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2|回复: 1

[大德开示] [郑石岩教授]换个想法更好第二篇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郑石岩教授]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换个想法更好

郑石岩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篇头语]
  在谘商辅导工作中,我发现人所注意的事件或现象,直接构成了他的观点和态度。所以习惯性著眼于缺点的人,会形成悲观的态度,眼光落在优点的人,容易振作,在思考上,善于分类比较的人,容易发展清楚的科学思考,反之含糊笼统的人,事理就不易通达明白。
  注意是面对问题的第二步;你把眼光放在玩乐,耽于嬉戏和安逸,责任感就发展不出来,生活注定失败。每天看著自己的缺点,不从长处著眼,未发挥自己的能力,挫败和优郁会袭上心头。把注意力摆在怀疑别人身上,心里想的是不安和计较;把心放在彼此的合作上,便能互相关心,创造佳绩。人由于注意的运作,才能搜集资料进入思考的历程;如果所取得的资料是以偏概全的,全是一面之词,思考和抉择就会发生错误。
  因此,《唯识论》阐明心理现象的第一个“遍行”就是作意。只要你存活著,到哪里都有作意;它的意思就是注意和反应。在前一章已经说过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是相互干扰,互相牵连影响的,因此注意力所搜集回来的资讯会影响心情、情绪、感受和抉择。
  谈到注意力,就会讨论到有些人注意力集中,有些人注意力涣散的问题。依我的看法,注意力不集中,是针对所要注意的特殊内容而言。也就是说,注意力能将其资讯搜集起来,用以思考。我们说一个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他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不集中,而是注意转移到别人的事物上。例如一个学生在上课时,转移注意力去作白日梦;他对于听讲而言是不集中的,但对于作白日梦的注意却很集中。
  于是,除了经神系统或脑部受伤之外,大部分的人注意力是节选的问题;是选择注意对象的问题。这样一来,如果人有了焦虑和紧张,他的注意力会偏向搜集更多消极性的资料,而使思想和情绪更加焦虑紧张起来。因此,我们可以了解,情绪会左右注意的对象,注意的对象又回过来影响情绪,这是心理疾病的负性循环,也是意识之流的悲剧性漩涡。
  态度和价值观,同样受到注意对象的影响。因为注意的著眼点是透过潜意识来支配的,当某人无法反省到自己著眼点是否偏差,于是心理健康成为正确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一个惧学症的孩子,看不出学习有什么快乐,因为他锁定的著眼点是怕失败,他根本未能将心力用在观察、分类、思考和推理上,他所想的是我怎么装出病症,好逃离读书的厌恶。
  优郁症的人与厌学的孩子,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消极对象上,而且非常专注地搜集那些可用来支持负面行为或心理症状的资讯。因此,我们不应含糊笼统说是注意力不集中,而要重视注意和回应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力锁定的对象,往往与文化、个人的生活经验、特殊的动机有关。一个孩子长期在父母师长的教导下,如果偏重于矫正错误,爱之深责之切,那么孩子也会发展出挑毛病和悲观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强调补救缺点,完全疏于欣赏人的优点,所以普遍产生注意补短,而忽略了努力发挥所长的社会性格。这是一个既不健康又不能激发创造的特殊现象。
  拖延的习惯,是一个注意力没有被唤起的现象。人应该注意到生活中,应及时解决的问题,但他拖延和疏忽,以致累积许多问题,而成为生活上的重负;许多学习上、生活上、婚姻上,子女教育上的问题,都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疏忽该面对的问题,是给问题回过头来打垮自己的关键因素。
  保持良好注意力,最好的方法是:生活态度单纯,使我们保持清醒的注意力,去应付复杂的生活事物。以简驭繁,比纷烦的生活更能选取重点,作有效的回应。有些人喜欢要求完美,这样的态度会让自己的陷入纷乱,压力增加,终至失致病面对问题的勇气。要求完美的生活态度,不断作过度的自我苛求,是不能专注并导致情绪纷乱和心理问题的另一原因。
  当一个人长期作意在别人所有,自己却没有的事物上;别人能做得到自己则否;别人的值得羡慕,而自己则自渐形秽时,内在的冲突和自我厌恶就会升高。这使一个人自暴自弃和厌倦,甚至需要动用强烈的防卫机制来维持自尊,那时心理失调症状就逐渐明显起来,最常有的是寻求麻醉 ,如酗酒、滥用药物、色情、赌博等。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当青少年陷入上述自暴自弃和厌倦时,他开始转移注意对象,不再著眼于真实,产生逃避的行为。时日既久,他的自我认同就不完整,在人格成长上发展成边缘人格。他没有稳定的自我概念;无法维持在不丧失自我的情况下去接纳别人;同侪对他的压力和牵引力过大,以致随著同侪人云亦云;既不能接纳自己的现实努力去改善或学习成长,也不能负起责任。青少年的问题,似乎就出现在他注意(作意)时的著眼点上。
  心理辅导或谘商必须顾左右而言他的注意转移;不能一味地围绕著他的偏差行为或表现的症状。比如说某甲陷入厌倦的情绪状况,就必须透过重新审视自己的境况,去面对现实问题,从中寻找正确的资讯,透过对它的回应,得到成功的经验、信心和喜乐之感。
  人的注意一旦著眼于逃避、享受和自我麻醉上,就会在生活中脱离现实,我藉口开溜。脱离现实的人,往往好高骛远,理想和现实完全脱节,于是想出许多不实际的点子,以投机为业,以暴力横夺利益,或陷入嗜赌如命的迷失之中。
