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2|回复: 7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二十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分别智品(文)。此品来意如光宝辨。言智者。重观审决。名之为智。婆沙四十四(十纸右)云。问。诸无漏忍何故非智。答。于所见境未重观故。谓无始来于四圣谛未以无漏真实慧见。今虽创见而未重观。故不名智。要同类慧于境重观方成智故。又婆沙一百九十六(七纸)云。显示诸忍与自所断疑得俱生未。重审决不得名智(已上论文)。光师云决断重知故名为智。宝师云。慧于曾见决断名智。此两师释并依如上婆沙论意。又宝师云。或求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名为智。此依正理七十三(初纸左)文。彼云。或求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诸忍正起推度意行加行猛利故非智摄。具如婆沙百六(三纸左)问答。
    前品初说(至)智非见邪(文)。光云。牒前问起。前贤圣品初于见道位说诸八忍说初八智。于彼品后八圣道中复说正见。十无学中复说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麟云。然此四种体虽是一义有异故。故立四名。谓推度名见。简择称慧。忍许名忍。决断名智。梵云般罗若。此翻为慧。梵云若那。此翻为智。故二名别(已上记文)。今谓。忍许名忍。此是信名。光云。泛言诸忍。略有四种。若忍辱名为忍。即无嗔名为忍。若安受苦忍名为忍。即精进名为忍。若忍许名为忍。即信名为忍。若观察法忍名为忍。即意名为忍。此中言忍以慧为性。
    所余皆通智见二性(文)。正理七十三(初纸左)云。谓前八忍尽无生余有学八智无学正见一一皆通见智性摄。
    诸有漏慧皆智性摄(文)。问。五识俱生慧念念别缘不重智。应不名智。答。光宝解不同。光师约种类。宝师以二解通。一约缘同一约无始来数观解。此中宝第一解于理为胜。
    皆择法故并慧性摄(文)。光云。皆能简择所缘法故并慧性摄。宝云。以此能简择法故(文)。今谓。泰·光·宝师三解不同。如第一卷净慧对法下具辨释。
    前有漏智(至)世俗境故(文)。杂心论等。此世俗智具名世俗等智。有人解。等智名大为谬说。如集成编中辨。旧俱舍十九(初纸左)云。有流智说名世俗智。何以故。此智由多缘瓶衣男女等俗类为境故。杂心论六(初纸左)偈曰。亦世俗等智。长行释曰。等智者。若智境界一切法有漏智也。等者多受俗数。谓男女长短等。故说等智(等者众事聚会义也)。今谓。释世俗智总有二义一约境立名二当体为目。此中所言即是第一约境名也。光宝并引正理七十三(三纸右)云。前有漏智总名世俗。瓶衣等物性可毁坏。显在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顺世间俗事转故。从多建立世俗智名。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无取胜义顺胜义事转。然是爱境无胜功能息内众惑故非无漏(已上论文)。第二当体为目者。次下论(四纸左)云。自性故立世俗智。非胜义智为自性故。光云。一自性故立世俗智。体是有漏世俗故。此世俗智非以无漏胜义智为自性故。若据前文亦从境立名故。前文言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宝云。第一建立世俗智。以世俗智性可破坏多知世俗故。就自性名自世俗智(已上疏文)。准此等释。世俗智名当体为*目。