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19|回复: 9

[其它]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光大师述
般若念佛会编辑



印光大师乘愿再来,单提正令,嘉惠后学。而机薪即尽,后人逐汇其嘉言,以使万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编‘印光大师全集’堪称完备。然世事倥偬,时人或难一窥全貌,故李净通大德,择其精要,汇而刊之曰,‘文抄菁华录’理显真常至精极粹,故被化者广,得度者众,契机利生,功莫大焉!

本会鉴于工商时代,初机浅识,无暇研阅,故另以问答方式,将文钞精华,分条列述,提纲掣领,俾读者于短短数语中,或有心神领会之处,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钞原貌,不敢妄测师意,庶免蠡测之过,并祈暗合道妙,令诸阅者,深知净土法斗为一切诸法之归宿也。是为序。

民国第二丙子年小满前二日般若念佛会谨识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书、略言净土法要

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乃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如何得佛法实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忏悔与净土法门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佛怨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唯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掐珠念佛时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外道论佛之过

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已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专杂二修净土法门得失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

修净业者反成无禅无净土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证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且约证道者说,以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彼虽久而不记,其八识田中,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无明锢蔽,了不知觉,而此有他心通,即于彼心识影子中,明明朗朗见之。故能随问随诵,一无差错。即彼问者未见此书,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为彼诵之。

扶乩与他心通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他心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已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

佛弟子对乩坛之看法

乩坛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

念佛回向时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阅经

至于阅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疑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诵经与听经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阅经之态度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阅经与研究义理之分别与时宜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之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能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与世缘

一心念佛,改恶修善,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

真信愿

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已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论臂香

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纲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若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行。

念佛与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乱前不求见佛

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

师父拜证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其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逐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无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不得往生

蕅益大师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印光大师云: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此乃净宗门外之事,不可与信愿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门径混滥也。

写经之字体

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显。

净土与大通家

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再研楞严及各经论。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也。

理与事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逐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

中阴身

中阴,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

神识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圆泽之母,怀孕三年,即此种情事,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难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楞严经与实相念佛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今人之学佛态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古今之人,不入已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有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归

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彼学堂提倡男女平权,直是不知世务,须知男有男之权,女有女之权,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其权极大。令女子参政等为平权,直是不识皂白者之乱统也。

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

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毋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时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追荐先亡不得谓已解脱而中止

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逐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则所以亲丧作闹热,非人子所宜为也。

评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禅宗秘密了义经跋,为醒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经出于乩坛。其文悉取华严法华楞严圆觉之成文,并六祖坛经,及合会禅净语录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谓此经乩坛中出,金口亲宣。由兹逐谓乩坛中经,皆是佛经。古有闭目诵出之经,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后梦感经,其义理利益,皆不思议。而灵峰老人,阅藏知津,目为疑伪。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后又撤去,以防伪滥。

持咒、礼佛

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止至诚恳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及者,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体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女权

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

临终蒙佛接引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

愚夫愚妇、大通家、参禅、念佛比较

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流入狂派者有之。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者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秘诀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虽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如面佛天

诸恶众善,皆须在心理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己。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功德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

丛林念佛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

念而无念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观想

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祗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毋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著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干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致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

礼佛

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若不礼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也。

求子

求子,先须从培德节欲起。印施善书,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当常看感应篇,阴骘文。善则随分随力而行,恶则如怨如仇而去。节欲一事,其理甚深,其关系甚大,其话甚不易说。夫天生男女,圣人法天立则,令男女居室,以为人伦之最大者。以上关风化,下承宗祧。岂为人日图快乐,而常以欲事为事乎。贪欲之人,其精簿而无力,如耗种不能生芽,故难生。即生,多多皆未成人而夭。即幸而不夭,亦必单弱柔懦,无大树立。若能保养精神,节欲半年,待其妇天癸发后,择良宵吉期,相与一交,决定受孕。从此永断欲事,则所生之子,不但性行贞良,欲念轻薄。而且体质庞厚,无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天癸,即经水也。经水尽后方受孕,余时多不受孕。经水未尽,断不可交。交则妇即受病成带,勿望受孕矣。人之大伦之事,岂可恶日恶时而行,故须择良宵也。

第一大关

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

胜境与魔境分辨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儒佛本体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

祈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逐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

参禅,净土

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阴境

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十念往生

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宗教不宜混滥

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根基

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机,以作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前方便。若根机稍深,则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其断见思惑,证声闻缘觉之二乘果,若是大乘根性,则令其发大菩提心,遍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与无缘慈,起同体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万行。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人及众生,并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由其四相不著,三轮体空。故令尘沙无明,因之消灭。随其功行,以次证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菩萨果。及全彰自性,彻悟唯心,福慧圆满智断究竟之佛果耳。又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匪仗如来洪誓愿力,决难现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开一仗佛慈力了生脱死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所行一丝一毫之世善,并六度万行种种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必蒙摄受。待至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评净土三经

一代时教百千法门,无非令人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既证实相般若,则心净土净,情空境空。如一月普映于千江,若万籁咸鸣于一风。光明寿命,横遍竖穷,直与弥陀世尊,同一广大悠久。如是则何经非净土之经,何行非净土之行。约而言之,唯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古德谓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

感应之别

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

窒欲之最简便法

吾秦长安子弟,多玩促织。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于月夜捉促织于坟墓间。忽见一少妇,姿色绝伦,逐同往捉之。其妇变脸,七窍流血,舌拖尺余,三人同时吓死。次日其家寻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活者大病数月方愈。其家子孙,不许夜捉促织。夫此少妇未变脸时,则爱入骨髓,非逐所欲则不可。及既变脸,则一吓至死,爱心便成乌有。然当其群相追逐时,固未始无血与舌也。何含而藏之。则生爱心。流而拖之,则生畏心。了此,则凡见一切天姿国色,皆当作七窍流血,舌拖尺余之吊颈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尽其天年,死必至永堕恶道耶。故如来令贪欲重者,作不净观。观之久久,则尚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岂止不犯邪淫,窒欲卫生而已。其女貌娇美,令人生爱心而行欲事者,不过外面一张薄皮,光华艳丽,为其所惑耳。若揭去此薄皮,则不但皮里之物,不堪爱恋。即此薄皮,亦绝无可爱恋矣。再进而剖其身躯,则唯见脓血淋漓,骨肉纵横脏腑屎尿,狼籍满地。臭秽腥臊,不忍见闻。较前少妇所变之相,相其可畏惧厌恶,过百千倍。纵倾城倾国之绝世佳人,薄皮里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观其外相,而不察其内容,爱其少分之美,逐不计其多分之恶乎。余愿世人,遗外相而察内容,厌多恶以弃少美。则同出欲海,共登觉岸矣。又当淫欲炽盛,情不能制之时。但将女阴作毒蛇口,如以阳纳蛇口中,则心神惊悸,毛骨悚然。无边热恼,当下清凉矣。此又窒欲之最简便法也。

药王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

一念心性

吾人一念心性,不生不灭,非色非空。竖无初后之迹,横绝边表之形。不变随缘,历九界而不减。随缘不变,证佛道而不增。光明洞彻,受用自在。直下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致使生佛悬殊,苦乐迥异。

弘法

以一切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为嘱。流通之法。最初须以建立塔庙,印造经像为始。以若无塔庙经像则无由奉尊仪而修净行,阐佛道以导群迷。而一切含识。俱无由瞻礼圣容,培植善根。闻法修持,开发心地也。流通之人,须真修实践之僧,及有势力财力之王臣绅商。一名内护,一曰外护。内护则严持禁戒。笃修净业。予禅教律密净土,或专主一门,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显蒙庥。阴翼治道,淑民情而后已。外护则不惜资财,广种福田。普令同人,发起信心。内外相资,法逐流通。若无有道德之内护,则师表未立,人将安仰。若无有势力之外护,则资斧无出。外侮莫御。以故如来将入涅盘,以法付嘱国王大臣,并及诸天善神,令于后世乘愿示生一切国土,流通佛法,普利含识。

如来三事

如来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众生悉蒙度脱。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尘合觉,趣证涅盘。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须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

心经枢纽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钮。再约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

焚化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虽痛何益。须知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由罪福因缘,而为升降。展转轮回,了无已时。如来悯之,示以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之因缘。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无明故,逐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复五蕴皆空。既知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彻底圆彰矣。又恐或有执情固结,未能解脱。俾舍报之后,用火焚化。庶可令未离著者,速得离著。已离著者,速证法身。兼使现前大众,悟知此身,无有真实。用彼之身,以作证明。所谓应以灰身灭迹得度者,即现灰身灭迹而为说法。焚化之制盖由此设。

修行之要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已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其心令心安住不随转也。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念佛三昧摸象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逐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醒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祗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翼。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己。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既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境一如,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覆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咸宣性海,悉演真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上来所说,如盲摸象。虽未离象,恐非全象。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薰陶。傥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念佛方法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大功德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又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禅家参究

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是故念佛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

念佛禁忌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至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念佛用功妙法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继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佛力与自力

当今之世。纵是己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求生西方净土,第一胜妙方法

倘汝年己将至古稀。来日无多。若欲广读大乘经论。则无此精神。无此智识。又复无此光阴。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临终示要

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即可决定往生。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不二法门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念佛人

凡念佛人。各须务实克己习气。与人方便。凡可说者。虽与我有仇。亦须为说。令其趋吉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之道。与教儿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可怜可悯之现象。

生产念佛

凡女子于幼时。即当念佛。及念观世音。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寿。果于平时能念。自可消此产难。若至临产。仍须至诚恳切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则决定易生。不会受苦。若平素不念佛。及念观音者。临产肯念。亦决平安而生。若有难产者。即教彼念。并在旁照应之人。同为彼念。亦决定即平安而生。且勿谓临产裸露污秽。念则获罪。须知此性命相关之时。不可以平常道理论。平常凡念佛人。若衣冠不整齐。或睡眠、洗澡、抽解等。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声朗念。若生产。不可心中默念。必须出声朗念。以默念力微。若心中努力。或致受病。朗念则气息舒畅。其益甚大。

通家

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张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

枉死鬼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其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礼佛、绕佛

礼佛菩萨。心中默念。启口称念均可。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

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

近来人每每好高骛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趣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一心不乱与往生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净土法门—自力与佛力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饮食与节欲保身

重重病灾,总由宿业深。而现行不谨所致。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欲事一多。则种种毛病悉皆发生。世人以行欲为乐。不知乐只一弹指顷。苦便一生常膺也。念佛。乃求诸佛。己不节欲。佛也不易保祐。己肯节欲。再加至诚念佛。定规会诸病不生。当吃净素。勿以口腹为心性累。凡属有知觉者。皆不宜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系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取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校比猪油。补力更大。何苦用钱买祸。而求补益耶。

舍邪皈正

现今邪魔外道。不胜其多。彼皆自谓最为第一。诸位莫被此种魔子所惑。若前已经入过其门。则当舍之净尽。切勿谓入时已发咒。恐舍之。或致遭祸。须知舍邪皈正。何得有祸。不但无祸。尚有功德。

闭目念佛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至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花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莲花。则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花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与六字洪名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功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比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

参禅与念佛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傥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傥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亳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若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此念佛法门之利益。系啻天渊悬殊。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己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古德释云,大声念则所见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佛身小。亦可云。大心念。则所见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便可见佛胜妙应身。或报身耳。

