原是佛故。众生视佛皆是
众生,故西天九十五种外道,及此方拘墟儒士,莫不竭尽心力,多方
毁谤。必期于佛法断灭,了无声迹,而其心始快。然杲日当空,只手
焉遮。适足以彰佛法之光明,而形自己之浅陋而已。有宿根者,由谤
佛辟佛因缘,遂复归依佛法,为佛弟子,代佛扬化。无宿根者,当乘
此业力,永堕阿鼻地狱。待其业报尽时,往劫闻佛名之善根,当即发
现。由兹方入佛法,当即渐种善根,以至业尽情空,复还本有而后已。
甚矣,佛恩之广大深远,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永为道种。譬如闻
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能如是生信,是谓正信。(书
一)八三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修身齐
家治国亲民之道,无不具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功业喧宇宙者。与
夫至孝仁人,千古景仰。人徒知其迹,而未究其本。若详考其来脉,
则其精神志节,皆由学佛以培植之。他则不必提起。且如宋儒发明圣
人心法,尚资佛法,以为模范。况其他哉。但宋儒气量狭小。欲后世
谓己智所为。因故作辟佛之语,为掩耳盗铃之计。自宋而元而明,莫
不皆然。试悉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
其用工之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乃其末后之发现处。如
此诸说话,诸事迹,载于理学传记中者,不一而足。岂学佛即为社会
之忧乎。(书二)二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
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则


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
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
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
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
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
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
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
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
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
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
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
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
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
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
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始本
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
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
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
也,哀哉。(书二)五一

◎溯自法流中国,历代帝王,无不崇奉。唯三武灭佛,而随即更
兴。譬冬之冻闭坚固,正成就其春夏之发生畅茂耳。杲日当空,只手
焉遮。仰面唾天,反污己身。三武者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也。先
皆深信佛法,极意修习。魏武信崔浩之蛊惑。周武听卫元嵩之谗谮。
唐武信李德裕,及道士赵归真之诬谤。毁灭未久,而主者助者,皆罹
极殃。魏武废教后,不五六年,崔浩赤族,己亦被弒。嗣帝即位,复
大兴之。周武废教后,元嵩贬死,不五年而身感恶疾,徧体糜烂。死
未三年,隋文受禅,复大兴之。唐武废教后,不及一年,归真被诛,
德裕窜死,武宗服道士金丹,疽发背死,宣宗复大兴之。宋之徽宗,


初亦甚信佛法。后听道士林灵素之妖妄,遂改佛像为道相,称佛为大
觉金仙,称僧为德士,着道士衣,凡作法事,居道士后。下诏不久,
京城大水,直同湖海。君臣惶惧,敕灵素止水,愈止愈涨。忽僧伽大
圣现灵禁中,帝焚香乞哀。僧伽振锡登城,水即顿涸。随敕复佛旧制。
不六七年,父子被金虏去。金封徽宗为昏德侯,钦宗为重昏侯。二宗
皆死于五国城。夫佛乃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
教人以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了幻妄之惑业,复本有之心性。尚感恩
报德护持流通之不暇,岂可任一时之势力,灭众生之慧眼,断人天之
坦路,掘地狱之深坑。宜其即目交报,永劫沈沦。贻诮将来,以为殷
鉴。(杂着)二

◎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沦海。古今最道高德备者,
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只有一
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孙,得绵世系。降此而下,颜渊短
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左邱明亦丧明。屈原沈江。(屈原尽忠
被谗,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五日,沈于
汨罗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酱也,子路仕卫,卫蒯瞶与其子
辄争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天地日月,犹不能令
其常然不变。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唯其乐天知命,故所
遇无不安乐也。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以当时
现境论之,似乎非福。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孰有过于此者。人生世
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
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绫罗绸缎。口则菜羹尽可过饭,何必鱼肉
海味。子孙则或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
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莫过秦始皇。吞并六国,焚书坑儒,
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无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谁知陈涉一起,
群雄并作。一统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国灭,子孙尽遭屠戮。
直同斩草除根,靡有孑遗。是欲令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
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丕
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
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
随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录。
夫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虽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国便灭亡。
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何曾有一日安乐也。下此若两晋宋齐梁
陈隋,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皆不久长。就中唯东晋最久,仅一百三
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灭亡。此
乃正统。其余窃据伪国,其数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无非欲遗
子孙以安富尊荣。究其实效,反令子孙遭劫受戮,灭门绝户也。且贵
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
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兴,有福无殃也耶。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
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燄、如干闼婆城。(梵语干闼婆,此
云寻香,乃天帝乐神,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
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随悟净
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
下。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
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
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舍迷染缘,随悟净缘。一
心念佛,求生西方。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高证四圣之果位。岂不是
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书一)二七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徧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
六尘境中,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由业受报,久经长劫,
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发大愿,欲令尽虚空
徧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


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
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
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
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
道。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寿能宣,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智慧,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彻证自
心,成无上道,普为众生,说所证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
者少,中下者多,故复随机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
即入涅槃,犹复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觉,以行济度。如是
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
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序)六四

◎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
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
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
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
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彼世智辩聪者,以己拘墟之见,辟驳
佛法,谓其害圣道而惑世诬民,与生盲骂日,谓无光明者,了无有异。
一切外道,咸皆窃取佛经之义,以为己有。更有窃取佛法之名,以行
邪法。是知佛法,乃世出世间之道本也。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其滋
润流露,则为万川,而万川无一不归大海。彼谤佛者,非谤佛也,乃
自谤耳。以彼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冀彼舍
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为尊重,最可爱惜,故佛
不惜如是之勤劳,即不信受,亦不忍弃舍耳。使众生不具佛性,不堪
作佛,佛徒为如是施设,则佛便是世间第一痴人,亦是世间第一大妄
语人,彼天龙八部,三乘贤圣,尚肯护卫依止乎哉。(序)六五

◎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爱无偏党,常欲度脱。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虽绝无信心之一阐提辈,亦无一念弃舍之心。


机缘若到,自可生信归依,依教修持,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也。
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
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法华经云:若
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
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
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良由众生之
心,与佛菩萨之心,觌体无异,但以众生迷昧,背觉合尘,致使彼此
间隔,莫蒙覆被。倘背尘合觉,一心称名,自然感应道交,垂慈加被,
虽遇险难,亦得无虞也。(记)三五

◎学道之要,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习气愈盛者,此乃
以学道作学艺耳。故其所学愈多,畔道愈盛,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
也。(覆王尊莲书)



◎(以下论师道)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
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次则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
属于兄。故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
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 古文友作爻,又,手也,系
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书一)四三



◎(以下论戒律)法门虽多,戒定慧三,摄无不尽。故楞严经云: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三者之中,
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其心必
不至与佛相远也。故如来于梵纲经,为众生保证云:我是已成佛,汝
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
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之第一要道也。(杂着)十六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
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
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书二)二九



