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0|回复: 0

[大德开示] 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

                  ——《永嘉证道歌》大意

达照法师 

讲于瑞安九里圆通寺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佛法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市佛教协会的领导同志们,前一段时间就跟我讨论过,说诸位在这里有一个永嘉大师禅学的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最近要把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学习完了,希望我能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证道歌》里面的一些重要思想。
   今天来主要的目的,是跟这个禅学班的同修来讲述永嘉大师的主要思想。原来郑老师跟我商量,说是听众大概有六十位左右,不过今天好象不止六十位,其中就有些没有学过《证道歌》的。所以,再讲《证道歌》的很专业的内容,可能大部分同修就会听不懂了。由于这个缘故,我就把《证道歌》的重要思想,再联系整个佛法的思想脉络,总结一遍。当然了,学习佛法,佛法告诉我们是干什么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证道歌》的证道这两个字,证就是实践、证明;道,我们简单地说就是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人生的真理,宇宙的实相,也就是说,我们要看清一切事物和人心的真相。这个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为“道”。证道就是我们把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意义实践过来了,这就是证道。那么《证道歌》的内容就是永嘉大师他通过佛法的修学、觉悟,走过来的一条路,用诗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在《证道歌》里讲述的内容主要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中国乃至整个佛教界,释迦如来一代教化的总结。总结什么呢,总结就是证体起用,这是永嘉大师《证道歌》的第一点内容。因为,在大小乘佛法里面,小乘的道是解脱道,解脱我们人生的种种痛苦、种种执著、种种烦恼。大乘的道不仅解脱痛苦,而且还要发现我们每个生命的内在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没有痛苦,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你光没有痛苦,同时也没有快乐这也不好。所以整个佛法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把你的所有痛苦都了断、都解决掉,第二件事情把你生命中所有快乐的成分都显发出来。所以起用就是起妙用,起快乐的妙用。这个是整个佛法,包括中国禅学里面的如来禅、止观法门,乃至种种有相的修行法门,它的目的在《证道歌》里面就是证体起用。
   第二个方面,它讲述的内容就是中国禅宗独特的指导方法,叫做从相见性。这个跟证体起用渠道不一样。从相见性,佛性在哪里?诸位说佛性在哪里?佛性不在别处,就在根尘相对之处,就在山河大地、日常生活运水搬柴之中,不离一切相,所以要从相上见到佛性。离开相,无性可见。你说佛性是无相的,如果你要离开相再来见佛性,这是不可能的,犹如缘木求鱼。这个在《证道歌》里面也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两个是整个大乘禅法的修行原理。所以,上一次郑老师让我讲一下《证道歌》的思想的时候,我想《证道歌》的思想非常丰富,学一年、两年也不容易把握它的精要,那么,我就想介绍《证道歌》的思想背景是什么,《证道歌》的思想背景也就是这两条,它含括了从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讲《华严经》、乃至后来的讲《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一直到法华会上,这一代时教当中,无非是讲了证体起用,那么如果说从相见性呢,在般若典籍里面有一部分提到,特别是《法华经》和《涅槃经》就从相上开示我们如何见性,实际上你要是把握好了这两步,你就能够贯穿整个佛法的思想脉络,这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三个方面,《证道歌》其实对我们真正用功修行有个非常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在修行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情,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所以《证道歌》里面给我们介绍了“修行路上的障碍”。修行路上障碍非常多,大概概括了一下,《证道歌》里面指出了十五种。
