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6|回复: 4

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四
   (◎上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已竟◎下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辩邪正因果相分二◎初辩别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又二◎初辩明因地心又二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又二◎初约三门破邪因以显正因分五初明五法又分六◎初破名相妄想。◎此辩因地心文直至三卷五无间行章止)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唐译云。惟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
   (记曰。前百八句总问五法自性等法门,以约真如门,故云一切皆非。今请一一分别,故云依百八句差别相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唐译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知此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唐译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起幻境界。(唐译云。入如幻境。)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唐译云。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记曰。此问来意,由前大慧通问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众妙法门。而世尊止答八识生起之相。其余尚未蒙一一开示。但不知如何是名相妄想。如何是正智如如。此乃圣智分别自性法门。大慧知众心念,故特重请,惟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也。诸菩萨众以不知此圣智自性法门,故堕自共相,妄计差别。若知此已,则能如法修行,净治二无我观,了达唯心,照明诸地。则能超越外道二乘。得证如来不思议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得究竟自觉圣智,成无上佛果也。故世尊向下逐一开示。先明五法。次明三自性。然后明二无我。自相共相者,谓一切诸法皆有自相共相。真如自性,自相也。随缘成事,共相也。五蕴诸法各有自体,自相也。和合成人,共相也。以外道二乘不达诸法唯心所现,故妄计执著,谓实有如是自相共相,故云堕自共相者。由是故执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此皆依妄想自性。非自觉圣智事。世尊虽破有无二见。意显一切法不生。明见诸法不生者,方名自觉圣智也。)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记曰。此叙外道因执兔牛无角有角,于诸法起断常二见,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良以诸法唯心所现,本自如如,不容起见。然彼外道,不了唯心,横生妄计。因见诸法随因而尽,遂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因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以有形量分位差别。由执彼兔无角,于此遂生牛有角想起于有见。然诸法本如,不属有无。而有无名相,皆由妄想分别而起也。种,即四大种。求那,极微,陀罗骠,皆尘也。无故而起曰横。上叙计。下破之。)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唐译云。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唐译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唐译云。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
   (记曰。此互破无见也。唐译云。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意谓诸法本无,不应更作无相。如兔角本无,而复作无想者,是名邪见妄想也。且兔无角见,因牛有角起,故云互因待故。以不达牛角亦不可得。故下文云。)
   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记曰。此互破有见也。唐译云。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谓彼执兔无角者,以为牛角实有,故执兔角实无。殊不知牛角亦无。若分析牛角乃至极微邻虚,终归于空。是则自性悉不可得。诸法亦尔。)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唐译云。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记曰。此言圣智明见诸法本无,故应远离二见也。意谓但于诸法不作有无二见者,方可亲近随顺自觉圣智也。然有无即名相。二见即妄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记曰。此设转计,将显心境皆离也。大慧闻说执兔角无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无,故不应作想。因而转计,意谓所以不生妄想者,岂不因观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无,以此不生妄想言无耶。故唐译云,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此则虽知牛角不有,而毕竟执兔角是无,未离无见,弃有著无,此外道之通病也。前破因有计无。此破因无计无。所谓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故须逐破。直欲心境皆离,方遣有无二见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记曰。此直示无生义也。谓心境绝待,本自无生,不容起念,故云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何也。所言妄想者,因彼境界而生故。以心境对待,分别乃生。所谓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前云因牛角有而执兔角无,固是妄想,故云依彼角生妄想。今若执兔角无亦似牛角本无者,亦是妄想。以依角而生分别,故云以依角生妄想。以妄想毕竟因角有无而生,未离角故,展转皆妄,故云离异不异。且兔角天然本无,不必分别。岂因观牛角是无而后方知兔角无耶。故云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
   (记曰。此释上离异不异,以显妄想无性,以明心本无也。若言心境定异,是妄想别有自性,则不因角而生。今既因角生,此不异也。若言心境定一,是举心则无境,又何所分别。举境则无心,谁为分别。此不一也。不一不异,足见妄想无性矣。)
   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记曰。上言心无自性,此言境无自性,以明境本无也。故以亦字拣之。兔角本无,无固已无自性矣。然而牛角虽有,若分析极微,推而求之,亦不可得。亦与兔角无异。斯则有亦无自性也。故云彼亦非性。且彼有无二皆无性,则境本无也。心境俱无,又有何法当情,何故执异有而言无耶。故唐译云。异于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二俱非有。谁待于谁。)
   大慧。若无故无角。(唐译云。若相待不成。)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
   (记曰。此言绝待以显真心也。唐译云。待于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分别。谓有无俱离,则无可分别。故云若无故无角。无角则无对待。对待既无,而云因观牛角有而言兔角无者,皆邪见也。不应作此分别。)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记曰。外道不达诸法本自无生,而妄计有无为生因,非真因也。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故云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上遣有无二见,意在翻妄想而成正智。下显空色一如,意在翻名相即是如如。又前破无见,后破有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记曰。此叙计也。唐译云。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记曰。此明空色一如也。魏译云。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唐译云。色空分齐分别,应如是知。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是虚空随入色种中也。此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以色即是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此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记曰。此明色性即空,以破外道执四大种以为生因也。是乃计著形处横法,因兔角无而生牛角有见者,言含纵夺。以彼外道执四大种各有自相,能生诸法,与空无干。故云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故纵云亦不住虚空。复夺云非彼无虚空。以彼不知色性即空,故妄计为生因。今色性既空,是色本无也。四大造色本无,而执为生因,是无因也。以无因为生因,岂非妄计乎。西域外道多种,然所计不出断常有无二见。良以不达自心现量,故不了真因。虽执有见,总归无因。世尊多方逐破,唯显正因,以破彼无因耳。)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唐译云。又析彼微尘刹那不现。)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记曰。此总会上有无二无,以例观诸法,而生正智,契如如也。且彼计无者,因牛角有,故执兔角无。今若将牛角分析乃至微尘,亦了不可得。然所因牛角亦无,而又何所比观而言兔角之无耶。然诸法本无,因妄见有。苟一念不生,二见斯绝。真智独照,心境如如。作如是观者,方名正观。若他观者,乃邪观也。故云观余物者彼法亦然。故下结劝云,当离异见妄想,思惟自心现妄想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唐译云。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   色等长养心
   (记曰。此明六尘妄境,及分别妄心,本来不有。但不了境唯心,妄生分别。故云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   识藏现众生
   (记曰。身受用者,谓资生住处一切诸境,乃藏识所现影像,故云藏识现众生。以不了故,妄生取著。)
   心意及与识   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   广说者所说
   (记曰。此明如来说法权实双彰之意也。然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等种种法门,是为不了唯心者,不得已而建立之,以破彼妄计耳。其实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但示一心,更无别法。此乃如来说法之式。故云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   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唐译云。微尘分析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   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唐译云。外道非行处。)   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   自觉之境界
