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53|回复: 4

广东四会六祖寺招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是否厌倦了钢筋水泥的城市,也是在在人生道路上踌躇满志,停滞徘徊,你你、若向往回归自然山林田园的隐居生活,六祖寺可以圆你的梦想,实现您的禅修心愿,欢迎来到六祖寺,呼吸山居山园氧气,饮纯净的天然甘泉滋润成长。行走绿荫道,看夕阳西下,听鸟语鸣。          广东四会六祖寺,始建于唐代,被誉为东方如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后,在此地潜修保任十五年,禅宗法脉,大弘于天下,现因寺院建设及弘法需要,招聘以下工作人员:
1.工程施工员
2.工程预算员
3.会计
4.工程监理
5.工程管理人员
6.园林设计师\施工员
联系电话:0758-3112098   18664724321(明妙居士)
简历投递:佛教信仰,恭敬三宝,发心长期护持三宝,服务道场。
岗位待遇:工资面议,为工作人员提供食宿,提供良好的工作与修行环境,工作满一年后缴纳社会保险。
欢迎各位善知识前来边工作边修行,在山水之间觉醒生命的真谛,增长自己的福慧,何况“三宝是大福田”善行善举,善因必然得到果。
随喜赞叹您的发心!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耐烦之人必成大器


淮军创建之初,李鸿章推荐的三个人才,前来拜见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立即接见他们,只是站在暗处悄悄地观察着。

半个时辰过去后,曾国藩发现,那三个人当中,已经有两个人等得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东张西望,看屋内的摆设;另一个虽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却神色焦急。

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那人相貌虽然平庸,却器宇轩昂,背负双手,仰着头看天上的浮云。

仔细观察完后,曾国藩对如何使用这三人,已经有了成算。

他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才堪大用。”

李鸿章忙问:“老师是如何得知的?”

曾国藩捻着胡须,微微一笑说:“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大功臣刘铭传。

耐烦之人每临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曾经说过,“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其实,不仅当官要能耐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能耐烦。

耐得住烦是一种修行,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条件。

“能耐”不如能“耐”,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烦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忍不拔。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

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稳住阵脚心不慌。要义就是“耐烦”。

遇到大事,危急时刻,怨天尤人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

不然的话,心急如焚,莽撞行事,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混乱,更控制不住局面。

耐烦之人待人接物有度量

做人耐烦,才能拥有一个好人缘。

有一次,曾国藩接到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不要不耐烦,这样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耐烦,与人相处才能容人,待人接物才有度量。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是人呢?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对志同道合者就真心结交,对膻腥奸诈之辈可以不予理睬,但也无须招惹。

耐烦之人面对不快有雅量

古人说: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经常处在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去工作,去沟通,去协调,去联络。

怎样才能面对诸多的不快而笑对人生呢?要的就是修为,就是雅量,就是“耐烦”。

耐烦,看似普通二字,却大有学问。

面对亲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或语言冲撞,或言辞冲突,或见解差异,或亲疏远近,或厚此薄彼等等,用“耐烦”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

这样的人生才能乐观豁达,可将所有不快,如清风拂面,一带而过,不留痕迹。

曾国藩留给我们的家训有千千万,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不高,甚至有人说他是“笨鸟”。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就读了很多遍还在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正在他奋力背诵之时,家里来了一个小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读完睡觉后能偷点东西,可是等了许久,曾国藩就是不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这篇文章。

这个贼实在忍耐不住,怒气冲冲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诵出来,扬长而去。

这个贼很聪明,在想着偷东西之余还能背文章,然而他终究是个贼。而曾国藩虽然读了很多遍都没能背诵,但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用勤奋弥补了记忆力上的不足,终成人才。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打击的基本素质。

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即自胜之力甚强,是成大事者必备要义之一。

一般而言,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是识别一个人能否做大事的重要标准。

曾国藩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后人评价曾国藩“坚忍成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忍。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靠坚忍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进身之阶。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忍耐”战胜了重重磨难。

曾国藩的这一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我们用心向佛陀学习,时间佛陀的教法,积累成佛度众生的资粮,量大福大,成就道业更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成共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我们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很难生起,也就是说真正发起行愿心很难。我们口口声声要想帮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里虽这么讲,实际上,很难办到。所以我们修行,单说一个功德心,在行愿上根本就很难建立,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建立过。行门很难讲,历代祖师都只讲见地,行门不敢多谈,真正谈了行门,徒弟都跑光了,因为要求太严了。但教不严,师之过,宁可要求严格,门前草长三尺,岂止三尺,十丈都无所谓,没有人都可以,一个人在里头蛮舒服的。老实说,行门很难,太难了。……

“佛法在世间”是见地,也是行愿。因为世间是五浊恶世,所以需要布施,需要守戒;因为世间是很痛苦,很坏的,所以在这里自度、度人,才能圆满功德。这是以第二义来讲的,在形而上道而言,并没有什么世间与不世间的分别。

六祖坛经中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世间,无法求得觉悟;若没有痛苦,则不知快乐的舒服;若没有烦恼,亦不知清净的安详。所以烦恼即是菩提,也可以从这个层面来发挥。离世觅菩提,真跳出世界、三界外,本身就是佛了,已经在菩提中,不须再求菩提,没有成两个佛的道理。所以大乘佛法说佛法在世间,是指“行门”而言。

打坐修道不过是行门的万分之一而已,其他做人做事,通通是佛法的行门,所以讲佛法不离世间,就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以为佛法不离世间,你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就想,一切功名富贵,酒色财气样样都要,如这样想,那就错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智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我们学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盗,而在同一时间中,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课诵的一句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就是行愿的愿,每天都提醒我们做功德。我们学佛的人都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每天要上报四重恩,这四种恩都是我们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

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靠社会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学佛的人要上报四重恩。我们活者一天,都要麻烦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给我们,事实上如此。……

所有的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告诉我们了,都在讲行愿。行,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学佛的基本是在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从心理行为上改进自己,渐渐地,功夫、见地自然会进步。这不是说教,是我的亲身体验,不从这里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会证果的。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

所以说,为什么不能得定,甚至连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过了几天就没有了。盘腿打坐与定没有绝对的关系。至于坐在那里,你身心能不能转得过来呢?这个就是问题了。其实并不在于打坐的姿势,要在心行上检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够谈到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2:17 , Processed in 0.141277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