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2|回复: 7

[大德开示] 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宣化上人主讲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甲、序分



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每一部经多数都有三分,这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现在讲的是序分,甚么叫序呢?序就是叙述这因由,叙述所说这一部经的因缘。这个序,又叫经前序,又叫经后序,怎么这样矛盾呢?既然叫经前序,就不能叫经后序;既然叫经后序,就不可以叫经前序。那么又称经前序,又叫经后序,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的。甚么叫经前序呢?因为序分在经的前面—在正宗分的前面,所以叫做经前序。甚么叫经后序呢?因为最初说这一部经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这一段序文,这一段序文是结集经藏的人,在结集经藏时,加上这一段来叙述这一部经的经文,所以叫经后序。因为它的位置安在经前面,所以叫经前序;本来说经的时候,没有这一段序文,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叫经后序。这叫做序分,序分是叙述这一部经的缘由。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



‘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时时刻刻都要记著的。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做‘能仁’、‘寂默’。能仁—他能普度众生;寂默—他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牟尼,这几个字是佛的别名;佛,这一字是所有的佛成佛后所得的名,所以是佛的一个通名。名有通有别,通,就是一切佛都称为佛,这叫通名。别,是释迦牟尼,这是释迦牟尼佛佛号的一个别名,和其他佛的名字不同,所以叫别名。‘初转法轮’:初就是开始,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为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甚么叫做三转四谛法轮呢?初转时说‘此是苦,逼迫性。’这苦啊!是逼迫的性。‘此是集,招感性。’集是烦恼,这烦恼就是你自己招来的,你为甚么有烦恼啊?你自己不懂,因无明遮盖著,自己就生了烦恼了。‘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个道是可修性的。第二转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转说‘此是苦,我已知,不须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须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须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须更修。’



‘度阿若憍陈如’:佛一说这四谛法的时候,憍陈如即刻就开悟了,所以他叫最初解—是最初开悟、最先悟道的一个人。这个最初解—最初明白了;又叫解本际—明白本来的本体。解本际又叫空,他先悟到了空理。憍陈如是五比丘之一,为什么他先开悟呢?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帮助他开悟的。那么释迦牟尼佛能帮助他开悟,为什么不能帮助我开悟呢?要帮助你开悟?你现在遇到佛法,跟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去行,教你明白佛法,这就是帮助你了。各位都知道有个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体的一个王。在《金刚经》上说,佛于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在山里头修行,手指甲长得有一尺那么长,头发长得也不知有几尺长了,总而言之,头发也长得很长的。头上边呢,有小雀鸟在那儿筑窝,到处有小雀鸟。还有,他面上都可以种菜了,为什么面上可以种菜呢?因为面上泥土厚了。面皮厚,种上菜,长得菜又肥又嫩的,比万佛圣城的苋菜还好吃。是这样的,忍辱仙人本来就受不了了,你看,面上那么多泥土,应该洗一洗了,他还忍著,泥土愈多愈好。小雀鸟在头上造小巢,他也不动它,随它在那儿造去,他一动它,就怕小雀鸟吓得掉魂了。若他也会说小雀鸟的话,可以给它收收魂,叫叫魂;若他不会说小雀鸟的话,却把小雀鸟吓死,他觉得这也错因果了,所以啊,他在那儿忍著。那么头上呢?大概头上也长了很多虱子,这虱子就在那儿咬他的肉,吸他的血,他也说,哦!忍人所不能忍。在那里忍著,忍著,忍著...修忍辱行,做忍辱仙人。



偏偏歌利王带了一班宫娥、彩女、嫔妃,到山上去打猎,hunting, go to hunt!歌利王见著獐罴野鹿,就去追打这獐罴野鹿,那时候用箭、用刀、用枪、飞刀,看到那只鹿,用一只镖把鹿钳住了,此时也就什么都不顾,什么都忘了,把他那些宫娥、彩女也都忘了。那些宫娥、彩女也都无所事事,就各处去探险,各处去找东西看,一找就找到忍辱仙人这地方来了,离远远的一看,这些宫娥、彩女都是胆小的,啊!你看那是什么?是不是鬼呀?‘哦!那不是鬼,是妖精吧?你看看,那么得意的,那么奇怪的!’她们就很害怕,虽是怕,但又好奇,又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乎就有这胆子大的往前走去问他:‘喂!你是个什么?’这忍辱仙人说:‘我是个人哪!’他一说话,这些宫娥、彩女就说:‘这不是怪物,不是个妖怪,他还会说话呢!’‘那么你在这里干什么呢?’他说:‘我在这里修忍辱行啊!’‘修忍辱行是干什么呢?’‘就是不论谁骂我,我就忍著;谁打我,我也忍著;什么人欺负我,我也忍著;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忍著。’这宫娥、彩女说:‘你忍得了吗?’‘我当然忍得了,你现在把我杀了,我也忍著。’宫娥、彩女一听,这是很少有的一个人啊!于是乎这个也到那儿摸摸他的头,那个也去摸摸他的衣股,就说:‘那你脸上生的这个菜,我可以拿回去吃吗?’他说:‘啊!可以。’正在这儿讲得很热闹的时候,歌利王打猎打完了,就又想起他的宫娥、彩女:‘嘿!她们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于是乎就各处去找。一找,听这些宫娥、彩女在山洞的那个地方吱吱喳喳的吵得很厉害,歌利王也就找到这个地方来了。到这个地方来一看,这地方坐了一个长头发、长胡子,邋邋遢遢的人。歌利王说:‘喂!你干什么?你在这里干什么的?’忍辱仙人就说:‘我是在这里修忍辱行的。’歌利王说:‘你忍什么?’他说:‘我忍—谁骂我,我也不出声;谁打我,我也不还手;谁把我杀了,也没有关系!’‘哦!这样子呀!我不相信你是这样子,你在这里修忍辱,为什么你要调戏我的宫娥、彩女?你要引诱她们?’忍辱仙人说:‘我没有引诱她们,我也没有调戏你的宫娥、彩女。’歌利王说:‘你真能忍吗?’忍辱仙人说:‘真能忍!’‘真能忍?好!我把你的手割下一只,看你忍不忍?’拿出宝剑把他的手剁下来一只,问他:‘你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说:‘我能忍。’又把另外一只手剁下来,说:‘你还忍不忍?你到底是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说:‘我能忍。’歌利王说:‘我不相信,你专门讲大话,你心里痛得不得了,很痛恨我,你还说能忍。好!你能忍,把你的脚也剁下来。’一剑就把脚也剁下来。说:‘你还能忍不能忍?’他说:‘我还能忍。’歌利王就拿宝剑又把另外一只脚剁下来,把两只手两只脚都剁下来,还问:‘你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说:‘我还能忍。’‘能忍又有什么证明呢?’你看歌利王厉害不厉害!人家说能忍,他还要证明!忍辱仙人说:‘你剁我的四肢,我若生嗔恨心,我这手足就不能恢复如初,不能再长出来;我若能忍的话,没有嗔恨心,我这四肢就能恢复如初,还能长出来。’说完这话,这手脚又都长回来,没有断,也不用接骨的医生就接上了,也长正了。歌利王就讲:‘这真是个妖怪呀!手脚都被剁下来,却又接上了,这真是奇怪得不得了!’又想用宝剑把他乱斩一顿。正在这个时候,护法天龙八部都震怒了,又刮大风,又下大雨,又下雹子打歌利王,歌利王一见到这种情形,也生大忏悔了,‘哎呀!我真是不对呀!我怎么这样欺侮一位修道人!我真是造罪业了。’这么一忏悔,护法天龙八部也就不震怒了。忍辱仙人就说:‘好了!你虽然是剁去我的四肢,但是我不嗔恨你,不但不嗔恨你,等我成佛的时候,我要先度你成佛,如果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所以,这个忍辱仙人,就是往昔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这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因为有这种因缘,释迦牟尼佛一成佛之后,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发的愿力、誓言,先度这五比丘。憍陈如—他就是最先悟道的,正是和释迦牟尼佛预先给他授记的这种预言互相契合,所以就叫憍陈如为最初解。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聱。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度憍陈如之后,直到‘最后说法’:佛在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之后,‘度须跋陀罗’:就为须跋陀罗说法。须跋陀罗,大概是一个老年人,有一次想要自杀,没有办法了,觉得活著没有味道,要尝尝死的味道,就走到恒河去,要跳恒河。正在要跳恒河的时候,佛就到后边来了,说:‘喂!你干什么?’他说:‘我老得不能动弹了,吃东西也没有味道,牙也都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走路也迈不动步了,活著一点味道也都没有,我想跳恒河死了算了,尝尝死的味道怎么样。’佛说:‘你不要死,你还可以出家修道啊!比你死了好一点。’他说:‘我出家?我这么大年纪了,你会收我吗?八十多岁了!’佛说:‘好!你去出家,我会收你的。’于是乎,这个老人就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佛出家。他到祇树给孤独园,对大众比丘说要出家。这时候的比丘多数都是证果的,已证果的阿罗汉可以观察八万大劫。而这些阿罗汉一观察这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一点善根也没有种过。没有种善根的人不能出家,想出家也不行,不能成功的。这些阿罗汉都很直心,于是就向他说:‘你不行的,你不能出家。’‘我怎么不能出家?’‘你没有善根,你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想出家呀!这是不行的,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若没有善根,你想出家也有障碍,那不行的。’这个老年人—佛叫他来出家,阿罗汉不留他,他又哭起来了。哭起来就要走,正在转头要走的时候,佛从后面来了。这个老年人就说:‘喂!你不是告诉我来出家?一到这儿,那些人都不留我。’佛说:‘他们不留你,我留你,你来吧!跟著我出家。’



他就跟著佛出家,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法,他就证了初果,成了证初果的圣人。这些阿罗汉都生了怀疑,你看这些阿罗汉跟著佛几十年了,但一旦遇到事情又生怀疑了,生什么怀疑?说:‘这个人不应该出家的,他没有种过善根,怎么可以留他出家呢?这样子,岂不是佛法的因果报应都没有了吗?’怀疑了就问佛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他不应该出家,他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怎么留他出家呢?并且他何以又能证得初果呢?’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只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你们就不知道啰!这个老年人呢,在八万大劫以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要咬他,要吃了他,他呀!就爬到树上去了。老虎不会上树的,但是老虎也有它的聪明,它虽然不会上树,但是它会咬树。它就在树底下啃这棵树,它预备把这棵树咬断了,想:‘这样你就会掉下来了,一掉下来,我还是吃你。”它把这树咬得看看要断了,风一刮,就来回地摇动。这时候,这个老年人啊!没有办法了,闲时不烧香,著急了就抱佛脚,就说:“南无佛啊!”这一句“南无佛啊!”把老虎吓得跑了。南无佛救了他一命,但是虎跑了,他又忘了念佛了,所以以后总也不念佛,什么时候也想不起来念佛。但是到现在正是他善根成熟了,在他要自杀的时候,也就好像处在当初他被老虎咬、逼的时候,等于将要死了,所以他这时候想到要出家了。’这是佛最后度的一个老人出家。



‘所应度者’:所应该度的人,‘皆已度讫’:都度完了。‘于娑罗双树间’:娑罗双树—据说这种树是两棵树同一枝根子,由一枝根子长到上边后,又长出一棵树,就在这中间,是两棵树,底下也是一棵树,上面也是一棵树,中间才是两棵树。所以在一般世俗讲的,就说这是一种连理枝,就是男的、女的相爱,爱得太厉害了,离不开了,做树的时候还要在一起,长到一起去。所以佛在这棵树—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将入无余涅槃了。‘是时中夜’:中夜就是十二黠的时候。‘寂然无声’:什么声音也没有了。‘为诸弟子’:佛为所有的弟子,‘略说法要’:略略说最重要的法,简单地把他一生的志愿,一生的思想,用简单的文字说一说,所以这叫最后的遗嘱—《遗教经》。



乙、正宗分



初、名共世间法要



一、对治邪业法要



1、明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是正宗分的最初,正宗分的开始。什么叫正宗呢?就是正恰恰地说到这正当的宗旨,说到经典里头的意义,所以叫做正宗。‘汝等比丘’:汝等,不单有比丘(尼),而且还有优婆塞、优婆夷,都包括在内,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汝等比丘,这是佛说的,佛说呀!汝等就是你们大家,大家是谁呢?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不一定是经文写出才有,这虽没有写比丘尼,也就包括比丘尼了。‘于我灭后’:在我入涅槃之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你们应该尊重,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要像恭敬师父似的,天天向戒律叩头顶礼。总而言之,你若修戒律,就能得到解脱;你若不守戒律,就得不到解脱。你天天不持守戒律,乱七八糟的,就会散漫,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慧力。所以首先要有戒律,你有持戒这个方量,才能生出定力来。你妥持戒—持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若你什么恶事都要去做,是不可以的,你不能做事情时,在善里头夹杂恶的。你以为你要帮助人,那你应该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地位。你帮助人,不要把自己也掉到那泥菩萨过海,自身难保的处境,一到了海里,被海水给化了,不能立得住。如有人掉到海水里头,你说我到海里去救人,结果跑到海里,就被海水把自己的泥都冲散,化为乌有了。所以你啊!要做好事时,也要想一想这里头是不是夹杂了不干净的种子?有没有不善的行为在里头?你看‘尊重’,尊重就是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珍敬,又拿它当无上金刚光明宝戒。无上,再没有比它高尚的;金刚,像金刚钻那么值钱,像钻石那么值钱,那么宝贵。要这样恭恭敬敬地面对戒律。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译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脱,要修善法,对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脱。你修戒律,修这个金刚光明宝戒,‘如闇遇明’:就好像是你在黑暗里头,在那没有光明的地方,遇到光明了,你说这应该有多高兴呢!‘贫人得宝’:好像穷的人得到宝藏,得到金矿、钻石矿啦!得到这些宝藏,高兴得不得了,以后就不是穷人了,这些都是譬喻。‘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你应该知道戒律就是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大师啊!你们都要守戒律、持戒律,这就是你们的师父。‘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你们比丘能持戒律,就是像我没有入涅槃一样,无异此也,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入涅槃之后,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以戒为师,时时刻刻都保持金刚光明宝戒,这种戒律—不贪、不染,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图利,什么都放下,也不好好,也无所求。我只要往好的做,我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人家对我好不好,不管他,只要我自己往好的做,这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这样,所有的在家人也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2、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这一部经对学佛的人是很要紧的,丝毫也不可以忽略。所以现在说是‘明方便远离清净戒’,现在再把它说明白了。说明白什么呢?是说明白你不能因为这是方便法,就说我可以做一做,没有关系,要通权达变。不可以的,你不可以就因为说这个是没有问题,没有关系,方便一点,你就什么都要做,不可以的。这个‘明’,是你要明白这个方便法,不是教你去方便,不守规矩了,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远离清净戒’:对于这个清净的戒律,你是不可以远离开的。



所以经文上说‘持净戒者’:修持净戒的人,对持戒就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么重要。你不持戒,就等于没有眼睛,眼睛瞎了。甚至你持戒律要像保护自己的头那么重要,你这头如果就要丢了,或有人要偷你的头,你一定会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头,不叫人偷去,不叫人给割去。如果你说:‘我等著,他要偷就偷吧!偷我的头,我就给他啦!’那你真是不爱惜你的生命,所以保护戒,要像保护自己的头一样。持净戒者—受持净戒的这个人,这是指出家、在家,持戒的人。‘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看看!不可以做生意的。不得,就是不可以的,你不可以贩卖这个东西,那个东西,做生意。贸易就是做生意。安置,或者你买很多的田宅,若自己想造庙,这可以,就是不可以做生意。‘畜养人民’:若养护一些童男、童女,没有父亲、母亲的孤儿,这是可以的;但养护给自己做奴仆,这是不可以的。奴婢,是用他来做奴婢。畜生,或者养畜生、养猫、养狗。有的人看见狗就像他的生命似的,爱护如命,就那么迷!有的人就欢喜猫;还有好像现在的熊猫,香港要展览熊猫,就从北京借了一对熊猫,又要买保险,这多麻烦!



‘一切种植’:或者种圣诞树。‘及诸财宝’:或者买一些财宝放在保险箱里。这些事,修道的人都不可以做的。‘皆当远离’:都应该离开的,不要做这些事情。你做这些事情,就会被酒色财气给迷住了。‘如避火坑’:你应该看这些金银珠宝,就像看到火坑一样的,不要接近它。‘不得斩伐草木’:你也不可以去砍树斩草,所谓‘一草一木,不忍折横’,一草一木也不忍无缘无故把它毁坏了。‘一虫一蚁,不忍伤生’,就是一只虫子,一只蚂蚁,也不忍将它伤害了。‘垦土’:或者开垦土地。‘掘地’:用镐把地挖了个坑,伤了许多蚯蚓,和很多在地里的动物。



‘今和汤药’:或者配点汤药,给人扎针,这些都是出家人不应该做的。出家人要乞食自足—要饭吃,吃得饱就得了,不可以有钱的。出家人一有钱,那就完了,一定不守戒律的。有人说你还有万佛圣城呢?万佛圣城不是我的,我是两手空空,干而洁净的。万佛圣城是要给所有的佛教徒。你不要说你若不做生意,那万佛圣城怎么来的?没有这个道理的。我们万佛圣城怎么来的?坦白告诉你们,是我们金山圣寺、中美佛教总会(法界佛教总会的前身)、国际译经学院,这么多人流血流汗,流了十多年流出来的。不是怎样想办法做生意来的,你要清楚的。合和汤药,就是‘我给你配副药,你给我五百块钱,你什么病都会好,我这个药是保证万病回春的。’你看厉害不厉害!



