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0|回复: 1

[大德开示]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六七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七卷)  2006/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段看起。第七段总有二十二首偈,今天我们看最后的两首,从二十五首看起: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从第十五首到这一首都是托钵吃饭。吃饭现在寺院庵堂还有过堂,过堂吃饭首先维那会提醒大家食存五观,也提醒我们受食的时候要知道三德六味。三德六味都是从饮食上说的,可以说把所有饮食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三德第一个就是你吃的东西柔软,我们现在讲容易消化,这是第一德,第二德是干净,现在说卫生,第三个就是如法。都按照佛所教导我们的规矩去做,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这就如法。六味,我们中国人讲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五味,还有个是淡的,食品里面没有这些成分,所以合起来是六味。六味和合,美不胜收,所以调味是很大的学问。所以名厨厨师可贵在什么地方?可贵在他调味的经验非常丰富。厨房里面这些佐料统统都有,中国人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统统都有,问题是你会不会调,调得不好就很难吃,如果调得好这味就非常美。
  我们知道饮食这一道,人之大欲,古今中外这些圣人也是这个说法。世间人的欲望,最大的欲望两桩事情,头一个就是吃,第二个就是色,男女之色,这是人之大欲。饮食这一道如果懂得讲究,在佛法里面接引众生。我过去在澳洲,我们中国的外交官我非常佩服,真有智慧,使馆里面聘请名厨,我们在使馆吃饭完全做素菜,让你在那里吃一次饭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就成功了,「某一家的菜做得好」,没有不赞叹的。大使曾经告诉我,饮食的外交非常重要,他吃一次还想来,吃两次还想来,常常来,这个朋友就交定了,办什么事情都好办。
  佛门里面接引大众对於这个也很重视。当然世尊当年在世出家人是出去托钵,托钵是修行,无论给什么,我们在念供养咒的时候还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这是每次吃饭都要念的;早晨一般都吃粥,「粥有十利,饶益行人」。这都是普贤的大愿,念念不忘,吃饭也是修行。当然出家人修行不能够贪著六味,不能贪著,但是这个东西你要懂得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式,这是佛经上佛教导我们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你先有方法,你叫他很欢喜进入佛门,然后慢慢再教他,再帮助他开悟,所以饮食是很好的方法。
  我初学佛的时候到寺庙里面,台北市那几个寺庙,有时候也到寺庙去吃饭,觉得他们的饮食很讲究。以后出家之后对老和尚慢慢就亲近,常常有机会跟老和尚们在一起吃饭,不是跟大众。老和尚那个小斋堂里面饮食非常的精美,有人告诉我厨房的大师傅都是名厨,待遇都很高,就像酒店里面的待遇差不多。为什么?到以后才晓得,接引上流社会的大众。在这个社会上,上流社会是有地位、有身分、有财富的这些长者。要不要度他们?要不要帮助他们?当然要,但是他们的生活不是普通人的生活,到寺庙里面来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待,他兴趣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一种善巧方便,普度众生,而不是寺院老和尚贪图这些享受,不是的。
  社会大众,过去是从帝王到庶民,佛菩萨心目当中一律平等度化。平等度化是个原则、是心态,但是在事相上面有差别,那叫方便。所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个我们要懂得,你要不懂得你就没有办法护持一个道场,你也没有办法护持正法。所以护持正法的人非常重要,他懂得这些道理,上中下这三等人统统都得度,进入佛门没有一个不欢喜。饮食是很大的一桩事情。
  接引众生我们常常讲形相非常重要,我们世间人愿意接触的,你看看所谓富贵人,他有个富贵相!相固然是天赋的,与他的宿命、与他的修养、与他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相貌端庄、庄严,身体健康,这在佛法里面是如法的,你看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形相就接引了许许多多的众生。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阿难尊者为什么出家?世尊曾经在楞严会上问他,你为什么发心出家?他很坦白说出来,他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他说这个相好绝对不是父母生下来就有这么好的相,一定有修持才得到这样的好相;换句话说,他是羡慕释迦牟尼佛的相好而出家的。
  由此可知,相好能接引很多众生,让没有接触到佛法、初接触到佛法的人看到你的相好,他生仰慕之心,生欢喜心,於是这就接引他入佛门。如果修行人一个个都是干巴巴的、瘦瘦的,一点福相都没有,人家看到就害怕,就跑掉了,「这个佛不能学,学佛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你看看诸佛菩萨,我们现在看到画的像、塑的像,都是福相。你再看看祖师大德,相貌都非常端庄,佛家讲的庄严,让人见到生欢喜心、生尊重心,这就能接引很多的大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修行功德圆满要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特别用一段长时间,经上讲是百劫,我们不要执著在这个百劫上,我们可以说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专修相好,修福!没有福不能度众生,为什么?众生不愿意接近你,你虽有慧,虽有能力,你没有福报。所以福很重要,不修怎么行?