   (记曰。一切世间有为之法,不出长短相形,有无相生,皆展转对待分别而有。至若分析微尘性空,于色等境了达唯心,不起分别。如此微妙法门,则恶见者所不乐闻。殊非外道二乘境界。乃如来所说自觉之境界也。◎上约有无色空一异等法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下显正智如如且先显正智)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记曰。此就净众生心习现流以明五法中正智义也。良以一切众生日用心习现流,原是如来法身智慧。以不觉故,顺无明流,随心意识转,故自觉圣智隐而不现。如来说法,因其本有而开导之。但令自悟本有,故云净除。非有实法增益众生也。故大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著,则一切智无师智即得现前。此所谓净除现流以明正智也。唐注,谓能净者自觉圣智。所净者自心现流。意以圣智属佛。现流单约众生。恐非本旨。)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成非顿。
   (记曰。上明四渐。下明四顿。)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唐译云。譬如明镜,顿现众相,而无分别。)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唐译云。譬如阿黎耶识,分别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知,非是前后。大慧。报佛如来亦复如是。一时成熟诸众生界。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静之处。)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唐译云。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记曰。此约化法顿渐,以明理须顿悟,事须渐除之意也。旧以顿渐皆约佛。然谛观喻中,渐取成熟义,顿取显现照用义。是顿单约佛,渐单约机耳。盖如来圆满自觉圣智,安住海印三昧,照明法界,平等显现。譬如明镜现像,纤悉不遗。鉴机说法,如日月升天,云雨普润。但山有高下,故蒙光有先后。根有大小,故成熟有迟速。所谓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如来说法,如师子调儿,虽顾盻频呻,皆尽全力。此所以化法有秘密不定义也。然此皆约佛以明顿渐者,以依三身说法,顿渐有四义。谓顿顿,顿渐,渐顿,渐渐。良以众生各各自心,本是自觉圣智。但以无名熏习,变为现业流识。今转识成智,因无明有厚薄,故法有顿渐不同。若有众生,一念顿悟本有法身智慧,照明自心本无身心世界之相,永离攀缘,一切根量相灭,一念顿证自觉圣智。所谓法佛说顿法,顿净众生自心现流。此顿顿也。若有众生,因师教熏习之力,虽能了悟自心,以无明习气力,不能顿离心意意识妄想境界。但观一切诸法缘生无性,一切身心世界如幻不实,唯自心现。渐断无明,证自觉圣智。先解。次行。后证。此乃报佛说顿渐法,净众生现流。此顿渐,渐顿也。若诸众生,虽遇外缘,不能顿悟自心。但依如来权教大乘所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渐次观察,渐离心境,得正知见。此化佛说渐渐法,渐净众生自心现流。此渐渐也。由是观之。在佛虽渐亦顿。以平等显现故。故顿单约佛。在机亦顿亦渐。以因多生久积善根成熟,今始一念顿悟。虽顿亦因渐。故渐单约机。故下随举三佛说法之式,释成顿渐义。然化佛虽说渐法,以三身一体,故虽渐亦顿。故经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上显正智竟◎下显如如)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
   (记曰。此明报佛说缘生无性法,成上顿渐渐顿义,以显如如也。从法垂报,故云法依佛。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云入自相共相。无明为因生三细,故云自心现习气因。境界为缘长六粗,故云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谓一心真如随缘成一切法。以一切法缘生无性,故种种不实如幻。妄想本无,从缘而生,生亦无性,故不可得。故华严以法界缘起为宗。故此云报佛说缘生法也。下以喻显。)
   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记曰。此以喻释成缘生无性义也。由妄想自性依缘起自性而起,故云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幻师,喻心。草木瓦石,喻无明缘。若干色像,喻一切法。见者种种分别,喻众生不了唯心,起种种妄计。总皆如幻不实。斯则不独妄境原无。而妄心亦本不有。此其缘生故如幻也。)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记曰。此以法合喻也。唐译云。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记曰。此明法佛说法,成上顿顿义也。凡离心意识显自觉圣智境界,皆法佛所说法相。此经纯顿,义见于此。故前五法章首,大慧请惟愿为说法身如来所说法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记曰。此明化佛说法相,成上渐渐义也。外道妄见无色为究竟,故云见无色见。)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记曰。此结归法佛,直指顿顿,以示此经宗极也。上历言三佛说法相,而复以法佛结劝者。意谓有攀援心,故妄见境界。分别计著,即名妄想。离此攀缘,即是自觉圣智也。且前三相中云自觉圣智究竟相。此云究竟差别相者。意显佛三身一体,而所说法,乃即实之权,即顿之渐,即究竟之差别。直欲行人专依顿顿而修耳。◎上显正智如如竟◎下破二种邪因先就二乘邪因以示正因)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记曰。此由前法佛说法乃自觉圣智,非凡夫二乘外道境界,故随明声闻外道相,以示所以非圣智之意也。然二乘依佛教而修,以不达即实之权,故但得胜智差别,不得圣智究竟中差别。所以久滞化城,未登宝所。外道妄立神我,自背真常,故深著邪见。欲令行人离此权邪,方得自觉圣智究竟差别建立相也。)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记曰。此拣二乘邪因也。声闻有二种。一利根,谓依四谛而修,观空而悟入者。一钝根,谓依权教八背舍观而修,析色而取偏空者。此明利根声闻也。故唐译云。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复禅定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住自证圣智境界相。然明见无常无我境界,此所谓等观性空而得道也。但贪三昧乐,不起度生之心,故云住自证圣智境界乐。以未离无明习气种子,故不能度变易生死。然生死有二种。识论云。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云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记曰。此通妨难,以显声闻菩萨所观虽同,所证则异,以明心有大小为差也。问曰。菩萨亦得此自觉圣智境界,何以不同声闻。故唐译云。菩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悯众生故,本愿所持,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由观空而不取证,此所以异于声闻也。故勉之曰,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记曰。此明钝根声闻也。谓此声闻不知观空,但依圣教所说权乘八背舍等观门而修。观四大等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虽不同外道计作者生。然亦执彼诸法以为实有自性。亦不离妄想。故唐译云。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魏译云。分别有物,执虚妄相。谓于彼法虚妄执著以为实有。)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记曰。此结劝离过也。声闻已得人无我。未得法无我。以人无我即是法执。故灭人无我相见,即是入法无我相也。)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记曰。此结名也。谓离彼二种声闻见,即名正智。故劝令应舍。◎上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竟◎下以圣智正因破外道邪因)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及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记曰。前明离二乘见,此明离外道见也。以外道计神我为生因,非真因也。以无常为常,非真常也。总皆邪见。离此即名正智。故发此问。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谓佛说自觉圣智,及第一义,为真常不思议。而外道亦说常不思议。世尊所说,岂不同彼外道所说耶。佛向下以因相不同,故不比外道所说答之。)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
   (记曰。如来所说常不思议,以第一义为因,以自觉圣智为相。所谓实相真因。非彼外道妄计神我为因。乃以无常为常。故不同彼论。)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记曰。此征释不同所以也。谓彼常不思议,乃妄立神我,不因自觉圣智相第一义智而成。故云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记曰。此正显彼非真常也。谓常不思议,必仗真因。若非真因,何能显现常不思议义耶。)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记曰。此纵夺妨转计也。恐彼闻佛说真常因自相成,乃转计曰,我说常不思议亦因自相成,何以不同佛说。故纵之曰。彼外道不思议若果然因自相成者,则彼亦应是真常矣。但由所计作者为因耳。然作者非真因。因既不真,岂获常果。故常不思议不成。下显正因。)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
   (记曰。此明佛说因相俱真,以显真常不思议也。佛言,我说常不思议,乃依第一义谛因相成立。离有无二见。以得自觉圣智相,故有实相。得第一义智因,故是真因。一切有无戏论俱离,当体寂灭。譬如三无为法,永离诸过。故是真常。此其所以不同外道常不思议邪见论也。)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得修学。