真学佛人与扶乩

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以乩提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灵鬼。尚可不致误事。若或来一糊涂鬼。必致误大事矣。人以其乩误大事。逐谓佛法所误。则此种提倡。即伏灭法之机。

启教童蒙

人与天、地、并称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参赞化育之功。方不可愧。否则,行尸走肉。毕生污秽天地。何可云三才乎。能体此意。以教童蒙。必能尽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为本。次及文芸之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常时讲谈。令彼知为人之道。居心动念。作事吐语。俾各淳善。便可为入圣之基。至于念佛。岂便有碍。朝暮随力称念。若于此外。则不用心思。随便念念。但具真信切愿。自可往生。

焚化经灰及往生钱

焚经一事。虽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烧于锡箔灰中。锡箔灰卖于收灰者。将纸灰簸出。而留其锡以卖之。此经灰。不同弃于拉圾中乎。谁肯细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于大江大海中乎。当在家中清净处。具一大锅。或大洋铁盆。下铺箔锭。置经于上。上文加箔锭。以免飞扬。候其火灭。取其灰。贮于新布袋中。又须内加净沙。或净石。净砖。投于江海深处。庶可无过。若不加沙石于内。则浮而不沈。仍漂之于岸上。终遭秽污。焚经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无过愆。锡箔亦不可废。亦不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偏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

净土法门与通宗通教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可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念念若能相应。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校彼明理悟心。唯断烦惑。仍复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

女子经期亦可念佛

天下事有定理。无定事。当以理定事。以事论理。俾合乎天理人情。则得之矣。女子经期。乃大半世之痼疾。发必数日。何可以因此逐停念佛乎。平时必须致洁致诚。至此虽身体不能致洁。当倍致诚。小衣内必厚衬布。勿令污血流于佛堂。凡手摸下体。必须洗净。礼拜若不便。当少礼。至于念佛、诵经。则固以至诚恭敬心行之。其功德与平常了无减少。以佛为一切众生之大慈悲父母。当此病发时。能至诚念佛。则当倍生怜愍。若如愚人所执。身有此不洁之病。则不可念佛。若儿女堕于圊厕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救援也。有是理乎。

佛菩萨与怨家对头显相

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荐亡之法

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人之悲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荐亡之法。唯念佛最为第一。现世之施食。皆场面而已。固不如求佛僧夜放蒙山。为有实益。道家之经忏法事。通窃取佛法中之名义而杜撰之。僧之施食。尚难得真益。道之会长。岂即能度亡乎。不过借此以欺人而已。

祭祖

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往生。亦不妨令来往生者资之以用耳。

故乡风月

欲学佛。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不能为世间贤人善人。何能得佛法真实利益乎。又云。纵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果能老实念佛。乘弥陀之愿船。归极乐净土家乡。是可预卜。此乃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若不此是归。定如贫子。不识故土。不忆慈父。而甘漂泊他乡。以转于满壑也。若不拟不议。一心归去。始知自性本来清净。又何处求归相净相耶。古文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念佛解怨

病。乃宿世。或现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业不消。病决难好。倘若吃药无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观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虽不见效。仍有利益。不可与吃药同作一例。念佛当生惭愧心。不可生愤恨心。生惭愧。则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愤恨。则是欲解更结矣。

在家人念蒙山

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系普结孤魂缘者。小者蒙山。中则焰口。大则水陆。同是一事。常结孤魂缘。则常吉祥矣。人不敢念者。意恐招鬼。不知鬼与人混处。无地无鬼,即不招鬼。谁家无鬼乎。鬼比人当多百千倍。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人若做暗昧事。鬼便争相揶揄。故难吉祥。人若知此。虽在暗室。亦不敢起坏念头。况坏事乎。善鬼。人来则让开。人去则又遍占其地。厉鬼则大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诚。虽厉鬼。亦当谨遵佛勒。不复厉鬼。凡怨业病。医不能愈者。至诚念佛、念观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许多善鬼、或恶鬼。怕鬼之人。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卫护之人矣。

禅净双修

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逐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逐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世之好高鹜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墬。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致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此生即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

外道

外道名目。累百成千。然其用功。总不外炼丹运气。即彼令人看经念佛。皆是门庭场面。彼固不以此为道。欲得彼之道。必须恳切至极。夜间独入其室。关闭门窗。外派巡者。只许一人入室。须先发极恶极惨之咒。若违彼教。定受此种惨报。发咒已。为其点窍指穴。惑在头面。或在身中。身中之穴。必须脱去大衣。靠参之衣。僚起而指。此种做作。实皆迷惑人之圈套。而一切外道。最初以一经传过道。不修即可成。使去秘密而明示于人。不发咒而任人进退。则外道更无立地之根据矣。佛法无秘密私相授受之事。亦不令人发咒。信则依之而修。不信任彼退出。

扶乩与佛法

法佛法与外道不同。外道专事秘传。用炼丹运气之工夫。绝不以敦伦尽分为事。又有扶乩降鸾虽亦劝人为善。究属灵鬼假冒仙佛之名。若不明理。认做真仙真佛临坛。则其错大矣。非绝无一次是真仙临坛者。然亦千中难得一次耳。明未觉明妙行菩萨。以乩开导佛法。临去令其永断扶乩。香港哆哆佛学杜亦然。此二。真菩萨。而禁止扶乩。以无甚道力之灵鬼乱说。误人实深。故菩萨即以扶乩。禁绝扶乩。

炼丹运气

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逐窃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义。逐以炼丹运气保身之法。认做了生脱死之法。且彼等即不知生死因何而有。故瞎造谣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合一处。为得道。实则完全识神用事。心性真如实际之理体。绝未梦见。尚自诩云。六祖乱传法。法归在家人。僧家无有法。此语不但说之于口。而且笔之于书。以假毁真。以邪为正。无知无识之人。逐被彼所惑。而彼外道能遍传于世者。得力有二种法。一则秘传。谓一得明师真传。不修即成。故神其说曰。老鼠听见。老鼠都会成。雀子听见。雀子都会成。故其传道时。必须在密室中。小声气说。外面尚要派人巡查。恐有盗听者。二则严示禁令。虽父子夫妇之亲。均不与说。说之必受天谴。故未传道前。先令发咒。后若反道。则受如何之惨报。即皈依佛法。当将从前所修外道法。彻底丢在东洋大海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大医王

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世间医王。只能医身。纵令著手成春。究于其人神识结果。了无所益也。为人治病。则当于医身病时。兼寓医心病法。何以言之。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须断绝房事。方可速愈。欲灭宿现杀业。必须戒杀吃素。又复至诚念佛。及念观音。则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种善根。至于断欲一事。当以为治病第一要法。无论内证外证。病未十分复原。万不可沾染房事。一染房事。小病成大。大病或致立死。或不即死。己种必死之因。欲其不死。亦甚难甚难。纵令不死。或成孱弱废人。决难保其康健。不知自己不善摄养。反说医生无真本事。每每医生只知治病。不说病忌。况肯令人改过迁善。以培德积福乎。此是市井唯利是图之负贩心行。非寿世济人之心行。况能令人因病而得生入圣贤之域。没归极乐之邦之无上利益乎。古人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是以称医士曰大国手。世间医士之名己高极。若兼以佛法。则藉此以度众生。行菩萨道。实为一切各业中最要之义。以人于病时。得闻不专求利。志期利人。发菩提心之医士所说。必能令病即愈。自不能不生正信依行也。欲人取信。切不可计谢礼多寡而生分别。傥富者认真为医。贫者只应酬了事。久之。人皆以谋利而轻之。则所说利人之话。人亦不信从矣。又须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与因果报应之通三世。生死轮回之经六道。有可语者。不妨以有意作无意之闲谈。使闻者。渐渐开通心地。知生死轮回之可畏。幸了生脱死之有法。能如是者。诚可谓即世间法以行佛法。由医身病而愈心病。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荣亲之道

为人子者。荣亲之道。在于励行修德。俾一切人。均以敬己而追念于所生。方为最切要之方法。每见世人。亲死之后。到处求有名有位之人。为之题赞。而不在已躬下黾勉修德行仁。以期贻亲令名为事。世人多好名而恶实。特欲以一时作场面。不思以终身为纪念也。凡丧、葬、敬神、待客、均当依佛制。不用荤酒。凡丧中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者。母教尤重。若于儿女初开知识时。其母即以因果报应。及做人之理事为训。则大时便知好歹。不被恶党邪说所惑。而为贤人善人。若小时任性娇惯。大则无主宰。便随邪说而靡。欲其反正。百难得一矣。当今之时。若不以因果报应。为救国救民之专剂。则纵有作为。无大功效。以彼不以实行为事。但以空谈敷衍了事。因果。乃标本同治之法。凡夫初发心。如来成正觉。皆不出因果之外。狂人以因果为小乘而轻藐之。乃为自便于肆无忌惮之恶作。与空口快活之大话耳。

决定往生

念佛法门。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若只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

朝暮功课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即以赞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身分而定。庶可适宜。

教育子女

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

济颠和尚

佛法。有住持世间法。有唯论理性法。住持世间法。若人不致诚敬。则不为说法。论理性法。非凡僧所可行。唯大菩萨。又无住持法道之责任者行之。则有深远之益。凡夫行之。则破坏如来正法。为害不浅。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凡见四众。皆为礼拜。云。我不敢轻于汝等。如等皆当作佛。若凡夫僧。断断不可依此章程。住持法道之大菩萨。亦当依凡僧之章程。如济颠之师。乃出格高人。仍是绳趋尺步。济颠则不守清规。显大神通。若谨守清规而显神通。则不能在世间住矣。唯藉此疯疯颠颠以令人疑信相参。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议。以生正信心耳。世之无知无耻之人。从而学之。何不学吃死者以吐活的乎。何不学喝酒醉卧数日。而百千根大木。从井中运出。及喝酒大醉。吐金以装全殿佛像之金乎。此种不思议事。唯此种人行之。则无碍。若谨守规矩之人行之。必定当下去世。否则人皆求彼。不能做一切事矣。

佛果

以圆教论。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于十信后心。再破一分无明。即证初住。即法身大士。从初住。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历四十一位。尚未到无明净尽地位。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而成圆满菩提之佛果矣。

乘愿示生

佛若为度众生。乘愿示生。实有其事。然既示生。亦决不说我是某佛。及至度生事毕。将示涅槃。方始显本。决无示生。而不及大作佛事即天殇者。声闻初果。已断见惑。尚有思惑未断。故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断思惑。而证四果。二果。则一生天上。一返人间。乃证四果。(初二果之生人间。寿皆长短不定。或数月。数岁。数十岁。仍系随业受生。三果。以欲界思惑已尽。尚须在色界五不还天。经历多劫。方可断尽思惑。而证四果。四果。则见思二惑净尽。三界内了无生缘。若发宏誓愿。示生则可。非随业受生者比。)

圣境现前

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著魔。昔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于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使有狂喜不支之相。则何能入定乎哉。思此。则知圣境现而狂喜者。皆系凡情。殊乖圣智。傥不自量。亦危乎其危。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视而毁谤之。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不当以此种高人为据。则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否则。了生脱死。当在驴年。

净土法门与其它法门

净土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余诸法门。虽则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谁能现生亲证。而得其实益。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最下者。便与小乘四果阿罗汉。圆教七信位菩萨齐。是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与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现在许多大聪明人。视净土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驳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圣同修之法。将堕地狱之业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将成佛道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大矣哉。净土法门也。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

