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00|回复: 0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续-《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摘自《印顺法师著作成佛之道》
  进修到「第六现前地」,约十波罗蜜多的修习说,是般若──「慧」波罗蜜多偏「胜」,圆满。到这,菩萨「住」於「灭」尽「定」中。灭尽定是最胜的定,有漏的心识,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圣者入灭尽定,就以为证於实际 [P407] ,生起入涅盘的意想。《楞伽经》说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灭尽定。所以《般若经》中,佛劝菩萨们,如悲愿力不充,不要入灭尽定,免堕小乘。但到了六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於定中现证法性。那时,「佛法皆现」前,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在这甚深的空慧中,「缘起真实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彻照见。第五地虽能达到真俗并观,但这是极难得的。到第六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萨,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众生。常寂是般若的现证,所以这是大悲般若不二,为大乘的不共胜法,而「胜」过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证。


  六地多修缘起观。缘起与空相应,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现前──中道的证境。小乘有部说∶缘起有四种,有名为一念缘起的,以为十二缘起,不一定约三世说,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华严经》的「十地品」,在说第六地时,广明缘起,也就说到这一心缘起说,如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 [P408] 二缘分,是皆依心┅┅』(119)。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这一法义,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起著非常的影响,佛法真是不可思议!


  
己七∶ 远行於灭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炽然,二僧祗劫满。


  到了第七「远行」地,那更深妙了。能「於灭」尽「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这如《维摩经》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120)。由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无相有功用行』的境地。上面说过,初地以来,智证空性是无相的,但出了深观,就是後得智,也还是有相现前(不要误解,以为有相就是执著)。五地能难得的达到空有不二的无相行,六地进步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无相现行,但总还是间断的时间多。到了七地,就能无间断的,无相现行了。 [P409]


  约十波罗蜜多说,第六般若波罗蜜多,重在实智。以後还有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说六波罗蜜多,那後四波罗蜜多,就摄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说,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为殊胜,如火的越来越「炽然」一样。约修行的时间说,到第七地终了,就是第「二僧只劫满」。三大阿僧只劫的分别,也是有特殊意义的。从发心成就,修到临入现证空性,为第一阿僧只大劫,以後是圣者,进入第二阿僧只大劫了。七地满,到了纯清净无相行的边缘,所以是第二阿僧只大劫满,以後进入第三阿僧只大劫了。因此经上说∶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纯是无相无功用了。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所以叫远行。


  
己八∶ 进入不动地,无相无功用,尽断三界惑,大愿极清净。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现身。


  从第七地,「进入」第八地,名「不动地」。怎麽叫不动呢?第七地的无 [P410] 相行,还是有功用的,八地是「无相」而又「无功用」的。到了这,智慧,功德,都任运地增进,烦恼也不再起现行。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不动。如人在梦中渡河,用尽一切技俩,艰苦地用力过去,忽然醒来,就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断的烦恼,过去没有断尽,但不致引生危险。因为菩萨并不急急的要断烦恼,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时,还可利用烦恼,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进入第八地,烦恼障已不断而自然断尽;所以在菩萨阶位中,八地得无生法忍,才「尽断三界惑」,如阿罗汉一样。八地菩萨的无相行,证无分别法性,得无生法忍,都可说与阿罗汉的证入涅盘一致。而断尽三界烦恼,也与阿罗汉一样。所以《十地经》说∶菩萨进入第八地,要入涅盘。以佛的加持力,菩萨的本愿力,当然不会像小乘那样入涅盘的。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五地菩萨极艰难而能进入的大乘深境(无相行),到这才完全到达。约十度说,八地的「大愿」,最「极清净」,所以能於无相无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现」一切「身」,普说一切法。如普门 [P411] 大士观世音菩萨那样,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萨境界。无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显现如幻(无戏论相),与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萨纯无相行,所以说八地菩萨起如幻三昧了。


