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71|回复: 1

[原创]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9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一集)  2011/5/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八十三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倘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一向专念,而欲往生,无有是处」。这几句话我们要特别重视。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祖师大德劝导我们,三辈往生,前面说到过,跟八万四千法门来比较,这个法门是易行道。但是,要不能把烦恼伏住,像此地讲的,不是真正为了生死,那还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关键,我们是不是把两个世界看透、看清楚、看明白了。娑婆世界苦,真的觉悟了,它是真苦,它不是假苦;极乐世界的乐是真乐,不是情执里面所说的乐,在那边修学没有任何障碍。老师是诸佛如来所赞叹的、所尊敬的阿弥陀佛,那是老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亲自指导,并不是由其他人来协助。我们知道,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每天那么多,可以说分分秒秒都不间断,来自遍法界虚空界十方刹土的众生不知道有多少,阿弥陀佛能应付得了吗?我们常常用我们凡情来推测、来观察,我们不知道极乐世界的真实状况。我们根本就不能理解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不知道!弥陀确确实实能应化无量无边的身,一个人往生,他就现一个相,单独教他,这样的学习环境到哪里去找?我们喜欢大众在一起学习,阿弥陀佛有讲堂,讲堂无量无边。每一个在讲堂坐的人都觉得阿弥陀佛为自己说法。这种感觉我相信我们也有,我们讲堂人不多,二、三十个人,老师教学,学生会感觉得老师今天这堂课是为我讲的。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会感觉到每一堂课都是为我自己讲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消除自己的业障,让你时时刻刻法喜充满,这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人常生欢喜心,不会有杂念、不会有烦恼,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决定不可能在那个地方发生。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威神,阿弥陀佛的佛光照注。
  所以,我们要真为生死,我们不为别的,六道生死太苦,太可怜了!为什么还要干这个事情?为了生死才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真正相信弥陀净土,真正想生到极乐世界,真正想亲近阿弥陀佛,以深信愿。菩提心,在二十多年前,我们提出《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这是深信,菩提心的自受用。我们用真诚,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我们要像诸佛如来一样的真诚,用真诚心生活,用真诚心工作,用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诚。真诚心的自受用,清净平等觉;真诚心的他受用,大慈大悲。慈悲上加个大字,没有条件,大乘经教上常讲「无缘大慈」,这个缘就是条件,没有条件的。「同体大悲」,为什么没有条件?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跟我自己是同体,是一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深信愿,深信切愿,恳切的愿望,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希望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如果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没有深信愿,纵有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所以,真信、真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
  下面念老为我们开示。「敬祈」,恭恭敬敬,祈求「当世行人」,当世是现代,现代修净土的同学们,「慎莫初闻净宗易行」,慎是谨慎、小心,千万不要误会,听说净宗是易行道,「便生轻慢」。对於这个法门、这个宗派就生轻慢心,就是不尊重它,为什么?它是易行道。八万四千法门是难行道,难行道你能不能行得通?你行不通。易行道这条道路是你决定可以走得通的,你这一生真的能成就。不但不能轻慢,要生尊重心、感恩的心,阿弥陀佛知道我的根性很劣,用这个法门帮助我、成就我。如果轻慢,「信心虚浮,志愿弛缓,口谈净业,心恋尘缘」,这四个字非常非常重要,心里面还贪恋五欲六尘,还贪恋这个世间,「如是求生,当待驴年」,那就是没指望了。你们看看生肖,十二生肖有没有属驴的?到驴年你才会成就,没有驴年,这是古人常说的话,就是你决定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要把尘缘彻底放下,不再有丝毫贪恋。
  尤其现在灾难频繁,我们从媒体的报导,网路上所看到的,更应当高度的提醒自己、警觉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而且时间短促,我这二、三年当中,我的净业一定修成。怎么修成?尘缘彻底放下,深信切愿,一向专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把握,这就对了。如果这个灾难过去了,你还在这个世间,那你就有任务。什么任务?收拾灾难的残局,帮助社会恢复秩序,需要你的智慧,需要你的方法,需要你的经验。这就是需要你修学的功德,帮助苦难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菩萨事业。我不是菩萨,我怎么能做?信愿念佛成功了,这个人就是菩萨。还在这个世间,他就能帮助诸佛菩萨教化众生。