‘占相吉凶’:占相就好像人家告诉你,‘你小心你丈夫啊!他有桃花运,你若不小心,他就丢了,你就怎么样又怎么样。’本来也没有问题的,他这一说,把这个女人说得天天要看著丈夫,看著他的一举一动,甚至于他眨一眨眼,就问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还想外边那个情妇啦?本来没有问题的,却想出问题来了。这个太太就天天怀疑丈夫,做丈夫的想,这是怎么搞的?是不是你有了男朋友?哦!那我也得要小心一点啰!这丈夫也看著太太,两个互相监视,监视还不够,还要买私家侦探。买了一个私家侦探,你给我看著他,我给你多少钱。喔!钱太多了,你说若不乱花一花,那怎么办?你看这就是占卜吉凶。占相,‘我给你相相面,喔!你这个印堂发暗,生意有问题了,这一定要损财的,你小心一点。正月小心,二月又要谨慎,三月更要特别注意。’你看!没有好的月,那一个月都是不好的。‘这一九八O年过不去的,这一年啊!真是大难临头啊!’‘怎么搞的?’这都叫占相吉凶。



‘仰观星宿’:仰,抬起头看看。‘你知道吗?我今天看见北斗星发亮,真正天主就要出世了。生在什么地方?生在河南洛阳那个地方,将来到那个地方找皇帝去。’你看看!什么他都知道,但是自己吃几碗饭,多少粒米?你问他,他瞪眼睛,不知道了,这叫仰观星宿。‘推步盈虚’:推步,即是推历。推敲日月盈虚的现象。‘历数算计’:历数,就是搞算术的。推步将天文学、地理,来算呀算的。‘皆所不应’:这都是出家人不应该做的事情。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节身时食’:节身,对自己这个身体,一定要很小心,天天要做点运动,不要叫它那么懒,懒骨头似的。或者打打太极拳啊,或者做点健身运动啊,不要接近这么多女人啊!这都叫节身。时食,你要按著时候来吃东西。不要今天早,明天晚,后天又不吃东西。要有一定的时候,所以我们万佛圣城吃饭一定要在十一点钟吃饭。因为我们一天只吃一餐,若十一点不吃饭,会把我们所有出家人的肚子,都给饿得哭起来了。‘清净自活’:生活一定要清净,不要那么染污,不要乱吃东西。你乱吃东西,那也是染污。所以要维持自己的生命令之清净,一点染污也没有。



学无止境,时时刻刻都不要放松,不要懈怠,不要懒惰。常常抱著一种虚心,不要自满,不要说我学佛学了几十年,已经够了,我什么都知道了。时时都要有若无、实若虚。本来是学得有一点成就,但是不可以自满,不要说我已经比任何人都明白得多了,不需要学了。要‘有若无’,有好像没有似的;‘实若虚’,实就是自己有所成就,功夫也有了,定力也有了,慧力也差不多了,但是这个时候还不要自满。所以‘实若虚’,就是真真实实,有了道德,有了学问,有了智慧,有了定力,但也不要生出一种骄傲的心。常常要躬行实践,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做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吃亏。不占便宜、受苦、不单独享福,能这样子,这对佛教有大益,学佛一定会有所成就的。还要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好处要给人,不要给自己,要对人有好处,要利益人,不是要利益自己。你真正能利益人,那就是菩萨发心。我们为什么不能成道?就因为由无量劫以来到现在,不肯利益其他人,只是注意自己,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是修不成功。想要修成功,就要多吃亏,不占便宜;学傻一黠,不要学得那么聪明。这样子,一天比一天,你真正的智慧就会现出来了。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佛讲经文,是说得令凡夫不增加他的过错。现在这一段经文,就是令外道不损他的智慧。前面说的是凡夫僧;现在是说外道,一切的旁门外道。所以说‘不得参预世事’:不得,就是不可以。参预,参是参加;预就是参加某一个政党啊,或者某一派,有党有派,去做政治的活动。世事,就是世间、国家,一切政治的事。不得参加国家政事,因为出家人是要修出三界,出世的法门,不可以像世间人那样同流合污,随随便便。‘通致使命’:就是给国家做钦差大人、使臣,在两个国家之间互相通使命,这都是不应该做的。因为这是世间人所做的事情,出家的比丘是不应该做这种事的。做这事情就不合乎波罗提木叉,保解脱这戒法了。



‘咒术仙药’:就是旁门外道念一种咒,好像茅山的法术,或者暹罗、缅甸、南洋一带,叫做‘降头’的咒术。这种咒术不是指佛教里头所有的咒术。佛教的咒术,它是正法;这种咒术是邪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旁门外道所用的一种邪法。或者画一个符,或者送你一个什么秘密的咒,或者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字’,这都是仙药。仙药,就是用咒术加持这个药,说什么病都能治,这都是迷人和骗人的一种方法。就算加持的药灵了,这也不是正法,这都是外道的法门。咒术、仙药这些都是种种旁门左道的方法。



‘结好贵人’:结好也就是讨好;结是结交、讨好贵人。贵人就是做官的;也就是到做官的地方流虚捧盛,或者去巴结,用种种的手段,结交贵人。‘亲厚媟慢’:媟慢也就是一些唱歌、跳舞、饮酒的酒吧,或者是做种种不合法的人,或者男的、女的,乱七八糟的,这不必详细说出来。亲厚就是对他们不知有多好,和他们做朋友,和这些或者做妓女、娼妓这一类的人来往很密切,很有感情的,去亲厚媟慢这些骄傲的人。‘皆不应作’,这些事情,真正修道的人都不应该去做。



要怎样呢?应该‘当自端心,正念求度’:应该自己端心,心没有邪念,没有邪知邪见,没有不正当的思想。正念,念也要正。端心正念就是叫你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求度,就是要求得度。得度就是了脱生死,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彼岸,这就得度了。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说你尽是吹毛求疵,好像马的身上,你若是不吹它的毛,它的身上看来很好、很光滑的;你若是一吹马毛,就会看见马的皮上有很多小小的毛病,或者小小的疙瘩,小的疮,这叫吹毛求疵。瑕,就好像美玉有一道裂痕,这叫瑕疵,这种就是毛病。也就是自己邪知邪见的这种习气,不应包藏著,都应该坦白,不应该覆藏起来,不应该把自己的短处收起来,叫人看不见,只表示自己的长处。



‘显异惑众’:显,是显露出来。异,是奇怪的事情。好像催眠术,这很见功的,你一催眠,这个人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都是异端。还有好像扶鸾、鸾盘,或者鬼上身,或者用种种方法来骗人、迷惑人,令人不认识,不清楚了,这都叫显异惑众,标异现奇。令一般没有知识的人就都迷惑了,不知道,不懂了,这都是一种骗人的方法。



‘于四供养’:好像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应该供给出家人饮食、衣服、卧具(卧具就是睡觉用的东西)、汤药(有病的时候要供养汤药),这叫四事供养。对四事供养,你不应该贪而无餍,不应该自己有了,还要去攀缘,还要叫人供养,要得少为足,要知足。所以‘知量’:知道自己应该用的数量—三衣钵具,要有一个节量。‘知足’:就是没有的话也要知足,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趣得供事’:对供养这种的方法,要很如法次第的,不要生出一种贪心来。‘不应蓄积’:就是不应该多多益善,不怕多,有人供养什么就接受;接受了,用不了就存起来。好像人家供养钱,你不需要用到这么多钱,把它存到银行去,这就叫蓄积。蓄是储蓄,积就是积存起来。修道的人‘身边无爱物,自无烦恼生’,在你的身上没有什么可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放不下的东西,自然就没有烦恼生出来了。



3、明戒能生诸功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这是说戒能生长一切的功德。出家修道的人,想要立功立德,怎样去立呢?就是持戒。你时时都依照戒律去修行,持戒而不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做一些犯戒的事情,这就能生一切的功德,什么功德都会生出来。你持戒不贪,不贪就是布施,能持戒也就有布施的功德;你持戒不犯戒,不犯戒也就是持戒的功德;你持戒能忍辱,这是忍辱的功德;你持戒也就是精进,这是精进的功德;你持戒也就会得禅定,这是禅定的功德;你持戒能生出种种的智慧来,这就是智慧的功德。你持戒就能生出种种的功德,所以戒是最要紧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持戒成就的。以持戒的功德才能成佛;以持戒的功德才能做菩萨;以持戒的功德才能证阿罗汉果,所以‘戒’是最要紧的。因为这个,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受戒,受了戒之后要守戒,不犯戒。



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有一切的善事,尽量去做;所有一切的恶事,尽量不去做。不要做一些善恶夹杂的事,善恶夹杂是怎么样子呢?你做一点善事,又夹杂著一点恶事;口是心非,口里说的是很好的,心里想的是很坏的。这都是不持戒,这也就是善恶夹杂。做点好事,而有所贪求,这就是恶事。好像来拜佛,到道场里头,或者偷东西,或者来骗骗人,这都是善中有恶,善恶夹杂,将来的果报都是丝毫不爽的。所以我们道场里拜佛,必须以纯洁的清净心来拜佛。不要在道场里拜佛,趁著人家看不见时,自己就偷东西,这样子将来会没有手,甚至于有手也不会用,这都是偷东西的果报。所以你看那个瞎子看不见东西,也就因为跑到道场里头去偷东西;或拽子,手不会用,也是因为偷东西,这都叫善恶夹杂。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因果,不要错因果。你‘差之丝毫,谬之千里’这因果是很厉害的。为什么我们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呢?就因为有因果关系,种善因就会结善果,种恶因就会结恶果,所以我们不可以随便做坏事,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此则略说’:戒,能生一切的功德,所以在前边略略说一说这个‘持戒之相’:前边说的这一段经文,这都是应该持戒的一种相状。不贩卖、不持钱财、不贸易、不贩毒、不去畜养奴婢、不去教人民做这种坏事。这一切一切,还有今天所讲的不要作咒术、仙药。这些都是持戒之相,受持戒律的相状。‘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持戒律就是依照解脱的根本去做,顺著解脱的根本去修行。‘故名波罗提木叉’:所以戒又叫保解脱—保证你能解脱,保证你能得到自在。你若持戒,就能得到自在;你若不能持戒,就得不到自在解脱,所以叫保解脱。又叫别解脱—就是特别的能得到一种解脱。又叫别别解脱—各别各别的能得到解脱。这是波

罗提木叉的意义。‘因依此戒’:你因为依照戒律去修行。各位要特别注意,不是这样说一说就好了,我们一定要真真实实照戒律来做,严持戒律。因依此戒,能‘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能得到生出一切禅定的功德,能得到灭苦、了苦的这种智慧。得到灭苦的智慧,就没有烦恼了。烦恼就是苦;你没有烦恼,苦就灭了;灭了就生出智慧。有智慧的人,什么时候都没有烦恼,明明了了的。



我常对你们说:‘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恶人’,你尽怨人,怨天尤人,这是恶人。‘富人不占便宜’,真正富的人,有钱的人,不会尽想占人家的小便宜,不会一举一动都想要自己得到利益。想要占便宜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穷人。穷人他尽贪图小利,占人家小便宜,无论和谁来往,先打一打算盘:我能得到这个人的什么好处?欢喜占便宜的人都是穷人。你想一想,有钱的人为什么要占便宜?已经有钱了嘛l!为什么要占便宜?总是觉待自己穷,总觉得不够,所以才尽想占小便宜。‘贵人不生气’,出贵的人不会生气的,你看那一个人若是时时刻刻没有气生,这就出贵,是贵人。‘生气是贱人’,常常生气的人是很贱的,没有价值。‘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烦恼的人都是愚人。你看!我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人生烦恼是自己给自己上刑,自己打自己嘴巴,打自己耳光,你若是不信,你试试,生了一回气,生了一回烦恼,全身骨头节都痛的,痛得晚上也睡不著觉,吃东西也不香了,就那么厉害。所以你若能持戒,就能灭苦,也能生出大智慧。



4、说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这一段经文是说劝人修行戒律,才能得到利益;你若是不修行戒律,就没有利益。所以说‘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一切的比丘,‘当持净戒’:应该持这清净的戒律。持戒干干净净的,一点染污法也没有。‘勿令毁缺’:你不要令这个戒律毁坏,或者犯戒了,不可以的。‘若人能持净戒’:假若有人能持清净的戒律,持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染污法,‘是则能有善法’:这样子就能有一切诸善法的功德生出米了;若是不能持清净的戒律呢?就没有善法能生出来。‘若无净戒’:假如你不修持戒律。‘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所有一切的善功德都不会生出来。‘是以’:因为这个。所以‘当知戒为第一’:戒就是第一的‘安隐’:能持戒就能平安,能得到一种快乐。‘功德住处’:这是一切功德所住的境界。



二、对治止苦法要



1、根欲放逸苦对治



A、根放逸苦对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各位比丘,‘已能住戒’:若已经能住于清净的戒律。‘当制五根’:你应该制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你应该好好管著它,好好控制著它。‘匆令放逸’:不要让它不守规矩。眼睛不视非色,耳不听闻淫声,舌不尝香味,身不贪触尘。‘入于五欲’:不要随著色、声、香、味、触所转。不要为财、色、名、食、睡所摇动。‘譬如牧牛之人’:好像一个放牛的人。‘执杖视之’:拿著杖或者是鞭子,看著这头牛。‘不令纵逸’:不令这牛跑了。‘犯人苗稼’:去把人家的苗稼给吃了。‘若纵五根’:你若是放纵不守规矩,不能控制这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不单这财、色、名、食、睡,和这色、声、香、味、触都没有边际,不可控制,你就是想控制,也没有法子控制,因为你放纵这五根,不令它守规矩。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这是就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可以令它放逸,令它随随便便不守规矩。如果你不守规矩的话,这五欲,将无涯畔,没有边际,贪而无餍,你无法控制它。这是说到法,下边说个比喻。譬喻什么呢?‘亦如恶马’:这好像不守规矩的野马一样。这种野马它常常做害群之马。‘不以辔制’,如果不以缰绳来牵制著它。‘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它就会把人牵到坑里边去,或者堕落到海里边。‘如被劫贼’:也就好像被贼抢了东西一样。可是,被贼来打劫,‘苦止一世’:这种苦只是一生就能受了,不会长远。‘五根贼祸’,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尘所转,耳被声尘所转,鼻被香尘所转,舌被味尘所转,身披触尘所转,而五根的这种贼害,‘殃及累世’:它连累你生生世世,没有完的时候,这种祸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为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纵欲,被五尘的境界所转,这种害处是非常之远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人不可被这五尘境界所转。‘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要特别谨慎。‘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智者制而不随’:有智慧的人能控制五根、五尘和五欲的境界,不随五根、五欲的境界所转。‘持之如贼’:持守这种功夫就像防备贼人一样。‘不令纵逸’:不令五根和五欲纵逸,放纵起来,不守规矩。‘假令纵之’:假使暂时间放纵它的时候,‘皆亦不久’:也不会令它恣纵太久的。‘见其磨灭’:令这种妄想,这种不守规矩的思想,不久就没有了,磨灭就是灭去了。



B、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这段经文是说到五欲放逸苦。我们人有烦恼、有贪心、有嗔心、有痴心,都是因为有这个欲。你若把欲减轻了,一切烦恼也就少了。所以说‘欲放逸苦对治’,要想方法来对治这个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为其主’:这五根不能自主,由我们人的心来主持其事,控制五根。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当好制心’:应该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制住。‘心之可畏’:我们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里头没有定力,所以随境界转。‘甚于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么可怕,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恶兽’那么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贼’似的,怨贼,与你有仇怨的这种贼。‘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于著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边所说这个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这个心的厉害。



‘譬如有人’:譬如现在有个人‘手执蜜器’:手里拿著倒蜂蜜的器皿,‘动转轻躁’:一举一动都很轻躁的,不稳定,‘但观其蜜’:这个人只知道眼睛看著这个蜜,看著蜜糖,‘不见深坑’:他没看见前边的深坑。‘又譬如狂象’:喝醉酒的象,‘无钩’:没有人有办法用钩子钩著狂象。‘猿猴得树’:又好像猿猴跃一棵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不容易管,不容易控制。‘当急挫之’:要赶快把它降伏了。‘无令放逸’:你不要令心里不守规矩、放逸了。‘纵此心者’:你如果放逸这个心,‘丧人善事’:丧失了人的善事情,丧失功德。‘制之一处’:我们若是能把心控制到一个地方,‘无事不办’:能制心一处,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了。‘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出家的比丘,‘当勤精进’:应该勤修精进的法门。‘折伏汝心’:这种众生的狂心野性,应该把它折伏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来岁时),欢喜给人治病,谁有什么病,我一定叫他好;如果不好,我甚至于衣服不穿,饭不吃,觉不睡,我也要给他治病的,就这么厉害。无论你是什么妖魔鬼怪,我都要降伏你,都要把你制住。我所遇到的这些个厉害的魔障,多得不得了。有一个家庭里头,茶杯自己会飞起来,在空中飘飘荡荡,装著一杯水也不会洒,家里什么东西都这样子。这一类的事情,我都遇著过。好像这本书这么晃晃,它自己就著火;看你信不信,就这么样厉害。那么以后因为我尽给人治病,就把山妖水怪、邪魔外道,得罪了很多,他们都来和我敌对,但是他们也没有我的办法,因为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点毛病也没有,所以他们对我没有办法。