买物放生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买牛、羊、猪、须有常年草料费、为数甚巨。然每有放者。或不纳费。则须办者代买。似宜以资交办理之人。令彼随意。或买生物。或买草料。为合宜耳。

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之句,而观经又许五逆往生,相互冲突,恐生疑惑!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玆自误误人,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己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

莲宗四祖亲见文殊示以念佛

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纲。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造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二大圣所开示者。清凉旧志,被无知禅僧,将所开示,改作禅语,殊可痛恨。近修之志,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录。不标清凉志者,恐不知者,以旧志阅之,则反为疑谤。瞎正法眼,断人善根,罪莫大焉。

文殊示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来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尚不能得乎。禅宗自梁发源,其教人亲见自性之法语,虽高超玄妙,犹有文义。六祖后,南岳、青原、二祖,遂用机锋转语,唯恐人以解义为悟,而不能实证,故以此法,杜妄充悟道之弊。而其参究工夫,大非易易,多有数十年尚未彻了者。赵州八十,尚南北参叩,故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可知此种大根行人,尚如是之勤劳,况根性下劣者乎、至宋而禅道仍大兴,则实证者盖寥寥矣。

赵州和尚念佛

禅家宗旨,无论问佛、问法,纵尽世间所有为问,答时悉皆指归本分,绝不在佛、在法,及在诸事上答。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若认做按事说者,则完全错会了也、而今人业深慧浅,每将直指本分之话,认做解义训文之词、如赵州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及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个个认为实话,遂以念佛为不屑而藐视之。不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下,有问,和尚还为人否、州曰,佛佛乎。有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如何报答。州云,念佛乎。又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夫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以佛佛为人,以念彿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皆是指归本分之转语。若将前之二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谤佛谤法谤僧。永堕恶道。若将后之三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业尽情空,现生证圣,往生上品,渐至成佛。此二种话,各禅书均一齐同录。前二语,前二语。凡一切人,皆常提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后所说,皆归本分。后三句,纵不会赵州之意,其利益比会得赵州之意更大。以虽不会赵州之祖意,乃是遵如来金口诚言之佛教。前二句,纵会得赵州意,也不过是开悟而已,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

总持法门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彿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也。

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

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赤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

自力与佛力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了生死,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两生能了。证初果人,尚须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方证四果,四果则了生死矣。未证初果之人,升沈不定。今生很好修行,来生造大业者,百有九十多。证初果人,纵令以威力逼令造业,宁肯拾命,不肯造杀、盗、淫、等恶业。若不出家,亦娶妻室,若令邪淫,宁死不行。此人虽未了生死,决定不会下降。未证初果者则不定。纵一生两生不造业,决难永不造业。故知仗自力断惑证真之难,难如登天矣。念佛之人,必须生真信,发切愿,决定现生求佛加被,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时念佛,如丧考妣,如救头燃。又须以此法门,随分随力,与一切人说。又须事事尽已职分,便可满愿。欲看经,则宜先看净土五经。欲看浅近之书,当看印光文钞,印光嘉言录。再欲看最初要,极深妙,又易于领会者,当看净土十要。欲知古今往生事迹,当看净土圣贤录。念佛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若衣冠整齐,手脸洁净,出声念,默念。均可。若睡倒,及衣冠不整齐,尚未洗漱,及到不洁净处,或抽大小解时,皆须默念,不宜出声,虽睡不可赤体,须穿衫裤。心中常存敬畏,不可放纵。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日诵经咒选录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登地菩萨,尚不能穷源澈底,况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乎哉。然撮其要义。则唯期洞明自心,彻证佛性。欲明自心而证佛性。必须以戒束身,以定息妄,以慧断惑。自可出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涅槃矣。其修持次序,当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以故首列金刚经,心经,观世音普门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起止仪,发愿文,以及大悲、准提、各咒。或兼持各种,或专持一种,悉以作修持净业之助。以冀彻悟五蕴原空,诸法非相,遍行万行,而不见能行之相。专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能如是修,则顿出迷途,直登觉岸矣。良以末世众生障深慧浅,匪仗佛力,实难解脱。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法门。校彼一切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奚啻天渊悬殊焉。又欲初机行人,深知各种法门之所以。在家二众,于日用伦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两尽。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及净土修持各开示、以为改过迁善,趋吉避凶,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规则准绳。庶可现生即出三界六道之外,直入七宝九莲之中。愿诸修士,同加注意。

净土之妙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傥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持,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逐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鸣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学佛浅说

佛法深广,有如大海,唯佛与佛,方能彻其源底、其余九法界,虽则圣凡利钝不同,各各随已分量而为修习,以迄证入。譬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虫,饮于大海,各得饱腹而去、若欲一口吸尽,除非具足大海之量者方可。否则祗可亲尝其味,未易穷源彻底也。然佛法乃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于众生心外,了无一法之所增益。以一切众生之心,当体与佛无二无别。但由迷而未悟,起惑造业,随业受苦、以致即心本具之智慧德相,被烦恼恶业之所盖覆,如云笼月不见光相。虽则不见光相,而月之光相常自如如,了无所减。如来由起无缘慈,运同体悲,随顺机宜,与之说法。虽、大、小、权、实、偏、圆、顿、渐,随机施设,种种不同。在佛本意,无非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出幻妄之生死,成本具之佛道而已。以众生业障深重,未易消除,故特开信愿念佛之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或愚或智,同仗阿弥陀宏誓愿力,往生西方,则复本具之心性,成无上之菩提,盖易易矣。自佛法入震旦,千八百余年以来,凡圣君贤臣,伟人名士,莫不仰遵佛嘱,护持流通。以佛法虽属出世之法,所有世间经世之道,悉皆包括无遗。举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咸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世间圣人,唯令人尽义尽分,佛则具明能尽义尽分,与不能尽义尽分之善恶报应。尽义尽分只能教其上智,若禀性顽劣,则不是伪为,便是故悖。傥知善恶报应,则欲为善而必能勉力,欲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竞倡新法,废弃旧章。虽父子夫妇之伦,尚欲推翻,况其小焉者乎。以故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有心世道人心之人,欲为挽救,普劝悉皆研究佛学,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一传十,由十传百,至千至万,靡然风从。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此实治乱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法轮也。当今之世,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训,虽圣贤齐出于世,亦未如之何矣。若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修,纵天姿高上,亦难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挽回世道人心

今日之世道人心,陷溺已至其极。具忧世之心者,种种设法以维持之。否则人道将几乎熄。诚可畏也。虽然,欲挽回世道人心,当从根本上解决,则用力而得效巨。有真知确见者,当必群相景从,如风偃草矣。医家治病,有标有本,视其缓急,而为疗治,未可以执一论也。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若只逐事而劝谕之,虽亦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固不如从根本致力为得也,所言从根本上致者,即提倡家庭教育,提倡因果报应。俾一切人知,各知为人之道,各尽已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果能人各如是,则家门兴盛,子孙贤善矣。又须常、凛福善祸淫,善恶殃庆之说。以之自修,复以之教家人,则其家人优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故孔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语非特为有爵位者言,匹夫匹妇,同一责任、古人所谓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者,以天下人材,必从家庭中出。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贤善。家庭无善教,子女之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而恶,二者皆为国家社会之蠹。是知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根本。而因果报应,为辅助教育之要道。

保胎

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故保产心法,首戒交媾,妇一有孕之后,切戒交媾。所以昔人有孕,即另室,不与共寝,恐动欲念也。大抵三月以前犯之,则欲念起而子宫复开,多有漏下胎动诸患。三月以后犯之,则胞衣厚而难产。要知欲火伤胎,必致污浊凝积。且儿身白浊、痘毒、疮疾,医治难痊,俱因父母不慎也。此初受胎一大关系也。果识得受胎,与临产之关系,则凡有所生,自无堕胎及难产等患。而所生儿女咸皆资质庞厚,性情温良。即少痘疹等毒,又复长寿健康。人果预知此义,则必致身心安乐,子孙贤善,丕振家声,有益社会。所谓治病于未病之先,即含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种种胜益。

大无畏施

施有三种。一财。施,即以钱财,及衣、食、住,给济贫穷苦困苦者。二法施,其人不知善恶邪正,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并了生脱死切要法门,方便善巧为宣说。或以佛、菩萨、祖师、善知识,所说契理契机之书。印送流通。俾见闻者生正信心,渐次深入,以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皆名法施。三无畏施,一切众生好生恶死,普劝同人,戒杀护生。并人有怖畏,或弭其祸,或启其衷,是小无畏施。一切众生,终难免死,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永劫长怀此之怖畏。令彼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渐次进修,至成佛道,是名大无畏施。此三种施,财施只在现生,后二直尽未来。凡欲利人以期圆自己福慧者。宜随已力而实行之。则人民幸甚,国家幸甚。

人道大纲

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当效法天地高厚覆载之德以参赞化育。继往开来。庶可不愧与天地并立为三。以称三才之名耳。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人若无此。则与禽兽何异。纵时属民主,亦不可不以忠义为训。良以忠之意义,不专指事君言。故曾子以忠恕明夫子之道,以为人谋而不忠日常自省。固知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事君乃其一端耳。窃谓忠者,尽已之心,真诚无欺之谓。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已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已心已力之虞。近世虽则推倒帝制,然须事事讲忠,庶不至我诈尔虞,漫无准的。得势则群相辅弼,失事则群相弃舍,或反从而攻击之,互相倾轧,了无底止,皆由不讲忠义之所致也。忠义不讲,则父子夫妇之伦,均可弁髦视之。弁视既久,则作桎梧。负此桎梧,不得自由,不得不演出杀父杀母,逆天悖理之恶剧,以期其任意随心,无所拘束也。鸣呼,不讲忠义,其祸至于此极,可不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乎。

百工技艺与圣贤大纲

天下无二道,圣凡无两心。举古、今、中、外,莫不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为立身行道,治国安民之本。良以此种事理,皆吾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常彝,无论智愚贤否,悉皆具备。其所作所为,或有符合悖戾之不同者,乃由闲邪存诚,克已复礼,及迷心逐物,肆意纵情之所致也。故书有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之训。佛示: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之道。是知圣,狂,生,佛。只在一念迷悟之间。初由立心稍殊。终致天渊悬隔,人可不自勉,以期希圣希贤乎哉。世间百工技艺。各有规矩准绳,按前人之成规而习之,及至熟极,则无不随心应手而成耳,希圣希贤,亦复如是。举其大纲,则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三者而已。然欲明其明德,必须先从格除烦恼之物欲,推致固有之良知下手。即所谓闲邪存诚。克已复礼。直至格致至极,则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于明明德之大纲已得,其他则举而措之,无不随心应手而克办耳。然须多识前言往行,以为存养省察之助。

菩萨现身

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由众生背觉合尘,逐成通而不通之象。若众生一念生信。虔持圣号,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处,得大遮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

杀生不异杀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梵纲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改恶修善,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以期断尽烦惑,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能信一切六道众生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极力劝导,互相维持于同类,决无相争相杀之之恶作。必定要戒杀护生,大设方便于异类,决无食彼益我之惨心。人由不知自己,与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故不惜杀人盈城盈野以相争,与杀彼之身,以期悦我之口腹也。世人杀生习以为常,大小事体,皆须行杀。祭神祀祖,养亲待客,无肉则不能为礼。以极苦极惨之事加诸物,用表我之诚垦孝敬。在迷情边论,则尚有可取。在实际上论,则大为可怜也。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循环报复,互杀。佛于诸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得见闻,而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现诸异类。供人杀食。即杀之后,现诸异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现,冀弭杀劫,以安众生。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皆有佛栖。惊人耳目,息世杀机,载藉所记。何能备述。未杀之前,均谓是畜,即杀之后,方知是坲。是知杀生,不异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脱。须知人物虽异,灵蠢互性,蠢人识暗,灵物智明。五伦八德,固不让人,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敢以我强,杀食其肉,致令未来,常受人食。历观史藉,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故孔子之赞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者,正庆正殃之盈余也,正庆正殃,乃积善积不善之本人,受于来生后世,比余庆余殃,当超过百千万倍焉。人若知此,断不肯以一时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祸害于无穷也。