  底下一段说,「又本经三辈与《观经》九品,是否相配,古说不一」。这一段是帮助我们断除疑惑的。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有看法不一样,我们遇到了,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论为同者」,这个经上的三辈跟《观无量寿经》的九品是一桩事情,「有昙鸾诸师」。昙鸾师的《略论》说:「生安乐土者,《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这昙鸾法师说的,这是古代净宗大德。「又《净影疏》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这是隋朝慧远法师说的,那就是说明,三辈跟九品是一个意思。「又嘉祥《观经疏》云:《无量寿经》但明三辈。此」,这个此就是指《观无量寿经》。「此中开三辈为九辈,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於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也。」这都是主张相同的这些祖师大德。「又憬兴曰:今即合彼九品」,今是讲此经,彼是《观经》,「为此三辈」,为此本就是本经三辈,「故其义无异」,没有两样,三辈就是九品,九品就是三辈。「又莲池曰」,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又天台」,这是智者大师《观无量寿经疏》,「谓此经九品」,这此经是《观无量寿经》,「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大本就是《无量寿经》。智者大师也是这个说法。这是说相同的。
  「至於主张两经相异者,则灵芝、孤山等诸师」,这些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也都是负有盛名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看法跟前面这些祖师大德不一样。灵芝、孤山诸师这都有举例子。「灵芝师谓三辈止对《观经》之上品,不摄余六品」,就是九品里面,《观经》上的三辈,他说只对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下三品不在其中,这是他说的。为什么?他也有他的道理,他说「因《观经》之中品及下品,皆未发菩提心也」,都是经典上有依据,没发菩提心,这灵芝说的。「孤山稍广,谓此之三辈只摄彼之上品与中品,不摄下三品」,《观无量寿经》的下三品,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不在其中。「因本经中三辈往生者皆是善人」,那下三品是恶人,不是善人,「而彼《观经》中之下三品皆是恶人,临终忏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诸师皆谓两经不能相配也。」说得都有道理。
  我们再看,「莲池大师於《疏钞》中」,这个《疏钞》是《弥陀经》的疏钞,会通这两种说法,会通两种说法。「《疏钞》曰:草庵《辅正解》曰」,也引用祖师大德,「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天台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说的,「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就是讲孤山跟灵芝,他们是就行因,修行的因,所以「止齐」,齐就是平等,跟中上平等,中辈、上辈平等。下辈因为是恶人,恶人往生,不是善人。「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每个人讲的都有道理。「克实而论」,跟你讲真话,「则烦恼不异菩提」,烦恼跟菩提同是一个自性,觉悟的时候叫菩提,迷的时候叫烦恼,迷悟不二。「始恶何妨终善」,那个恶人忏悔之后他就是善人,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恶人真的回头了,比善人还要善,你怎么能说他是恶人?说「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改邪归正,他就是圣贤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就成佛了,你能说这个恶人不能成佛吗?那这句话怎么讲?所以「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不需要怀疑,怀疑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那叫佛知佛见。我们在大乘教里面明白、搞清楚,阿罗汉就不执著了,菩萨就不分别,佛不起心不动念,平等。
  「上之会通,甚契法要」,契是契入。天台智者大师的主张,「两经相配者,乃著眼於往生后之阶位,而未论及其因地之行持。灵芝诸师指为异者,乃专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则《观经》之下三品,不能齐於本经之下辈矣。」看法不一样,这个看法还是执著。灵芝诸师他们执著,这个人早发菩提心,那个人很晚才发菩提心。早晚发心有差别吗?我们细心去观察,应该没有差别,早成佛跟晚成佛是一不是二。成佛之后,没有先佛跟后佛,没有古佛跟今佛,那是凡夫的执著。江河里面的水,先流到大海跟后流到大海能有分别吗?有差别吗?没有差别。一千年的暗室,一盏灯点著就照明了,一百年的暗室,点一盏灯也照明了,它有差别吗?何况大乘法里面,在在处处都教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这种分别执著放不下,这是障碍,这属於所知障。贪瞋痴慢疑是烦恼障,研究这些经教就变成所知障,拿这一部经来批评那一部经,拿那一部来批评这一部。
  所以,佛知道后来有这种情形,他老人家在般若会上完全否定,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谁要说佛说法,叫谤佛。他有没有说一句话?我们现在完全知道,他真没有说一句话,他要说话,他变成凡夫。不说法怎么说了四十九年,怎么讲那么多经?这是说明他为什么没有说法?佛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说什么法?这是真的,这可不是假的。有人问过我,我给他的解答,我说那是什么?反应。佛说法,佛真的没有说法,反应是你自己念头的反应。因为你有感,你有求佛,你向佛请教,提出了问题。佛并没有思考一下,你提这个问题,我想一想我怎么来答覆你,那他就说法了。佛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直接就答覆你了。所以佛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如果你会听,你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当下就大彻大悟,你就成就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虚妄在分别?