正理七十三(三纸右)云。或覆(本论作复光记作覆)出世引发世间得世俗名。体即无智。智随属彼得彼智名。意显此名*目有漏智。有说。诸趣名为世俗。此智多是往诸趣。因从果为名名世俗智。有说。此智无始时来生死身中显现转。由此故立世俗智名。或诸有中随流无绝。名世俗智。以一切时随流诸有相续转故。或复此智于一切境能遍映发。得世俗名。独能遍缘一切法(已上论文)。此论文意多约自性非为境界。光师不辨差别。长引正理。宝师不引或覆已下文。以此文就自性说故也。若约境界。名世俗智。世俗之智。是依主释。若约自性。名世俗智。智即世俗。是持业释。二释差别应知。
    即于如是三种智中(文)。麟云。前明二智束十为二。今明三智更开无漏为法类智。并前世俗总成三也。
    此二初生(至)为境界故(文)。宝云。明尽无生初生之者唯独有顶四蕴为境。准此二智通其多念。初念唯缘有顶苦集。余异缘也。若不尔者。何故以初简后生也。光云。问。何缘初位唯缘有顶苦集为境。解云。有顶苦集从无始来不能得断。今时创断故。先缘彼自生庆慰。问。何故不作空无我行。解云。此二智涉于世俗。谓出观后作我生等解故。前观内不作空非我行。此即因涉于果。彼前观内作空非我。复出观心亦不能作我生等解(已上记文下论九纸*左云。尽无生智除空非我名具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虽胜义摄而涉于世俗故。离空非我。谓由彼力于出观时作如是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正理七十三十八纸右云。此中意说。尽无生智虽是胜义而涉世俗。我生已尽等是世俗故。空非我是胜义。必涉胜义。此观后决了*智空非我故。由此二智离空非我)。麟云。问。不作无我行。可然世俗智中不言不空。何不无漏观中作空行耶。答。空治我所见无我治我。虽我见所见有殊。而同一我为体。犹言我故。前因位中亦不作空。
    缘苦集同缘灭道异(文)。宝云。准此论文。金刚喻定唯缘非想四蕴。为境。同始尽故。麟举宝解已云。今详此约缘苦集边即然。若通约视谛即非唯有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此定六智为体通上下界灭道境故。
    论曰(至)成他心智(文)。麟释有成他心智云。非此四智皆是他心。故云有成。如未离欲及不修者即不成故。光云。于前所说九智之中有法类道及世俗智。成他心智。若知他无漏心以法类道他心智知。若知他有漏心。以世俗他心智知。余五不然。麟云。此智能知所知同是无漏故。唯道智即道故。后是法类故通三智。惠晖云。无漏他心智胜不知有漏心者。以总缘有漏法不别缘故不知也。
    地谓下地智不知上地心(文)。正理七十三(八纸左)曰。义准能知自地下地。
    位谓不还声闻应果(文)。麟云。言不还声闻者。谓前二果未得他心智故。所以不论(文)。今谓。声闻二字不应属上。应果之言通于大觉故。简言声闻应果。旧论曰。谓阿那含·阿罗汉·声闻·独觉·佛道。下不能知上又颂疏云。不还·声闻·无学·独觉·大觉。
    又法类品不互相知(文)。婆沙一百七(十一纸右)云。法智缘下类智缘上。故不相缘。如有二人同住一处。一人观地一人观空。如是二人不相见面。
    由法类智(至)为所缘故(文)。麟云。言全分对治者。谓四法智通能治欲见修惑故名全分。类智通能治上界见修惑非全故。故类智不缘为简于此故言全分(已上)。次下(四纸*左)具辨全少对治差别。
    若谓有情将入见道等(文)。正理七十三(九纸右)云。三乘圣者起此智时。中下二乘必须加行。声闻加行或上或中。麟角但须下品加行。佛无加行。随欲现前。
