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5|回复: 4

[大德开示]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3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自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着(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着,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着,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

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着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着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处产生很多的挂碍与遭遇。所以若了解缘起空性、无我法,这样的牺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无畏的,你是牺牲、奉献的,因为你“无我”,你会过得很自然,奉献得身心安乐。若不然,处处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若能了解缘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为了解无我故,赶紧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钱,就是说身体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这样的本钱做资粮,将你符合社会、符合真正的了义法,奉献于社会、传授给别人,能够让众生离开我执束缚、得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脱。若要走入涅槃,则必须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当然就没办法,所以必需离开“五欲”和“我执”来达到证入涅槃,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断灭一切忧悲苦恼,“牺牲”为重要行持之一,这是层次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有人类的世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的宗教缘起缘灭,组立掘起又解散、恒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离开了戒律及教义。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须要有明确的圆满教义,与明确的戒律,因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大众的福祉,否则,便会遭受社会自然的淘汰。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与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为佛陀是在人间自体证,亲身体证世间苦、亲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后,用修行的方法来灭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灭掉苦,即是于人间自体证,灭除一切烦恼及忧悲苦恼,所以他不违背人类道德利益标准而制戒。也就是说佛陀在人间生活、在人间成道、依人间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众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后的最初数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间尚无戒律,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听闻佛陀说的法,都能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后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听说其父母准备要供养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儿子比丘带着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养,结果其母设下圈套,迫使他与其未出家时所娶的太太行淫欲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从此陆续的制定下来。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若教团内有所犯错,随犯随制,从此以后凡有违犯僧伽团体清净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动机,是为僧伽团体清净的缘故、和合的缘故。只要进入佛门,我们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动机,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与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门,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须受戒及守戒,若是无者,虽然自称为信佛、学佛的佛教徒,也不过是被称为佛教徒,却是徘徊佛教门外的人,因为你只是嘴巴说信而已,对佛教的戒与律不清楚,那只是说信而已,是信仰的信,这样是不会被佛教所承认的。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次第与阶层的区分。现在所要说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种: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也可以称为增益戒);第四是菩萨戒,但是菩萨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后我们会说到。首先来说三皈依戒,有些人会怀疑甚至会说三皈依为什么说是三皈依戒呢?其实我们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说:“受持三皈”,所以我们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觉的意思,意义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个界限、界址,如土地与土地间有个界址,界址一标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国与国间也有界址,连大海、海洋也有界址,这是公海,这是隶属南韩,这是属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觉你、提醒你别超越界址。戒也可说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不应该做的行为。既然这样,在受三皈依戒时,授戒的僧师有明确的说明,皈依后必须持守三条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后必须禁止:

一、“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应该都有念到才对,既然都有念到就该知道它的意义。

二、“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说:我活着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我们皈依时,授戒的师父都会念着让你跟,也都会由皈依授戒的师父解释。

既然你发心皈依佛教的三宝了,三皈依后必须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宝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

现今世界上皈依佛教为三宝弟子的信众很多,人数难以正确统计,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为什么呢?因为他初皈依,对佛法僧三宝无深入了解,尤其是我们皈依时的时间也不太长,不能够说你来先上一天课,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现今社会时间就是本钱,于工业社会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不然按常理皈依应该要一天的时间,早上上课,先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才有办法,因为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这样的制度,有时你用制度反而让信徒认为“?嗦”!别人皈依时间都不长,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时间。嫌?嗦,所以大家如果有这般的风气,那皈依后,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初皈依的人对佛及自在天魔两者的差别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将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会产生错解佛是高级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将佛与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是自在天魔,什么是佛?那就违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条——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彻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会彻底呢?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让信徒了解,才藉这机会来讲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对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对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为有很多在家居士拥护佛教,我们才能专心研究佛法,他们布施物质使我们不缺吃住穿,建立庄严道场让我们专心研究佛法,我们必需要提供一条相当有次第的方法,让在家居士能够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会摸不到路。一般对于戒律的解释不是太深,就是无次第,戒归戒、律归律,如汪洋大海不知从何摸索起?每个说的不同,一个说一种,一个法师说这样、二个说两样,到底听谁呢?并非我本人对戒律很有研究,只是尽量以我个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给个善缘,与各位互相沟通,若是说的不圆满、不太清楚,希望你们再参考专门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说一些让各位有个印象,也可以依这次第来追求。






其实“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品,因为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是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那么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称为皈依,因为他们归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读书,平常不辅导小孩努力认真读书,要考试时才买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里呢?去求菩萨保佑让他考上录取!但这并非不好,可以让他内心有个寄托,这种也等于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么什么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义自在及不了义自在之别,不了义自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义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么是究竟的自在呢?也就是已经达到涅槃,断除一切忧悲苦恼、离开贪嗔痴了;不了义的自在就是不究竟的自在,也就是暂时而已,暂时的自在快乐而已,马上又烦恼痛苦,忧悲苦恼又来了,所以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暂时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义自在就是福业的招感,就是说你福报很好,感觉你也不缺钱,身体也健壮,子女也孝顺,夫妻也和睦,但是必须了解这是暂时的而已,不论如何,再好的夫妻总有一天也会分开,再好的父子母子也会分开,再年轻、再健壮总有一天也会老化,所以这种自在只是暂时而已,即使让你有再多的财产,你也不能买到永远不老不死啊!虽然福业感招你眼前全都俱足,但那只是暂时的而已,烦恼一样会来。

若是了义的就不同了,他彻底了解烦恼的起因、彻底了解烦恼,因为有一个不明白的渴爱,误认为有一个我的缘故,才感召痛苦、烦恼。既然已经了解彻底了,且依佛陀的教义修行,亲证了,他就不会再产生执着,这种才是真正慧的解脱、智慧的解脱。以智慧的解脱来断灭心的一切烦恼,以及束缚,这是究竟的,也是通达无碍的自在。

那么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称,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业的果报,因为我们在人间修福业,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说六道轮回不是有个天、人、阿修罗,意思是说福业的果报。在佛教的教义之中来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升天的范围,就是说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偏向以后死后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围都只在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因为他还有一个“我”,无论天上的寿命有多长,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尽,死后还堕,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处,也非究竟、是有漏的,并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处,即使让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却又下来,永远在往返而已,光是上去下来,脚都走酸了,也会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安乐之道。

那么佛是什么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么的也很有限。佛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别把佛当成是一位高级的仙,高级的神,那这样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语,意思是一位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详细,我也有说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参考,其他的法师也有很多论及佛法僧的著述,都可供参考探讨,但是千万注意,若是我们所看的书已将佛落入神格化,那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看,就该考虑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参考就好千万不要误解了。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脱忧悲苦恼,止息轮回生死的大圣人。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为行持模范,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为众生本具佛性,什么佛性呢?就是说众生俱足圆满的智慧,只因妄想执着,迷尘背觉不悟,认假为真,产生痛苦生死轮回,皈依佛与皈依天魔的差别就在此,大家要了解,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们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过的,那么若是我们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会修持、受持三皈依戒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与佛的差别,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简单说:有了义和不了义,有漏与无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所以要认清楚。

第二条戒:尽形寿皈依法。有这肉体活着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就永远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们三皈依的第二条,明明有如此的说法跟如此的记载,引导皈依的大众念诵三遍,那么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么是“外道典籍”呢?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么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现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若不用功去探讨,现今处于宗教自由复杂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说一套,那他怎么能分得清楚什么是对或不对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几乎没人能分辨什么是外道典籍,所谓的“外道典籍”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说,你不向内自己征服自己,来断灭自己的所有我执及忧悲苦恼产生执着的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灭掉贪嗔痴,却不向内在贪嗔痴去征服,这种叫做向心外求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当时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种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师: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属某某论,他主张人皆由四大原素构成的,身体若破灭时,也随着消灭,主张极度的求乐,活着时,尽量去享受,这就是我们说的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义是怀疑论。不反对别人说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此派学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都无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学说是定命论者。主张无因论,否定一切依业的轮回,一切生物轮回是无缘无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届时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脱。所以他的教论很奇怪,既然修行无用,那他又修苦行,是在修什么呢?他又修禅定,又是在修什么呢?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兰迦叶,富兰迦叶的学说是道德否定论。主张纵欲,立无道德论,无善恶果报。杀害他人非是行恶,无恶报。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说实话,也不是行善,也没有善报。简单说,做恶没有恶报,做善也没善报,业的报应不可能有,他否认善恶,所以这个教派叫做外道说法。

五、鸠鸠陀,鸠鸠陀的学说立七种要素,认为人是由七种要素而构成的。七要素是:地、水、风、火、苦、乐、生命(灵魂)。不承认灵魂的独立性、主动性,否认道德,他认为灵魂是由这几项所结合的,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乾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乾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妄语,三、不与取(不与取等于佛教不偷盗的意思。),四、不邪淫,五、无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严,我们在“宗教的起源与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绍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师可以参考。此派分世界为有生命与无生命,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于业的束缚。还有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等一些常、断之法,佛教称他为外道。其实外道是指无关断灭生死烦恼痛苦的教法,所以称他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错解误会外道是在骂别的宗教,其实不是,这只是名相而已,并不是说外道是在骂人,千万别误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里面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这是事实。






佛陀的教义就是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为对象,佛教的教义,是叫我们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并不是去征服别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义特别不同,若是你不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那么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会去骂或看不起别的宗教的,因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须去尊重,千万不可毁谤其他的宗教,当然也不容许其他宗教冒仿佛教,这样也不行。虽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处(不共法),教义虽有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如佛教所说的结夏安居,过午不食等等。这都是与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义法叫做缘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四圣谛,这些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称为不共法。就是差别在了义与不了义,其实佛教也有些法和别的宗教一样,所以称他为共法,也就是不了义法或称为有漏法,不究竟的。

那么什么叫做了义(无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八条正道,也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断”就是“常”。所以称他为两边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断”或“常”,所以称为中道法。

中道的八条正道:简单解释一下,在我们“回归自然”系列也有谈到八正道,若要参考八正道,应该要参考回归自然,现在只作简单介绍: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知见,认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本来面目,如认识一切皆苦,明白诸行无常,了解诸法无我,彻知万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确的思惟。由于彻底的认识事物真相“缘起缘灭”,而以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实现自己的正欲。正当的欲望,所以称为正思惟。

三、正语:一切的言语都必须不离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业。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而且常行清净之业。

五、正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生活,必须活在正法当中。

六、正勤:是正确方法的努力,是正精进勇猛于修行。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确的方法修禅定,将心静止于正念,保持身心于三昧(正定),不被烦恼妄念所动。

今天时间的关系,暂时说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实践的代表杰作。下星期有空,有时间、因缘,我们再继续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净、福德圆满,感恩!