  今天科学家,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我们一个善念或者一个恶念对这个水,我喜欢你,我讨厌你,用这种言语、这种心态,它反应给我们的结晶不一样。我们的善念、善言,反应的结晶非常美,恶念、恶言,反应的图案非常丑陋。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说我想一想,我再怎么反应你、回应你?没有,直接的。这科学实验出来了。我们是有意、有心,有意对待佛,佛是无心无意回答我们,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完全是个反应,像敲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就不鸣。我们敲鼓的时候,鼓并没有想一下,我要怎么应对你?没有。这是自然的反应,在佛法里面是自性的反应。如果他起心动念,他就不是佛。起心动念,他还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什么?菩萨,他不是佛。菩萨没有分别执著,如果有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我们总是用凡夫境界来观佛,把佛也看成凡夫了,这错了!
  极乐世界真有三辈九品吗?我们学净宗学了不少年,《无量寿经》也学了十几遍,我在前面讲了很多,三辈九品真的是假的?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为什么不能说它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们所证得的层次确实不一样,有人证得深,有人证得浅,所以就有三辈九品。为什么不能说它有?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第二十愿所讲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话怎么办?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实报庄严土的菩萨,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是这个境界。但是他烦恼一品没断,带业往生的,怎么能作阿惟越致菩萨?所以,不能说它一定有,也不能说它一定无。就像我们在《华严经》上,学了这么多年的《华严经》,我们明了,圆教初住菩萨以上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你能说它有吗?大家好好想想,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里头还有什么等级?有等级就有分别、有执著。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了,初住菩萨就不起心不动念了,四十一位菩萨个个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不是平等了吗?哪来的阶级?真不好懂。
  那佛说的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等觉,四十一个。於是我想起了,我从哪里想起的?从前面,这学《华严经》学出来的。须陀洹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须陀洹,他还有见惑的习气。到二果斯陀含,习气断掉了。断掉这个习气之后,要断思惑,思惑有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证得阿罗汉。但是阿罗汉还有思惑的习气没断,习气断尽,他升级,他就升到辟支佛。这见思烦恼的习气。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都没有了,都断掉了,他要断什么?他要断尘沙烦恼,就是分别,分别断掉了他就成菩萨。但是菩萨还带著有尘沙烦恼的习气,尘沙烦恼习气断尽,他成佛了,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起心动念没断,要知道起心动念叫做无明,无明没断。他把起心动念断掉,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断了,他脱离十法界,他变成什么?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无明破了,不起心不动念了。无明有没有习气?肯定有。我们从这个地方懂得,无始无明的习气要断尽,他就成佛了。
  所以,这四十一个阶级,是无始无明断的程度不一样。无始无明的习气,古大德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古人的比喻用酒瓶,用酒瓶做比喻。譬如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阶级,我们用四十一个酒瓶,统统装满酒的酒瓶,同一天装进去,在酒瓶里已经装了好几年。那个酒瓶里面的酒倒干净,擦干净了,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滴都没有了,这就是什么?就是无明烦恼断了。把无明烦恼比作酒,真断了,闻闻酒瓶还有味道。如果我们每个月倒一瓶酒,这四十一个酒瓶就是四十一个月,每个月倒一瓶,我们用这个比喻。第一个月的闻闻那个味道一定很浓,第二个月的时候就淡了,第三个月就更淡了,大概到了第四十一个月的时候,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叫成佛了。我对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是这种体会。所以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没有是什么?他那个习气确实有浓淡不一样,但是习气不碍事,不碍他的智慧,不碍他的神通,不碍他度化众生的弘愿。一切众生有感他都能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他能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能现菩萨身。三十二应是三十二大类,包括所有一切众生之相他都能示现,所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真能帮助人解决问题。