◎(以下论经典)如其天姿聪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仍须以净
土法门而为依归,庶不至有因无果。致以了生脱死之妙法,作口头活
计,莫由得其实益也。必须要主敬存诚,对经像如对活佛,不敢稍存
怠忽,庶几随己之诚大小,而得浅深诸利益也。至于根机钝者,且专
研究净土法门,果真信得及,守得定,决定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校彼深通经论,而不实行净土法门者,其利益奚啻天地悬殊也。如上
所说,无论甚么资格,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甚么邪执谬见,我
慢放肆,高推圣境,下劣自居等病,由此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
无不随手而愈。(书一)九一

◎佛法渊深,大聪明人,尽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详悉处。然
佛法随机施教,若欲得其实益,即从特别超异之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
之,则颇省心力,实为最要之道。(书二)六七

◎校经一事,甚不容易。恐师无暇及此,委任他人。须有出格见
识,十分细心,再三详审,勤加考稽。方可一正讹谬,令其芜秽尽除,
天真彻露。否则宁可依样画葫芦,庶不至大失其本真矣。(书一)三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但宜遵重华严,
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以其称
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在于会三归一,开权显
实,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
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
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
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


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然孔子见尧
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其傚法企慕乎三圣者,何其至诚如是
之极也。(书一)四十(补注: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者,以圆
教初住即破无明证法性,别教初地方破无明证法性,华严兼有初地破
无明证法性之义,故云华严犹兼乎权,而注此数字以释兼权之义,恐
有未喻,故复重释所以耳。)

◎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
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
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书一)六二

◎残经无可修补,烧则无过。如可看可补者,则不宜烧。有不知
变通,一向不敢烧。此经毕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经收藏,反成亵渎。
兼以亵渎之过,贻之于后人也。岂可不知权变乎哉。(书二)一一

◎现在人的对证药,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无
论何等根性,因果净土,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至于教相,亦须择人
而施。以学生各有所学之事,佛学乃兼带耳。天机若浅,则专务教相,
或将净土抛在脑后,致成有因无果之结果。是不可不相机而设法也。
今之崇相宗者,其弊亦复如是。彼提倡者,实不为了生死,只为通理
性,能讲说耳。使彼知自力了生死之难,断不肯唯此是务,置净土于
不问,或有诽薄之者。此其人皆属好高务胜,而不知其所以高胜也。
使真知之,杀了亦不肯弃置净土法门而不力修也。甚矣,学道之难也。
(同上)

◎众生根器不一,如来慈悲无量。果能真实至诚恭敬念佛,到临
终时,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紫柏憨山语极亲切,然彼二位皆属宗门知
识,若对有真信切愿者说,则为有益。对稍种善根,未能专修者说,
则彼以为生西无我们分,从此便打退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
诚哉言也。(覆李圆净书)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
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覆
康寄遥书)



◎(以下论中阴)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
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
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
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
七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
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
前,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
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
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
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
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
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征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不但善者益趋于善,
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裂。天地鬼神,欲人
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
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
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书一)八一

◎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既有身躯之情见,固
须衣食而为资养。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
若是具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
德圆彰矣。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如焚冥
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
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
之大义矣。(书一)八一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
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
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
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
代识随去也。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页,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
此问。原答颇不中理,(某)为之改正,当查阅之。原答云:譬如鸡卵,
有有雄者,有无雄者。未有识托之胎,如卵之无雄者也。不知卵之无
雄者,即令鸡孚,亦不生子,何可为喻。(某)只期理明,不避僭越。
故为居士陈其所以。圆泽之母,怀孕三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
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义。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
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
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
为常途多分耳。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
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书一)八一



◎(以下论四土)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
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
土,全体寂光。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视之,何一不是寂光。
故曰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徧一切处之常寂光
土,唯满证光明徧照之毗卢遮那法身者,亲得受用耳。余皆分证。若
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耳。欲详知者,当细研弥陀要解
论四土文。而梵网玄义,亦复具明。(毗卢遮那,华言光明徧照,亦云
徧一切处,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圆满报身卢舍
那佛亦然,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乃化身佛之各别名号耳,卢舍那,
华言净满,以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
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约称性所感之果,则云实报。约究竟所
证之理,则云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妙觉乃云上上实报,
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觉,二土皆属分证。妙觉极果,则二土皆属究


竟耳。讲者于实报则唯约分证。于寂光则唯约究竟。寂光无相,实报
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
一切诸相,由空发挥。又如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
现,汉来汉现。实报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作二土
说。(书一)四五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
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
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
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文钞中亦详述之。同居虽
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
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书二)三四



◎(以下论舍利)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
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
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
舍利者。又雪巖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
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
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
及归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
天大起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
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亿是精气神之所炼耳。
(书一)七六

臂香

◎(以下论臂香)臂香者,于臂上然香也。灵峯老人,日持楞严
梵网二经,故于然香一事,颇为频数。良以一切众生,无不爱惜自身,
保重自身。于他则杀其身,食其肉,心更欢乐。于己则蚊噆芒刺,便
难忍受矣。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


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
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
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
罪灭福增。(言自他者,虽实为己,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故
云自他。)绝无一毫为求名闻及求世间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而行。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空,四弘普
摄。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其或心慕虚名,徒以执
着之心,效法除着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苦
行。以以执着心,求名誉念。即无三轮体空之解,又无四弘普摄之心。
以如来破除身见之法,转增坚固身见。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
故华严谓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者,此
也。(书一)五七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以彼已证法
忍,了无人我之可得。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若有
计校,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云布施头目髓脑,
则诚然。至于妓女(妓女即歌舞之女,当作技, 技即歌舞之谓)、彩女
等,不过扩充菩萨布施之心,不可以词害意。若死执其语,则愿令阿
僧衹世界妓女充满之文,又将如何安置乎哉。此显菩萨内外俱舍,了
无贪惜。内而头目髓脑,外而国城妻子,无一法生贪着,故能于生死
中独得解脱。彼受施者,由菩萨愿力摄持,或于实时,或于后世,无
不亲蒙利益,了生脱死。如歌利王之割截身体,后为最初得度之憍陈
如。此种如太虚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见测量。须知未得
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否则便于住
持法道,或有妨碍。若未证无生法忍,即不住持法道,亦不宜学菩萨
之舍头目髓脑等。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无所益。凡
夫须按凡夫能行者行之,则可矣。(书一)八八




◎(以下论境界)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
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
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
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
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可不慎诸。
一一具说,太费笔墨。知一反三,当无遗义矣。(书二)二八

◎须知时无定法,随人所见不同,佛菩萨境界且置,姑以凡小之
境明之。周灵王子子晋,学仙,过七日,于缑山出现,已到晋朝。故
有诗曰: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几读
平声,近也,从周灵王至晋彼出时,将及一千年耳,)又吕纯阳遇钟
离权于邯郸逆旅中,钟劝其学仙,吕意欲得富贵后方学,钟与一枕令
睡,则梦见由小至大,以至宰相,五十年富贵荣华,世所罕有,子孙
满堂,其乐无央,后以一事与上意不合,遂自引退,乃醒。睡时逆旅
主人煮黄梁米粥,梦中出入将相,做许多大事,经五十年之久,及醒,
黄梁粥尚未煮熟,此不过仙人之所现,尚能于一念中作五十年境界事
业。况佛为天中天,圣中圣,诸大菩萨已证法身之境界乎。故善财入
弥勒楼阁,入普贤毛孔,皆于十方世界,行六度万行,经佛剎微尘数
劫。汝看此文,又将何以测度乎。须知三际无实体,而在凡夫分中,
只见凡夫所应见之境,不得以凡夫所见之境,谓佛菩萨亦复如是,了
无有异也。今为喻明,如镜照数十重山水楼阁,实无远近,而复远近
历然。世间色法,尚能如是,况已证唯心自性之心法者乎。故曰:于
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
念,无边剎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他不隔于毫端也。凡属不思议境界,但当信仰佛言,
勿妄测度。果能恳切至极,自可悉皆明了,亦不须问人也。若不在恳
切至诚礼拜持诵上致力,终日取非凡夫所能测之境界而妄测之,则与
幻人法师同一覆辙,欲不受谤佛谤法谤僧之罪报,何可得乎。(书一)
九三