“佛法是用以度人,给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宁静的涅槃,不仅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二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我们又在空中见面了。






我们前集已将八正道的条文简单说过了,若想要对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绍看回归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是佛教实修履践的代表杰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脱一切烦恼,而亲证涅槃,止息轮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义、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谁能够了解呢?怎么知道外道典籍是什么呢?所以我们修行思惟正见的标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义,否则就无法以正见的标准来落实于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所以印度六师所言的教法,我们都称之为外道。现今宗教复杂,所以我们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认那是谁说的,在回归自然里的噶拉玛经有说,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认定这是我师父,也不能断定是出家师父讲的就对,一定要经过思惟,符合三法印与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则需怀疑请教,才不致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续-《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摘自《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第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认为我皈依这位师父,这位师父才是我的师父。不是我皈依的师父,就不是我的师父,不是这样的,佛陀说僧伽就是个和合的僧团,待会会说到,所以皈依师父等于代表僧伽都是我们的师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团之意,所谓集团,必须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说僧伽,后来有所谓僧,是以一人为单位,对不对姑且不论,这是名相与我们修行无关,只不过是一种代表的名词,我们别浪费太多时间在这种与修行无关的事,是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称为僧,僧是佛法僧三宝之一。僧伽一词,并不是出自佛教团体而已,在佛陀未诞生前,印度就有僧伽两字了,印度人将商业、社会、政治或是宗教等单位,都称为僧伽集团。佛陀成道以后,教理圆满、学德兼优、教化有方,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终于演变成一大集团,佛陀沿用印度旧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则是僧伽里的导师,所以僧伽确实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广义的在家佛教徒们。不过谈论僧伽,还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团为原则,直到后来,才将佛陀除外,专指出家弟子们的大集团,而成为佛法僧三宝的局面,也许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为师,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应该要皈依的,同时佛是唯一大觉大悟发现真理的人,由他启示开导众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于僧伽集团,乃是唯一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一位觉悟者,将他的佛法留传下来,而归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与福慧,依止佛陀所体悟的佛法,我们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达到与佛陀一样,那么佛陀灭度后我们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团,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众。你皈依僧之后,若再皈依外道邪众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说明过,邪众,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义活动者等等不正见的人,也可以说是假藉佛教名义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说的话都不正见,妖言惑众,甚至藉宗教去骗人,用言语去骗,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众。初皈依的信众,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别好坏,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够了解三皈依的内容及意义吗?其实很难。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希望初皈依信众,必须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听人说就跟着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结束了,很多人有这个毛病,将皈依佛当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们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义,想他的悲智去学习他,看到他就想到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们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伟大在哪里,我们怎会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着拜而已,所以,以后有关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会说到,现在不是在说这一项,怕扯的太远让各位听起来觉得复杂。所以你若真正皈依佛,就不会把佛陀当成鬼神去拜。有的人皈依三宝之后,将佛陀当成鬼神拜,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他只顾研究却没有去实践,佛教重视理事圆融,理论虽然了解,却更重视行持修证,所以是理论与修持两者结合的。若只了解理论,不去修证,那这样只是学术认知而已,以佛教观点看,这不能亲证,也就无法圆满。很多人皈依僧,就好像将这师父当成干爸爸一样,只拜干爸爸而已,那就失去三皈依的意义了。虽然现在不是说三皈依,我们在三皈依里有说到,你可以参考三皈依,现在只简单介绍,三皈依是要佛法僧三项具足缺一不可,若是缺少其中一项,那你就是三皈依无具足圆满了。很多人不知道皈依的内容,也不去研究,只是一个名相的皈依,好像说我来皈依,就如同领了一张护身符一样,这是错误的,别以为拿了一张皈依证书就可以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傍生,皈依僧不堕饿鬼,那是不可能的,那张皈依证书是不能做我们的护法神,也不能拿来当作护身符的。而是要确实去行持三皈依戒才能无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应该了解,千万不要只皈依名相就结束,这样真是太可惜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正法更难闻,今世有如此福报,让我们活在这里,而且福报又那么好能亲近佛教,那就应该深入研究,否则等到时机因缘失去,无常到来才要追求,想亲近的机会也就没了,唯有把握当下修行体证自利利他,这才是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实践的。首先要自利,自利是充实自己,并非消极,然后将所了解的传授给别人,这样才不会前盲引后盲,如此才不辜负今生而白跑一趟,况且又出生在生活富裕、环境这么好的地方,还有那么好的年轻本钱,耳朵可听闻到正法,若不然,时机一失去就拉不回来了,那就白跑了这一趟。既然皈依清净僧伽,就应该依止清净的僧伽,作为修学佛法的导师,引导我们的老师,不要将僧伽当作干爸爸,这点千万要记住。另外还包括要“依法不依人”,皈依后所有的师父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导师,要依他的法、依法不依人。






那么受持三皈依戒有什么好处呢?若能受持三皈依戒,好处实在太多了,若是以过去经典的记载而言,例子很多,我们只是简单拿几项来说,比如说:可以求得现世安乐免受一切烦恼痛苦,减少造一切业,可以由受持三皈依戒而向上增进,向上、向善、向解脱,达到涅槃寂静的究竟安乐。能受持三皈依戒者的好处,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成为佛陀(觉者)的弟子。

二、是受戒的基础。受三皈依戒之后,才能受五戒,若没有受三皈依戒,就不能去受五戒,所以说受持三皈依,就是受戒与成就的基础。

三、减轻业障。

四、能积福慧。

五、不堕恶趣。

因为你受持三皈依戒,你有正见、正念了,你若断恶修善了,当然不会堕入恶趣,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就怕你只是空皈依,皈依只为拿一张皈依证书而已,这样的话,地狱、饿鬼、畜生还是有你的份,若是你能确实受持三皈依戒,保证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事实。不要只是盲目形壳,皈依后不受持三皈依戒,也没有向上、向善、向解脱,也不继续深入佛法,认为皈依过后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不可能的。

六、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就是说一切善事,包括利己利人的都能成功。

七、能开启智慧达成佛道。优婆塞戒经有说:皈依三宝必须受持三皈依戒,将来所得福报之大,大得不可限量。譬如有一个宝藏蕴藏丰富,全国人民搬运七年都搬不尽,而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比这还要大千万倍。想想看,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有多么大!这是对初学而言,所以引喻功德。折伏罗汉经云: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尽后,身体变得衰败不堪,寿命将在七日之后终了,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会投胎猪中,所以恐慌紧张,于是就去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办法,因为天主本身也会五衰,天人也有老病死啊!所以天主跟他说:其实我跟你都一样,只是福报的时间长短而已,终归我也跟你一样,步你后尘。于是天主要他去请教佛陀,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三宝,受持三皈依戒,那么死后就不会堕入猪胎,得生人间,并且还于人间巧遇舍利弗,请舍利弗为其说法,因此修行而证圣果(阿罗汉果)。所以受持三皈依的好处,在佛经之中实在说得太多了,如:凡受持三皈依的人,就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来轮番护持的记载。然而,不管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有多大,但受持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要使自己成就佛道。这是对初学者而言,指引你必须要具足福德因缘的说法,千万不可将受持三皈依,偏向于求得人天享受而已,因为人天是有漏的,终归享尽还会堕入人间,所以一定要了解,我们受持三皈依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来成就佛道,要与佛相同具足福慧(二足尊),断除一切忧悲苦恼。三皈依戒介绍到此,若不详细,有因缘再互相研究。并不是三皈依戒,从我简单的讲述中就能理清楚,只是希望各位居士听了三皈依戒之后,能加深印象,由此做起点,慢慢再精进研究,达到向上、向善、向解脱,这是我抛砖引玉,希望各位一定要受持三皈依戒。

现在皈依的佛教徒实在很多,但要从哪里入门也不懂,受持三皈依之后,要做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受三皈依之后,要如何行持也不知道,只是盲目而行犹如一只失去方向的船在汪洋大海当中,不知要往何处去。又各人所说不同,法师与法师所说的也不尽相同,这本书与那本书所载的又不一样,那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呢?形成无处下手,最终就放弃了。不然就只是信仰就好了,所以是很可惜的。因为这个机缘,且感恩信徒布施给我们吃、穿、住,所以必须感恩回报信徒,因此才能来介绍三皈依戒,让在家居士们了解,到底有什么次第可修行,这样才不致盲目而不知如何下手,否则白白空过太可惜了。三皈依戒说完接着来介绍“五戒”。







“五戒”是一切诸戒的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如同我们盖房子,一定须从地基先打好。若五戒持不好,以后你能持什么戒呢?这是不可能的。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持戒,因为“戒是无上菩提(般若)本”。应当一心持净戒,若能如法(如法是指按照佛陀所说的戒条,戒的内容与戒的精神而持守),个人能增长功德,团体则能和合安乐。有的人认为持戒是一种不自由而且有被束缚的感觉,其实是他不了解,戒并不是束缚,戒是自由的良药。就如同我们佛教里的三法印,也是佛教的防腐剂,若无戒,那么佛教就容易烂沙一把,教法教理若无三法印,那每个人就会各自一个样子无所依止,所以三法印是教法的防腐剂,戒则是团体与个人修养的防腐剂,可以不容易腐败,这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认为无所谓,你若误以为戒只是束缚,而以后不受持众戒,反而会被不自由所束缚,其实对戒了解的人,会当它是自由的良药,保证是自由的良药。比如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律,尤其是每个国家的法律也不相同,像美国的法律,日本就不能完全适用,新加坡的法律,犯错可以鞭打,别的国家就不一定有,有的国家有枪决,有的就没有枪决,光是美国国内各州法律就不尽相同,那州会枪决,这州就不会枪决,所以团体必须要有法律。但是对于守法的公民,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像新加坡犯错要被鞭打,你若不犯错,即使订再严的法律,也对你起不了作用,对你根本不产生影响,像很多人看见警察,警察是在保护我们的,你若去贩卖安非他命,去做坏事情,自然你看到警察就混身不自在。警察的责任是保护我们生命、财产安全,那么你若守法,看到警察就不会紧张,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只要你不犯法,在你身上是不产生作用的,你若不去遵守,当然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各位要了解这个意思,戒也是一样。为了要维护人民的安全,所以必须要有法律来限定,因为社会中个人的理念及思想不一定相同,你的思想和他的理念,你的业力与我的业力不同,观照不同,思想不同,智商不同,所以必须要有法律。为了要保护大家,避免为了一点小事而造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若人人守法社会就安乐太平,所以国家的法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安乐、和平的一种规范。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弟子中,也必须要有如国家法律般的戒律来维护团体的和乐,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佛教有佛教的戒律。佛陀初成佛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那时来亲近他的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素质都很好,后来弟子增多了,质方面渐差,所以才制定戒律。

