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6|回复: 0

第一节达摩传与达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

    ○第一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公认的东土初祖。达摩到中国来,对当时的中国佛教,
并没有立即引起大影响,然正像播下一颗种子一样,一天天茁壮繁衍起来,终于
荫蔽了一切。我们不能用后代禅者的眼光去想像达摩,却决不能轻视达摩。达摩
禅所代表的真正意义,以及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应该是研究中国佛教,理解
中国禅宗的重大课题!
    达摩及其传说
    菩提达摩的传记,随禅法的发展而先后(及派别)的传说不同。这是宗教界
常见的现象,不足为奇。有关菩提达摩的早期传记,有杨衔之(西元五四七顷作)
的“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卷一(大正五一·一000中);昙林
(约五八五卒)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大正八五·一二八四下——一二
八五中);道宣(六六七卒)“续高僧传”(此下或简称“续僧传”)卷一六
‘菩提达摩传’(大正五0·五五一中——下)。“续僧传”的‘达摩传’,主
要是根据前二书的,略增加一些其他的传说而成。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在后代禅者的传说中,也有不同的名字。神会(七六
二卒)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此下简称“南宗定是非论”),也是称为
菩提达摩的。神会引“禅经序”来证明菩提达摩的传承,如“神会和尚遗集”
(此下简称“神会集”,依民国五十七年新印本)(二九四——二九五)所说,
神会是以“禅经序”的达摩多罗为菩提达摩的。因为这样,在传说中,或称为菩
提达摩,或称为达摩多罗。七七四顷作的“历代法宝记”,就综合而称为菩提达
摩多罗。这是传说中的混乱糅合,并非到中国来传禅的菩提达摩,有这些不同的
名字。菩提达摩与达摩多罗,被传说为同一人。达摩多罗或译为达磨多罗,菩提
达摩也就被写为菩提达磨了。Dharma,古来音译为达摩(或昙摩)。译为达磨,
是始于宋元嘉(四三0前后)年间译出的“杂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
是达磨(即昙摩)多罗——法救论师造的。昙磨多罗论师与达摩多罗禅师,也有
被误作同一人的。如梁僧佑(五一八卒)“出三藏记集”卷一二‘萨婆多部记目
录序’,所载(北方)长安齐公寺所传,仍作昙摩多罗(禅师),而僧佑(南方)
“旧记”所传五十三人中,就写作达磨多罗了(大正五五·八九上——九0上)。
神会(在北方)还写作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而神会下别系,与东方有关的(七
八一撰)“曹溪别传”,就写作达磨多罗。洪州(马大师)门下(八0一)所撰,
与江东有关的“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此下简称“宝林传”),就写为菩提达
磨了。从此,菩提达摩被改写为菩提达磨,成为后代禅门的定论。达摩而改写为
达磨,可说是以新译来改正旧译。然从传写的变化来看,表示了南方禅的兴盛,
胜过了北方,南方传说的成为禅门定论。
    达摩的故乡,“伽蓝记”作:‘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昙
林序作:‘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胡与婆罗门——梵,在
隋唐的佛教内部,有严格的区别。但在一般人,每习惯的称天竺为胡。所以‘西
域胡人’,‘西域天竺婆罗门种’,不一定是不同的。在中国史书中,地名相近
而被译为波斯的,不止一处。波斯——古代安息国地方,这是一般最熟悉的。
“伽蓝记”卷五,!2渊哒与赊弥间,有名为波斯的小国(大正五一·一0一九下)。
在南海中,也有译为波斯的国家。费斌“南海中之波斯’,考定南海中而名为波
斯的,有二:一为今缅甸的Pathin;一为今苏门答刺东北岸的Pase(见冯承钧译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续编”)。译为波斯的地方,是不止一处的,我们也不
知南天竺有没有与波斯音相当的。据常情而论,昙林为达摩弟子,比杨衔之的传
闻得来,应该要正确些。“续僧传”以来,都是以达摩为南天竺人。从达摩所传
的禅法来说,南天竺也是更适合的。
