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9|回复: 1

[大德开示] 大正藏第31册No.1604大乘庄严经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发心品第五

  释曰。如说已分别菩萨种性。次分别菩萨发菩提心相。偈曰。

 勇猛及方便  利益及出离
 四大三功德  二义故心起

  释曰。菩萨发心有四种大。一勇猛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钾已恒时方便勤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复次此四种大显示三种功德。第一第二大显示作丈夫所作功德。第三大显示作大义功德。第四大显示受果功德。此三功德以二义为缘。所谓无上菩提及一切众生。由此思故发菩提心。已说发心相。次说发心差别。偈曰。

 信行与净依  报得及无障
 发心依诸地  差别有四种

  释曰。菩萨发心依诸地有四种差别。一信行发心。谓信行他。二净依发心。谓前七地。三报得发心。谓后三地。四无障发心。谓如来地。已说差别。次当广释。问如此发心。以何为根。何所依止。何所信。何所缘。何所乘。何所住。何等障难。何等功德。何等自性。何所出离。何处究竟。偈曰。

 大悲与利物  大法将种智
 胜欲亦大护  受障及增善
 福智与修度  及以地地满
 初根至后竟  随次解应知

  释曰。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欲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障为难。起异乘心故。以增善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如此已广分别。次说受世俗发心。偈曰。

 友力及因力  根力亦闻力
 四力总二发  不坚及以坚

  释曰。若从他说得觉而发心。是名受世俗发心。此发心由四力。一者友力发心。或得善知识随顺故。二者因力发心。或过去曾发心为性故。三者根力发心。或过去曾行诸善根所圆满故。四者闻力发心。或处处说法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又习善根者。或现在如法常闻受持等故。复次彼四力发心总为二种。一者不坚发。谓友力发心故。二者坚发。谓因等三力发心故。已说世俗发心。次说第一义发心。偈曰。

 亲近正遍知  善集福智聚
 于法无分别  最上真智生

  释曰。第一义发心显有三种胜。一教授胜。亲近正遍知故。二随顺胜。善集福智聚故。三得果胜。生无分别智故。此发心名欢喜地。由欢喜胜故。问此胜以何为因。偈曰。

 诸法及众生  所作及佛体
 于此四平等  故得欢喜胜

  释曰。四平等者一法平等。由通达法无我故。二众生平等。由至得自他平等故。三所作平等。由令他尽苦如自尽苦故。四佛体平等。由法界与我无别决定能通达故。已说胜因。次说胜差别。偈曰。

 生位及愿位  亦猛亦净依
 余巧及余出  六胜复如是

  释曰。第一义发心复有六胜。一生位胜。二愿位胜三勇猛胜。四净依胜。五余巧胜。六余出胜。问此六云何胜。偈曰。

 生胜由四义  愿大有十种
 勇猛恒不退  净依二利生
 巧便进余地  出离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  次第成六胜

  释曰。生胜由四义者。一种子胜。信大乘法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胎藏胜。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养为乳母故。愿大有十种者。十大愿如十地经说。发此愿胜故。勇猛恒不退者。能行难行永不退故。净依二利生者。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巧便进余地者。得趣上地方便故。出离善思惟者。思惟住诸地中所建立法故问云何思惟。答如所建立分齐分别知故。以是分别亦知无分别故。已说发心。次说譬喻显此发心。偈曰。

 如地如净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宝箧  如海如金刚
 如山如药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乐  如王如库仓
 如道如车乘  如泉如喜声
 如流亦如云  发心譬如是

  释曰。如此发心与诸譬喻。何义相似。答譬如大地。最初发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净金。依相应发心亦如是。利益安乐不退坏故。譬如新月。勤相应发心亦如是。一切善法渐渐增故。譬如增火。极依相应发心亦如是。益薪火炽积行依极故。譬如大藏。檀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以财周给亦无尽故。譬如宝箧。尸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功德法宝从彼生故。譬如大海。羼提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诸来违逆心不动故。譬如金刚。毗梨耶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勇猛坚牢不可坏故。譬如山王。禅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物无能动以不乱故。譬如药王。般若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惑智二病此能破故。譬如善友。无量相应发心亦如是。一切时中不舍众生故。譬如如意珠。神通相应发心亦如是。随所欲现能成就故。譬如盛日。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日熟谷成熟众生故。譬如美乐。辩相应发心亦如是。说法教化摄众生故。譬如国王。量相应发心亦如是。能为正道不坏因故。譬如仓库。聚相应发心亦如是。福智法财之所聚故。譬如王路。觉分相应发心亦如是。大圣先行余随行故。譬如车乘。止观相应发心亦如是。二轮具足安乐去故。譬如涌泉。总持相应发心亦如是。闻者虽多法无尽故。譬如喜声。法印相应发心亦如是。求解脱者所乐闻故。譬如河流。自性相应发心亦如是。无生忍道自然而流不作意故。譬如大云能成世界。方便相应发心亦如是。示现八相成道化众生故。如此等及二十二譬。譬彼发心。如圣者无尽慧经广说应知。已说发心譬喻。次说不发心过失。偈曰。