  佛做这些示现是给我们六道凡夫看的,告诉六道凡夫学佛要福慧双修。你看看把福放在前面,慧放在第二,这是什么意思?佛法确实重视慧,并不重视福。重视慧不重视福,是你自己修行成就;重视福,把慧放在第二,这是菩萨接引众生。你个人不接触大众,可以把福报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它,专修定慧,如果你要是主持一个道场,弘法利生,这个道场里面从住持、当家到下面所有工作人员,这在从前丛林里面叫一百零八单,这是执事,工作人员个个都有福报,你这个道场决定兴旺,肯定的。
  你要是懂这个道理,我也教过不少同修,他们从事於工商业,自己有公司,是老板,有的时候常讲员工不好带,怎样去选择员工?我就教他一个方法,我说员工跟你见面你细细观察,这个人有没有福报从相上能看出来。你所用的人都是福相,你的事业肯定很顺利,你用的人如果一点福报都没有,你会很辛苦,纵然你自己有福报,你底下人没有福。所以有一个时期台湾选举,有些同学来问我,他说:法师,你看看我们应该投谁的票?我这个人很公平,绝不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我就告诉他,这几个候选人你细细观察哪个有福报,你就投他。有福报的人选上,大家享他的福,没有福报的人你们把他选上,大家要受他的罪。我只教他这个原则,你们自己去观察,这样就很好。
  世间法里头福摆在第一,可是世间要到领导阶层的地位,福慧就要双修,你没有智慧你不能领导人,所以要有福、要有慧。修福不容易!没有福报的人,有修福的机会他都不会修,这我们看得很多很多。所以我们常常也感慨,机缘在面前没有福报不知道修福,懂得修福的人又愁没有机会,只有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一点小福,大福报没有机会。所以今天想到我们佛门里面吃饭,总共有六首偈,今天我们讲饭吃完了,结斋,『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世尊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饮食一定要卫生、一定要简单,所以佛门托钵,以后在中国佛教里面也就是一个菜,许多菜煮在一起,叫大锅菜,在佛门里面叫罗汉斋,罗汉斋就是大锅菜。大锅菜有煮得很好的,真的是三德六味。早年香港有一家湛山寺,应该很多同学都知道,我每次到香港来一定要到他家里去吃饭,实际上饭只吃一碗,菜至少要吃二、三碗。它是罗汉斋,那个罗汉斋做得真好,让你一碗吃下去还想吃第二碗,第二碗吃了还想吃第三碗,你已经吃饱了,所以饭是吃一点点。湛山寺这些老和尚现在也都不在了。
  这是我们想到佛门的饮食起居,早餐多半是吃粥,佛给我们讲粥有十利,都要会做。烹饪是大学问,佛门里面四众同修都是慕道而来的,但是身体健康还是最重要的一桩事情,佛家常讲「琺輪未转食轮先」,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很好的身体,饮食是调养身体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所以饮食的调养在佛门里面讲是一个大功德,你先把他的色身养好,然后他才能办道,没有体力怎么能修行?所以粥也有煮粥的方法。佛说它的利益,第一个是资助现在来讲是我们的气色,第二个是资助体力,第三个是健康长寿,第四个是安乐,第五个是清爽,无论从你的风度,佛法里面讲威仪,仪表清秀,而且还会带给你辩才,容易消化,第八讲它能除风,它能够消除饥饿,能够消化浊气,就是我们身体里面有浊气粥帮助你化解,也能帮助你排除。所以粥有很多的好处。
  出家人生病怎么治疗?就是断食,用断食的方法来治疗。我们现在看「山西小院」就懂得,生病的时候并不求病好,念念求往生,身心清净,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饮食只吃一点流质,一餐、二餐、三餐都没有关系。生病的时候,老和尚教给我们少吃多餐,不要吃太多,吃一点点,保持著不饥不饱,要懂得这个道理,这是真正健康之道,不能吃太饱。即使中午吃饭的时候,中午要吃得饱,也只能有个八分、七分最好,不要吃太饱,吃太饱你肠胃消化的能量损耗太大,也就是说加重它的工作能量,有时候它受不了就会生病,这都要想到。身体每个器官都不能叫它超过负担,这是养生之道,所以饮食不能够太饱,要保持著不饥不饱。佛法里面常说,吃得太饱人昏沈,如果饥饿他就不稳定,佛法里面的名词叫掉举,掉举就是身心不安。这两样都是妨碍用功,无论修什么法门它都产生妨碍,所以在饮食上应该要著重不饥不饱。善调饮食也就懂得养生,你就知道怎么样保养,对於自己的道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晓得吃饭之后菩萨这个大愿的意义,「当愿众生,所作皆办」。这个所作有自利的、有利他的,自利总的原则一定要掌握到,总的原则一句话,一定要知道提升自己的灵性,天天要向上提升。一天不能提升,这桩事情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这一天没有进步它就退步,这肯定的,所以佛教菩萨勇猛精进,道理在此地。提升灵性从哪里做起?从烦恼轻智慧就长,实在讲灵性就是智慧,智慧是真正的灵性。智慧是可以带得走的,烦恼能带得走,智慧能带得走;智慧帮助你向上提升,烦恼帮助你往下堕落,十法界里面的升沉,原理就是这个。