祭祖用素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即久,不知其非,凡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俗情而行,又复谆谆于仁民爱物之道。推圣人爱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诚孝恭敬之非义也。夫表我诚孝恭敬,当以极慈祥清净之物方可。何可以猪、羊、鸡、鸭、鱼、虾、等极秽污之物,又复活活杀死。此等诸物死时,其惨痛怨恨,难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试思此之诚敬,为顺理之诚敬乎,抑悖德之诚敬乎。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栗,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祗,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残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梵纲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入楞严经,断食肉品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杀之而食。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复,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祗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不造杀因,自无杀报。畏果,则徒劳畏惧,了无所益。

华严大纲

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凡圣生佛,均难称谓。修持门中,须备众德。一法若缺。莫证法身。我释迦牟尼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正觉,为度众生,示生世间。隐其圣德,示同未悟,为物作则,出家修道。迨其一睹明星,豁然大悟。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则得现前,于是华藏世界,海会云集,悉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于菩提场,及余六处,说一真法界,寂照圆融,生佛不二,空有莫名之理性。及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以至妙觉佛果,修因证果各阶级。是知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圆融,方合佛道。世有狂人,专重理性,不务事修,上违佛教,下负自心,自误误人,诚可怜悯。此经凡八十一卷,三十九品。清凉国师,分为信、解、行、证四分。又以信分六品经,名为所信因果周。解分三十一品经,分为二周。以前二十九品,为差别因果周。以后二品,为平等因果周。三、行分一品经,为成行因果周。四、证分一品经,为证入因果周。周者,事理周备,无所欠缺之谓也。全经大纲,揭示殆尽,依此修持,直达堂奥。前之八会,绝无凡夫二乘,虽有天龙八部,皆是大权示现,实非系凡夫。后之一会,虽有声闻舍利弗等,已证圣果。纵然在会,不见如来胜妙法身,不闻一乘圆顿妙理,但见如来应化之身,及闻生灭四谛之法而已。所谓一身示相,胜劣殊观,一音说法,偏圆异闻。及文殊往福城大塔庙前,善财亲近文殊。已证十信满心,承文殊教,南参五十三位诸善知识。首参德云,即证初住,以后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力加被。俾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为称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经备明一生成佛之因果,而以求生西方为结归。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世有行人,藐视因果,及净土者,皆由不知因果净土,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妇当之,以致自失善利也。

八功德水

按佛经,八功德水。一澄清,异此方混浊。二清泠,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臭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

世尊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又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有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已著于言外。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说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有谓既为释迦弟子,当念释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华藏世界。不知释迦之教念阿弥陀佛者,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圣也。此土之华藏世界,唯破无明证法身之大士能见。凡夫则只见秽土,不见实报庄严,何可滥拟。况西方亦在华藏世界之内。而华严会上,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汝何人斯,敢与彼抗。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畅佛之本怀。唯此法为最。自兹厥后,代有高人,续焰传灯,光腾中外,迄至于今,宗风不坠。而天台宗之智者大师,贤首守之清凉国师,慈恩宗之窥基法师,禅宗之百丈禅师,律宗之大智律师,莫不释经著论,普劝修持,其事迹具载于净土圣贤录。是知禅、教、律诸知识,悉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求生极乐,况末法根机浅薄者乎。

放生

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吃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

对症下药

大觉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善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心病者何,贪嗔痴是。既有此病,则心不得其正,而逐情违理之念,炽然而起。此念既起,必欲遂己所欲,则杀盗淫之劣心,直下现诸事实矣。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尘点劫,无有了期。如来愍之,随彼众生之病,为之下药。为彼说言,贪嗔痴心,非汝本心。汝之本心,圆明净妙,如净明镜,了无一物。有物当前,无不彻照。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迷心逐境,是名愚夫。背尘合觉,便入圣流。人若知此,心病便愈。心病既愈,身病无根,纵有寒热感触,亦无危险。心既得其正,身随之而正。以既无贪嗔痴之情念,何由而有杀盗淫之劣行乎。人各如是,则民胞物与,一视同仁,又何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之事乎。以故古之聪明睿智之王臣,无不崇奉护持者,以其能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不识不知,致太平于无形迹中也。

火化

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诸江河以餧鱼鳖也。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吾国皆主土埋,然沧桑互变,地路屡更,掘墓暴骨,极为惨伤。四施林。置之林间,俾鸟兽事也。今外蒙古,置之旷野,以饲鸟兽。自佛法东来,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达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识,唯恐耽著身躯,不得解脱。梵之,则知此不是我,而不复耽著。又为诵经念佛,期证法身。

善财参弥勒

弥勒者,当来下生娑婆世界之教主也。楼阁著,善财南参时,弥勒所住之屋宇也。重屋名楼,岑楼名阁,此之楼阁,胜妙无比,凡夫、二乘,权位菩萨,皆不能见,乃弥勒无量劫来,上求下化,胜妙所感之报境也。善财既参德生、有德、二善知识已。又令往南方海国,大庄严园,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请教弥勒菩萨。彼菩萨必能为汝说究竟契理契机妙法,令汝得大利益。于是善财极力对治烦恼习气,极力修持戒定慧道。至海岸毗卢遮那大楼阁前,五体投地,愿见弥勒,说偈赞叹。乃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顶礼,弥勒为同来大众,赞叹善财,为真佛子,真法器。又为善财说菩提心种种功德,以培成佛之基。令入大楼阁中,周遍观察,则能了知学菩萨行。学已,成就无量功德。善财白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出声,其门即开,令善财入,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地及宫殿,一切供具,皆以无量众宝而共合成。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一一广博严丽,皆同虚空,不相障碍,亦无杂乱。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处中,悉如是见。尔时善财普申礼敬,才始稽首,自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普礼一切诸佛法僧,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所谓或见弥勒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亲何知识,所证何三昧,以至亲证法身,于十方法界,经佛刹微尘数劫,现三乘六道等身,以行教化。一一圆见、并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以至成佛度生,及与涅槃,法住久近,亦各圆见。善财在楼阁中,上求下化,经佛刹微尘数劫,精勤修持种种妙行,而不疲倦,一心直趣无上菩提。时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是知此大楼阁,即法界藏。凡法界中所有诸微妙事,此楼阁中,无不圆见,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非弥勒神通道力,善财竭诚尽敬,何克臻此。

临终三要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亦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至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即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即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屈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能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楚。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裂之痛,痛则嗔心生,而佛念息。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嗔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目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边。愿诸亲友,吝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既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己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感现如是,非可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至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净土指要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师,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怨,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学,何可立异,以取自误误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家庭教育发隐

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育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资聪明。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观世音,以期增福增寿,免灾免难。不许说谎话,说是非,打人骂人。不许糟践字纸,糟践五榖,糟践一切东西。不许乱吃食物。不许与同里群儿聚戏。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观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骄惯,养成败类,纵有天资,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资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学圣贤,躬行实践。止令学文字,为应世谋利禄之据,其智识之下劣,已到极底。以驯至于演出废经废论,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此种祸乱,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己纵无大恶,而坏乱世道人心之罪,当与彼子弟同受恶报于永劫矣。吾故曰,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为尤要。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母若贤慧,则所行所言,皆足为法。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如镕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子女哉。此种极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为之,所痛惜者,绝少提倡之人,俾为母者,唯知溺爱,为父者,亦无善教。及至入塾读书,为师者亦由幼时未闻此义,故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不教生徒躬行践圣贤所说之道。但只学其文字,以为谋利禄计。而不知学圣贤有莫大之利益,自己与子孙,生生世世,受用不尽。谋利禄,谋之善,不过现生得小富贵而已。谋之不善,现生身败名裂,子夭孙绝者,比比皆是,人与天地共称三才者,以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能,故得此尊称。若不以学圣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人之一字,尚是冒名,况与天地共称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荛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为荛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已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又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虽未能即到荛舜与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已天渊悬殊矣。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经云。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幸其为荛舜、作佛、之机在我,有血性汉字,岂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为沉沦苦海之下愚众生乎。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

学医发隐

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为前导。果能依法修持,则身病即可随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业,二内伤,三外感。此三种病,唯宿业难治。傥能竭诚尽敬。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超度宿世所害之怨家对头,彼若离苦得乐,病者即可业消病愈。不但不复为祟,反感超度之恩,而阴为护佑。凡婴此病,及医此病者,均不可不知此义。二内伤,或用心过度,或于酒、色、财、气,各有嗜好。若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兼用药治,必易痊愈。傥不注意于根本,唯仗医药,亦难见效。纵效,亦不能永不复发。三外感,但能依前内伤所说之法而行,纵有外受风寒暑湿之患,亦极易治。若不注意于惩忿窒欲,闲邪存诚,即外感亦不易治。以根本受伤,徒治枝末,殊难得益。所以圣人致治于未乱,保身于未病,虽无治保之奇迹,其为治保也大矣。余素不知医,颇欲世人咸皆无病,日持大悲咒,加持净水。有久婴痼疾,中西医士不能治者,令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念观音。果真至诚,即可立刻回机,不久自愈。纵不即愈,决无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又无所费。汝欲学医,虽以针灸药品为事,须以大菩提心,常以佛菩萨圣号,及大悲咒,普为自他持诵。以期彼此同获现生身心安乐,临终决定西方。则不负为佛弟子,随分随力,普利自他之道。若如世之庸医,唯期得利,不以救人病苦为事。纵令财发巨万,祗得其自身永堕恶道,子孙或成败类,或竟灭绝。徒得自利利他之机,反成害人害自之果,可不哀哉。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独世之大聪明人。多多皆是欲得福乐,反召祸殃。汝能不随彼流,当可得大国手之名实,否则便是民贼而已。何取何舍,祗自择焉。