 思利及得方  解义亦证实
 如是四时乐  趣寂则便舍

  释曰。菩萨有四种乐。一思利乐。谓思惟利益他时。二得方乐。谓至得巧方便时。三解义乐。谓解了大乘意时。四证实乐。谓证人法无我时。若人弃舍众生趣向寂灭。应知是人不得菩萨如是四乐。已呵不发心。发心者应赞叹。偈曰。

 最初发大心  善护无边恶
 善增悲增故  乐喜苦亦喜

  释曰。若菩萨初发大菩提心。尔时依无边众生。即得善护不作诸恶。为此故是人远离退堕恶道畏。复次由有善及增故于乐常喜。由有悲及增故于苦常喜。为此故是人远离退失善道畏。已赞发心。次说因此发心得不作护。偈曰。

 爱他过自爱  忘己利众生
 不为自憎他  岂作不善业

  释曰。若略示彼义。菩萨爱他过于自爱。由此故忘自身命而利于他。不为自利而损于彼。由此故能于众生绝诸恶业。已说得不作护。次说得不退心。偈曰。

 观法如知幻  观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  惑苦皆无怖

  释曰。菩萨观一切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时于烦恼不生怖。菩萨观自生处如入园苑。若不成就时于苦恼亦不生怖。若如是者。更有何意而退菩提心耶。复次偈曰。

 自严及自食  园地与戏喜
 如是有四事  悲者非余乘

  释曰。菩萨以自功德而为自严。以利他欢喜而为自食。以作意生处而为园地。以神通变化而为戏喜。如此四事。唯菩萨有。于二乘无。菩萨既有此四事。云何当退菩提心。已说不退心。次遮畏苦心。偈曰。

 极勤利众生  大悲为性故
 无间如乐处  岂怖诸有苦

  释曰。菩萨以大悲为体。是故极勤利他。虽入阿鼻地狱如游乐处。菩萨如是于余苦中岂生怖畏。因此怖畏而退心耶。偈曰。

 大悲恒在意  他苦为自苦
 自然作所作  待劝深惭羞

  释曰。诸菩萨大悲阇梨常在心中。若见众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作所应作。若待善友劝发深生极重惭羞。偈曰。

 荷负众生担  懈怠丑非胜
 为解自他缚  精进应百倍

  释曰。菩萨发心荷负众生重担。若去赊缓此是丑事。非为第一端正众生。菩萨应思。若自若他有种种急缚。谓惑业生。为解此缚应须百倍精进。过彼声闻作所应作。发心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二利品第六

  释曰。已说发心。次说依此发心随顺修行自他利行。偈曰。

 大依及大行  大果次第说
 大取及大忍  大义三事成

  释曰。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发心故。大行者。为利自他而发行故。大果者。令得无上菩提故。如其次第。大取者。发心时摄一切众生故。大忍者。发行时忍一切大苦故。大义者。得果时广利一切众生业成就故。已说次第。次说自他无差别。偈曰。

 他自心平等  爱则于彼胜
 如是有胜相  二利何差别

  释曰。菩萨得他自心平等。或由信得。谓世俗发心时。或由智得。谓第一义发心时。菩萨虽有此心。然爱他身则胜自身。于他既有如此胜想。则不复分别何者为自利何者为他利。俱无别故。已说无差别。次说他利胜。偈曰。