  健康的生活,必须学习著眼于实际;看清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对生活作真实的回应。今天,我们的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功利和升学,青少年对于生活的真实性认识不清,他们著眼作意的地方常有偏差,于是在适应上有了许多困难。当然,在成年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本章各篇旨在讨论心识活动中著眼(注意或作意)点对心理生活的影响。我相信:人若著眼于真实,就能过正常健康的生活;著眼于爱,就能发展出幸福的未来。
1发挥所长胜于补短
  人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优点。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与别人不同,都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善于把握它,经营它,便是成功之道。
  每一个人都有长才,各具一些过人的能力,当然也有其短处;你来人间走一趟,无非是要善用你的长处,而不是苦苦花太多时间来补救自己所短。人的时间有限,善用自己的长处,比较容易发挥创意和潜能。至于你的缺点。除非特殊必要,才花时间去补救;其实你可以寻求合作,透过别人的长才,补自己的不足。
  人本来就各有所长,上苍作育不同性向和能力的人,就是要人懂得合作,采取互助完成的方式,各自得到应有的成功、自信和尊严。有一次我问朋友,“你从事国际生意,交涉谈判都得有精确的语言,你怎么把英语弄得那么好。”他告诉我:
  “我会做生意,也会谈判交涉,但却不精于语言,所以我找人翻译;我懂得市场,擅长经营,但不精于理财,所以需要有财务主管的协助;我也不谙法律,遇有需要,就向法律顾问谘询;每一个人所擅长的只有那一些,除了借助别人,与人充分合作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
  我相信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皆通。过去的读书人,因为资讯有限,知识累积不多,可以同时精于几个领域,现在知识爆炸,专业精深,要兼通各方面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你只要精于所学所能,要把时间花在重点,把精神力投注于所长,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首相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擅长演说、政论和时事的判断,但所发表的许多文章,是秘书帮他润笔整理出来的。同样是擅长于语言智慧工作的人,有人娴熟于文字,有人长于口头表达,先后所长去发挥较容易崭露头角,接著寻求别人的合作,又可以更上一层楼。反之,若倾一己之力去补自己所短,优点把而闲置不用,那就不易成功。
  在谘商经验中,我经常发现许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短处上。有一位先生对他的羞怯觉得烦恼;他是会计师,只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公开赴宴,就会羞怯得坐立不安,他说:
  “在公众的场合,我很羞怯,坐立不安。”
  “那时你想什么,做些什么?”
  “我尽量不作声,不正视人,真希望早些回家。”
  “你何不跟他们谈谈你精通的报税、理财或投资?你有自己的话题和长才,说自己精通的部分,自然觉得有信心、有气势,就不会羞怯。许多人跟你一样,连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也会羞怯,但只要谈他的本行,羞怯就自然消失。”
  他试著用自己的长才去表达,渐渐不那么羞怯,敢于跟陌生人闲聊,进而话家常。多年的羞怯,带给他殊多的心理压力和烦恼,最后就在一个观念的转变下,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常对人说:
  “去吧!去多看你的擅长,
   它像朝曦一般绚烂,
   带给你信心和勇气,
   它正是上苍的恩赐。”
  传统的教育,经常带著纠正学生错误的态度;发展成爱之深责之切的教育观念,结果教师和父母的眼光,经常落在孩子的缺点和短处,改正、训诫、耳提面命成为一般的正常教学方式,而很少去激励孩子发挥所长,经营其特有的天赋。日子久了,孩子的天赋也就僵化,那就是迦纳(Howard Gardner)所谓的麻痹化作用;它造成潜能的抑制,才能的萎缩或胎死腹中。
  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对好眼睛、好耳朵和好心灵,能够察觉孩子的性向和天赋,欣赏他的长处,鼓励孩子成长发展。当孩子对自己有了信心,能受到赏识时,就不可能学坏,也不会造成退缩和心理适应上的困难。这是成功教育的基本规范。
  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越是能看出自己所长,努力去发展与学习的人,越与成功有缘。这些人也比较乐观,因为他们著眼于亮丽;他们比较开朗,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走得通的视野。秀真是一位法官,我很欣赏她的睿智和判断,她说:
  “我把一群因祖产而缠讼多年的家族成员找来法庭,很恳切严肃地告诉他们:为了诉讼彼此各不相让,长期以来族人所看到的都是消极面。这对于你们的人生、事业、家庭和教育女子,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你们不该只著眼于负面的向度,也要朝正面去思考。大家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来兴讼这些祖产,还不如把心力放在创造事业和人生上。你们应该彼此和解,和好如初,顺利解决财产纠纷,大家好有心力去创造未来。你们都是亲族,要多看彼此的优点,创造优点;要多发挥才能,不要老执著于这些祖产。为一点点的争议在此缠讼不休,远不如各自努力去创造新局。”这些话打动了两造当事人,他们欣然和解,缠讼多年的官司也就画下句号。