  
己九∶ 善慧无碍解,圆净一切力。


  无相无功用行,到了第九「善慧」地,更为增胜。自证的,不用说是无功用的,就是为他说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萨,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在一切说法人中,为第一大法师,守护佛的法藏。菩萨能一音说一切法,为无量差别根性,一时说一切应机的法门,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罗蜜多中,九地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


  
己十∶ 第十法云地,诸佛光灌顶,智增澍法雨,长善如大云。


  「第十」名「法云地」。如王子册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举行灌顶礼。取四大海的水,浇灌在王子的顶上,登位礼就告完成,这与近代的加冕礼一样。菩萨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补处』,也就要圆满成佛了。这 [P412] 就有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萨的顶内。这是佛「光灌顶」,象徵了一切诸佛的菩提智光,入於菩萨心中;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也就是菩萨的菩提心宝,圆满清净得与诸佛一样,这是成佛的象徵。为什麽叫法云呢?因为在十度的修学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除佛以外,九地菩萨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说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现身说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无处不满;大地的一切卉草树木,不问大小,都得到滋润而茁长一样。法雨从法云而来,十地菩萨是∶『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为密云;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一念一时,能於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121)。所以,十地菩萨的现通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


  
丁二∶ 菩萨所修道,三只历十地。顿入与渐入,随机有差别。


  「菩萨所修」的「道」,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六度,四摄。菩萨修行 [P413] 的时间,是「三」大阿僧「只」劫。经历的行位,约证入法界性来说,是经「历十地」。这些,都已经在上面说到了。但还有一问题,需要解说。


  菩萨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本是声闻佛教以来的定论,但大乘经却不一定。所以《起信论》抉择说∶经说不定,是方便说;从信心成就到成佛,其实是一定经历三大阿僧只劫的(122)。但龙树论的见地不同∶成佛或快或慢;慢的,要无量无数阿僧只劫呢!这到底修行成佛,有没有顿速与渐缓的分别?三大阿僧只劫,本有二种解说。一、时间劫∶如多少时间是一小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这样的大劫,依十十为百,十百为千的进数,数到阿僧只大劫(意思是无数,但这实在是有数量的),再数到三阿僧只大劫,经这麽久的时间修行,才能圆满成佛。二、德行劫∶以功德来计算。这如以工作的产量,作为一工作日一样,要有三大阿僧祗劫──德行劫的功德,就能成就。约德行说,成佛的时间迟速就不同。如以一人的手工产量为一工作日,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机器,一日的产量,就等於手工者三十或一百工作日了,这可能是相差很远的。所以,依功 [P414] 德来计算,三大阿僧只劫,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是一样的,而约时间说,就大不相同了。依龙树论意,一般(如释迦佛)是经三大阿僧祗劫的,有的时间更长,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这样久的。也许这样的根性太少了,所以马鸣,无著菩萨们,都没有说到。总之「顿入与渐入,随」菩萨的根「机」不同,经说是「有差别」的。现在,依龙树菩萨《往生品》说(龙树又配合了《入定不定印经》的次第),略为开示。
图片

    一、福薄根钝心不坚──发心修行无量阿僧只劫或至或不至
    二、少福德利根────发心渐行六度或三大阿僧只劫成佛

                      ┌甲─┬发心入菩萨位┅┅┅┅┅┅┅┅┅(顶位)
    三、大福德利根心坚┤    └发心小住入菩萨位┅┅┅┅┅┅┅(顶位)
                      │乙──发心成佛转法轮┅┅┅┅┅┅┅┅(初地)
                      └丙──发心般若相应成熟众生庄严佛土┅(地上)