病中法语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年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坚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坚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傥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因果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盖不佛教之所尚,世法之所不废也。其在儒书,早垂明训。易云,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书云,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岂非因果之谓耶。而春秋左氏传所载,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恶恶,皆因果之实录。使后之人诵其书,按其事,懔然于祸福之无常报应之不爽。由有鬼神战兢惕厉,上智者固能奋志时敏,聿修厥德下愚者,亦知所畏惧,不敢为恶。故因果著,实为维系人心之大防,足以辅助王化所不及。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亦古今国家治乱兴衰之关键也。今日世道陵夷,人心陷溺,所以至于此极者,皆由不明因果报应之理所致。因果之理不明,其近因虽受新学说之响,而其远因实由儒辟佛有于酿成之也。盖自宋儒之说兴,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曰,人死神亦飘散,虽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夫无所而为善,祗可以语上智之人。中人以下,必资有所劝而后善。今曰无所为而为,是阻人向善之路也。圣人以神道设教,幽赞于神明。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今以鬼神为虚诞,是废先王之教也。既死归断灭,无因果,无报应,则一切逆恶之行,凡可以得逞其志者,有何所惮而不为乎。乱天下而祸人类者,必自此始矣。彼程、朱、只知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畏而为恶耶。天下君子少而小人多,则程、朱、之言,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可不恫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然程、朱、理学之说,多取诸佛经,乃欲以此自雄,以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逐掩耳盗铃,阴奉而阳违,甚至不惜操戈以逐之,夫果何为而然也。曰为门庭之见,及欲配飨文庙耳。彼徒以门庭之见而贻天下后世以无穷之祸患,此亦程朱所不及料,而有心人所为深痛之也。夫程、朱、为有宋一代大儒,其维护人伦纲纪之功,何可湮没。而其立言,乃不免违悖先圣,贻误后世。吾人读书尚古,可不深察乎哉。●其二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实行之方法,必先事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须以妇女为主体。盖世有贤母,方有贤子。伊古贤母,从事胎教,钧陶于禀质之初,化育于未生以前,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如周之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阴相其夫,胎教其子,皆女子之圣人,实开周家王业之基。予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者,即指克尽妇道,相夫教子而言也。乃今之女流,多不明此义,而妄欲参政揽权,思做大事,逐将家庭培植根本之道,置之度外。此真聚万国九洲之铁,也铸不成此一个大错,深可慨也。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维何。即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时,先须使知因果报应之说,则一切悖恶行为,自有所畏而不敢为。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及阴骘文。此二书,能为之常常讲说,自有莫大之利益。盖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习焉,久则成性,及既长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乱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养成之也。盖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本一坏,逐泛滥而不可收拾。于是非孝无亲之说,家庭革命之谈,乃昌言而不讳。驯至朋友则利交而货卖,夫妇则兽合而禽离。廉耻道丧,天理绝灭,洪流滔天,未知所届。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则将奈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翼各为子女讲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获善果,庶将来人心丕变,风俗渐淳,天下国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问,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术始,昔闻俗语云。九修天子十修佛。以为十世方成。每恐半途而辍,则前功尽弃。早知当生成道,则早即念佛矣。年已二十有七,甚悔发心之晚也。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说。知佛之人,绝不说此。净土法门,乃仗佛力了生死。皆须有真信切愿,决定求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了生死。千生万劫不能了者多多矣。●问,相信净心成佛,如催眠术之必须沉静,然方有不可思议之现象。二答:净心念佛观佛,则易与佛相应。果有真信切愿,定可往生,则渐次进修,必至成佛。且勿谓现在净心,即得成佛也。●问,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则较被人催眠为难,故知自力不如他力。三答: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如跛夫自行,日难百里。净土法门,仗佛慈力,便可带业往生。如跛夫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遍达四洲,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证。●问,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之佛,是否与观经之第八观同。四答:观想,须从十三观起手作。否则境细心粗,难以成就。或致用心不当,起于魔事。●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五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问,如专诵佛号,其效力比咒如何。六答:佛号与咒功德同等,唯在至诚,方有感格。若心中先有一轻视佛号之心,则便无利益。以不诚而又疑,致不得真利益也。●问,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七答: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傥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去、皆何指。八答:生则决定生,约事说,去则实不去,约理说。不知事理之所然,只好老实照事相做。否则必成执理废事之邪魔外道。●问某命终时,忽曰,净土即在庭隅,然则此地即为净土乎。九答:此正是唯心净土发现之义。彼唯心净土,乃彼一人之境。其余皆是唯心秽土,何得以彼所见为断。●问,诵经,是否在令自己生欢喜厌离心,抑另有其他作用。十答:汝诵经,只知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汝看得一文不值。●问,解第一义,指何。十一答:解第一义,即撤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也。●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十二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不同者,以迷悟天渊悬殊故。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问,佛示修观,正为后世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众生设教。若以催眠之发现天眼通之说证之,则现极乐国土,亦非难事,况尤为念佛求证之需要。何以劝人修观者,言其难耶。十三答:催眠是术力岂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著。岂肯为人催眠乎。汝今既学坲,当专志学佛。现极乐国,唯心净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镜,磨之及极,自然发光。用术现,则心先不净,念亦不一,譬如以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涂镜,望其发光,不知封蔽更甚也。问,修观是否仗佛力。十三观内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别与参禅之点为何,较参禅易否。十四答:参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圆成,则全同。当修持用功,则回异。譬如登程,舟车各异,归家是同。●问,修观者,想乎、观乎,抑观想全用乎,取远取近。十五答:观想二字,何可分之为二,摄心而想,即是观。汝认作二,则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观想则何分远近。●问,每观至少,须若干日。十六答:汝将谓此一观作几天,又作彼一观乎。不知佛虽说有十六,而最初即当观第十三,方为契理契机之修。●问,初即想像者,非蜡等乎。十七答:既知前说,此可类推。●问,初观是一心想日,抑须默持名号。十八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事。将谓作观之时,便不持名,不可持名乎。●问,坐则修观,余时持名,较专持一种为优为劣。十九答:有沉潜纯粹之心。则修观亦好,持名亦好。否则持名较稳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观则多致魔事。●问,观见极乐国土,乃真净土乎,抑假现象乎。二十答:观见之极乐,乃唯心所现。谓之为假,便是门外汉。●问,观见极乐国土及能闻法是否为天眼通天耳通。廿一答:此是观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观,亦可见闻。●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廿二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问,至十三观时,此时可得随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终,方可往生耶。廿三答:业报未尽,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责之于一切人也。●问,观至见佛闻法时期后,每天再观,仍须自初观始乎。廿四答: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问,十四观以下,乃各品生者,既无境可现,令观之意为何。廿五答:此义已见前说。●问,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著想。廿六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须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著作观乎。●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廿七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是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看经念佛妙法

世出世间诸法,无不以诚为本,诸修行人,更当至诚。诚则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

求子三要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此三要事,务期实行。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者。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比难受孕。即或受孕,必难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定孱弱,既无强健勇壮之身,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如是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须敦伦尽分,孝亲敬长,善待眷属,愍恤仆使,此行之家庭者。至于乡党亲朋,俱宜和睦劝导。俾老者善教儿女,幼者善事亲长。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轮。普为同人,恳切演说,令培出世之胜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一举一动,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为模范。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树立。菩萨固能满人之愿,人亦可慰菩萨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者。古昔圣人,皆由贤父母之善教而成,况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贤善。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必须孝友恭顺。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而听,听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若至临产,不可默念。以临产用力送子出,若闭口念,必受气窒之病。产妇自念,家属皆为助念,决定不会难产,亦无产后各种危险。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儿初开知识,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须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及说做人,必须遵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方可不愧为人。否则形虽为人,心同禽兽矣。不许说谎,不许撒颠,不许拏人什物,不许打人骂人,不许糟践虫蚁、字纸、五榖,东西。举动行为,必期于亲于已有益,于人于物无损。又须令其常念观音圣号,以期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幼时习惯,大必淳笃,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类。如上善教,于祖宗则为大孝,于儿女则为大慈,于国家社会则为大忠。余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负称为太太云,愿求子者,咸取法焉,则家国幸甚。◎◎附记禁忌,免致祸害。凡求子者,必须夫妇订约,断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待妇天癸尽后一交,必定受孕。天癸未尽,切不可交,交必停经,致成带病,颇有危险。又须吉日良夜,天气清明。大风大雨,雷电震闪,亟宜切戒。礼记。月令。季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古圣王痛念民生。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复著之于经,其天地父母之心乎。遒人,宣令之官。木铎,即铃,振铃俾众咸听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乡村也。容止,此谓房事。不备,谓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凶灾,谓其夫妇,或得恶疾,或致死亡。既受孕后,永断房事,所生儿女,必定身心强健,福寿深长。孕后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产难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堕胎,及与伤胎。

念佛摄心偈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祖师如此极力道破,乃为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者,吐肝吐胆,剖心沥血之诚实语,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但吾人既知生信发愿,决定求生。奈妄想纷飞,口虽念佛,心全昏散,亦属往生之障。若业障深重之最极钝根,遵照前人几许良法,均觉费力,仍难制心一处。兹录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似发前人所未发。以之调摄身心,实较其他各法为有效。况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自然有助净行,毫无流弊。与势至之都摄六根,净念想继,不谋而合。呈似印公老人,亦赞妙善。故敢钞附于此,俾使净业行人,依之修习。偈云。

若问念佛法    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    口作莲华香
因我清净心    所以有此香    华从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
一佛华一朵    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    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    黄色放黄光    念到三声佛    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    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    决见大愿王

茶毗

茶毗之事僧俗皆无碍,西域人死之后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诸江河,以喂鱼鳖。(此须近大江河乃可。山僻小溪,则非所宜。)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此则随处皆可)。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此亦普通)。四,林施,置林间,俾鸟兽食也。(此须深山大泽乃可。究不及前三种妥善)。吾国向主土埋,(读孟子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一篇,即知所由)。其实仍不如火化之美满。且佛法东来,僧皆火化,即取破除我执之意义。人之烦恼生死,完全我执身见为根本。即淫欲等大患,亦仍从我执身见而生。身见我执若破,淫欲又从何而生。故唐宋时代,深知佛法之高人达士,虽未出家,亦每主火化。后世多不乐从者,即为固守身见我执。身见太重,实属修行之一大障碍。而所谓,居士多未断欲,为色身不情洁,不宜火化,亦非通论。博地凡夫,四大假合之身,未至业尽情空地位,不拘僧俗,皆是腥躁臭秽之脓血而成。身虽断欲,依愚浅近情见谕,则较之贪欲之人,略似清洁。然心欲未尽,即污秽仍存。若据高深谛理论,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诸法因缘。皆无自性。诸佛正遍知海,在一切众生心想中。一念回光,便同本得。遮那妙体,遍界全彰。本无生、灭、增、减、之殊,又何有僧、俗、垢、净之异。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此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真如实相之本体也。吾人迷真逐逐妄,背觉合尘,以致流浪生死,了无出期。今欲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破除身见我执,为最初下手工夫。因此故凡学佛人士,如知求神识得所,不拘僧俗,均当火化。不特无碍,确有实益。对今后之环境,尤为适宜。

四土

佛土有四。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静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亦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己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九方便,即藏教三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静尽,则是究竟无余矣。(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德庄严所感之报土。(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上言,则名实报。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

佛法问答八则

(一)问  佛世时虽分有菩萨比丘二众,比丘形虽异俗,持戒一依佛制,结夏时,虽离佛独居,亦尚无何等标记,持犯不过各藏蜡人一枚以志之耳矣。夫然,则求戒之制,固非始于佛世时也明矣。今人既多以戒疤有无判别僧俗。则戒疤关于僧也,盖亦重焉。且戒之数必十二者,毕竟于法有何所表?今世僧人,对此绝有如其所从来者。若不明其出处及其作用,将焉以答外难?无智陋僧,又焉知戒之可重耶?  答  佛初成道,即说梵纲经,菩萨戒。至于比丘戒,乃因有犯而制。何得说:‘求戒之事,非始于佛世’乎?至于坐夏之法,特用腊人以验其戒力之全否。此不过表示人各宜严持净戒而已。如世之行功过格者,居心,动念,行事,其善恶毕记。其记者,为防非止恶,力修善行耳。非以记为行善止恶之必要也。能时时省察,不记亦无碍。不省察,记亦无益。自己持戒之全缺,自己岂有不知?虽不用腊人之验,能自瞒乎?自既不能瞒,则佛,菩萨,神通圣人,与天,地,鬼,神,皆不能瞒。所暂能瞒者,唯人耳。而人纵能瞒,戒德允著与不著,人亦可得而知。是则人亦不能瞒矣。但期著力于持戒,不必定欲取验于腊人也。汝既受过戒,开示苦行,令然身背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然香而已。此语,楞严六卷末,四种清静明诲中,己说。梵纲,法华,皆有其说。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既成语舍本逐末。然末世众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分别受戒与否。今则普通剃发,疤之标帜,固属要紧,其数乃随人发心,何必问其所表?但知此然香供佛,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传戒,然臂香,不然顶香。有南京参学者,则补然顶香。今则唯然臂香,断断不可。以俗人悉光头故。未闻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与否?