  人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优点,只要你对自己的优点和长才多所著力,它会像欣欣向荣的花木繁茂起来。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与别人不同,都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善于把握它,经营它,便是成功之道。反之,天天心思用在填补自己的缺陷,志气会渐渐消沉,走不出光明的路来。
2凡事拖不如及时做
  人要想生活得好就得先作些付出,有付出才有报偿。所以你不能拖,拖了等于欠债,这一来情绪和心境就变坏了。
  拖延是大家都了解的恶习;拖拖拉拉表示没有效率,错过时机,延误事情。但是有些人还是偏爱拖延;他们的桌上累积一大落资料没有看,家里一大堆衣服没有洗,一叠信没有回。每天看著成堆东西叫忙;遇有点时间又望著堆积如山的事情,无从下手,望而兴叹。
  拖延事情,会越积越多,结果看看偌多未解决的事情,倍觉意兴阑珊。拖延到了期限,只好草草了事,或者把它丢到垃圾桶一了百了。我很敬佩内子秀真,她工作认真不拖延,能在忙中保持条理,在轻松中维持效率。家事因为有她担纲,大家都没有拖的遗憾。其实,我有些琐碎的事,也是她帮我处理的。她说:
  “及时处理一些细活和琐碎事情,就不会累积成大负担。与其把一件件琐碎的事堆积在那儿,任它张牙舞爪威胁你,不如安排个时间处理掉,免得干扰情绪,影响工作。”她真是我们家的典范,动作快、效率好,我常常受到感动,不由得自己也振作起来。她的工作很忙,但回到家却是一位干练的家庭主妇。我被她的精神力感召,也及时跟著她做些什么,以免汗颜。她说:
  “有些事是顺手就能做好的,有些事则把它当调剂来做,还有一些就当生活的承担来看待。人要想生活得好就得先作些付出,有付出才有报偿。所以你不能拖,拖了等于欠债,这一来情绪和心境就变坏了。”我总觉得在她的生活中,老是洋溢著坚毅和果断。多年前,偶然我听到她跟孩子们的谈话:
  “今天非开夜车不可,功课太多。”孩子对妈妈说。
  “那就开吧!偶一为之没什么不好。不过开夜车是例外,正常作息才正办;如果把开夜车当常事,会使效率下降,而且养成拖延的恶习。”秀真温和地对孩子说。
  “今日事今日毕,开夜车是把今天的事做完,怎么会是拖延呢?”孩子不解地问。秀真放下手中的工作解释道:
  “孩子!偶一为之,开个夜车算是今日事今日毕。如果天天开夜车,就有问题了。你想想看,晚上该睡而未睡,这就是拖延睡眠。前一晚开夜车,次日精神体力不济,把应该在上课时听懂、学会的功课,往后拖延累积,就造成往后更多的负担。上课时有老师的讲解,而没有及时学习,拖延到家里自己开夜车,效果就大打折扣。拖延是一种坏习惯,切记不要跟拖延打交道。”
  我很高兴孩子们没有养成拖延的习惯,求学期间都能正常作息,今日事今日毕。我想那是受到妈妈身教的影响,这是我很感安慰的事。然而,到现在为止,秀真的那段解释,在我的印象里仍然深刻,而且在我的谘商经验中,这类个案真是屡见不鲜。现在我经常用这段话来引导青少年,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想法,好让自己从没有效率、不健康和开夜车的焦虑循环中挣脱出来。
  拖延还一种更坏的形式,我称它叫“穷拖”。这种人做什么都不带劲,早是起不来,拖到中午才勉强起床。然后,一头栽进电玩、漫画、小说之中,三餐乱成一团,午夜还不肯入睡。一张苍白的脸,一对无所事事的眼神。他拖延下来的东西太多,累积未决的事过于庞大,索性穷拖下去,得过且过,自己也不晓得该做些什么。
  穷拖型的人,给家人带来严重的情绪也会越来越苍茫;会觉得无聊,不知所措。人总在这时需要友情的支持,但他没有健康的友情,只有耽于逸乐的玩伴,这时他最容易和不知上进的人厮混。他的前途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境之中,只要踏错一步,就是误入歧途。至于另一种穷拖的现象,就是无法面对现实;他继续苍白下去,而用心理疾病来代替他应该负起的责任。他从现实生活中退却或隐去。
  穷拖型的人,必须设法回到现实层面来。他要学习面对基本生活责任,革除推拖的恶习。不过,我发现许多青少年从小就没有学习负责,拖延成为牢不可破的习惯,这使他无法面对现实,无从振作起来。一位苍茫的青年告诉我说:
  “我没有兴趣做家事,我想出去工作,但又没有能力。”
  “你可以学习工作,现在就来规划。”
  “以前我就想过去学一技之长,但还没有著手。”
  “你什么时候开始,明天就去拿职业训练中心的简章好吗?”
  “我还没有心理准备。”
  对于穷拖的人,最好采取半哄劝半强制的方式,培养他的信心,一点一滴教会他谋生能力,他就能振作起来,产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此外,生活中该作的决定是不能拖延的。因此,每一个人都该学习当机立断。该在什么时候作决定,往往与怎么做决定一样重要。在经营事业上,草率决定,可能带来不堪设想的危机,但拖延太久,则可能坐失良机。拖延常伴随著多所顾虑,而下不了决定;有时拖延则源自割舍不下。心理学家指出:犹豫不决,陷入矛盾,是痛苦的重要来源。企业家则说:每作决定,在过程中必有适当的时刻,决定要及时,不能拖。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无数决定的总和,无论在事业或个人方面,都得恰如其分及时决定。
  拖延是一种恶习,除非你刻意用“拖字诀”来解决某些难缠的事情,否则你要设法革创造拖延的习惯。拖延使一个人志气渐渐消沈,抖擞的精神变成迟顿,使良机化为危机。最严重的是它使一个人思绪紊乱,不知所措,而变得颓废。因此,与其拖延不如及时去做,能作这样的改变,亮丽孤未来必然有你的一份。
3保持单纯的态度
  幸福是一种单纯的态度。它是在工作之馀你能油然轻哼一曲;在你吃饭时,有心情和家人温馨地趣谈。
  人要懂得缜密的思考,更要学习单纯的生活态度;通常总是态度单纯的人,才能孕育总慧的思考。
  我觉得思考缜密,能仔细观察,搜集资料,探讨问题的人,他们的大脑是清醒的,工作效率和回应挑战的能力也技高一寿。他们想得多,分析问题的变因精确,他们具有复杂精细的思考机能。所以,就人类适应环境及接受种种条件而言,思考越是精细复杂的,功能也越好。