    麟喻法分(至)第十五心(文)。部行独觉同声闻说。是故唯举麟喻。光云。问。知第八心已。何故不更以五心为加行知第十四心。答。有四解。于中第一为优。宝师不释。颂疏云。问。何故麟角能知第八集类智。答。谓此麟角知法分心初二念已。为欲更知类分心故。别修类分他心加行至五念心加行即满故。能知彼第八集类智心(注云)。谓麟觉根胜故。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已上)。光云。又正理七十三(十纸右)云。独觉有四说。初两说同此论。后二说云。有说。麟喻知四刹那。谓初二心第八十四。此言应理。所以者何。许从知初二念心已唯隔五念知第八心。若复更修法分加行。经十五念顶。加行应成。何不许知第十四念。有余亦说。知四刹那。谓初二心第十一二(正理故违此论即取第三)。又婆沙九十九亦有四说。同正理。然无评家(已上记文)。宝师虽引正理。后之二说不加评简。
    由此所有(至)是名尽智(文)。智见明等八种虽引异称并名一体。西梵方俗异名重呼。非适今也。如上已辨。
    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正理七十三(十一纸左)曰。由本意乐。二智转时作如是解。无分别故。谓出二智后得智中方作如是二类分别。此二分别二智后生。是尽无生力所引故。此二俗智是彼士用果。故举二果表二智差别理必应然(已上论文)。今谓。正理论意无漏二智无分别故。无如是知。又宝疏云。诸无漏智不过十六行相。我已知苦等。非十六行相。何作如是知耶。
    或于谛理现照转故(文)。正理论云。或如见故。假立见名。如立光名。现照转故。宝云。光谓现照。
    由此本论等(文)。文出发智第十八卷(二纸)。
  谓世俗智(至)一少分(文)。光云。谓世俗智摄自一全分他心智一少分。麟云。言世俗智摄一全者。谓全摄自体。一少分者。谓他心智通漏无漏四智为体。今但摄得有漏他心智不摄无漏他心智。故名少分。
    法类智(至)七少分(文)。光云。法类智各摄自一全苦·集·灭·道·尽·无生·他心智七少分。麟云。谓此等七通法及类。举法分七智。不摄类分七。举类亦然。故言少分。是无漏故不摄世俗。上下别故。法类互除故。但摄七。
  苦集灭智(至)四少分(文)。光云。苦集灭智各摄自一全法·类·尽·无生四少分。麟云。谓法智等四通四谛智为体。如言苦集。唯摄苦谛法智等四不摄集谛法等四。集灭亦然。故摄少分不摄他心。如前已解。又四谛智非互相摄故全除之。
    道智摄一全五少分(文)。光云。道智摄自一全法·类·尽·无生·他心五少分。麟云唯加他心与前有别。余相一同前。惠晖云。道智摄五少分者。摄法类智者。此二智通四谛智。摄缘道谛边法类智。不摄缘余三谛边法类智也。摄尽无生智者。此二智六智为体摄六智中道智也。及法类智中缘道谛法类智也。摄他心智者。摄四智体中道智也。
    他心智(至)四少分(文)。光云。他心智摄自一全法类道俗四少分。
    尽无生智(至)六少分(文)。光云。尽无生智各摄自一全苦·集·灭·道·法·类六少分。麟云。谓六智通三道故。今唯摄无学道中智故言少分。以无漏故不摄世俗。非见性故不摄他心。利钝不同故。尽不摄无生。无生不摄尽智。
    三行相故(至)体无别故(文)。光师有三释中。第一为优。
    若尔有心(至)离痴亦尔(文)。光有二解宝疏同第一解。然宝师意。论主此中依顺婆沙正义且评贪所系义。后依经部破。贪系义。此论前后文不同者。以意趣各别故。
    眠相应者名为聚心(文)。婆沙百九十云。以说心略名眠故。如说眠云何。谓睡眠者。所有眠梦不能持身。心略为性。
    然他心智(至)缘心贪(文)。光云。然他心智不缘贪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亦不可说缘彼缘心之贪。既不得缘。宁知他心是有贪等(已上记文)。然案旧论云。缘他心为境界心。不缘至得为境界。非此心境界缘欲为境界。