   (记曰。此结指真常,故劝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记曰。此明外道不同佛说常不思议之所以也。所以不同者,以彼所立,于有为法外,别立作者以为生因,故为异因。佛以自觉圣智为因,故为真因。此所以不同。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谓彼以异因,故非真常。我以自觉圣智为因相力,非自相作者因相力,故是真常也。)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记曰,此就彼所立,以显真能破也。然诸外道因见诸法有已还无,妄计别有作者是常.而如来亦见诸法有已还无,说是无常.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不因此说常。若以三支比量合之。常不思议,是有法。定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所作瓶等,是无常法。因喻不转,故不成常宗。无常是有法。定非是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瓶等所作,是无常法。故即彼所立,翻成所破。然彼以妄计比知。我以自觉圣智现量。故我所说,非彼所论。)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记曰。此言外道所计作者,是以无因为因。竟成断灭,同于兔角。故其所立以无常为常。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唐译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此因相非有,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分别,但有言说。何故彼因同于兔角。无自因相故。以非第一义自觉圣智为因相,故云自因相非分。)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记曰。此明如来以自觉圣智为因,结成不同外道之论也。然外道于一切法,起有无二见,故于无常妄计为常。以彼不知自因之相,故去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如来说法,离此诸过,故不可与彼同日语也。上明二乘偏执外道邪见皆非正智。意显舍此即证自觉圣智矣。下二章约不灭不生,以明正智即如如。◎上破二种邪因已竟◎下举果验因二◎初破二乘灭见)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魏译云。不知世间涅槃无差别故。唐译云。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唐译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唐译云。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寂灭,不容更灭。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明即妄想以证正智。即正智以显如如。以破二乘灭见也。然生死境界,本来不有。但唯心所现。藏识转变。而依妄想分别而有。若了妄想无性,即转识成智。若以正智圆照,则万法皆如。当体寂灭。岂容更灭。二乘愚痴,不能了此。妄取不受后有以为灭度,讵非大谬。所谓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所以常在生死轮转不息。以不达唯心现量,妄起种种分别故。◎上言不灭◎下言不生◎次破外道生见)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不生,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显即如如明正智,以破外道生见也。良以诸法无生,是三世如来所传心印。惟证相应。以唯心所现,缘生无性,离有无二见。如兔马角,非生而后无,盖生本无也。由凡愚不达,故妄执为有。然此无生理趣,乃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愚夫分别二见境界。)
   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上二章,以明生灭皆妄见也。故唐译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妄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斯则根身器界本自无生。唯八识影现。七识妄起执取分别,以为实我实法。此乃愚夫于无生中妄见有生。非圣贤也。意令即生灭以证真常。故于彼法应当修学。苟达生灭即常,则妄想即成正智,名相本自如如,即彼二乘外道可起如来种性矣。故下文明五无间种性。◎五勘果知因。谓勘验现行之果,足知过去习气之因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唐译云无种姓。)
   (记曰。此言五性不同,以明众生本具法性是一,但由外援故异,以成自觉圣智究竟差别相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初无纤毫间隔。本无三乘五性之别。良以外缘熏习不一,故有五性不同。斯则机本不异,异在于师。故前勉修如实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故此下文云,当转彼恶见,则二乘外道当得如来法身,阐提亦作得度因缘也。引权入实,义见于此。言种性者。相似曰种。体同曰性。又种者,因义,类义。谓众生佛性本来是一。盖由昔闻教法熏习成种,各有自类种子,故曰种性。此种性义,识论所明有其二类。一者本有,谓旧熏也。二者始起,谓新熏也。本有者,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长劫所熏染净种子,此即名为本性住种。如佛于大通智胜时说法华经,而诸闻者直至今生还蒙佛化,方得成熟。此净法熏习,而为本性住种者也。如阿难与摩登伽,历劫恩爱,直至今生,尚为障道因缘。此染法熏习而成本性住种者也。以长劫不断,故名本性住种。二始起者,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成种,以至今生,于染净法见闻熏习,又为未来染净种子。此则名为习所成种。由此二种为因。若一遇外缘师教熏发,故即成熟。此五性之别,所由来矣。是故亲师择友,不可不慎也。由是观之。此五种性。其三乘种性,良由闻前三佛所说之法而成熟者。以执化佛所说权法,则成声闻种性。以执报佛所说缘生之法,则成缘觉种性。以悟法佛所说离攀缘法,则成如来种性。若闻此三法而半信半疑者,则成不定种姓。若闻此三佛之法不起信心,返生异见而毁谤者,则成无种姓矣。故下经云。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盖三佛一体,法法全真。皆为显示自觉圣智趣。而闻者不达,随其所取,执以成种。此又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曰种性。此盖自觉圣智究竟之差别相也。)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记曰。此言声闻乘无间种性也。而云若闻说等者,足征由师教熏发,所谓习性成种者也。断知时,旧注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时也。及乐修相智者,相即偏空想,智即我空智,乃声闻所乐修者。至若缘起发悟无生实相之理,非彼所乐,故云不修。因旧有小乘狭劣习气,今一闻所说,熏发现行,故举身毛孔熙怡欣悦耳。)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记曰。此明声闻断证俱未究竟,自生满足灭度想也。然声闻依四谛修。但断三界见思烦恼。尚余尘沙无明细惑未尽。犹沈变易生死。但得人空,未得法空。而便自生究竟之想。乃于天人魔外之中,便师子吼,作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遂生得涅槃觉。此所谓得少为足者也。见第八地者。华严八地菩萨,证我空真如,乐住三昧。不起灭定。诸佛因而劝之曰。起,善男子。勿得乐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云见第八地。现行为起烦恼。种子习气为习烦恼。以二乘但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记曰。此明外道种性也。唐译云。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此外道妄见一切众生从我流出。我能长养一切众生。遂立神我以为涅槃。闻者因而师之,遂成邪种。或于佛教中闻有涅槃之说,遂执谬解而起邪见者。)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唐译云。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
   (记曰。此计实德业及四大时方胜自在等以为生因,故称作者,妄计此等以为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记曰。此结外道邪见非解脱也。言法无我见非分者。谓诸外道,向于佛所说无我之法,不生信乐,或生毁谤,未得受熏成种,故曰非分,或于佛所说涅槃之法,即起希望,有所证得之想。或依教修行有所开悟,而执所悟为我,即堕邪见。如圆觉所明四项未忘,皆是于法无我见非分者也。然此外外道为烦恼缚,内外道为法缚,故云彼无解脱。)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记曰。此总结声闻外道二种性也。然声闻妄取涅槃,外道妄计神我,俱于未出离中生出离想。此皆因邪师邪教,误为熏习。为令转彼恶见,故劝令修学。前上圣智三相中无所有相,谓惯习二乘外道相,义见于此。意谓令彼舍离偏邪恶见,即名正智,可入如来种性矣。故此人虽偏邪,而性实无间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唐译云。离阓闹缘。无所染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唐译云。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记曰。此明缘觉乘无间种性也。各别因缘,即十二因缘,三世因果,故云各别。以缘生无性,即是无生,故云无间。此有二类。出有佛世,依教而修,观缘悟道,谓之缘觉。出无佛世,观化知无,谓之独觉。今明外熏成种,故但言缘觉。)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记曰。此明如来乘无间种性也。然此四种,唐译云。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此约三德秘藏,以明法报同体也。盖自性即法身。离自性即解脱。圣智即般若。良以法身无著即解脱。解脱不迷即般若。般若离相即法身。此三德秘藏,总号法身。外刹殊胜。即报身。法报冥一,故不思议。)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记曰。此结成如来乘种性也。前为顿根众生,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故此一类众生,有闻说佛法身智慧,及自受用不思议境界。而不惊怖者,当知是最上利根,乃如来乘无间种性,此所谓善根成熟者也。般若云。若有众生,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惟此无上般若,自非积劫闻熏成种,鲜有不惊怖者。此所以能信此法者,是人甚稀有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记曰。此明不定种姓也。此不定人,随说信入,顺学而成,可大可小,故云不定。此有二种。一旧熏多闻,于三乘中未成熟者。一新熏初机,根性猛利,但随师教,于三乘中俱可入者。三种者,即三乘法。除外道无性,故不在此列。)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记曰。此结束所以建立三乘之意也。然一切众生,法性是一。所谓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本无差别之相。但以闻熏成种,以致根性不同。然虽依教修行,而未到如来地者,俱属圣智差别之相,非究竟也。今将显示顿教法门,欲令三乘同归一佛乘,五性同归一佛性,故作是建立,非是实有限剂也。故下云。乐寂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无性阐提,或时善根生,便证涅槃。故不同他教定性之说。故魏译云。说三乘者,为发起修行地故。诸性差别,非究竟地。为欲建立毕竟能取寂静之地故。旧以此段属不定性。恐非本旨。)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记曰。此结三乘同归一性,以示以权入实之意,以明如来自觉圣智究竟差别建立相也。故魏译云。彼三种人,离烦恼障熏习,得清净故,见法无我,得三昧乐行。故声闻缘觉,毕竟证得如来法身。故唐译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前云二乘,但得自觉圣智差别相,未得究竟差别相。今云得如来身。足征差别皆究竟也。所以皆究竟者,以佛性无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记曰。此通言四果皆非究竟也。须陀槃那,亦云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初入圣流,初果也。往来,二果。不还,三果。阿罗汉,四果也。以是等圣人,皆憎生死,爱涅槃。