  反之,在生活的态度上越是复杂的,也是越麻烦的。他们想得太多,人际上过于敏感,对别人作太多挑剔,于是生活上没有什么事情能令他开心的。这些人经常制造恼人的事端,在家里一个不好侍候的人,在外头也与人格格不入。可是,这些麻烦人物的思想,总是很简单、很刻板;他提不出什么好主意来解决正经事,却能想出解不完的疙瘩,令人头痛。
  对付这样的,我给你一个方法:把那些复杂繁琐的事情,统统放在一个简单的盒子里,把它当做一件事,“他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告诉自己“别为他烦心。”这个教训是从一个长辈那儿学来的。他说:
  “多年前我初次当主管,同事里有一位不能做事,但是非特别多的人物。你知道的,他没什么犯错,就一直待在那个职位上。他在那儿已经很久了,过去的事情看得很多,大部分的新措施,总会在他的冷言冷语中泼下冷水,甚至把同事的工作热情也破坏了。当时,我受到很大困扰,而冷言冷语仍然层出不穷。有一天,我跟同事讨论工作时,一位同事谈到工作气氛受他干扰的问题。当时,我顺手从桌子上拿了一个盒子,揉了几个小纸团,一个个投进那个半尺见方的盒子里,并为大家解释道:‘我们要认真工作,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周边的闲言闲语,就把它当作废纸团,统统丢进去,别理会它,不要让他影响我们的士气。’
  “后来,我发现办公室同仁个个在桌上摆了一个小纸盒。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笑著说,是为了装闲言闲语的。其中有一个人更打趣的说:
  ‘我也在家里安置了一个比办公室还大的纸盒。自从设置纸盒子以后,我就再也不为老人家的唠叨面烦心。’”
  听了这位长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我也在桌子上安置一个小盒子。当作心灵生活的垃圾筒,把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和闲话,统统投置其中。后来,我发现有一个更彻底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它丢进垃圾筒,并告诉自己,别理会那些无谓的闲话,保持内心的安宁。
  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能维持单纯的生活态度。这有益于专注,保持你的精神力去作正当的脑力活动,这使人头脑清楚,神清气爽,同时对于身心的健康,也有很大的裨益。
  人总是在安宁时想出许多新的创意和构思。我在工作上不断提出新的点子,开拓新的措施,是在安然神驰之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我的写作也是一样,当我内心清净无牵挂时,文思自然泉涌。当然,也唯有自己保持安适和单纯的态度,对于家人才能轻松、和气与亲密的相处。
  从传记中可以了解,绝大部分成功的人,都保持著单纯简朴的生活态度,无论从事科学研究、企业经营或宗教慈善工作。越是需要高品质的思考,越是需要单纯朴素,越想让精神生活提升,越须透过单纯的态度。德国的哲人康德,过著很简朴的生活,所以才有哲学的钜著;中国的胡适之也一样提倡简朴,而致力于近代学术思想的伟大贡献;爱因斯坦终其一生奉行简朴,我国的吴大猷先生又何尝不是呢?企业界方面,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生活何其简朴,而国内的王永庆先生亦然。
  简朴的态度,孕育人的思考、精力和效力。心理学家布鲁姆(B·Bloom)曾经调查各个领域杰出有成就的人,发现这些人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单纯而保持不断的努力。这些人从投入其行业起,到成功地拿到第一个殊荣,平均花了十七年。不过我们要注意,没有单纯的态度,是无法长期坚毅地努力,获得最后的成功。
  生活的单纯也是美妙无比的。如果你不停的追逐,以为那会为你带来幸福,其实追寻的结果,除了令生活变得更困顿、疲累之外,似乎得不到什么。你赚了更多钱,烦心和执著的尘劳也越多。一位退休的朋友说:
  “过去我一直以为努力可以得到幸福;年轻时拚命的赚钱,以为老了以后就能享福。我发觉辛劳了大半辈子,还是没有享福。现在虽然经济生活已经没有优虑了,却在优虑自己的健康、子孙的前途、学业,要享清福好像遥遥无期呢!”我告诉他说:
  “幸福和快乐就像一个访客,他专造访内心安宁的人。如果你想得到他的青睐,就以简朴的态度来迎接它。你试试看,不要想那么多,把那些琐事丢进垃圾桶,让你的心渐渐清闲起来,你会发现幸福的存在。”
  有一天,我抽空邀他一起去登山,秋意正凉,山岗上绿荫抚著清风,我们随意找了一棵大树下,几块大岩石正好是静坐的磐石,也许因为登山运动的关系,觉得身心安适,清闲自在。我的朋友说:
  “噢!秋蝉声好幽远,风声更柔媚,这种感觉真好。”
  “对吧!幸福来扣你的门了。”
  “清闲时我们能得到喜乐和幸福感。”
  “我觉得幸福是一种单纯的态度。它是在工作之馀你能油然轻哼一曲;在你吃饭时,有心情和家人温馨地趣谈。人必须爱上现在所过的日子,才会有幸福。舍去当下的生活,去想繁琐的事务,就再也得不到幸福。”
  我相信人类精神生活是建立在单纯和简朴的态度上,只有它才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思考、有效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你不妨换一个想法,改变个态度,你会在工作中得到成功,在生活中得到惬意。
4不要苛求完美
  人不能一味苛求自己,或者认为不完美就是没有价值。能认识这一点,会更有勇气接纳别人的意见,更能结合别人。
  为人处事,当然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但也不必要求十全十美,否则就会苛求自己。凡事苛求自己的人,心理健康容易受损,因为心理压力大,经常处于困扰和焦虑的心境之中。另一方面,凡事要求完美,必然挫折感多,日子久了,也会贬损冒险犯难的勇气,令自己却步沮丧。因此,我常劝人改变想法,不要陷入完美主义的困扰漩涡之中。