 于世无怨业  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  是故利他胜

  释曰。菩萨于诸世间久绝怨业。是故恒为成就他利。自身受诸勤苦。由大悲为体自然起故。由此道理则利他为胜。问如是利他云何随顺。偈曰。

 善说令归向  令入亦令调
 令成亦令住  令觉令解脱
 集德及生家  得记并受职
 至成如来智  以是利群生

  释曰。三种众生。谓住下中上性。菩萨如其所住而摄取之。以十三种随顺利益。一者善说。由随教及记心故。二者令归向。由神通力故。三者令入。由向已能令信受正教故。四者令调。由入已断其疑故。五者令成。由成熟善根故。六者令住。由教授令心住故。七者令觉。由得智慧故。八者令解脱。由得神通等诸胜功德故。九者集德。由遍集福智故。十者生家。由生佛家故。十一者得记。由八地受记故。十二者受职。由十地受职故。十三者得如来智。由入佛地故。问如此随顺云何成立。偈曰。

 不倒及不高  无著亦通达
 能忍及调顺  远去亦无尽
 应知此八义  成就彼十三

  释曰。不倒者。若人已住于性。菩萨随机而为说法不妄授故。不高者。彼归向时不恃神通而自高故。无著者。彼入正法时不染众生故。通达者。断彼疑网故。能忍者。善成熟彼故。调顺者。随顺教授非不调教授故。远去者。随顺生家等非不远去令他能作故。无尽者。菩萨利益众生一切时愿无尽故。是名成就应知。问此随顺云何胜差别。偈曰。

 习欲大可畏  有爱动而倒
 乐灭断烦恼  大悲求佛法

  释曰。习欲者。谓欲界人。大可畏者。身心苦多及向恶趣故。有爱者。谓色无色界人。动而倒者。彼乐无常故动。行苦故倒。乐灭者。谓自利人。断烦恼者。由烦恼所持则苦不断为离苦故。自断烦恼而求寂灭。大悲者。谓利他人。求佛法者。此人常求一切佛法。拟利一切众生故。偈曰。

 世间求自乐  不乐恒极苦
 菩萨勤乐他  二利成上乐

  释曰。世间愚痴常求自乐。而不得乐反得极苦。菩萨不尔。常勤乐他而二利成就。更得第一大涅槃乐。此是菩萨胜随顺差别。已说利他随顺。次以此行回向众生。偈曰。

 异根于异处  异作有异行
 凡是诸所作  回以利众生

  释曰。菩萨回向随眼等诸根行种种处作种种威仪业行利益众生。凡是诸行。若事相应及以相似。彼皆回向一切众生。如行清净经中广说。已说回向心。次遮不忍心。偈曰。

 众生不自在  常作诸恶业
 忍彼增悲故  无恼亦无违

  释曰。众生为烦恼所恼心不自在。是故作诸恶业。菩萨智慧于彼常起大忍增长大悲。是故于彼不起恼心。亦不欲作不随顺事。已遮不忍心。次显随顺大。偈曰。

 胜出与寂静  功德及利物
 次第依四义  说大有四种

  释曰。诸菩萨有四种随顺大。一者胜出大。于三有五趣中而胜出故。如般若波罗蜜经说。须菩提。若色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故。二者寂静大。随向无住处涅槃故。三者功德大。福智二聚增长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舍众生故。二利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真实品第七

  释曰。已说随顺修行。次说第一义相。偈曰。

 非有亦非无  非如亦非异
 非生亦非灭  非增亦非减
 非净非不净  此五无二相
 是名第一义  行者应当知

  释曰。无二义是第一义。五种示现。非有者。分别依他二相无故非无者。真实相有故。非如者。分别依他二相无一实体故。非异者。彼二种如无异体故。非生非灭者。无为故。非增非减者。净染二分起时灭时法界正如是住故。非净者。自性无染不须净故。非不净者。客尘去故。如是五种无二相。是第一义相应知。已说第一义。次遮于彼起颠倒。偈曰。

 我见非见我  无相非无缘
 异二无我故  解脱唯迷尽

  释曰。我见非见我者。无我相故。何以故。由我相但是分别故。非无缘者。烦恼习气所起缘五受阴故。异二无我故者。二谓我见及五受阴。亦非异此二种而有我相。如是我见但是迷谬。实无我相可得故。解脱唯迷尽者。若缘自身起解脱亦唯迷尽。无别有我名解脱者故。已遮妄见。次诃颠倒。偈曰。