◎知令严所有灵感甚多,不胜钦佩。若约受法时大士与天龙八部
皆现,尚有密宗禁戒不许宣传之妙境,此岂为素奉基督曲为示现乎。
若依此义判,必定有所证。若无所证,圣决不率尔虚应。至谓起信之
见应身,乃念佛人临终之相,以未破无明所见皆应报法之身,非彼善
根所能见者。至于普陀梵音洞之见,乃曲令众生增长信心,人人得而
见之,不可引以为例。若引则便致一切人皆依此以造谣言矣。五台之
文殊,古人见者颇多,然皆有大因缘,或有深工夫,见则必有悟解证
入。(某)光绪十二年朝五台,先在北京琉璃厂徧求清凉山志,只得一
部,日常看之,以天冷至三月初方到山,住山四十余日,见来朝山者
多说见文殊菩萨,实少真行持者。固知朝山者说见,皆附和古人之迹
以自夸耳。使其果见,其人必与随流打混者金鍮各别。否则文殊便不
自重,而轻以现身,所为何事。理即佛,即一切众生,是非指背尘合
觉而言,若背尘合觉,则便属名字矣。某君之入定则同毗卢遮那,出
定仍是凡夫,乃不知惭愧,大言欺人耳。使果同毗卢遮那,断不至仍
是凡夫。彼盖欲以密宗压人,不知(某)纵不知密宗,岂不知是非,
而即可笼络乎哉。(覆陈伯达书)



◎(以下论神通)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
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
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
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
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
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
彼吃了死者,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
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
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
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


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
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
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
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书一)九五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间之乱,乃众生同分恶业所感,彼邪
僻诸说亦然。世风之变,最初皆一二人为之发起,治乱邪正,无不皆
然。何可不于人力转变处讲,而专归于佛菩萨显神变乎。佛菩萨非不
能显神变,奈众生业重,亦无如之何。譬如浓云厚雾,渺不见夫天日,
将谓天日已无有乎。而人与天地,称为三才,僧与佛法,名为三宝,
其如此称者,以参赞化育,宏扬法道之义而名之。汝专欲弃人力,而
任佛菩萨天地之力,是尚可谓知道者乎。大乱之世,大悲菩萨示现救
护,亦救其有缘耳。以乱乃同业,其宿因现缘乃别业,有感菩萨之别
业,则蒙菩萨加被救护,何可儱侗而论。菩萨逆顺方便,救护众生之
事,非胶知板见者所能知。今为汝说一例,由此而推,勿道是菩萨,
即真怨家,亦好作入道成佛之基。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
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
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
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
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
世心,以求了生死乎。至谓拥强兵,踞高位,作种种苦恼众生事者,
或亦有大悲示现者欤。此义唯可与通人言,不可与无知无识者道。若
是通人,即真恶魔,亦可得益。无知无识者若知此义,则不知发心修
行,反去毁谤佛法。譬如用药,小儿不肯吃药,涂之于乳,则不吃而
吃矣。汝欲作通人大张此义,则害人处多而利人处少矣。且祈缄默,
勿妄谈说。佛菩萨之境界,非凡夫所能测度。(书一)九八



◎(以下论秘传)今之各外道,无不以秘传引动无知者入彼教中。
将愿入时,必须发誓,以后若反其教,则得如何如何之恶报。实则多


多都是骗人之法。而以发誓之故,纵有知其非者,亦不敢或有违背及
与表章。甚矣外道秘传发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羁人固也。吾佛无秘传之
法,一人如是说,万人亦如是说。关门塞窗,外设巡逻,只许一人入
内,而且小语不令外闻,此道焉有光明正大之事。愿诸位悉知其弊,
故略述之。(海潮音月刊)

◎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书一)
四四



◎(以下论扶乩)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
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书一)
二六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通力。其优者
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纪文达谓乩多灵鬼假托,
余与兄坦然扶乩,余能诗而不能书,余扶则诗词敏捷,书法潦草,坦
然扶则诗词庸常,书法遒劲。所冒古人,问及集中奥窍,则云年代久
远,不复记忆,故知非真。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
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
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但其气分似之。又恐汝等或
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并言之。(书一)四二

◎近来上海乩坛大开,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
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
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
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书一)四二



◎(以下论炼丹)佛法唯教人止恶修善,明心见性,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一大藏经,绝无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
老者。国初魔民柳华阳作慧命经,尽用佛经祖语,证炼丹法。挽正作


邪,以法谤法。未开眼人,见其邪说,认为真实,正见永失。所言所
修,皆破坏佛法。而犹嚣嚣自得,谓吾幸遇真乘,得闻正法。所谓认
贼为子,煮砂作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可不哀哉。夫炼丹一
法,非无利益。只可延年益寿,极功至于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传,
况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为
吾有身。若能领会此语,便不被彼所迷。兼能熟阅安士全书、居士传、
平心论、稽古略等书。则明镜当台,妍丑自分。洪炉验金,真伪立判。
(书一)五七

◎窃以释道本源,原无二致。其末流支派,实有天殊。佛教教人,
最初先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
知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可显现
矣。道教约原初正传,亦不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事。后世凡依道
教而修者,无一不以此为正宗也。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
心性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
亦毫善弗遗。唯于炼丹运气等,绝无一字言及,而且深以为戒。以一
则令人知身心为幻妄,一则令人保身心为真实耳。此所谓心,乃指随
缘生灭之心,非本有真心也。炼丹一法,非无利益。但可延年益寿,
极而至于成仙升天。若曰了生脱死。乃属梦话。(书一)七五

适宜

◎(以下论事须适宜)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
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然汝
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
遂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
道之罪。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
以净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属,与一切有缘者,同生西方。则
可不负此病,及佛为现身也。(书一)八四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


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
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
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
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
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
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
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
外边事迹上做。(书二)八

◎真办道人,何预他事。但未能通身放下,斩断万缘。不妨带培
心地,以救取一半耳。(同)一五

◎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
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
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
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书二)六八

◎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
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
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证,则生者少而
死者多矣。是在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书二)六

◎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理。而当其事者,须秉一定之理,而行
因时适宜之道。理与权相契,法与道相符,斯为得之。(书二)一二