  柏恩斯(David D·Burns)曾经作过研究:他向一百五十位推销员作问卷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四十属于要求完美的人,他们表现的工作业绩反而比别人差,得到的报酬也较少。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常感到沮丧和焦虑。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买卖,留意过那些要求十全十美的人,简直无法在商场上与人竞争,因为要求完美的人总是陷入数落别人或挑剔自己之中,他无法随遇而安,更难随缘结识商机。
  后来,我在公务生涯之中,也发现类似的现象;那些要求十全十美的人,看似负责,但是经常处于孤独和人际关系不良的状况。当然,他们的情绪生活也较差。追求完美的人经常却步不前,容易抱残守缺。他把注意力放在是否符他的完美标准上,而失去开创和创造的宏观。他也把精力花在烦恼和不满现状,弄得心神不宁,而无馀力去拓展新机。
  从观察中发现,凡事讲求完美的人,有几个特徵:首先是给自己订一个过高的标准,无论在为人或处事上,他认为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是没有价值,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是很逊的事。于是,他不敢披露他的成果,无形中失去崭露头角的机会。我知道,世上少有人能在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得完美。人注定要在边作边学中成长,而一个要求完美的人,却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把自己看扁,以致失去自我鼓励、给自己打气的态度。这一来,他干不下去了。
  有一位年轻朋友,他在文字创作上颇有天赋,我也欣赏他的才华,但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水准,迟迟不敢发表,他甚至惧怕退稿,认为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结果,他的焦虑压抑了他的创作,一直写不出作品,终至半途而废。我自己也曾有过这种经验,如果我想写一篇出众的文章,就会搜索枯肠,劳神苦思,而不知从何下笔,甚至想不出什么文思或内涵。现在,我不再如此苛求,文章重在表达思想和情理,只要它能表达我的想法,跟读者分享,就不再挑剔苛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石岩教授]换个想法更好第二篇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续-《●[郑石岩教授]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其次,追求完美的人普遍有个坏习惯;他们老看自己的缺点,对缺点很不放心,甚至忍受不了缺点。这是造成焦虑紧张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留意的都是自己的缺点时,优点和价值就会从他的意识中隐而不现;潜能开始受到压抑,消极思想弥漫在生活之中。
  我相信避免错误、勇于改正是实事求是者的基本态度。但是踏实的人,看的是自己的整体,著眼于自己的优点,先欣赏它的绚烂和喜悦,然后有自尊地改正自己的缺点。追求完美的人正好相反,他们著眼于缺点,忘掉光彩的大部分,而陷入自责和内疚的坏情绪里。
  再者,追求完美的人很在意别人的批评,对于别人的负面评价尤其敏感,甚至有过度反应的现象。他们只要受到别人批评,就会显露极度不安,甚至难过得无法入睡。他们养成看人脸色的习惯,只要别人说他好,他就安心;一遇到有人评头论足,就觉得备受压力和威胁。因此,完美主义者多少有些神经质,容易陷入情绪沮丧。
  完美主义者,经常以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于是,他会为自己订一个高标,全力以赴。如果他顺利的发展,就走向工作狂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称心满意,他会觉得郁卒。有一位先生,多年来一直抱持著完美主义的生活态度,他极度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又抱著很高的道德标准,看不惯周边的人和事,而且不能接纳自己低成就的自我批判。在恶劣的情绪下,人际关系随著孤独的自怜,变得与人格格不入,从而陷入严重心理困扰之中。从谘商晤谈中,他列出自己追求完美的损失是:
  ·影响情绪,造成焦虑不安。
  ·失去信心和自尊。
  ·失去许多机会。
  ·抑制自己的创意。
  ·影响人际关系。
  当他把这些弊端和缺点列在纸上时,我又请他在另一端详列追求完美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想了好一会儿,只列了两点,其一是它能促使自己认真去工作,其二是他觉得这样才算尽责,才安心。我问他说:
  “它令你更认真的工作,不过你的工作是否做得更有绩效呢?后来你真的安心了吗?”他停了停,僵硬的笑容挤出一句腼腆的话:
  “没有。我就是陷入这个矛盾之中。”
  “所以你要放弃追求完美,那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无论它从什么时候养成,谁帮助你养成这个错误想法,都已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放弃它。你一旦放弃它,就能享受生活的真正快乐。”
  “怎么放弃呢?”
  “去重视工作和生活中的满足感,不要著眼于对事物是否十全十美。比如你刚刚说过:你作了一个计画,你的老板对计画提了一些建议,这使你有被否定的感觉。”
  “是的。我觉得那是我的缺失,因此我会自责。”
  “不过你跟老板一起讨论过后,把计画修正得更完整,这件事情表现了你和老板共同的创意,不是吗?而你这份计划从无到有是谁提出来的呢?”