  对於这四十一个位次,我们要这样看法。反过来,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也是这个看法,就没错了。性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弘愿威德不可思议。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身相跟阿弥陀佛一样。经上佛没有说,品位不同身相就不一样,没这个说法。而四十八愿里面讲的,到极乐世界的时候相貌完全相同,跟谁相同?跟阿弥陀佛相同,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佛是随顺我们世间人讲的,皆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无量寿经》上说的。但是佛在《观经》上讲的不是这样,佛的身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都一样,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虽有四土虽有九品,是真有,但是你在形式上你完全看不到,你在相上看的几乎完全平等。如果从烦恼习气上看,不一样,跟《华严经》四十一个位次是同样的意思。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学佛,特别是大乘,决定不能有疑惑,疑惑一定要把它解开,佛的经教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帮我们断疑生信。可是经教要熟读,绝不是听个一遍、两遍就行了。以前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跟李老师学经教,老师就给我说过,讲到什么?讲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真正要学习,那就是不断的重复,重复次数愈多愈好。老师告诉我,你在哪里看见过学一遍就开悟了,有没有?没有,一遍开不了悟。不但是学,讲经,这个经我已经讲过一遍,你开悟了吗?没有开悟。古人开悟,绝大多数就是一部经,讲一百遍、讲两百遍、讲三百遍,到最后开悟了。为什么?他心用在一部上,用久了心就定了,定会开悟。所以他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戒,「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条就是戒。所以,就学一部经,你一生就讲这一部经,肯定开悟,为什么?你专心。古人有一生讲两百多遍《阿弥陀经》的,他不讲别的,他就讲这一部,什么地方请他讲经就讲这一部,讲到最后大彻大悟。那大彻大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他不是同居土,不是方便有余土。这个秘诀李老师告诉我的。涉猎太多了,你的心分散了,杂了。
  必须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应机说法,根性不相同,佛讲的就不一样,他应机说法。佛讲经没有预备的,没有通过思考我要给你怎么讲,没有,不同的根性去叩问,他就不同的反应。执著空的,佛跟他讲有,执著有的,佛给他讲空,破他执著而已!你问佛,佛没有说法。你说:佛你说的矛盾,怎么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到底是空还是有?佛说:我都没有说。你不会听,你要会听的话,要听,这以前也是李老师常说的,要听佛弦外之音,那话里头有话,你要会听。你死在句下,你就错了,你不会听。读经不可以死在文字之中,所谓不能死在句下,听经不能死在言说之中。马鸣菩萨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真的叫会听,读经他会读。用妄想分别执著来读经,你所读的那些意思全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意思,全是你自己的。如果你自己真能够离一切相,那意思就出来了,什么意思?无量义。不同根性的人来了,对你用这个义,对他用那个义,全是正确的,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不是从阿赖耶识流出来的;阿赖耶识流出来的是假的,是从真如本性流出来的,这个要知道。
  我们接著看这个后面。「莲师末后曰,始恶不妨终善」,这句话「深契圣心」,圣是如来,本师释迦牟尼佛。恶人不要记住他的恶,要帮助他回头向善,他就是贤人,他就是善人,这是佛陀的教化。「恶人临终如能忏悔发心,至心念佛,则恶人已成善人」。忏悔之后,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为什么?他发心,他真信了,真正想求生净土。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讲发菩提心,他老人家的注解,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注子,佩服到极处,为什么?自古以来这些高僧大德、祖师大德没有说过,蕅益大师说破了。他不是讲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他不是这样讲法。他讲你真正相信,真正想生极乐世界,真肯念佛,你就发了菩提心,你是无上菩提心。