◎佛法因人而施,断不可执通途宏规,而与机相违,致失即生了
脱之殊胜利益。是在当人自量根性,而为修持耳。(书二)二一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时,在家人多用之。然宜从俗葬埋,恐
执泥者妄生议论。实则烧之为易泯灭,过七七日烧弥妥。葬之年辰久,
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丧,不作礼乐,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忧,
武官不丁忧,以军事不可或辍,故不为制。今则废伦非孝,纷纷而起,
守制之期,尚足挂齿乎。吾人当依古礼,斟酌行之,不可遽变,不必


过泥可耳。(书二)六一

◎莲社初开,须有定规。女人入社,断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
漫无检约。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丛生矣。至要至要。(书二)二四

◎窃谓现今世道人心,陷溺至于极点。又加国用空乏,赋税比前
重得数倍。诸物昂贵,民不聊生。天灾人祸,频频降作。值此时际,
欲宏法道,只可普与来者,指其学佛要义。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兄
友弟恭、夫倡妇随。各尽己分,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诚,克己
复礼。明因识果,期免轮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
西方。天姿纵高,亦当依此而行。于有余力时,不妨研究一切经论。
令其在己家庭,随分修持。则不须广建屋宇,备立人员。彼此往来,
旷职费日。此诚现今宏法,将计就计之最上一着也。(书二)四二

◎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
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
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
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
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
不可不知。(覆潘对凫书)

◎当此劫浊乱时,固宜提倡因果报应,及与净土法门,方有实益。
彼好高务胜者,恐一提倡,便隳其声价,以故宁可令人不会,决不肯
屈我门风,试问彼于调养生命之外物,能固执一法,不求变通否乎。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彼于一日之中,尚必取其合宜,其于宏法,
则其智反不如养生之得计,谓其真欲利人可乎。(覆康寄遥书)

◎寂园莲社,必须清净香洁。主人必须恭敬至诚,不可傲慢于人,
亦不可有德色于人之气象,凡来者悉温恭谦逊以待之。至于未念佛及
念佛毕,概不得谈家常,有可谈叙之要义则谈之,否则各归原所。年
纪太轻者,只可在自己家里念,若常来,路近尚可,路远或恐有意外
之虞,不可不慎。此不过为地方作一提倡而已,仍须以专意在家念佛


为事。(覆康寄遥书)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
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力令断灭,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
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
疮。倘能以不贰过是期,则学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实益矣。(覆陈伯达
书)



◎(以下论富强)中国之贫弱,由于不依礼义,依礼义何至贫弱。
试问贫弱之因,何一不是贪赃受贿以利外人乎。汝未认清病源,便谓
药不见效,可谓智乎。外国之强,以国小,不同心协力,不能自力。
中国则人各异心,纵有同者,外人以贿诱之,则随贿所转,不但不顾
国与民,并将自身亦不顾,谓为奉行礼义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
公之驱夷,即是其证。以后大小事,何一非中国代为周旋令成乎。中
国之人,多半皆属亡八字,故致外国如是之强,中国如是之弱,使皆
守礼义,则外国之无益各货,将无处可消,而中国一年当保全数千万
万金矣。中国人之下作,诚可谓下作之极矣。孟子曰:独孤臣孽子,
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汝虽读书阅世,未知读书阅世之道,
故有此问也。为今之计,当以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改恶修善
信愿往生,为挽回劫运,救国救民之第一着。谈玄说妙,尚在其次。
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断无实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国,
此风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则便难梦见矣。(书一)九八

◎近来人做大事者,多少年,率以立异学外为是,观尧舜周孔,
皆不足法。未得志则是狂妄梗化之民,已得志则成误国害民之士。故
致天灾人祸,相继而兴,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所贵学佛者,要对
治习气,改过迁善。若无事尽管学佛,有事时便置学佛于度外,则便
成空名,毫无实益矣。(覆康寄遥书)


灾祸

◎(以下论预防灾祸)今之世道,只好各尽其心。至未来之吉凶
祸福,不能预断。果能虔诚念佛观世音菩萨,冥冥中当有转折,不至
有大危险。若不在此事上着力,纵用尽机谋,亦难得好效果。以世局
变幻,非可预料。彼荣贵赫奕者,旋即消灭乌有,况吾人乎。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然犹须极力修持,方可言命。倘懒惰懈怠,任
性委靡。则所得所失,皆不是命矣。(大云月刊)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减宿业,然须生大惭愧,
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
若现业,皆彼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
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
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
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
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
灵,修持无益。居士既不以(某)为外人,(某)固不得不与居士略陈
所以,以期出迷途而登觉岸耳。(覆康寄遥书)


谕在家善信

示伦常大教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
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
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
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
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
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书二)五三

◎须知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
彼谓佛教为弃人伦,害圣道者,皆未见颜色之瞽论也。何以言之,佛
于父言慈、于子言孝、于君言仁、于臣言忠、夫倡妇随、兄友弟恭,
举世谛之嘉言懿行,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现因后果。其言慈孝
等,则与儒教相同。其详示三世因果处,则儒教便无闻焉。况其断惑
证真,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详阅而深
思之,则当痛哭流涕,声震大千世界,悲昔谤佛之罪咎也。(书一)十


◎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
罪人,何能为佛弟子。佛教虽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
言慈、遇子言孝,由浅而入深,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可以知
其梗概矣。(书一)三二

◎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
敬存诚、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
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
众生乎。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间,无一法不在范围之中。
世之拘墟者,每以出家为悖伦理。遂不体究,反加谤毁。因噎废食,
自丧性命。实可哀怜。若能放开眼界,方知佛法流布中外。二千年来,


其道盛行。经几多圣君贤相,杰士伟人,为之护持传布者,固自有非
凡情所测之真道在也。纵有一二拘墟之儒辟之,暴恶之君毁之,究属
只手遮日,仰面唾天。适自形其少知少见,妄作妄为之过咎耳。于佛
究何损哉。又有外彰辟拨之名,内取修证之实。由宋以来,凡儒门大
宗,莫不皆然。(某)所谓诚意正心,由此致有欠缺者,实属决定论也。
(书一)七三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
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祐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
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
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
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
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
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
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
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轻体健,年
延寿永者,其可得乎。(书二)一六

◎大丈夫能令文章盖天下,功业宣宇宙。而不能断惑证真,了生
脱死者。以着于外而遗其内,着于有为之末,而遗其无为之本也。世
间人谁能一一占全。吾人但取其克尽伦常,力修净业即已。何暇计其
他哉。(书二)三二

◎窃以春秋祭祀,儒礼所重。岁时追荐,释教尤崇。念水源木本
之恩,修慎终追远之事。世出世间,又何间然。(序)三七

论家庭教育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欲
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
之理。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
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诚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书一)四九

◎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
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
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衹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
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
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舍是而求,
皆其末耳。(书一)六二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
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
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衹写一字,
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
熟字,又须徧认一二过。不上年余,便认许多。后读书时,凡读过者,
通皆认得,不致有衹记口歌之弊。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
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谷及损坏
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
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致奢侈暴殄。
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
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
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
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 如金入模,如水有
隄,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
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
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
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
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
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


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书一)六二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
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镕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
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近世人情,多不知此。
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无天姿者,复归顽劣。以于幼时失其
范围。如镕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
惜哉。佛以无我为教。今人每每稍有知见,便目视云汉。是以知文字
义理为佛法,而不知以修身净心,灭除我相,力修定慧,以期断惑证
真为佛法也。(书二)五