  “当然是我啊。如果没有我作计画,提出详细的分析,老板也想不出建议意见。”
  “是啰!因为有你的计画,才会有老板的建议,这是你激发了他的思想,你要为此感到欣慰才对。”
  他笑了笑。我重复提醒他,“去发现你的贡献,去重视你的满足感,要避免对自己苛求十全十美。”我又为他说明:“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只要你去挑剔,都会有瑕疵,我们是靠著与人合作,透过别人的批评和检验,才让事情做得更好。因此,人不能一味苛求自己,或者认为不完美就是没有价值。我们若能认识这一点,会更有勇气接纳别人的意见,更能结合别人,实事求是地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事。”
  我不主张马马虎虎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也不主张十全十美的苛求自己,这两种态度都会带来失败和困扰。我主张实事求是,认清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透过合作,或接纳别人的意见,使事情做得更好。请记得,我们能从朋友那儿得到意见,就值得额手称庆;能从自己的反省中看到尚有改进的馀地,更应该高兴下次做得更好。用这种满足感来代替自责和内疚,才是健康人生的态度。
5走出厌倦的心境
  厌倦源自人的怕苦和逃避,要克服它,就得挺身去面对它,肯努力工作,自然振作;最重要的核心是:你得起而行。
  厌倦是现代人流行的心理症状,它并不剧烈,只是隐隐的不适,觉得无聊,意志消沉,不相干正事。活在厌倦中的人,花很多时间寻欢作乐,但还是挥不去发慌的无聊;他们要找些刺激,有时做出令人惊骇的事来,包括暴行、侵犯别人和自杀。
  厌倦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但又陷于改变不了的无奈;有几分欲求,加上几分无能;他们有时会有一些憧憬,但又厘清具体的目标。于是,空虚、消极和等待的态度持续盘踞心头。时日既久,就衍生出对现实世界的扭曲观念,经不起挫折,容忍力下降。一旦有些许不适意,便引发暴力!有时攻击侵犯别人,也可能自我伤害或自杀。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准,较二、三十年前的水准提高许多。为什么辛苦的农业社会,人人积极振作,而富裕的现代人却厌倦无奈呢?我研究观察许多个案,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数端:
  首先,享受丰富的生活,使新奇和满足感的敏锐度下降,生活中一般的事物,引发不了人的喜乐和兴趣。人对于生活感觉迟钝,就像习惯于口味重的人,对于清淡的食物,觉得索然无味一样。现代人生活安逸,享有的东西多,生活不觉得有趣。
  其次是基本生活所需获得容易,欲望提高;挑战自己振作起来的事物不多,面对的挑战又非一时可以克服,结果能振奋精神的事物相对减少,而较高难度的挑战和需求,又非人人可及,这使人的心智变得萎靡不振。于是,产生一种冷漠的生活态度,像发不动的引擎一样,有不少青少年陷入这种心智乏力的状况。
  精神生活必须经常受考验,才会振作健康,而安逸的生活和被动地受到照顾,很容易丧失考验的机会;生活过分容易,会使人厌倦。因此,人必须努力去接受一点挑战。人生不是活在无优无虑之中,这就好像活在静止不流动的死水里,鱼儿根本活不了。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如果不提供他们一些生活的历练,一旦养成怕吃苦的习惯,主动性就慢慢萎缩。厌倦是怕吃苦的结果,是逃避现实的精神症状。因此,我主张多让孩子参与家事,鼓励孩子争取适当的工读机会。
  其三,人的工作若与自己息息相关,或者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和责任感,工作乾就会振作起来;反之,没有什么挑战,心情就会松懈,日子久了反而觉得厌倦。许多人的工作刻板,按月受薪,工作与收入的多寡没有直接关系,很快就会造成厌倦。其实,这种厌倦感,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损害其生活品质,甚至发展成赌博、酗酒和互相推卸责任等恶习,直接影响其家庭生活。
  其四,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重要的人,得到恭维可能是生活中令人振奋的重要因素。诚如马克·吐温所说,“我听到一句受用的恭维,可以高兴两个月。”我敢说,有时一句适当的恭维,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雇主要懂得巧妙地恭维员工,身为主管更要运用巧思去恭维他的同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受肯定的,只要你能在适当时机传递对方能干的讯息,就能引发对方受肯定和自觉重要,而振作起来。人文心理学家指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工作做得好,及时得到赞扬,精神为之一振,哪怕是辛苦的工作也觉得有代价。我知道,吝于恭维的夫妻,他们的感情生活会渐渐变得厌倦起来。其实,婚姻的厌倦感是外遇和不正常感情得以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最后,生活如果缺乏调味料,是很容易变得厌倦的。这些调味料包括幽默、风趣和逗笑。生活的情趣中,越是单调刻板的越容易厌倦。
  厌倦这种心情,起先只是没有生机的状态。久之,就会发展成更复杂的情结,我只能用恶劣情绪来称它。如果你不去了解根源,设法予以控制,那么恶劣的情结就会像一群饥饿的野狼跟了过来,你不驱散牠们,就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把你人生行囊中所存的食粮啖食一空。
  第一种心情是沮丧,它并发一种拖延的恶习,你对于生活和工作中应当做的事开始感到不耐烦。由于该做的你没有法做,生活中的情趣、友谊、成就感都没有回流。这时会越来越无精打采,能够增加个人价值感的事物,逐渐流失。从个案的变化和观察中,我知道当事人正面对一只看来文雅的野狼,它正使出勾魂摄魄的伎俩,准备吞食该人的人生资粮。只要再陷下去,他就会沦入优郁症里,而且越来越严重。
  另一种心情是忿怒,它的并发症是愤世嫉俗。他很容易因愤怒而与人冲突或大吵一架。厌倦的人缺乏耐性,甚至有一触即发的脾气,他的忿怒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不顺眼而已。在工作职场里,如果有这样的人,他的朋友和同事自然会采取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策略。他的人际关系渐渐恶化,人际支持减少。一个孤立的人,会使厌倦更加严重;有时自我反省,又产生内疚。这种不能自我控制的忿怒,加上对自己的内疚,使其厌倦的箭头,指向他的工作。他终于把工作辞掉了,而他的主管和同事又何乐不为呢?他的前途被另一只野狼吃掉了,而且这只狼尤甚于前者。
  再一种厌倦的情绪是绝望,它的并发症是放逐自己,不关心自己,“反正没有人珍惜我,我也不再珍惜自己”,严重的情形就是自杀,轻微的就是自我伤害,他做不利于自己的事,蹧蹋自己,纵容在声光色赌毒之中。他所面对的野狼,是直接侵害他,攻击他的人生。
  人要觉察自己的心情,当觉得生活枯燥时,就要作一些调整,以免陷入长期的厌倦,我的建议是:
  ·你要有真心的朋友,能互相支持和鼓励。
  ·在工作中,要认识工作的价值;如果是很单调的工作,那要从信仰中取得新的价值和意义来补足。
  ·有机会旅行,它能调整你的厌倦。
  ·找一件你该做的事,专心投注心力去做,能令你振作起来。
  ·去做一些助人的工作,为穷苦、老病或残障者服务,能引动生命力,让人振作起来。
  ·培养一些情趣,不忘在生活与工作中,适当地制造一些欢笑的气氛。
  厌倦源自人的怕苦和逃避,要克服它,就得挺身去面对它,肯努力工作,自然振作;多经营几种趣味来调整生活,就有生机;拟订新的目标,接受新考验,更会令人活得起劲。不过,最重要的核心是:你得起而行。
6不再找藉口
  无论一个人遭遇如何,都得为自己负起责任;那是生为人所应有的本分。拿藉口为自己找下台阶,那是失败人生的写照。
  不再找藉口,对自己的人生将会产生重大的改变;那会脚踏实地,走在成功的人生路上。如果你惯于找藉口为自己开脱责任,不妨改变一下想法;面对现实,不再为自己找藉口。
  人很容易找藉口,把问题归启于过去不幸的遭遇,或者是别人给你错误的指引,让自己更有理由成为现在狼狈的样子。他们忽视自己的责任,更忽视自己有权利站起来,不受自怨自艾的折磨;为自己大声疾呼,振作起来做有益的行动。诚如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所说:
  “人在还没有僵化之前,
  无论遭遇如何,
  都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责任是一个人成长、学习、茁壮的动力,有责任就能维持生命力,就能产生意志和力量,它是维持清醒和人格健全的因素。藉口所以为患是因为它自欺欺人,它欺骗、麻醉自己的大脑,使思考尽滞和退化,而形成坐以待毙的无能状况。那些自甘堕落的青少年,有著特殊的藉口和想法,他们说:
  “同学和师长都知道我正在看精神拉医生,在治疗偷窃癖,相信他们都了解我。”
  “你是说他们同情你的错误行为?”