  我们要怎样真正做到烦恼轻智慧长?这叫真正修行,真正的功夫。我们现在问:怎样才能落实?章嘉大师教给我「放下」,你能懂得这个话吗?宗门里面那个话意味更深,「会么?」意思深,会是什么?会就是放下。真正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我们常常在讲席里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是绝对要放下。修行人的生活,记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纲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随缘而不攀缘。你心里面不生烦恼就是不起分别执著,妄念是难,起心动念我们暂时不谈它,先只是说分别执著,日常生活当中随它去,只要看到没有大的妨碍,你一切都应该放下,练!什么都要放下。所以我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为什么?这些人跟事帮助我们放下。
  我们的功夫在哪里练?首先我们喜欢的,譬如衣服、饮食,我们喜欢读书的人这书籍,你所爱好的,人家看到了把你拿走,在这里就练功夫,这就是修行。你还会不会生烦恼?你生烦恼就警觉到功夫不够,这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这个事情挂在心上,错了!什么样的嗜好都要舍弃,为什么?那是轮回的因,这个东西要不舍掉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总是要把七情五欲放下,我们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顺境里头要练,逆境里头更要练,练到真的没有分别执著,只要一切都不执著,什么都好,都能够随顺众生,我们念佛往生就有把握;一定要这样要那样,这是执著,这个心态念佛往生没有把握。
  大事是这一生当中要决定往生,不能往生我们知道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结个法缘,来生能不能得人身,能不能再遇到佛法,是个未知数。好事做得再多不一定能得人身,这诸位不能不知道,我们前面讲安世高同学那个故事,那是我们的借镜。出家人明经好施,在现在讲是好法师,经教通达又喜欢布施,只是每天出去托钵托的饭菜不好吃,心里有一点难过,就这么一点点毛病,现在看起来这是微不足道,没想到就障碍他开悟,障碍他修行,所以第二生,那是福报,明经好施是福报,堕到神道里面做龙王去了。
  所以你晓得,有福报的,六道里面享福有福报的,前生都是修行人,就是烦恼习气没有断,把一生的修行换了来生的福报。享福就迷惑了,所以龙王一生造很多业,人家恭敬供养他,他就保佑他,不供养他,他就不高兴,就整人家,所以他自己很清楚,龙王舍寿之后,死了以后堕地狱。安世高是个得道的高僧,救了他,让他把财全部捐出来,舍财修福,建个道场,这样他还是落在神道(天神),他生忉利天。这是一般没有智慧,没有定功、没有智慧,完全凭修福。但是修福你要知道,建这个寺庙,这个寺庙真正提供出家、在家众修行,真正有修行成就的,才是福报。如果你建这个道场,这个道场人都造孽没有真正修行,那你的福就没有修到,你帮助别人造业,不但没有福,你还罪加一等,你堕落得就更苦。
  所以修福要细心观察,就像种植一样,这个地方土壤好不好,能种些什么东西,你一定要先去研究它,如果这地方是沙土,不能种粮食,你的粮食种子种下去之后没有收成。所以你要认识福田,什么叫福田,你认错了福田你就没有种到福。所以我常常讲,种福、修福的人本身他有福报,为什么?他才真正找到福田。我初学佛的时候没有这个智慧,什么是真正福田不知道,所以老师教给我,决定是福田,大小不一样,放生是福田,持斋、放生是福田,布施医药是福田,印送经书是福田,这里面决定没有过失。
  以后我们看到印光大师一生他所接受的供养,四众弟子的供养,那个数量很多,自己没有受用,全部拿来印送经书。他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所有一切供养做为弘化社的基金,印送经论善书。在那个时候是很好的一个手段,确实接引许多知识分子入佛门学佛,成就也相当可观。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老人家是用文字度众生。现在文字好,但是现在看文字的人愈来愈少,国文程度也大大不如从前,现在最重要是电视、讲经光碟。
  经书现在人没有法子读,我们现在可以用电视方法,就是有声书,有文字、有声音,这是个好方法,这个方法几乎可以等同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这个弘化社。我们把经念出来,经文用字幕打上去,你在电视画面上看到文字跟著去读,这样他不费事,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要去查字典,他就很喜欢。如果是一家人,一家人可以在一起读,你看这不是「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吗?我们自己这个经念得熟,口齿很清晰,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可以常常用这个方法。