   一、如乘羊而行的。发心前进,走了很久时间,有的还是不能到。如说∶ [P415] 『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123),这也许是最一般的根性了。二、如乘马(经说如乘象)而行的。或修三大阿僧只劫,或者百大阿僧只劫,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如乘神通行的,其中又有三类。甲(经说如乘日月神通而行)∶龙树又分为二类∶有的,初发心就上菩萨位;有的,多少修行,就上菩萨位。菩萨位,虽有多种解说,然依《般若经》说,是顶位,再不堕恶道,下贱家,二乘地了(如约《华严经》的行位说,是发心住)。乙(经说如声闻神通行)∶初发心就成大菩提,八相成道(初地分证,能於百佛世界,现身八相成道)。丙(经说如来神通行)∶初发心就般若相应,成熟众生,庄严佛土。这是方便道菩萨,初地以上到八地。这可见,初发心就圆满成佛,这是怎麽也不会的。但发心就入初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有的;还有更高的,初发心就自利圆满,以方便道度众生了。第二类或修三大阿僧只劫,圆满菩提,是渐机,释迦佛就是这样的根机。後三类是顿入的利根,但是希有难得的! [P416]


  为什麽根机有渐有顿,成佛有迟有速?问题在发心以前的准备不同。一是 ∶『先世福德因缘薄,而复钝根,心不坚固』(124)。难怪发心以来,久久都不能达到目的。如从来不曾修学,就发心去应考一样。二是∶『前世少有福德利根』(125)。这如学历差些,但在长期的服务中,经验丰富,只要不断学习,每年应考,就有录取的机会。三是∶『世世以来,常好真实,恶於欺诳。是菩萨亦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126)。这才初发菩提心,就能直登高位。这如学历高,研究深,一考就中。所以学佛的,最好不谈顿哪渐哪,这都是空话!最好是问问自己的准备如何!现代的中国佛教界,思想怪僻得很,不曾考虑自己∶ 福德因缘怎样?根机怎样?福慧资粮怎样?发心学佛,非顿入不可,非立即成佛不可。不问自己,不问自己的发心,却以为这是大法,这个法门成佛容易。这如不问自己的学历及经历,只想竞选总统,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样。还有些人更可笑了!承认自己的根机钝,业障重,智慧浅,却以为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门不可。这些思想,都与正法不相应!真正想发心而学佛的,应从集资粮,成 [P417] 利根,心志坚固──去努力修学,不问顿渐,更不问什麽时候成佛,但知耕耘,才是菩萨的正常道。


  
丁三∶ 三僧只劫满,登於妙觉地。


  修行到「三」大阿「僧只劫」的功德圆「满」,就从菩萨地而进「登」「妙觉地」──佛地。佛的大菩提,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正也译为妙,所以佛果是等觉又妙觉。从初地以来,到第八地,菩萨断尽了三界的烦恼障。而习气──所知障,从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约心境说,习气是由於戏论相的显现,於法不能得无碍知见,有愚昧的意义。也因为无始来的烦恼惯习,烦恼障虽断了,而还有烦恼的气息。这些习气,声闻称之为『不染污无知』,大乘是染污的无明『住地』。这些习气,由於无相智的进修,达到不现,愈来愈薄,法空性也愈来愈明净。等到尽净销融,智慧也能更悠久,更广大,更深细的了达一切。到终了时,净治了『於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及『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127),这才究竟圆满成佛∶『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 [P418] 实显现』(128);也就是『最清净法界』显现。《般若经》说,『一念相应妙慧』,断一切烦恼习气而成佛(129)。发心修学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圆满了。


  

乙三
丙一∶ 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叙赞佛地功德,略依三身。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法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藏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圆明自在,究竟无上。从菩萨地修行以来,到达了『永离诸障,一切相不现行』,所以「最」为「寂灭」。约佛与佛说,「平等」平等。从佛而观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无分别」,菩提也无分别,所以说∶『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别,如宝珠与宝珠的光明,不能分别为二一样。经论中用种种的词句,形容赞叹佛身,都不过彷佛而已。约利他功德说,「如」「摩尼」宝「珠」一样,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众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适应众生的需求,出种种的宝物,满足众生的心。宝珠并没有思惟,也不 [P419] 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众生,也是这样。