  “至少他们了解我是情不自禁的。”
  在谘商中,很容易发现这样的事例,作为谘商者必须警觉他们在使用藉口,设法推卸责任或防卫自己。如果不能突破藉口的障碍,他就不可能面对现实,还要继续错下去。但是,很不幸的是,学校一遇到偷窃行为,就要给学生记大过,两三次就构成退学,于是家长加入藉口脱罪的行列,这使得不当行为的心理背景更加复杂化。
  找藉口在使别人相信自己已经尽了力量。其思考历程是:“我已尽了全力,如此这般窝囊,不是我不尽责;其实我还蛮能干的,你不应该瞧不起我。”或者说“我之所以如此痛苦和不幸,不是我造成的;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它不是我的责任。”他无论怎么解释痛苦和困境,都没有面对自己的现实。这个心结的特性是:
  ·藉口使人昧于现实,并得到暂时的安逸。
  ·为自己从责任中开脱,寻求逃避。
  ·继续作痛苦的呻吟,并对现实的挑战觉得无奈。
  人为什么会在失败中找藉口,而不肯面对现实呢?为什么要把责任推给过去的不幸,而不设法改进呢?我知道那是学习来的。我们的社会正流行著一种是非不明的观念,说犯罪是由于社会因素使然,偏差行为是过去不幸的遭遇所造成的,而很少同时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和责任,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舆论往往使一些人学到一种藉口:我受到痛苦和创伤,才会有这样的行为;我之所以伤害别人,或把生活弄得一团糟,那不能怪我,我也是不得已的。
  我深知有许多人,他们出身寒微,但兢兢业业。他们虽曾受过重创,但知道力争上游,知道人活著就必须清醒,负起责任。当然,我们的行事,多少会与过去的经验有关,但我们有责任,也有良知和判断,让自己过得好些。
  一位朋友,他做了不少助人的工作,他告诉我,自己的童年几乎是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他在孩童时代,几次想逃家,躲避父亲的凶暴,但实在无路可走,只得忍受那段痛苦的岁月。他说:
  “我际遇如此,可以用受害当藉口,做一个堕落不负责任的人。但我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坚毅刻苦,从打工做起,渐渐发展出一片事业,从遭遇中我学会爱,也学会如何待人。”
  “无论一个人遭遇如何,都得为自己负起责任;那是生为人所应有的本分。人只要能把握这一点,就会锲而不舍,努力不懈,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光彩有意义。拿藉口为自己找下台阶,不肯负起责任,却只会诿过别人,那是失败人生的写照。”
  人们往往未及把事情弄清楚,而作了错误的决定;这是错在失察,而不能藉口别人催得紧,而导致自己的损失,这会坐失明智思考的机会。
  自己用心不够,能力有限,不知努力充实,却责怪时不我予,那就是拿藉口来骄纵自己的愚昧和怠情继续作怪。
  如果人有了不幸的创伤或遭遇,不肯设法超越,走出消极性的迷思,而让藉口延续其自怨自艾,那不是安慰自己,而是自暴自弃。
  我相信生命是困难的,会有很多挫折和创伤;不要让它成为上进的障碍,不要找藉口让自己的责任睡著了,因为成功的人生是要靠良知和责任去思想,去回应,去创造。
7赌是瘟神
  赌是一种心理病,根本的问题是一种逃避现实,和心存侥幸。因此,我奉劝大家,赌是瘟神,走避为妙。
  我一辈子从未参与赌博,也许是宗教信仰的关系。但我确知这与母亲的教诫有关。小时候母亲曾牵著我的手,在夜里去把父亲从牌桌找回来;农村的乡下,深夜里狰狞漆黑,除了草虫的声音外,只有妈妈和我踏在石子路上的悄悄声。母亲把我的手握紧,“孩子!你一定答应我,将来不要赌博;那会欠债,会倾家荡产,会没有精神工作。”当时眼前所见一片漆黑,我把赌和漆黑的前景完全联想在一起。
  父亲不是经年嗜赌的人,每逢过年的几天,总要跟亲戚朋友凑个热闹,随兴赌钱,但是母亲却不容许。她说,赌可以成习,是坏的身教,影响孩子的未来,必须及时戒掉。为了这档事,母亲勇敢地面对爸爸,制止他赌博。只要他赌,她一定去把他请回来。大家知道我父亲不是好赌伴,不太找他入庄。渐渐地父亲也认了。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留下赌是狰狞可怖的鬼魅,它一片漆黑,我无论如何不赌,即使打牌、麻将都不碰。我把它列入生活的戒律之中。