   第四个方面,《证道歌》同时也讲到了,修行路上的境界,境界也非常丰富。就像“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这完全是修行路上的一种境界。
   所以《证道歌》可以分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把握。
   今天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个部分,或者我讲简单一点,讲快一点,我们把前两点今天下午做个简单的介绍。这个是总体把握《证道歌》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把握大乘禅法修证原理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两步你弄清楚了,以后诸位再看大乘经典,特别是看禅宗的书籍的时候,那就非常清楚了。

第一、证体起用
   我们从第一点来看,证体起用,在《证道歌》里面讲得非常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第一句话,“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就是证体起用的全部显现。“无名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就是从相见性的显现。这头一个偈颂实际上把整个《证道歌》的思想脉络,或者说整个佛教大乘禅法的思想脉络全部放在里面了。
   所以这个内容呢,我们从第一点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证体起用,证什么体呀?真如本体!讲到真如本体,没有学过佛法的人可能又糊涂了,什么是真如本体?这里又牵涉到《证道歌》里面一个佛法的实践问题。佛法它实践什么?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那么佛法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方法,有哪些渠道进入呢,有五个层次,叫做五乘正法:五乘正法的第一乘是人乘,像太虚大师说的:
   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从整个学习佛法的角度看,我们在六道当中,人道算是最幸福的一道。人道比天道还要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人道在六道中间,下面有比我们更苦的,上面有比我们更快乐的。所以,我们知道有苦有乐,有一个比较,我们可以追求快乐,可以舍弃痛苦,有这么一个先天的优越环境。所以作为人道不知道修习佛法,这是太可惜的一个事情。释迦佛、十方如来都在人间成佛。原因就是,人在六道当中处于中间这一道,表法为中道。三恶道太痛苦了,他痛苦到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这个思想来修学佛法、改变它的命运,提升它的生命状态。没有办法升华它的生命素质。天道呢,太快乐了,在天道之中,完全被这种快乐控制住了。
   过去释迦佛有一个弟子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他在人间有一个弟子是学医的。平时,在佛弟子当中,或者别的人生病、头疼的时候,就找这个医生来,这个医生是神医,什么病都能看好。后来这个神医往生了,死了之后升到天道去,在忉利天享受。有一次,目犍连的一个同修头痛,生病了,说这个人间的医生看不好怎么办呢?目犍连神通第一,跑到天上找他去。在天上碰到他了,他这个医生啊,坐在一个快乐的车上,幸福之车,坐在一个快乐的车上开过来了。原来在人间做人的时候,看见师父来了就会非常恭敬,要顶礼、要磕头,看见师父特别客气。在这个时候呢,他看见师父来了,就手一挥向师父打一下招呼,师父你来了,车就赶紧开过去,那个车就没有停下来。目犍连就用神通把它停住了,停住之后他车开不动了。目犍连走过去说,你这家伙怎么搞的,以前那么虔诚,今天怎么看到师父就跑掉了?这个弟子就说,我实在是太快乐了,进入这个快乐的环境之后,心里想停下来,根本就没有办法停下来。所以这个世间很多人,他要是完全被快乐笼罩的人,他也抽不出时间来学习佛法。所以天道不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地方,但他是生命一种快乐的表现。
   所以在佛法里面,第一个我们先从做人这个地方开始,五乘里面因为三恶道在下面是痛苦的,三善道呢是快乐的,我们的生命不是快乐就是痛苦,或者,苦乐兼半,就是在这六个范围里面浮沉不定。所以轮回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轮回,诸位想到轮回好象很可怕,好象人死了之后才去做什么。实际上,轮回就是我们生命的不稳定。你快乐也不稳定,你的痛苦也不稳定,在这种不稳定的生命状态当中,你无法把握自己的心态,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轮回。所以,佛陀看我们,轮回的人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受苦比受乐更多,天堂只是客店,地狱就是自己的家乡,轮回中的众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恶从善,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诸恶莫做是把三恶道里面痛苦的层面杜绝掉。众善奉行是升华我们生命中比较真比较善的、真善美的部分,所以纯真纯善的生命,可以归纳为人天乘。不过,关于人天乘善法,我在这里就不给大家介绍了。因为人乘是五戒,天乘是十善,五戒十善加起来有很多做好事的行为,有相的修行、住相的修行,都是人天乘善法。
