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05|回复: 0

[亲子互动] 女儿是上天的礼物:感受爱与被爱的快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杨宇女儿的方法》 作者:[日]诸富祥彦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在从事教育咨询顾问工作的二十年中,我和很多人讨论过子女教育的问题。现在,作为明治大学的教授,我还在从事子女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养女儿有着养儿子没有的特殊烦恼。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有一段普通的幸福婚姻,走一段普通的幸福人生路,就算她不结婚,也要过得很幸福。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也有同样的想法。

但事实上这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各种调查的结果表明:每三四个儿女中,就有一人会终身未婚!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经历过一次婚姻,将孤独终老。

如今这个时代,就算结婚了,每三对夫妻中也会有一对面临着离婚的问题。

此外,考虑到今后社会的发展状况,也很可能会发生女儿的结婚对象没有固定的工作,或者有固定的工作却被裁员等问题,从而出现生活面临困境的情况。更何况,在充满变数的人生中,甚至会出现结婚对象英年早逝的状况。

这样想来就不得不说,最近“结婚风潮”中现代女孩们那种“专职家庭主妇”的意向,真可谓是危险系数极高、听天由命的生活方式啊。“与年收入在 50 万元以上的男性结婚的女人很幸福”这样的生活,也可能会由于丈夫生病、裁员、收入减少等难以预测的事情而面临瓦解,真可谓危险重重啊。

但是,即便这样,父母也不想让心爱的女儿,为了生活做她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就此度过一生。

如果这样想的话,父母就要培养女儿的能力。

爱人、被爱、拥有幸福的恋情·婚姻、筑造幸福家庭的能力;

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自己充实地生活,而且拥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的工作能力。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两种能力。恋爱·结婚的能力 + 聪明地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 女儿获得幸福的能力。

我认为,获得这种幸福能力的最初的基石,就是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充满爱和快乐的育儿方法。

女儿是这个宇宙赐予父母最为宝贵的礼物,而双亲赐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则是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所有的孩子,在他的灵魂深处都刻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特殊使命(生存的意义和使命),之后才降生到这个世上的。孩子们的灵魂从那个看不见的世界而来,在降临到这个世界时选择自己的父母亲、选择DNA,之后才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还在天上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时,孩子们的灵魂会一直注视着他们的父母,“我要到这些人的身边去,我想要这两个人的 DNA,我要到地面的世界上找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身体!这样一来我就能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了。如果是这两个人,一定会给予我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爱情、营养和 DNA,而且也一定会给我成长所必要的严格试练!”孩子们就是这样选择自己的父母,慢慢地降生到这个世上的。

请一定要用你那双温暖的心灵的眼睛守望着你的孩子。

从女儿幼儿时期开始就用充满爱的眼光守望着她,这对她将来能够成为拥有幸福人生的女性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轻轻地拍抚,紧紧地拥抱,亲吻!还要不断地用语言问她传达“宝贝你真是太棒了!我爱你,全世界你最为珍贵”的信息。

如果能让女儿内心深处产生“我只要幸福就够了”的想法,这就是最成功的子女教育了。

但这一切的基础还是母亲自身所拥有的“爱和快乐”。

只要母亲一直保持坚定自我,保持安定、幸福安稳的情绪,那么母亲就会成为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随时都能回来得到安慰的心灵港湾,在育儿问题上这是无比重要的一点!

我衷心地希望,从明天开始大家的育儿方法都能够充满爱!

本书以我从事教育咨询顾问 20 多年来的经验为基础,主要讲述让女儿能够过上爱他人,被他人爱的幸福人生;拥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明智地度过一生的重要知识,并介绍为实现此目标的详细窍门和方法。

如果本书能对您充满爱和幸福的育儿事业有所帮助的话,那将是我无上的快乐。

第1 章养育快乐女孩的教养基础

快乐的女儿背后一定有快乐的母亲

本书中有许多养女儿的具体建议,但是首先我要把称得上是“基本的基本”、“大原则”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告诉大家,那就是:

母亲自己要快乐,这是养出快乐女儿的大原则。

女儿会受到与自己同性的母亲的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母亲是女儿人生的模版。

如果母亲每天都很快乐,那么女儿一定会感到“啊,人生只要快乐就好了”,从而积极地生活。

相反,如果母亲每一天生活得都很痛苦,那么女儿一定会感到“活着真痛苦,真是太困难了”,人生观也会逐渐变得消极起来。

“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就应该停止工作,要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养孩子。身为母亲怎么能不放弃工作、放弃自己的兴趣,一心一意照顾孩子呢!”很多女性都有这种想法,从而放弃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将人生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育儿事业中去。

当然,如果是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也会很快乐,这样的母亲当然没问题。但是,事实上育儿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几乎没有人能整天围着孩子转,却不会感到一点压力的。

将自己喜爱的工作和兴趣全部勉强舍弃掉,而出于义务和责任感才照顾孩子的话,那种不满的情绪一定会传递给孩子。

“孩子在 3 岁之前,一定要由母亲亲手照料。”至今为止还有很多人相信这种“3 岁神话”,但是在全世界的心理学调查中,没有一项数据能够证明这种说法。

对女儿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母亲是一位快乐的女性。就算母亲要工作,一天的一大半时间都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每天只有 4 个小时左右能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只要在那 4 个小时中母亲自己是幸福快乐的,这就足够了!母亲将这种幸福感传递给女儿,女儿就会感受到“妈妈和我在一起很快乐,真是幸福啊”。

让女儿成长为快乐的女孩,最好的方法就是母亲自己发自内心地快乐地生活。

我希望每一位母亲都能将这一点牢牢记在心中。

养女儿有很多好处

女孩有女孩的优点,男孩有男孩的长处。只要发自内心地倾注爱,培养孩子,那就与是男孩还是女孩没有任何关系。

“只要能健康地成长,男孩女孩都没关系。”我想有这种想法的父母一定不少吧。

确实,孩子是上天赐予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应该倾注自己所有的爱,让孩子幸福,这一点并没有问题。但是在和很多母亲进行交心谈话时,总会听到她们说,女孩子养起来更容易。例如,很多母亲会这样说:

① 养女孩子不费体力。

② 母亲不用在意自己女人的身份。很多时候,比起养儿子的母亲,

养女儿的母亲看起来更年轻。

③ 生女儿的话,父亲参与育儿活动的意识会更加强烈。

④ 女孩子比男孩子更经得起挫折,即使受到伤害也会很快重新站

起来。

⑤ 女孩即便长大成人也不会和父母(特别是母亲)太过疏远。

怎么样?就这么简单地举点例子就能说出这么多养女儿的好处来。

“我有个女儿真是太幸运了!”这样想的母亲有很多呢。

育儿三部曲

“虽说是女儿也不能太过娇惯。”

“趁着孩子小要严格教育。”

不少父母都有这种想法。

为了把孩子教养好,有必要狠下心来对她进行严格教育。出于这种想法,便对年纪尚小的孩子用严厉的口吻进行训斥的父母也大有人在。

但是,我要在这里清楚地告诉大家:

最好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决心做个溺爱孩子的人。如果认为“趁孩子小,要努力进行教育”而一直严厉训斥孩子,孩子内心中会有“妈妈很讨厌我”、“妈妈认为我是个废物”这样的想法。长远来看,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话虽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孩子无论多大都要溺爱她。随着孩子的成长,“爱”的本质也要慢慢发生变化。

具体的要按照下面的育儿三部曲进行:

① 溺爱期:0~6 岁左右,也就是所谓的乳幼儿时期(从出生一直到幼儿园时期);

② 教育期:6 岁开始到 10~12 岁左右,也就是儿童期(上小学时期);

③ 守望期:10~12 岁以后一直到 18 岁左右,也就是青春期(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左右)。

开始的溺爱期十分重要,可以说是育儿的基石。在这个时期,如果孩子能从母亲那里感受到“妈妈最爱你了”的感觉,孩子也会从内心感到“妈妈这么地爱我啊,我是不可替代的”。

孩子一直抱有这样的感受成长的话,她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安定感,产生“我一定没问题”、“试试各种挑战吧”这样的自信,也就是自我肯定(自尊)。

自我肯定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的礼物。人只有自我肯定,内心才会充实,才能够幸福地生活下去。