讲得有道理!那我们晓得,乡下这些阿公阿婆,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根本就不懂。他真的往生了,预知时至,走的时候瑞相稀有,他真的往生了。你说他没发菩提心,他发了,你不知道。蕅益大师这么一点破,我们恍然大悟,他怎么没发菩提心!所以,恶人已经成善人,忏悔,真正求生极乐世界,他已经发了菩提心,当然「蒙佛摄受,随愿往生。故莲池大师曰岂不贤圣同科,同登极乐也」。上上品往生的,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也见阿弥陀佛,而且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下下品跟上上品差不多,没什么分别,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
  「由上可见,此经三辈,彼经九品,实相配合,不容或疑也」。这一段是怕研究经教的人,看到祖师大德有这种种讲法就起了疑惑,那你就错了。所以莲池大师特别把两种说法详细解释,它没有矛盾。告诉我们,三辈九品确确实实是一桩事情,不必再怀疑。「又《报恩论》曰:此经上辈当出家」,这个当,上辈讲当出家,「中下二辈当在家」,这经文上有,「乃从其多数,粗举大凡,故云凡有三辈。《观经》就此大凡,略开为九,而又极其优降」,优是上上品,降是下下品,「以括」,括是包括,「无量行因之不齐」。「此论极好」,这个讲法讲得好,因为每个人修的因不一样,前面说得很清楚。信心不一样,有人信得很深、信得很坚定,有人信得比较浅,浅深不相同;发愿,愿有强弱不相同;行,念佛,念佛功夫不相同。往生到极乐世界,因地修行的因不齐,所以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这里面的理、事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上上品往生者,弹指往生,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须臾历事诸佛,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乃三辈中极优者也。」这是《观经》里面讲的。三辈当中极优的,这是什么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功夫,功夫有三等,中辈的事一心不乱,下辈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下辈生凡圣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乱的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的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土,法身菩萨,那不是普通人。所以,古大德有个说法,我们后面会念到,古大德认为,上辈往生是四地以上的菩萨。但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好;换句话说,依照善导大师讲法,我们有分,我们真的好好用功的话,确实可以在这一生当中生实报庄严土。
  我们在大乘上了解了,真的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专念,那就到上辈去了,问题是你能不能放下。大乘教里给我们讲,放下执著,你就生方便土;放下妄想,就是放下起心动念,你就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练什么功?练不起心不动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如如不动是禅定。定、慧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去练,练不起心不动念。如果练不分别不执著,那你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如果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著,你往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我们真干、真练,我们就有分,不必要证得地上菩萨果位。我们真能干,就可以跟他平等,跟他等齐。
  真的上上品往生的,上辈上品往生的,这个人往生自在,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实实在在的说,我们讲这个经讲得多了,真正能够自在往生,预知时至,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功夫成片的上品,上三品。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下辈,下辈上生就有这个能力,就能够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为什么?我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统统放下了。我们统放下了,阿弥陀佛知不知道?知道,我们的信息传递到他那里去了,我现在想去,他就来接引。没有不接引的,我们才起心动念他全知道。佛的慈悲、佛的弘愿、佛对我们的恩德,我们不知道,佛光注照我们,我们没有感触,什么原因?我们自己本身有业障。业障是什么?就是分别执著。所以分别执著淡一点,那个光我们就有点感触了。真的放下了几分之几,不要说是百分之百,放下个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我们跟西方阿弥陀佛这个热线就接通了,就没有障碍了。所以放下真的是重要!我初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教我放下。太重要了!