 云何依我见  不见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  法性与无性

  释曰。云何依我见不见苦自性者。咄哉世间云何依止。我见起种种迷不能了达诸行。是苦自性而常随逐邪。迷苦及苦者法性与无性者。苦谓受彼苦触。苦者谓苦不断非我与苦相应。名为苦者。迷苦谓不解苦自性。迷苦者谓不解无我。法性者唯法。由人无我故。无性者非法。由法无我故。偈曰。

 云何缘起体  现见生异见
 闇故不见有  亦复不有见

  释曰。云何缘起体现见生异见者。咄哉世间云何现见。诸行各从缘起。而依此体横生异见。谓眼等诸根体非缘起。邪闇故不见有。亦复不有见者。由无明故缘起之法是有而不见有。我体不有而复有见。问若尔云何得涅槃。偈曰。

 生死与涅槃  无二无少异
 善住无我故  生尽得涅槃

  释曰。生死涅槃无有二。乃至无有少异。何以故。无我平等故。若人善住无我而修善业。则生死便尽而得涅槃。如是已遮颠倒。次应说彼对治。偈曰。

 福智无边际  生长悉圆满
 思法决定已  通达义类性

  释曰。此偈显第一集大聚位。福智无边际者。由差别无数及时节无边故。生长悉圆满者。菩萨集此大聚到彼岸故。思法决定已者。依止定心而思惟故。通达义类性者。解所思诸法义类。悉以意言为自性故。偈曰。

 已知义类性  善住唯心光
 现见法界故  解脱于二相

  释曰。此偈显第二通达分位。由解一切诸义唯是意言为性。则了一切诸义悉是心光。菩萨尔时名善住唯识。从彼后现见法界。了达所有二相。即解脱能执所执。偈曰。

 心外无有物  物无心亦无
 以解二无故  善住真法界

  释曰。此偈显第三见道位。如彼现见法界故。解心外无有所取物。所取物无故。亦无能取心。由离所取能取二相故。应知善住法界自性。偈曰。

 无分别智力  恒平等遍行
 为坏过聚体  如药能除毒

  释曰。此偈显第四修道位。菩萨入第一义智转依已。以无分别智恒平等行及遍处行。何以故。为坏依止依他性熏习稠林过聚相故。问此智力云何。答譬如阿伽陀大药。能除一切众毒。彼力如此。偈曰。

 缘佛善成法  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别  速穷功德海

  释曰。此偈显第五究竟位。缘佛善成法者。诸菩萨于佛善成立一切妙法中作总聚缘故。问云何总聚缘。答心根安法界。此明入第一义智故。由此慧安住法界。是故此心名根。问此后复云何。答解念唯分别。谓此后起观如前观事。处处念转。解知诸念唯是分别非实有故。问如此知已得进何位。答速穷功德海。谓如是知已佛果功德海。能速穷彼岸故。真实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神通品第八

  释曰。说真实义已。次显菩萨神通相。偈曰。

 起灭及言音  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离  六智自在通

  释曰。起灭者。谓生死智境。知诸众生生死故。言音者。谓天耳智境。随彼所起言语悉闻知故。心行者。谓他心智境。能知他人心行差别故。先住者。谓宿命智境。知彼先住善恶所集故。向彼者。谓如意智境。随彼处处往教化故。出离者。谓漏尽智境。知彼众生出离应不应故。如此六智。于诸世界六义差别。遍知无碍勇猛自在。是名菩萨神通自性。已说自性。次说修习。偈曰。

 第四极净禅  无分别智摄
 如所立方便  依此净诸通

  释曰。如所依禅。如所摄智。如所立方便。菩萨作意修习则得最上神通。已说修通。次说得果。偈曰。

 三住住无比  所住善供养
 令彼得清净  是说神通果

  释曰。神通有三种果。一胜住果。此住有三种。一圣住。二梵住。三天住。所得无比无上故。二善供养果。随所住处世间众生大供养故。三令他清净果。能令供养者得清净故。问神通有六种业。一自业。二他业。三光业。四戏业。五化业。六净业此云何。偈曰。

