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1|回复: 1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0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2
  解释经题,上一回讲到「佛说」两个字,今天我们从「阿弥陀」开始:
  演【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以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无量故。是无量佛往昔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今在西方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释迦如来为众宣扬也。】
  这一段将佛的名号简单扼要为我们说出来,意思非常的精确。『阿弥陀』是印度话,译成中文,「阿」译作「无」,「弥陀」译作「量」,「阿弥陀」的意思就是「无量」。通常我们讲无量寿佛或者讲无量光佛,其实光与寿是无量之中某一部分而已,无法将佛号里的义趣完全表达出来。实际上讲,无量这两个字非常之好。
  下面给我们略举『功德』,这两个字也要简单加以解释。「功」是讲功夫,「德」就是讲你的收获、你所得到。你用一分功夫必定有一分收获。这个「德」跟得失、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什么叫功夫?戒定慧是功夫。譬如,布施主要是破悭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们悭贪烦恼舍掉了,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凉自在。像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他所得到的,得的是清净心。功德是要自己修的,我们今天佛门里面常常以财布施,这只是布施不能成为功德,这里面没有功夫,没功夫就是不能断悭贪。虽修布施,布施的力量不足以断悭贪,功夫不到,不能成为功夫。有些时候不但不能成为功夫,反而适得其反,就是听说佛门所讲「舍一得万报」,他才肯来布施,这是世间生意买卖,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就得一万块钱的果报,这应该赶快去布施。这种布施不但不能断悭贪,反而增长悭贪。他为什么来布施?他是为悭贪心来布施,而不是佛法的布施,佛法所讲的是断悭贪而布施。以悭贪心在佛门布施有没有收获?有收获,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报。
  反正你布施总归是有福,果报是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广种福田,那是没错,不能称功德。福德还是功德一定要辨别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可以给别人,我的福报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给你享,你能得到。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我的才艺,无法给人,我的禅定、般若、持戒也无法给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明天我们这个道场要举行冬至祭祖法会,我们把所修的福可以送给历代祖先。诵经也是如此,对我们自己来讲是功德,我们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所得到的是福德。
  「功德无量」,他的三学、六度万行没有一条不圆满,这就是无量功德。「智慧无量」,权实二智都圆满。「身相无量」,大经里所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无量。释迦牟尼佛示现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相与好都不能称无量,是有量。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是无量。「光明无量」,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放光都无量,这不可思议!佛陀当年在世他的常光八尺,经典上有记载,有的说一丈,这个光不太大。阿弥陀佛的光明,常光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真正无量。底下总结,「一切皆悉无量」,所以称他作无量佛。「佛」字译成中文意思是觉,这个意义就更深。整个翻译出来,「阿弥陀佛」中文意思是无量觉。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都是觉而不迷,事事觉,法法觉,无有不觉,这叫无量觉;不但自觉,而且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称之为阿弥陀佛。