(二)问  上海各地,每有男女百十为群,敬献香金,归依。或云拜师父。此事出何经典?始于何时?佛在何处?说何经?对何众生开此方便?若无明诲,拜者既蒙然不知,归依后宜如何护持斋戒?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称否,滥受信施。恐大好佛法,未免等与陈货滞物,斋价拍卖。非大可悲痛耶?请详开示,俾拜与被拜者,知所诫勉。庶免不信者谤。答  佛初成道,尚未行化。欲往鹿苑度五人。道逢商人提谓,奉佛抄蜜。佛为彼说三皈戒,并五戒十善。佛,即佛自己。法,即佛与彼说之五戒十善,及佛后来所说一切大小乘法。此时尚无一僧,故于皈依僧一条,则云皈依未来僧。以僧决定即有故。此皈依三宝之最初第一人也。此后凡国王大臣,以及士庶,凡信佛者,无不皈依。何得云:‘无出处。’至于香敬之说,乃借物以表其诚敬而已。佛世,僧不立烟爨,致金银于无用之地。而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之奉,与送资财固无少异。此方信心人少,凡所作为,必赖钱财,是以彼既见信,必期于供养以备所需,此香敬之由来也。此方圣人设教,来学者须备束修,以为赘敬。与香敬名虽不同,而意无异也。不徒此也,凡天子诸侯宴会,必有佳肴,又必有珍物相馈,亦犹之乎既拜而又供养也。既归依三宝,当必持五戒,修十善。然今之人情,多属虚设。是自己不依教之过,非佛法之过。僧之能持与否亦然。固宜分别师之真伪,与徒之真伪。不得概谓皈依三宝为非而斥之也。若无人皈依三宝,佛法将从之断灭。以纵有真僧,了无外护。谁肯供养恭敬汝世外之人?况佛法不独是僧分中事,实一切世人皆应修应行之事。不使皈依,即是断灭佛种耳。一切世人应修应行之义,文钞中屡说。

(三)问  昔有某居士问,皈依佛后不堕地狱,舍身后不堕耶?抑永劫不堕耶?并问,近来上海等地皈依者,半属操业不规青楼之女子。当时虽稍有愧悔之念,过后仍守故业造罪。使皈依后永劫不堕地狱,则二元四角之香金,孰甘吝惜?果二元四角可保造恶永劫不堕地狱,则铁围山之内,夫何地狱之有?天下宁有如此便宜之事耶?又曰,所谓皈依佛之佛云者,过去佛耶?未来佛耶?若云过去,则已过去,现在无佛。未来,未出世。夫何佛皈依之有?若云归依弥陀或释迦之像,则但赴各像前敬礼足矣。又乌籍乎香敬耶?弟子言塞,不克剖答。毕竟如何?深企示诲。答  此事当从真实行上说。不可止在皈依上说。皈依佛法僧三句,虽分说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执定谓皈依佛但能不堕地狱,犹不免堕饿鬼畜生,则是痴人说梦矣。佛大慈悲,汝尚不知,妄说道理。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种种方便,引发众生出世善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如屠户不能持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著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堕地狱等乎。若不生惭愧,亦不修持,以此为荣,止以拜一师为事,则不堕与否,非光所敢决断。至云:皈依三宝,佛属何佛?汝受戒曾有此种开示,有佛世之三宝,(此即所谓住持三宝。)有佛后之三宝。佛世,佛即释迦佛。法,即四谛等法。僧即随佛出家之人。佛后,佛即释迦之种种形像,(谓金银铁土木绘画刺绣等像,乃佛之形仪,当视同真佛。而弥陀药师等佛,亦摄其中。以释迦为现在教主,故专说耳)。法,即黄卷赤轴之经典。僧,即剃发染衣之人。又有一体三宝,此则即于自心之觉义,正义,净义,谓之佛法僧之宝也。若详说,太费笔墨。佛初成佛,尚未有僧。但今提谓长者皈依未来僧。以僧为负荷继续法道之人故也。若自高自大,止知佛与法可钦仰,而藐视僧人,不肯皈依,其人于佛法中,纵能得益,但以慢心,恐难得真实之益耳。

(四)问  智者大师,人均以为释迦再世。如金粟如来之现维摩居士,龙图佛之现身子比丘。今之崇贤首者,多有辩难。以致我见岩固,是非峰起。或云五教美于四教。或云智者非释迦在世。或云智者判四教时较早,参考书不及唐时完备,故所判教,义有缺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或云智者既是释迦后身,作止观时,云何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而在拜经台拜般刺密谛未译之楞严经,以经为道规耶?经既为佛所说,智者既是佛,宜于经洞然。若云佛亦有隔胎之昧,则乌足称无上正等正觉耶?是等疑问,群然杂出。自非老人俯愍群情,曲剖此难,为学界司南。恐台贤学子相谤,有不能已者。噫!自相攻难,佛教其不淹沉者几矣!答  天台贤首开法之人,或是古佛应世,或是菩萨示生,不得以此轻彼,以彼轻此。纵所说不全同,而各有所见,并非妄说。彼妄以门庭相争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师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见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序否?(原本十要,被成时大师略去之。可叹!)其文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此语系用东坡游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看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夫庐山乃块然一物,尚随人所居久之地而异相。况如来所说之法,如随色摩尼珠。彼定谓此珠是何色,乃不识珠之人。而随青黄赤白,现青黄赤白,既说为青黄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谓是青非黄赤白,及是白非赤黄青,则不可。圆会经义,诸祖皆为如来功臣。板泥一语,弘法即是坏法魔党。智者作止观,即与楞严六根功德义相符。复闻梵僧称其合楞严义,故有拜经之事,祈早来以证已说之不谬。汝何云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乎?为是自立章程,以屈智者,作如是说?为是不知所以,妄听人言,以为如此也?拜经之事,盖有之矣。若云日日拜,拜多年之说,则后人附会之词耳。智者勿道不是佛现身,即是佛现身,以既现为僧,便当隐实示权。故必须有经可证,方为宏传之轨。倘自以为佛,自说未来之经,即为彼后世著魔之徒,皆说我是某佛某菩萨而为先导。此弘法之法身人士,不显本之所以也。汝既知法华身子内秘外显之义。何独于智者而疑之?

(五)问  相宗判一代为三时教云:‘先有,次空,后中。’但有别之时,而无通之时。天台判五时,通别互用。版见学者,相攻相非。台者毁相宗三时为徐六担板,义极不圆,非佛本旨。相者斥台为儱侗泥涨,乱云漫雾。鲜有能汇通者。究孰是孰非?望垂弘范。答  此语宜于第四段领取。自知诸佛说法,随众生机。今之弘法者,多违机说。所以佛早已受记。谓末法为斗争坚固之时也。哀哉!

(六)问  佛未显本前,各声闻等皆修成。开权后,一切八部,亦皆是大菩萨,乘愿辅化。然则佛弟子无一是凡夫修成。佛出世何益于众生也?答  汝只会执悬板语。就不晓得此等人示现之所以然。彼法华会上之人,俱已证阿罗汉等。在先皆不言佛法,皆由闻佛种种化导,方入佛法。是以四十余年,长随如来。且问汝。此等人,数十年中,绝无引人生信,改恶修善,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者乎?汝作此问,可谓痴极痴极。

(七)问  法华经,举手低头,皆能作佛。佛又于无量劫前,曾说法华。由是观之,无量劫前,曾有所谓佛者,于世度众生矣。众生既种善根于无量劫前,则此曾种善根之众生,至今应皆作佛或成菩萨矣。则应佛菩萨多而众生少。何故佛菩萨不少概见,众生滔滔皆是耶?将无量劫前之众生,悉未有举手低头之善根耶?抑种而未熟耶?若曰种而未熟。毕竟至何时而熟耶?今之众生,种举手低头善根著,由须历几无量劫,能成熟此善根耶?抑永不能成熟耶?答  佛菩萨多,众生少。佛菩萨少,众生多。此二语须佛菩萨所居地上看。譬如乡间小民,只知乡间之平民多。并不知国家辅弼,其多无数也。然世间法不足敌喻。汝何不看华严海众之多,非佛刹尘数可喻乎?佛能度众生,而不能度无缘者。故有番番示生示灭。令众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而众生无尽,故佛菩萨之誓愿无尽。汝以断灭知见论,故有此种种之问也。其间似乎有理,不知乃众生之情见。渺不知佛菩萨之境界。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将叹其菩萨多而众生少也。吾故曰,当于佛菩萨之居处看,不当在众生之居处看也。

(八)问  弟子无论居何地,清旦盥漱后,即披衣礼拜观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后,即就地趺坐持名。有时过于劳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乱想。间亦有身心畅适,坐半小时许,如数分钟之短者。亦有时手捻念珠,不觉从头至尾三百余颗之念珠,斯须即尽。心亦似知朗朗称诵。但不甚明了焉尔。亦有时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觉糊里糊涂念诵佛号。此等毕竟是何境界?答  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在。但不可以此为得。从玆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工夫所使。设无工夫,则并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

佛法要义

佛法要义。在无执著心。若预先存一死执著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闭关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晚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静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圣贤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与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著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著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凡有来者。皆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又须遇父言慈。(谓教子依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以行。是名为慈。若溺爱不教。乃教令学坏。则名为害。不名为慈。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识。故成此互相残杀之世道。若人人都教子以道。则世道太平。无有坏人。坏人皆彼父母养成的。惜无人提倡。知者绝少。可不哀哉。)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各人尽各人职分。是为善人。又与女人说。(亦可与男人说。)女子从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纵遇不如意事。亦不生气。习以成性。不但于自己有无穷之好处。且家庭得和睦之祥。而儿女必不夭死。性情贤善。国家得贤才之庆。气性大的女人。生子必多死、或多病。以一生气。乳即变成毒汁。气大极、喂儿立刻即死。稍小点、半天一天方死。小气虽不死、亦必定生病。此一定不易之事理。吾国医家。绝未言及者。凡学医者,皆应为说之。一年当救无数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顷。即转而为安然无恙以成人也。放生功德大。此比放生功德更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能满愿。有肯常与一切人说者。亦培莫大之功德。以汝知医。此为根本上救人。而无形亦可见之善法。吾乡人士。绝未闻见此语。汝能与相识者说。必可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千万而无尽也。入关仪式。亦无定章。总以至诚恭敬为主。要在先日。礼佛陈己志愿。当日大殿礼佛。至关房、令护关人锁门。门上只贴‘不慧发心闭关。专修净业。普为自他。忏除宿咎。增长善根。’作两行写于一纸上。贴于门正中上节。不必学不懂事的人。用三叉封皮、写封条。俗鄙之极。日期自择。亦不可请人封关。此种都是摆空架子。

盲聋暗哑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暗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暗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暗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具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