 世生成坏事  见彼犹如幻
 种种他所欲  自在随意成

  释曰。此偈上半显示自业。见诸世界及诸众生若成若坏。犹如幻故。下半显示他业。谓动地放光等事。随他所欲自在现故。十种自在如十地经说。偈曰。

 神光照恶趣  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宫  动殿令魔怖

  释曰。此偈显示光业。光业二种。一救苦。二怖魔。上半偈明救苦。谓下照恶道众生。令发信心得生善道故。下半偈明怖魔。谓上照天宫动魔宫殿令魔惊怖故。偈曰。

 游戏诸三昧  僧中最第一
 恒现三种化  以是利众生

  释曰。此偈上半显示戏业。于佛众中游戏诸定最得自在。下半显示化业。化有三种。一业化。工巧业处自在化故。二随化。随他所欲自在化故。三上化。住兜率天等胜上化故。以是三化恒为利益。偈曰。

 智力普自在  刹土随欲现
 无佛令闻佛  悬掷有佛境

  释曰。此偈显示净业。净业二种。一净刹土。二净众生。上半偈明净刹土。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故。下半偈明净众生。于无佛世界能令闻佛起净信心生有佛处故。已说业用。次说相应。偈曰。

 成熟众生力  诸佛所称誉
 发语无不信  如是说相应

  释曰。神通相应有三种。一成生相应。譬如鸟翅初得成就。二称誉相应。常得诸佛之所赞叹。三信受相应。凡所言说人皆信受。已说相应。次说住神通具。偈曰。

 六智及三明  八解八胜处
 十遍诸三昧  勇猛资神通

  释曰。菩萨住神通具有六种差别。一六智。二三明。三八解脱。四八胜处。五十遍入。六诸三昧。如是六义。是分别神通具差别。已说住神通具。次说神通大。偈曰。

 能安不自在  常勤于利物
 行有无怖畏  勇猛如师子

  释曰。菩萨神通有三种大。一自在大。众生由烦恼故不得自在。菩萨智力能自在安置故。二欢乐大。由常勤利益众生一向乐故。三无畏大。行三有中得极勇猛如师子故。神通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成熟品第九

  释曰。已说诸菩萨神通。诸菩萨云何自成熟。偈曰。

 欲信舍悲忍  念力坚支具
 应知自成熟  此九皆上品

  释曰。菩萨有九种自成熟。一者欲成熟。由悕求大法故。二者信成熟。由净心说者故。三者舍成熟。由灭离烦恼故。四者悲成熟。由怜愍众生故。五者忍成熟。由能行难行故。六者念成熟。由一切受持故。七者力成熟。由皆能通达故。八者坚成熟。由恶魔外道不能夺故。九者支成熟。由善分圆满故。如此九种穷最上位。是名成熟相。此九成熟。一一有因有体有业。今当说。偈曰。

 近友闻亦思  胜勇胜究竟
 摄法及受法  说欲成熟相

  释曰。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法思惟。此三能起大欲。是名欲因。上大精进一切不思议处究竟无疑。是名欲体。于大乘法有灾横处则能守护。菩萨所说信心领受。是名欲业。偈曰。