    余所不遮如应容有(文)。光云。余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中。宝云。如应容有者。显非一切。麟云。若未离欲虽在余道。亦无他心故。言容有。
    尽无生智(至)不受后有(文)。正理云。此中意说。尽无生智虽是生义而涉胜义。此观后决了知空非我故。由此二智离空非我。麟云。问。不作无我行可然。世俗智中不言不空。何不无漏观中作空行耶。答。空治我所见。无我治我。虽我见所见有殊。而同一我为体。犹言我故。前因位中亦不作空。
    由本论故(文)。此指识身足论。文在第六(十一纸右)。
    苦圣谛有四相等(文)。总有四番释十六行相。于中初二论主已前古释。下论云。如是古释故。后之二二番是论主释。宝师云。论主更别释故。
    四执续生我等(文)。光有三解。第二为胜。宝释不明。
    执当别我有四种异(文)。光云。别执坚固故不言无总执稍宽容计无(已上记文)。宝师不释。岂非阙乎。
    执续生我等(文)。四皆有亦字。光有三释。第二为胜。第三凿之甚矣。
    由此应言(至)皆是所行(文)。行相之义如上具释。婆沙七十九(十纸)。具明行相自性及名义云。问。言行相者自性是何。答。自性是慧。有三说中。此评家义。问。何故名行相。行相是何义。答。于诸境相尚择而转。是行相义。
  论曰(至)三性摄者(文)。麟云。不简善恶但于境决断。皆为智。故通三性。
    法智但依欲界现起(文)。婆沙二十八云。谓生上二界必不起法智。以彼厌下苦集谛故。不欲重观。既不观下苦集亦不观下灭道。以灭道用苦集智为上首故。麟云。然生上界虽无现起亦得成就。以是无漏不系地故。
    如是十智(至)几智为境(文)。惠晖云。十智相缘。自身即约后念智缘前念智。不约同时。若望他人说即同时缘也。
    苦集二智(至)谓俗他心(文)。麟云。谓此二智苦集是有漏者。方是所缘余是无漏故。无缘理故。于他心中简取有漏者。又云。世俗遍缘一切法故。如无我观等。他心通漏无漏故。有漏缘俗智。若无漏者缘道为境。九智体皆是道故得遍缘。尽无生亦遍缘故。皆通十智。惠晖云。尽无生初起缘四谛起故。
    三界所系(至)不相应故(文)。麟云。有漏系属定故。约界分为六。无漏不随系故。异界共为一。通成四法。
    俗智总缘十法为境(文)。麟云。俗智能遍缘一切法故通十境(文)。惠晖云。俗缘十。约无我观观一切法无我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谓欲界二(至)及善无为(文)。麟云。言欲界二者。唯取欲界相应。不相应二不缘色无色故。道二者。亦相应不相应。善无为者。谓择灭也。简无记无为故名善。以虚空非择灭非谛摄故。智所不缘。
    类智缘七(至)所系六(文)。麟云。言类七者。类不缘欲。除欲二境及无记无为故。七余皆得缘。苦集二智各缘六法者。谓此二智唯缘有漏故。但通三界各二为六。不缘无漏境。除道二及无为也。
    道智缘二(至)三相应法(文)。麟云。言道二者。道智不缘有漏境及无为故但缘二。三相应法者。谓他心智唯缘心。心所不缘不相应及无为。又不缘无色故。故但缘三。
    尽无生智(至)及善无为(文)。麟云。尽无生智缘法虽广。然不缘非谛故。除虚空非择灭无记无为也。
    自品谓(至)俱有法(文)。婆沙第八(八纸右)云。不知自性者。即止大众部执。不知相应诸法者。止法密部执。不知俱有诸法者。即止化地部执。言知能*知者即止犊子部执。
  此智唯是(至)闻思所成(文)。旧俱舍云。此智若是欲界智。是闻思二慧。若是色界智。但是闻慧非修慧。修慧缘别地为境故。
    非修所成(至)应顿离染(文)。正理论师破此论说。光宝并言。此乃宗别。无劳会通。正理论七十四(八纸左)云。此不应理。言修所成唯他别缘。非极成故。谓我宗许静虑地摄修所成慧。有能总缘随所依身自上境故。厌下欣上方能离染。此故总缘唯欣行相故。于离染无有功能故。彼所言甚为非理。