◎窃谓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唯疾病患难,更为婴心。小儿甫能
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令宿世少栽
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
可以无虑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
明显事迹。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
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同)三

◎子弟之有才华,有善教,则易于成就正器。无善教,则多分流
为败种。今日之民不聊生,国步艰难,几于蹶覆者。皆有才华无善教
者,渐渐酿成之也。无才华,固宜教其诚实。有才华,益宜教其诚实。
然诚实亦可伪为,最初即以因果报应,及人之一举心动念,天地鬼神,
一一悉知悉见,作常途训诲。而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
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
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佛
尚以死尸粪秽毒蛇,令人作观,以之证阿罗汉者,逾恒河沙。况此种
贴实存养省察之言句乎。(书二)五

◎在凡夫地,不能无病,亦不能任而不治。其治之之法,最省力,
最得益处,在以病为药。以病为药,由病不为累矣。即如爱子女之病,
决不能断。不妨即以此爱为本,必欲使子女生为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没生净土。此


其爱,乃以世间凡情,成就出世间圣果。若不善用爱,任性娇养,则
与杀其身,过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者多多也。国之灭亡,民之涂炭,
皆此种不洞事之父母酿成之。可不哀哉。(书二六)

◎欲子孙之不趋败途,共入正道者。当以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
义,为定南针。则世俗习染之恶浪滔天,黑云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趋,
而载胥及溺。否则纵令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亦难保不入洄澓,而随
即沈溺矣。况绝无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须知阴德二
字,所包者广。成就他人子弟,令入圣贤之域,固属阴德。成就自己
子弟,令入圣贤之域,亦是阴德。反是。则误人子弟固损德,误己子
女亦损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则且就家庭日用云为,以作为圣
为贤之先容。正所谓即俗修真,现居士身而说法者。祈以此意,与令
友,及一切知交,恺切言之。亦未始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
(书二)四五

◎周之开国,基于三太。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是知世无圣贤
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
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而世人衹知爱女,任性娇惯,
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
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
务。勿曰此异姓之人,吾何徒受此忧劳哉。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
民,即属莫大功德。况女能德镇坤维,其子女必能肖其懿范。荣何如
之。况自己子孙之媳,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
助矣。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即佛法中赖佛偷生之蟒
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贤,断不至下劣一至于此。惜哉。
(书二)二

◎汝家属甚多。倘诸弟妇令妹令女等,学堂归来,宜以因果报应,
及念佛利益,与之谈论。俾彼等各各心中自知己心与天地鬼神相通,
与弥陀慈父相通。由兹断除恶念,增长正信。俾彼现在堪为人之贤妻,
将来堪为人之贤母。以此风于乡邑,是亦治天下国家之根本法轮也。


菩萨随俗利生,并不另起鑪竈。对病发药,令彼各各就路还家而已。
现今学堂中妇女,多多妄生异图,拟操政权。不知各守本分,相夫教
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以故周之王业,基于三太。彼太姜太任太姒,
乃女中圣人。但以阴相其夫,胎教其子为事。今人不此是学。其所计
虑,皆为乱天下之媒糵,可胜道哉。(书二)四

◎人生世间,善恶各须辅助,方克有成。虽天纵之圣,尚须贤母
贤妻,以辅助其道德,况其下焉者乎。以故太任有胎教,致文王生有
圣德。故诗赞其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然此但约文王边
说。若论太姒之德,固亦可以辅助文王之道。如两灯互照,愈见光明。
两手互洗,方得清净。观思斋太任,太姒嗣徽音之说,可以知矣。由
是言之,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与贤妻也。良以妻能阴相其夫,
母能胎教子女。况初生数年,日在母侧。亲炙懿范,常承训诲。其性
情不知不觉为之转变,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
又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谓此也。以天姿高者,
若有贤母以钧陶之,贤妻以辅翼之。自可意诚心正,明明德,止至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天姿平常者,亦堪循规蹈矩,作一
守分良民。断不至越理犯分,为非作奸,以忝所生,而为世害也。惜
世人梦梦,不以尽伦守分教女,使日唯从事于妆饰,此外则一无所讲。
异日为人妻,为人母,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以成善士,或反相之教之
以成恶人。由是言之,教女一事,重于教子多多矣。而余所谓教女为
齐家治国之本,及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语实语
也。近世学风大开,女子入学,多被不知教本之教员所误。从兹不以
尽伦守分,宜室宜家,相夫教子为事。各各皆欲操政权,作长官。越
分计虑,习为狂妄,亦可慨也。安得有长民者,极力提倡,令其在家
庭中培植。俾修齐治平之效,出于不知不觉,了无形迹中,则何幸如
之。(杂着)十三

◎为人子者,父母之德,固宜表彰。其表彰之法,注重躬行。必
须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明因识果,戒杀放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行化他,同生净土。
能如是者,人纵不知其父母之德,而以景仰其人之德,并景仰其父母
祖宗之德。以为潜修已久,故有如是之令嗣。否则纵父母祖宗有懿德,
人所共知。因其人不肖,必疑其父母祖宗虽有懿德,或复兼有隐恶。
否则懿德之门,何为出此不肖之子孙耶。以是知立身行道,即为表彰
父母祖宗之德。 为人子者,宜如何主敬慎独,躬行实践,以期无忝所
生也。(同)一四

◎世有贤母,方有贤人。古昔圣母,从事胎教,盖钧陶于禀质之
初,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世以太太称女人者,盖以太姜太任太姒三
圣女,各能相夫教子,以开八百年之王业者,用称其人焉。(某)常谓
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尝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者,
盖指克尽妇道,相夫教子而言也。无如今之女流,多皆不守本分。妄
欲揽政权,做大事,不知从家庭培植。正所谓聚万国九州之铁,也铸
不成此一箇大错。以故世道人心,愈趋愈下。天灾人祸,频频见告。
虽属众生同分恶业所感,实由家庭失教所致。以故有天姿者,习为狂
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民。使各得贤母以钧陶之,则人人皆可为善士。
穷则独善,达则兼善。夫何至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弊窦百出,民不
聊生乎哉。(杂着)一五

◎但求不飢不寒,何思财发巨万。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
祖德若亏,便当愧死。祖业纵亏,有何所伤。(书一)一七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
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若为彼存以生息,
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
教弟之道。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
助夫为不法事。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
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
产一空。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
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明道


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
孙女矣。(书二)六一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
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
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读过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
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
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
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忽以为辛苦。古语
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
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
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
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
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
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
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
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
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
慎思察,则幸甚幸甚。(书一)九九

劝处家宏法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
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
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
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
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
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
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则可谓戴发高
僧,居家佛子矣。(书一)三十