    达摩的生卒年代,传记不明。“续僧传”有不同的传说,如‘达摩传’说:
‘游化为务,不测所终’。而‘慧可传’却说;‘达摩灭化洛滨’。‘慧可传’
所说,应是道宣所得的新资料。“续僧传”卷一六‘慧可传’(大正五0·五五
二上)说:‘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窥。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使其道俗
来仪,请从师范。……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
    慧可是达摩弟子,在达摩入灭后,曾在河窥(黄河边)弘化,天平年间才到
新邺去。当时迁都邺城(故城在今河南临漳县西),是天平元年(五三四)。所
以从达摩入灭到慧可去邺都,应有数年的距离。达摩入灭,大约在五三0年顷。
达摩曾赞叹永宁大寺,大寺是建于熙平元年(五一六),永熙三年(五三四)为
雷火所偿的。当时达摩‘自云一百五十岁’,如传说属实,那达摩可能达一百五
十多岁的高寿。
    达摩从海道来中国,由南而北,这是一致的传说。昙林序泛说:‘远涉山海,
游化汉魏’。汉与魏,就是当时的南方与北魏。“续僧传”却说得更具体:‘初
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最初到达中国,时代还是
刘宋(四二0——四七八)。登陆的地方——南越,为今海南岛的对岸地方。达
摩在四七八年以前,早就到了中国,末了才过江到北魏。那在江南一带,达摩应
有一长期的逗留。
    达摩在北魏,‘游化嵩洛’。嵩山少林寺,是魏文帝(四九六)为佛陀禅师
造的。传说达摩也曾在少林寺住。达摩在北魏传禅的情形,如昙林序说;‘亡心
(寂默)之士,莫不归心;(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一开始,达摩禅就
显得不平凡!能深得达摩宗旨的,当时‘唯有道育、慧可’二沙门。道育与慧可,
亲近达摩的时间,不会太久。如序说:‘幸逢法师,事之数载。……法师感其精
诚,诲以真道’。“续僧传”作:‘寻亲事之,经四五载。……感其精诚,诲以
真法’。然‘慧可传’说:‘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大
抵经过了五、六年,才得达摩真法的传授,这主要是达摩弟子昙林的传说。北宗
杜荤(七一三顷作)“传法宝纪”说:
    ‘师事六年,志取通悟。……密以方便开发,顿令其心直入法界。然四五年
间,研寻文照,以楞伽经授可曰:吾观汉地化道者,唯与此经相应’。
    杜荤依旧有的资料,而解说为:慧可亲近达摩六年,然后得法悟入。未悟以
前,达摩就以“楞伽经”来化道。所以说:‘四五年间研寻文照’;‘四五年精
究明彻’。杜荤是这样的会通了四五载与六年的异说,也会通了传授“愣伽”与
离言顿入的传说。早期的传说,就是这样;面壁九年之类,那是后起的传说了!
    菩提达摩的传说,因达摩禅的发达而增多起来。有的是传说,有的是附会,
也有是任意的编造。这里,只略述以说明传说的意义。可看作源于黄梅(可能更
早些)的传说,有三:1.“传法宝纪”说:达摩六度被毒,最后是受毒而示现入
灭的。2.“传法宝纪”说:宋云从西域回来,在糙岭见到了达摩。达摩的门人开
棺一看,原来是空的。3.“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
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此下简称“坛经”)说梁武帝见达摩,问造寺度僧有无
功德。这三项传说中,前后二项,可能有多少事实依据的。宋云去西域,是神龟
元年(五一八),正光元年(五二0)回来。那时达摩正在北魏传禅,所以宋云
在糙岭见到达摩,是不符事实的。这只是“续僧传”‘游化为务,莫测所终’的
新构想。达摩死了(其实是回去了),又在别处见到,这是中国道教化了的神话。
    荷泽宗所传的:1.六度被毒,指明是菩提留支与光统三藏的陷害。2.宋云见
达摩手?提一只鞋子。开棺只见一只鞋,于是有‘只履西归’的动听故事。“历
代法宝记”(七七五顷作)等传说(依神会门下所说),是依“传法宝纪”而有
进一步的传说。3.见梁武帝,问答有没有功德。4.达摩示灭,葬在熊耳山,梁武
帝造碑。5.“历代法宝记”说:达摩在来中国之前,先派了二位弟子——佛陀、
耶舍来秦地,但受到摈逐。佛陀等到庐山,见到远公,译了一部“禅门经”。这
是影射佛陀跋陀罗的事。神会以为:菩提达摩就是“禅经序”中的达摩多罗。达
摩多罗与佛大先同门,佛陀跋陀罗是佛大先弟子,这才有达摩派佛陀来的传说。
然佛陀跋陀罗(四0九——四二九)来中国,在四一0年顷,约五十岁。那时达
摩即使以一百五十岁高寿来计算,也不过三十岁,佛陀跋陀罗怎么会是达摩的弟
子呢!这只是为了证明禅法的传承而附会的故事!