  底下,略说他名号的来源。『是无量佛往昔因中』。这一段事迹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通常称为《大本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里面讲,阿弥陀佛最初发愿修行,『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他当时是以国王的身分,把王位舍弃出家。诸位想想,出家要不比作国王好,他怎么肯舍弃王位去出家?世间人所求功名富贵,人间富贵之极莫过於帝王,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比不上出家人,他宁愿舍王位,出家修行作比丘。比丘是出家人的通称。「法藏」是他的法名,称为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佛会下出家,出家时发四十八愿。
  『今在西方』,诸位要记住,是娑婆世界的西方,不是我们地球的西方。我们地球没有西方,因为地球会转,你说西方过了二十四小时它又到东方来,讲的是娑婆世界的西方。娑婆世界动不动?也动,因为这个世界太大,自从释迦牟尼讲这部经一直到现在三千年,他在大宇宙中动,只动那么一点点,方位没有变。娑婆是个大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我们银河系也是流动,银河系范围太大,三千年它的角度才移了几度而已,大方向不变,所以今天在西方是正确。西方世界距离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当远的一个地方,这个远不要害怕,很容易就可以到达,这也都留到以后再讨论。『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摄是摄受,意思是佛乐意接引这些念佛的同学,愿意帮助这些念佛的同学。只要愿意到他那个世界,他都非常欢迎,而且享受的是平等待遇,不会说是有偏差。『故释迦如来为众宣扬也』,因为这个缘故,释迦牟尼佛才为我们大众宣扬这桩事,希望我们能信受依教奉行,将来都能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
  演【经者,释有多种,不出常法贯摄四义。】
  『经』,印度文称为「修多罗」,我们中国人把它译为「经」。修多罗的意思很多,有它的本义、有它的引申义。中国人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尊称为「经」。经的意思,它是真理,超时间、超空间,永远不变的,尊称之为经。佛法也具足这个条件,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译成「经」。佛经的意义,比我们世间人称经典的意义还要丰富,所以特别要加以注解。注解有很多,《华严经》里面有十个意思,可是一般都是以『常、法、贯、摄』这四个意思来解释,这是最普遍,大师在此地也用这四个。
  演【常者,三世不易。一切诸佛皆如是说,故云常。】
  『三世』是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易』是改变。这个说法、这个意思永远不会改变,这叫『常』,「常」就是真理。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说法,阿弥陀佛也是这个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个说法,这是真实的真理。说法,诸位要晓得,说的言词可能不一样,多寡不一样,意思一定是一样。为什么?都是他亲证的境界,佛法的术语叫现量境界。他是现量境界,不是推想,不是听人说,是自己亲证,所以说出来都是一样,这叫常。常就是永远不会改变,这是讲超越时间。
  演【法者,十界同轨。四圣六凡由之解脱,故云法。】
  『法』的意思,超越了空间,十法界这一切有情众生都要依这个轨道。「法」就是轨道的意思、规则的意思,像火车行驶一定要在轨道上,不能脱离轨道,这个轨道就是法。这个法的意思是狭义不是广义,指什么?指佛的经律论三藏经典。四圣六凡,他们得到自在解脱都要依这个方法,离开这个方法他是得不到,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四圣』是指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是指六道凡夫: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看这一句,如果是细心的人恐怕就有问题出来,「菩萨要得解脱还可以说,佛还要吗?」佛到究竟果位,佛怎么还要有解脱?佛也要。为什么?佛有很多种,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还要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为什么?他所证的佛果不是究竟佛位。他那个佛是分证佛位,他证的是正等正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别教的佛,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地破十品无明,等觉破十一品无明,佛不过是破十二品无明而已,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他要不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他不能证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那是圆教的佛。十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法界不包括圆教佛,包括的是藏、通、别三教的佛。不依照这个法门不行,没办法证无上菩提,这是讲三藏经典。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专指这部经,常、法、贯、摄就是指这部《阿弥陀经 》,这《阿弥陀经 》的分量可就重了。