   那么修行人天乘了之后,这个实际上还是一个世间法,所以,我们对于做好事,一定要有这样一种佛法的观念,佛法让我们做好事,是让我们获得生命解脱的一个基础。就像地基一样,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你的房子根本不可能盖牢,就算你讲法讲得再好,你再洒脱、再舒服,如果你是一个恶人,你不做好事,那你永远都不会解脱。所有的大小乘经典,都讲人天乘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基础打牢了之后,接下来才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在你人天乘的基础上面再往前走,还有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呢,才是佛法的精要所在。
   那么这三乘里面,一般分开大乘和小乘。小乘是什么意思?小乘就是自行车、摩托车一样,只把自己运走,就是自己觉得人生太痛苦了,我把自己的生死问题解决掉,把自己的痛苦消除掉,但是不考虑到别人,不管别人的问题解不解决。大乘可不一样,大乘是不但自己解决,还要帮别人解决。就像客车、还有火车、飞机,它可以运载很多人,所以叫大乘。小乘的修行方法怎么修呢?小乘证体不起用。
   到了三乘的时候,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从出世间的地方开始的。他不从世间法开始,世间你再做好事,也是不究竟的,如永嘉大师说的很清楚“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自由。”这是他对人间善法、人天乘的一种看法。所以,《证道歌》的第一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无为”,绝学是绝什么学呀?诸位想一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学什么?从小到大,你所学的这一切,无非都是世间法,无非都是妄想、分别、执著,无非都是以一种价值去掩盖另一种价值。
   我们人哪,很多时候被世间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害得够戗!大家忙忙碌碌,几十年就被世俗的价值观掩盖住了。所以价值观很害人,比如说在解放前,中国民间流行的很突出的价值观,就是三寸金莲,女孩子的脚要三寸才漂亮,如果长到五寸的那就是丑的。这种价值观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凡夫众生偏偏就觉得有意义。就像现在有人觉得减肥才漂亮,觉得排骨美,瘦得跟白骨精一样,还说是漂亮的,这种价值观完全没有人生的意义。但是,社会上一旦形成这种价值观以后,大家都觉得我胖了出去就脸上没光。如果在唐朝,一个女的出来,如不是胖乎乎的,说你这个人没福相,唐朝的美女都是胖乎乎的。世俗的价值观害人害得很深,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价值观都是人为创造的,不是一个具体真正的价值存在。
   所以佛法用五戒和十善这个世间的价值观念,就是更超出世间的价值观念,就是道德的价值观,就是世间有实际受用的道德的价值观,来掩盖我们虚无的价值观,或者说代替我们虚无的价值观。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就呈现出比较完美的状态、比较真善美、比较真实,但是,你现在任何状态都是世间法。所以呢,绝学无为这个学呀,就是要把你世间的价值观全部打破,包括佛法里面五戒十善的价值观念,注意哦!我说打破这个价值观念的意思,就是世间的五戒十善做好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是我们的基础。如果你基础好了,始终把住那个基础不前进,就像这个房子地基打好了之后,上面不许你盖房子,这是个傻瓜,你的房子永远都盖不成。所以佛法的修学,在这个基础上,你一定要往前一步,往前一步这一步,就是绝学,诸位想一想我们学来多少东西?释迦佛要讲这绝学两个字,他的思想要讲十二年!所以,不是今天在这里说,就能讲得很清晰。为什么他讲十二年呢?在十二年当中,佛讲《阿含经》,就是讲解脱道,就是要讲证得我们真心的妙用、真如的本体,所以绝学就是绝世间之学。