  所以弹指即生,这一弹指说速度之快,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这一闻法马上就开悟,就像惠能大师一样,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听祖师讲《金刚经》,不到一半就开悟了。须臾,很快,他就有能力分身去参访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自己本身,自己这个身在阿弥陀佛讲堂上没动,还在听经闻法,分身已经到十方诸佛国土,供佛是修福,闻法是修慧,福慧双修,那还得了!「次第受记」,每一尊佛都给你授记。你什么时候成佛,你这个佛,佛的名号叫什么,你在哪个世界度哪些众生,都会告诉你。「还至本国」,那是分身回来,自己真身如如不动。「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我们讲一切法的总纲领,无量无边法门的总纲领你全部都得到了。是乃三辈当中最优的,最高的。
  「下下品乃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临终忏悔,十念往生者,乃下辈中最下者也」。下品下生,什么人?造恶的,五逆十恶。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五种。这五种是作恶到了极处,堕无间地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善友,劝他忏悔,他真的认错,我错了,真错了,回心向善,愿意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也能得生。这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真正不可思议。「《观经》明其最优,兼指最下,故谓极其优降」。这就举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上品上生的,一个是下品下生的,五逆十恶。「二经乍看似异,而实旨正同也」。都到极乐世界去了,五逆十恶只要临终忏悔,都还来得及。下面这个经文就正式要给我们细讲,注解里头细说。我们看经文,先看上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一段经文给我们介绍的上品上生。向下,这是念老的注解。「经中上辈往生是否凡夫有分,乃净宗一大问题」,我们凡夫有没有分,这大问题。「古德有谓是乃菩萨之行。如谓上上品须四地至七地之菩萨,上中品须初地至四地之菩萨,余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达。」就是凡夫最高的中品中生。中品上生以上,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这四个位次都是菩萨的,凡夫没分,古大德所说的。「若如是者,则弥陀大愿之无上,西方莲国之独妙,持名法门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胜,皆成戏论」,这开玩笑了。这个需要详细来解释,要认真来学习。
  「若如是者」,如果果然像古德这样讲,九品前面四个位次都是菩萨,凡夫没分,阿弥陀佛的大愿怎么可以称无上?极乐世界的独妙,独妙也不能称;持名法门的易行,易行,上面四品不能去,这个易行也讲不通;往生妙法的殊胜,统统都是开玩笑,戏论就是开玩笑。阿弥陀佛会不会给我们开玩笑?释迦牟尼佛会不会给我们开玩笑?不会。佛法里头从来没有戏论,佛教一切弟子要断绝戏论,哪有自己还说戏论的道理?「直使不可思议之净宗妙法,亦复成为可思议之法矣」。古人这个说法,那净宗就不是不可思议,可以思议。「故此实为净宗之关键,前於本解(贰)概要中,虽略论一二,未尽其旨,试更详之」。在概论里头曾经说过,没详细说,这个地方我们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古说之非」,古人讲的讲错了。谁说他讲错了?唐朝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破旧说」。善导大师,日本人非常崇拜。我们到日本去参访,发现日本人对中国祖师大德最崇拜的,第一个是善导,第二个是智者大师,到处都能看到两位大师的塑像。有木雕的、有石头造的,像都造得很大,非常普遍。净土宗很多寺庙都用善导大师的名称,叫善导寺,你一看到善导寺,就知道这是净土宗的。我曾经向他们请教,我说,听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你们有没有这个说法?有。他们世世代代相传,善导是阿弥陀佛,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佛再来的。「大师於所著《四帖疏》中论云」,《四帖疏》就是善导大师注的《观无量寿佛经》,善导大师注的,这个里面他说了,说得很清楚。「又看此定善」,这个此是指《观无量寿佛经》,「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个说得太好了!这就是说明四土三辈九品我们有分,只是遇缘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别。「上品三人」就是上辈的,我们《无量寿经》上讲上辈,「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这个大凡夫、小凡夫、恶凡夫,全是凡夫,这是什么人?念佛的人。这个法门,遇到这个念佛人。
  我们继续往下看,「以恶业故」,这特别是讲下品凡夫,下品三人,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藉善是藉著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古师谓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这个看法错了,如果是这样看法,你自己失掉机缘,而且你还误了别人。「疏中复引《观经》十则,以证其说。兹不具录」。我们把这个十则,《观经》十则查出来了,我们在此地要好好的来学习。这是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说的。