等我坐船从天津到上海,让你没有法子不相信,这些水里的怪物都来找我,使我坐的船在海里转呀转的,它不走,在黑海洋里,转了十多天。船上也没有东西吃,什么都没有了,甚至于大家都要饿死了。飓风一来,船往上一扬有五、六丈高,往下一砸又砸下五、六丈深,那时候我在船上真的没有本事,躺在船上就等箸死,胆水什么都呕出来。我那时候就把这性命交给观音菩萨,我说:‘观音菩萨!将来如果佛教不用我,我死了没有关系;如果佛教想要用我,你就赶快把这个魔降伏住了。’这样一祷告以后,这船就平稳,把危险度过去了。从这件事之后,我再也不给人治病了。



另外,在由上海到汉口的船上,坐船不用花钱,在这船上有一个瘫子,拿著棍子在地上蹲著走路,我一看知道他这个病我可以治好,即刻叫他好,但是我不敢管。为什么不敢管呢?我如果叫这个病好,那船上几百人的病,就治不过来了。直到这一天,我知道下午两点钟船将到汉口,就在上午八点钟时,这个瘫子又从我面前过,我就问他:‘你愿不愿意好啊?’他说:‘愿意好啊!’‘那你怎么病的?你怎么瘫的呢?’他说他因为贩卖煤炭,被政府抓去,囚到监房里受潮湿,就不能站起来,就病了。我问他:‘你愿不愿意好?’他说:‘愿意好。’‘愿意好?那就把你那枝棍子丢到长江里去。’他说:‘丢到长江,我就不会动,那怎么办呢?’我说:‘你不会动?你好了嘛!你怎么还不会动呢?’他说:‘真的吗?’我说:‘我骗你做什么?’所以他就把棍子丢到长江里。我就给他治一治这个瘫病。治了大概有十分钟的样子吧!我叫他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了。这腿都可以伸直,以前腿伸不直。我说:‘你走!’他就在我跟前走路;我说:‘你跑!’他就在我跟前跑步。这么跑步,很多人一看见,就说:‘咦!你怎么好的?’他用手一指说:‘这个老修行也不知怎么搞的,用手摸摸就好了。’



这一来船上几百个人,这个头也痛,那个脚也痛,那个腰痛,那个肚子痛,那个肩背痛,都痛啦!都有病了!我一个人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个时候,我看也没有办法,眼看就要发狂了,好像发神经似的。我说:‘你们这些人啊,你们的病都是短打的病,现在我一人打你们一顿,你们的病就好了。’腿痛的,踢他一脚,不痛了;腰痛,打一拳,不痛了;那个头痛的,拍了一巴掌,也不痛了。我说:‘你怎么这么快就不痛了?吃得什么药?’什么药也没吃,就不痛了,五、六十人有病,都治好了。我治病不像你们这么慢,比抽鸦片烟还来得快。这时有四、五个人说:‘我在汉口有个表亲病五、六年了,怎么治也治不好,你到汉口时,到我家里来给他治一治。’五、六个人都来预约,我说:‘好,到汉口再说吧!’也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因为我不想管闲事,但当时忍不住就给人治病,等到下午两点钟,船到了汉口,人都下船的时候,我乘机就先跑了,那些预约的人,也找不著我了。



所以这治病的事情是很奇怪的,很不可思议的,也要有缘,你若是和这个人有缘,不要说给他治病,说一句话也就好了。我在香港有一个皈依弟子,他的手有毛病,他问我要怎么样才能好?我说:‘你做功德吧!做多一点功德,你就会好了。’那时候庙上开光,他就买了盆、碗、菜啊,都是他买的。买完了,他问我说:‘我这胳臂还没有好呢?’我说:‘你往前提一提’。他说:‘提不上来,还是这样。’我说:‘好啦!’就这么一句话,旁的什么也没有,哎!他即刻就提上来了,好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有的时候事情是这样,很不可思议的。



2、多食苦对治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这段经文就是说要我们吃饭会吃,睡觉会睡,穿衣服会穿。吃饭怎么样会吃呢?你若是不会吃,那就生出贪心,好吃的就吃很多,不好吃的就不要吃,这就是不会吃饭。你穿衣服,好的衣服,你穿上一百多件;不好的衣服,你一件也不穿,这也是太过了。睡觉,你若愿意睡的时候,睡个十天、二干天,白天、晚间都睡,入了睡觉三昧;你不愿意睡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总看天花板,这也叫不会睡觉。或者像打麻将似的,几宿不睡觉,他也都受得了,他若是不打麻将呢?叫他做一点旁的工作,就说:‘我很疲倦了,要睡觉了。’这都是不相当的。



现在这是说我们吃东西就好像吃药似的,能把我们饥饿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好不好。证了初果须陀洹(初果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证初果的圣人,走路脚不著地,脚上没有尘土。为什么他脚不沾尘土?因为他没有色欲,没有食欲,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见惑—见到就迷惑,这八十八品都断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虚空里一样。他吃东西也不管味道好不好,都是一样的味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转,能把好和不好的味道都变成一个味道,变成一味,吃了就养他的生命,这是证了初果阿罗汉能有这个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东西也吃这么多,吃不好的东西也这么多,没有一点贪味道的思想,没有这种的行为,这个人已经是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这就叫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现在这一段经文是叫我们人对治食欲的贪心。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虽然说是比丘,也包括优婆塞、优婆夷都在内。比丘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三种意思。第一: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以养慧命;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所以叫乞士。乞士就是托钵乞食,次第去化斋。在暹罗、缅甸、锡兰,比丘都一早就出去,托著钵到每一个家庭去化缘,化斋饭来吃。虽说是化斋饭,可是施主布施什么东西,他们都吃。布施肉,他就吃肉;布施鱼,他们就吃鱼。因为这是旁人布施给他的,不是他自己想要吃这个东西。如果自己想要吃这个东西?就要到有钱的家里化肉啊!鱼啊!这就是贪心。第二:怖魔。魔王见到比丘,听到比丘这个名字就怕。这是在比丘受比丘戒,登比丘坛,三师七证在那儿做羯磨的时候,就问他:‘汝已发菩提心否?’说你已经发菩提心了吗?他说:‘已发菩提心。’说:‘汝是丈夫否?’你是不是一个大丈夫?他说:‘是大丈夫。’就在羯磨师问他的时候,地行夜叉就去报告空行夜叉。夜叉鬼有在地上行的夜叉,也有空行的夜叉。这空行夜叉就又去报告给天魔,天魔听见有人发菩提心了,有人要做大丈夫,他就恐怖了。他恐怖什么呢?他心里就想:‘啊!我魔王的眷属又少了一个,佛的眷属现在又多了一个。’于是乎他就恐惧害怕了。因为这样子,所以比丘有一个名字叫怖魔,令魔王恐惧。第三:破恶。破什么恶?破烦恼的恶。我们人有烦恼在我们自己身上,跟著我们跑,烦恼就是罪恶的源流,我们若是没有烦恼,就没有罪恶。我们造种种的罪,都因为生烦恼,所以如果能把烦恼没有了,罪业也就消除了。因此第三个意思就叫破恶。因为有这三个意思,所以翻译的时候,也就不翻译它,还保留这个梵音:比丘。



‘受诸饮食’:受诸饮食就是受人供养的时候,这是因为斋主供养,你来吃这个斋菜。‘当如服药’:就应该好像吃药似的。出家人吃饭的时候有三念五观。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三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尽打妄想,不打过去的妄想,不打现在的妄想,不打未来的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若是不了,没有把三心制之一处,前边不是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这个心制得什么念头也都没有了,一个妄念也没有了。制到一处,就没有什么事情没有办完的,都办完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什么都做完毕,再不会有来生了。



三心也代表三念。三念是什么呢?第一个念‘愿断一切恶’,愿意断了所有一切的恶,我不能在修道里头加了不善的念头,所以愿断一切恶。第二念是‘愿修一切善’。上面两句也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第三念是‘誓度一切众生’,我发誓愿普度一切的众生,把所有的众生都度明白了,令他们都明白佛法,愿意修一切善。这是出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应该观想的三念。你观想这三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么妄想也没有了。所以说:‘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



出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不讲话,而作五种的观想,‘散心杂话,信施难消。’本来说‘佛制比丘,食存五观。’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饭时,可以改成:‘佛制食时’佛制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要观这五观。五观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这粮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养?这一粒米经过农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种田似的,中国古老的方法,先种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用锄头把草都铲去,铲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摊上去,这是一遍。过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长出来了,又用锄头把它铲除一遍,铲完了又摊。每一次种田要铲三遍、摊三遍。你看这费多少人工?所以古来说‘锄禾日当午’。锄禾就是铲地;日当午,太阳正在中午的时候,非常的炎热。‘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谁知盘中飧’,谁知道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来得很辛苦的,由这看来,所以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么德行?是不是整天尽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参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学习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没有德行?‘全缺应供’,或者这德行够了,或者是不够。那么我应施主的供养,我够不够德行?这叫‘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你要防备,小心一点。小心甚么呢?小心你这个心,生出一种贪心来。离过,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这个心,见好吃的东西就生出贪心,吃多一点,这也是个过,贪心的过;不好吃的东西就讨厌了,就吃少一黠,这讨厌的心也是过。你贪心是过;不愿意吃,这也是过。等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点,不好也不吃少一点,吃饱了就是,不要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这下子就是贪心,你看就这么厉害。修道是‘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居饮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饮食上分别好和不好。所以防心离过,要离开贪的过和不愿意吃的过。贪等为宗,以平等食作为宗旨。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四,我们吃饭要拿它当药来吃,它能治我们的饿病。我们的身体像机器似的,你给它吃点东西,它就做一点工。好像汽车,你给它买一点汽油放在里头,它就可以跑;没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现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车也没有那么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车比以前少了很多。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车少了,就没有那么多车祸,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什么事情都有好有坏,往好的地方说就有好处;往不好的地方说,现在听经的人都少了,因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说,他们在家里不会有车祸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吗!所以什么事情都有两面的。这个‘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东西就是真正的药,真正治我们饥饿的病。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吃饭是为甚么呢?要修行,成就我们的道业因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饮食的时候,就要有上列五种的观想。



‘于好于恶,勿生增减’:对于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就生了食欲。一看菜青青、绿绿的,真是好吃,贪心就出来了,好像在喉咙里伸出一只手来,想去抓好吃的东西。这是于好,生了贪心;于恶,恶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难看,很难看的样子,一看就作呕了,不要说吃,就要吐了,这就是恶。你不生分别心,对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别好、不好,不分别好丑。所以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这一点上就不容易修行,你说那一个老修行能在饮食上不分别?能在饮食上不生贪心?不生贪心,这就是如法;你生出贪心,这就没有功夫。所以吃东西时,见到不好吃的,你若是能吃,那就是有点功夫了;好吃的,你能少吃一点,那是有功夫了。不过这要真正有这种境界,而不是说我故意造作,我装出来的。好吃的,我故意在大家面前表示我是老修行,我不吃那么多,等没有人的时候,我就拚命来吃,把肚子都撑得爆开。



修道的要点就在这个地方,有人、没有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说人多,就做出一个假面具来,装模作样给人看。你看,我是老修行,我不愿意吃好东西,好东西留著给你们吃;不好吃的东西,我故意多吃一口,教你们好认识我是个老修行,这都不对了。你故意造作出来的,故意勉强弄出这个样子,那又错了,那和贪是一个样子。所以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也不生想要吃多一点,也不生对那不好的想吃少一点,就是吃饱就够了。所以甚么事情不要特别造作,不要故意装出假面具给人家看,修道是给自己修的,不是给人家修的;你给人家看,那不论修到甚么时候,也不会有所成就的。



‘趣得支身’:就是你能得到支持身体活著,就可以了。‘以除饥渴’:能把饥渴的毛病除去。‘如蜂采华’:就好像蜜蜂去采蜜的时候,它采这花上的粉。‘但取其味’:它只取一点点花上那种粉的味道。‘不损色香’,它对花的颜色也不损害,对花的香也没有损害。‘比丘亦尔’:比丘吃东西也应该这样,不贪好的,也不要吃得太多,结果泻肚,拉得一天的时间就去了一百趟厕所,你说这多麻烦?‘受人供养’:你受人供养的时候,‘趣自除恼’:只要是把自己这个饥饿的烦恼除去,就对了。‘无得多求’:不需要贪著好味、好饮食。‘坏其善心’:你贪吃的多,就把你的善心所坏了,生出一种贪心,那就有过。‘譬如智者’:再举一个譬喻,就好像有智慧的人,‘筹量牛力’:看这条牛有多大力量?它能载一吨的东西,你若是给它两吨,它就拉不动,它没有那么大力量。若你的肚皮只能吃一碗饭,而你吃了十碗,把肚皮也撑得不舒服了。所以筹量牛力,是你知道这牛有多大力量,‘所堪多少’:它所能负担的有多少力量?‘不令过分’:不令它太过分了,它负担不了那么重的分量。‘以竭其力’:令牛都给累死了,它拉不动了嘛!拉不动就竭力,力量都没有了。所以修道的人对饮食这方面特别要不执著,不执著饮食的滋味。不但饮食不执著,穿衣服也不要执著,不要贪华美和不华美,不要执著这个。睡觉也不要贪得一天二十四钟头,我要睡二十五个钟头,总要贪多一点。



最近中国大陆有一个姓唐的小孩,十岁,据报纸上说他会用耳朵来认字,不用眼睛。怎么用法呢?你把一个字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搓成一团,然后他拿起来放到耳朵一听,就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字,怎么念,这个字是用毛笔写的,铅笔写的,钢笔写的,还是用原子笔写的,他也一听就听得出来。你们各位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这么奇怪的事情?你若是说有,没人看见,没人听过;你若是说没有,现在就有这样的小孩,他可以这样听,就知道这个字的来源。而中国这些个糊涂虫,就用科学的头脑来研究这问题,你说这样简直是天地悬殊,天和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可是全中国都是糊涂虫,没有人懂这个道理,所以就用科学来研究他,化验他,又考试他,这一弄啊!把这个小孩就弄糊涂了。因为他不是属于科学所能明白的,所以用科学的脑筋,用科学的方法,用科学的常识来研究他,根本就没有用的,根本就是大错特错。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告诉你们各位!不论那一个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十三岁以前都有五眼六通,好像方才这个小孩子,说他看见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一种天眼,可是他还没有怎样去利用它,只能看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他没有开真正的智慧。而四川这个小孩子也是一样,他虽然没污染,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用。



那么最初怎么发现这个情形呢?最初是有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袋里带著一包香烟,而这个唐宇就问这个小孩:‘你干什么去呀?’他说:‘我去买一包香烟。’唐宇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支香烟抽?’这个小孩子就说:‘可以的,只要你能猜到我这个袋里是什么香烟,我就给你。’唐宇不知怎么啊!不知不觉就用耳朵碰这个小孩的袋底下,碰上这个袋呢!他的头脑里头就起了一种变化,一变化就知道袋里头是飞燕牌的香烟。唐宇说:‘你这个是飞燕牌的香烟。’这个小孩就很奇怪说:‘你怎么知道我这盒香烟是飞燕的?’那么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两个多月,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又有一次,唐宇碰到一班石匠在那儿打石头,打完石头就休息,在休息的期间,石匠就猜石头来玩。怎么样猜?把小小的石头用手握起来,教你猜这个石头,在那一个手里头。那么这个小孩一猜就猜到了,说:‘你们这个还不算,我们可以猜字来玩。怎样猜字呢?你把字写在纸上,我来猜是什么字。’这些石匠本来也没有什么信心,就这样写了一个字叫他猜。这小孩子就拿到耳朵上这么一听,一听就说这是什么什么字,这些个石匠都非常惊喜,以后,就这个叫他猜这个,那个也叫他猜那个,无论猜什么,他用耳朵一听,就知道这是个什么字,或者是两、三个字,或者是一句什么话。只要写上叫他一听,他就知道是什么字,也知道用什么笔写的,这个字有没有写错,他也知道。那么就这样子,轰动全国,震动各科学院,科学家都用科学的知识来研究这个小孩子,但是研究呢,把这个小孩子就给弄糊涂了。这一糊涂,以后就不准了。



中国就说用科学来研究这个是不对的。的确是不对,的确是错了。因为这是小孩子在十三岁以前都有五眼,他开了五眼,所以能看见这个字,并不是听见。虽然他用耳朵来听,但是他的耳朵也可以像眼睛似的,来看见东西。六根互用—我给你们讲过,你们信不信?眼睛可以吃东西,耳朵可以吃东西,又可以说话。不要说六根互用,你就平时眼睛转一转,就讲一句话,再转一转,又讲一句话,有很多人懂得用眼睛说话的。那么鼻子也可以听东西,也可以看东西,口也可以看东西,也可以听东西,六根互用嘛!每一根都具有六种的能力。这是因为这个小孩子前生有善根,或者是个出家人,或者是个老修行,或者他是一个念佛、念经的,可是在前生他还没有开五眼,然后他又托生来到这个世界,而他这种善根还没有完全散失,所以在今生,无论他是童男、是童女,都会有这五眼的。他就是没有睁开,没有会用,没有能看见东西,但是他的五眼都是有的,这是一种宿世的善根发现。