    洪州宗的“宝林传”(八0一作),对上来的传说,除佛陀、耶舍来化外,
一概都继承下来。“宝林传”以为:达摩是梁大同二年(五三六),也就是魏太
和十九年示寂的。当时梁昭明太子作祭文,遥祭达摩。太和十九年(四九五),
根本不是大同二年,而昭明太子早在中大通三年(五三一)四月去世了,祭文当
然是伪造的。又说:过了三年,梁武帝听说宋云回来,见到了达摩,这才为达摩
造碑。不知宋云回国,早在正光元年(五二0)。这些,不是传说,不是附会,
而是任意的伪造。到了“祖堂集”(九五二),又增多了梁武帝与达摩——‘廓
然无圣’的问答。对当时(十世纪)的禅师来说,这是一则好公案。然将这则公
案,作为达摩与武帝的问答,那又不免是托古造新了!
    达摩论
    杜荤“传法宝纪”说:
    ‘今人间或有文字称达摩论者,盖是当时学人,随自得语以为真论,书而宝
之,亦多谬也。若夫超悟相承者,既得之于心,则无所容声矣,何言语文字措其
间哉’!
    杜荤,大概是法如的弟子。他虽不是曹溪门下,却是一位‘离其经论’,
‘息其言语’,‘密传心印’,‘顿令其心直入法界’的禅者。当时流行的“达
摩论”,杜荤以为这是达摩的学人,凭自已所能理解而写下来的,不能代表达摩
的心传。这是不错的,古人的记录,总是凭自已所能理解的记录下来,多少会有
出入的。然达摩禅‘藉教悟宗’(杜荤是离教明宗的),是不能不以语言来教导
的;学者多少记录下来,到底也知道当时所说的部分与大概,比之晚唐禅者的任
意创作——‘廓然无圣’之类,还是确实得多。
    道宣已见到昙林所记的‘二入四行’。‘达摩传’引述了以后,又说:‘摩
以此法开化魏土,识心之士,崇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与杜荤同时的
净觉(七二0顷作)“楞伽师资记”,也引述了‘大乘入道四行’,然后(大正
八五·一二八五中)说:
    ‘此四行,是达摩禅师亲说。余则弟子昙林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曰达摩
论也。菩提师又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达摩论也。此两本论文,文理
圆净,天下流通。自外更有人伪造达摩论三卷,文繁理散,不堪行用’。
    净觉所说的(大乘入道)四行,是达摩亲说的。昙林记达摩的言行,就是二
入四行前的那段叙述。这部“达摩论”,即使不能代表达摩的‘心传’,也还是
有事实根据的。“楞伽师资记”,“续僧传”(简略些),“景德传灯录”(此
下简称“传灯录”)等都有引述。如“楞伽师资记”所引(大正八五·一二八四
下——一二八五中)说: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昙林序’‘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是大婆罗门国
王第三(之)子。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
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国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
游化汉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
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莨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
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
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续僧传”作‘教令’)不著。此略(叙)
所由,意在后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凡圣(此二字,准别本应删)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续僧传”作‘他’)教。此即与真理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行?一者报怨行,
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
逐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
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
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
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
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
故说言随缘行’。
    ‘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
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娼,常相随逐。三界久居,
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
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
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
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
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