  「第一如观经云」,《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佛告韦提」,韦提希夫人,「我今为汝广说众譬」,就是比喻,「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这是第一个证据。韦提希夫人是凡夫,在家妇女,遭遇家庭的变故,这经典上记载得很清楚。她的儿子,这是太子,受了提婆达多的挑唆,提婆达多教太子,用现在的话说,发动一个政变夺取政权。把他的父亲囚禁起来,自己宣布做国王。希望把他父亲饿死,关在牢里面,不给他饮食,也不准任何人接见。他的母亲,就是皇后,到监牢里面去看他。看监牢狱不能不让她进去,别人不可以接近他,夫人可以接近他。夫人把身上涂著蜜,进去之后,让国王舔她身上的蜜,这样子带进去。所以国王每天能够还维系著生命。以后这个事情被太子知道了,把他母亲也囚禁起来,本来想杀掉她。这个时候,他母亲一点办法都没有,才求佛。她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求佛来救她。她一动念,佛就知道了,佛从空中降下来,在宫廷里面给她说法,这是《观经》的缘起。教她十六种观法,第十六就是念佛法门,一向专念。所以他说,我今天为你广说许许多多的譬喻,也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这是「一切凡夫」想修净业,这是证明净土是为一切凡夫。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这是第二个证据。你看看西方净土是为一切烦恼非常严重的人。我们今天都是被烦恼所害,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每一个字都具足。我们知道这是烦恼,断不掉,放不下,为烦恼所缠缚,没有能力离开六道轮回。释迦牟尼佛慈悲,为我们,未来世就是我们现在,这一切烦恼深重的人说清净业。「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者」,这是第三个证据。观是观想,观不用心意识,用心意识叫想,不用心意识叫观,用真心,不用妄心,一心求愿西方极乐世界。「四言,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见彼国土」,看到极乐世界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以神力,把西方极乐世界显现给她看,她看到了。「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者」。韦提希很幸运,跟释迦牟尼佛生在同时代,成为释迦佛的护法。急难的时候,这是生死关头,佛来解救她、来帮助她,她有这种幸运。佛灭之后,以后的众生,特别是现在,浊恶不善,五苦所逼,这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云何当见彼佛国土,云何是怎样,才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这是第四个证据。
  第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第五个证据。佛教她观想,十六种观法,任何一种观法观成功了都能往生。佛说出这十六种方法,念佛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这是属於观想;有观像念佛,观佛的塑像,造像;有持名念佛。世尊、祖师大德,乃至观音、势至,都劝我们用持名念佛,持名是第十六观。所以这里说,佛告韦提希夫人,你以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眼睛好的,而不是生盲;生盲是小孩一出生眼睛就瞎了,当然他不晓得太阳,他没见过。不是生盲,眼睛瞎了,跟他讲太阳他有印象,他还能观想。观想落日悬鼓,观想西方,西方在哪里?太阳下山那个地方就是西方,常常想。观想成功了,这个落日就在你印象当中,你睁开眼睛,看到落日这个相,闭上眼睛也看到落日这个相,这观想成功。实在讲也很不容易,这个落日就在眼前,这就心有专注,专注於西方极乐世界。第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这第六个证据。这些证据里面一个重点,都是为将来世众生;换句话说,是为我们现在这些众生,六道里头烦恼、苦难的众生,不是为菩萨。善导给我们举出这样的例子。
  第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韦提希夫人白佛言,「我因佛力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云何得见者」。你看都想到,处处都是讲到未来众生,未来众生怎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势至?《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是教我们大众的。不是教菩萨的,不是教声闻、缘觉的,对象全是六道众生,我们要能够信得过。这是第七个证据。第八,「次下答请中说言」,这是答覆韦提希夫人提出的问题,「佛告韦提,汝及众生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这第八个证据。告诉韦提希,汝就是夫人,韦提希夫人,及众生,这个众生是现前的众生、未来的众生,都包括在其中。你们要观彼佛,你们想见阿弥陀佛,当起想念,想是忆佛,念是念佛,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乘经教里头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佛从哪里来的?佛从心想来的,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想佛佛就现前?想是缘,佛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所以自性是因,因缘具足,果报就现前,果佛就现前。心想不可思议。这是第八个证据。
  现在时间到了,后面还有两条,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9 05:28 , Processed in 0.21619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