   老子讲的那句话比较好,“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绝学无为啊,是用了这样的一个词,来形容我们佛法的修证。但是老子讲的绝学无为,还没有到佛教的这一步,因为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绝学呢,“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这个损啊,讲的还是佛教的四禅八定的境界,禅定的境界,还不是解脱的境界。这个在憨山大师的书里面,憨山大师有评判。所以,绝学的这个学,实际上要落实到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当中,诸位现在可以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我们要观察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世界到底是什么组成的?比如说,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个什么世界呢?是个物质世界,唯物论,对吧?一切以物质为先。我们现在在生活当中,你最大的执著,就是执著物质的享受。这种执著带来的痛苦,带来的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你征服自然,然后自然就给你报复,这是因果报应。你要做一件事情,你不知道这个事情做完之后它背后隐藏的那种负面的因素。所以,物质世界给我们极大的局限。另外呢,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什么?我们追求精神的享受。艺术、文学、哲学、世间的各种音乐、美学,无非是讲追求精神的享受,他有实际的受用。那虽然有实际的受用,它还是世间法。
   所以,你要明白这个绝学无为证的这个体呢,先要观察我们自己的人生。观察我们的物质世界,然后再观察我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到底有没有一个可以做主的东西。物质和精神,这个释迦佛在阿含经典里面,讲了十二年,十二年啦!归纳在佛法里面就是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有人说佛教是唯心的,你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有人说佛教是唯心的,那是他说错了。佛教不是唯心的。那佛教是不是唯物的?佛教也不是唯物的。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的第一蕴是色蕴,色蕴就是物质世界。首先一照,物质世界不是真实地存在。物质世界不是真实地存在,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的错觉。既然是错觉,那就不是真实的存在。能量和质量可以互变,质能互变。看得见的东西和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互变。所以,第一个是照见色蕴皆空,物质就是空的。
   第二个,受想行识,这是精神世界。受想行识也是空的。这样一来,物质空掉了、精神也空掉了。注意哦!这个时候是最关键的,你现在不要讲话,全神贯注地观察外面的世界,身体能看得见的这个物质的,你先把它空掉。没有物质世界的存在,没有我们身体的存在,然后你进一步观察,还有个思想存在。还有思想的觉受存在,受想行识呀,还有一种认识的存在。哦,第二步,受想行识也把它空掉。就这一句话啊,你就能够证体了!只要你色心二法当下空掉,当下能够看见如如不动的本体,所以佛法里面讲的真如本体它是没有色相,没有心念,勉强地叫它是真心,实际上它也没有心的名字、没有心的概念。一般人讲五蕴讲得太粗了,听不懂。所以,佛又方便地说,那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哎,这样一分哪,你要是学了几年佛,要是有些基础之后,你就听懂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根尘相对产生的那个分别心,六种。这十八个东西,就是我们现在大家生活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如果在轮回当中,我们如果在三界以内,你所生活的,就是这个色心二法,也就是这十八界。你把它抓起来也就是一把。
   所以,要了生死,了这个分段生死,你说难吗?也不是很难,因为你把这十八界看清楚了,知道这个色法物质世界,和内心这个世界啊,全部都是我们的幻觉,全部是不可靠的,我们的痛苦也在这里,我们的快乐也在这里,无常也在这里,毕竟空也在这里。所以呀,你要想了生死,要想解脱轮回,你把这个色心二法,把这个五蕴,把这个十八界看清楚,抓起来一把往那儿一扔,就解决问题了。这里就没有生死可言了。所以绝学,不以世间为学;无为,不以世间所为。世间有为有造作,就有动,动就是色相,所以五蕴皆空那个空就是体,就是真如的本体。
   当你真正的去体会,比如说诸位今天下午坐在这里,你可以简单地观想一下,你可以把你听课的几分钟时间,当你布施出去了,你就把你的这个身体,这个物质世界扔掉不要!把你的想法、过去无量劫的想法、包括你学佛的想法、发菩提心的想法、做好事的想法,全部不要了!因为那些全部是妄想分别。你想想,你现在扔掉的这一下,就这一刹那,你所能够体会到的,就是我们真正自在的本体,它无拘无束,没有人能够欺负它,也没有人能够让它烦恼。在这个时候,如果说地球是一个铁丸子,有人把这个地球拿起来,往你脑袋上砸下来,怎么样啊?地球粉碎了,你这个身体也被它砸粉碎了,但是,你好好的,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上了。