不持守戒者,就会妄作恶业,导致产生两种不自由的身心果报,身受法律制裁,心自欺不安,因为要骗别人,必须先骗自己,你若不先骗自己,就无法去骗别人,怎么说呢?你要骗别人之前,你的心已经知道自己要去骗别人了,所以已经自己先骗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么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骗自己,怎么去欺骗别人呢?加上业力的因果报应,业力的因果轮回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缘未成熟,不是业力因果不报,等因缘成熟时,必然自受,绝对自受!这是佛陀在他的本缘经里提到。从过去的修行过程中来看,不管是对不对,是劝人的或是实际的姑且先不论,但事实上人在业力论当中,一定要注意。佛教无灵魂论,但是佛教重视业力论,业力的行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谁会替你承受呢?没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以因缘若到时,果报还自受,无人能替你承担,不要时间一到来便怨天怨地。这是希望我们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时看,这会比较安全。所以持戒是自由的,并不是束缚,何况无持“戒”身心如何安“定”呢?如果说我今天不持戒,做了一件坏事情,看了人就提心吊胆,听人在说话也会心想:我是不是做了坏事让他知道了?还是我昨天在做坏事时,他看见了?于是内心产生不安。你心产生不安,要如何能生定呢?心若持戒,不论什么事,即使天塌下,也一样安心,因为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违犯一切道德范围自然心安,无论谁来都不会怕,也不会提心吊胆,所以心能安,安了之后就是持戒,然后定,心安之后,你减少紧张,放松你的身心,明觉清楚行住坐卧,自然慢慢生出定来,你心不安就不能定,不能定则生妄念紧张,那要如何将精神集中思惟甚深的缘起正法?缘起法甚深,并非简单懂一些名相而已,我研究了廿多年,尚不敢说自己懂,只不过懂个皮毛而已。阿难曾说了一句话:“缘起法很简单”,佛陀就说:“不是,阿难你别误解,缘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学“戒、定、慧”是有他相当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万不可自作聪明,本末倒置,以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这个就太天真了,佛陀若在会摸他头,甚至训他,你无戒心就不定,要如何集中精神来思惟慧?你讲的不是慧,那就是世智辩聪,本末颠倒。如此邪见之人,永远是世间狂乱者,没有止息生死轮回烦恼的一日。






如今持戒的风气渐渐被忽略,原因就是对业力的了解太少,因为对于业力的轮回了解太少,所以在这种环境当中,必须加强对业力方面的认知,并不是一见面就说很深的佛法,我觉得这样效果反而不好,他反而变成狂慧,无法脚踏实地。基本的基础都没稳固,如同这房子地基没打稳就盖二楼、三楼,一定会塌下来,像我们经济若不好,有一天遇到经济困难,就会为经济烦恼,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知道轮回生死的重要,业力果报的重要,由于持戒的风气越来越少,社会也愈来愈混乱,教界里面的是非也越多,自己本身妄语一大堆,嗔恨、贪嗔痴一大堆,初学者看见怎敢亲近我们呢?

我觉得持戒慢慢被遗忘,对佛教来说,是没有好处的。有些持戒清净的人,反而会被指指点点,反被指说他固执、死板等等……好像是一位怪人。没错!持戒不能变成怪人,这是我经常告诫弟子的,持戒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变成怪人,其实受戒和学戒的目的,主要是要持戒,如果受戒而不持戒,那如何能了知戒呢?既然不了解戒如何持戒?佛陀制定戒律,是要佛弟子去遵守实践(止、持),并不是学些戒法来放在口中,产生我慢自高,到处批评人,甚至连出家众也不例外,哪个和尚犯戒,哪个尼姑不规矩等等的造业,果报是要自己承受,业力自己承受,嘴一溜就说了出去,但你所说出去的,像水泼在地上要收回来就困难了。你听戒听听看就知道,虽然我并不是专门说戒的人,但是这因果业力的关系,你千万要注意。现今佛教,多半的佛门是非丑事,都是由佛弟子口中所传播出来的,其实只不过是一点意见不合或因师徒意见不合,或是居士请法不合,人与人之间意见不合,就产生乱造是非的现象,听者不知内情,错认为教界里面都无人持清净戒,加上听者又再加油添醋,就演变愈传愈不像话,让听到的人产生误解看不起三宝。若以戒来说这是很严重的,所以佛弟子的质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众,出家人质若好,在家弟子就会慢慢受影响,我们出家人质若不好,在家居士们看了就不敢亲近佛教,所以不管在家或出家,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互相毁谤是更不应该,这是我的看法,这不但会毁灭佛教徒的自身名誉,也会影响初学的善男善女对佛教失去信心,更会损害三宝的尊严。平时我常说,佛教是向我们的内心征服贪嗔痴,绝对不是用语言、恶语、或是暴力向外去征服他人,而是要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征服我们自己的妄念、征服我们自己的一切习性,向内在去征服,不是向外去征服,如果你亲眼看到他人犯戒,也只能找机会向犯戒的人当面劝告,如果不能接受,也只好内心为他悲痛:“可惜!这人不了解业力故,所以才来制造这些恶业,以后他的后果不知如何!”绝对不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对象,一看见就一张嘴巴随便乱讲,尤其是听别人说的,自己没有亲眼目睹。现在的是非大多数是断章取义,要不就是多加了一句,或少说了一句,才产生是非,往往一件小事就是非一大堆。我们应该勇于承担,不对就需承担接受而改正过来,若真是如此才是在修行,否则还自己打肿脸充胖子,硬梆梆的,不愿接受他人的建言,不愿接受人家的劝告,这是不对的,所以绝对不能到处乱讲,尤其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只听别人讲的更要小心,否则的话,自己变成了是非人,本来没有我们的事,听了人家说,你若不慎重考虑,别人说你也跟着学,还再加盐添醋的,那你本身就是是非人了,果报是不小哦!怎么说呢?因为你所听到的,根本不知道事实的真假,反而自己犯了戒,犯了“说四众”,四众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犯了四众过戒的人,如果所说不实,更加再犯了“妄语戒”,如果你所说的是一位出家众,那更严重,又犯了“毁谤三宝戒”,不懂的人当然不觉得怎样,像我们童年时,连鸡粪也拿起来吃,傻呼呼的根本不知道,人家说:“瞎子不怕枪”。没有人告诉他那是枪,砰、砰、砰,他还当作是放鞭炮,等到被打中了,才知道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祸从口出”,很多人不知道毁谤三宝戒是很严重的。这三条戒,都一样犯波罗夷罪(戒律中之严重罪也,谓之弃,永远被排除学佛的机会,四分律谓之断头罪。),波罗夷戒是现在失去戒体,若无发露忏悔,死后必须堕落地狱的大罪,大众不可不慎!如是一位持戒的人,他决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常常犯戒了。







学佛修行就应该要依法、依戒律行持,不能偏离法与戒律,虽然你的法很好,但是行为偏离戒律,这样你也无法成就,虽然你戒律持得很好,但是本身不去思惟法,这样也是无法成就,法和戒律二者是不可缺少的,缺一不可。若偏离法和戒律,虽然有在修行,但最后也是徒劳无功,所以法与戒律是修行者不可缺的资粮。佛陀弘法四十九年间,不知说了多少的修行方法,但将入般涅槃时,最后对佛弟子开示,就是用两句话来表达,来提醒我们,哪两句话呢?应该大家都知道,他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佛陀为什么要入般涅槃时(入灭),还要用这两句话来提醒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两句最后的遗教放在我们的心里呢?“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你只是以戒为师,而不依四念处为住,那你就是有福无慧,你若只是依四念处为住,而不以戒为师如何能得清净心,悟四念处,体证四念处呢?所以“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是代表福慧,代表止观,所以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两者缺一不可。佛陀入灭后,时间经过越久,大家对佛陀最后的遗教就不重视了,所以演变成信佛者多、学佛者少、成道者更少的情形,既然我们发心要学佛,就应该依佛陀的教义方法行持,不要外表是信仰学佛,但内心是不信佛法、不信戒律,反而学外道的典籍,口口不离迷信执着,妖言惑众,而前盲引后盲,自毁又毁人,这种是违背佛陀教诫的。既然我们要信佛学佛,就应该依止佛陀最后的遗教来行持,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戒律是佛所制,虽然佛陀已入灭了,但佛弟子若能人人以戒为师,人人遵守戒律,那就是尊重佛陀,也即是心中时时有佛,如果人人能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而修行,我们佛教必定会更兴盛,更能助益更多的众生断除烦恼、脱离一切苦、轮回等等的忧悲苦恼。







话又说回来,五戒条文看起来文字很简单,但实际上要如法行持,并不是那么容易,要真正清净行持五戒不是那么简单,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各位也许根器较好,我不敢说,但以我本人来说,要受持五戒实在不简单,随时都可能会犯,必需马上觉醒。现在世界,人人大都生活在不安恐惧之中,大家都应该感受得到,为什么世界上的人会恐惧不安呢?其实都是不守五戒而引起的,因为大众都难以受持五戒而偏离五戒,如果人人能持守五戒,那么世界和平、社会安乐,人间净土就会显现。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只要是生活在这世界的人,只要你对社会有一点责任的人,就应该来提倡受持五戒,这是我的呼吁与希望,因为世界社会的不安,是不守五戒所引起的,这种责任应该建立在每个人身上,并不是只在警察身上、在法律上而已。社会的安和乐利建立在每个人的责任上,并不是推给警察机关,否则谁有把握能保证自己在一生中都不受杀、盗、淫、妄的灾害所影响?看谁有把握!意思是说不受持五戒引起的这种责任应该在大家的身上,这样才对,否则谁也没把握敢拍胸脯保证一生之中绝对不会受到杀、盗、淫、妄等的灾祸所威胁和影响。

五戒虽然仅仅五条,但其细则是非常繁复,简单说,五戒是一切佛弟子戒的基础,但是我呼吁大家,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大家来推广五戒,别以为佛教才来推广,大家若都推广五戒,那我们的警察先生就不用忙得那么可怜了,我们的宪兵先生、社会的治安单位,就不用那么忙碌,我们的监狱也不用越盖越多。也不用铁窗装设那么多,铁门做好几道,若发生火灾时,人就像被关在鸟笼里,走也走不掉,逃也无处逃,我觉得很可怜、很危险。有时要进入一栋房子时,还得先要看看有没有防火巷可逃生,铁厝都盖饱和,一旦火灾发生,从大门烧进来,难以逃出,自己束缚自己,找自己麻烦,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由自己所造作出来的。若是人人能持五戒就不用装设铁窗,社会和乐,不需要做那么多道铁门,也不会每天报纸一摊开,杀盗淫一大堆,所以不管任何人,希望大家都能推广五戒,尤其是政治家,若能从小孩子的教育就教育五戒,我觉得这社会就更有希望,别只是犯错处罚,又起个嗔恨心,以后更变本加厉,其实应该是从根本来下手。所以进入佛门的弟子,不管在家或出家必须加以研究受持。五戒的毁犯,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所以称为不可悔,轻罪可通悔又分有两类,称为中可悔与下可悔,但根据大乘菩萨戒的说法,虽然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也就是在佛前礼忏,一直达到得见好相,见光或见华,见菩萨前来摩顶,直至身心轻安,罪即悔除。时间很快又到了,希望我们下星期大家再见面,再见!祝福各位每天都在安乐清净的生活当中。再见!