所以我才说全中国都没有一个明白的人,没有一个人懂得这是五眼的作用,没有一个人懂得这是一种善根的表现。以全中国十亿的人民,没有人懂这个道理,你说这有多可怜?不但全中国没人懂,就是全世界人类中,懂得这个道理的也很少,所以现在的人,真正的智慧都没有了,只是舍本逐末,来追求世间的智慧,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痛心的一件事。你看!全世界对五眼、六通这个道理都不认识,而用科学来研究。这是越研究越离这五眼六通越远,所以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各位!我给你们讲这个道理,你们不要马马虎虎当耳边风,这个耳朵听进去,那个耳朵就跑了,这是在佛教里很重要的一种知识,我们学佛的人,都应该要特别明白这种的道理。



3、懈怠睡眠苦对治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第三是懈怠心:懈怠心也就是懒惰的另外一个名词。睡眠苦,一懒惰就想要睡觉,贪图安逸自在。为甚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也不太过,也无不及,也就是不太饱也不饿,在中道上,睡眠就会少一点。古人说:‘节饮食,驱遣鬼使。’人身体里边有三尸神,所以说:‘你若吃得太多了,这三尸神的力量就大了,就会教你睡觉,教你睁不开眼睛。’节饮食,节就是节约,吃得稍微少一点,这时候睡魔就跑了,就没有那么多的睡眠。所以说:‘节饮食,驱遣鬼使’,驱遣这睡魔。懈怠心、睡眠,这是一种苦,为甚么呢?因为甚么事情也不能做。天天就睡觉,把光阴都空过了,对世界上一点利益也没有,对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利益。所以你若想对治睡眠和懒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进,不停止的来修行。



所以佛才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一般的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昼则勤心’:昼就是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勤心就是令你这个心不懒惰。‘修习善法’:要修习种种的善法。‘无令失时’:你不要把时间空过去,正好用功的时候,你却把它空过去了。‘初夜后夜’:初夜就是夜间刚刚开始,后夜就是将要天明的时候。‘亦勿有废’:不但白天要勇猛精进来修行善法,修习一切的善法,不要令时间空过。就是连夜间一开始和最后的夜间,亦勿有废,也不应该把时间都空过了。在中夜的时候,也应该诵经。‘以自消息’:这时候自己修行用功,或者你太累了,可以稍微休息。‘无以睡眠因缘’:不要因为这睡眠的因缘,睡眠的这种情形,‘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使令自己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空过了,一点利益世间的事情都没有做,甚至一点利益自己的事情也没做,把时间都空过去了。所以要时时警惕自己,不要任性去睡眠。



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常念无常之火’:生死事大,人死时有个无常鬼来请你到阴间去。这无常鬼一来的时候,一点人情也不讲,一定要带著你去见阎罗王。无常之火也就是这种,像火似的。‘烧诸世间’:它把世间所有的功德都给烧了。‘早求自度’: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信佛的人,应该早一点想法子令自己离苦得乐,令自己了生脱死,这叫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不要尽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无常就来了,那时候你想修行,也没时间修行。所以说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



‘诸烦恼贼’:所有烦恼的这种贼。如发脾气,发脾气就好像有贼来偷你的东西。‘常伺杀人’:这种烦恼的贼,时时都在等著想要杀人。‘甚于怨家’:他在这儿等著你,比甚么怨家、债主、仇家都厉害。‘安可睡眠’:怎么可以以为睡眠是那么好的一件事情,而贪图睡眠呢?‘不自警寤’:你自己不警惕自己!为甚么不早一点醒来,而不要在迷梦之中?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睡觉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愿意修行,就不要睡那么多觉;多拜佛、多念经、多持咒,这是修行。睡觉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总觉得睡不够,这个是修行的一大障碍,这叫业障,常想睡觉就是业障。



‘烦恼毒蛇’:烦恼就是毒蛇,有如毒蛇。‘睡在汝心’:这毒蛇,你心里总是离不开它,不想和它脱离关系,所以它就睡在你的心里。‘譬如黑蚖’:好像一条黑的蚖蛇似的,那也是一种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家里睡著。‘当以持戒之钩’:那么,你有这么一条毒蛇在家里,怎么办呢?现在教你一个办法,就是你要持戒,持戒好像一个钩。‘早摒除之’:快点把蛇搬出去,不要教它在家里睡觉。‘睡蛇既出’:这条毒蛇既然出去,‘乃可安眠’,这时候你想好好睡一睡,也就没有甚么关系了。那么这毒蛇是甚么呢?就是业障。业障它教你来睡,当业障没有了,你才可以好好地睡一睡。‘不出而眠’:你若是业障不消,尽想睡觉,‘是无惭人’: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改悔的一个人。‘惭耻之服’:惭愧是自己觉得羞耻。例如:自己觉得做共产党是不好,不要做了,这是惭耻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样。‘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当你把业障消了,烦恼没有,这个就是庄严法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惭耻的衣服来庄严的,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就好像铁钩似的,它能管著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著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著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



‘是故,常当惭耻’:因为这个,所以时时刻刻应该生大惭愧心,生大羞耻心。‘无得暂替’:一时一刻也不可以废止的,不可以没有惭耻的心。‘若离惭耻’:你若是离开惭耻,无惭无愧的话,‘则失诸功德’: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失掉了。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有愧之人’:有惭愧的人,‘则有善法’:就有善法可修。‘若无愧者’:你若是没有惭愧,像这一类的人。‘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和一般的畜生、飞禽、走兽没有两样,因为飞禽、走兽不知道惭愧。我们人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有惭有愧,知道甚么是对,甚么是不对,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改了它。这是对治懈怠睡眠的初步方法,也就是对治睡眠烦恼的方法。



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1、嗔恚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嗔,是嗔恨。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这都是烦恼障道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有对治的方法。对治嗔恚的方法是甚么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嗔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嗔恚;你若是能忍辱,嗔恚就没有了。这是对治嗔恚的烦恼障,用忍辱来治它。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人来’:假使有这样一个人来,来到这儿干甚么呢?‘节节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给断了,令你节节支解。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就是把他手脚节节支解,忍辱仙人还是不嗔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说:‘我若是没有嗔恨心,我的手脚还会再重新长出来,恢复如故。’说完这话,果然这手脚也不需要请接骨的医生,也不需要像现在的医生用针把它缝上,甚么也都不需要,这手脚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长好了。于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由于这个缘故,忍辱仙人又发愿说:‘你虽然割截我的四肢,对我这么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时候,我就要先度你开悟,先得道。’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如,这憍陈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过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为甚么能够忍辱而不生嗔恨心?就因为他没有我执了。没有我的执著,所以他被割截身体时,就有如割截虚空一样。他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割而未割,别人割截他的身体就像没有割一样,也好像是割到虚空里一样,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不生嗔恨。不生嗔恨的时候,就是‘当自摄心’:那时候他能将他这个心摄持住,不动念,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这就是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他不令心里生出嗔恨来。‘亦当护口’:不单要摄心,而且要护口,护持口业,不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种的罪业。‘勿出恶言’:因为他护持自己的口业,所以也就不出恶言,不会用恶劣的言词来骂詈这个割截他的人。



‘若纵恚心’:假使你不摄心,放纵你这个嗔恚的心,‘则自妨道’:这样就对修道有所妨碍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发一次脾气,就把这些功德都烧没有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因为这个,所以不可以发脾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这种的德行,这种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这种的功德,没有甚么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这样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大圣人、大贤人,一个伟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假设这个修行人,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人家骂你,或者打你,这种恶骂之毒。‘如饮甘露’:骂你,应该当作在听唱歌的;打你,自己应该想这是撞到门框上。他骂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么甜。‘不名入道’:若是不能这样子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道的门径。‘智慧人也’:‘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有人骂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与一般的人不同了。‘所以者何’:为甚么要这样子愚痴呢?‘嗔恚之害’:你若知道嗔恚对人的害处,‘则破诸善法’:你有嗔恚就会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碍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为什么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为你有嗔恚心。‘坏好名闻’:你有了嗔恚,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个法师,若是有很大脾气,人家一提起来:‘得了!那个法师没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气,那是他的本事。’这样一说,你说这多倒架子?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各处宣传说:‘我的师父脾气真大,和我们一个样子。’不要这么宣传,这么宣传,那正是倒师父的架子。人家一听,会说你的师父一定不是一个善知识,一定是个恶知识。你看—坏好名闻,甚么名誉都没有了。‘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愿意看见一个发脾气的出家人,就是等到来生,人家也不愿意见。说:‘好了!我们来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这么个有脾气的师父。’啊!这真是恶知识。不要这样子。人不喜见,你看!人都不欢喜见你了。‘当知嗔心’:你应该知道嗔恨心,‘甚于猛火’:这比猛火还厉害。‘常当防护’:应该常常防护这个嗔恨心。‘无令得入’:不要令嗔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里边。‘劫功德贼’:打劫功德的这种贼,就是嗔恚。‘无过嗔恚’:没有再比这嗔恚的贼更厉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个修行人,‘无法自制’:没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嗔恨。‘嗔犹可恕’:那么在家人脾气大一点,自己管不了自己,这个嗔犹可恕,还可原谅的。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应为‘无欲之人’:应该是小欲知足的人啊!‘而怀嗔恚’:可是再有这个嗔恚,放不下,不能忍辱。‘甚不可也’,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情。譬如甚么呢?‘譬如清冷’的‘云中’,‘霹雳起火’:打一个霹雳,就有闪电的火光。‘非所应也’:在这下大雨,狂风暴雨的时候,打雷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云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这是不对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气不要紧的;但你若是个修道的人,为甚么还要有那么大的脾气呢?还要那么放不下呢?这是不对的。



2、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前面第一个是讲嗔恚烦恼障对治的方法。有嗔恚心,脾气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对治嗔恚烦恼障的一个方法。



第二是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方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这也就是一种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下,自己要对所有的人都没有骄傲心,也就是要有谦虚和蔼的心。



所以佛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汝等比丘’:你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当自摩头’:你应该每一天三摩其头,摩摩(摸摸)自己的头三次,知道出家人把头发都剃去,也没有甚么好的帽子戴著,应该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应该摩摩(摸摸)自己的头,想一想,我现在虽然没有出家,还有头发,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种贡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学谦虚、卑恭、折节,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所以当自摩头。‘已舍饰好’:我已经舍弃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剑之类的东西。古来的人,身上常戴著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也是装饰品,表示自己是一个雄纠纠的武夫,或者是会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这些个饰品,那些庄严的装饰品都没有了。‘著坏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丽的颜色,或者灰色,或者黄色,或者黑色的坏色衣。因在家人不愿意穿这一类颜色的衣服,这叫坏色服。出家人著坏色的衣服,这三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颜色都不好;又‘执持应器’:执持应量器。应量器就是钵多罗,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应量器。甚么叫应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钵乞食的时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够吃就得了,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叫应你食的器量。你能吃这么多,就化这么多,就用这么大的一个钵。‘以乞自活’:以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色身,来生活。‘自见如是’:看见自己是这样子的—也没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没有戴甚么装饰品,又著坏色衣,又执持应量器,又各处去次第乞食,沿门托钵乞食。



自见如是,你自己看见这种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种憍慢心来,‘当疾灭之’:应该赶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甚么呢?你已没有头发,头上也不戴一顶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庄严的饰品,穿这坏色的衣服,又执持应量器,去托钵乞食,这都是教人去贡高我慢,没有憍慢的思想。假如还有的话,还不能控制自己贡高我慢这种骄傲的思想的话,当疾灭之,你应该赶快把这种思想,这种心取消了它。‘增长憍慢’:如果增长憍慢的话。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应该有憍慢的心,不应该有这种贡高我慢、憍傲,看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思想。‘何况出家入道之人’:况且你已经出了家来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还有这种贡高我慢的思想,这怎么可以的呢?‘为解脱故’:你想要得到解脱的缘故,不受我执和法执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应该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应该非常的谦虚,非常的和气。‘而行乞耶’:既然到各处去沿门托钵乞食,可是还有贡高我慢这种骄傲思想的话,这一定没有甚么功德的,永远都不会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业。



3、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



甚么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么叫谄媚呢?就世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那么怎么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于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甚么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么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么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么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



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一、无求功德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功德就是仁、义、礼、智做到最圆满,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里讲‘仁义礼智根于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睟然见于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么不单在面上,也‘盎于背’,就是‘施于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么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个人没有贪求?信佛的人,也有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贪求。贪什么呢?从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有所贪求了,贪求什么呢?一出生他就贪求要吃奶,不给他吃,他就哭啊!苦啊!在那儿叫苦,叫苦连天。为什么叫哭(苦)?因为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满足,因为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没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说:‘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儿呱呱叫。叫得妈妈把自己的血变成了奶,布施给这个小孩子,满他的愿,满他的食欲。一生出来就有这个贪心。等到会吃别的东西,他就贪吃别的东西。你若是给他一个东西,教他怎么样玩,教他做什么,给什么好吃的东西吃,他都愿意做的。所以说‘食色性也’,这个吃好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知识。他就欢喜吃好东西。等到会玩的时候,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给他买,他就要调皮,在那儿捣乱。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这么大的贪心,贪心一天比一天大。



大了什么都懂,要读书了,为什么要读书?读多一点书,将来好赚钱,这就是贪心嘛!在读书的时候,就研究将来读什么书好呢?想一想:现在太空时代科学发达,我读科学!又想一想科学能上天,不能下地,在地下没存用的,喔!又研究地质学。又研究气候,把卫星放到天上去一看,明年雨量有多少。今年就想知道明年的雨量了,这都是一种贪心在作怪。还有些学生认为研究天文地理,这都离得太远了,我来研究人吧!研究人文学。人家说这个也赚不到多少钱,好吧!就作医生,读医学、读化学、读生物来研究,把一只蛤蟆剖开,看看里边都有些什么东西?把一只老鼠杀了,看看里头都有些什么东西?研究来研究去,这无穷无尽的贪心跟著都跑出来了。你无论做什么都是有这个贪心。出家的人贪有多一点的护法;‘那个有钱的人,他若皈依我,可不错的。皈依我,他能拿出很多钱来供养我,帮助我造庙,帮助我做所有佛教的事情,帮助我印经,你看这有多好?’这个是贪心。那么不贪钱的人呢?就贪了要修道。啊!我什么时候能开悟呢?我要用什么功呢?我要怎么样才能很快就开悟,很快就成佛了呢?这贪心就露出来了。你就是修道,也有贪心;不修道,那个贪心更大了。所以说,要无求才是功德,有所求都没有功德。古来说:‘到无求处便无忧’。你‘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是是非非也少知道,烦恼也就少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麻烦就来了。这个说你对不住我,那个说我对不住你,那个又说你对不住他;你我他这里头就有很多文章写出来,很多麻烦就现出来了。为什么?就都因为这个贪心、求心。求人啊!求财啊!你看那个会占卦的赵老,一天到晚都给人占卦,这摇卦的就求好运、求发财,又求怎么样子、怎么样子,都是有所求的。你看糊糊涂涂的就糊涂求。他因为不懂,自己不知道就要摇卦来问:‘你看我这个命运怎么样?’‘你这个命运是最好的,将来可以做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个梦,不要说你做不成,做成皇帝也是个梦;做总统也是个梦;天天在那里作梦。梦,谁也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到无求处,便无忧.你若是无所求,这就没有忧愁了。



求不得苦,为什么有求不得苦?就因为你这个贪求心太过了,所以才会觉得苦,晚上也睡不著觉,白天也吃不下饭,都是因为贪求太过。你们各位都比我聪明,应该深深地研究这个无求的功德。我不是和你们讲笑话,你看那些读书的学生,读读书外又生出另一个贪心来了,男的学生就想找一个好的女朋友,将来结婚生个好孩子,组织一个好家庭。女孩子也有所求,想求怎样能遇到一个好对象,将来如何、如何、如何...说不完的那么多。而有求没有得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那么,已经得到的,又患失之,又怕丢了,包括财产、物质、一切一切。未得之的时候,就患得之;已得之,又患失之,又怕丢了。所以,说起来简直没有一个止境,没有完的,都是尽有所求。那么无求呢?你能无所求,这就是功德。所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就没有苦了。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已。‘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直尔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点点的欲,‘尚宜修习’:若都没有欲,这个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无所贪求,只想修道了。‘何况少欲’:何况这个欲,你时时都要将它减少,不是就是那么一时,而是时时都要减少。‘能生诸功德’: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么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么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仁、义、礼、智,‘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么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著和死没有什么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么很达观了,就觉得什么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么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么呢?我说,‘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自己什么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么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贱人,尽好骂人的人就是贱人。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么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不要像共产党似的。共产党说是不贪、不贪,但是他把人家的东西共他自己,他自己的不共给人。或是教你的东西都要交给我,我来当家作主,你没有权过问,我有权,我是一个最大的经理。我并不是要批评某一个党,不过是讲这个理,你们要研究真理。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槃’: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无所求,什么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么会有成?怎么会有住?怎么会有坏?怎么会有空?为什么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么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么样有的?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呎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呎四吋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谈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种动物,很奇怪的一种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学,他总是不相信,将信将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学啊!那他很快就会了。你看,不要说旁的,就在这一个地方,每天的巴士到拉斯维加斯去,没有人教他怎么样去赌钱,但是到那个地方,他无师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钱,又一扳,结果一个也没有,就输了,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会了,所以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么面貌来,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现出一个最美丽的样子,我就可以竞选世界小姐,环球小姐。一选上环球小姐,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小姐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著,就觉得苦恼得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著,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后,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么,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政权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著,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著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你知足就常乐,不知足就常苦、常忧。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知足。这是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是一个知足的人,也就是一个达观的人。他吃饭没有饭碗,喝水也没有茶杯。吃饭用什么来吃呢?就用一个竹筒子。竹子有一节一节的,他把它割断了,留一个节,上边也把它割去,就用这竹筒子来装饭吃。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钱买碗,买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来做饭碗,这叫做‘一箪食’。这个箪,就是竹筒子。‘一瓢饮’,他喝水也没有一个茶杯,用什么来喝水呢?用一个瓢,就是葫芦瓢,拿葫芦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来喝。那么烧水更不用说了,也没有烧水的水壶,更没有冲茶的茶壶。为什么这样子?因为穷嘛!所以叫‘一瓢饮’。‘在陋巷’,他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边,房子既不漂亮,门也没有,连一个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里头住,‘人不堪其忧’,谁看见了,谁都替他忧愁,谁见到他,谁就说这个颜子穷得这样子,实在太可怜了,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子呢?不改其乐。他虽然穷,但是他穷得快乐,他知足。所以才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也不贪,也无所求,虽然穷啊!但是他也没有贪心,无所希求,没有一种攀缘心,说我想法子弄一点钱,买一个饭碗,买一个茶杯,买一双筷子。没有的,他不打这个妄想,所以说‘回也不改其乐’。他呀!是很快乐的。由这个就知道,颜回他是一个达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贫,达人就知命。