  
丙二
丁一∶ 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於一现一切,一切入於一。


  二、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称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在很多大乘经里,法身与法性所流身,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二身说)。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类,等流,无边的功德庄严,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一样。


  功德圆满的法性所流身,现在略为解说。法性所流身,是「念念」显「现一切」的。一切是什麽呢?如「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净庄严,佛的法会圆满,佛的音声遍布,佛的寿命无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众生,八相成道等。「菩萨事」∶如初发心,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遍游十方世界,亲近供养十方诸佛,闻持十方佛说法,度一切众生,种种难行苦行,种种 [P420] 本生等。「二乘事」∶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修行,住阿兰若,行头陀行,游化人间,入涅盘等。「众生事」∶六道众生,有种种住处,种种名字,种种形态,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苦难等。这四类,就是十法界凡圣的事。还有,「三世」事,约时间说∶前生,今生,後生;一念,无量劫等。「尽十方」事,约空间说∶十方的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苦或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这一切,不外乎「依」报──器世界;「正」报──众生与佛。这一切,有各式各样的事,从一念到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从一微尘到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无限时空中的无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显现,都是「无碍」的。因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也就无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法性所流身是无差别的,尽虚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离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转无碍而无二无别。随举「一」点,都是显「现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於「一」。古代天台与贤首宗师,都曾拟出了重重无尽的境界。这如《华严经》广说。 [P421]


  
丁二∶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护,妙智佛功德。


  清净圆满的法身,与一切功德相应。但约证法性而成就佛功德来说,为法性所流身所摄。佛的果德,难以思量,或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现在举几项共知的来说。一、佛有「十力」德,以降伏魔外的胜能而安立。十力是∶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二、又有「四无」所「畏」德,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四无所畏是∶说一切智无所畏,说漏尽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三、又有「十八」佛「不共法」德,约不共凡夫、小乘而立。十八佛不共法是∶身无失,语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智知过去无著无碍,智知未来无著无碍,智知现在无著无碍。身业随智慧行,语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四、又「大悲」德。五、「三不护」德。三不护是,如来的三业,清净现行,决无过失,不用怕 [P422] 人知而藏护自己。六、「妙智」德,就是如来的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等。这些「佛功德」,都是最清净,最圆满的。


  
丁三∶ 佛住於净土,十八事圆满。与诸菩萨众,受用於法乐。


  法性所流身「佛」,是一定「住於净土」的。但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圆满」来表显的;不可说东方,西方,多大多小的。这圆满净土,如《佛地经》,《解深密经》序说∶『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中建立大宫殿中』(130)。这一段净土的叙述中,有十八圆满∶一、显色圆满;二、形色圆满;三、分量圆满;四、方所圆满;五、因圆满;六、果圆满;七 [P423] 、主圆满;八、辅翼圆满;九、眷属圆满;十、任持圆满;十一、事业圆满;十二、摄益圆满;十三、无畏圆满;十四、住处圆满;十五、路圆满;十六、乘圆满;十七、门圆满;十八、依持圆满。


  十八圆满净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为二∶约佛说,又名自受用身;约大菩萨所见来说,又名他受用身。为什麽叫受用呢?如前任持圆满说∶『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佛住在净土中,自受用法乐,而为大菩萨说法,菩萨们也就受用法乐。在这圆满的净土中,法喜充满,所以说∶佛「与诸菩萨众」,都在净土里,「受用」大乘微妙的「法乐」。