“佛法是活的,但是原理、原则决不变。渡化众生变化妙法,目标为使众生离迷入悟。”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三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今天我们大家又见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续-《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摘自《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我们前集说到大乘菩萨戒,认为犯罪可以忏,但是忏有两条,一条是戒罪,一条是性罪,戒罪就是你已经是受戒的人了,但是你偏偏明知故犯,也就是说你已经受戒了却故意去犯这条戒,这叫做戒罪。另一条,也就是你犯错后,你虽然有悔过认错,但是你在佛前祈求忏悔,仅能忏除戒罪而已,你的性罪不能忏,什么叫做性罪呢?假使我来杀死一个人,那个人被我杀死了,已经杀死了,不可能因忏悔之后那个人就活起来,是不是这样呢?忏悔除罪,只是能忏除犯戒的戒罪而已,而不是性罪。再补充就是说:假使有一个人被你杀死,杀人后你犯了杀人的杀戒,你杀人的戒罪会堕入三途(地狱、饿鬼、畜牲)苦,如果你有忏悔改过的心,你说:“唉呀!我不应该杀人,杀人是错的!”有忏悔改过的心,加上如法作取相忏悔灭罪,也就是说虔诚在三宝前面,或是师长前面揭露你做错悔过之意,从今以后决定改善,那么你就不用堕入三途苦,但是你杀对方,对方让你杀死了,当你杀他时,他会起嗔恨,所以他的嗔恨心未消,那么因缘成熟时果报还是在,也就是说你可以将你的戒罪忏掉,但你杀人,那个人已被你杀了,不管有死没死,已经被你杀了,你不能收回说我没有杀,这是不可能的。性罪和戒罪差别在这里。因缘相遇你一定要相信果报,除非你断因缘,修到证阿罗汉果,否则因缘成熟时,果报必定现前。比如说:今天我把一个人揍一下,他起嗔恨,然后我发觉,不行呀!我怎么可以揍人,从此之后我有忏悔,但是被揍的人已经被我揍了,他的内心起了一个嗔恨心,有了这个嗔恨心以后,跟我一起办事,或见面后他内心就一把火,因为我揍他,他的内心起了一个嗔恨,那个嗔恨心一直存在着,想报复我,所以对我任何事都比较挑剔,要不就说话讽刺我,处处找我麻烦,他处处找我麻烦做什么呢?也就是因为我揍了他一下的缘故,他心里看不开,有个嗔恨不舍的执着心,那么我就不要去助缘,也就是无论他怎么样对我,骂我、找麻烦、挑剔、种种的刁难我都不要有机会跟他起冲突,都对他谦虚,他大声叫,我小声应,来避免跟他冲突,放在他心里的嗔恨,就没有机会助缘而跟我吵架、打架,所以一定要断缘,若没有断缘你就没办法。所以,在我们五戒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属可悔与不可悔,也就是已经杀人了,杀后虽有忏悔除罪,只是除戒罪,至于你杀人的性罪是不可悔除的,所以,有一个可忏,有一个不可忏,除非你已经修行到无余涅槃已断缘了。所以,杀、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有可悔与不可悔。五戒中的饮酒戒,虽然犯了饮酒,但是忏悔就对了,因为饮酒戒,只有犯戒罪,而无性罪。你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你就是五戒弟子了,然而你又去饮酒,你犯的这一条是戒罪,因饮酒本身是没有性罪,所以五戒的前四条戒,皆具戒罪与性罪,而饮酒这一戒只有戒罪而无性罪,所以称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像一把雨伞遮太阳,遮戒。

那么有人听了以后会怀疑,怀疑什么呢?若我没有受戒,做坏事比有受戒做坏事情,就多一条戒罪出来,也就是说没有受戒,做坏事只有犯一条性罪,受戒的人犯罪,反而加上一条重戒罪!各位要了解,既然你已经受戒了,你就不容易去犯错,不可能你去受戒又故意去犯错,这样去受戒做什么?认为没有受戒,若犯戒时减少一种罪,其实,既然你已去受戒了,就是要戒除不应该犯恶的事,恶业不能做,违背道德的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不能做,不可能明知又去故犯?何况没有受戒的人,犯戒同样有性罪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受戒而犯戒却没有罪,不是这样的,只不过他没有戒罪,仍有性罪,并不是没有去受戒的人犯了错误都没有罪,如果这样,大家都不去受戒了。受戒的人若是犯戒可忏悔(戒罪),可贵的就是有经过受戒的人,他会时时提醒自己,提醒自己已是受戒的人了,将可避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也就不会放纵自己、原谅自己,害了自己还连累周遭的人,包括我们的亲戚,甚至包括社会大众,都被我们影响,无受戒的人,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认为反正我又没去受戒,做坏事无所谓,如此就会产生作恶的机会。







现在来说五戒的戒条,我们一条一条分开来说,先说第一个杀生戒:杀生戒有分轻重,以杀人为犯重戒,杀旁生异类为犯轻戒(佛教称畜生曰旁生,上自龙兽包括畜牲,下至水陆昆虫,都是它的业力轮回,所以,非人天之正道,日旁生)。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就成为不可悔。第一是人,就是所杀的是人,杀死了对方犯不可悔罪,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二、人想:蓄意要杀人,你有心的意思要杀人,而非想杀异类旁生。三、就是你有杀人的心,有心杀人,而非误杀或过失杀人。四、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你运用杀人的方法置人于死。杀人的方法很多,像现在的机关枪、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手榴弹,也有核子炸弹等等,杀人的手段也很多,无法一一说明,譬如自己亲手杀人、用口劝人自杀、或是用口教人去杀人,派人杀人等等。五、前人断命:就是说被杀的人,断定已经死了,被你杀死了。所谓杀人,是不限用刀或用枪。凡是能致人于死,这种种手段都称为杀人,都必须负起杀人的罪责,杀人的后果,若当时杀死是犯不可悔戒,当时没有死,以后因此而死,也犯不可悔戒,因为你把他杀死的嘛!虽然你杀了却没有死,但送医院后仍救不活,也是不可悔戒;当时不死,以后因此而死,虽然现在并没有杀死,送医院暂时救活了,以后也因为这样而死,是犯中可忏悔戒。杀人的动机有四种,犯罪轻重也有差别:第一为杀人而作方便者;假使用陷阱、下毒药、放火烧人、放水等等,人死是犯不可悔罪,畜生死则是犯中可悔罪。非人(就是不是人,是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称为非人)使其死是犯中可悔罪。第二为杀非人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死与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第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死、非人死、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第四作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就要杀什么,不一定要杀人,反正心情不好遇到什么就要杀什么,预先没有准备要杀什么,反正看到人或看到动物都杀,什么都杀,不管什么,所以,这杀人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牲死犯下可悔罪,就是说你杀人没有设定,但是你杀死人,你犯不可悔罪,而非人死犯可悔罪,畜牲死你也犯可悔罪,因为你没有目标没有决定要杀什么人。佛教杀生戒,不杀生戒也包含堕胎,堕胎也是杀生呀!因为一个胎色好好的,你将它堕胎,若是为了杀胎儿而堕胎者,胎死则犯不可悔罪,胎儿没死但母死者,犯中可悔罪。怎么说呢?我并不是要杀死他母亲,而且堕胎要种种因缘。母亲因此而死,这样犯中可悔罪,因为你不注意的,中可悔罪。简单来说,因为杀人,人死者,犯不可悔罪;杀非人,就是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称为非人,非人死者,犯中可悔罪;杀畜牲,畜牲死者,犯下可悔罪。所以,杀生有分上、中、下三品的罪过。

在杀人中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最严重,这叫逆罪。这种逆罪大多数堕无间地狱,佛经是这样说的,所以,杀生最主要是以存心的动念为主,我要去杀人的动机,动念是什么?以动念为主,若是无意来杀者,无犯重罪但犯可悔罪,因为你无意呀!但若是意外的误杀者,无犯。若有误杀的可能,而皆不注意,误杀他人致死犯中可悔罪。如果是杀人者,心痴狂,你的心已经抓狂,头脑狂乱了,自己已无法作主了,像疯子等等,这种是无罪。现在这个社会看起来,杀人比以前越来越多了,以前杀个人是轰动的大新闻,现在报纸一掀开,每天都看到杀死人,所以,杀人的机会越来越多,假如大家来提倡不杀生,那么报纸也就越来越看不见杀人案件,因为杀生越来越严重,所以,这个不杀生戒越需要大家来提倡,每回报纸刊载杀人事件,看了真的会害怕,这个社会难道真的生病了吗?我们大多数都在山上可能比较不了解,只有在报纸、电视新闻上看得见而已。所以,杀非人,现在是没有听过,也不可能说去杀死鬼、杀死天龙、夜叉,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是当时那么说,现在我们已经没有那个现象。那么杀生戒,有可能只是什么呢?我们平常比较容易会杀死虫、蚊子啦!虽然社会那么大,但是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报纸,也不是天天都有在杀人,但是你杀死苍蝇、蚊子、蟑螂、蚂蚁,有可能每天都有机会,所以杀戒变成这个问题,在我们来说比较大问题而已,不然除非是屠夫,杀猪杀羊的屠夫,每天都要杀呀!都要犯杀戒,尤其现在登革热传染的蚊子,有人说持戒,佛教说不杀生,好啦!蚊子都不扑灭,看到蚊子让它去繁殖,你要保护蚊子,换成蚊子以后传染疾病,人都灭了,所以推广消除登革热,扑杀蚊虫是对的,在佛教的立场是准许的,有的人不了解,认为不可以,所以有的人不敢说而认为:“唉哟,这不能说,说了我们没有慈悲心!”其实佛教重视维护人类生命财物,为了这样,不得不驱虫和杀虫,所以不要认为不行,否则以后我们就被虫吃了,我们看佛陀当初他是如何处理这件问题,怎么处理呢?佛陀当初为了处理杀虫的问题,在戒律中有些根据,有根据可寻,我们把那个根据找出来,譬如十诵律卷十一有记载,佛陀亲自为僧伽的床褥除虫,因为床铺底下以前都铺草。所以生虫,虫都会咬被子,咬被子底下的草和咬床脚,床拱,床绳,甚至枕头都咬了。有一次佛陀在查看精舍的寮房时,看到一只虫,那只虫在做什么呢?开始在咬床脚,包括床上所铺盖的草,佛陀发现后,开始把虫除掉,然后还找机会向比丘开示,佛陀开示什么呢?信徒血汗布施的东西,我们必须好好保管,没有保管被虫咬了,床蛀了,将别人布施的东西蛀坏了,佛陀在这里说,遇到这种情况须杀虫。