  我也常常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有这么一套《大藏经》,就是光碟的《大藏经》?现在有,这个《大藏经》是有,有光碟的,但是它里头没有人念,没有声音,如果再有声音这个价值就高了。如果很多人同心协力来做,一个人念一部经,小部头念个二、三部经,把它集合起来,将来成立一个有声三藏,有声《大藏经》,这跟印祖弘化社就没有两样,现代的弘化社,无量无边的功德!有几个同学能想到?能真正朝这个方向去做?不必讲经,讲经怕自己智慧不到讲错了,我念经,提倡读诵。甚至於《四库全书》,集合大众就好办了,做一套有声的《四库全书》,在电视上看到文字、听到声音。我相信往后肯定有这种人出来,利用现在这种科学技术做一套这样的书。
  前天有人问我,说是有些行业不太妥当,造孽,应该搞个什么行业?开这种书店也是很好的行业,有声书店,专门经销有声书,无量功德!这里头没有过失,你可以请人家来读诵,读一部书多少钱,你做这套光碟。如果你要是普度众生,你就可以做「版权所有,欢迎流通」,这个功德无量。好办法,这是这个时代里头新兴行业,我们祝福有同修能够想到,向这个目标上「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这一段最后的一首,二十二首。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有个简单的提示,「后一食讫说法,亦为报施主之恩也」,这一条很重要,我们要记住。现在在中国的社会已经不再托钵,但是我们把这首偈的精神要知道引申,那就是接受斋主一切的供养,都要诚诚恳恳给他说法祝愿,一般宗教里面讲的祈祷,这是报恩。斋主以财施,佛弟子对斋主应当有法施,法施做为回报,这个就对了。所以在过去托钵,没有说是接受供养就走的,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有说法。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接受斋主供养之后没有说法,赶快就回去了,於是这些斋主就跟著佛一起去,佛没有说法,一定要说法的,佛回去我们就跟他一起回去,听他说法,《楞严经》的发起,从这些事情我们就了解。由此可知,引申的意思,凡是接受供养都要懂得说法,说法要懂得应机。
  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佛法也必须要讲求现代化,你要不懂现代化你就不能度现代的众生。这是我一出家的时候,这些都是从李老师那里学的,懂得本土化跟现代化。再一想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当时这些高僧大德就懂得,所以我们看到摩腾、竺法兰,这是最早接受中国汉朝明帝礼请到中国来。来到中国之后穿中国人的衣服,居住中国式的宫殿,习惯中国式的饮食起居,本土化,所以才受到中国人的爱戴欢迎。以后建道场、建精舍全是中国化,乃至到以后造像,造佛像、造菩萨像也都是中国人的面孔,正是符合《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教诲我们要能体会。佛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原理原则决定不变,方法、手段千变万化,你才能够适应今时今地的众生,他们才能欢迎你。
  所以讲经就不能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参考古人的注解,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才能开智慧,展开这个经本的注疏。同样是一本经,你看看汉朝人的注解他怎么讲法,唐朝人的注解跟汉朝不一样,如果一样不要重新注,你就晓得汉时候适合於汉朝的社会,适合於那时候的人情世故。唐朝不一样了,要重新讲,宋朝又不一样了,元明清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讲法,还是这部经。这些注疏都流传到后世,我们细心参考去体会,然后从这里头推陈出新,我们就明白现代这个社会要怎样一个讲法,你就明白了。
  我在教学的时候常常做比喻,佛经好比是千年的老树,树龄有三千年,它还是活的,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年年开新果,还是一棵树,今年跟去年不一样。我们就想到,明年跟今年当然不相同,活的,不是死的。那个树是根本,就好像是经教、经典,经典是永远不变,怎么讲法、怎么用法是可以变的;换句话说,原理原则不变,形式跟方法是可以变通的。正如同经教里面佛菩萨告诉我们,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就讲形式是可以变的,应该用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