   所以证体起用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证得这个体,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的明心这一层。明心和见性有不同的内容,明心就明白我们心的本体,看到我们的真心,就是远离你一切虚妄分别,远离你一切意识心态,证得这个真心。它从来没有动,它也没有作用,它本身没有动摇,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所拥有的任何痛苦、烦恼和快乐,都没有,但是它如如不动。所以,小乘人一到这里他高兴哪。他说,哎呀,我终于解脱了,住在那里不出来了。所以小乘是证体不起用。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证体还要起用。那么这个证体,可以说,除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顿悟禅以外,其他的所有法门都是从证体起用这条路走过来的,包括禅宗后来的参话头。
   那么诸位,要是你今生想修行,想得大利益呀,有一个问题必须闹清楚的,就是,你怎么去用心,你这个心放在什么地方去用、去修!早上有个同学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心不可得,你发什么心?这是个最重要的问题,你要知道这个心在哪里用!在哪里用呢?刚才说这个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是我们轮回的所有内容,那么我们现在是个凡夫,我们的整个生活,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上面,你脱不开你的想法,你脱不开你的物质的身体,就像蜘蛛网把这个蜻蜓、虫子牢牢地捆起来一样。你就被它抓得死死的,这个时候,你说,我三心不可得。你这个时候,如果你说你自己真的三心不可得,你是个大妄语。为什么?因为你就像被房间关住一样,你在房间里面,然后你说,你已经跑到外面的空中去了,有可能吗?你最多是在房间里面的空中。就像鸟关在鸟笼里面,然后这个鸟笼放在房间里面,然后你从鸟笼里面跑出来,其实还是在房间里面,你这个鸟还是不自由的鸟。然后,你一下子觉得比原来自由多了,快乐多了,然后你就以为自己解脱了,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三心不可得之前,一定要有个用功下手处,也就是说,你一定要知道从鸟笼里面飞出来这个鸟,一定要知道这个房间还有个窗户你能够闯出去!那么这个窗户在哪里?明白吗?这个用心在什么地方?在佛法里面,基本上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呢,就比较容易下手的,是从我们的意识下手,意识啊,就是十八界里面,六识的最后一个,这个比较容易,念佛,这个意识实际上我们就叫妄想,对吧?就是我们的妄想,这个比较容易懂,所以,有人说念佛法门很了不得,他直接从你妄想下手,把你妄想一层一层消除掉了,也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以一念抵万念,一定把妄想顶住不让它起来!顶住之后,它自然在进步的过程中会证得三昧,证得正定。念佛、持咒、观想、觉照、禅定的力量,早期传入中国的各种禅观,全部都是从意识上下手。这个法门要是讲起来很多,诸位现在也可以试一试用这个方法,比如说大家有学念佛的,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清楚,就是不让自己打妄想。这个很容易,不管是老太婆还是小孩子,你听到这个法,你就会用。但是这个也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在意识上,你念佛要是念的一心不乱了,就是说你念的不再有妄想了,那下一步的功夫怎么做?下一个跟禅宗的参禅会入同一个层次。参禅的起步比较高,所以参禅的人要中上根,中根和上根,下根的人很难参禅。下根的人呢,妄想纷飞,要想把妄想停下来,太难太难,对世间的执著又特别重。这是一个方面,从意识上。
   另外一个呢,是从意根上下手。这个意根啊,不容易,讲妄想我们大家知道,脑袋那个老东想西想就是妄想、很清楚。但是意根是什么呢?意根啊,诸位注意听,意根就是妄想从之生起来的地方,意识的根本啊。这个意识呢就像树长起来那个树叶、花果、树杈、树枝,这个根就是树根。那么意根又是怎么一回事呀?它又没有妄想,所以要命就在这里。意根是没有妄想的,但妄想又是从意根出来的。诸位有没有观察过,妄想从哪里来的?你闭上眼睛,自己没有妄想了。你突然想一下,外面一辆车,这车马上就会从脑袋里面冒出来了。这个车怎么会从我们脑袋里冒出来的?是从外面的车拉过来的吗?又不是。你现在想一下飞云江大桥,大桥马上就出来了。妄想就这么多。所以这个意根有一个非常微妙的作用,就是诸位把意识妄想停下来之后,没有妄想了,然后这个意根呢,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却很清楚。他脑袋里面很清楚,他会感觉到:我现在很清楚了,我现在没有烦恼了。