再来说个比喻:十诵律卷三十七也有一个个案,因为印度每年有段时间天气炎热且潮湿,佛陀当时都是从这乡镇走到那个乡镇,不像现在可以开车,坐火车或是坐飞机,过去佛陀是用走的,打赤脚徒步而行,带着弟子从这里走到那里到处弘法,佛陀走的路程遥远,从这个精舍到那个精舍,来回的时间很久,所以浴室里潮湿又热,生虫的机会就多,有一次佛陀去别地方弘法,弘法完后要回到精舍,于是叫他的弟子先清理环境,他的弟子在清理时看到浴室里虫一大堆。问佛陀该怎么办?佛陀说:“应荡除令净”,也就说应该要清理干净。举出十诵律两个个案的资料,我们来看就了解,佛陀允许我们除去对人体有害的蚊虫,我们提出十诵律为证据,以免大家说我们乱讲,标新立异,说得跟别人不一样。但最重要是保持卫生,平常卫生保持良好,你就不用烦恼蚊虫的问题,像登革热,只要你将花盆、花瓶、或是潮湿的东西,时常换水,清理好,就不会让登革热有繁殖的机会,也就不用为了杀虫而烦恼呀!你家有蟑螂,环境保护好,蟑螂就没有机会生存了,也就没有机会生蚊虫了,只要经常保持我们周围环境卫生,就不用为了虫的问题来烦恼,这是最好的防止方法,要不就常常消毒,让蚊虫没有机会衍生,不用等到蚊虫生起来才困扰,这种方法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我们周围环境没有办法做到使它不生蚊虫,因为环境复杂,我们的力量有限也无法做到,那你要除蚊虫就要小心来除,如何小心呢?尽量用你的慈悲心,认为这蚊虫虽然也是动物,但是由于它的业力故,非我故意。你若认为不可以除蚊虫,蚊虫不能除,有一天所有的人会被蚊虫除去,佛教并不是这种不理性的宗教。有的人则会反过来说,你除蚊虫有因果吗?那么我反问他,到底是因或是果呢?你除蚊虫到底是因或是果呢?看你的动机是什么,佛教杀生是重于动机,佛教所谓的“不故杀”,是因为广泛的大乘慈悲思想而来的,换句话说,佛教的不杀生是站在伟大的精神主义和甚深慈悲的观念,在行为中必须要有选择,不是盲目,而是采取重点主义。并不像耆那教那种不可杀生的僵硬化、机械化的精神,怎么说呢?耆那教的不杀生像是机械化似的,走路一定要扫地,要坐下来前一定要扫干净,不能坐到蚊虫动物、生物,耆那教的不杀生和佛教不杀生的精神并不一样,耆那教的不杀生,走路前要扫前面,用一个毡子扫前面,要坐下前地上要扫干净,包括喝水和吃水果或是吃树叶,都要注意蚊虫,耆那教这种顽固的态度,是与佛教采取中道的重点主义不同。所以不杀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的观念,并不是在行动中的顽固和形式的苦行,以及乃致否定人的生命,就是说蚊虫不要杀让蚊虫吃死也没有关系,这是否定人的生命。佛陀制定不杀生戒,是论心成罪的,而非否定生命,不论它的轻重——都是论心成罪,看你的心态动机是什么。佛陀看自杀问题的立场,持守不故杀戒的佛教徒是必须要了解,自杀也是犯杀生戒的,所以佛陀认为自杀犯杀戒,并不是你自杀,就没有犯杀戒,因为害死自己的生命,害死你自己宝贵生命已是故杀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持守五戒,在持守五戒的杀戒当中,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要乱作妄作,否则这样果报还是在。







如果持守不故杀的佛教徒,是否必须吃素食呢?这个问题是很大的重点,依照五戒乃至比丘戒的戒律中,并没有素食的限制,也就是在五戒和比丘戒里,并没有一个吃素食的限制,素食应该在公元五一一年,当时我们中国有一个梁武帝,在华严殿公开发表“断酒肉文”,由梁武帝开始提倡吃素食,从此以后建立中国大乘素食的特质。事实上,不饮酒戒是五戒之一,我们出家人必须要断酒,梁武帝他说断酒肉文,不饮酒是我们五戒其中之一戒,出家人不应该来饮酒。我们应该断酒,在家众也不应该饮酒,所以我们要断除,以免饮酒乱性,造出种种恶业。那么不杀生呢?也是一样,但是肉食不同于杀生,你吃肉不同于杀生,不见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者是所谓的“三净肉”,三净肉是说不是为了请我而杀,或是为了我要吃而杀,也不是别人正在杀时我看到或听到哀叫声,真不忍心而我们还去吃它的肉,也不是,周围看一看也没有屠场,为何这里有杀生的东西,这种不疑为我杀者,叫做三净肉,在戒律中是允许食用的,佛陀住世时,提婆达多认为佛陀老了,佛的领导权是属于释迦族的,因为提婆达多也是释迦族呀!所以,那时自己想佛陀老了,应由自己来继承佛的领导权,将领导僧伽的权势掌握起来,不要落入别的种族(当时印度有四大种族)手中,所以,他自称是新佛,然后向佛陀提出五项苦行的禁戒,其中有一项是要求佛陀制定严禁僧伽吃肉,佛陀不但没有接受这种建议,并且又说:“僧团在可以选择的状况中,不妨依照自己的意愿取用食物。”所以,佛陀否认僧伽一定要吃素食,并不强制要肉食或素食,也就是说佛陀并没有强制一定要素食,佛陀没有作这样子的硬性规定,因为印度的沙门是过着出家托钵的生活,不像我们中国佛教,自己有大寮厨房,有厨房可煮饭烹菜。佛陀未成佛之前,印度的宗教已有托钵,就依托钵生活,佛陀成立僧团之后,是以托钵生活,他的弟子也是过托钵生活,所以,佛陀是按照印度沙门日常的生活方式而行,并没有限制他的弟子一定要吃素食还是要吃肉,何况,佛陀教导弟子们,告诉弟子将食物看成药石,用来治疗我们这饿病而已,或者吃东西看成像拿油沾这部车的车轴,让这部车的车轴能滑润。所以佛教能藉此色身来集中精神,悟佛陀缘起甚深法,目的仅是在支持身心的负担,并不是为了什么去吃,只是为了支持我们身心的负担,藉此健康身体来修行,向上走到解脱之道,并且将我们解脱之道介绍给别人,让别人知道,使别人也同样能由这么好的方法达到解脱烦恼,免受长期生死痛苦的轮回,因此,吃东西重点只是在滋润色身需要而已,并不是有其它目标。

至于托钵的行止,更是以宁静安祥的身教,来教导世间的众生行的威仪。当时没有为了要满足贪欲而吃素食或吃荤的困扰,所以随处乞食,走到哪里乞食到哪里,乞食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怎么可能说今天我要托钵,你就拿素食给我吃或指定用肉来给我吃!这是不可能的,佛陀当时的戒律没有这样子的。既然我们托钵就要上乞法,下乞饮食养色身,也是让众生培植无上的人天福田,不可能说你让人有布施的机会,还勉强别人一定用素食或荤的?这岂不是变成障碍别人布施的机会和因缘了吗?况且解脱之道与头脑所思惟及我们心里所忆想都有相当的密切存在,但是嘴里吃的跟我们胃所装的与能否解脱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地方,很多人有时还起怀疑,吃素食最主要是培养我们慈悲的道德观念,但不一定吃素食的人都有慈悲心及道德观念,更不能说没有吃素食的人就没有慈悲心及道德观念。这虽然不能这么说,但是你吃素食,你时时提醒自己是吃素食的人,也就是说在观念当中,藉此因缘来帮助提醒自己,让你增加内在修养与对业力因果轮回认识更深,所以不论是吃素食或吃荤的人,他内心的慈悲是没有分别的,这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关系,并不是因为你吃素食,就会慈悲,没有吃素食的人就没有慈悲,并不是这样说的,也不是所有吃素食的人才是修行人,只有吃素食才会修得很好,才有道德,才有慈悲心,若是以吃素食来对一个人做论断修行的高低,认为这个人吃素食就是修行,吃素食就有好坏之分,这个人吃素食就有道德,没有吃素食他就没有因果道德观念,这样是不对的,怎么说呢?牛、羊、鹿、兔等等,都是草食的动物,它是完全素食者,比我们吃得更清,那它们的修行又是如何呢?它们的心性又如何呢?其实吃素食或吃荤,是在于我们的心是否平静。