  古时候那个时候寺院庵堂的建筑宫殿式的,跟皇宫一样,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到民主了,没有皇宫,今天我们建道场就不要再建宫殿式那个样子,那是什么?你没有变!从前那些寺院保留,那是古迹,可以供给大众观光旅游,去考古,这个行,它有历史的价值在,所以应当要保存,应当要修复。修一定要照原来的样子,像日本人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日本寺院庵堂的建筑多半是唐朝的建筑,这我们能想像得到,唐朝时候日本、高丽派了很多的留学生到中国留学,回去之后完全仿造中国的建筑,所以把中国的建筑带到日本。我们现在看日本的建筑是汉唐的建筑,跟明清的风格不一样。他们懂得保存,原来是什么样子,再翻修还是那个样子,原来用什么材料,到今天还选择这个材料,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到日本寺院里面去参访,就等於回到汉唐时代一样,甚至他们穿的服装也没有改变。但是在今天接引现代人就不用再做这种形式,用什么样形式?现代化建筑学校这种方式来建筑,不要用宫殿式的。在某一个地区一定是用当地的建筑风格,当地人欢喜。
  甚至於佛像,我早年居住在美国的时候,我跟那边的佛门同修常说佛教没有到美国来。他们问为什么?我们在这里不是建了寺院吗?我说你看看,寺院里面供的佛像,哪个佛像面孔像美国人?这大家才恍然大悟。不是中国人就是日本人,在小乘就是泰国人,不是美国人的面孔,这个不行,当地人他不会进佛门来,他一看不是他的面孔、不是他的文化,建筑的形式还用中国宫殿式的模式,让人一看这是外国文化,这就是不懂得佛家所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所以当年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他们懂得,到中国来马上就中国化、就本土化,是当时那时候的现代化,非常得到中国人热烈的欢迎,道理就在此地。
  『说法』,当然言辞表达的方式也要现代化。讲演,现在一般讲演多半是站著的,我们采取坐的方式可以,坐也显得端庄。因为佛法的这个「说法」,我们综合起来讲总不外乎伦理、道德,因果、智慧,所以用端正庄严的这种方式来表现,现代人可以接受。用现代式的讲堂,大家就更欢喜,破除社会对佛法迷信的这种误会。讲经的时候,我在过去还想了一种方法,在从前讲过,讲堂里面不供佛像,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到讲经的时候可以用投影机把佛像打在银幕上。讲台后面是大银幕,就像大黑板一样,讲什么样的经,哪几位佛菩萨这个像就打出来,讲经完了,我们电源一关就没有了,讲经开始的时候佛菩萨就现前,现在我们做得到。
  在中国古道场多,造像非常庄严,做成幻灯片,现在还可以更进步的做成光碟。讲《华严经》后面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个像就现前。这堂经讲完,像上课一样,课完了电源一关,佛就没有了,佛菩萨都没有了。让你在不是讲经这种活动之下,这个地方你见不到佛菩萨。讲《地藏经》,地藏菩萨出现了,讲《弥陀经》,阿弥陀佛出现了,讲观世音菩萨经,观世音菩萨出现了,讲《般若经》,文殊菩萨出现了,这个有味道!所以讲堂就会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事情将来有机缘我们还是要带头来做,这跟佛的表法相应。做得很活泼,做得让人欢喜,也会给人很大的启发。
  道场当然可以流通经书,可以流通光碟、有声书、佛像,佛像全部都做成光碟,我们讲全堂佛像。各个大道场,特别是有历史性的,甚至於可以到全世界去搜集,将来做为一个新的时代道场里面的需求。道场要不要用塑画的?都不需要,但是在一个佛教大的活动的时候,佛菩萨在这个讲堂全都出现了。所以这就是跟著时代,适应时代,「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菩萨的大愿,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辩才,广宣法要」,这两句实在讲就是说法的目的,这就是法布施,法布施的目的一定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是迷失自性,悟是觉悟自性。迷的时候生烦恼,迷的时候把一真法界扭曲变成六道三途,觉悟的时候六道三途又回复到一真法界。所以经论上也用这个做比喻,六道、十法界好比是梦中境界,你看《金刚经》上都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什么?十法界、六道都是有为法。有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有生有灭,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佛家称为一真法界,没有变样子,一真。