  演【贯者,贯穿所应知义。若无文字,无以贯穿义理,焕然可观故云贯。】
  『贯』,言语、文字,我们今天所讲章法、结构、组织有条不紊,这就是「贯」的意思。言语、文字里面含的有道理,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谓是一种精严或者细密的思想,这是用世间意思来说。其实佛法里面它是离心意识,它不属於思想,但是它这个道理确实是有层次、有脉络,一点都不紊乱,理事都是如此。
  整个宇宙虽然是森罗万象,无量无边,它不乱。世间人看到这个情形他就觉得奇怪,一定有个人在那里安排,如果没有人安排,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秩序?什么人安排?於是妄想一定有个神、有个上帝在安排,其实他不知道本来就是有秩序。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宇宙形成发展的顺序,它不乱,是从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它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发展过来,不乱!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人也彷佛通达这个道理,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易经》,可以说是《六经》都是《易经》的注解。《易经》讲宇宙的起源,它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是很有秩序、也是有条不紊。我们中国人没说是神造的、没有说是有一个人安排,这种观察与佛法的观察法非常接近。
  但是没有言说、文字,对宇宙间这些真理就无法表现出来,无法传达令他人也能如是观察,所以言说跟文字就很重要。佛陀在世以音声为教体,教就是讲教学,拿什么来教学?用言语。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所说一切法集结,把它记录下来写成经典,我们今天学佛法就是以经典为教科书。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定要记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对经典要深信不疑,要认真的研究、修学。我们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义,这个真正真理,必定要读经、要研究。『焕然可观』,焕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像火光,烧的光有很大的光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
  演【摄者,摄持一切众生。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
  『摄』就是『摄持一切众生』。「摄」简单的说,好像它有一股力量,我们所谓是吸引力。你不接触不觉得,一接触之后就常常想亲近它,欲罢不能,有这个味道,这叫摄。经典确实如此,你要是展开经卷,真的欲罢不能,看一遍欢喜,看二遍更欢喜,十遍、二十遍、千遍、万遍,永远看不厌,这是摄。你们看报纸,看一遍之后还会看第二遍吗?为什么?那个文章没有摄这个字。摄是欲罢不能,为什么佛经有这么大力量?那就是它里面有无量义。一遍发现一点,再看又发现一点,天天有新发现,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经有没有讲法?给诸位说,经没有讲法,因为有个讲法那就是死的。我们在此地讲这部经,一遍是一个意思,第二遍又是一个新意思,第三遍又是新意思,遍遍不一样。如果把这遍讲下来都用白话文写出,死的。这个死的东西,摄没有了,常、法也没有了,顶多有个贯字,四个意思里面只有一个,其余三个都没有。所以,经遍遍有新意思。
  佛经有没有讲法?没有讲法,佛经没意思,般若无知;我们谈谈,讨论讨论,无量义,无所不知。因此学佛不能死在字里行间,不能死在言语之下,万万不能执著,一定要记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听得清清楚楚,神听,这样听法会开悟;听不懂,我想一下应该会懂,愈想愈糟糕,想就落在第六意识,落在妄想里面。妄想怎么会开悟?妄想障碍你的悟门,不会开悟。悟是一接触就豁然明了,这叫悟。通过思考就落到心意识去了,那个开悟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不用心意识。诸位要是离心意识读经,那其味无穷,真是快乐无比。所以,它有一个力量能摄持一切众生。