心的平静是因为有智觉和正法来控制,也就是时时刻刻有明觉,用佛陀所说的内观方法来控制我们的心。所以,靠你内观的修持,对法体证深浅,不是吃素食而来的。我们可以看看吃素食的动物,它们的心性也没有平静,并不是说草食动物,它没有经过修行,没有经过弘法,也不用什么意志内观,那么它们的心很平静,那这样我们可以说与吃素食有关系,可是并不是这样,平静的心是运用正确方法修持而来的,不是吃素食、吃肉、吃荤吃菜的差别。简单说,心的平静是靠你如法修行而来的,并不是靠吃而来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发心吃素食,是非常好的,在我本人的立场上,我也提倡吃素食,包括自己也吃素食,二十几年来吃素食,我也没有分别在吃素食、吃荤,这本身是自然的东西,只要吃得营养对你色身够就可以了,不是我们在吃的问题下功夫才叫做修行,也不是在吃的方面下功夫,我们的心就能平静,这是不可能,当然,吃素食是好事,我们应该提倡,来鼓励别人吃素食。若是大家都吃素食,那是很好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证悟阿罗汉的圣果,阿罗汉圣果者已经不必再所谓的谨慎内观,或专心修持,他都不用这样,他平常就自然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执着一切,他们做事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做事情当中又产生颠倒,或被他的贪嗔痴所感染,将来也没有沾粘执着,甚至涅槃也无所执着了,因为他们已经认清宇宙的真相是缘起,已经体证到了,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这境界,所以必须时时刻刻内观,依佛陀的正法行持在八正道当中。并不是说吃素食或研究吃的事,这样就能达到心的平静和没有忧悲苦恼,不可能的,这是我们随时可以试的,也随时可以想的,并不用等到死才知道,这不是标新立异,很多人说:“大愿师说的话跟别人不太一样,他就是在标新立异嘛!”没有关系,若是你有心研究,以后就知道是否我本人在标新立异,每一件事情当下你都可以去思惟体证。我们说话并不是为了要争辩,真理也就是如实,本来也就是这样,但最重要的是说,因为我们自己最初修行尚未达到阿罗汉者,所以每一件事情随时都可能会影响你的身心,对你的行为,对你的思想,都有相当的关系,我们初修行者还没证到那境界,我们未证阿罗汉,就必须随时来观察,随时观照“什么是什么的因,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我在法语里说一句话:“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因果同看。”现在生活丰富、富裕,又是化学、农药污染泛滥的工业社会,吃素食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又可以减少别人杀生,这种美德是非常好,大家都能提倡吃素食,这是很好的,何况吃素食也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你能吃素食,大家都能吃素食,那么社会上杀生、杀动物的机会就减少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吃素食,一起来吃素食,但是千万不要误解吃素食就是修行,没有吃素食的人就没有修行,佛陀他没有这样。佛陀随顺弟子的需要,尤其我们寺院本身有大寮,自己能买菜,信徒虽然买菜来供养,他不可能买鱼、肉给你,所以我们可以尽量吃素食,但是再提醒各位,虽然吃素食,我们仍须注意身体的营养需要,千万不要简单吃一吃,吃酱瓜,吃花生啦,以现成花生简单应付一下,吃得人一直消瘦下去,营养不够会产生身体生病,惹出后遗症,反而让人毁谤,身体不健康,全身都是毛病,精神怎么集中呢?你若不能精神集中,又怎么去悟那么深的缘起法呢?怎么思惟呢?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吃素食简单吃一吃就好了,也不要为了你自己勉强来吃素食,因为如果家中有十个人吃荤,都没有人吃素食,只有我坚持要吃素食,或家中没有吃素食的环境,你自己一个人勉强去吃会影响大家而产生痛苦,不如你吃三净肉就可以,不要去勉强,但是你若是受菩萨戒的人,最好能持素食,若是受五戒的人或你没有受戒吃素食,我们当然也很赞叹你,但如果环境不允许的话,我们自己也就不要过于固执、勉强,勉强反而产生内心不安以及跟别人不能和乐,让别人说我们佛教是执着、是怪人,而是取择你所需要的中道最为重要。所以,吃素食和修行证道没有直接关系。但千万不要故杀。故杀说到这里,若是不能说到很圆满、很清楚,希望自己再去研究,因为大愿不是专门研究戒律的人,所以,对戒律也不是有相当的清楚,只不过依我所了解的,并提出一些经论引用和各位做研究而已。







现在来说五戒第二条戒偷盗戒,偷盗就是“不与而取”的行为,就是说没有经过允许而去拿他人之物的行为,就是偷盗,偷盗戒的犯戒,也有轻重之别,轻罪和重罪之别。若是违犯具足六个条件者,便成不可悔罪。一者他物:他人的财产。二者他想物:想这是别人的东西,明知这是别人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三者盗心:你有起个偷盗念头起来,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四者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到偷盗的目的。五者值五钱:这值五钱是当时佛陀制戒的,这值五钱,我们是怎样来衡量呢?我们照常提出来解释一下,偷盗之物的价值依当时印度的价值为五钱,这也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度国的国法(国家法律),依照当时摩羯国的法律制,偷盗价值五钱以上的价值物者,就判犯死罪,对偷盗戒非常的严,你向别人偷拿值五钱的东西,那你就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值五钱以上价值者,亦成重罪不可悔。六者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所偷盗的东西,离开原来的位置,让主人找不到,其中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态,变动颜色让主人找不到,凡是恶心使物主损失财物者,都该称为离本处。自己不去做派人去,或自己去拿取别人的财物,皆为偷盗。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未经同意取得别人的财物都是偷盗,你偷取别人的东西,价值五钱以上者,即成不可悔罪,所以,佛在中阿含经十五思经里说,若有故意造业,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意造业者,皆不必受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续-《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摘自《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身故作有三业,三业就是说:杀生、不与而取也就是偷盗、邪淫。口分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为:贪、嗔、痴、邪见,这也是佛陀所说的身、口、意造业。自不做恶业,恶业何有生呢?是依男女在家、出家,常常勤修慈悲喜舍心解脱。阿含经思经里这段就是在跟我们解释,我们时时刻刻要思惟,故意做业必受其果报,所以,身的行为、口的语言、意的心念,三种业中,以我们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什么呢?因为故意做业必须经过你内心反覆思量,我故意要做什么事,我要去偷拿,我要去杀人,我要去骗人,都要经过你自己内心思惟,由你内心的意识产生记忆,就是在这个记忆中,对自己的习性恶业产生长养,比较深刻的缘故。所以经中所举例的包含了身、口、意十种的恶业,恶业中时时刻刻以贪、嗔、痴以及错误观念邪见,也就是邪见“痴”的一类。在这三种中哪个影响我们最深远呢?最深远的是你的心念。佛陀在增阿含经七十二有说:“虽为极恶源,悔过渐复薄,是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也就是说你假使犯错,坦承你错误了,并时时熏习不去犯错,在这时间上加长起来,那么我们的业根本会消灭的,他又说:“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皆为其恶行;”这段经过也就是这样,怎样呢?因为波斯乃王,他当时为了要争夺王位,杀死了很多同父异母的兄弟,亲近佛教之后内心感到不安,过去的杀业使他内心不安,而来问佛陀,他在佛陀面前忏悔,因此佛陀为他说这段经,这个意思就是为恶不管理由有多么多,也不管你是为自己或是为什么事情的缘故,你受的果报终归还是自己的,别人是不能替你分担,因为恶行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也长养自己为恶的习性,若是知错发自内心真诚的忏悔,能激发你自己时时刻刻离犯过错的决心和毅力,经文有说:悔过可以使恶业影响力随着时间的长短而渐渐的转薄,甚至完全的消失。时间到了,我们下星期再继续讲下去,祝福各位身心轻安,下礼拜再见。





“他人过犯,非真本意,业力障故。菩萨行者,必行悲心,心包太虚,不加恶意,识缘助之。”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四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晚安。







我们前集说到偷盗,若是你犯戒后,从内心流露真诚的忏悔,忏悔以后你不再去犯,那么时间一久犯罪的习性,便会随着你改过的心态,慢慢的消失,而你的罪业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淡薄。偷盗戒就是我们要这样东西,没有经过主人同意,而你去拿取,这是犯偷盗,不论用什么手段骗取,包括抢、强、偷、霸占、甚至借来占为私有,凡是具足以上所说,这几个条件者都属偷盗,皆成重罪不可悔,偷盗重罪就是说:去抢、去偷、去骗、向别人霸占、向别人强取,这种属于重罪,不可悔罪,除了不合理取得之外,其他都可以谋取。就是说用不合理手段,去谋取他人财物,这都不合法律的制度,等于就是犯了偷盗。其中还包括不得走私,像现在社会走私很严重,他不知道走个私之后,危害了社会多少的家庭,为了暂时的走私却破坏家庭,导致社会混乱等等,真恐怖呀!可是你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夺取自己暂时的财物,你花费在喝酒、赌博,钱花完了,不知道你走私了这么多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害了多少家庭,害了多少人堕落下去,包括家庭的破裂、社会不安等等问题很大,所以佛陀当时除了禁止不得走私之外,也包括不可卖淫。所以抓鱼、打猎、做酒、屠宰业、贩卖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走私,包括赌博都不可以,这是违犯道德法律的事,我们千万不能做,除了这些不能做的之外,另外其他可做的正当职业,正当的买卖还很多,也可以做正当的耕作。不论是地面上或水面上的或是水中、高处、低处、树下、空地、动物、植物、矿物或行动中或静止中的一切财物,不论是私人的,公家的或是佛教的,或是属于某某团体的,只要它有所属主权者,皆不得偷盗。意思是说,凡是这东西是属于有主的,我们都不能拿,去拿者为偷盗。