  一真法界是怎么来的?一心现的。所以总的来说,佛是一句话说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叫一真。所以佛法一真那个一不是数字,不是一二的一,是不得已说个一,一二的一是有分别、有执著,那是十法界里面、六道里面的。什么才叫做一?一是什么样子?《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时候叫做一,起心动念一就没有了,一就变成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六七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七卷)  2006/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7》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佛这个说法跟我们中国道家的讲法很接近,你看道家讲太极,那个太极很像佛法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太极。才一动就变成阴阳,一动就变成二,所以太极生两仪,迷了时候就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愈来愈复杂。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心想断了就是一真法界,这是不得已给它说一个名词,实在讲在那里头连名相都没有,你没有起心动念哪有名?哪有相?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个意思他都说出来了。老子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一个在东方,一个在印度,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讯息,对於宇宙人生的观察、说法非常接近,中国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真正有智慧。
  所以一切众生,我们就讲六道,六道轮回之苦从哪儿来的?从迷失自性来的。怎样脱离这个苦难?唯有觉悟,一觉这就没有了,因为它不是真的,幻相,佛家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何以不空?真空能变成妙有,所以它就不空。妙有怎么没有?它相有性无,事有理无,确实就像梦中境界一样。你想想看,梦境里面的有就是佛法讲的妙有,有而非有,当我们醒过来,梦中境界没有了;虽没有,你还会作梦,那就是真空不空。你从这些比喻里面去思惟、去观察,对於佛法里面所讲这些道理渐渐能体会少分。如果从少分锲而不舍,认真努力,依教修行,这个少分就逐渐逐渐增长,所以是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彻悟。到彻悟,不但超越轮回,轮回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本有,你应该有信心恢复。迷惑而生起的烦恼,佛给我们讲迷跟烦恼本来无,自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知道它没有,自性里头没有,我们就有信心这个东西能断,真能断得了。诸佛断了,他成佛了,菩萨断了所以他能成菩萨,我们只要能断就行了,《华严》给我们无比的信心。
  我们这一品经快讲完了,到底下一品「贤首品」诸位就看到,「贤首品」要把菩萨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佛法的名词讲果德,修因证果,果德在底下一品为我们说出来,十信菩萨。这一品经里面所讲的一百四十一愿是讲妙行,在《华严》上讲圆行,圆满的修行,举出一百四十一个例子。就像现在我们提倡大家学习的弟子规一样,《弟子规》里面一共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这个地方给我们举出来一百四十一桩事情,全都是日常生活,从早起到晚上睡觉,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能启发自己回归自性。
  所以这个偈颂第一句是事相,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第二句是启发,末后两句回归到性德。所以菩萨是怎么明心见性的?原来用这个方法修的。这些事都是很平常的、很普通的,菩萨每天遇到,我们还不是天天都遇到。他遇到的时候他能把它回归自性,我们遇到的时候回到什么地方?回到烦恼,就错在这里。我们遇到顺我们的意思就贪爱,起贪爱之心,从贪爱再就更严重的要想得到,所谓爱取有;不合自己意思就是排斥、拒绝,把它舍掉,生烦恼,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贪、瞋、痴、慢、疑、恶见,生这个东西,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起心动念烦恼当家作主,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轮回,头出头没。生到三善道好比头伸出来,人掉在苦海里头,头伸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堕三途就好比又栽下去了,在苦海里面。佛讲得很清楚,我们能得人天身的机会很少,时间很短,决定是在下三道,饿鬼、地狱、畜生的时间长,苦难多!