  『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佛摄受众生就是用言教对我们娑婆世界说,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音声为佛事。我们读,不见得能看清楚,一听就容易觉悟、容易体会。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在中国孔子的教学,都是以音声为教体。
  演【千叶良规,百灵常轨,诠真利物,目为经也。】
  这几句是总结。『千叶』是讲卢舍那佛,这是《梵网经》上说,卢舍那佛坐的是千叶莲花。『良规』是最良好的规范,这是经典。『百灵』是指诸佛菩萨,乃至於一切天龙八部,他们要想出离三界、要想破迷开悟,都要依靠这个经典。言说、文字是方便法,方便里面有真实的东西,『诠真』。世间法常讲「文以载道」,道是真的,道在哪里?道在文里面。但是要晓得,文并不是道,道确实在文中,文又不是道,道确实在言语当中,言语却不是道,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
  好比指路碑一样,指路碑放在那里,指著那条路叫什么路,这个碑并不是就是那条路,它指你那个方向,你寻著这个方向一定可以到达那条路。《楞严经》上说指月,手指不是月亮,寻著手指去看一定可以看到月亮。禅宗有所谓《指月录》,言说、文字就是指,你要的是什么?要的是月,不是要指。离开这个指,你得不到月,必须依靠这个指去悟那个月,这是佛法。所以你学佛要学到真实法,必须要言说、必须要文字。六祖大师不识字,他真正得到月亮。不认识字当然就不会讲经,可是你拿经念给他听,他就会给你讲,讲的就能叫你开悟,这高明,这叫真正的讲经。
  不会讲经的人,把这个经在这里讲,讲得天花乱坠,叫你听的人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颠倒,他是不善说。善说的人,轻描淡写就叫你大彻大悟,会讲的。怎样才会?必须你自己证到真,你就会;你自己没见到真,在文字里面摸索,怎么能把真东西给别人,指示给别人?这是做不到的事情。以真实的东西在里面,能够令他悟入,这叫『利物』。「物」字用得好,它不叫利人,如果讲人或者人天,十法界只包括两道,其余的包括不到,说个物,十法界有情众生全部都包括了,这才能称之为经。
  经必须要具备「常法贯摄」四个条件。世间学术、文章、言说达到最高的标准,只能有这四个标准里的一个,那就是贯,其他的没有。世间再好的书会读厌,读到最后不想看了,为什么?那个意思有尽的时候,不像佛经,佛经意思没有止尽,愈读愈欢喜。我们程度浅的人,读孔子的书读一、两遍就打瞌睡,枯橾无味,读佛经更不必说,为什么原因?那个味道体会不到,没尝到。甜甜的糖给你吃,一尝就尝到,这个很不错。小学生念小学的课本很有味道,中学生不要念,没有味道。佛经是一切书籍当中最高的标准,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怕我们不够这个水准,尝不到法味,所以加以注解,这就是帮助。注解恐怕还太深,你还是尝不到这个味道,所以注解里再加注解。有疏,又有钞,又有演义,一层一层的来解释,怕诸位同学这个味道还是尝不到,我体会到一点,在此地贡献给诸位,无非是诱导诸位亲自尝到法味,那你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
  演【又此经,唐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为此名者,以佛名人所乐闻,又一切功德,言佛便周故。】
  这是指本经,本经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玄奘大师到印度时,他是抱著一个怀疑的态度去,这正是一个最标准做学问的人,也是一个标准的修道人。经典从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假如里面翻错,我们依照这个学,那不是冤枉?翻经那个人虽然是罪过无量,我们自己吃亏太大了。我们今天多少人对佛的经典怀疑,当时翻译究竟靠得住靠不住?所以现在有些人要找梵文经典来读,直接读原本。其实,原文经典找来,你能看得懂吗?纵然是文字看通,它是意在言外,不在文字里面,这个麻烦大。玄奘大师这个怀疑,怕古人罗什大师翻译的不太可靠,亲自到印度,在印度住了十七年。他来回一共十九年,那时候是骑马、走路,交通没这么方便,从印度到中国长安,差不多要走一年才能走到,往返十九年。回来之后对於古大德所译的经典一句话没说,完全正确。《阿弥陀经 》原本、梵文本,他在印度也看过,也带回来,自己也翻译一遍。他翻译这个经是同样一个梵文本,玄奘大师又翻译一次,经题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原本是一样,两个人翻译,当然翻的文字不相同,可是里面的意思决定是相同。
  现代人真像《地藏经》上所说的「刚强难化」,感情太重,这个要命,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这一次,特地把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 》注解印出来供养诸位,他的注解注得好。我分送这本注解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就是提醒诸位「依法不依人」。玄奘是窥基的亲教师,是他的老师;窥基是玄奘大师最得意的徒弟,是他的继承人。老师翻译的《阿弥陀经 》,他要做个注解,他采用鸠摩罗什的本子,不用老师的本子。如果在今天,老师一定很生气,我翻译的本子,你这个徒弟写注解不用我的本子,还用鸠摩罗什的本子干什么!难道我翻译的不如鸠摩罗什?他这个注子,玄奘大师也欢喜,不生气,不怪他。他自己不用老师的本子,用鸠摩罗什的本子,这就是依法不依人。在我们今天,他一定用老师的本子,不会用古大德翻译的。为什么?人情!人情不能了生死。