盗戒的范围,包括损坏他人的财物在内,如果存心使别人的东西白白损失者,这也都包括在偷盗戒律里,不论用何种手段,只要有造成损害的事实,若损害的财物有值五钱以上者这是重罪不可悔,损害别人的财物或拿取别人财物有值五钱以上的价值者,这是属于盗罪,重罪不可悔。所以,盗戒的轻重分别有:价值五钱以上者,是重罪不可悔,你拿取别人的东西有五钱以上,包括五钱的价值,这是重罪不可悔。假使你偷取五钱以下,这是轻罪,中罪可悔,这有分轻重差别。不论你用什么方便来达成你偷盗的目的,这都属下罪可悔,但若是漏税或损坏,罪责与偷盗是同类,也就是你损坏别人值五钱以上,或是逃税有价值五钱以上者,都属于偷罪,重罪。你所做的一切在佛陀所说的教戒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掩饰偷盗,不可用什么藉口来掩护偷盗,比如说:肚子饿、生病、天灾人祸、为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为了让儿子吃、孝养妻儿,而行偷盗,一律成罪。不能说今天为了孝顺,父母亲生病,我不去当贼是不行的,这有犯罪吗?照常犯罪!佛陀说这照常是犯罪,一律成罪,如果真有困难可以向别人乞求,受人欢喜自愿布施者则无罪,像现在假的出家人,都在街头巷尾托钵,穿个出家服很简单,花钱去买就有了,佛教界也没有一个规律说非出家人不能穿这种衣服,这种衣服属于礼服,我们中国设立的一种礼服,凡是穿这种礼服的都说这个是出家人,这样而已,并没有一个法律明白规定在家人不能去买这种衣服,只要你有钱去买这件衣服穿着,买一件袈娑,袈娑又不是佛教才有的,别人有钱去买就可以穿了。有一次,有一个佛教徒的警察,发现菜市场有一个人,他坐在警车上看见一个出家师父在那里托钵,就把窗户摇下来跟他合个掌,这个托钵的师父,外表看起来是师父,但是看起来很像出家师父的这个人头怎么低下去,因为他们的眼睛很锐利,咦!这个人有问题,怎么有问题呢?因为平常正当的人,我们跟他合掌点头,他会很高兴的回应,但是看他举动有点心虚的样子,于是他就叫他的同事将车开回来,然后看一下,那个人已经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他们就开始找,结果在菜市场的厕所里找到就问他说:师父为什么你看到我会害怕,你是不是有问题,一直盘问他,才知道他赌大家乐输钱,欠了人家很多钱,所以去买这套衣服,自己就用香在头上烧戒疤,烧完戒疤后他去托钵,后来要把他送法院,就带他去询问附近的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说他受骗,都说是随喜给他的,因此无法将他送办,所以这个问题是说,虽然你去向人乞求,但是别人高兴给你,现在社会法律上并没有一条可把他送法院判罪的法律,欢喜情愿的布施却变成这样,产生外面很多人误解,认为外面托钵的都是佛教界的人,往往把这个问题推到佛教界里,这也是使得真正佛教被人误解的地方,甚至有的人托钵时,专门利用人慈悲的心态,包括去骗人的也很多呀!个案也是很多呀!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他去菜市场时看一个人在那里托钵,他就将买菜剩下的五十元放下去,放下去后这个出家人就开始一直跟着他走,跟到他骑摩托车的地方,就跟他说:“哇!今天我看一看你是最有福报的人!”他说:“怎么说呢?”这位出家人便说:“我们寺院让人认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手,全部让人认捐完了,我还留五只,一只十万元,这五只是找有缘的人,有智慧的人、有福报的人才有”,就半硬半软的一直跟他纠缠,他说:“我身上没有带钱”,那人说:“没有关系我跟你去银行领”,他也分不出这个是真出家或假出家,就去领了十万给他才发现被骗了,我感觉到类似这种的情形很多,假使你真能确认,我们就没有话说,若没有的话,你这种慈悲,将会纵容社会上犯错的人更加有机会去犯错,所以偷盗别人的东西包括利用这种没有根据的事实骗人,也等于是你用不正当的手段骗人,都是偷盗,为了养我们的身命,而去违背八正道中的正命和正业,这都属于偷盗,说起来这偷盗罪实在很严重,不要认为骗得来就好了,要骗人一定要先骗我们自己的心,要去骗别人,一定从自己的心先想一个我要去骗他的心出来,这样怎么能走出自己的业力呢?走不出自己业力的果报、因缘成熟时果报还是在的。曾经我亲眼看到,在慈莲寺草创初期,还只是铁皮屋(矮房子)时,那时经济很不好,不像现在有得吃,当时寺内有个木制的功德箱,让人随喜布施,我刚好睡在铁皮屋大殿旁边,我听到有人撬功德箱的声音,起来时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个在外面把风,一个拿个铁锤将功德箱撬开,把钱藏进夹克里,我亲眼看到呀!看到时我又能怎样呢?他也是装成一个佛教徒的样子呀!看到后我咳了一声,他瞪着我看,连功德箱的盖子也还没有关,我藉机会跟他开示:“年轻人应努力工作赚钱,千万不要走偷盗路,假使你真正需要,先向人借用等到以后有钱再去还人家,这是没有犯道德因果的偷盗戒,不受别人的同意偷三宝物,这罪很重的,这是十方布施来的东西,布施这么多,你偷走,简单说欠了这么多人的债,你要怎么来还呢?”两个人听我说完后便起身一齐跑了。我也没有跟他说什么,我希望藉此机会点化他们,结果三年后,我做法会时看到这对夫妇来,不是偷盗了,而是很虔诚的来参加法会,所以世间的事实在是很多呀!有时这些犯了戒的人听你开示后会改,有的不会改,会改是很好,不然你将他抓去关也没办法,出来之后也是一样当贼,会改的人只要你说两三句,他回去良心发现后,他就改过了,社会也就不用铁窗做一大堆了。但若是借用而不还者,侵占为私有,也是犯了偷盗罪,但是在偷盗戒之中,也有有关开缘的,如误认自己所有物而取,也就是说自己看错,是误取东西的情形,这东西不是我自己的,但是误认为这东西是我的,其实并不是我的,因为跟别人的东西在外观上都是一样,错认为自己的把它拿回来,事后发觉不是,呀!这东西不是我的,把它拿回去还人,这种是开缘。或是你的精神受到打击刺激,精神失常无法自己做主去跟别人拿东西者,这种无罪。

偷盗戒介绍到这里已经说很多了,若说得不清楚,自己再去研究,但是千万不要研究戒,反而被戒绑死,而是要重视戒的精神如何运用,不要拿绳子来缠死自己,认为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一天到晚变成烦恼重重,这样你持戒一段时间后若放弃,反而会比以前更变本加厉。这是你持戒不走中道,不了解戒的精神,像我们做一件事太过于积极,一段时间后却放弃了,这是不好的,所以最好是走中道。







现在我们来说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法律认定的,都称为邪淫。佛陀制戒是允许在家弟子,正式夫妻间正常生活,但是禁止非夫妻关系的生活,以免社会造成不安以及教团的复杂,这是佛陀当时制定的,如果大家按照这规律的话,那么社会就不会有桃色纠纷的问题一大堆了,事实上,人间的和乐与夫妻男女正常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如果维系正常夫妻生活,没有乱淫,就不会带来感情问题,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造成社会悲剧,为了感情自杀,为了感情的问题而杀人报复等等的事情太多了,若是大家能深入了解佛陀所说的五戒,是非会减少很多,人人能在安乐中生活,自古以来有很多悲剧都是出自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演变而来。越看这个社会越有问题,有关男女不正当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人人都能安份守己,在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中不乱邪淫,那么家庭、社会的和乐就不远了,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社会永远都在乱,家中的纠纷一大堆。一个能持守五戒的人,先生、太太都不用太挂虑,今天太太穿较漂亮出去,做丈夫的也不用烦恼说:“嗯!今天我太太穿得这么漂亮,是不是外面有问题,是不是外面有约男朋友?”疑东,疑西,甚至跟踪等等或是稍微一些怀疑的事,就发生家庭纠纷,若是大家能持守这不邪淫戒,太太要出去先生不用烦恼,先生要出去太太不用顾虑,不要说今天太太看先生穿了一件西装,打个比较花红的领带,皮鞋擦得亮一些,晚一点回来就问:“你今天几点下班,为何到现在才回来,这段时间去哪里?”像刑事办案一样,引起家庭纠纷家中便不会和乐,大家若持守这不邪淫戒,先生晚下班因塞车等等影响,回来跟太太报告一下,事情就好了,不会导致大家无法互相信任。若大家持守不邪淫戒,那么家庭、社会都和乐,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然的话这社会感情纠纷会越多,感情越开放、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可从报纸,新闻等等,听到或看到发生情杀、奸杀、QJ、YJ、和奸的家庭问题,可以说非常多,不但破坏社会和乐、破坏家庭,还害了下一代子女,这实在恐怖!还害了下一代,影响下一代的青少年。佛陀为了这个世间社会及家庭的和乐,所以制定在家男女信徒不可邪淫,以免造成身心的不安产生痛苦,为什么邪淫会造成身心不安呢?丈夫在外面养个细姨(小老婆),养个细姨后,提心吊胆,而太太在外面养个男人,跟他发生男女感情纠纷,犯了邪淫戒,怕对方到处宣扬,事情泄漏出去,内心不安,一些小事情就提心吊胆,那么你怎么有精神修行呢?哪有精神做事业呢?哪有精神教育子女呢?所以,这种的邪淫问题,引起很多痛苦和不安,虽然往往是一时冲动,但是下场是很痛苦的。所以,我时常开示我们常住住众包括在家居士,凡做一件事情要因和果同看,你种下这个因以后遇缘会成就什么果,要不然,你只是说持戒,持戒,嘴巴有持戒,但内心不知因果观念,你若了解在做的因当中,以后会成就果那么你就会慎重考虑了。

邪淫戒具足四个条件成重戒罪不可悔:第一非夫妻,也就是没有授证为正式夫妻的一对男女。第二有淫心,见色起淫念的心。第三是同性恋,这一条问题很重要,现在社会很多同性恋,同性恋也是犯邪淫呀!这也是犯邪淫戒,你看,佛陀当时就发觉社会以后会有同性恋的产生,所以制定一条戒。第四是造成事实,造成行淫的事实,这都是犯了重罪,即成重罪不可悔,若是受五戒的信士,持五戒的信士,除了正式的妻室之外,与其他女人行淫,或是在家持戒的优婆夷,跟先生之外的男人行淫,都属于犯戒,重罪不可悔。如果在我们行为当中,犯了以上的四个条件,这样都是重罪不可悔过;若是男女双方发生了感情纠纷,但是没有犯邪淫,这是中罪可悔;起了欲心而未男女行淫,犯下罪可悔。在家居士,除了自己正式结婚的丈夫或太太之外,不得和任何男女发生肉体关系,否则就犯戒,所以,佛教说戒,是否犯戒主要在于你的心念,如果你没有邪淫之心,就不会主动犯邪淫戒了,都由我们的心念开始起个欲望,这种欲望的心态,你才犯了邪淫戒。假使万一被强暴或是被奸污QJ,是被人用暴力手段而你自己本身无法做主或反抗者,且你没有受乐。这样虽然你被强暴,但你没有破戒,因这不是自己要的,是不得已的。佛陀时代,听说印度有一些比丘、比丘尼已经修到很好的境界了,有的人已经达到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就是断除一切忧悲苦恼了,所以当然他没有贪嗔痴了,他可以说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的意思),或是因为他在病中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原因,不能反抗而被淫女以及被暴徒强暴,印度有这个现象呀!但因为阿罗汉他已经离欲,断无受乐之境了,他没有感觉到什么,没有受乐之境了,所以这种是没有犯戒,像现在很多人被人强暴或是被人拿刀押着强暴,这都没有犯戒,在我们这里可能有男众去强暴女众,但女众强暴男众倒是少见。如果是被强暴,非自己乐意的都没有犯戒,以上所说的是开缘。