他知道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向外去攀缘。



那么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么样呢?无论什么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会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而无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过错来。学佛的人,也要学知足的这种法门。譬如我们吃的虽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饱了。你应该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来的难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间会死了没有,不要说吃饱饭,连生命都没有保险。生命都没有保险,那岂不是太苦?我们若是这样想一想,即使我们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没有那些危险啊!你这么样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难民一比,就知足了。难民还是最危险的,再比一比那些穷困的国家,也是很多人没有饭吃,甚至于饿死很多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饿死,这就应该知足。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而我们现在还有衣服穿,这就知足了,知足就会常乐。还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而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这也应该知足了。如果再找一点工作,那更饿不死,所以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会常乐;你若不知足呢?就会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么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没有贪心,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若欲脱诸苦恼’:你们各位,假如想要离开种种苦恼,离苦得乐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就应该‘当观知足’: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么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知足之人’:知足的人,‘虽卧地上’:虽然他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床睡觉,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也就是在街边上睡觉。虽卧地上,虽然他是睡在地上,‘犹为安乐’:他也觉得安乐,也觉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虽处天堂’:虽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广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睡弹簧床,还觉得不圆满,又想尽方法怎么样能睡得舒服。‘亦不称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觉得不满意。称意就是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对什么环境也都觉得不满现实,不称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贫道!贫道!贫僧!贫僧!没有说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穷释子,口称贫’,出家人说自己是贫僧,这是口称贫,‘虽是身贫道不贫’,可是他身虽然是贫,但他有道,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坏色衣,人家都不愿意穿的这种衣服,他穿。‘富则身藏无价珍’,可是他有道,则身藏无价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无价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就知足了。因此他虽然贫,也就是富贵。‘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为五欲所牵’:常常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所牵制,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所牵绊。‘为知足者之所怜愍’:知足的人常常怜愍这一类的人。‘是名知足’:因为他能怜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的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不是说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这儿来,这样子就表示不出来自己的虔诚。好像有一个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应早一点去参加恭贺的典礼。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贺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学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萨的圣诞,必须要早一点来参加拜佛的仪式,这才是对的。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都不可嘻嘻哈哈的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著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后,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么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么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么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著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息。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第三是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也是远离;远离财、色,也是远离;远离名、食、睡,也都叫远离。你能远离,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远离呢?就有罪过。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远离诸恶,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众善,也就是亲近善知识。



所以佛就说,‘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求寂静’:要想求清净无为,寂灭真常的道。‘无为安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这种平安和快乐。‘当离愦闹’:就应该离开世间法,修一切的出世法。愦闹,就是在城市里边,天天都不知道做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什么也没有什么成就。‘独处闲居’:离开愦闹,就要居住深山穹谷。独处,一个人在那儿住著。闲居,在那儿用功修道。‘静处之人’:修行静虑的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一切的帝释和一切的诸天,都一齐的在那地方恭敬你。鬼神见到你都礼拜你,尊重你。‘是故当舍己众他众’:因为这个,所以要把自己一切的众业、众事、众缘都舍离了,也要把他众舍离。‘空闲独处’: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很清闲的独自在那儿居住。‘思灭苦本’:想一想怎么样能把苦本—苦的根本灭了。‘若乐众者’:假设乐于一切的事,一切的业。‘则受众恼’:就会有众恼来逼迫,交煎自己。‘譬如大树’: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这棵大树‘众鸟集之’:很多的鸟都落在这棵大树上。‘则有枯折之患’:鸟虽然是一种小的动物,但是如果多了,也就会把大树给压断,压干了,令树有断折之患。‘世间缚著’:所有世间的迷惑,这种的执著啊,‘没于众苦’:都好像陷溺在众苦里边。‘譬如老象’:譬如很老的一只象。‘溺泥’:它陷溺到泥沼里边了。‘不能自出’:它想要出来,可是在泥里总也走不出来。‘是名远离’:你若是知道这个,就不接近闹市那一些个境界、烦恼,一切一切都不接近,那么这就叫修远离的行门。



我们听经,不论听多少,你就是听一句,而能身体力行,那就没有白听。你若时时刻刻都听,可是听完了,像耳边风似的,就吹过去了,过而不留,这对你一点益处也没有。我记得我在小的时候,听了一段经,回去时耳朵里头还是听到法师在那儿讲经,我自己还是在那儿思惟经上的道理。听了一次,甚至于几天,这种境界也都不断,时时都听到这法师在那儿讲经,在那儿说法。就是没有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只要在那儿一静坐,也常听见虚空里头,有很多法师在那儿讲经说法。不但同时能听到几百个法师说法,而且都能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在那一段平静的时候,有这种情形。为什么能这样子呢?这就是因为专心致志了,念兹在兹,就是要听讲经说法,所以我在那时候只要听经,可以不吃饭也不饿了,不睡觉也不觉得疲倦了,时时刻刻都在经上,这是我告诉你们关于我以前的境界。



我小的时候还欢喜看小说,尤其欢喜看武侠小说,三国、列国都欢喜看。七剑十三侠啦!七侠五义啊!这些小说,我都看过。这小说只要看一遍,这些人在我面前就打啊!这个拿著刀,那个拿著剑,好像那个山西雁白骨眉毛,这个徐良拿著大番刀,把其他的刀一砍,就给砍断了,他这个刀能切金断玉。看完了这部小说,就像看电影似的,前边一幕一幕就都现了出来,就这样子。为什么能这样子呢?也就因为我这个心专一了。我看小说的时候,没有灯—没有电灯,也没有油灯,怎么办呢?那真是如囊萤,如映雪,拿著这本小说到外边,冲著雪上这么照著看。北方都有雪,就这么照著一行一行的看。或者是点上一枝香,用香头的火光一照,这是个什么字?这么一行一行的看。就是那么样,所以看完了之后,也都记得了,一看完,我就可以随便背出来给旁人听。



那么听经也是这样子,不是我听的时候才听,一离开就都忘了,要能念兹在兹,常常想些经上的道理,我是不是能这样行?我是不是能仿照这样去做?总要把它收摄到自己的身心上,看看能不能够实用。不是一听完,就都忘了。也不是像老鞑子看戏,白搭工。老鞑子就是蒙古人,蒙古人到中国看中国的戏,说‘哦!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的小人,啊!那个小儿子来了,可是那个小人不大,这嗓子可不小。’小人也不大,很小的小人,但是喉咙是很大的,声音也很大。看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这叫老鞑子看戏白搭工。你们听经也是这样子,听完了也不知道是说个什么。看著师父坐在那个地方,声音很不小,我想睡觉也睡不著,但是说了什么,我不知道。



对于请法,很多人都不认识,所以我到新加坡去给他们说法时,也有人请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此萧果照写文章的时候,就说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仪式。其实这并不是古老的仪式,这是在佛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人请法,然后佛才说法。如果没有当机众,没有人请法,佛就不说法。可是在中国从来也没有注意这一点,法师讲经说法,也不需要有人请法,所以人人都不认识这种仪式,因此萧果照就说这是古老的仪式。但这并不是古老的,也不是新鲜的,这是在佛教里讲经说法应该有的过程。本来我也不会说法,但是愿意学得会说一点,所以在美国这个西方的国家弘扬佛法,当然也就要照著佛的制度来行持佛法。我相信你们很多人看见这个仪式已有很多次,但是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今天对你们各位说一说。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这是《佛遗教经》正宗分的文章中,第四项不疲倦功德。这个‘疲’就是觉得很累。‘倦’呢?就是懒隋了。因为很累,所以就懒惰;因为懒惰,所以就不精进。精进,就是向前勇猛精进。疲倦就是‘中道自画,半途而废’。走到一半自己就说:‘我已经够了’,就要休息,要停止了。你若是精进,就不是这样子,也不休息,也不停止。你不疲倦,才有功德;你若是疲倦,就没有功德了。所谓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你有所成就,也就是满了你的愿,你的目的,或是你期望甚么,已经得到,得到这种的功德。古来的人修行,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不休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功德圆满。我们现在的修道人,多数都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晒东西,一天晒太阳,然后十天把它放在雪柜里冷冻著,这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曝就是晒太阳。这么样,一个就是太过,一个又是不及。若是你修行一天,懒惰十天,这样就是疲倦了。那么要‘不疲倦’,不疲倦就是不懒惰,不停止的来修行。如果今天拜了一千拜,明天呢?连一拜也不拜,后天呢?更是不拜了,接连十天,都没有拜佛。你一天拜了一千拜,十天一拜也不拜,这就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修行也要念兹在兹,有事无事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没有事情,都要勇猛精进的修行。道是行出来的,你若是不行,就没有道;德是做的,你若是不做,就没有德;这功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也就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能知道一点就行一点,如果知道而不去行的话,那就是等于不知道。即知即行,没有停止的时候。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大众,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弥,或者是沙弥尼,或者是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或者是式叉摩那尼,无论你们是那一类的修道人。‘若勤精进’:假设你不懒惰,勇猛向前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则事无难者’:你若是能精进,那么什么事情也不困难了。所谓‘铁杵磨成绣花针’,用一根铁磨成一根绣花针。‘功到自然成’,你的功夫到了,自然就会成。所以才说则事无难者,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又说:‘精诚所至,全石为开’,你精进也就是因为有诚心,若是有诚心,就算金的石头都会变化,都会开了,所以则事无难者。




‘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汝等当勤精进’:你们应该勤力不懈怠地向前勇猛精进。在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中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一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一点。‘如少水鱼’,就好像鱼在水里,鱼靠著水才能生存,如果没有水,或是水一天比一天少了,‘斯有何乐’,你想一想,这有什么快乐呢?我们人的生命就如少水鱼似的,斯有何乐?因为这个,所以才说‘大众’,大众就是各位。你们各位‘当勤精进’,应当勇猛精进向前去修行。要好像是什么那样的著急呢?‘如救头然’,就好像是你的头,要被人给割去,人家快要用刀子把你的头给割去了。这个时候,你要想尽方法,来保护自己这个头。你不会说:‘我随便啦!没关系!教他来把我的头给割去算了,我可以结束我的生命!’不会的,怎么样你也舍不得,怎么样也要保护这个头,除非你证果,真正开悟,那么就不会保护这个头了。



好像二祖神光,政府把他抓去,因为有人告他,说他是个妖怪,应该把他杀了。他们就问他:‘你是什么?你是不是妖怪?他们都说你是个妖怪,你到底是不是妖怪?’二祖神光说:‘我是个妖怪!’他们说:‘既然你是个妖怪,我们就把你给杀了。’‘要杀就杀吧!没关系!’就教人杀他。政府也要看看他是真的想被杀呢?还是假的想被杀?是不是真的不怕死,于是乎,真的就把他的头给割下来。杀了之后,又怎么样呢?在他的脖子上不流血,没有血流出来,那么流出来的是什么呢?流出像牛奶似的白浆。为什么他能这样子呢?他流出白浆,就因为他全身都已经变成纯阳,一点阴气也没有,一点脾气也没有,一点什么‘渣滓’都没有了,干干净净,身体变化成白浆,那时候,政府才知道杀错人了。因为这是证果的圣人才能这样子的,所以他不怕死。那么我们不是证果的圣人呢?你一定要想法子保护这个头,这是‘如救头然’的一个讲法。



还有另外一种讲法,比喻就好像头上著火了似的。‘然’可以说好像是著火那样子。头上要是著火了,你说是不是要想法子来救他呢?所以,当人们受戒的时候,头上用火来烧,就是教你记得,要赶快想法子保护你这个头,这也是一个讲法。‘如救头然’,就是好像头上著火,你必须要想法子赶快把它灭熄了。‘但念无常’,常常想著无常鬼,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来了。这个无常鬼,戴著高高的帽子,手里拿著一个勾魂牌,到这儿来,不由分说,不管你怎么向他解释,他也要你跟著他走,他说阎罗王请你去吃斋,你要赶快去,你若是不去,那我就同你不客气。为什么他要戴著高帽子来呢?他知道人人都欢喜戴高帽子,知道对于人们,你若是称赞他几句,你真好啊!你是世界第一啦!或者你是一个老修行,啊!最有修行的人。或者你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或者你已经得到十个博士,八个学士,或者你又是什么学者,啊!这一套的高帽子给他们戴上,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大人物,这么样赞叹。因为人人都欢喜被赞叹,所以无常鬼见著人,他就自己戴著高帽子,戴著高帽子,知道你不怕他了,所以他就带著你去见阎罗王。因此‘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你若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懒惰啦!不要那么疲倦啦!你一疲倦不要紧,那个阎罗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请你去喝酒,请你去吃肉,到那个地方吃那种肉,大概也不太舒服,喝那种酒,想必也没有味道,可是那个时候你才后悔,就已经晚了,阎罗王给你下了请帖,你再想不去,也不行。这一点切记,不要懒惰,不要放逸,因此就要‘当勤精进’。



‘譬如小水’:你要精进,譬如什么呢?虽然你不太精进,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会有成就。就好像那个小的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头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头都磨得小一点,不是说在石头的中间穿出一个窟窿,不是那样的。在那个地方,有石头挡著它,常常有小水流著,把石头也磨得小了,磨得没有那么大了,所以才能穿石。这也就是说,虽然你不是很勇猛精进,但是你若是能继续不断,朝于斯,夕于斯,白天这样子,晚间也是这样子,昼夜六时不间断的来修行,就能穿石。这个石头也就是业障,你的业障能够消了,那么你的善根就能增长。修行就怕站(停下来),你若能天天修行,就会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么就拉得很远了。所以说:‘站一站就二里半’,虽你开汽车开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么它一样也可以走得很远。你要是一停下来,人家另外一辆汽车,就跑过去,会跑二里半,跑过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里半’。那么你修道也是这样的,你天天修行,不间断地修行,时间久了,就会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劲儿的修行,一股劲儿又不修行了,这样就不会成就的。



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学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顺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进,就是退步,它因为是逆水,所以就向后退了。‘心如平原走马’,这个心就像是在一个旷野地方中的野马似的,也没有一个龙头,也没有一条缰绳,‘易放难收’,当你把它放开的时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它给抓回来,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进。



‘若行者之心’:要修行的这个人的心。‘数数懈废’:数数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数数’,这是出自《论语》,《论语》上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你若是对皇帝,长长气气的,总是在皇帝面前来磨豆腐,总在皇帝面前说话,啰啰嗉嗦的,那么这个皇帝一定会惩罚你,这是污辱。‘事君数’,数就是很多次,你或者说得太多了,‘斯辱矣’,他一定会污辱你,或者是皇帝骂你,甚至于杀你,你得到污辱了。‘朋友数’交朋友,你若是也这么样啰啰嗦嗦的,总是在他面前说了一次又一次,这叫磨豆腐。这个样子,他一定会疏远你的。。懈废,懈就是懈怠,废就是懒惰。听见没有?不可以懒惰的!你数数懈废,就是时时欢喜懒惰,欢喜什么事情都不做。



‘譬如钻火’:这有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好像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似的,在木头里边钻个窟窿,把木头钻热了,那个木头自己就会出火。在燧人氏以前,我们人类谁也不知道吃熟的东西,都是茹毛饮血,抓著野生的动物,把它们的皮给剥开,就喝它们的血,这叫茹毛饮血。‘穴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就是这样子的,不知道应该吃熟的东西。在燧人氏之后,大家才知道吃熟的东西,把食物给煮熟了,水也烧开了才喝,因为以前没有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才知道吃熟的东西。现在譬如钻火,就好像在木头里边钻火一样的。‘未热而息’:钻火是要等热了之后,它才会发出火来,你还没有等到热就不钻了,那怎么会有火呢?所以未热而息,‘虽欲得火’:你不等到它热,就停止了,就好像修行还没有成就,还没有证果,你就不修行了。那怎么能证得果位呢?又怎么会有智慧呢?所以‘火难可得’:你若是钻火钻了一半,还没有等它热,你就停止了,那绝对得不到火的。‘是名精进’:这个所说的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就像钻火似的,必须要钻到它出火了,然后你才可以停止。那么修道也必须要证了果,然后你才可以达到无修无证的程度。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也没有问题,人却把它弄出很多的问题来。好像这一篇文章,我过去根本都不记得,把它给忘了。而现在他们又因为这个,写出了十几篇文章。因为我看它好像是很好玩似的,所以这一次到洛杉矶来,本来并不需要带来念给你们听,可是现在带来念给你们听听,教你们各位也知道这件很好玩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事,那么现在又写文章,又读给大家听,弄出这么多的事情来,所以就叫‘天下本无事,我这个庸人自扰之。’