憎爱未忘,故云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记曰。此言究竟无差别智,以示此经之宗极也。然如来虽说三乘,但以假名引导。由愚夫少智,故设三乘之权。为二乘趣寂,故说一乘之实。俱非本怀。此第一义顿教法门,三一俱非,权实不立,岂实有三乘之说耶。然他处言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如来为一乘。此并如来为三乘,对三乘说一乘。三一俱非,方是此经之宗极。)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记曰。此通颂自心现量,凡圣皆离,一法不立,以明自觉圣智究竟相也。诸褝,即二乘诸褝解脱。无量,即大乘四无量心。等,即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乃至三十七品助道等。无色三摩提,即三界九次第定。举上以该下。受想寂灭,即二乘灭尽定。通而言之。即前所问百八句义。今云亦无有心量者,以自心现量,圣凡不立,一切皆非,以显生灭中究竟觉义也。章首请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依百八句说,义萃于此。意谓明此,方名自觉圣智事。◎上勘果知因已竟◎下示因果一如)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记曰。旧谓此章约生死涅槃无二以明如如。盖智如一体,本无二致。所谓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若正智现前,则诸法自如。若了生死本寂,即是正智。智如冥一,方名自觉圣智究竟事。今约阐提以明者。以前历斥二乘外道偏邪,去自觉圣智相远。且切诫行人应当远离,不许亲习。苟二乘外道绝分,则真如有不遍之过。若阐提实是无性,则佛性有不遍之失。此则自堕不平等过。而自觉圣智亦非究竟矣。盖约教道言之,为摧邪显正,不得不严拣偏邪,以明正智。若依法性言之,则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本自如如。无情尚共一体。岂有情而绝分。是故前言二乘若悟本识,亦得如来法身。今言阐提或发善根,亦得涅槃。斯则无一众生而不般涅槃,方名自觉圣智究竟相也。如如正智,备殚于此。然无性阐提,非菩萨阐提无以发善根。菩萨阐提,非无性阐提无以资愿力。此则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恶。故云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魏译云。无性乘,谓一阐提。此即前五性中无种性。今会五性同归,故特言之,以显佛性平等,以明众生如也。)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记曰。此言无种性也。一阐提,此云断善根。又云焚烧一切善根。盖真如随缘成事,举体全变,无有剩法。今全体真如,变作全体恶性。恶性即如,更无涅槃可入。故云不般涅槃。)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记曰。此言菩萨阐提也。菩萨愿尽众生界。谓众生尽,我愿乃尽。若一众生不尽,我愿不尽。故云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然所以愿尽众生界者,以众生本如,早已涅槃,不容更灭,故无涅槃可入。故云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与阐提名同,故云亦到一阐提趣。唐译以是名句作结语。)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记曰。大慧意谓无性断善,不入可尔。菩萨度生,本为求证涅槃,何以毕竟不入。故致疑云,此二种阐提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下佛答云,阐体尚有入时。菩萨毕竟不入。以知一切法本涅槃故。)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记曰。此正显佛性平等如如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阐提不断善性,如来以平等大悲而摄持之,故有时而发善根。由昔谤法因缘为种,今日缘熟,故如来以神力加持,或时善根生也。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提婆达多,生生谤佛,今蒙受记。如华严所明,由昔谤华严经,堕地狱中,而为地狱天子。毗卢出世,先以足轮光照,三重顿圆十地。此皆谤法阐提,蒙佛神力之验也。所云善根者,正由昔闻熏之种子耳。菩萨阐提不入涅槃者。以法界如,众生如。故众生界不可尽,烦恼不可尽,而行愿不可尽。此普贤大士所以常居幻化,而不入涅槃也。◎上从请分别自性章起止此明五法已竟)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五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五
   (◎上明五法已竟◎下明五法中三自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记曰。上言五法依自性而立。不知自性有几。故特示有三。意令了达缘起无生,故云当善。)
   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记曰。此征列三自性相也。然五法自性,不出此三。以妄想依名相起,是名缘起。若了缘起如幻,则妄想无性,即是正智。名相体空,本自如如,总归圆成。故五法之自性,不出此三。◎下正示其相)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记曰。此标指妄想自性,依他缘起也。相即名相。以不达名相体空,依他而起,种种遍计。是名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记曰。此征释也。谓名相皆从缘起,故云缘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缘起无生,故心行于中妄生计著,故云行显现事相相。此言妄想从名相生。唐译云。谓彼于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记曰。此言依彼事相而生计著,起二种妄想,以明缘起自性也。名相为内外法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然此内外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本无名相,但是一心。而人不了,因依遍计妄执各各有名有相,故名妄想事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彼内外自共相者。然内外不出人法二种,谓内身五蕴谓之人。外器四大谓之法。妄计五蕴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成人,故云共。妄计四大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变化而生万物,故云共。故云即彼内外自共相计著妄想也。良以心本无生,因境缘有。故云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记曰。此明圆成自性也。良以身心世界,元一如来藏清净真心。离名离相,本自如如。但依妄想攀缘而行,则名相斯兴,横生执取。若依自觉圣智而行,洞达自心现量,则法法圆成,唯是如来藏心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唐译云。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圆成实。二相,即妄相缘起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总结前问也。前问中先请分别五法自性法门。次请因知五法自性已,则观察人法二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乃至逮得如来法身。此上答五法三自性,酬先请竟。下明观察二无我,乃至究竟佛地,以酬次请。◎上明三自性竟◎下明二无我)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记曰。此答次请也。然五法不出二种无我。以见有人有法,即是名相妄想。若了二无我,即是正智如如。故前分别五法自性已,次即教令当善观察二无我相。)
   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记曰。此示二无我相也。良由不达根身器界唯心所现,故妄计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所谓妄想斯兴,名相乃形。若了缘生无性,则二皆无我。苟二无我,则五法自性皆离,八识俱遣。所以顿证自觉圣智,逮得如来常住法身也。)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记曰。此教以人无我观也。唐译云。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见身器世界,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然人者,即现在五蕴集聚妄身,妄执以为我相者也。以身为我,亦以六尘所受用境为我所。今观此等本来不有,皆从无明爱业之所生起。眼等六根取六尘境而生计著,以为受用,妄生贪求。一切根身器界,皆是藏识所现影像,当体全空。但依妄想分别显示似有。况刹那相续变坏不停。于中观察,毕竟无常,谁为我者,故总云离。此正观无我。下约喻以明四念处观。)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
   (记曰。此明四念处观中,初观心无常也。谓观此心妄相生灭,如河流,逝速不停。如种子,能生来果。如灯,念念生灭。如风,飘飏不住。如云,倏忽变灭。举皆无常,故云刹那展转坏。躁动不住,如猿猴。故经云心想如猿猴。如此观察,于中毕竟谁为我者。)
   乐不净处,如飞蝇。
   (记曰。此观身不净也。谛观此身,其中但有三十六物,九孔常流秽污不净。而妄贪著,以不净为净,故如飞蝇。)
   无厌足,如风火。
   (记曰。此观受是苦也。唐译云。如猛火。观种种受用,众苦所集,无一可乐,甚可患厌。但以妄想贪求,无厌无足,故如猛火。)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记曰。此观法无我也。唐译云。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谓观三界诸生死法,但因无明业力所使,随他牵引,流转不息,恒无主宰。如汲井轮,任他牵转而不由我。)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记曰。前别相念观,此总相念观也。唐译云。种种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谓观此身虚假不实,如行尸,则大可厌患。如木人,则幻化非真。于中谛观推求,毕竟谁为我者。行尸喻身,机关喻心。楞严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记曰。此结人无我观也。唐译云,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审如是观,则当下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唐译云。唯共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唐译云。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记曰。此明法无我观也,谓观蕴处界等一切诸法,本自如如。离我我所。唯共积聚。但因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性故无能作者。以此例观,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乃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是愚夫妄想力。非圣贤也。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识,五法自性悉皆无我,是名法无我智。然自共相者,乃凡夫外道,妄计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今自共相离,则四计俱遣,无生之理自见。以明见诸法本自无生,方名法无我智。