  我们学佛这么多年,细心去想想佛讲这个真有道理,为什么?这个事情的业因是善恶。我们想想,我们一天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认真反省我这一天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言语造作是善行多还是恶行多?只要自己想想,自己就明白。如果善行多,你来生还能得人天身,如果恶的念头多、恶的行为多,肯定就三途去了。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贪心重是饿鬼道;瞋恚心重,不如自己意思心里就难过、气愤,地狱道;愚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常常搞颠倒,是非颠倒,邪正颠倒,畜生道。痴,我们一般讲糊涂,糊涂就是愚痴,不是明白人。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是最重要的纲领,就是此地讲的『法要』,佛法里头最重要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是不是还干这个事情?干,照干不误,虽然天天念经,天天拜佛,天天念佛,可是起心动念还是贪瞋痴,没有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没有。天天面对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做到,一条都没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也没做到。这十句我讲过很多次,一句做到了十句都做到,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说这里头我只一个做到,其他的没有做到,那是假的,你那一个也没做到。
  真正念佛人,你问他有没有做到?他真做到了,所以他那个佛念的有感应,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口念弥陀,心不诚不敬,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心里头愚痴,没有智慧,心不慈悲,那个念佛不相应。他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他也没有自在,他也不知道随缘,所以只有那一个佛,其他的没有,那不是念佛,有口无心!真正念佛,上面那九条一定是圆满具足,他的佛号就有功夫、就有能量,就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好像电报、电话打通了。如果少一个就不通,少两个当然更不通,完全没有他怎么会通?这就是李老师早年常讲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你就晓得道理在哪里。不容易!烦恼习气要不放下,决定是障碍。
  我初出家的时候住在临济寺,临济寺有个念佛会,成立很久了,我去出家的时候就有,它是每个星期天一次。多半都是福州人,这个寺庙里头出家人大半都是福州人,所以他们念佛的这些同乡、道友,每个星期天在这个地方聚会,中午在寺庙里面吃饭。上午念两支香,下午也念两支香。领导念佛的一个维那,法器敲得很好,林道棨居士,他那时候好像是在台湾哪家银行做襄理,地位也很高,是个老修行。法会总是他当维那,因为念佛会都是在家人,法师不参加,只照顾他们,所以他们自己当维那。林道棨往生的时候业障就现前,病重的时候怕死,同修来帮他助念他拒绝,不肯念佛。
  那时候我有一个老同参,在家时候是老朋友,明演法师,他是福州人,他看到这个情形来告诉我,他说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念佛会的维那师带这么多年,居然临终的时候不念佛,什么人念佛他就骂他,业障现前!你再想想,我们这十句二十个字,他只有念佛,其他那九个都没有。贪恋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口里说得很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来的时候吓得不得了,赶快跑。你由这里可以能够想得到,那个不能往生是什么原因?多半都是这样的人,他自己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习气!自己不知道是愚痴。到最后一口气,那个时候还是迷惑颠倒,烦恼习气现前、业障现前,很可惜。
  我们那时候看到这个情形,我跟明演,那时候法融都在,我们都在一起,法融不在我们这个道场,好像在宜兰那边的庙,我们也常常见面,同戒的戒兄弟。常常提出这桩事情警惕自己,然后想到章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那真的叫法要,看破放下。这就是没看破、没放下。人贪生怕死,这是一切众生在所不免,但是那时候我们对佛法知道的少,这些人学佛比我们久,我们虽然出家,他佛法比我懂得多。不知道诸法实相,所以你说这关系多大!
  而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终极的目标就是教人觉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不要讲很深的,最浅显的,就是告诉你一个事实,没有生死,也没有轮回。这奇怪了,没有轮回是什么事情?只是舍身受身,称之为轮回,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轮回是什么样子?就好比我们这一天,一天就好像这一世,到第二天那又是一世,你从这里看你就把轮回的真相体会到。早晨起来就好比我们出生,晚上睡著好比我们死去,所以我过去讲经也说过,我们每天就是小死一次,第二天又出生了。实际上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这个身体死了,身体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
  我把这个身体比喻穿衣服,你看早晨起来衣服穿上去,就好比又有一个身体,晚上睡觉衣服脱掉,身体不要了,死了,你从这里体会。然后怎么?你对於生死就不害怕,就没有恐惧,不会贪生怕死。对於死亡没有恐惧决定不堕三恶道,凡是贪生怕死的人一定堕三恶道,这是教人不堕恶道一个觉悟。这是对一切众生,不论他信佛与不信佛,他只要相信因果都可以跟他说清楚。那么你舍身来生要得一个好的身体,善业,心善、行善,如果心不善、行不善,你换的衣服愈换愈难看,愈换愈肮脏,所以断恶修善多么重要!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一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13:30 , Processed in 0.16408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