 如来福智聚  净心不可坏
 速受定智果  说信成熟相

  释曰。婆伽婆如是广说。是名信因。得不坏净。是名信体。得定智果。是名信业。偈曰。

 善护于六根  离恶起对治
 乐修诸善法  说舍成熟相

  释曰。以念倚等善护六根。是名舍因。离不善觉起无间道。是名舍体。一切善法恒乐修习。是名舍业。偈曰。

 见诸众生苦  哀怜离小心
 受身世间胜  说悲成熟相

  释曰。菩萨见众生苦。是名悲因。起极怜愍远离小乘心。是名悲体。得一切世间胜诸地不退。是名悲业。偈曰。

 持性数修习  极苦能安忍
 善根恒乐进  说忍成熟相

  释曰。持耐忍谓名门数习成性。是名忍因。能受极风寒等苦。是名忍体。随胜生处恒修善法。是名忍业。偈曰。

 报净善随顺  极入善恶说
 能起大般若  说念成熟相

  释曰。得清净器。是名念因。随所闻说善恶二义。闻思修已深了不忘。是名念体。能生出世般若。是名念业。偈曰。

 二聚界圆满  果起依最上
 世间得第一  说力成熟相

  释曰。福智二聚种子充满。是名力因。能得最上依止。是名力体。世间第一随意成熟。是名力业。偈曰。

 深观妙法理  诸魔不可夺
 能与异部过  说坚成熟相

  释曰。妙法道理作心观察。是名坚固。恶魔波旬不能障碍。是名坚体。能与他部而作过失。是名坚业。偈曰。

 所有善根聚  依勤能发起
 离恶及修善  说支成熟相

  释曰。彼成熟善根聚。是名支因。依此因能发起上精进。是名支体。离诸不善乐修胜善。是名支业。偈曰。

 如此九种物  自熟亦熟他
 增善增法身  如世极亲者

  释曰。欲等九物能自成熟亦成熟他。常增长一切善根及增长法身。由此二种增故。如似世间第一亲者。已说菩萨自得成熟。次说菩萨成熟众生。偈曰。

 痈熟则堪治  食熟则堪啖
 众生熟亦尔  二分舍用故

  释曰。二分者。一障分。二治分。障熟须舍。如痈熟须溃。治熟须用。如食熟须啖。是名成熟依止。已说成熟依止。次说成熟差别。偈曰。

 舍普胜随善  得常渐为八
 如此诸成熟  是说差别种

  释曰。成熟他相有八种。一者舍成熟。令灭烦恼故。二者普成熟。化以三乘故。三者胜成熟。过外道法故。四者随成熟。应机说故。五者善成熟心恭敬故。六者得成熟。令不倒解故。七者常成熟。令永不退故。八者渐成熟。令次第增长故。已说成熟差别。次说成熟心胜。偈曰。

 利子及利亲  利己三利胜
 菩萨利一切  过彼胜无比

  释曰。譬如世人安乐自子安乐自亲安乐自身。此心最胜。菩萨普欲成熟一切众生。过彼三心不可为比。是故菩萨成熟众生。其心最胜。问此胜云何成立。偈曰。

 世间不自爱  何况能爱他
 菩萨自爱舍  但为爱他故

  释曰。世人虽欲自爱尚不能自安利处。况能爱他安他利处。菩萨不尔。舍于自爱但为爱他。是故成熟众生胜过于彼。问用此心胜云何成熟。偈曰。

 身财一切舍  平等及无厌
 所乏令充足  安立于善根

  释曰。此偈显示檀波罗蜜成熟众生。檀有三种。一资生檀。内外身财一切舍故。二平等檀。于诸施田离高下故。三无厌檀。勇猛恒施不疲倦故。以是三檀二世随摄。于现在世皆令充足。于未来世安立善根。偈曰。

 常与性及满  自乐不放逸
 引入于戒足  二果常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尸波罗蜜成熟众生。菩萨有五种尸罗。一者常尸罗。生生常有故。二者自性尸罗。无功用心住真实体故。三者圆满尸罗。十善业道皆具足故。如十地经说。四者自乐尸罗。恒自爱乐故。五者不放逸尸罗。念念无犯故。以是五种尸罗二世随摄。于现在世安立戒品。于未来世令依报二果功德无绝。偈曰。

 不益得益想  极忍解方便
 令彼起随顺  及种诸善根

  释曰。此偈显示羼提波罗蜜成熟众生。若他以不饶益事来向菩萨。菩萨于彼得饶益解起极忍辱。何以故。由彼随顺令我忍波罗蜜得增长故。亦以是忍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令起归向。于未来世令种善根。偈曰。

 久劫行上勤  利物心无退
 令生一念善  况欲善无量

  释曰。此偈显示毗梨耶波罗蜜成熟众生。菩萨于亿百千劫行最上精进。为成熟无边众生心无退转。以是精进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但令得生一念善心。况于未来令无量善根皆得增益。偈曰。

 得上自在禅  离染及见慢
 现在令归向  未来善法增

  释曰。此偈显示禅波罗蜜成熟众生。菩萨所得禅定远离爱见慢等故自在最上。以是禅定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令归向第一妙法。于未来世令增长一切善根。偈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31册No.1604大乘庄严经论

续-《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摘自《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知真及知意  能断一切疑
 于法令恭敬  自他功德满

  释曰。此偈显示般若波罗蜜成熟众生。知真者。解法不颠倒故。知意者。了达众生心行断彼疑故。以是般若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令向大法深生恭敬。于未来世令彼自身功德及他身功德皆得圆满。偈曰。

 善趣及三乘  大悲有三品
 尽于未来际  如是熟众生

  释曰。此偈显示大成熟相有三种。一者位大。谓穷四位安立善道及以三乘。二者品大。悲极三品。下者信行地。中者初地至七地。上者八九十地。三者时大。时节无边尽未来际。菩萨如是利益众生。是名大成熟相。成熟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05:03 , Processed in 0.13449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