   所以在《楞严经正脉疏》交光大师的著作里面,特别强调要“用根不用识”,禅宗的参禅法门都是要我们用根不用识,禅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么多闲事,它只要你看到这个意根,所以参禅有一个参话头,参话头诸位知道啊,有没人用参话头功夫的?(答:不多)不多。参话头,这个是中上根人能用,下根人参不起来。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参话头,什么是话头?我们说,参“念佛是谁”,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多人参话头,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到处找,这个不是参话头,这个是在念话头。参话头是什么呢?参话头就是要参话的前头,话的前头是什么?诸位想不想说话?你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当说话了,话头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前的那个啊。所以参话头的功夫是这样的,想念阿弥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要念出来就是话尾了,念出来它就跑掉了,所以你要参,参的是:话的前头。诸位现在你试试看,能不能参得起来?你想念阿弥陀佛,但是偏偏不让它念出来,正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看看!想念,你脑袋里“阿弥陀佛”不要冒出来,冒出来那就是话尾巴了,能不能做到?这个你要是能做到啊,这就是参话头。而且这个参话头,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绵密,它这绵密到什么程度呢?禅宗告诉我们参话头是这样的,用功的方法,这个话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句话,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还要盯着这个话的前面。这挺难哪,参话头参的着急的时候,就像吞那个热汤圆,很热的汤圆含在嘴巴里面,吞下去又会烫死掉,吐出来又舍不得,它味道太好了,舍不得吐,就卡在这个喉咙里。
   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猫捕鼠”,猫抓老鼠,看到这个猫抓老鼠,追、追、追、追,老鼠一下跑到老鼠洞里面去了。然后这个猫就四爪抓地,尾巴翘起来,然后就全神贯注盯住这个洞口,干吗?这老鼠别让它出来,一出来就要扑上去,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心里面这句话啊,不让它冒出来,但是一定要想看着它。这猫呢,一方面不让老鼠出来,一方面又想老鼠出来,出来可以抓住它。它一出来又跑掉了,哎,所以你不能让它出来。它不出来你又白等,所以又想它出来。这如猫捕鼠,这参禅的人,参话头的人就要这样。就是要这样,想要自己念佛,却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就盯着,看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能不能想到?能想到你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想不到了,你老老实实的,在妄想上面先去除。如果你妄想慢慢消除之后,念佛功夫慢慢用深了之后,心会慢慢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你就会慢慢看见这个意根。所以,参话头实际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诸位,你妄想没有出来的时候,脑袋里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意根。
   意根有个非常好的作用在哪里呢?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体会得到的。比如说,诸位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件麻烦的事情、烦恼的事情了,你就问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件事情是痛苦的?你肯定说:我知道。那么,那个知道的东西痛不痛苦啊?它不痛苦。“知道”的本身并不苦。比如说,有人打你一巴掌,“啪”一下,这时候很痛,痛,你知不知道啊?痛,你知道痛。知道痛那个“知道”本身它痛不痛啊?它不痛。所以我们凡夫就执著在意识妄想上。人家说你一句呢,你就在这一句话上,在这个概念上,在赞叹或者诽谤上,甚至在这个身体上,就痛了,就苦了。如果你回到这个意根上呢,一点都不痛,也不苦。所以早期佛法修行的,要在意根上下手。佛陀曾经讲过一句话说,“不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是什么?我们一般的人,第一支箭射到你身上,身体已经很痛了。身体很痛之后呢,你心里面还要跟着这个箭痛。心里还要着急、难过,还要恨那个人打我。所以,你的心也跟着痛了。那修行的佛弟子呢,佛陀告诉弟子们说:多闻圣弟子,不受第二支箭,只受一支箭。