求子之道

求子之道。人多背驶。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逐心。世人无子。多娶妾媵。常服壮阳之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种之。或不出、或出、亦难成熟。第一要断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当与妇说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无多屋。决须另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姐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养足后。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从此永断房事。直到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妇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宫常开。致易堕胎。此种忌讳。人多不知。纵由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须至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睡虽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裤、不可赤体。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但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无碍。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妇也如是存心、幸事、念。及至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须大声帮他念。管保了无苦痛难产之事。临产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气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餧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轻则半日一日死。决无不死者。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餧、雇奶母餧、都是一样。生了大气。万不可餧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餧。餧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奶头揩过、再餧、就无祸殃。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餧不得。餧则不死,也须大病。此事古今医事、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后来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都是其母生气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杀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可不哀哉。

替死鬼

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字之人之悲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

受戒与打七

受戒一事,当以至诚忏悔为主,然其要在于心动念处省察,能如是省察,自可诸恶莫作,众生奉行,傥不在此处省察,则虽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遇矣。八关斋,以过中不食为体,今人体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进行道,非息心坐禅者可比,似不必执著,否则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吃点心度数过多,不但不能心归一致,且令食不易消,当以多食为戒,两粥两饭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关斋,亦非确论,先日持岂七日中不宜持乎?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

受戒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又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归依佛法,修持净业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此以自行,复以化他。俾内而父母兄弟夫妻儿女姐妹妯娌男女仆使,外而乡党邻里亲戚朋友,以及一切相识有缘之人,皆以此为劝。凡欲劝人,必须自己实行其事,则人自依从。世出世间事,无不以身为本者。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又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嗔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

十念法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

著魔发狂

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从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逐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逐失正念。魔鬼逐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境界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逐致得少为足,便成退堕,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不受益矣(谓生欢喜退堕)。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界,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评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谨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净固好、不能净、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赅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净宗真善知识。

弄巧成拙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求开悟为事。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弗效此恶派。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务事务者、乃弄巧城拙、求升反坠之流也。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

境界

礼拜种种震动、也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渡所致。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即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

临终人—如何令其神识清明

凡临终人、神识昏乱、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识清明。若又有人助念、决定念佛而逝。

炼丹运气

世间外道、名目虽有百千万种。究彼所注意之真道、通是炼丹运气之道。炼丹运气、亦有好处。亦有坏处。运得好、则身轻体健、延年益寿。至言成仙、则或有之。言了生死成佛、则是胡说。运得不好、生疮生疖、瞎眼聋耳、亦常有之。又炼丹运气之道、不过提肾水、降心火。彼特神乎其词、谓为坎离交姤、婴儿少女交姤。由有此种名词、正人则亦借此以表示其法、妄人难免节外生枝。而传道之时、关于密室、外设巡逻。一师一徒、密相告语。若是心存邪念、为女人传道、逐指坎离婴少交姤、为实行交姤。其初未必便是淫女、由彼种种做作、以导其欲。又加误认与师行淫、乃属传道。可怜几多无知女人、受此污辱、而犹以为是道、直是罪大恶极耳。

扶乩

扶乩一事、皆灵鬼依托扶者之智识而为、亦或多由扶者自行造作而庇者、且非全无真仙、殆千百次偶一临坛耳。至言佛菩萨、则全是假冒。但扶乩者、多是劝人为善。纵不真实、因其已挂善之名、较之公然为恶者、当胜一筹。又可证明有鬼神祸福等事、令人有所畏惧。所以吾人亦不便故意攻击。奈因其所说、不拘与佛法不合、(稍知佛法之人扶之、即能常说浅近相似之佛法。不知佛法之人扶之、则全是胡说巴道。)终多是以鱼目为明珠、坏乱佛法、其害甚大。(真知佛法之人、决不附和扶乩。佛制三皈、即已分明详切告诫、何况深义。)故凡真佛弟子、切不可随便赞同。

蒙山

蒙山照文念、并无甚秘密。至于结印、丛林中亦是敷衍、实未按实义结也、故不必结印。



蛋不可食。邪见人云、无雄之蛋可食、此切勿听信。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

境界

诸位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其往生矣。若论远公身份、岂惟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

搭衣

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出家人、从前五衣、系窄短的、如一条大手巾、常不离身、故名作务衣。今之五衣、与七衣同长大、做事则不能搭。此古今之殊制也。

念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保养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止包饱腹,无此效力,麦比蔘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蔘,乃是有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著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即不嫖荡,自己室人,亦须相与说其保身之由,暂断房事一二年,否则或半年一相亲,或一季一相亲、倘日日行房事,则精体枯歇,不死何能。节欲之人,所生子女,体状少病,易于成人。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纵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残弱无所成就。

佛像

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念如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评无量寿经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持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各国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二、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翼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静坐

凡静坐时,但心中默念佛号、此外不加一点别的功夫、及别的念头。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问什么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什么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

山门

山门按义当作三门,乃三解脱门也,一门而具三义。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由三解脱门,直入涅槃宝殿故。由空故无相,由无相故无愿也。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则空有均不可名,故无相,无相则无执空执有之心愿也。

念佛‘念’字。不可加‘口’—念

念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念。则失义之至。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

相士最易劝人念佛

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否则相或变矣。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医生尚须人请。方好说。看相者。无论何人。一见面都好说。惜看相者无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总是无所成就。可不哀哉。

决定往生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

何名为寂。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有生灭便不名寂。何名为照。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不了了常知。便不名照。何名为真。即常寂常照之心体。原是真空无相。一法不立。何名为俗。俗即假义。谓虽则一法不立。而复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即事相也。是故名俗。)寂即是体。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此体、相、用、三。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故曰寂照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曰真俗圆融也。下去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此寂照真俗之体相理事。均皆离念离情。不生不灭也。

密宗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

放生

生亦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贼于人民之聚处、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基于放生、略为举行、以期人各体会放之之意而已。若尽量放、而设法未能合法、则亦只功过不相掩耳。放生之举、事虽为生、意实为人。人若止杀、则固用不著此种作为。然人食肉之心愈盛、不设此举、久而久之、将举菲洲之野蛮行为、遍行于世。可不预为设法、令彼嗜杀嗜肉之人、同生反躬自省之诫乎。放生者,但以不忍杀生为念、不能计及彼之食生物与否。鱼多食小鱼、及小水虫。若如所谓、则放一大鱼必日杀无数小鱼,水虫。则放一以杀多、是放之功少过多也。然穿上蛇獭、究无几何。即不能尽生物皆买放、则似宜从缓、庶免闲议。放生以至诚为彼念佛持咒为本。所有仪式、亦不过表示法相而已。如有其人。固宜按仪式行、否则但竭诚念佛即已。又凡生欲放、若夏日当宜速行。倘泥于等齐按仪式作法、或至久经时刻、有碍生命。居士放生宜从省略。若真诚无伪僭之心、即按仪式行、亦非绝不可行。若妄效僧仪、则成我慢矣。法固圆融、当善用心。

舍利

梵语舍利。亦云设利罗。(此名绝不用)此云身骨。亦云灵骨。此约佛涅槃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而说。乃约多分而言。亦有非身骨之舍利。如宋人刻龙舒净土文板。得三颗舍利于木中。又善女人绣经。针下有碍。视之、得舍利者。又有念佛、口中得舍利者。有高僧洗浴。令其徒揩背。听铮然有物落下。视之、乃得舍利者。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宋长庆闲禅师圆寂。焚化日、大风旋吹。烟至四十里外。烟所到处。屋上、树上、草上、均有舍利。收之有四石多。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谓为精气神之所炼成者。此系窃佛教之名。而绝不知佛教之义。便妄造谣言也。多分属迁化而得。如刻板、绣经、及念佛口中得者。并汝灯花上得者。乃因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又佛舍利、更为神变无方。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一梵僧赠舍利数粒。及登极后视之。则有许多粒(数百)。因修五十多座宝塔。阿育王寺之舍利塔。可捧而观。人各异见。或一人一时,有大小高下转变。及颜色转变。及不转变之不同。是不可以凡情测度者。世人以凡情测佛法。故只得其损。不受其益也。

静闹一如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

专一念佛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念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再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朝时功课。吃早饭后、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人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过劳、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偈即己。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己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别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此种人、十有九人、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

古者丧礼

古者丧礼绝不荤酒。隋炀帝为太子时,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装肉,以腊封口、用包袱裹而进之。可见丧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严,虽为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种办法。今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宾客,宾客皆不知丧是何事,居然饮酒食肉,当做一场热闹开心事办。其于先王礼法,全体违背,而只知其要人夸美,可不哀哉。

印光大师简述自传

光乃犯二绝之苦恼子。二绝者。在家为人子绝嗣。出家为人徒亦绝嗣。此二绝也。言苦恼者。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光未从师。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逐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回家辞母。再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倒也无可无不可。次日。兄谓光曰。谁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从今放下。否则定行痛责。光只好骗他。逐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机会。一日。吾大兄往探亲。吾二哥在场中晒谷。须看守。恐遭鸡践。知机会到了。学堂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禄位。笼鸟得逃生。逐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谓此万不可改。彼若派人来。以原物还他则无事。否则恐要涉讼。则受累大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至吾师处。犹恐吾兄再来。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师祗送一圆洋钱。时陕西人尚未见过。钱店不要。首饰店作银子。换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师者。至湖北莲化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见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揩而已。杨岐灯盏者。杨岐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买油。不将常住油私用。宝寿生姜者。洞山自宝禅师。(宝寿乃其别号)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戒有寒病。当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常服。侍者住库房求此二物。监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钱来买。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且深契其人。后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戒云。买生姜汉可以。禅林宝训卷中。五十四五两页。有雪峰东山慧空禅师答余才茂进京会试求脚夫人力书。大意谓。我虽为住持。仍是一个穷禅和。此脚夫为出于常住。为出于空。出于常住。即为偷盗常住。出于空。则空一无所有。况阁下进京求功名。不宜于三宝中求。以致彼此获罪。即他寺有取者。亦应谢而莫取。方为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钱财用之于结交徒众俗家。光一生不愿结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庙。自光绪十九到普陀。作一吃饭之闲僧。(三十余年未任一职。只随众吃一饭。)印光二字。绝不书之于为人代劳之纸。故二十余年。很安乐。后因高鹤年绐去数篇零稿。登佛学丛报。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三五年后。被徐蔚如周孟由打听著。逐私为征搜。于京排印文钞。(民国七年)从此日见函札。直是专为人忙矣。逐至有谬听人言求皈依者。亦不过随从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贫者。光又何能大为周济乎。光绪十二年进京。吾师亦无一文见赐。后以道业无进。故不敢奉书。至十七年圆寂。而诸师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来。于所出家之同门。无一字之信。与一文钱之物见寄。至于吾家。则光绪十八年。有同乡由京回家。敬奉一函。仰彼亲身送去。否则无法可寄。此时未有邮局。而且不在大路。(今虽有邮局。若无人承转。亦无法可寄。)次年来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三年。一外甥闻人言。逐来山相访。始知家门已绝。

念佛之法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详审也)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点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必不他视。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锡箔

锡箔一事,虽非出佛经,其来源甚远。法苑珠林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岑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问答等事,其人仿彿是眭仁茜。初不信佛,及与鬼神,后由与此鬼官相契,遂相信,并今岑文本为之设食遍供彼及诸随从。眭问冥间与阳间,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银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锡箔贴在纸上,及以纸作绸缎等,便可作金及衣服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记其在何卷何篇,傥详看,当可见之,其时在隋之初,以此时岑文本尚在读书,至唐则为中书令矣。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傥真提倡,或受鬼击。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然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若不以饮食香花等表其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者,实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为明理之人陈说,若固执不化之人,亦不得攻击,以致招人怨恨,则于己于人于法皆无利益也。