  
丁四∶ 诸法真实义,及证真实慧,无变异差别,是故无别乘。


  住於圆满净土的法性所流身,为大菩萨说法,是五乘,三乘,还是一乘呢?当然是一乘法。佛是觉者,以大菩提为体性;一切自利利他,都以觉为本。佛出世说法的大事因缘,就是要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菩提。所以,佛法是以觉证为宗本的。说到觉证,分别来说,所证的「诸法真实义」,是离妄想 [P424] 的法空性。众生以为真实的,都是自性见,戏论相;法无性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所以经上说∶『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131)。在这真实义中,没有差别可说。就是我空性与法空性,也是如草火与炭火一样,虽所烧不同,而火性并没有差别。能「证真实」义的智「慧」呢,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会失去。无为般若,依无漏习气而显发,不是刹那生灭法。所以,这所证真如与能证的正智,都是「无变异」的。真如虽在缠而还是这样,离垢清净也还是这样,没有变异;正智是法性相应的无为功德,也没有变异。这都是无「差别」的∶ 如与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现觉中,没有如与智的对立。佛法的真实是这样,没有变异,没有分别,这那里还有五乘、三乘呢?「故」佛为大菩萨开示大法,「无」有「别乘」,唯是一道一清净的一佛乘。虽然菩萨要知权知实,所以於一乘说无量乘,但在菩萨法中,一切都归於一。


  
丙三
丁一∶ 佛得不动身,悲愿化三有,示净或示秽,咸令入涅盘。


  三、化身∶化身是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依法身而起法 [P425] 性所流身,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光与热遍一切处,但不能离於太阳。化身却不同了,如水中的月影一样,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法身「佛」是常住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没,所以说「得不动身」。但由「悲愿」所熏发,为了「化」度「三有」众生,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有来有去,有生有没,如长者入火宅那样。化身的化导众生,示现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示现的寿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岁。「示」现的国土,或是「净」土,「或示」现「秽」土。虽然,圆满报土,遍一切处,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什麽地方,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如娑婆世界是秽土,但在螺髻梵王看来,是宝庄严净土。如极乐世界,也是化土,但依净土论说,如圆修五门成就──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圆满报土。但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凡国土而可说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寿与佛身的长短,可说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化身佛为什麽示现这些差别呢?因众生根性不同,有的应以苦切语∶三恶道是这样的苦,众生界是这样的苦 [P426] ,能因此发心修行,这是折伏门。有的应以爱语∶这麽清净,那麽自在,就肯发心修行,这是摄受门。化身佛就是以这折摄二门来成就众生的。随机适应,如药能治病,就是妙药,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如释迦佛出秽土,弥勒佛出净土,佛法并没有什麽差别。又如秽土修行不容易,佛劝人往生净土,容易成就。但《维摩诘经》,《无量寿佛经》却说∶秽土修行一日,胜於在净土修行一劫,秽土比净土修行更容易(132)。又如经中,释迦佛赞叹净土,使大众羡慕,而净土菩萨来参加释迦佛的法会,净土佛总是告诫大众,不要生轻慢心。所以,这是佛的悲愿,应化三界众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盘」,出离生死,同归佛道。


  
丁二∶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化身佛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有的佛土,杂说五乘,三乘法,有出家与在家。有的但说一乘法,没有出家众;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传说天王佛如此)。有的说三乘而终归於一乘法的;有的说三乘法,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 [P427] ,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盘(传说多宝佛如此)。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起初说三乘法,末後才会归一乘。佛在《法华经》中,开示这『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教化历程说∶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但在生死道长,众生性多的情形下,忘失了,退失了。像这类根性,越是给他说佛道的高深伟大,越是不敢修学。所以佛设方便,说有声闻与缘觉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又快又好,能得究竟的解脱,大家这才发心修学了。这如商队远行,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有的不愿前进。商主「为」了解「除」大「众」的「疲乏」,免得大众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爱」的「城」市。向大众宣告∶经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满足。等到大众休息一番,疲劳恢复了,商主这才对大众说∶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宝城,还在前面。大众精神饱满,再向目的地前进。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终」於又说明二乘是方便的,开「示」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的「真实相」。「故」佛虽说三乘,其实「唯一佛乘」;惟 [P428] 有佛是大涅盘,二乘的涅盘,也不是真实的。佛说一乘,经论中虽约种种的意义说,然总不外乎∶如实道无二无别,所以终归於一极。


  
甲二∶ 一切诸善法,同归於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20:15 , Processed in 0.15490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