故诫菩萨当作如是观。)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记曰。此下至得如来自在法身,通明观成得果之相也。我法有二,谓分别,俱生。然分别二执断尽,即入初地。俱生我执,从初地至七地断尽,方入八地。俱生法执,从初地任运而断。至等觉后心方尽,即入妙觉。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法执俱生地地除。故唐译云。得此已,知无辰纾?酥畹叵啵?慈氤醯兀?纳?断病4蔚诮ソ??酥辽苹奂耙苑ㄔ疲??饕寻臁6?拼映醯啬酥辽苹鄯ㄔ普撸?前说匾郧埃??暇闵?抑矗?浞ㄖ吹?卧硕?选V涟说刂の铱照嫒纾?种??粒?辉付壬??攵?巳∧鶚劦取U?蔷闵?⑾阜ㄖ次赐?<爸辆诺兀?崛?晾郑?⒃付壬??臃ㄊξ唬?捣ㄈ缭疲?绞钦?戏ㄖ础9试瞥?诺兀?梅ㄔ频匾病?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唐译云。住是地已。有大宝莲华王众宝庄严。于其华上有宝宫殿,状如莲华。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唐译云。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法趣。当(去声。即也。)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酬前请也。前大慧请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观察二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乃至逮得如来常住法身。世尊次第一一酬毕,故结劝云应当修学。◎上通明五法自性显正智如如竟◎下破有无二见以显离过绝非)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惟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记曰。前明正智如如已,将显真如离过绝非,故兴此问。论曰。当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无,乃至离一切相。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外道二乘,以不知离念境界,但以妄想分别诸法,作有无断常二见,自昧正智,故于如不如。世尊一往痛斥其非,切诫菩萨应当远离有无恶见。大慧已领其旨。但不知二见之相。故此特问建立诽谤相也。外道二见,共有四句。谓有,无,双亦,双非。而此四句,于真如体,悉成四谤。谓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相违谤。非有非无戏论谤。四句不出有无。故魏译云。有无谤相。若知其相,当可远离。则于正法不生诽谤也。此中建立是有,诽谤是无。若四句既离,则百非俱遣。故前真如门百八义一切皆非。)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   无有彼心量(魏译云。心中无断常。谓自心现量,本无断常二见也。)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   建立及诽谤
   (记曰。此颂总明二见本无也。谓根身器界,皆是真心所现影像,本无所有。而愚夫不了,妄起分别,作有无二见。以一切分别,但分别自心。当知离心了不可得。故唐译云。所起唯是心。离心不可得。)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记曰。此正明建立诽谤二种相也。非有相见等四者。然阴界入根身器界,一切诸法,唯是第八阿赖耶识所现相分,故云相。分别彼法而生妄见。执为实我法者,是前七识,乃八识见分,故云见。以第八识根本无明,为生起之因,所谓无明为因生三细,故云因。一切诸法但是缘生,有为无为皆无自性,以本无自性,妄计为有性,故云性。以相见因性四者,本无所有,故皆云非有。以外道二乘不达唯心,故于四者非有之中,而横计为有,故云建立。于所立法求不可得,即谤言诸法一切皆无。故云有无二种恶见。建立诽谤,其相如此。◎上通明二见◎下别释建立)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著,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著生。
   (记曰。此明非有相建立相也。谓阴界入本无有相,而外道二乘妄计实有自相共相,此法如是如是,毕竟不异,坚执不舍,是名非有相建立相也。此非有相建立,非是正知见力,乃从无始虚伪妄想习气而生计著耳。)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记曰。此明非有建立相也。谓五蕴非我,而妄见实有我人众生寿命作者受者。无而为有,此妄见也。长养士夫,魏译云作者受者。)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记曰。此明非有因建立相也。教中谓无明为因,生诸转识。此言无明体空,以显妄元无因,以示心本无生意。唐译云。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后。然而诸识生者,但托因缘而生。既借缘生,则本无性,故不实如幻。刹那不住,生已还灭。斯则生本无生,故非有因也。外道不达于此,遂妄立胜性以为生因,谓定有异因。二乘不了如幻。皆本非有因而建立因相,所以为邪见耳。眼色明界念,魏译云,因眼色明空念,故识生。识论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楞严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又云。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故眼识生。眼识既尔。诸识亦然。因缘性空,生处即灭,实已还无,故非有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著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记曰。此明非有性建立相也。百法论,六种无为。此拣偏邪,故举其三。谓此三无为法,本自无作,无自性,离于有无。如兔马角,本来不有,不可作有无见。而外道妄见断空,以无想胜性等为涅槃性。二乘取偏空灭谛为涅槃性,而作取证,以不达涅槃本无自性,故云非有性建立自性相也。以佛意在催邪,故破涅槃自性耳。)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答勉修也。以彼二乘外道不善观察自心现量,故作建立诽谤二种恶见。修如实行者,应当远离。◎前从生灭章至此总明因行竟◎下明行成得果以结示真因)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
   (记曰。此明自觉圣智趣究竟相也。以善观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法,则趣究竟佛果。以无智无得,故不住涅槃。为安众生,故以同体大悲,无缘慈力,现种种身,随缘化导,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也。然妄想缘起,生本无生。法身随缘,故化本不化。自觉圣智,究竟极至于此。乃修如实行者之所归宿。盖仗真因之所成就。殊非下劣三昧可及。故此结示。)
   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唐译云。说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记曰。此明如来藏随净缘起,以显不思议变业用力也。楞严观音证圆通性,而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七难二求,四不思议等,一念顿得。此性自具足,法尔如然,非假外也。故此能到自觉圣智究竟趣,则应缘成事。自然如摩尼珠圆照普应。而能现一切佛刹。入一切众会。听一切正法。得一切三昧。游诸佛刹,供养诸佛。而能自现佛身,众会围绕。为自心所现如幻众生。说唯心现量如幻法门。普令闻者,各了自心,顿证圣智,悉离有无二见也。盖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圆照一切。故能一毫端头现宝王刹。一微尘里转大*轮。从上诸祖了悟自心者,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乃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历代祖师,一齐向拂子头转大*轮。盖禀明于心,不假外耳。故诸力中,心力最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   佛子观察   种类之身
   离所作行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记曰。颂上不思议业用,皆由唯心观行而成就也。唐译云。佛子能观察,世间唯是心。示现种种身,所作无障碍。神通力自在,一切皆成就。◎远从生灭章至此,通明真如随染净缘成一切法。近从问五法三自性章起止此,约三门破邪因以显正因竟◎次约一心破妄计以显真理分二◎初明寂灭一心◎次会归如来藏性◎且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明真如离缘,以显第一义空,泯一切法,会归寂灭一心也。然前从生灭门入真如门,以即妄明真,故说真如随无明缘成阿赖耶识,变起根身器界一切诸法,分别执取以为实我实法,故成前七转识,此则名相斯兴,由妄相缘起也。以了彼诸法唯心所现,当体无生,故圆成自显。此则正智斯现,名相皆如,故得二转依果。是故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法,从此而立。然虽转生死即涅槃,转烦恼即菩提,犹属迷悟边事,未极一心真源。以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云正明第一义空。要显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大慧至此乃问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此则真妄两忘,圣凡情尽,方名自觉圣智究竟实相,圆成如来藏寂灭一心也。佛祖所传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义显于此,故武帝问初祖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谛,师云廓然无圣。故千七百则,盖发明此旨。)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记曰。此直指第一义空相也。然第一义空,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不可说示,故云真空。而此真空,全体变成妄想,故妄相全体即是真空。故云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除此妄想外,别更无空。如云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斯则妄想本是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不容有说。故下文云,妄想自性,无言说故。所以说空无生等著,但为不达妄相体空,计著以为实有者,故作如是说耳。)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记曰。此释空义也。然空本是一,但从所观有七耳。此七种空,依正智而观,故言前六。依邪见而观,故成第七。然相性行三空,乃三界诸法,取为我法二执,所谓空生死法也。无行空,乃空前三法,所谓空涅槃法也。离言说空,乃显前四总是妄想,皆离言说也。第一义空,乃自觉圣智,总离前五,故云大空。彼彼空,则为邪见,故下不取。)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记曰。此明实相真空也。以观诸法缘生无性,生而无生,妄想本空。但愚夫妄计有自共相。今观皆从因缘展转积聚,微细观察,本自无性。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故云,自他俱性无性,故不生。不生故不住。斯则诸法无性故空。故云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无生,故自性本空,以明法空也。前约诸法妄相,以明生本无生。此明诸法当体全是真如。然真如自性本自不生,故云自己性自性不生。斯则不待观缘,而法法全空。