在这儿各位要知道,学佛的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种因的时候,种得不干净;到结果的时候,也就不清净。所以我们修行,必须时时刻刻都很小心的,不要做错因果的事情。因果不可错,修行不可停,修行是一天要比一天求进步,可是对因果是不可以错的。今天有位弟子讲的很有道理,她说:‘我们佛教徒不应该自己常常互相毁谤,互相揭私,或者是宣扬其他人的短处。’这是对的,可是在我们佛教徒里边,我们也不应该不知道每一个人的所行所为有什么地方错了。我们可以研究这个错的地方,然后把它改善,所以这也是应该知道的。好像越南那些难民,现在在海上漂流,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往昔,他们尽去断人家的生命,他们曾经令旁人受这种颠沛流离的痛苦,所以在这一生,他们也要受这种苦。我们虽然没有受这种苦,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同情的心,想法子救济这一些人,使令他们离险入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能把他们这种痛苦解除了,那么将来大家也就不会有这种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必须要小心。



我现在再举出一个例子,你们看看那个伊朗的国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个国王,他在每一个国家都买了房子,买了地。他买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买的地,也是最值钱的地。可是现在他政权被人给推翻了,他自己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那一个国家欢迎他去,到处流离失所,甚至于随时都有人要刺杀他,他一定是时时都恐怖,时时都在颠倒梦想中。在这种的生活里头,你说他有那么多的钱又有什么用?连一个平安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一个例子。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专门骗人,专门把人的钱都化缘化到他自己的手里去。那么化到他的手里,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缘去造庙,去修个大庙,或是造宝塔,可是他什么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扩张自己的势力。做了国王之后,把来路不明的钱,做为自己的,结果也都失掉了,都没有了,这是因果。因为在因地,他种错了因,所以到果地,他还是免不了受这种颠沛流离的苦。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这就是希望我们佛教徒自己明白这种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要错因果,不要弄得将来钻到牛角里头去,无路可通。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切记切记!在修道的时候不要错因果,不要随随便便就恼害其他的人,伤害其他的人,这是不可以的。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么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就常清净;不存邪念,心里就没有染污。心里常清净,就是菩提心;心里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造了无边的罪业。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这个‘比丘’,还是一样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都包括在内了。若‘求善知识’:你们各处求访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呢?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帮助你发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开导你发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护助’:求这个善知识,来护持自己修行,发菩提心。你假如想要这样子,‘无如不忘念’:你若想发菩提心,你就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能发菩提心。‘若有不忘念者’:假设有这样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诸烦恼贼’:这诸烦恼贼就是贪嗔痴这三毒,这三毒都是烦恼。你有贪心,贪不到就生烦恼;你有嗔心,也是烦恼;有愚痴心,又是烦恼。所以这贪嗔痴都是无边的烦恼。‘则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这一个菩提正念的心,什么烦恼也都没有了。所谓‘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所以这一切的烦恼也都不能扰乱你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摄念在心’:这个摄念,就是把妄想摄得不生,正念现前。什么时候也不会令自己心里打妄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在那儿发大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著,也就是管著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著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那么颜渊又问:‘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 look too much。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



‘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那么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著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著它,操守著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若失念者’:假设你没有正念。‘则失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丢了。你若是能摄念,随时心里没有贪嗔痴,不犯杀盗淫了,这是摄念。能摄念,口也没工有四恶,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都是摄念。你若是不摄念,则失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丢了,没有了。‘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杳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或者是色声香味触五欲里边。走到这里边也不要紧的,你若是念力坚强,这个念就是正念,正念坚强,虽然到这个五欲的境界里边,而五欲好像土匪似的,它尽抢你的珍宝。‘不为所害’:它也害不了你,因为你有个正念,有个菩提心,不会被这些个境界所摇动,什么样的欲也引诱不了你,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就好像将军或者军队;穿上铠甲,穿上盔甲了。‘入阵则无所畏’:穿上了盔甲,顶盔冠甲,就是入到敌人的阵里头,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呢?就因为自己有了保障,因为你能摄念,摄念就不会为外边的境界所摇动,这叫有如穿上铠甲一样的,所以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这就是不忘失你那个正念的功德。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禅定’,定就是三昧,现在讲禅那三昧的功德。禅那—思惟修,又叫静虑。思惟修有四禅。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没有五禅。另外,四空处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禅、四空合起来,就叫八定。所以诸禅定就是包括这四禅八定,这八定都有它的功德,所以叫做禅定的功德。



禅定就是摄心,摄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你摄心就是制心,制你这个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而这个‘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在禅定里头,也就是禅定的境界。制之一处,是专一其心,心念归一。心念专一,在这个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个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实际上连这个空理都没有了,空也无所空,能空、所空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在这个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没有了,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若连这个湛然寂静的境界也不生,这时候一念也都没有了,你说你的欲念从什么地方产生呢?找不著这个欲念了。什么叫五欲?什么叫六欲?都不知道了。这时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了,那么自然就会生出无量的自在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还是跟前边一样的。‘若摄心者’:你若是能摄持其心。‘心则在定’:这个心就是在定中。‘心在定故’:因为你心在定的缘故,就有一种智慧。有这种智慧,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世间的生灭法相就是成、住、坏、空,这世间是怎么样成的?怎么样住?怎么样坏?怎么样空?法相就知道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增’是由人寿的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譬如人的寿命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了,再又过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岁。那么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为止,这么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劫’。一千个‘劫’,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个大劫。在世界上,‘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是二十个小劫,‘坏’又是二十个小劫,‘空’也有二十个小劫。那么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世间生灭的这种法相,有定力的人就会都明白,都知道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精勤’: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懒惰,都应该精勤。精勤做什么呢?‘修习诸定’:修习一切的三昧。‘若得定者’:假设你得到定力,得到三昧了。‘心则不散’:心里的智慧光明就不会散乱,不会消失,不会没有了。你有了正念,有了不妄念,就不失正念了。‘譬如惜水之家’:就好像是爱惜水的这种人家似的,‘善治堤塘’:他善于治理水坝和水塘。堤塘,他知道怎么样修理,令它不漏,令这些水不跑失了。‘行者亦尔’:修行的人也就好像善治堤塘的这个人一样的,‘为智慧水故’:为存留这个智慧之水,‘善修禅定’:善于修禅定的堤坝。‘令不漏失’:令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法宝不丢、不漏,不失去了。‘是名为定’:这就叫真正禅定的功德。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食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的功德。你们各位说一说,什么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无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现出来了。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道,但不能说菩提是智慧。你发菩提心可以现出智慧,因为发菩提心就可以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菩提。这就和反掌是一样的,烦恼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烦恼,只要一翻过来就是了。若是不翻过来的话,那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而你一翻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了。也就是晚间到极处时,就变成白天;白天到极点就变成晚间,这是一种轮流转。所谓智慧,是对著愚痴而言,你若是没愚痴,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说这个人聪明,聪明到极点,就变成智慧了。很聪明的人,就有智慧;但是若是愚痴、烦恼多,就没有智慧了。所以智慧的功德,功德的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没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没有;你若是没有功德,智慧也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说‘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内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众生的一个名词。‘若有智慧’:你们假设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则无贪著’: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就不贪著了,也不贪名,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吃,也不贪睡,什么都不贪了。既然什么都不贪,也就无所求了;既然无所求;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现。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贪著;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会贪著。‘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诸己,也就是‘常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就是省察。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这个三省,省的是什么呢?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做了什么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对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对待朋友,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一点信用都没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转弯抹角来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想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呢?这叫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师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师父教我的内容,我是不是温习过呢?我是不是好像耳边风似的,吹过去就没有了呢?我是不是听了之后,回到家里再加以研究呢?这叫传不习乎。曾子有这么样的三省,我们做人、学佛法,也常常要这么省察。‘不令有失’:不使令智慧失掉了。‘是则于我法中’:说这样子,‘是’当这样子讲。你若是

能这样不失去你的智慧。‘则于我法中’:这个‘我’是佛自称,说是在我这佛法里边。‘能得解脱’: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一点拘束也没有,能得解脱了。



‘若不尔者’:你若是不这样子,你把智慧失去了,你也不省察,‘既非道人’:那你既不是一个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一个在家人。你呀!变成一个四不像了。‘无所名也’:这时你叫做什么呢?没有一个名字可以给你了。‘实智慧者’:有真实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就是能度过去生老病死这苦海的一艘‘坚牢船也’:一艘最坚固的大船。‘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你若是能有真正智慧,那你就不会在假的事上用功夫,这就是在无明、黑暗里边一盏大大的明灯。是‘一切病者’:所有一切有病的人,‘之良药也’:最好的一种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也是斩断烦恼树的一把最锋利的斧头。‘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各位在家人。‘当以闻思修慧’:你应该用闻慧、思慧、修慧,这三种的慧,‘而自增益’:你要自己增加自己的智慧。‘若人有智彗之照’:假设我们也有智慧的光明照耀,‘虽无天眼’:虽然没有得到天眼,‘而是明见人也’,这也是一个明眼的善知识。‘是名智慧’:这个叫真实的智慧。你们各位对于这一段经文,有什么看法?可以说一说。我现在讲经,你们来听经,这就是闻慧。你在这里听完了经,回去想一想,研究研究,得到真实的道理,这就是思慧。思就是思惟,听见了,然后用智慧来研究研究,这就是思慧,思的智慧。你思完了之后,又照著这个法去修行,这就是修慧。老老实实的,不打妄语,不欺骗人,这就是实,真实的智慧。所以说找金矿,找钻石矿,看你们谁有金矿?谁有钻石矿?为了把这矿开采出,显出你们自己的宝藏,因此要问你们对这段经文有什么看法,这就是要你们试探试探那个地方有汽油矿?钻石矿?所有值钱的东西在那里?像是金矿啊!就要把它给找出来。不问问题的人,都是不注意的;若是注意的人,一定会有问题,心里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因为你不问问题,你也不注意,所以就没有什么不明白,也没有什么怀疑的。就是这么样随喜大众,因此就不问问题了;而问问题的人,都是在心里边有一点忍不了了,所以就问问题。



什么叫烦恼?野心?贪?不错!你有贪心就有烦恼。那么你想知道什么叫菩提吗?就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心,没有烦恼,就是菩提了。这就如反掌之易,就像翻掌一样,一面是菩提,另一面是烦恼。很容易的,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烦恼是菩提,也就是说烦恼里头有贪,若你不贪,就变成菩提了。烦恼是无形的,菩提也是无形的,只不过是个名词而已。既是名词,那么你把它转一转就是了,你没有贪心,就有菩提心;你有贪心,就有烦恼心。觉道就是觉悟了,觉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菩提。



你们若是没有问题,我就是讲来讲去,也不知道究竟你们听了没听。问你们问题,你们能回答出来,或是我能回答你们的问题,这我就知道你们是注意了,知道你在那儿没睡觉。



我再对你们讲,在佛教里头。第一件事不准杀生,你若想修行,就不要杀生。你杀人,人家也会杀你。越南那些华侨,现在被人撵到海里去,要杀他们,就因为他们在以前尽杀生的,所以现在受这个果报。这是第一。第二不可以偷盗,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拿人家的东西,不可以偷人家的钱,不可以尽做一切不正当的事情,时时刻刻都要做正当的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妄语、不饮酒。不要偷人家的钱,偷人家的钱,将来自己会没有手的,你用手偷钱嘛!如果用心里偷人家的东西,那么将来会愚痴,没有智慧,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杀生、偷盗、邪淫,由这三恶就会堕落到畜生、饿鬼,或是地狱这三恶道去。你若是偷人家五块钱,就会五百生没有手;偷人家十块钱,那么就会一千生没有手,你看看厉害不厉害?所以不能偷人家的钱。尤其在道场里边偷了钱之后,把红包纸放到厕所里去,将厕所的水都给堵住不通了。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这些行为,我知道,我在看著你,究竟你会偷多少?我看得清清清楚楚的,所以在佛堂里头不能随便偷东西。真是岂有此理!人家放在那儿一个文件包,随随便便就丢了,这个果报将来是不得了的。偷人家东西,将来都要堕地狱,变饿鬼,转畜生的,那时候你们后悔也就晚了,所以学佛的人不可以那么随便的。



还有在吃饭上供的时候,大家都要参加。吃饭的时候,大家应该一起吃饭,而且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尽乱谈话,好像在这儿一边吃饭一边开会,这是不可以的。只有在一种特殊的情形下,或者因为没有时间了,所以在吃饭的时候稍微谈一谈,但是也不能那么大声地讲话,必须要小声一点,教我对面的人也都听不见,这样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交头接耳。‘佛制比丘’,现在可以改成‘佛制大众’,或是‘佛制众生’。‘食存五观’,在吃饭的时候,要存著五种观法。五观就是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这是要作的五种观法,那么你吃了这个东西,才能消受得起。又有三念,第一念就是喝第一口汤时,要念‘愿断一切恶’。喝第二口汤,说‘愿修一切善’。第三口是‘愿度一切众生’同登彼岸。这叫三念、五观,在吃饭的时候要这样观想。在我所建立的道场里边,都是要严守这些规矩。我到其他道场时,吃饭简直就是吃不饱的,怎么样吃不饱呢?尽听人家说话,就听饱了。所以我不教你们说话的原因,就因为我吃饭的时候不能听人说话,一听话就饱了,就不能吃饭了,你们谁要想爱护师父,就在吃饭的时候,要很小声的,不要教师父吃不饱。你们懂吗?所以不可以讲话,我一听你们讲话,我听这话就已经饱了,就不会吃东西了。你们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吃饭,而我没有这么大本领、大本事,所以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



还有在佛堂里不可以常常讲讲笑笑,要观心摄念。观心,你要常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尽说一些个闲话。尤其在道场里头,也不要讲命运,不要批八字。我们佛教徒不应该去信命运的,这个命运是普通一般人信的,而我们学佛的人是要超出命运的,超出数的,所以不应该信命运,也不应该尽作财迷。譬如说你去到雷诺这一赌,就赢了多少钱,搭巴士去到那地方只带两块钱,回来时就拿了几十万回来,不可以这样子,这叫投机。我们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不可以尽学那些投机的方法,也不可以尽说我要怎么样才能很快就发财,赚多少钱啊!修道的人,信佛的人,要听其自然的发展,不要尽做一些投机的行为,这是要紧的。所以也不要讲命运,也不要信风水。这个不是说我反对夏老师讲风水,我为什么不教人讲这个,因为一讲这个,讲得人更迷了,把所有的人都变成财迷,这个也看风水,那个也看风水,晚上就睡不著觉,我买那个房子应该再请夏老师去看一看,搞不好过一两年我也就发了,等我发了,我要报答夏老师。你这么一想,想得头发也白了,眼睛也花了,牙也掉了,耳朵也聋了,但是还没有发财,这就可怜了,所以不要这样子。我们如果应该发财的,早晚是会发的;不应该发的,你就勉强得到了,也会丢的。所谓‘做豆腐,置了河洼地,从浆来了,就从水去了。’就好像做豆腐,要压豆腐,浆来了,赚了钱了。置了河洼地,买海边、河边上的地,一涨水,怎么样呢?把所种的地都冲得没有了,什么也收不著了。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人一定要注重因果,在因果上要特别注意,不要那么迷,迷得太厉害,这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认命、知足。说我这个命运,应该发财的,我就会发;不应该发的,我不要去做土匪,去打劫银行,这是不行的。



八、毕竟功德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毕竟西湖六月中,春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尽,映日荷花别样红。’毕竟是究竟,形容西湖在六月的天气里,所以说‘毕竟西湖六月中’,这是指我们中国杭州在六月天气里的西湖。‘春光不与四时同’,这种春光是特别美丽,特别好,不与四时同。说是这种春光与夏天、秋天、冬天和其它的时间都不同。春、夏、秋、冬四时中,而六月也不是正式夏天,此时夏天要完了,要到秋天了。‘接天’,在西湖看上来,湖水是接著天的。因为西湖很大,一看这个湖水和天就连在一起。‘接天莲叶’,西湖里面有莲花,莲花的叶子无穷尽,不知有多少碧绿颜色的莲花叶子。‘映日荷花’,莲花映著太阳,‘别样红’莲花本来就是红的,给太阳一照著,这个红的颜色更特别了,别样红。这是‘毕竟’这两个字大略的意思,我提出这首诗,你们就明白‘毕竟’这两个字是什么了。‘毕竟功德’,是究竟功德,就是再没有比这个功德更好的,也再没有比这功德更大的,所以,毕竟功德就是做得到家了。