◎二位令亲在堂,宜以净土法门,感应事迹,常时解说,令其发
欢喜心,信受奉行。若不以此为孝,则纵能尽世之所谓孝者,究竟于
亲有何利益。大禹,大圣人也,不救于鲧之神化为黄能(音乃平声,
即三足鳖,)入于羽渊。观此,可不惕然惊,憬然悟,以求导亲之神,
高预海会,亲炙弥陀,以证夫即心本具之无量光寿乎。志莲居士苦行
虽好,恐净土宗旨,有所不知。或求转女身,及生人天乐处之心,不
能彻底放下。致无边利益,随世间小乐而失之。亦宜常为讲说,令其
志向决定耳。夫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
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也哉。又自既修净土,
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况妻妾子女,岂可不劝令发心,而失此巨益
乎。倘天性相近,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亦须渐磨渐染,俾即远而
成近耳。此所谓深爱,所谓宏慈,舍此而为慈爱,皆名有而实无耳。(书
一)三七

◎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当常劝谕,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
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镇守使王
悦山,奉母来山,见其眷属甚多,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
之。亦与彼说,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
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阁下眷属,儿辈则各有职业,固难常时依行。若
媳辈,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按钟
点日在太夫人旁,高声念佛半点钟。过时换班,一日不断佛声。太夫
人能随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随,但令摄心谛听。则一日之中,常不离
佛。在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过当一回值,或至两回,亦隔
许久时候。彼等一无事事,借此令尽孝思,令种善根。即女使等,亦
得因此之故,得植出离生死之缘。从此以往,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
过期颐,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
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书二)四八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
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


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
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
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
没,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
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
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
德大矣。(书二)五九

◎夫孝子之于亲,宜先乎本而次乎末,养其体而导其神。倘唯知
服劳奉养以安之,立身行道以荣之,而不知以常住无生之道,念佛往
生之法,谕令修持。使其生念佛号,死生佛国。辞生死之幻苦,享常
住之真乐。承事弥陀,参随海众。闻圆音而三惑净尽,睹妙境而四智
圆明。不违安养,徧入十方。上求下化,广作佛事。彻证即心本具之
佛性,普作苦海度人之慈航。是所谓见小而忘大,得近而遗远。乃中
人之局见,非达士之大观也。若能令慈亲与己,并及家眷,同出娑婆,
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
天大导师。方可尽其孝慈之心,与夫教育之谊。其所谓孝慈教育,非
世之所谓孝慈教育也。(序)六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然有世出世间,
大小本迹之异。世间之孝,服劳奉养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悦其心,
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虽其大小不同,皆属色身边事。纵令大
孝格天,究于亲之心性生死,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
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对固结,永劫酬偿不已者乎。出世间之
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
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
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
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
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
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


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
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
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
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以
孝为本。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
又于杀盗淫各戒中,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于不行放救戒中,则
于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
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由是言之,佛教之孝,
徧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
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记)一二

◎自既修持净业,(谓改过迁善及念佛,即生即愿往生西方)亦当
教一切相识者,亦修净业。宜依龙舒文普劝门,令其随分随力,种此
不思议善根。然既欲教人,须由亲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
乎。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
如是。(书一)二十

◎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
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
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
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
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
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
其可乎哉。(书一)五十

◎同室之人,固宜于闲暇无事时,委曲宛转,开陈至理,令其心
知有是非可否。则心识不知不觉,渐摩渐染而为转变。至其愚傲之性
发现时,可对治,则以至理名言,和气平心以对治之。否则任伊,一
概置之不理。待其气消,再以平心和气,论其曲直,久之则随之而化。
若用强蛮恶辣手段,断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恃者子女也)兼失子
女观法之训。(书二)五


◎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
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
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
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草上
之风必偃也。(书二)二四

◎吾尝有联云: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
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阁下当发大勇猛,发大精进,
担荷此法。取古人宏扬净土之逗机言论,为乡里倡。居尘不染,即俗
修真。方合融脱命名之义。(书二)二五

诫居尘学道

◎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
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
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
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
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
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
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
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
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书
一)一五

◎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
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
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
家笃修净业,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
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妇等,同修净业,同出轮回之计。
外而乡党亲戚,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姪,
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


并彼邪见种性之人,同纳于佛法至极圆顿净土法门大冶洪炉之中,共
成法器,同修净业。将来同登莲邦,共证菩提。岂不如汝出家为僧,
舍亲远去。室人有无依之恨,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
人,反谓佛法为背畔世道,妄生谤毁。俾此等人造口业,堕恶道。未
见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损之为愈乎。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
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
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
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
尘学道,俾亲日见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
不止亲一人乎。又亲既不许,则义不可再思出家。以佛戒律中,父母
不许出家,自己任意求出家者,不许摄受剃度,及受戒等。否则师弟
各皆得罪。(书二)九

◎今藩篱大撤,在家人研究修习者其多如林,得利益生西方者,
亦常有其事,何得要离亲出家乎。此事(某)绝不赞成。按实说,当
今修行,还是在家人好,何以故,以一切无碍故。出家人之障碍,比
在家人多,是以非真实发道心者,皆成下流坯,无益于法,有玷于佛
也。(书一)九一

◎若欲出世,亦不须另起鑪竈,但依佛之言教,对治烦恼习气,
俾其净尽无余即已。虽身在俗境,不妨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进趣
佛果。如西天之维摩居士,及此土之傅大士、李长者、庞居士等。即
力有不及,又有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法,以为恃怙,岂必尽人舍俗
出家,方为佛弟子乎。(序)六六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
勉力修持,以在家种种系累,当作当头棒喝。长时生此厌离之心,庶
长时长其欣乐之志。即病为药,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欢,下不失
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见闻,增长净信。何乐如之。(书二)十

◎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


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
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
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
水扬帆,更加艣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书二)一七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
必令其徧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
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
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
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
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参禅一
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
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
为参禅,实为误会。(书二)二八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
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
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
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
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
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
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
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说,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
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
训。(书一)五四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
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
正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书
一)二十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
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
盲无慧目,不能自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
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
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业既净,然后
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断贪瞋痴烦恼之根本,成
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
无量法门。又欲令速出生死,顿成佛道。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
使其不费多力,即生成办。噫,世尊之恩,可谓极矣。虽父母不足譬,
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实深,报恩无由。今汝等谬听人言,不远
数千里来,欲以我为师。然我自揣无德,再四推却,汝等犹不应允。
今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生之意,略与汝等言之。并将三归五戒
十善,及净土法门,略释其义。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谛,
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书。汝等若能依教
奉行,便是以佛为师,何况(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则尚负(不慧)
之恩,何况佛恩。(杂着)三八

三归者(归,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取其反染成净之义。)

一归依佛。 二归依法。 三归依僧。

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
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
岸。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
邪鬼邪神。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
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即归依
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归依外道徒众。(三九)杂


五戒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
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沈。我与彼等,于多劫
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
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
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然杀
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
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
来。常作不净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暇,蚊蝱
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
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
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
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尅人益己,
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
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
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
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
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
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狥欲
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
名邪淫,其罪极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
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
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若立志修
持,须先明利害,(利,谓不犯之利,害,谓犯之祸害。)及对治方法。
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畏怖恐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
轻,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
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
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
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
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
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
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
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
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小
蒜也。)蒜,五种荤菜,(五荤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气味臭秽,
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噉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然此一事,
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是犯佛戒
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杂着)三九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
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
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
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
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两舌
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鬬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
语麤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
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
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瞋恚者,恨怒也。
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