  他老人家这一示现,就是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老师所译跟古人所译一样好,既然是一样好,古人已经流通,那就用古人的。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 》收在《大藏经》,没有单行本流通。这对我们末世的众生是很大的启示,我们今天拜一个师父,师徒难分难割,你看人家怎么样?人家一切为法,这是对的。所以在此地特别提起,玄奘大师有译本。佛原来的经题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梵文原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可是罗什大师他不用释迦牟尼佛所定的经题,他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来作经题,这是罗什大师的创举。他翻译许多经都是依照佛所讲的题来立题,唯有译此经,他完全不用佛定的经题,他自己用阿弥陀佛名号来作经题,这是他独特的见解。
  他有他的道理,什么道理?『佛名人所乐闻』,乐就是爱好,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大家都喜欢听、喜欢念,喜欢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无量觉,我们念这一个佛的名字,就是念念中提醒自己要觉而不迷。譬如我们眼见色,起了一念贪心,阿弥陀佛!这是无量觉。贪心是迷,一句阿弥陀佛,贪心就没有了,觉了,觉就不迷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又一切功德,言佛便周故』。佛,他所证得是究竟圆满的功德。佛是什么?佛是觉,觉性里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理与事都要明了,我们在事相上见到佛像,立刻就晓得,要觉悟,要求觉。「佛」代表觉,「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经题介绍到此此。此地是略说,后面还有细说。
  演【疏者,疏也,通也。】
  『疏』就是疏通的意思。
  演【谓经中义理甚深微妙。】
  这是真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演【未易窥测故。】
  一般常人真的没办法,所以佛在《华严经》里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个智是讲世智辩聪,世间什么样的博士,他也不懂佛法,为什么?因为博士他落在心意识里面,他是凡夫。佛法是离心意识,佛法的言语、文字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而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是以心意识。意识的功能非常之大,对外它能缘到尽虚空遍法界,对内它能缘到第八识,就是缘不到本性。所以用意识心来修行,不能见性。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意识心修行,修的最正确,没有走错路,如理如法,只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而已,不能见性。这就说明为什么世智辩聪不懂佛法,不要说是人间聪明智慧的人没法子,天上聪明智慧的人也没法子。那么,什么人说呢?明心见性的人,这样子的人来说,没错!他是真正通达,为什么?他自己证得。佛见到性,他也见到;佛见到是圆满的,他见到一分、两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与佛同一个知见,正知正见,这样的人才能说经,才能注经。
  从前古来的大德不敢轻易下笔给经做注解,为什么?背因果,怕错下一个字的转语要堕五百世野狐身。他错一个字,就要受那样大的果报,那要是把意思搞错还得了,不得了!从前人相信因果,怕因果,所以小心谨慎。真正有悟处、有见地,见了性,才敢。明心见性之后,你一定要弘经,你不弘经对不起诸佛菩萨。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要自修,这是菩萨。到这个程度之后,一定要利益众生,要流通大法,这叫菩萨道,菩萨行。讲经亦复如是,没有这个见地不能讲。到了现在怎么办?我们讲经的人是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没有,那真是胆大妄为,也在这里讲经。其实我们在讲台上这么多年,早就跟诸位说得清清楚楚,我不是在「讲经」,我是在「学经」,没敢说「讲」,是在这里学习。怎么学习法?依照古人的注解来讲,不是讲经,是讲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是文言文写的,我们用口语把它翻成白话文,在讲台上当古人翻译而已,不敢说讲经,当然更不敢说注经。