‘汝等比丘’:佛称我们众生为‘汝等’,指的是七众弟子,其中包括所有的众生,所有的飞潜动植,胎卵湿化的众生,总而言之,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了。‘种种戏论’:戏论,戏就是游戏,去玩。游戏贪玩,把光阴都浪费了。连讲笑话,这也是游戏,真正修道的人,是不讲笑话的。尽讲笑话就是戏论,好像我前次叫某某法师为‘老天爷’,这就是戏论。这是不对的,我不应该这么说,怎么可以叫人家‘老天爷’呢?你们各位知道吗?好像连取个花名,取个草号,取个别号,这都是戏论。你们若存有种种无理、无意义的戏论,口乱说笑,打妄语,身轻浮妄动。‘其心则乱’:那心就会杂念纷纷,散乱不定。‘虽复出家,犹未得脱’:虽然已经出家了,但是不会得到解脱自在的。



‘是故比丘’:所以各位比丘!各位佛子!‘当急舍离杂乱心戏论’:要赶快舍弃扰乱心性的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假如你要得到寂灭的真正快乐。‘唯当善灭戏论之患’:唯一的方法,是要善于灭除戏论的过失,以求得最圆满的毕竟功德。‘是名不戏论’:这样称为不戏论。



丙、流通分



前边所讲的经文是正宗分,后边是流通分。从下面这段经文开始,一直到最后,叫流通分。什么叫流通分呢?‘流’,就像水流似的,什么地方低下,它就向什么地方流。‘通’,就是通达无碍,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没有障碍,这叫流通分。也就是好像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这叫流通到中国了。再从中国又传到日本,这叫流通到日本。从日本又流通到其他的国家,

这都叫流通。也有流通到暹罗、缅甸、锡兰,这也都叫流通。总而言之,佛法到什么地方,这都叫流通。所以在佛教里头有佛经流通处,这个也是叫流通。这一种流通就像水似的,从各处流,流归到海里,我们佛法在世界各处流通,归到佛法最兴盛的国家,这叫流通分。



初、劝修流通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念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比丘’:这包括所有的众生。‘于诸功德’:对所有的一切功德,‘常当一心’:常常要一心摄持你们的正念,来护持这功德。‘舍诸放逸’:不要一天到晚尽贪放逸。放逸也就是随随便便的,自己想各处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似的,你和他一边讲佛法,他在那儿一边说我要出去玩一玩。〞I would like to go to play〝那么这个就是放逸。‘如离怨贼’:好像离开罪恶怨毒的贼一样的。不可以放逸,不可以有戏论。‘大悲世尊’:大悲世尊—佛。‘所说利益’:所说的利益。‘皆已究竟’:他都说到究竟处了,说到最好的地方了。‘汝等但当勤而行之’:你们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若于山间’:或者在深山穹谷里头。‘若空泽中’:或者在旷野、大川泽里边。‘若在树下’:或者在树下。‘闲处静室’:或者在空闲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在静室。‘念所受法’:不要忘记你所学习的,所接受的这一些佛法。‘勿令忘失’:不要把它忘了,所学的一切法都不要忘了。‘常当自勉’:时时刻刻都应该自己勉励自己!自己好好的修行。‘精进修之,无为空死’:你不要把时间都空过了,等到死后才来后悔,那时你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我如良医’:佛说,我就好像良医似的。‘知病说药’:知道众生的病,给众生配药方,给众生药品吃。‘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给了你药,你或者吃这个药,或者不吃这个药,这不是医生的过错,是你自己的事情。‘又如善导’:又好像善于导游的人,做人一家的一个引路人。‘导人善道’:领导这个人到善道上边。‘闻之不行’:已知道这个法,但你不修行。‘非导过也’:这不是那个导师的过错,这是自己不修行。



我再告诉你们,我们从今天开始,以后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最好都不要讲话,慢慢地吃,把它嚼细了再咽下去,才容易消化。你若是一边讲话,就会慌慌张张地吃下东西,那是很不容易消化的。我说这话是有科学根据,不是随随便便讲的。我们是吃饭,不是吃话,若是吃饭乱讲话,身体就不愿意做工了,它不愿意做工,也就不消化。我们的胃不消化,那么吃东西也就不能吸收。吃东西不能吸收,新陈代谢就有问题了。那么若是不讲话呢?这里边的机器它走得很好的,所以这个对卫生上是最有关系的了。因此古人说:‘食不语,君子自重’,吃饭不讲话,这是君子自己尊重自己。‘寝不言,古人良规’,躺著的时候,也不要讲话,躺著一讲话也就睡不著觉了,躺著时不讲话,可以念佛。念佛,佛光就普照你,所以晚上睡觉也不讲话,这都是很好的规矩。但是我们人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教他守规矩,他偏偏不要守规矩。你若是不对他说吃饭不要讲话,他也不会讲话;若是你说吃饭不讲话,那他就好像一定非讲不可,人就有这么个怪脾气。晚上睡觉不要讲话,他也偏要讲话,甚至于作梦他也要讲话。



处处修行,处处都要回光返照,譬如我们念经上香的时候,不是说我抢到前边去上一炷香,这就有了功德。好事,应该让给旁人,每一天上香,最多三个人就够了,不要更多,也不要每一次都是自己抢到前边去,要轮著,大家看前一次是谁没有上香,这一次就教他去上香,不要总是自己抢著去上香。你一争著上香,佛已经在想:‘你这个人还学佛呢!你看你这么贪心,抢著来上香。’这上香,人家都是让给旁人的,你却来抢。所以这一点人人都要知道,不要抢著上香。你抢著上香,那菩萨一看,哦,你在那儿好像打架似的,和人争著来上香,这是没有功德的。我们念佛、诵经,都要郑重其事,恭恭敬敬的,不要马马虎虎,这些大家都要注意。



还有我们信佛的人,不要尽放不下金钱,白天也想著,我要怎么样发财啊!晚间也想著,我要怎么样当官啊!总想著这些问题,不可以的。所以以后大家学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今天叫这个给他批八字,明天叫那个给批八字,后天又请那个给看风水。不要这样,你若是真有德行,不论什么都会好的;若是没有德行,批八字,批九字也没有用的,你批九字也不会走字的。那么看风水也是一样,若是没有德行,就是有好的地方,也会受不了,也得不到的。因为你没有德行,擎不住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人出现呢?又有批八字的?又有算命的?又有看风水的?这就是给你来个考验,给你来个当面关,看你遇到这个境界,你动不动心,是不是还是一个财迷?是不是一听说发财就跟著钱跑了?看你有没有定力。‘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果德!你要注意修德,不要尽挂念著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你把他栽培大了,他自己愿意跑就跑了嘛!为什么还要那么样放不下?他跑了,就是解放你!解放你,就是教你好好修行。这你自己还不认识,还要哭哭喊喊,又叫天,又叫地的,不要那样子。要拿出志气来,儿子跑了,谁愿意跑,谁就跑。你跑!有地方跑,就教你跑嘛!就怕你没地方跑。不要懦弱,那么软弱,那么没出息。要拿出志气来!



二、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冕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设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证决流通’,证就是证明,证明决定,没有可怀疑的了,这种法是应该流通到全世界去,所以叫‘证决流通分’,这是流通分里头的第二项。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佛说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若于苦等四谛’:你们对于我以前所说的苦、集、灭、道这四种的法门,‘有所疑者’:若有所怀疑,‘可疾问之’:现在快点问。



在苦、集、灭、道中,苦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还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再要往多的说,就有无量诸苦,有无量无边说不完那么多的苦。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我们如果懂得这个世界是万苦交煎的,那么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所留恋;知道它是万恶充满的,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应该做一切的善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希望改变这个万恶充满的世界。苦不尽,对谁言呢?对谁去说这个苦呢?没有人可说的。所以我们面对这个现实的环境,苦的环境,就应该接受这种苦。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若是没有贪心,也就没有苦了,苦就是从贪那儿来的。



所谓苦苦是苦中之苦,苦上加苦,苦包括没有穷尽那么多。什么叫苦苦呢?譬如这个人穷得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只有一间破木屋,这已经是很苦的生活了,可是又遇到大飓风,这飓风一来,把木屋全都给吹跑了,吹到天上,吹到虚空里去了。本来住在木屋里头已经很苦了,又刮大飓风又下大雨的,把房子也给冲跑了。既没有衣服穿,也没有饭吃,也没有地方住了,这叫苦中之苦。



坏苦呢?苦苦是贫穷的困苦,坏苦就是富贵的坏苦。富贵人没有苦吗?也不是,富贵会变坏、消失的。钱很多,产业也很多,可是或者被火把房子都给烧了,烧得钱也都没有,这是叫坏苦,富贵有坏苦。



那么说我既然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那我没有苦了吧?不是的,还有苦,什么苦呢?行苦。这‘行苦’就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时时刻刻都打很多妄想,总觉得不满足,这一生都非常的苦恼,这叫行苦。以上就是三苦。



又有八苦,八苦之一‘生苦’,就是在人出生的时候,好像生龟脱壳似的,一只活的乌龟,把壳都脱去了,那是非常地痛苦。所以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会哭,为什么哭呢?就是因为他觉得痛苦,所以就呱呱叫,那么这是生苦。



‘老苦’,年老的人,眼睛花了,看东西看不清楚;耳朵也聋了,也不帮忙,要罢工了。那么,眼睛花,耳朵聋,牙也不帮忙,要退休了。牙说,眼睛退休,耳朵退休,我虽这么硬,但也不是很好,所以也退休了,牙也掉了。头发也白了,‘渐渐鸡皮鹤发’,那时面上好像鸡皮似的,头发就像白鹤那么白。‘看看行步龙钟’,老得眼睛、耳朵、牙都退休了,腿也要退休。两只脚本来想往前走,但是它向后退,打转转。‘走路时脚尽画零’,在那儿左一个零,右一个零,在那儿画圈圈。那么,画这个零,也就是说这个数目是很大的—百万!百万!百万!(million)不知道有多少个百万!走路还画著那圈圈,大概是因为在银行里存款存得太多,用手写也写不过来,就用脚在地上画圈圈。脚,腿也不要听招呼了,你教它走路:它也懒惰了,看看行步龙钟,龙钟就是一边走路一边画圈圈。‘假饶金玉满堂’啊!在这时候,你‘金银堆成山,闭眼全都撂,空手见阎君,悔心把泪掉。’此时就好像鱼在水里头跃上跃下的,‘鱼在水里跃,人在世上闹’,人在世上就这么好像开玩笑似的,做了很多不聪明的事情,自己还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明明做错了,还自己给自己讲道理,所以人在世上闹,就在这儿闹闹吵吵的。‘不知为善德’,不知道做善做德。‘亏心把孽造’,亏心尽造很多孽。所以才说‘金银堆成山’,金子、银子堆得像山那么多。‘闭眼全都撂’,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眼睛一闭,腿一伸,什么都没有了。金山也不跟著去,银山也不跟著去,只有孽随身,那个孽障可要跟去了。‘空手见阎君’,空著两个手去见阎罗王,那个时候后悔也迟了。‘悔心把泪掉’,阎罗王说:‘你们现在哭也没有用,太晚了。’所谓后悔迟啊,你看看,行步龙钟,那有多苦!‘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痛苦?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来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你若是能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这个老是很苦的,人一老就很痛苦,但是人老了更怕有病,生种种的病。头痛得忍受不住,或者眼睛痛,或者鼻子痛,或者牙痛,或者种种的痛苦。有了种种的痛苦,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所以这病也是苦的。可是病苦还没有死苦那么厉害,死的时候就好像活牛剥皮那么样地痛苦,活牛,你没等它死,就把它身上的皮给剥起来,你说那牛有多痛苦?所以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苦。佛就因为见到生、老、病、死这四种的苦,所以发心修道,抛弃王位,了生脱死。



又有爱别离苦,男女互相爱恋,但是有一种特别的因缘,必须要分开,这一种痛苦也是用言词说不完的那么多,这是爱别离苦,不想离,但一定要离开,这时候,你那难割难舍的这种情感非常地刺激,这叫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怨’,你不高兴这个人,讨厌这个人,你想离开他,到另外一个地方。可是到了别的地方,又遇到这样一个人,所以越是你所不高兴遇到的人,越会凑在一起,冤家路窄。本来想逃避这种的境界,一转身又碰到一起了,很奇怪的,这叫怨憎会苦,你越不欢喜这事情,越会碰著。又有求不得苦,你所希求的,所贪的,总是不能得到,不能满你的愿,你说这苦不苦?这是求不得苦。又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就像一堆火似的,把人烧得颠颠倒倒、糊糊涂涂的,所以这也是苦。以上是八苦,若是再往详细来说,苦有无量无边那么多,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完。



‘集’,就是聚集到一起,聚集什么到一起呢?聚集种种烦恼的种子在一起,所以就要受苦。苦、集—集就是苦的因,苦就是集的果,这是世间的法。苦就是从集那儿聚集而成,变成一个果。而‘道’就是出世的因,‘灭’就是出世的果。这四谛法是世间的因果和出世的因果。



佛最初成佛时,就先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转四谛的法轮。现在佛将要入涅槃了,所以又问一切的七众弟子,对这个四谛法有没有什么怀疑,如果有所怀疑的话,那么就要赶快问法、请法。所以我每天讲完了经,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没有,也就是这个意思,看看你们不懂的是不是已经懂了;若是不懂你再不问,那你永远都不懂了,所以你所不懂的道理,必须要赶快问。‘证决’是证明四谛法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出他的问题来问。所以佛说可疾问之,你要赶快地问,赶快地来讨论。



我们要护持道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共同把佛的道场建立起来。大家都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归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常在这儿,我若是常在这儿,我都可以去做工,在万佛圣城我也常常做工的。现在万佛圣城的十六呎观音菩萨就要开光了。这一开光,观音菩萨就放光,谁到那儿参加开光典礼,都能得到佛光普照。那么你若是没有去呢?只要有诚心的,那个光也可以照到你,只要拿出真心来就是了。今年万佛圣城的暖气也开了,接收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没有暖气的日子,今天开暖气,那么,每一个月大概就要用三万多块钱(美金)的燃料。今年十一月四日观音菩萨开光时,希望你们各位百忙之中都能抽空来参加典礼。另外在洛杉矶的这个道场也要把它整理起来。整理好了,若是来得及,或者明年春天,也可以开幕。



这可以说是一个求法的世界,因为我到外边,一方面给人家说法,一方面向所有的人来求法,所以也可以说是到各处去学习,例如去向马来西亚的大德高僧来学习。一切的事情你往好的想,就是好;你往不好的想,就是不好,所谓‘一切唯心造’,就是这样子。譬如万佛圣城那么样苦,闻居士到这儿,她就认为是乐。说万佛圣城那么样地乐,有某些人到这儿来,他们却认为是苦了,所以我们知道,这就因为人容易被境界转,而不容易转境界。如果我们人能转境界,就是不好的地方,也是觉得好;人若是不能转境界,好的地方也觉得不好。所以永嘉大师说,你若是得道了,‘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你们心里有所怀疑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疾问之’,现在可以快点来问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就要入涅槃了,如果你们现在不问的话,将来是没有机会再问了,等我入涅槃之后,你们永远不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你们的怀疑就常常会有的。你现在若能以不失这个时候来问我,那么就能解决你心里所怀疑的这些问题。所以说‘毋得怀疑’:不要保留你们怀疑的这种思想而不问。‘不求决也’:你不求决疑,不求为你们解决有疑问的问题。



‘尔时世尊’:在这个时候,世尊—佛。‘如是三唱’:像这样子说了三次。这是三番羯磨,说了三次所以叫三唱。‘人无问者’: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四谛法,因此没有人再来请问。‘所以者何’:这个所以然的理由是什么呢?‘众无疑故’:因为在当时法会大众的人,都没有所怀疑,心里所怀疑的问题都解决,所以大家也没有什么问题请问了。



‘时阿雀楼驮’: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佛的弟子,叫阿免楼驮,又叫阿那律,也叫阿免楼多,这些不过都是翻译上的一些小小的不同,因为印度文翻译成华文,每一个法师所翻译的音就稍微有点不同,字也有的不同,但是同样都是这一个人。这个人啊!你猜怎么样呢?他就欢喜睡觉,佛一说法,他就睡觉;要是不说法的时候,他就不睡觉。一说法,佛这一开口,他就睡觉了,沉沉入睡,入了睡觉的三昧。佛看这个弟子这个样子,于是乎就大骂一顿:‘咄咄胡为寐’,咄咄就是一种怪责之词,说‘你啊!你啊!你这个人啊!咄咄胡为寐,你为什么要睡觉?早你也不睡,晚你也不睡,一听法你就要睡觉。’然后下边又一句说:‘螺蛳蛤蚌类’,你就是海里的海螺,海里的小虫子之类的,或者是蛤蜊,或者是海里的海蚌、蛤蚌类,是这一类的。‘一睡几千年’,那个蛤蜊。蚌在壳子里头,这么一睡就能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就连佛的名字都听不见的。这就是说业障太重了,也就是今天闻居士所说的‘睡魔’,是睡魔来帮助他睡觉,而他也不愿意赶跑这个睡魔,也不愿意和睡魔作战,所以佛一说法,他就鼻息如雷的打呼,打得连佛说法的声音都给遮盖住,所以大家听不见佛说什么法,只听见阿冕楼驮在那儿打呼,打得声音像雷那么响。因为这样子,所以佛就骂他,骂得他生大惭愧,就站在那个地方不睡觉,一站站了七天,你说这诚心不诚心?我们这儿谁能站七天?他在那儿站了七天不睡觉,把眼睛弄瞎了,虽然眼睛瞎了,可是得到天眼通,开了五眼。阿冕楼驮他这个天眼是第一的,他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尘尘刹刹,一切粗细的事物,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就像看掌中的一个水果,那么清楚,丝毫都不会错的。那么,得了天眼通后,他就会观察前因后果,前观八百大劫,后观八百大劫,他都能观察这其中的因果。