  有一次,我在演讲会中,提到赌博的为害,引用了卡迪医生(Steve Cady)的说法,“精神病医生和权威人士日益认为嗜赌如命是一种病。他就像瘟神,使跟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受累。赌博狂能毁掉人的事业,也能拆散家庭,并使人堕落、穷困、破产、坐牢,甚至自杀。”一九七三年美国精神医学界指出,赌瘾是一种心理中毒。五十名在医院接受治疗者中,都出现或长或短的脱瘾并发症,症状是坐立不安,周身震颤,头痛或腹泻。从研究中发现,赌徒是在逃避现实,而沉迷于赌博之中。“赌博是一种怪异、荒谬、逃避现实的方法,效力很强,与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相等。”于是,我经常呼吁,赌博危害甚多,要断然革除这种恶习。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赌博通常在青春期开始。一个青年,脑中充满自我怀疑的思想,觉得自己可能可以在赌博中逃避现实,或获得补偿;他们幻想著那是得利的捷径,好像眼前就是一片新的生机。于是赌博成性,越赌越大。
  滥赌一旦成习,就受到一种不能自己的冲动所支配。为了满足这种赌瘾的冲动,大量举债,向人借钱。最后,嗜赌者过的是撒谎、行骗、偷窃的生活。相对的,由于赌钱的输赢很大,对于平常工作的受薪会觉得不屑一顾。于是,要过一般正常的生活就越来越难。加上长期赌博,往往身无一技之长,更令他无法改变恶习。
  赌徒的家人生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被波及,以致债务缠身,精神上备受干扰。有时,为了赌债,受尽威胁恐吓。在不安和冲突之中,赌徒的子女也受到心理创伤,埋下重蹈覆辙的可能。于是,唯一的方法只有悬崖勒马,“完全的戒赌,而且要提醒自己,不能再犯戒,只要再赌一次就不可收拾。”
  对于赌博的行为,我的看法有两方面:其一是病根的问题,是人格成长过程中,创伤和信心不足,导致逃避现实,而造成赌博。其二是环境因素,渐渐养成习惯,而有了赌瘾。基于这两个基本观念,我建议:
  ·不要以小赌恶小而为之,小赌是走向大赌的开始,一旦陷入它的魔掌,就会毁掉自己的幸福。
  ·赌瘾一旦形成,不赌就会很难过,大家要把它当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一样来防制。
  ·赌博可以戒,但要配合心理治疗;若能配合参加助人的活动或社团的活动,则能减低孤立感对赌博旧习的催逼作用,复发的可能性较少。
  ·把赌博当作一戒,守住戒对你的家庭、事业和人生幸福大有裨益。
  且不说赌博可能招致倾家荡产。光是赌博成习,就足够把家庭生活毁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受到伤害,连子女的成长也受到影响。有些人以为在家里小赌博,打个麻将,玩个牌算不了什么;输赢很少,又有何妨。但赌博占有了家庭沟通的时间,干扰孩子学习,剥夺了家人应有的温馨。越是赌得一头热的人,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
  后来,我在公开演讲之后,有一位女士问我,“怎么帮助先生脱离赌瘾,他嗜赌如命。我越是跟他吵,他越是晚回家,有时连上班都起不来,有什么方法可以戒赌吗?”我告诉他说,“到目前为止,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可以戒赌,除非他主动想通,不愿意再沉迷下去;下定决心要戒赌。”她接著说:
  “他看到家庭和事业两蒙其害,想戒掉它,但一到晚上就会情不自禁想赌,好像中邪一样,有什么方法可以驱邪吗?”多年的习惯,一时要作改变,当然会难以适应。于是我告诉他:
  “你们可以作一次旅行,让赌博的习惯中断。同时,你和先生要作规划,在旅行回来之后,每天晚上做什么?要让原来赌博的时间,被另一建设性的活动,如打球、培养新的兴趣、参加社团的助人活动等等来取代才行。”
  “就下定决心,从此不再赌博,这样办不到吗?”
  “不是办不到,而是很困难。戒赌是一件大事,必须保证不再犯。如果不寻找别的活动代替,或从中取得人际的支持、温馨和新的价值,戒赌产生的痛苦和空虚,会再度催逼他重操旧业。”接著我问他:
  “你想过怎么安排吗?”她说:
  “我先生和我已有共同的信仰,我们一起学佛、听经、当义工,这样可以吗?”我很惊讶他们已有了完整的戒除计画。我问“是谁教你们的?”她说:
  “我们请教过专家,他所说的跟你告诉我们的很接近。这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特别在先生学佛之后,更表现出坚定的悔改之心。当然,这也要感恩我们师父的指引。”
  我听了她的陈述,受到很大感动,因为这位先生是在教团的师父、师兄、师姐的殷勤协助之下,“才下了坚定的决心”戒除赌博的习气。“这样你们一定会成功,戒除赌瘾需要别人的协助,要打一场团体仗;而教友的虔诚和力量,有著无比的影响力。请切记!回去跟先生说,佛门‘以戒为师’,好好守住这一戒,光明的精神生活自然流露出来。”
  赌是一种心理病,根本的问题是一种逃避现实,和心存侥幸;如果有了赌友、环境,就会引发赌博的行为,久之而成赌瘾。戒除的方法很艰辛,也很费周章。因此,我奉劝大家,赌是瘟神,走避为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13:14 , Processed in 0.15652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