故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此二法空也。)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记曰。此明五蕴缘生无性故空,以明行空也。唐译云。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此我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记曰。此言五蕴自性无生,本来寂灭故空,以明涅槃空也。唐译云。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此涅槃空也。)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记曰。此明生死涅槃二俱空也。一切法,即世出世法。而此诸法本无所有,唯依妄想分别,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今能分别之心既无,则所分别诸法何有。以一切法妄想所持,由妄相离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也。此明俱空,谓生死涅槃二俱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记曰。此言俱空不生,以明第一义空也。谓一切生死涅槃有无等法,皆依一切见过习气而有。然第一义自觉圣智,绝诸对待,总皆离之,故云大空。以法界量灭,故云大空耳。)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记曰。此言邪见空也。然世尊亦并列于此者,意令善知彼法,离恶见故。以外道不达前六种空,但计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谓妄见有自处无共,共处无自。则妄计于彼无此,则谓之空。于此无彼,亦谓之空。是谓彼彼空。以依此空,妄起有无断常二见。故举而释之,令知其相。意令修如实行者,不可误堕此中也。故下结云,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
   (记曰。此喻释彼彼空相也。旧注,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以无象马,故言空。而堂与比丘,及余处象马,俱未尝空也。故唐译云。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记曰。此法合也。唐译云。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以外道不达诸法性空,但妄计推度如此。)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记曰。此结答空义也。然此七种空,谓彼彼空是外道妄计。非第一义圣智大空。故勉离之。)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记曰。此明自性无生义也。诸法当体本自不生。谓即生而不生。非一向不生也。永嘉云。若实无生无不生。故云,不自生,非不生。然八地以三昧力证无生理,乃修而后得者。此则诸法自性本自无生。除住三昧。是真无生。)
   离自性,即是无生。(唐译云。无自性者,以无生故。)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记曰。此重释无生所以也。然诸法所以不生者,以离自型故。云何离自性。谓诸法生生不住,刹那之顷流及他性,故云离自性。下偈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以刹那流转,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生。契无生者,方见刹那。了刹那不住者,方契无生。)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白黑。
   (记曰。此喻明诸法,以显究竟本无二也。阴热,魏译云日光影,唐译云如光影。如长短,如白黑,皆相待立,独则不成。由是观之。三喻皆依日而言也。是则阴热,犹言阴晴。谓如日光,云蔽则阴,晴朗则热。夏长冬短。昼白夜黑。此皆相待而立。其实日体本无晦明长短黑白也。观生死涅槃无二为若此。)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记曰。次合无二法也。生死涅槃本来平等。故唐译云。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为有生死。生死涅槃无相违相。斯则生死涅槃本无异相。然而凡愚二乘,妄见生死涅槃二相异者,以不达二皆无性故。故云异相,因有性故。一切法不二例若此。)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   而彼业不坏
   (记曰。此总颂空无生无二也。以长行言一切平等,皆不可得。恐愚夫起拨无见。故此云而彼业不坏。净名云。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宗镜云。以性空故,不坏业道,因果历然。此所谓不自生,非不生也。)
   虚空及涅槃   灭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   诸圣离有无
   (记曰。此言诸法空无生无二,离心缘相,离言说相也。如彼三无为法,岂容措心图度。由愚夫妄想是有是无。圣人以自觉圣智照之,一真凝寂,万法皆如,故一切皆离。斯则一往所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犹是生灭迷悟边事。必至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方为究竟宗极。故下文结指离言。)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记曰。此结示离言,会权归实也。然一切诸佛出世说法,本无实法与人,但破众生妄想梦耳。以众生迷本住法,入妄想梦,见三界法,遂为实有,佛晓之曰空。妄见诸法生,佛晓之曰不生。妄见生死涅槃二相,佛晓之曰无二。欲令众生自悟本法,非别有增益也。故一切修多罗所说,唯空无生无二,如此而已。然此一字法门,而必欲多方枝指者,但以众生迷根深固,希望多途,故曲为开示,乃不得已而应机施设,圣心非实在于言说。即其所说,皆本离言。而众生不达,又执言象以为实法,不知法不在言。如渴鹿逐焰而生水想,不知焰非水也。是故一切佛法,如止啼黄叶,但令无知众生发欢喜心耳,岂实法耶。故大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故宗境云。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以自心为智灯,烛经幽旨。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解。直须探筌下之指,契会本心。故此诫云,是故观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达摩西来,单传直指,不立文字,盖以空无生无二离自性故。然如来出世本为此事。四十年来多方淘汰,不敢正言,但傍通耳。至此方许二乘外道皆得如来法身。一向皆权,今方说实。故此经为法华前茅,良有以也。一往所谈,显理究竟于此。向后从二卷初起,至四卷初法身章,皆展转发明此章之义。故彼章复以牛马性结之。临文自当证知。)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六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一
   (◎前显理中初明寂灭一心已竟◎次示如来藏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二译皆作具。)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记曰。此将示如来藏性真常无我,以破外道妄计神我,故兴此问也。初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然此藏体,从本以来不与一切染法相应,故云自性清净。诸佛证此,号为菩提涅槃,成三十二妙相。众生迷此,以为生死烦恼,作八万四千尘劳。是则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果德,故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但为五阴垢蔽贪痴妄想所污。故如大价宝而为垢衣所缠。其实自性常住不变。此是一切诸佛大乘了义究竟极谈。所谓常住一心法身真我者。大慧因而疑之曰。世尊向斥外道妄计神我,谓是邪见。今云有如来藏常住真我,岂不同彼外道所说我耶。然世尊说如来藏体常周遍,离于自性,不生不灭。然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斯则彼所说我,与佛无别。且世尊前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一切修多罗。今云有如来藏义。是圣教相违,自语相违也。然彼所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别有自性,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其语虽似,其义全非。实是邪见。故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儿识作本来人。此经以破邪为用。谓此邪见一破,即名正智。即可顿证一心。故大慧于显理究竟处置此一问。)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
   (记曰。此言法本离言,应机故有说,以显藏性无我也。谓如来说法,不同外道执一之论。但顺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故为著有相希求者说三解脱。为执假法者说如实际。为执差别者说平等法性。为执妄身者说法身。为乐生死者说涅槃。为认生灭为心性者说离自性不生不灭。为厌嚣喧者说本来寂静。为厌生死者说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皆如来藏之异名。故云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为执四大假我及认神我者说无我。其有愚夫,闻说无我,遂生恐怖。故如来乃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名如来藏自性清净。此亦随顺方便,本无实法。是故汝等当依于义,莫著言说。不应作我见计著。向云三乘为权,一乘为实。今言法身涅槃如来藏名,犹是方便建立。所谓我大乘非乘。以显寂灭心源,言思路绝,真妄两忘,方为自觉圣智究竟处。)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以喻显法因机异也。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故如陶家作器,泥本是一,随缘故器异。以况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唐译云。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饔胁畋稹H恢种种腔凵魄煞奖阏摺7ɑ?啤V罘鹬腔凵跎钗蘖俊F渲腔勖拍呀饽讶搿N饺缋淳哂腥ㄊ刀?恰V种种腔郏?艘磺兄种牵??臼抵且病I魄煞奖悖?蟮萌ㄖ且病H蝗缋匆允抵侵だ恚?史ㄎ薏怀埂Hㄖ撬捣ǎ?驶?薏灰恕F渌?捣ǎ??贾谏??韵さ接谝磺兄堑亍9试迫缋次???莆抑钔獾拦仕等缋床亍A罾氩皇滴壹??耄?肴?馔眩?驳梦奚掀刑嵋病F裢?獾浪?滴乙?H?馔颜摺N饺缋床刈孕郧寰唬?试瓶铡@胍磺邢啵?试莆尴唷V谏?宰跃咦悖?患偻馇螅?试莆拊浮>梢??先?馔选N狡腥?墼灯鸲??孕钥眨?每战馔选9凼??兄ё孕悦穑?梦尴嘟馔选H肟瘴拊盖螅?ㄎ?袒?谏?剩?梦拊附馔选H槐艘怨垩裕??庠谛小4艘蕴逖裕??庠诶怼C??灞穑?д哂χ??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记曰。此结成正义,诫令离过也。谓如来说法,乃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随其所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外道无此法印。故曰不如是则同外道。噫。如来无此法印,则同外道。痛令识法者惧。如来藏,乃佛性在缠之名。谓众生识藏乃如来也。故云如来之藏。依主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   缘与微尘