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
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
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
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
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
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娇惯,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
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
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
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化
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
家为政矣。(杂着)四十


标应读典籍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
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
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
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
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
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
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
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
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序)一

◎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
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
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
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
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
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
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
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书一)五二

◎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
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
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
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
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序)二

◎净如弥陀疏钞撷,言简而精,理深而着,乃净土之要书,实初
机之良导。(书一)五九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
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


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书二)一

◎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着,化为
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
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
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
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
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尟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
而已。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二大师之言,
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孤负佛恩处多矣。(书一)四十

◎楞严经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祇此一章,
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书一)四三

◎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
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
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
深契理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
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书
一)五三

◎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
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
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
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
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书一)
五三

◎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
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书一)五


◎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甯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


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甯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
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
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
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
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
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书一)一三

◎安士全书,觉世牖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越古超今。言简
而该,理深而着。引事迹则证据的确,发议论则洞彻渊源。诚传家之
至宝,亦宣讲之奇书。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善民之
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则绳武圣贤,了生脱死,若
操左券以取故物。与彼世所流通善书,不啻有山垤海潦之异。安士先
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崑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
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著书觉民。欲令斯民先
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
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者
最要。又着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批评
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
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以奇才妙
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其雅俗
同观,智愚共晓故也。又以修行法门,唯净土最为切要。又着西归直
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
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
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
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
吾不信也。(同上)五六

◎感应篇汇编,文笔议论,悉皆超妙。但不如安士全书之贯通佛
法耳。除安士全书之外,当推此为第一。(同上)六三

◎感应篇直讲,此书系大通家所着,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


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今将此寄来,以企依此训诲其子女。将
来必能得真实受用,而释亲忧矣。(书一)六三

◎居士传,系乾隆间苏州长洲进士彭绍升,博览群书之暇,采自
汉至今之大忠大孝,清正廉洁,有功名教,深通佛法者,录其入道修
证之事,兼载发挥佛法之文。人有数百,书成六册。(书一)五七

◎三教平心论,系元学士刘谧所作。先明三教并是劝人止恶行善,
不可偏废。次明极功浅深不同。后广破韩愈之说,并欧阳程朱之说。(书
一)五七

◎释氏稽古略,以历代纪年为纲,儒释事迹为目。自伏牺至明末
以来,国家之治乱,佛法之兴衰,信毁之罪福,修持之利益,祖师法
言,高僧行实,并及出格忠孝,至极奸恶,皆录其大端。使人展卷便
知法戒,端坐旷观古今。岂徒有益于修道之士,而实为读书论古者之
袖里奇珍也。(书一)五七

◎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者如径中
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
直趣净土壼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书二)二一

◎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
录,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
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
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
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
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
开,遇敌或受挫辱耳。(书一)四八

◎梦东语录,乃钱伊庵居士,于梦东遗集中,摘其专示净土言句,
于南方流通,以补久仰无缘会晤之憾。全集北京则有,南方唯伊庵略
本。此书词理精妙,为蕅益省庵后之第一著作。(书一)七六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


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
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
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
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
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
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
(某)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
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书一七八)

◎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徧阅群经,有何所欠。
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
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
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
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同)五三


◎示柴也愚书

增附

示柴也愚书(此一书,文钞中无有,因世人多疑迷悟生佛及圣狂
等义,故附录于此,以释群疑。)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
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循是以求,其机在我。固宜上慕诸圣,
下重己灵,战兢惕厉,愤志修持,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夙兴夜寐,无忝所生。能如是者,则为贤为善,不至玷污
天地。再加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期亲证本具佛性,
圆成无上菩提而后已。大丈夫生于世间,若不识大体,徒知饮食男女
之嗜欲,声色货利之贪求,与诸异类,有何分别。忍令以可以为尧舜,
可以作佛之资,作长劫轮回于六道,备受众苦之据,可不哀哉。汝既
发心皈依三宝,当以念念对治烦恼习气为本。闲邪存诚,克己复礼。
改恶修善,敦伦尽分。精修净业,自行化他。俾内而父母兄弟妻子眷
属,外而亲戚朋友乡党邻里,同沐佛化,同成善人。则可不虚此生,
不虚此遇矣。中庸云: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以其只知向外驰求,不知回光反照,故其害如此。若能反照自
心,韬晦其智,以期自照,则便可学圣学贤,学佛学祖。必致生入圣
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矣。此(某)为汝命名之大意也。又唯圣罔念
作狂,唯狂克念作圣。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此四句若不善
会,或致妄生疑议。今为略释。初言圣、佛,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
非已成圣成佛也。次言罔念克念、迷悟,乃约其人之逆顺操持而论。
末言作狂、作圣、即生、即佛,乃约逆顺操持所得之效果而言。倘不
知初言圣佛是约心之本体而说,则谓已成圣成佛者,又复会成狂成众
生,则其害大矣。故不得不为汝略说之。余祈详读文钞,自可悉知。
祈慧詧是幸。


◎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附来书)

(弟子等)业障深重,赋质愚蒙,幸闻净土法门,而得归依座下,
惟有恪遵吾师老实念佛之训,以期速了生死,不负婆心。夫既为佛子,
应发自度度人之心。今(弟子等)未能自度,焉云度人。然遇亲友,
方便劝信,亦分内事耳。乃每有二种人,所见所说,其自误误人,实
非浅鲜。一曰佛无欲,阿弥陀经所说种种金宝,似仍为欲,不若金刚
经一切皆空,为高超玄妙。因兹藐视净土法门,而不生信。此盖不知
金刚弥陀二经之义,而随己意乱道者。一曰佛既令人看破一切,何自
己反生此种种贪欲。(指阿弥陀经所说金宝。)吾人又何苦舍目前之实
有,而希冀身后之渺茫乎。此则执着邪见,任意谤佛谤法者。然此二
者,虽品有高下,其为邪见则一也,其自误误人则一也。(弟子等)力
告以西方种种境界,皆系阿弥陀佛功德现化之庄严实相,自在享用福
德之报,与五浊恶世业力所成就者不同。况娑婆所有,悉皆苦空无常,
故应弃之而求得实际也。然愚夫之言,纵不乖正理,终不克启其正信。
伏念吾师,所有言论,如杲日丽天,无暗不照,敢乞聊书数语,以破
此种邪见。

来书所说二种邪见,乃以凡夫知见,测度如来境界。孔子所谓好
行小慧,孟子所谓自暴自弃。此种人,本无有可与谈之资格价值,然
佛慈广大,不弃一物,不妨设一方便,以醒彼迷梦。佛由其了无贪心,
故感此众宝庄严,诸凡化现,不须人力经营之殊胜境界,岂可与娑婆
世界之凡夫境界相比乎。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悉皆正大光
明,故其相貌,亦现慈善光华之相,彼固无心求相貌容颜之好,而自
然会好。造业之人,其心地龌龊污秽凶恶,其面亦随之黯晦凶恶,彼
固唯欲面色之好,令人以己为正大光明之善人,而心地不善,纵求亦
了不可得。此约凡夫眼见者。若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明,光明之大小,
随其德之大小。见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其相之大小,亦随恶之
大小而现。彼谓金刚经为空,不知金刚经乃发明理性,未言及证理性
而所得之果报。实报无障碍土之庄严,即金刚经究竟所得之果报,凡