邪淫范围除不准与非夫妻间发生男女关系之外,即使是自己的夫妻也有所限制,不是说夫妻就没有限制,比如:佛菩萨纪念日、每月六斋日、父母生日、兄弟姊妹眷属死亡的日子,最好不要行淫,这种行淫都是犯邪淫。邪淫的罪过也有分为三品,与母女、姊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犯上品大罪;与夫妻之外,非夫妻间男女邪淫者是为中品罪;与自己太太非时非日行淫者犯下品罪,所以,以此三品轻重来分别下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牲。在一切邪淫戒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最重。所谓净戒者,也就是已经受了比丘、比丘尼戒,或是受了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戒者,已受过这种戒的人,乃至受八关斋戒同日受戒的信女信男。破净行戒亦称为污染了梵行,污染了别人的梵行,但须是第一次,若是过去这个人已经犯过这个戒了,假使他已受过了沙弥、沙弥尼戒,却这样被人破戒了,这就不是第一次,然后你再次跟他犯淫,这就不是破净戒,但为邪淫罪,虽然不是破净戒,但事实上属于邪淫罪,若没有受五戒而破他人的净戒者,虽未受佛戒,而没有犯戒罪,但其永不得求受一切佛戒。所以,不要说我是没有受戒的人,我又不是佛教徒,我去做坏事情没有关系,嗯!这并不是这样子,所以有个受戒罪和性罪,有说过了,戒罪可忏,性罪不可忏,如果你有受戒,你犯错只能忏戒罪,但是你犯错的事实,你就不能因悔过而消灭,只能忏悔以后不要再去做而已,因你做这件事已经成了事实,不能收回来了。所以,若真正犯戒者,是会被抛弃在佛法大海外边,也等于你有这种行为,不检点不改过,你就无法来学佛,永离佛法,所以称为破净戒者为边罪,被弃佛法旁边的边罪,邪淫戒除了以上所说之外还有很多,无法解释得很详细,比如说:不得说粗鲁的话,包括不得说一些淫欲杂语,让人听了心理会起欲念等等,一些引起人去动邪淫的心念和动机等等的细节,都属于邪淫戒里,这也都和邪淫戒有牵连,所以希望各位时时刻刻要自摄心,邪淫戒说到这里,大家若能专心一意守护,不犯邪淫,社会就和平安乐,每天就不会为了社会桃色纠纷的事情很多而来烦恼,如果每天担忧桃色纠纷你要怎么去修行呢?简单说,家庭都不会和乐了,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你怎么会有安定的身心来精进,悟佛陀甚深的缘起法呢?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再来说妄语戒,妄语是指虚妄不实语言,现在社会不安,妄语的祸首最大,比如说:诈欺罪、支票跳票等,处处从妄语产生,由个人到家庭、社会与国际之间都充满了妄语的话,就会引起社会、世界的不安。你对我说妄语,我也对你说妄语,大家都在妄语生活当中过活真可怕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变成用妄语互相来你骗我、我骗你的过生活,这种生活要怎么过呢?彼此互相欺骗,用欺骗达到自私自利的目标,殊不知要骗别人前,必须要先骗自己,因为想要骗别人的动机,是从自己妄想心而生的,你要骗人妄想心就生出来了,假如我今天骗了一个人,以后若再遇到这个人,心会碰碰跳提心吊胆,心想:“这个人我有骗过,是不是我骗他,他已经知道我骗他了?”是不是会这样呢?所以我们的心就会不安。虽然现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但也正因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妄想的层次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提高,这种妄想演变,便我们时时刻刻只为了达到自己的自私自利,比如说:文字做为妄语的媒体,科学进步造成越来越多的影响,因为科学越进步,让你做妄语的机会越多,过去是用嘴说而已,现在不是,你说妄语写一句话或经过录音机录音带扩张出去不知骗多少人?所以,科学一发达,这个妄语戒不守,罪业越来越严重,过去只有一个骗一个,现在一个可以骗几千几万个,是不是这样呢?没有几百万人至少也几十万人看你骗多少人,罪业算起来看有多重!所以说话一定要老实,千万不要用妄语来骗取别人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供养,这种都是罪业很重。每天报纸媒体里,都可以看到呀!像是广告类等等很多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多病的世界社会也就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医治,要医治它最好是大家来持守五戒,社会这个病就都没有了。

妄语在佛教的说法,分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大妄语若是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者,即成重罪不可悔过,第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第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非人现在没有了,戒律这样说,我不这样说是不行的,非人就是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之冥众叫做非人或畜牲。第三欺诳心,蓄意行使,骗对方的心态。第四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者,自己未证果位却欺诳说已经证某某果位了,你来供养我功德最大呀!欺骗自己,其实自己没有,但是你欺骗自己,未得四禅定,未得果呀!还未学到那种境界,却说我已学到了那种境界,你要来供养我,你供养别人没有功德,供养我功德最大,这种罪是大妄语。所以一个人若这样时,就算别人不知道,你自己也知道,哦!我现在有看到鬼来,神来,菩萨来等等,我已学到某某层次了,这个就是不知道妄语的定义,全部是你自己所讲的话,到底怎样你也不知道呀!可是你本身就乱讲,甚至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所讲的是什么?所以妄语很多,我们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否则知道说不知道,不知道说知道,这都是妄语。明明知道可是你说不知道,明明不知道你说知道,看到你说没有看到,没有看到你说有看到,没有感觉到你说有感觉到,有感觉你又说没有感觉到,听到你说没有听到,没有听到你还说有听到,所以叫做自欺欺人。凡是存心骗人者,你有存心骗人的话,不论是运用何等手段达成妄语的目的,即成妄语罪,就是犯了妄语罪,借用别人互相标榜,这也是妄语罪,甲说乙是圣人,乙说甲是圣人,为了取得别人供养,取得别人对你赞叹,就利用别人说你学得多行,以此手段使第三者不知而恭敬供养,其实自己是不是圣人自己心里有数,这种都是犯了大妄语罪。但若是为了护教或维护众生,可作方便妄语,比如说:看到别人追杀,这个甲要杀乙,乙跑过我旁边,甲来问我:“某某人,你有看到某一个人跑过去吗?”你不可以说有,要说没有,因为你的动机是要保护他的,出于要保护他的慈悲动机,所以千万不要看到甲要杀乙时,你有看到乙躲在哪里,当甲找不到时,你却说,乙在那里啦!因为我不能妄语呀!因为我有看到呀!有不能说没有呀!所以在此处一定要知道,千万不要为了你自己不了解戒,变成害死了一条生命,虽然你知道他躲在哪里你也不可以跟甲说,有看到不可以跟他说有看到,虽然有看到但你可打个方便妄语说没有看到,就是说:为了利人救人的妄语是无罪的,为了利人救人的动机,并没有威胁别人,也不是为自利的,为了救人利人妄语都是无罪的;虽作大妄语但因言词不清或对方不解者,就是说你虽作大妄语但你说的别人听不懂或不了解,不会被你所说的影响,是犯中罪可悔,假如向天人、鬼神做大妄语者,戒中也这样中罪可悔,若不解者犯下罪可悔,向畜牲作大妄语者,犯下罪可悔,如果不以大妄语骗人者,一切欺诳,皆属于小妄语,皆为可悔罪,妄语之中也包括了两舌、恶口、绮语,虽犯,不失戒,但犯可悔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续-《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摘自《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两舌是挑拨离间,现代人犯两舌也是很多,现有福报他不会把握,以福培福,藉此机会来修行,体证佛陀所说苦、空、无常、无我,断离一切忧悲苦恼,反而有空闲时就东说西说像长舌妇,我时常开示一句:“口语不离一切法”,修行人要口语不离一切法,在一起时不说法却东南西北乱说,没有的事说一大堆,这都是犯戒,也可以说每天都犯两舌的戒。恶口:就是开口就是骂人、毁谤人、攻击人等等刺激人、刻意讽刺人的语言都是。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说一些花言巧语,情歌艳词等言语。所以妄语之中大妄语罪,除非是不知业力的人,不知道因果业力,不知道忏悔的人才会来胡言乱说,不知因果如影随形,知道因果的人是不会乱毁谤人的,他是不会乱说妄语的,因为毁谤越重本身所得的罪也越重,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其实,真正修行人口语是不离一切法的,他不会乱讲话,修行若没有自己亲身证得初果(断除我见、戒禁取见、疑,这都称为初果)我们普通凡夫,初地修行凡夫是很难做到不妄语戒的清净,你不要说持妄语戒简单,持五戒有人说很简单,在我本身,我不敢说五戒持得很清净,往往当中也会犯,所以不要说持五戒简单,现在受五戒、菩萨戒在家居士有多少,你知道吗?一次都好几百人好几千人,结果看一看每天都在犯五戒,那么他受戒的动机不晓得要做什么?只是要得到一件披衣,共修时排最前面,自不知他去受戒,又多犯了一条戒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犯了一条戒罪!你想想看,不懂的不知道怕,真懂的才知道,希望我们要受戒时,一定要知道受戒的动机就是守戒,千万不要认为我去受戒,得到一件披衣回来,共修站在前面比较大方,哦!现在求大方,以后死了因果报应也较大方,大家要了解,我们修行时时要检讨自己是否犯了口业?若犯了立刻马上忏悔,经过时时持戒提醒自己,一天、二天、三天以后变成大自然了,你就不会再犯这条戒了,清净妄语戒总有一天你就可达到,若认为没有关系天天原谅自己,一直原谅到你死了还在原谅,你没有一项持守得好。必须时时刻刻在你心里,觉得不对了,就马上改过,发现立刻改过,妄语戒说到这里。







现在来说饮酒戒,这个饮酒戒是佛教的特质,别的宗教饮酒戒比较没有在说,为什么呢?因为五戒前四条戒其他宗教都有,比如说:在印度信徒最多的宗教叫做耆那教,耆那教也有五戒,他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和离欲,我们五戒是不饮酒,他是离欲。瑜伽派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同相,但是饮酒没有,不一样的就是不贪。基督教也有五戒: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其他宗教有五戒的也很多,但是只有佛教有一条不饮酒戒,其他都没说不饮酒戒,怎么说呢?这是佛教的特质,由以上我们比较其他宗教,我们就可发现,其他的宗教大都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不淫,只有佛教有不饮酒的特质,其他的宗教都没有这条戒,戒酒的戒,我们佛教有这条戒,为什么呢?佛教持不饮酒戒的原因是佛教注重智慧的解脱,如果没有智慧怎么去解脱呢?因为饮酒会使人昏迷和沉醉,酒也是一种毒!它使你脑筋昏乱,不能集中精神思惟甚深的缘起法,且饮酒过量会乱性,产生造恶业,所以佛教五戒跟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就是这一条饮酒戒,包括五戒、菩萨戒,包括沙弥……,只要你走入佛教三皈依以后你就不可以喝酒了,这是佛教的特质,既然我们是三宝弟子就必须戒酒以免乱性,除了不得已之外,如做生意需要,真的没有办法或生病的需要,这都有开缘。我们下礼拜再来说,今天时间又到了,祝福各位时时刻刻持戒清净,持戒越好,福报就越好。祝福各位福报圆满,再见!





“修行是要打掉自己最执着的习性,不可放逸纵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05:16 , Processed in 0.14406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