阿冕楼驮翻详成中文叫‘无贫’。他为什么叫无贫呢?就是他永远都不穷,生生世世都是富贵的,他怎么得到这个果报呢?因为他在往昔是个农人,是在田里种田的,每天一早起来,就带著饭到田里去。他早上在家里吃,中午是在田里头吃中饭,因为如果回家里吃饭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他为了节省时间,能多做一点工,所以在田里头吃饭。这一天来了一个比丘,这个出家人是证果的辟支佛,一看阿冕楼驮的机缘来了,于是就向他化缘,化他中午的饭。这个辟支佛现出瘦而露骨,好几天没有吃饭的样子,人人看见他那个饿的样子,都生一种可怜心。他就向这个农夫来化缘,化斋吃。他说:‘我很多天都没有吃饭,你发发慈悲心,布施给我一碗饭吃,免得我可能会饿死了。’这个农人一看这人真的饿得很可怜,于是乎就想:我一顿饭不吃不要紧,我应该布施给这个比丘!于是乎,他就把他中午应该吃的饭,布施给这个辟支佛吃。因为他给辟支佛饭吃,所以以后九十九亿的大劫中,他都不受贫穷的苦,生生世世都有钱,都是富贵,所以叫‘无贫’。



这位无贫尊者在那儿供养辟支佛,据说还有这么一个感应,什么感应呢?他那一天没吃饭,供养辟支佛,等到晚上要回家的时候,就来一只兔子,这兔子往前一跳,就跳到他脊背上,不走了。所以他就驮著这只兔子回家,教他太太出来一看,原来这兔子变成一只金兔子,是金子的。他卖了这金子,从此就发达,因此叫‘无贫’。本来他还有很多的公案,现在只说一个大概,让你们大家知道供养三宝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什么叫‘辟支佛’呢?辟支佛就是证果的圣人。有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叫‘缘觉’,无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就叫‘独觉’。独觉也就是辟支佛,具足叫辟支迦罗。这个独觉的圣人,你供养他一顿饭,就得到那么大的果报,所以在家人要供养三宝,也就是这个意思。这说起来要比你贩卖房地产都赚钱赚得多,比看风水那来得更快,所以这一点你们各位要知道,供养三宝这才真正的风水,真正走八字了。因此你们各位要明白这一点,不要糊糊涂涂的尽往那个末梢上去跑,一天跑了不知多远,结果还是白跑了。这位无贫尊者,就是这样子发的财,并没有人给他批八字,更没有人给他看风水,他自己就是字儿,自己就发达了。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供养辟支佛,所以就发达,以后九十九亿个大劫—那时间不知多长啊?都是有钱的,所以叫无贫尊者。



这位无贫尊者他观察所有在会大众的心理。‘而白佛言’:对著佛说,‘世尊,月可令热’:修行得了道的人,他可以令月亮变成热的。本来月亮是冷的、凉的,他可以把它变成热的。‘日可令冷’:这个太阳呢?他也可以教它冷了。这是夺天地的造化,变化无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神通,有神通他可以令这一杯茶变成火。你不相信?就是这样子的,你没有法子不相信。他就因为有神通,什么事情都可以改变的,移山倒海,洒豆成兵。移山,这座山本来是在纽约那儿,他把它搬到三藩市来,搬到洛杉矶来了。这一条小河本来在洛杉矶,他又可以把它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就是可以这么妙,这么妙不可言的。怎么样搬呢?你在洛杉矶有一幢房子不要了,把它搬到另外一个州去,到那儿造一个新的,这不是搬吗?所谓移山倒海,甚至也可以把海改变了,譬如这水往东流的,他也可以把它改成向西流。随心如意,变化无穷,只要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叫如意通。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月亮可以用神通教它热,太阳也可以用神通教它冷,晚间可以变成白天,白天也可以变成晚间。晚间可以热,白天可以冷,所以神通是这样的。可是‘佛说四谛’:佛所说四谛的道理。‘不可令异’:没有法子改变,这是一定的,是决定的,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不可更改的,没有人可以改得了。‘佛说苦谛’:佛所说的这个苦谛啊!‘实苦,不可令乐’:佛所说的这个苦谛是真实的,这种苦可以改变为乐的吗?不可以的,决定就是苦的,苦得比黄连还要苦,你没有法子改变它的味道。‘集真是因’:集就是苦的因,集聚烦恼就是苦的因。苦呢?就是集的果。‘更无异因’:没有旁的道理可说的,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聚集很多的烦恼,就会有苦的,更无异因,没有两样的道理。‘苦若灭者’:苦若是灭了,‘即是因灭’:就是苦的因灭了。‘因灭故果灭’:因为苦的因灭了,所以苦的果也没有了。‘灭苦之道’:灭苦有个道,要修这个道,你若是不修这个道,那么,苦是不能灭的。‘实是真道’:这个灭苦的道,就是真正所应该修的道。‘更无余道’:再没有旁的道可以把苦灭了。‘世尊,是诸比丘’:说这一切的比丘啊。‘于四谛中’:现在所有的比丘对这四谛法。‘决定无疑’:一点怀疑都没有,大家都相信佛所说的这个道理。



三、断疑流通



1、显示余疑



于此众中。所作末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证决流通这一分里边,又分出第二科,就是‘断疑流通分’,断众生的疑,而令众生生信,断疑生信流通分。那么在这一个‘断疑生信流通分’里边又有三科:(1)显示余疑(2)为断彼之疑(为断一切众生的疑)(3)为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于此众中’:阿冕楼驮说,这个法会大众里边。‘所作未办者’: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修道人最后的成就。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你这个心制到一起,所有一切的事情就都办完了。你就是因为不能把心制之在一起,在一处,所以你什么事情也没有办好。那么所作未办者,就是修道没有修成,还差一点,还没证果的这些人。‘见佛灭度’:自己的本份事没有做好,见到佛入涅槃。‘当有悲感’,这一类人一定会痛哭流涕,悲哀不止的。



‘若有初入法者’:若刚刚明白一点佛法,就是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这一类人。‘闻佛所说’:听见佛所说的法,‘即皆得度’:他们都会即刻得度了。‘譬如夜见电光’:就好像晚间见著电光一样的。‘即得见道’:在这个时候即刻就悟道了,得到三果的阿罗汉。‘若所作已办’:这是证到四果的阿罗汉,这叫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就是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不必再来做人,了生死了。初果、二果、三果,生死还没有完全了,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思二惑都断了,也没有见惑,也没有思惑。没有见惑,就是对著一切的境界,都不会被境界所转了。没有思惑,就是心里没有妄念,什么妄想都没有了。说是没有妄想,但是只是粗的妄想没有,细的妄想还是有一点。



什么叫见惑呢?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或者爱心,迷恋这个境界,对这境界不明白。见著一个什么东西就贪,譬如见著这录音机,心里就想这录音机真好,它录下音就会说话,这真是一种妙,是一种物质的神通。我若是有个录音机,你说多好!但是录音机要用钱买,可是想买录音机而没有钱,于是就打了妄想,我去偷,去打劫。打劫为什么呢?就为了买个录音机。那么这就是迷了,对境起贪爱,起出一种贪心和爱心。对物质是这样子,对其他一切也都是这样子,都是见著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和爱心,生出一种情感来,这样对境起贪爱,就叫见惑。



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思想的不明白。思想不明白,就迷理起分别,对理论不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在理论上生出种种的分别来,这是这样吗?不一定。这是那样吗?或者又不对。在心里头想来想去,总是有个分别心,这就叫思惑,迷理起分别。



初果断了见惑,见惑有多少品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思惑呢?有的说九品,又有的在教理下说有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另外还有尘沙惑,尘沙惑就像虚空中的尘和沙那么多,这太多了,细得没有法子计算。在我们的一念之中就有九百个生灭,有九百个生死,所以尘沙惑是计算不出来的,有恒河沙数那么多,有微尘那么多。这尘沙惑,也就是我们心里的妄想、念头。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想得不知多少,在那个微细微细的地方,你还觉察不到时,那妄想就生出来了。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了,但他只是断了粗的,那个微细微细的还没有完全断。所以这叫‘所作已办’,也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所以生死了了,了生死了。‘已渡苦海者’:已经超越生死的苦海,到了涅槃的彼岸。‘但作是念’:但是这个四果的阿罗汉,他们还有一种念头,就作这一种的想法,‘世尊灭度’:世尊为什么这么快就入涅槃?这太快了,这么快就入涅槃。若凡夫呢?就痛哭流涕。二乘人呢?也就是证初果、二果、三果的,他们还有点舍不得佛入涅槃。而四果阿罗汉,就只说佛为什么这么快入涅槃,他们就不是那样悲哀,也不是那样的著急,他们真正是有点定力了。所以只说‘一何疾哉’:怎么佛这么快就入涅槃了呢?就这么说一说。这一段经文是阿冕楼驮对著大众说的。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最大的法,你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总是由有生以来到老死,迷迷糊糊的,也不懂得真理,也不懂因果,不承认自己在往昔做得不好。不要怨天,不要尤人,不管谁呀!都要认命。以前我对你们说过:‘认命要知足,烦恼一概除,声色也不好,名利更不图,瞪我没看见,骂我把理服,打我忙跪倒,光笑不会哭。’你光笑就可以啦!‘人间也未有,世上找不出,西方真衲子,怀揣摩尼珠。’你看,这多好!



2、为断彼之疑



阿冕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为断彼之疑’,就是断所有人的疑惑。



‘阿冕楼驮’,你们各位都知道,就是欢喜睡觉的那位尊者,因为欢喜睡觉,被佛骂了,骂得他七天七夜不睡觉,所以眼睛就瞎了。眼睛瞎了之后,就得到天眼通,成为天眼第一。他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上一个庵摩罗果一样,所以这位尊者是天眼第一。前面这一段经文就是他说的。‘虽说此语’:他虽然说了前面那么多的话,而在大众里边,也‘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他们这些法会的大众,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等等,都明白了四圣谛的道理。‘世尊欲令此诸大众’:但佛想要令在法会的大众。‘皆得坚固’:皆得坚固的信心,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明白这四圣谛法,真正明白世间的因果—苦、集二谛,和出世的因果—道、灭二谛;明白了世间和出世的因果。‘以大悲心’:佛又用平等大慈悲的心。‘复为众说’:又为他们大家来说这个法。‘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修道的人,用功修行的人。‘勿怀悲恼’:我现在要入涅槃了,这是最后为你们说法,可是你们不要悲泣,不要生出一种烦恼。‘若我住世一劫’:假设我在世间住世一个大劫那么长的时间。‘会亦当灭’:会,就是等一等。等一等还是一样要灭度的。‘会而不离’:我们聚会在一起,要是不离开,不散这个会。‘终不可得’:这是没有办法做得到的。一定是有聚就有散,我们现在聚会到一起,到时候也就要散的,所谓‘没有不散的宴席’。‘自利利他’:你要对自己有利益,也要利益其他人。



我们修道的人,要这样想,只要能利益其他人的,我们尽量去做;至于自己有没有利益,那不要想它。你自利利他,就是行菩萨道;你若专利他而不自利,这就是佛道。佛是只知道有其他人,不知道有自己,所以他才成佛的。我们学习佛法,要学佛的精神,所以要先利益其他的人。自己有没有利益呢?不要打算,这样子才是真正修道的人。好像某某,天天在万佛圣城利益其他的人,他把自己都忘了,但是他还是一样要往好地做,谁买一点果汁给他,教他喝一点果汁、可口可乐啊!他说:‘你要教我犯戒啊!’他就是不喝,他这个样子坚持戒律,就是修行,一点一点的上路。这都是我骂出来的,骂得他愿意守戒律了,若不骂,还不会这么坚固,所以还是多骂几次好一点,他若说:‘我受不了!’要跑,没有地方可跑的,跑不出三千大千世界。



‘法皆具足’:你若能自利利他,把自己忘了,那不管什么法都会明白,都会成就了。你若尽想自己,一天到晚自私自利,就一天比一天愚痴,一天比一天不明白道理。所以法皆具足,就是要自利利他。‘若我久住’:佛说,假设我久住在世间,‘更无所益’:对人更没有益处。‘应可度者’:我所应度的众生,已经都度了,我所要教化的人,也已经都教化了。‘若天上人间’:或者是天上的天人,或者是世间的人,‘皆悉已度’:我都把他们度完了。‘其未度者’:我还没有度完的,‘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已经都种下得度的因了,种下这种种子了。‘自今以后’:从今天以后,‘我诸弟子’:我所有的弟子,‘展转行之’:你们要互相教化,互相劝勉,互相修行。展转的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去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这就是佛的法身常在这个世间。‘而不灭也’:就等于我没有入涅槃一样的。我虽然入涅槃了,但是你若能依照我的法去修行,那也就等于我没有入涅槃一样的。



人若常常胡思乱想,想得太多了,邪魔鬼怪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你里边没有邪,外边的邪就进不来,你里边要是干净了,那些邋遢东西也进不来。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内里头若没有病,外边的病也进不来的,因为你防守得很严的,外边的贼它进不来。那么就因为你尽胡思乱想,所以就招来这种邪啊!鬼啊!上身作怪,所以种种的问题就发生了。因为这个,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心修身。正心,就是不乱打妄想,不想不正当的事情,那么鬼就不来了。好像有一个喂猫的碗在这儿,那么很多苍蝇就会来吃,因为它逦逦。若没有这个猫食的碗呢?那些苍蝇就不会往这儿落了。所以内里边有什么,外边就招什么,这不是从外边来的,而是你内里头请它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正心,然后诚意、修身。如果不打那么多妄想,什么鬼也都没有了,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人若不是光明正大的,想在佛教里头或者抛砖引玉,或者混混骗骗的,尽欺骗人,那么,将来都会受果报,因为邪里邪气的,很不正当,所以将来都会被鬼迷的。邪道,就像茅山,专门念邪咒害人的,又好像喇嘛有一种咒,他一念这咒,你七天以内就要死的,这都是邪道。



3、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这一段经文,再说一说有为的法门。有为的法门是无常的相,是不究竟的,是虚妄的。所以说‘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有所作为的;‘如梦幻泡影’,就好像作梦,是虚幻的,好像水里的泡,又好像影子,又好像露,好像电似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该这样看。这都是无常的相,不要执著它,不要为了这个无常的相而颠倒,也就是不要为这个假相而颠倒。



‘是故当知’: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这个世间的事,‘世皆无常’:世间的有为法都是不常的。‘会必有离’:既然是不常的,它终究有一天是会散的,是要离开的。‘勿怀忧恼’:所以现在你们知道我将入涅槃了,你们不要忧愁烦恼。‘世相如是’:世间的相就是这样子。‘当勤精进’:各位应该精勤而不懒惰的向前精进。‘早求解脱’:不要不拿它当一回事似的,应该早求解脱,越早越好。‘以智慧明’:以你智慧的光明。‘灭诸痴暗’:破灭这一切的愚痴黑暗。‘世实危脆’:这个世界一切的有为法,实实在在都是很危脆而不坚牢的。‘无坚牢者’: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不坏,永远不变的,一切事都是不坚固的。



‘我今得灭’:我现在入涅槃。‘如除恶病’:就好像没有了恶病似的,把一切的麻烦都没有了。‘此是应舍罪恶之物’:这个身体,早晚是应该把它舍离,这是造罪业的一个东西。‘假名为身’:给它取一个假名字,叫做身体。‘没在老病生死大海’:这个身体,沉没在生老病死苦的大海里边。‘何有智者’: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得除灭之’:有智慧的人都会灭除这种障碍。‘如杀怨贼’:这也就好像什么似的呢?就好像把仇怨的贼杀了一样。‘而不欢喜’:杀了仇怨贼,有什么可欢喜的呢?不值得我们欢喜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假的,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它?为什么要为它而造罪业,而放不下呢?这个怨贼啊,你把它杀了,也不值得欢喜,为什么呢?虽然是把怨贼杀了,但是也都是犯了杀的罪,这不需要欢喜。可是另一方面你把怨贼杀了,没有怨贼,这又值得你欢喜。所以‘而不欢喜’,而你能不欢喜吗?也就是我们的病好了,你能不欢喜吗?本来病好这也是平常事,不需要欢喜,但是人多数被境界转,所以病好了,就觉得很欢喜。那么在没有病的时候,他不知道有病,所以没有欢喜,也没有一个不欢喜。那么病好了,还是应该这样子,也没有一个欢喜,也没有一个不欢喜。可是多数人都被境界转,遇到这个境界没有了,就觉得很高兴。



四、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第四是嘱付流通。嘱付;就是告诉大家,要流通《遗教经》。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你们时时刻刻都应该一心。‘勤求出道’:时时刻刻一心都要修行,都要勤求出离世间的这个道路。‘一切世间动不动法’:这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动法不动法,就是世间善的、恶的,一切世间的法。‘皆是败坏’:世间无论是什么法,都是不常的。‘不安之相’:时间一久了,都有生、住、异、灭,这四相的变化,所以不是永远平安的一个样子。‘汝等且止’:你们各位比丘现在应该停止。‘勿得复语’:不要再讲话了。‘时将欲过’:时候就要来到了,就要到半夜的时候了。‘我欲灭度’:到半夜的时候,我就要入涅槃了。‘是我最后之所教诲’:这部《遗教经》是我最后教化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的一种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05:27 , Processed in 0.13520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