  演【以疏疏通,使无疑滞也。】
  义理甚深,以疏来疏通,以疏来帮助我们破除疑惑,来带动我们向上,不至於止在这个境界里。
  演【又亦疏理之义。古云,人有发兮,旦旦疏理,身有心兮,胡不如是。】
  这是用比喻来说。古人都是留长头发,天天要梳头发,不梳头发就乱了。你晓得梳头发,理得整整齐齐,你有个心,心里一天到晚千头万绪,乱七八糟,比头发还要麻烦,为什么不把它疏一疏、理一理?疏有这个意思,将你那个乱想整理整理,叫条条都有头绪,有条理。
  演【今乃疏理经中奥理,使人得开通心地也。】
  这是说明古人作疏的意思,疏理经中奥妙的道理,把它整理出来,一条一条给我们介绍出来,使我们后来的人读到之后能够心开意解,能舒畅明达经中的义理。疏是这个意思,就是经的注解。
  演【钞者,抄略也。】
  『钞』是简略的注解,不是讲详细的注解。简略的注解叫「钞」,小抄,抄笔记。
  演【随顺本疏略加解释。】
  因为疏已经是注解经,怕注子里还有些难的地方,把难的字句再加以简单的注解,那就是注解的注解。「疏」是注经,是经的注解。「钞」是注疏,是疏的注解。
  演【使经疏妙义涣然冰释也。】
  叫我们愈看愈明白,今天我们看演义,「演义」是钞的注解。注解里面又有注子,注子还有注解,那个注解还有注解,我们在讲台上再注解,是第四重的注解,可见得经的意思实在太深太微妙,所以重覆再重覆的注解。我们看起来很烦,但是它有头绪、有条理。
  我们用上三年功夫念这部《阿弥陀经 》,三年不长,三年果然诸位把《阿弥陀经 》甚深微妙的义理都能通达,信心坚固,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你就一生成佛。人家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你成佛是三年,哪一个能比得上你这么快?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说,这个法门是圆顿大法,它太快,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三年能成就?这个法门三年必定成就。诸位可以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古来修这个法门三年成功的人多得是。我这么一说,也许有人下次不敢来了,为什么?三年就要死了,寿命就三年,这个道场不敢来了,把你吓跑掉。换句话说,你对於娑婆世界还贪恋,阿弥陀佛极乐国虽然好,现在还不想去,还愿意在这里多受几年罪。那个地方衣食自然,住的房子是七宝宫殿,地下不是磨石子地是琉璃地,路上铺的不是柏油,铺的是黄金,黄金为地,这么好的地方,还是不想去,这没法子。
  诸位要晓得,三年决定成就,成就怎么样?成就就自在了,成就之后想去就去,想多住几天就多住几天,这个自在。换句话说,生死没有了,来去自由。成功之后不去,不是对这个世界有留恋,而是希望多带几个人去。一个人去很好,那里很欢迎你,带一大堆人去,那个地方开大欢迎会来欢迎你,那更好。希望诸位成功之后要多带些人去,那就是弘扬这个法门,普遍的劝大家修学这个法门,自利以后一定要利他。我们求的是一心不乱,如果理不通达,你有障碍,你得一心很难,方法不懂,境界不明白,全都是障碍。这三年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论要搞清楚,方法真正懂得,境界明明白白,顺逆境界都是我们修一心不乱的增上缘,那我们菩萨道上一帆风顺,无往而不利,这是应当要认真修学的。
  再下面讲「卷」,《疏钞》一共只有四卷,第五卷是事义,现在讲就是参考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2》

摘自《净空法师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演【卷者,卷怀之义,一轴之中包含无尽义理、无量法门故。】
  古时候的书,不像我们现在装订成册,还没有。莲池大师那时书本装订成册的很少,都是卷子,就像我们现在字画一样卷起来,一卷一卷,这称为卷子。唐朝、宋朝的东西都是卷子。把卷子改成方册,这样装订叫方册,这个方册最先就是我们中国线装书。从卷子改成方册,这个在书本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大的革命,谁做的?明朝的憨山大师。憨山大师出来提倡,卷子不容易保存,把它改成方册。佛经从卷子改成方册是憨山大师开始,他倡印《嘉庆藏》。《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嘉庆藏》,是憨山大师发起、募捐来刻,刻成之后就是一页一页装订成册,称之为方册大藏经。从前佛经是摺本,那是佛经装订的方式,我们中国古人的方式都是用卷子。所以「卷」是最初翻译时用的字,以后虽然变成方册还用卷字,一卷就是一册。