  论曰(至)集灭道智(文)。麟云。唯此六位可有智增。余位并无。如集类智灭类智位。虽各有智名。不异前处不增也。亦诸忍位皆无智增。道类智时是修道摄。今谓此中明成十智故集类灭类道类不别取。以类智故。
  论曰(至)行相念住(文)。颂疏云。于见道中八忍七智。忍正起时修未来忍。智正起时修未来智。此之忍智先未曾得故不相修。唯修同类。(今谓。此释依光记。不允。宝解为正。麟师依宝师释为评)
    对治所缘俱决定故(文)。宝云见道八忍定缘八谛断八谛惑。不相交杂。修道不尔断修惑时或缘苦谛乃至道谛及缘非谛。交杂不定(已上疏文)。麟师举此文已云。准章唯约忍智。自为同类。详论亦然。
    由此余位未能兼修(文)。正理云。自谛所为未圆满故。有言。若此于法智位修。应说名为现观中俗智。经不应立现观边名。
  而于当位断证已周(文)。光云当集等位。圆晖云当谛。此等释意用丁浪切。此去声也。宝云。当无学位。此用都良切。此中宝解于理为优。
    次于修道离染位中(文)。修道容预有游观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言离染。见道不尔。故无简言。
    断八地无间(至)各修于七智(文)。麟云。此中总有三例。一断八地无间道。二有欲余道。三有顶八解脱。此之三类虽修智不同。而七支类等。故颂同处明。所以但言八地无间者。以有顶不修世俗此八无间修世俗故。故别名之。由世俗智不治有顶故。治下地故。故不同。
    现修二智(文)。颂文唯明得修。长行广明二修。下皆准之。麟云。但修有二种。行修二得修。行谓现行。得谓起得修道。初念行修二智。谓道及类。此体是一而不二也。次第·超越皆同。此三得修六七不同。
    断欲修断(至)随应现修(文)。麟云。所以但言八地无间者。以有顶不修世俗此八无间修世俗故。故别名之。由世俗智不治有顶故。治七地故。故不同。
    未来随应修九修十(文)。麟云。言无学或十或九者。并约得修说。若论行修。二种皆唯修四。谓苦集·类及尽无生随一。以彼初心唯缘有顶四蕴故。问。无学初心如何得修世俗智耶。答。虽世俗智于彼无能。而无学位众德具足。如王登位一切万国皆来朝贺。故世俗智起得来朝。
    似见道故(文)。光有三解。宝无别释。麟师于中依第三云。有学练根一无间道正断见感所引无智。似见道中道类忍时断非想惑。不修俗智故但修六。
    学位修道(至)未来修七(文)。麟云。于六通中除漏尽也。心漏通如前初得应果说。更不复明。修七智者。通漏无漏故兼世俗。无间道故无他心。有学位故无尽无性。故但修七。
    除微微心(至)唯修俗故(文)。光师唯引婆沙不辨与此论正理别。宝师对辨三论。可谓得论旨矣。
    异生离染现修世俗(文)。光师释异生不起他心有二义。宝师破之别立义理。破立皆极成矣。
    论曰诸道(至)此地有漏(文)。诸道者。光及圆晖唯言诸有漏道及无漏道。宝师细开以为四道。谓有漏无漏加行·无间·解脱胜进。
    譬如大王(至)皆来朝贡(文)。祚者。玄应音义云。祚位也。国语云。天地之所祚贾逵曰。祚禄也朝贡者。又云。贡荐也。广雅。贡上也。
    论曰(至)现具二修(文)。颂疏云。若现若未俱有得。得皆名得修。法体现前名习修。亦名行修。法现前故。约世分别。于未来世唯有得修。起得得故。现修二修。有法俱得名为得修。体现前名为习修(已上疏文)。今谓。大乘亦立四修。如杂集第九等。或立十八种。如显扬十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3 04:37 , Processed in 0.12831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