别人打我一下,只是感受到打我的这一下痛,这个比如说皮肤被打坏掉了,这个我知道,心不要因此而痛苦、而恨他。你就确确实实的,去对付每件事情,只是知道事情的本来面目,哦,本来是这样,你不受它负面的作用。所以,在意根上用功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你平时,随时会关照着意根,生活当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麻烦,你问你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些痛苦、麻烦,然后你马上回答说,我知道;那么,知道的这个“知”它痛不痛苦呀?它不痛苦。哎,这个问题马上就解决掉。有很多弟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人烦恼来了,打电话给我,我就是这么简单告诉他,你烦恼吗?他说我现在正烦得不得了。哎,谁知道你烦恼啊?你知不知道你烦恼啊?我当然知道!我要是不知道,我就不烦恼了。好,那个知道烦恼的,烦不烦恼啊?他很听话,他马上会回观自己啊,观照自己那个知道烦恼的“知道”,他一看,没有烦恼。所以知道烦恼的那个知,并不烦恼。这个就是禅宗在意根上用功的诀窍。
   诸位要是细听,有基础的同修呢,在禅宗有修行的,在这一块特别重要。前面一个层次,在妄想上用功夫,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第二步,在意根上用功夫了,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在这里容易有一个误区,要注意啊,这个误区是在哪里呢?这个意根的境界非常的清净,你感觉它,它没有烦恼。所以,当你有一天用功用到这里了,你说,哎呀,很清净,这个世界上好象和我没关系了。好象没关系了,只是很明白,知道吃饭、知道穿衣、知道走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好象一尘不染,因为这个意根它可以不落在法尘上。法尘就是妄想、分别的概念,它不缘法尘、不起妄想分别的时候,就是感觉本来如此的这样一种境界。有很多人,以为在这里就明心见性了,实际上还是个生灭法,所以我说,这里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见性之前的八种错误的境界里面,其中就有这一种。那么这种境界的特点在哪里呢?就在于,他脑袋里面有个很坚固的感觉,就是我现在解脱了,我现在很清楚。那个我执,这个意根就是整个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本在这里!意根就是我执的根本!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无论你好坏是非,完全以意根、以这个我为中心的,以我的感觉为中心,所以你觉了一切法,你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了,好象你看到很清楚了,心里不受到侵扰了,实际上是最大的干扰最大的不安。所以意根非常麻烦,我们说句不好听的,它会装摸做样的,它在我们自己心中,会树立起来一个清净的概念,没有烦恼干扰了,这多好啊。所以在三界里面,四禅八定当中,四无色定的第一个空无边处,第三个无所有处,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这三层天,都相当于意根的境界。
   中国的道家、庄子,西方的哲学家,很多人都能到达这个境界。他对世间也无所求、无所得,看上去在文化上好象很高妙,但实际上呢,他总有一个东西。有个什么东西呢?你看他的书,你看他的话,你就明白了,有个东西在那儿可以抓住的,就是我!所以这个“我执”就在这里。
   如果诸位想要了生死呢,禅宗的方法比较好。禅宗的方法让你参禅啊,就把这个意根滚得很熟悉,就像母鸡孵鸡蛋一样,死死把它孵住,孵、孵、孵,壳一破掉,小鸡就出来了。那么,时时刻刻把我们生死根抓住,你清清楚楚没有烦恼的那个根本,你抓住在这里,吃饭、穿衣在这里,所以参禅的人要绵绵密密,到最后,桶底脱落,那也就是把这个意根砸破掉了。这样子我执一破,就证入了本体。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个根和本体相差没有太远,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面,因为我们这个语言文字,一落在我们心中就成为法尘,我们听来的法,不管你讲得多好,你说那个法师讲得多好,那本书讲得不得了的好,再好就是释迦佛跟你说的话,一落入我们凡夫的心中怎么样呢?全部都是法尘,都是妄想分别,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一层通过。要在这一层意根上通过之后,就能证体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周春根据录音整理)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1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9 04:00 , Processed in 0.12512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