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42|回复: 0

[大德开示] 释智德编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释智德编辑

甲、题前玄谈
一、本经的梵本、译本、释本
(一)、梵本
《解深密经》,五卷,略称深密经,唐朝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
《解深密经》在印度,圆测大师说有两种:“一者广本,有十万颂;二者略本,千五百颂。此经梵本唯一,随译者异乃成四种。
(二)、译本
我国流通的几种译本,是依略本翻译过来的,广本我国没有翻译。但十万颂的广本传说是有根据的,在真谛译的世亲佛性论中,多处引到解节经文,均非本经所有,可见略本外别有广本。译本我国有四:(即课本《解深密经注》卷一P前一)
1、南朝刘宋时元嘉年(南朝宋文帝424-453)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译名功德贤,中印度人),在润洲江宁东安寺,翻出两本:前本名相续解脱地波罗密经一卷,后本名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观此两本,虽各别行,如其次第,当唐译后之二品焉。
2、北朝后魏延昌二年(北魏武帝,512-515),菩提流支在洛阳少林寺,翻出一本,名深密解脱经,有其五卷十一品(开胜义谛相品一品为四品,故而多出三品。),可谓全译此经之始。
3、陈朝保定年中(北周武帝,561-565)三藏真谛法师(梵名:“拘那陀罗”,西印度优禅那国人),在西京四天王寺,翻出一本,名佛说解节经,仅有一卷,分四品,另有义疏四卷。正此经唐译之第二品也。
4、唐三藏玄奘法师,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十八日,于西京弘福寺,译出唐本五卷,分八品,名解深密经,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然释此经题,略有同异,
四本不同,如上所列:『相续解脱』,『深密解脱』,『解节』,『解深密』。此中觉爱、玄奘,同译深密,跋陀罗译相续,真谛译节;详此三异,盖由梵文一名三义之故。虽可各标殊胜,欲令文义贯通圆足,应以唐译名义为准。本经经题的梵语“涅漠折那那地”,此中“涅漠折那”,华译“解”字。“那地”,是多义词,有“诸物相续”、“骨节相连”、“深密”等义,翻译诸师在翻译本经时,各取其中一义,故所译经题各各不同,而以唐译经题最为恰当。
(三)、释本
1、?课本《解深密经注》卷一品目中第二页,P前二、后二。
2、?目前能见到的有圆测大师《解深密经疏》,演培法师《谛观全集》中的《解深密经语体释》,欧阳竟无居士编辑整理的《解深密经注》。
主要注疏有: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着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刘明渊)五卷。
唐译本此经的注解,有圆测《疏》十卷,现存九卷(坊刻本会入经文),又道伦的《注》五卷(因《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到卷七十八,引用唐译此经正宗七品全文,所以道伦的《瑜伽师地论记》卷二十上到卷二十一上等于唐译此经的注解,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会入经文,改题《解深密经注》,五卷)。此外有令因《疏》十一卷、玄范《疏》十卷、元晓《疏》三卷、璟兴《疏》若干卷等,都已失传。此经陈·真谛译本有他自己撰的《解节经疏》,亦已失传,但一部分疏文散见于圆测《疏》内,经中国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一卷。此外西藏文译本有︰(1)《解深密略释》,无着撰,胜友等译,二二0颂,不足一卷;(2)《解深密经广释》,失译,西藏旧经录或说为四十卷,龙幢撰;(3)《解深密经大疏》,即圆测《疏》,法成译,七十五卷。测《疏》汉文本今缺后六卷(释经第十品大半),藏译本完全。
二、本经的特胜
(一)、佛法中有两种可怕的学人,一是执空的方广道人,信戒没有坚固的基础,忆念妄取一空。二是着有的小乘,深入有见的深坑,不爱听般若空法。如是等人,不特恶见熏心,造匮正法业,流转可愍。这班执有执空的劣慧有情,正如《中观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不化的有情,现又化之,这是佛陀的大悲善巧,所以,善巧与大悲,是本经的特胜之一。
(二)、印度后期佛教所诤论的许多问题,如缘起的有无自性、三乘一乘的方便与究竟、外境的有无、赖耶的存在不存在乃至佛智是不是常住、真如缘起能不能成立,几乎无涉及本经。研究深密的学者,若在经中玩味而有所得,就可探得大乘佛法的心肝了,这是本经特胜之二。
(三)、本经有破除乐空爱有者的妄计功能(唯识三时判教),这是本经特胜之三。
(四)、般若经是总,深密经是别;利根胜慧的从总门入,钝根劣慧的从别门入。虽入门不同,所悟空性则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是本经特胜之四。
(五)、余经比较:此经与诸经之比较,非四本之比较也。
1、分齐隐显:如金刚般若经等,文义囫囵,虽经昭明太子释成三十二分,后人犹非斥之。此经虽文言幽赜,密义甚深,乃条段晰然,如镜眉目。
2、叙说事理:如法华、地藏等经,多述本生、本事诸部。此经则论议方广,事少而理多也。
3、土众秽净:诸经所明大众居处,或在净土,或在秽土,或在秽土而入净土。如华严之即娑婆而显华藏,非离堪忍别有净土;此经亦然,虽不离娑婆,而法会之众皆住于出过世间之净土。至于诸经大众,或小或大,或大小俱集;此经则纯是大机,以其声闻众亦为回小向大之不退菩萨故。
4、诠旨偏均:如来一代时教,应病施药,有偏有均,般若等偏于境,华严等偏于行果;此经则于境行果三法平均总施,理事双显矣。总之、深密一经,木铎沙界,玄奘翻文,独超众师,研究法相,舍斯奚归!