  一轴之中,因为卷子有轴,就像我们裱的画,它底下有个轴子,有个木头棍子做中心,因为它好卷,容易保存,不容易损坏,所以「一轴」就是一卷。一卷经文里面包含著有无尽的义理、无量的法门,这两句话说得也不过分,确实是如此。蕅益大师开示里面,引用莲池大师的话说,「一句弥陀赅罗八教,圆摄五宗」,一句阿弥陀佛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因为在中国讲到佛法常说的宗门、教下,就把整个佛法包括了。宗门就是指禅宗,除禅宗之外都以「教下」来包括。五宗是禅宗里面五个派别,这是六祖大师以后形成的,像临济宗、曹洞宗,这是指宗门。八教是讲天台判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他是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用藏、通、别、圆来判摄。化仪、化法八教,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这就说明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里面,一法都不漏。
  几个人知道阿弥陀佛的好处?念佛的人虽多,盲修瞎练,不晓得这个法门的好处,所以他很难得受用。讲这部经的人,通常在佛七或者法会七天当中就讲完,七天我们连经题都讲不下来,粗枝大叶、含糊笼统这么讲一遍,也是无法明白其中的义理。从前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提倡,他主张这个经不讲则已,要讲一定要深讲、一定要细讲,才能叫人得受用。如果略说,只有对高人、老修行才行,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一定要深讲、要细讲,要不厌其烦。
  大师又说:「一旦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这句话对我们喜欢研究教的人是莫大之安慰,我们要学这个、学那个,到哪里学?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在这个世间学,这世间好老师、好同参都找不到。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跟诸佛菩萨学,绝对正确,没有错误。为什么不好好的花几年时间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完成你的学业?这个世间,尤其是现代,《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有什么样的慧眼能辨别邪正?遇到一个好的老师难,可遇不可求,邪师太多,到处都是,这是学佛的困难。为什么不死心塌地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地清净,你就有慧眼、法眼,换句话说,邪正、是非、真妄你有能力辨别;心不清净,没有能力辨别。可见得这个一心重要!
  如果说到其他法门,佛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有很多人他喜欢禅,没把念佛瞧在眼里,以为禅高,不晓得念佛比禅还要高。念佛这个法门,在《楞严经》里面是「楞严大定」,楞严会上它是特别法门。诸位要明白,特别法门是从里面提出来,不按顺序排列,依照顺序是普通法门。《楞严经》有两个特别法门,一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如果按顺序排列,它应该是第二。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它按这个排列,六根:眼、耳,耳根应该排在第二,把它抽出来摆在最后,这就告诉我们这是特别法门。一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特别法门,它在七大里面的顺序是根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根大是见,应当在识的前面。识是弥勒菩萨代表,应当在弥勒前面,把它提出来排在后面。两个特别法门就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念佛最妥当,不是明白指出来吗?所谓楞严大定是什么?就是这个。
  读《楞严经》不晓得念佛是楞严大定,冤枉!读《华严经》不晓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主修的是念佛法门,那也很冤枉。善财童子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可见这是主修法门,自始至终从来没有离开过。其余的无量无边法门,那是五十一位菩萨所代表,是助修法门,用也可,不用也可。不用,一个法门就成无上道。读《华严经》没看出这个门道,《华严经》是白读了。读《楞严》不晓得念佛,读《华严》不知道念佛,那是经义没看清楚、经没念得通。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六度万行,都在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样样具足了。你得到定,定共戒;你得一心不乱,道共戒,它怎么不具足?我们才真正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才真正肯把这句阿弥陀佛当作命根一样抓住,一时一刻绝不放松,晓得抓牢了这个,一生成佛,决定没有疑惑。现在时间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20:12 , Processed in 0.22349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