   胜自在作   心量妄想
   (记曰。此通颂无我也。人相继阴缘,乃凡夫所计五阴缘生假我。微尘胜性大自在等,乃外道所计神我。此皆心量妄想分别。其实本皆无我。◎前从初卷分别自性章以来至此,通约三门以辩邪正因果中,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竟,◎此下依理勘订以辩邪正二行分四◎初总示正行之方分四◎初能观之智有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记曰。此正请行也。前一往开示显理业已究竟。故大慧至此请行。问曰。前说唯心识观,圣智三相二无我观等,皆其行也。何特指此为行耶。答曰。此经直指一心,为顿教大乘。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故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说如来藏随染净缘成世出世法。以随业爱无知染缘而起,则如如正智即成名相妄想,为实我实法,故有生死。若观缘生无性,即名相妄想为如如正智,我法皆空,即是涅槃。唯此一心转变,更无别法。前虽节节说观,乃世尊直指当机,要令目前顿见诸法,缘生无性,顿悟无生,乃借观明心,正在显理。今从生灭会归一心真源,显理已极。故大慧因前五无间种姓故,观未来众生亦有顿根可成熟者,故特请修行无间。亦如前为诸菩萨所说修行大方便门,令其顿悟。前约观显理。此因机设行。故正在行也。以依无间之理,修无间之行。因无间之行,证无间之果。唯此一心,当下顿证。故人法因果,通云无间。实此经之宗趣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记曰。此正示行相,能观之智有四也。未来之机,非上根大智不能顿入唯心法门。故云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故二十七祖嘱达摩曰。震旦众生多有大乘根器,汝当于彼度人无量。是故鼻祖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自曹溪而下,传灯所载,皆成就四法得修行大方便者。但有丝毫不透,即为有间,不足称大方便矣。)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记曰。此释四法中初句义也。谓观三界诸法唯是一心。离我我所。本无动作去来之相。但以无始虚伪执著习气所熏,故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住处。随妄想分别之所显现。唐译云色行名言系缚。谓三界但以名言为体。若了妄想无性。则三界顿空。此当空观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唐译云。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记曰。此释次句义也。由观三界一切诸法既唯心所现。则虽有不实,当体虚假。如焰梦毛轮等,本自非有,但因妄想习气故有。由妄想无性,则一切法皆无性矣。无性故假。此当假观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记曰。此释第三句义也。以心境对待,故生灭之见不忘。良以心本无生因境有。今观一切境界如幻梦不实,则诸法当体不生。以唯心现故不生。既唯心现,则外境顿空,他不生也。外境既空,则内识不起,故云见识不生,自不生也。既无当心之境,亦无了境之心,当体无生,又何因缘而能生耶。故云缘不积聚,不共生也。由三界诸法皆从缘起,故云见妄想缘生,故非无因生也,今观因缘体空,则三界内外一体诸法皆不可得。以了诸法无实体故,生见悉灭,则证如幻境界,得无生法忍,离生灭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当中道义也。中观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但直观诸法唯自心现,缘生无性,顿证无生。约义而言,以例三观。非若他经所明历别次第比也。上三句属因。下三句属果。以意生身,因上三观而证得故。)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记曰。此释第四句圆成一心自觉圣智义也。谓八地以前,未离心意识,犹属对治生灭境界。及得无生法忍,住八地已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一切俱离。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云得自觉圣智善乐。以无生无不生,故得意生身。身土自他,无障无碍。)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熟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记曰。此释行成得果之相也。唐译云。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在,生于一切诸圣众中。前二无我中见法无我,住灌顶位,超佛子地,当得如来自在法身。及唯心观成,并圣智三相等,节节皆明此义。)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记曰。此结劝修也。华严九地圣人,现十界身,说法度生,庄严佛土,承事诸佛,作大佛事。所谓得意生身也。此言八地得者。以彼约行布断证,谓由八地断俱生我执已,证平等真如,著三昧乐。能舍三昧乐,发度生愿,故能现十界身,说法度生,如意自在,名意生身。故九地方得。此约顿机,但能一念顿证无生,离心意意识境界,从凡夫位即入佛境界,对位正当八地耳。非言渐断渐证依次而至也。故下文云。初地即为八,无所有何次。所谓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此但约通相言之耳。所谓顿悟一心顿登佛地。虽云诸地,乃借位以示悟有浅深,非是实有阶级次第也。古德云。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次示所破之惑有二◎初明缘生无性破依他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记曰。此蹑迹问,以明迷悟因依,广释上修行者大方便也。然修行之要。唯了依他遍计本无,圆成实有而已。故此先明缘生无性,以破依他起性。由外道不达诸法依如来藏若生若灭,乃妄计一切众生世界从我流出,谓之顿生。妄计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等二十五冥谛,谓之渐生。由此有无二见,皆依他起者。故世尊从前一往说诸法从因缘生,以缘生无性故说无生,破彼妄计。大慧虽领其旨。将谓实有因缘之相,但不知因缘之相何如。意谓若明达因缘之相,则不于诸法起有无二见,及执顿生渐生也。故兴此问。向下答意,先示因缘之相,后示因缘亦无。问曰。前显理行因果已周,真妄之辩已彻,何以复于因缘起疑耶。答曰。良有以也。此经顿教大乘。以一心为宗,断疑破执摧邪显正为用。以直观一心,顿断根本烦恼,顿证无生,立登佛地故。然根本烦恼有六,谓贪嗔痴慢疑邪见。然贪嗔痴,本是如来三德秘藏,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有情皆具。但慢疑邪见,二乘外道居多。以疑谤正法,横生邪见,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与正法相抗,违背正觉,是以最为坚执梗化者。世尊四十年来,多方弹斥,至此根机已熟,故顿拔疑根,力催邪见,令其正信一发,即可顿证无生。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是故此经专一断疑破邪,以显自觉圣智,所以已蒙究竟开示。而复蹑迹重重伸疑致难者,直令行人纤疑尽净,方能的信自心,更不向外驰求耳。故从上诸祖,乃的信自心到不疑之地者。非此外别有方便也。此后终篇大旨,概不出此。)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氎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记曰。此示外源相也。亲能生起为因。疏能助起为缘。一切诸法未有不从缘生者。且如泥团为因,柱轮绳水木人工为缘,而成于瓶为果。至若缕草种酪为因,氎席芽酥为果。以类诸法皆然。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故云前后转生。内外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记曰。此示内缘相也。为从无明爱业等十二因缘,立缘之名。从缘而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之名。虽有三世因果,了无差别。但是愚夫妄想分别见耳。此即示缘生无性义也。)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记曰。此示因相也。因即是缘。以心境互为缘起故。但约生起义为因,助起义为缘耳。唐译云。谓内外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处,即作生死因,必有当来果,故为当有因。作即生起,此当因缘义也。若了生本无生,则无涯生死顿断。)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记曰。此当所缘缘义也。唐译云。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谓若根若境,通为所缘,而起憎爱取著,能致后有生死不断,故云相续因。)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记曰。此当等无间缘义也。唐译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以妄想不断,因果相续,故名无间。)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记曰。此当增上缘义也。唐译云。谓作增上事,而生于果。谓单境不能生果。必假心为增上。以心是境之增上缘故。如转轮王,于受用境,变现自在。)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记曰。此当分别缘义也。魏译云了因。唐译云显了因。谓分别生能现境相,如灯照物。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若一心不生,则万法俱寂。故一切法,但以分别为因。楞严八还中分别缘,即此义也。以上四因,心境合会,作业成就。到此则分别显了,因果历然,故云了因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记曰。此无想断灭因也。谓无想外道,心虑(厂@火)凝,于妄相灭处,遂作相续已断,而生无妄想见,以此为因,感无想报。以待灭为因,故云待因。论中无此。以此经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然此六因,真妄皆具,圣凡齐禀。以法界所宗不离缘起故。良由不达缘起,妄执诸法实有自性,故成偏邪,但名妄想。若了缘起无性,则法本无生,真妄皆空,圣凡齐泯,即是自觉圣智。且此因缘诸法尽属生灭。意显本不生义不属因缘。故下云渐顿俱非,以示真无生义。)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记曰。次明本不生也。唐译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我相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记曰。此征释无生义也。谓诸法不一时顿生,亦非渐生。若顿生者,则不分能所先后,无因果相。若渐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魏译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云何名父。未得身相者,单言未得果相,不得言因也。)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