夫闻之,固当疑为无有此事。金刚经令发菩提心之善男女,心不住相,
而欲度尽众生。虽度,亦不见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与所得之究竟
涅槃之法。所谓无所住而生心,以迄无所得而作佛。将谓金刚经所成
之佛,其所住之国土,亦如此五浊恶世之境界乎,为是空空洞洞一无
所有乎。净佛国土,人一闻名,身心清净。彼谓之为贪欲,是蛆虫日
居粪坑,自命香洁,以栴檀为臭秽,不愿离此粪坑,闻彼香气也。盗
跖聚徒数千,横行天下而为盗,反自命有道。而痛斥尧不仁、舜不孝、
禹淫佚、汤武暴乱、孔子虚伪,为无道,正与此二种人之知见相同。
又如近来废经、废孝、废伦、裸体游行,以为禀天地自然之德,不假
造作。然夏则竞裸,冬何不裸。谓禀自然,不假造作,掘井耕田纺织,
方有饮食衣服,非造作乎。恶人阻破人为善,每每如是。谓善须无心
为,有心即非真善。然古之圣贤,无不朝乾夕惕,戒慎恐惧,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是有心乎,是无心乎。总之,此种人意欲以不修持为
高上,故作此种极下劣之瞽论,以自炫其明理。冀人以己为高明。为
大通家,为真名士,而不知其全身在粪坑里。除彼同知见者,有谁肯
相许乎。

◎僧居士书

(附邵慧圆居士来书◎放生一事,苦乏万全之策,世人往往以放
后重遭网罟为虑,即佛弟子亦多有此种怀疑,曾有人询及此事,弟子
应之曰:仗佛慈力加被,决不再投罗网,倘是宿业成熟,人生亦遭杀
戮,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见死不救,便为忍人,亦行其心之所安者
而已云云,意虽不错,而义多罣漏,语欠圆满,不足以餍问者之心,
昨见净业月刊,载有我师覆愚僧居士一书,为世人解释放生小鱼被大
鱼所食放之长江恐亦难免网罟之疑惑,反覆诵读,如剥茧抽蕉,层层
剔透,精警明切,得未曾有,洵足以折伏邪见,开导愚蒙,拟请附于
嘉言录后,以释群疑。)

放生一事,原为感发同人戒杀护生之心,实行自己恻隐不忍之念
而已。世人多矣,心行各异,纵不能全皆感动,即感动一人,彼一人


一生,即少杀若干生命,况不止一人乎。至谓小鱼被大鱼所食,即放
之长江,亦难免不遭网罟,此种计虑,以乎有理,实则为阻人善念,
助人杀业。其人幸得为人,或不至身受杀戮,故作此无理之理,以显
己之智,能折伏放生者。使彼为鱼及诸生命,当受杀时,断断不肯起
此种想念,唯冀有人救己之命,别无他种,救亦恐或后来又被别物所
食,别人所得,唯愿甘心受戮,免致后复遭殃。果能当此时作此想念,
尚不足为训,况万万不能当此时作此想念,而于无关痛养时,作此阻
人善念,启人杀机之语。其人来生,若不自受其报,则日月当东行,
天地当易位矣,言可妄发乎。大鱼食小鱼,固有此事,放之又遭捕,
亦不能无有。若谓小鱼被大鱼食尽无余,则无此事理,放者尽被人复
捕去,亦无此事理,何得如是过虑。譬如救济难民,或与一衣,或与
一食,亦可不至即死,在彼则当曰此一衣一食,何能令彼终身温饱,
与之有何利益,不如令彼冻饿而死,便可不至长受冻饿矣。又如强盗
劫人,有力者为之捍御,彼将曰汝若能捍御彼一生,则为甚善,唯捍
御一时,究有何益,反不如任彼抢劫一空,后来不至再复抢劫之为愈
也。父母之于子,常常抚育,而慈母不能抚身后之子,彼将谓既不能
抚育,不如杀之之为愈乎。君子修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
为之。彼必期于万无一失,方肯行放生,则令世人尽寿,皆不行戒杀
放生之事矣。其人将来必膺万无一人能救己于将死也。哀哉痛哉。不
禁络索言之。

◎慧圆居士书

昨接来函言令乡亲有潘仲青者,在张家口,来函欲皈依。其人性
质诚朴,学问亦有研究。彼既发心(某)只好随缘。今为彼取法名为
慧纯。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瞋痴等,杂糅其
中,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动念行事处
检点,不令贪瞋痴等知见发生。又须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戒杀护生,
爱惜物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则其慧当渐
渐而纯。若能守此勿失,往生西方,则其纯也更易矣。迨至烦惑净尽,


福智圆满,则其慧纯至其极,而圆成佛道矣。世人每每妄谓自己有智
慧,不知其为智慧,乃鑛中之金,了无受用,必须烹炼,使其鑛璞全
消,方有利益耳。大意如此,祈为转致。学佛之人,务在躬行。今人
多图口头快畅,是说食嘉美,无益枵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哀也。




◎页码

行数

原嘉言录精装本

校正后建议修改

全文

全文

回向

回向

四十

倒数第五行

不知返照「回」光

不知返照「回」光

十八

倒数第七行

一「班」愚夫

一「般」愚夫

二十一

倒数第一行

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

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

二十四

第十五行

而病亦渐渐痊「愈」矣

而病亦渐渐痊「愈」

四十五

倒数第四行

疾病痊「瘉」

疾病痊「愈」

四十六

第二行

则病自痊「瘉」

则病自痊「愈」

六十一

倒数第十二行

则病自痊「愈」

则病自痊「愈」

六十五

倒数第三行

寿未尽则速得痊「瘉」

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六十六

第二段

则能速「瘉」

业消则病「瘉」矣

反能速「瘉」

则能速「愈」

业消则病「愈」矣

反能速「愈」

六十七

第十四行

以祈寿未尽则速「愈」

以祈寿未尽则速「愈」

六十九

第二段

汝母何以病不见「瘉」

未尽而速「瘉」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

未尽而速「愈」

七十

第二段

则决定业消病「愈」

痴痴然唯求速「愈」

不唯不能速「愈」

则决定业消病「愈」

痴痴然唯求速「愈」

不唯不能速「愈」

七十三

第九行

皆属假「妆」

皆属假「装」

九十三

倒数第二行

业消则病「瘉」

业消则病「愈」




九十七

倒数第八行

欢喜「踊」跃

欢喜「踊」跃

一一七

倒数第八行

令人无从摸「」

令人无从摸「索」

一二五

第二行

第三行

屈原「沈」江

「沈」于汨罗江中。

屈原「沉」江

「沉」于汨罗江中。

一三六

倒数第一行

何可「儱侗」而论

何可「笼统」而论

一六九

倒数第三行

倒数第一行

了「无」受用

「无」益枵腹

了「无」受用

「无」益枵腹





净公上人专集网站(简)制作



若发现有任何错别字,敬请来信告知,以便修正,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4 16:32 , Processed in 0.16908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