三、本经的组织
一经一论,都有他一贯的体系、严密的组织,本经自也如此。如能理解本经的组织,就可了解本经的总纲。本经不用唯识学上一贯的三分法--境(所悟理)、行(所修行)、果(所证果)。而依佛在本经所说的四教:(一)、胜义了义之教,(二)、瑜伽了义之教,(三)地波罗密了义之教,(四)、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
依五相显胜义…………………………………胜义谛相品
解显理……胜义了义之教依诸识显胜义…………………………………心意识相品
深申显了教……………………一切法相品
依三相显胜义会深密教……………………无自性相品
瑜伽了义之教……………………胜解行………………………分别瑜伽品
密明行……地波罗密多了义之教……………如实行………………………地波罗密多
教彰果……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如来成所作事品
问:胜义谛相品是依五相显示胜义,其本身就是胜义;心意识相品是世俗谛,他怎么也是胜义谛呢?
答:这是不解二谛关系所产生的问题。要知真俗二谛是不一而不异的,开示真胜义谛,必须从世俗谛上去说明:如说诸法皆空,不说诸法,怎能明了其空?中观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涅槃经云:“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说第一义令识世谛。”可见佛为众生说二谛的目的在依世俗谛去了解现证胜义谛。
心意识相品人,似在说世俗谛,但从佛的意趣上观察,却是显示胜义谛的。如佛对广慧菩萨广谈心意识相后,立即指出这不是“秘密善巧菩萨”,要“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乃至不见意法及意识……齐此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这难道不是依世俗谛而显示胜义谛吗?所以这四品都是“胜义谛”:
初品是依五相显胜义;
二品是依泯(遣)诸识(相)显(证)胜义(性)
后二品(即一切法相品第四、无自性相品第五)约三相显胜义--遣遍计,泯依他,证圆成。圆成是胜义,足见后二品的意趣所在。
四、本经的简介
本经是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属印度中期大乘经典,系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内容分为五卷八品。卷一是序品、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的前三品,卷二是一切法相品与无自性相品的两品,卷三是笫六分别瑜伽品品,卷四是笫七地波罗蜜多品,卷五是笫八品如来成所作事品。
(一)?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之情景。
(二)胜义谛相品,说明胜义谛真如乃是离名言之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之一异相,而遍于一味相。
(三)心意识相品,叙说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
(四)一切法相品,叙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
(五)无自性相品,阐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与三时教。
(六)分别瑜伽品,详说止观行,说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
(七)地波罗蜜多品,述说十地及十波罗蜜多行。
(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作业。
本经系瑜伽行派根本经典之一,除序品外,其余七品均为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此外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亦引用之;对后世之影响甚大。
五、本经的大义
全经大义深密于教,为渐教第三时中道,不同华严顿教中道。初为发起声闻乘者,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谛法论。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即第二无相*轮。后为发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了义大乘。言大乘者,有共不共,此属不共大乘,独菩萨法,不同法华同教大乘。
究其大乘境行果法,具分为三:
一、约大乘境,即前除序品,次之四品文也。第二一品,明真空谛,如下文云:『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第三四两品,立世俗谛,如下文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第五品显中实谛,如下文云:『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要之、真空不空,俗有非有,中道圆实,即其境也。
二、约大乘行,即第六品及第七品也。意谓第六品为行中之行,曰行行,如下文云:『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第七品为带果之行,曰果行,如下文云:『诸地摄想所对治,殊胜生愿及诸学,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善『修成大觉』。如是名为大乘行也。
三、约大乘果,即第八品也。果是如来自受用身,方便善巧示现化身,故下文云:『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由此法身,故说有差别功德无量,即其果也。统上三法,概括全经,因果事理,罔弗周足。
六、经题的解释
解深密三字,随经义解释,作四种说明:
(一)、解释深密教(教)
解谓解释。深即甚深,如大海不见底(似沙和尚的流沙河)。密是秘密,犹囊中之物不能窥见其内容。
深密,甚深秘密也。又分二类:
1、?深密义,指义理方面的深密,如本经所说的“心意识秘密”,“深细秘密”。
2、深密意,指意趣方面的深密,如本经所说的“一切法无二”,“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不生不灭,本来寂静”。
深密意,是说不能只依文字语言的表面去解说,还有其他的用意(自性、差别)。约解释甚深密义说,则遍通于全经;约解释甚深密意说,只限经中的一部分。
深密的义理,不论是哪种学问,都是对未解者而言,如已通达则不深亦不密。
深密之圣果,对具缚凡夫而言,既深且密;对已经断惑证真的圣者来说,无深无密可说。
(二)、解了深密理(理)
这是从悟理方面讲的。在如来的善说法中,能够无颠倒的解了通达,从闻思修三慧的体悟乃至现证诸法无漏的实性,是为解了深密理。胜义了义教,就是依这意义而得名解深密的。
(三)、解脱深密行(行):
梵语“涅漠折那那地”,此中之“那地”是个多义词,在梵文中既可译作“深密”之义,也有“盘根错节缴绕难解”之义。众生无始以来,有烦恼习气的缠缚身心,如藤蔓的滋生缠绞,又似荆棘罗网的拘碍系缚,极难解脱。本经第三卷曰:“此能解脱二缚为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无始以来缠缚众生的二缚,众生位上不能解决,要到十地菩萨,修止观行,修十波罗蜜行,才能渐除,惟佛与佛方能断尽,所以是深密的。把盘根错节缴绕难解的二缚解决了,脱弃了,所以就叫解脱深密行。分别瑜伽品及地波罗密多品的了义教,就是依此意义得名解深密的。
(四)、深密解脱果(果)
深密解脱行,是从修行解脱烦恼的系缚说;深密解脱果,是约断烦恼系缚而得解脱自在说,即佛果的果德。经中说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解脱身;如来所得转依,以“无量功德最胜”相应,名为法身。所以佛的解脱法身,比二乘圣者的解脱身,是更充实,更深刻,更奥秘,更不可思议的。这解脱法身,其他经中,或说名大涅槃,无住涅槃。以大悲心自度度他,到二俱圆满时,就成就无上菩提,得大涅槃了。
这深密解脱果的意义,在本经的如来成所作事品中,有祥细说明,成所作事的胜义了义教,也是由此而得名。
乙、随文释义
经文判释通常分科,必具三分。此经五卷,有其二分。但明其故,且示为三:一、序教缘起分,即初序品,约有二页,以证信序,为发起序。二、依理广成分,谓后七品,一、胜义谛相品第二,二、心意识相品第三,三、一切法相品第四,四、无自性相品第五,五、分别瑜伽品第六,六、地波罗密多品第七,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总有五卷,共八十页。或者据此文广,故分为几部,如刘宋异译是也。三、无流通分者,因第五品以下四品,各自结属流通,不待再结,故无流通分。经末虽有依教奉行等语,实是品中流通,非全经流通也。
本经的序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在《瑜伽师地论》中,除本经的序品没有引进外,其余的七品完全被引用了。唐译的序品,以十八圆满的报土,说明法会的缘起。《摄大乘论》中说这是百千大乘经的通序,佛地经也有。略本《解深密经》是从瑜伽论中录出流通的,前面既没有序品,后面也没有流通品。弘扬者与翻译者,觉得没有序品不行,就给他安一个通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13:22 , Processed in 0.13806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