既尔,余度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昙林是达摩弟子,但不是专心禅慧的禅师。依‘经录’所说,从北魏正光六
年(五二五)起,到东魏武定元年(五四三)止,昙林一直在参预佛陀扇多,菩
提流文,瞿昙般若流支的译场,担任‘笔受’的工作。他是重视经教的法师,据
“续僧传”卷一六‘慧可传’说:在周武毁佛法时(五七四——五七七),昙林
与慧可,‘共护经论”。昙林为贼斫去了一臂(人称‘无臂林’),慧可曾护侍
他。慧可与昙林,是同学,是有深厚友谊的。昙林在邺都‘讲胜痄经,并制文义’
(以上见大正五0·五五二中)。嘉祥的“胜痄经宝窟”,也曾引用林公说。
“胜痄经”与“楞伽经”,法义相近,也是四卷“楞伽经”的译者——求那跋陀
罗所译的。昙林与慧可的年龄相近;达摩为道育、慧可传授‘大乘安心之法’,
由昙林记述下来,是非常适合的。
    达摩所传授的,具体而明确。‘入道’,是趣入菩提道;道是道路,方法。
大乘道不外乎二入: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入道,先要‘见道’——悟入谛
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属于见(理)的,还要本著悟入的见地,从实际生活
中,实际事行上去融冶,销除无始来的积习,这叫‘修道’。修到究竟圆满,名
为‘无学道’。“楞伽经”说:‘顿现无所有清净境界’,是顿入的见道。‘净
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是渐非顿’,是修道。经说与‘理入’、‘行入’的
意趣相合。理入,是‘藉教悟宗’。宗是“楞伽经”说的‘自宗通’,是自觉圣
智的自证,但这要依‘教’去悟入的。什么是‘藉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这是如来藏(性)说。依此如来藏教说的深切信解,
发起‘舍妄归真’的意乐,从‘凝住壁观’去下手。‘壁观’,从来异说纷纭,
“传灯录”卷三附注说;‘为二祖说法,只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
壁,可以入道’(大正五一·二一九下):‘壁观’可能就是‘心如墙壁’的意
思。“黄檗禅师宛陵录”(大正四八·三八六下)说:
    ‘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
应’。
    百丈也说:‘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兀兀如愚如聋相似,稍有亲分’
(大正五一·二五0上〓中)。这都是‘壁观’的意义,是凝心、安心、住心的
譬喻。从依言教的闻而思,到不依言教的思而修。‘与真理冥符,无有分别,寂
然无为’,就是如智不二的般若现证。理入是见道,是成圣;依大乘法说,就是
(分证)成佛。然而,悟了还要行入——发行。前三行是‘顺物’,称法行是
‘方便’,这都是从实际的事行去进修,而不是从心性去解说的。前三行是对‘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的进修。修道者是人,是生活在人间的。
无论是个人,是佛教,都要著重人与人的和谐,所以佛的律制,特别重视‘息世
讥嫌’。悟道者不是处身旷野,‘静观万物皆自得’——自得其乐就好了。人是
生活在人间的,要本著自悟的境地,无怨憎,不僮侈、不贪著,而做到自他无碍,
皆大欢喜。这是‘防护讥嫌’的‘顺物’,也就是不违世俗,恒顺众生,从克己
中去利他的。称法行是‘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而行六度。行菩萨大行
而无所行,摄化众生而不取众生相,‘三轮体空’,从利他中销融自己的妄想习
气。这样的处世修行,才能真的自利、利他,才能庄严无上菩提。达摩从印度来,
所传的教授,精要简明,充分显出了印度大乘法门的真面目。中国的禅者,虽禀
承达摩的禅法,而专重‘理入’,终于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国禅宗。据昙林说,
这一教授,达摩是以此开示道育、慧可的。这一教授,宗与教,‘深信含生同一
真性’,是“楞伽经”所说的。前三行所引的经文,都出于“阿含经”及“法句”。
称法行所引的‘经云’,是“维摩诘经”。‘三空’是三轮体空,是“般若经”
义。“维摩诘经”及“般若经”,都是江南佛教所特别重视的。达摩传“楞伽”
的如来(藏)禅,而引用“般若”与“维摩诘经”,可能与达摩的曾在江南留住
有关。
    “楞伽师资记”说:还有一部十二三!2骀的“释楞伽要义”,现已佚失。从
前传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决”一卷,也许就是这一部。当时,还有被认
为伪造的三卷本“达摩论”,内容不明。现在,被传说为达摩造而流传下来的,
也还不少。其中,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绝观论”,“信心铭”,这
都可证明为别人造的。现存的“悟性论”,“血脉论”等,为后代禅者所造。没
有标明造论者的名字,这才被误传为达摩论了。达摩在中国的名望越大,附会为
达摩造的越多。道藏有“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心妙用诀”一卷,达摩被传说为长
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传有“达磨易筋经”,“达磨一掌金”,达摩竟被传说
为武侠、占卜之流了!这真是盛名之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20:07 , Processed in 0.23269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