   (记曰。此明法本离缘,但妄计因缘相也。谓诸法当体寂灭,本自无生。若言因因缘而生诸法者,皆妄想分别耳。故魏译云。愚痴凡夫,自心观察次第相续不相应故,作如是言,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能生诸法,大慧。如是次第诸法不生。虚妄分别,取法体相。唐译云。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言因攀缘等者。谓亲能生起者,曰因缘。心取外色等尘,曰攀缘。即所缘缘。内外法更互转生,相续无间,曰次第缘。即等无间缘。心是境之增上缘。识论广明。但名同义别。以此明缘生诸法。彼论识具缘相耳。)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记曰。此结示法本无生,不可作因缘见也。何以诸法顿渐不生,以一切法唯心现故。既唯心现,则心外无法,无可生者。以自共相皆无自性故。既无自性,则谁为生者,故皆不生。但除妄识分别为有生耳。其实无生。唐译云。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自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唯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顿渐生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   亦无因缘灭
   于彼生灭中   而起因缘想
   非遮灭复生   相续因缘起
   唯为断凡愚   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   是悉无有生
   习气所迷转   从是三有现
   (记曰。此颂法无生灭,本自离缘也。初一偈,谓一切法本无生灭,但诸凡愚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而起因缘之想。次一偈半,妨难。难曰。向因凡愚妄执诸法灭而复生,故世尊说因缘相以遮遣之。今者何言因缘亦无耶。故偈答曰。非是遮彼灭而复生者而说因缘。但假以因缘名字以破彼凡愚妄想耳。亦非实有因缘之相为彼生法也。况一切有无缘起之法,尽是无生,岂有因缘之相耶。末半偈,又通难。难曰。既无因缘,今此三界从何而起。答曰。但从众生习气迷转,乃自妄见三界之相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故云,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   亦复无有灭
   观一切有为   犹如虚空华
   摄受及所摄   舍离惑乱见
   非已生当生   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   斯皆是言说
   (记曰。此颂正显实义也。谓一切生灭因缘有为诸法,尽属虚妄之见。真实本来无有生灭。但见一切有为之法如空中华。远离能取所取一切妄见。则顿见诸法本无已生当生。而彼一切因缘和合之相,皆是言说,非实法也。始因凡愚妄执异因能生诸法,起有无断常二见。故世尊先示因缘生法,破彼无因,令观诸法缘生无性,了悟无生。今无生之理既彰,真实之义已显。故此特示本无生灭,不假因缘。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斯则直指一心真源,以显究竟第一义谛,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也。观者应知。◎上明缘生无性破依他起竟◎下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二译皆心法门。)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记曰。此亦蹑迹伸疑致问,以明妄想无性,以破遍计执也。由初卷末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意谓言说是妄想相,且所说能显第一义。既能显第一义,何以名妄想耶。故此请问言说妄想相,及所说第一义。若能通达此二种义,则远离遍计。亦可以此法门,净治众生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唐译云。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唐译云。谓意念怨仇先所作业生。过即过恶。)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唐译云。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记曰。此示言说相也。谓妄见男女身分颜貌好丑,及一切资生器物美恶等相,妄起分别而有言说,名相言说。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妄计分别吉凶美恶等,名梦言说。忆想自他冤亲爱憎等先所作业,妄生分别而有言说,名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时来八识含藏自类戏论种子习气,猛然鼓发,故生分别,名无始妄想演说。一切言说,不出此四。以妄想为言说因故。离此四外,则无言说。无言说处,即第一义谛。非言说能显第一义谛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魏译云。惟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著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唐译云。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唐译云。依头胸喉鼻唇腭齿舌和合而起。)
   (记曰。此示言语因缘相也。谓众生言语所出,以前四妄想为因,此头胸等八种为缘,故有言说。老氏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竺-二+侖]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此所谓妄想缘气,识风鼓扇,无故而出者,故无谓耳。以此观言语相,则音声体空,本不有也。众生语言如此。至若佛之言说,如天鼓音,故其说法有六十四种梵音,特非妄想比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示言语妄相二皆性空义也。谓妄相言说若各有自性,则为定异。若不待因生无所显示,则为定一。今言语既因妄想而生,非定异也。言语但是音声相,以音声质直无文,如风鼓窍,无所显示。由妄想力。屈曲杂出,有所显示。能所历然,非定一也。以非一非异,二皆性空,故都无实义。)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记曰。此示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大慧意谓凡夫由妄想言说既能显示世俗谛。而圣人亦以言说显示第一义谛。今妄想言说既非一非异,不知圣言量与第一义是异不异。故问云。为言说即是第一义,是不异也。为所说是第一义,非不异也。佛答谓异与不异,二者皆非。唐译云。何以故。以第一义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圣乐处者,乃诸佛自受用境界,离心意识,非言说可到。而言说第一义者,如标月指耳。如指但能标月,不能到月。因指观月,月非指也。故云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记曰。此明言说不但非第一义,而亦不能显第一义,伸明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以第一义乃圣智自觉所得境界。非言说妄想觉境界。而言说妄想岂能显示。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教外别传之旨,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两忘,心境双绝,唯证相应,岂妄想言说分别可得。)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记曰。此重明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谛之所以也。然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有三义故。以第一义者,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属因缘和合所起,岂彼生灭动摇因缘所起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超然绝待。无自他相,岂彼自他对待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现量境界,永离一切种种外相,岂彼妄相心外取法分别语言而能显示耶。由此三义,所以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谛。是故结劝,若观第一义当离言说诸妄想相。方许可入。所谓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方有少分相应耳。是故前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故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   亦复无言说
   甚深空空义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说法如影
   自觉圣智子   实际我所说
   (记曰。此颂直显离言方为实际,以洗行人名言习气,方能实证也。然此偈稍略。唐译云。诸法无自性。以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一切法无性。离言说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先赐相似物。后赐真实者。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后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观此王及长者之喻。足征楞伽以往四十年中所说诸法,皆相似语,未显真实。既经淘汰多方,根机已熟,方说自证真实离言之道。正法华所谓先以三车引导诸子。然后等赐大白牛车,宝物庄严,令其驰骋,游戏快乐。此圣人说法之仪式也。问曰。诸判教者,但云法华开权显实,而未闻言此经预为开显,何以会通。答曰。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佛知见者,即所谓唯心现量自觉圣智,乃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心真实佛性义也。唯此一事,更无余事。诸佛圣人因此缘此出现世间。故所说法从始洎终,直为开显此一事耳。相以众生德薄垢重,不敢顿示。恐彼惊疑不信,返致谤法之愆。故大慈隐忍,但以骈目枝指。及致众志贞纯,方堪说实。故此经顿示如来藏心自觉圣智。若有悟此心者,一念顿登佛地,不劳多劫修行。此所谓顿教法门也。为欲革彼三乘渐弊,故云顿教大乘。然为法华前象,故预为开显。圣人说法,始终一贯,前后相须。故有秘密不定之教。且所说法虽有多种,大约不出理行因果四法而已。各有权实。此四各归其极,入于一实。则圣人之能事毕矣。然四十年中所说之法,不离心境对待,能所真妄,生死涅槃。故其闻者将为实法。未舍名言习气。终在门外,止宿草庵。至于此经,则彻底掀翻,打破窠窟。一切俱离,顿示一心自觉圣智。此则显理已极。然而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理,以显一乘之实理也。以此实理正智,将为真因。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是已。至于法华,则藉此真智为因,以资妙行。故一花一香,举首低头,合掌称名,皆成佛道。是以真行契真果。然所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行,以显一乘之实行也。以此实行冀登实果,故三乘人一一授记,历事多佛,方成佛道。若非借此真因,纵使再经尘劫,将恐终滞化城耳。二经宗趣虽异,理实冥符。至于楞严,则理行因果一一皆真。乃是通会前权都归一实。三乘统收,五性齐入。融会一代人法理行因果,总入如来妙庄严海。此尤见如来说法始终一贯也。观者若不明此通途说法仪式,纵悟自心,亦不能开示童蒙。所谓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笼。亦不诣究竟实际。以未达如来本怀故也。因便及此。观者勿厌其繁。◎上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已竟◎下明心境俱亡以显圆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8:45 , Processed in 0.17287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