学佛之道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受戒

受戒事、随己所愿、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当衣佛制、用缦衣、不可用五衣。缦衣、及五长条、五衣、乃一长一短、现在多乱用。在家人、不必定要搭衣。与其违佛制、何若不搭之为愈乎。至于燃香于顶于臂、乃系发心供佛、非以为香为受戒也。祈务真修、勿只图虚名与形式也、则幸甚。至于受戒一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三世诸佛之总戒、谁不许汝自己发心受。即五戒、谁不许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须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如来之道

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纵使万圣万佛、相继出世、亦不能稍变章程。了此,则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生死乎。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除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主人若不理。彼即无势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五台山人皮鼓

牛皮为鼓。非特为作鼓始杀。须知牛被人杀。取其皮以为鼓。于作佛事时击之。于本牛有大利益。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置私产、死而为牛。即耕其田。至牛死。托梦于徒。令剥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书其名与事。令作佛事击之。则其业可以速消。否则虽其田变沧海。业尚莫能消灭也。

鬼神

鬼神有邪有正。邪鬼神。则真妖以求人敬者。正鬼神则护国佑民之善神。若求大士固不须求鬼神。如得其王。民自顺从耳。又鬼神于小灾或能救。于定业则不能救。若大士则大。小。定。不定。通能救。唯视其人之诚与否也。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亦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狂妄人。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人。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人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慧人知是宝镜。愚人认为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缘故。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的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无论。从小吃肉杀生的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绝不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念佛两示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克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克期之心,改成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所憾。但至诚至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燥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又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念观音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编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现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

修净业人,著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白鹅往生

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婿家送双鹅行奠雁礼,彼即放生于华亭山云凄寺,已三年矣。彼二鹅每于晨昏上殿做课诵时,站殿外延颈观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后雌者不食数目,彼来观佛,维那开示,令求往生,不可恋世。逐为念佛数十声。鹅绕三匝,两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双白鹅往生记。噫,异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鹅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情爱一起正念即失

有净业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属助念,何虑不生。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浅。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

华严大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如来初成正觉。称法界性。与一切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己所证。及一切众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觉道也。以故华严一经。王于三藏。而一切诸经、皆从此经流出。彼凡夫二乘。虽同在菩提场中。场中。毕竟不见不闻。以非彼境界也。虽则凡夫二乘不见不闻。实为普度人天六道众生之根本法轮。何以故?一切法门。皆使自力。断或证真。方了生死。念佛法门。但具信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断惑证真。末世众生。颇不易到。舍此念佛一门。则芸芸众生。出苦无期矣。此经于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满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座下。即闻念佛法门。及至末后。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俾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名等觉菩萨。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生欣乐。随即令其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华藏海众。一切法身大士。夫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诸大菩萨。尚须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亲证即心本具之菩萨觉道。况其下焉者乎。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数声。亦可往生西方。得预末品。若非华严所说。一生成佛之法。末后归宗。归于往生西方。彼世之禅教诸知识。能不以念佛法门为权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由闻此义故。一切凡夫。当不至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也。是知此经。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无论何种根性。皆当依之修习。而其最切要者。唯在念佛一门。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阃。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臻其域。此经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门之归宿也。

护教

一切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为嘱。流通之法。最初须以建立塔庙。印造经像为始。以若无塔庙经像。则无由奉尊仪而修净行。阐佛道以导群迷。而一切含识。俱无由瞻礼圣容。培植善根。闻法修持。开发心地也。流通之人。须真修实践之僧。及有势力财力之王臣绅商。一名内护。一曰外护。内护则严持禁戒。笃修净业。于禅教律密净土。或专主一门。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显蒙庥。阴翼治道。潜淑民情而后已。外护则不惜资财。广种福田。普令同人发起信心。内外相资。法逐流通。若无有道德之内护。则师表未立。人将安仰。若无有势力之外护。则资斧无出。外侮莫御。以故如来将入涅槃。以法付嘱国王大臣。并及诸天善神。令于后世乘愿示生。一切国土。流通佛法。

论禅净之权实顿渐

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彼参禅者,谓参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固为实为顿。不知参禅,纵能大澈大悟,明心见性,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兹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严之基。此种根性,就大澈大悟人中之论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仍须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是则其法虽为实为顿,苟非其人,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仍成权渐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则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则止能悟理性,而不能亲证理性。今时则大澈大悟者,尚难其人,况证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如来为众生说法,惟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惟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虽其有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凡禅讲之人,若未深研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

禅与净土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澈悟澈证,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性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垦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四料简

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其四料简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简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这四料简的意思,先要明白怎么叫做禅?怎么叫净?怎么叫做有?怎么叫做无?拿这禅净有无四个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简的意思。所以将禅有无。略为抉择一下。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教中明。大开圆解,澈证一念灵智,本觉理体也。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则不能算有。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垦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否则不能算有。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乃是大错而特错了。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是最要紧的道路。然而明心见性,只是开悟。还没有证。总不能了生死。‘悟得就无生死。’非门内语。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若论要证到家,正须火上添油,加功进步呢。四料简第一句有禅有净土者。既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大彻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岂非如虎生角么?曰:‘犹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来教化众生。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范。故曰:‘现世为人师。’以明心见性人,念佛求生,临命终时,上品上生。一弹指顷,花开见佛,便证圆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随类应现,化度众生。故曰:‘将来作佛祖。’第二偈料简者,谓未曾大彻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难望了生死。所以发愿求佛接引,修行净土法门。故曰:‘无禅有净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故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再好没有的了。第三偈料简谓虽能大彻大悟,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因未证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夫所谓十人九蹉路者,谓虽能开悟,而未能实证。故云蹉路。或云:‘十人九错路’者,错路二字误也。岂有大彻大悟之禅家,而错路者乎?大彻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关头,未必确能作主。临命终时,循业流转,随多生之善恶业而受生去。可惧可畏!诚不如求佛接引,为最稳当,最靠得住也。故曰:‘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此阴境指无始以来善恶业境,非指五阴魔境,第四偈无禅无净土者,谓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无明心见性的功夫,又无发愿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罪报难逃,地狱难免。万劫轮回,谁为依靠?

净土法门大要

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所染蔽。致迷悟攸殊。生佛回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澈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觉。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善根成熟者。固顿圆佛果。即恶业深重者。亦得幸预圣流。较之仗自力者。其中难易得失。不待烦言而解。故此净土法门。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或以净土法门。至简至易。虽愚夫愚妇。亦能为之。遂藐视净土。不知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十法齐收。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菩萨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立登等觉。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尔回心念佛。愿生西方。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妙门。成真之捷径也。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在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希少。若舍净土。无由解脱。永明禅师。恐世不知。故特举料简以示来兹。诚迷津之宝筏。昏后之明灯也。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三昧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纸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要字句分明。不假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云何能写经。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是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为人道之初门。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惟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人。乃能称为笃信。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死者少。纸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

腊八粥因缘

腊八粥是何等因缘?须知即是庆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应该昨天啜,(十二月初七日)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释迦佛未成道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五年修习世间禅,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来,浴欲尼连禅河,攀树而起,身力不支,时诸天人,知悉达太子将往菩提道场成道,佛须相好庄严,乃化作牧牛女,献佛九转乳麋?何谓九转乳麋?先从千牛榖乳以饮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饮二百五十牛,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饮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饮六十牛,次榖六十牛乳以饮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饮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饮八牛,最后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太子啜此乳麋,形体复原,相好圆满,乃赴菩提树下,端坐思惟,断尽烦恼,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镜开朗,得正等觉,即今日成道之事也。腊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后成道,我等即以啜腊八粥为庆佛之成道,其因缘如此。

偷心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下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心中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持戒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修行第一大忌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而己、其心行己污浊不堪。

临终

病者临命终时、搬动卧处、更换衣服、实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若谓死于卧床、后人卧之不吉、则是以寇仇视其亲矣。若谓衣冠不整、为鬼将篮屡裸裎。果如所言、则何不将食物塞满其腹、免彼为饿鬼乎。臭皮囊且无用、况衣物哉。气绝之后、亦当任其侧卧、不必矫正。(任他临终时,或座或卧、或侧或仰、或直或曲、均当听其自然、不可移动。)因此时仍有知觉、略一触动、便生嗔恚。一生嗔恚,将堕入毒蛇猛兽道中。须待周身冷透、神识完全脱离、用热手巾搭肋膝等处、即可转软更衣。

佛化儿童读本

孝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

友爱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痒相关。休戚与共。兄爱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爱。家庭之福。

敬师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择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处。有损有益。益者近之。损者远之。劝善规过。端赖乎兹。

布衣

衣取遮体。兼以御寒。大布之衣。惜福养廉。莫羡绸缎。锦绣华美。折了福寿。自暴自弃。

蔬食

蔬食卫生。肉食伤生。杀时恨心。其毒非轻。勿贪吃肉。吃了须还。还的时候。真个可怜。

惜字

字为至宝。远胜金珠。人由字智。否则愚痴。世若无字。一事莫成。人与禽兽。所异唯名。

惜榖

田中五榖。以养人民。爱惜五谷。即是善心。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榖获福。殄榖遭殃。

惜阴

七十古稀。弹指即过。过则己无。何敢懈惰。努力勤学。立德立业。自利利他。为世作则。

仗义

一举一动。唯义是取。义之所在。无往不利。小人见利。即忘其义。虽得小利。究竟吃亏。

清廉

人生福泽。前世所修。非义而取。是食毒物。清而不污。廉而不贪。世所崇敬。荣无加焉。

知耻

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尽忠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祗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

仁慈

仁爱慈悲。心之生机。此心愈真。福泽愈深。若无此心。势必残刻。纵有宿福。折尽受厄。

不杀生

凡属动物。皆有知觉。贪生怕死。唯命是惜。若戏顽杀。及杀而食。现生后世。决定报复。

不偷窃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亏。

不邪淫

淫欲为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无一犯之。

不说谎

言为行表。是本心术。心既不真。行何能正。望尔后生。切勿妄语。口是心非。终无结局。

不吃烟

烟俱勿吃。以伤卫生。口气常臭。熏天熏人。鸦片香烟。其毒极烈。花钱买害。痴人可怜。

不饮酒

酒是狂药。饮必乱性。醉则反常。越礼犯分。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聪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赌博

赌钱博奕。丧志失时。专心于此。正事弃遗。有限光阴。送之儿嬉。破家荡产。罪无了期。

不奢侈

奢侈夸富。买祸买贱。君子下看。盗贼来劫。布衣蔬菜。圣贤仪式。现生后世。人各取则。

不傲慢

傲慢轻人。实自呈短。明人知伊。学养俱罕。纵到圣位。犹不轻人。绝无凡圣。念存于心。

不妒嫉

人有才德。我当赞叹。彼于社会。必有贡献。若生妒嫉。是谓愚痴。业报夺汝。宿世慧思。

不偏见

人有小智。未闻大道。每执己见。以为最妙。坐井观天。所见者小。若登高山。前见自了。

不迁怒

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无价宝。

不耻问

能问不能。多问于寡。冀人从己。故先自下。若是无知。尤当问人。博学审问。造诣方真。

花别漫宿掀列祈欣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0 13:21 , Processed in 0.31575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