此外,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父母毫不保留的爱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我希望这孩子能有个快乐的人生。”如果您这样想的话,在孩子0~6 岁这段时间就要倾注所有的爱,让她增强自我肯定的意识,这比任何事都重要。

通过身体接触和积极性的语言来传达爱

“孩子年幼时要毫无保留地倾注自己的爱”,话虽如此,还是有很多父母并不清楚具体应该做些什么。

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爱是肌肤相亲。肌肤相亲是传达爱的最有效的方法。下面这些身体接触是最为重要的。

·充满爱意地拥抱

·亲昵地抚摸

·紧紧抱住

·亲吻脸颊

父母在育儿问题上的最大缺陷,就是缺少与孩子之间的身体接触。

“孩子太可爱了,就不由自主地想要抱一抱,想摸一摸孩子胖嘟嘟的脸颊和手脚”,如果你忽然间产生这样的想法,不要犹豫,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马上亲昵地碰触孩子。

“在别人面前这么亲昵太丢人了。”

“这么娇惯孩子并不好。”

这样的意见根本没有必要在意。

对孩子来说,拥抱和碰触并不是娇惯,而是形成美好心灵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能让孩子产生自己被珍视的感觉。这也与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意识息息相关。

充满爱意地拥抱和碰触是解决孩子心理问题最有力的武器。夜晚哭闹、撒娇、任性、不爱吃饭、欺负兄弟姐妹、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这些问题,大多都可以通过亲密地碰触、紧紧地拥抱、亲吻脸颊等得到基本解决。

尤其是女孩子,如果与父母缺少紧密地接触,到了中学和高中时期出现不良性行为的危险性就会增高。青春期的女孩可能会出于想要抚平不安定情绪或填补寂寞的想法,而与并不喜欢的对象发生性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与父母间亲密接触使内心充满安全感。

通过接触,充分感受到与父母间充满爱意的肌肤相亲的话,女孩就会产生“不想和自己不喜欢的对象接触”、“讨厌没有爱的性行为”的想法,自动避免危险性行为。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接触,起到了保护青春期女儿身体的屏障的作用。

“宝宝真是太可爱了,最爱你了!”

“宝宝最重要了,你是妈妈最珍贵的宝物!”

也许会有人觉得说出这样的话很不好意思,但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具体地把爱传递出去比想象中对女孩子的成长更有益。爱不说出来是无法明确传达给对方的。不要认为只要把爱藏在心底就足够了,我们要直接用语言把爱表达出来。

到了教养期要形成家规

女儿到了 6~12 岁的教养期,这段时期可以当作是溺爱期的延长。年纪幼小却很成熟、无论什么时候都还是孩子,这样想也并没有错。虽然不同的孩子会出现个体差异,但是在孩子上小学低年级之前,每个孩子都还是小公主和小王子。就算保持溺爱期时的氛围,完全娇惯孩子也没问题。

但是,教养期,这个时期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应该严格对孩子进行教养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过进入小学上学和升级等事情,孩子要学会约束自己,让自己遵守社会规则。我们不能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学校,像社会规则、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等等,都需要父母亲口告诉孩子。

女孩教养的关键有以下三点:

① 告诉孩子“不行”和“NO”;

② 尊重孩子的自主行为和判断;

③ 制定最低限度的“我家家规”。

① 告诉孩子“不行”和“NO”

对于孩子的任性行为,有一些父母会认为,就算说一说孩子,她们也只会不情愿地随便听一听或者大闹,这样很是麻烦,于是不愿去说。这样下去,孩子就会以为只要大哭或耍闹,无论什么事都能得到满足,并逐渐发展为很难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

但是,愤怒地进行训斥,冲着孩子大喊“不行”这种方式也不可取。只有温柔地缓慢地以获得孩子的信赖为基础,以商量的口吻来说才是最好的。

√“你在这里吵闹的话会给其他顾客带来困扰的,你要小一点声音,小美一定做得到的,是吧?妈妈会很高兴的。”

这里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妈妈会很高兴的”,这句话把“妈妈”作为主语,讲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将“我”作为主语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孩子内心一定会接受得更容易些。这就叫做“我方感受”。这种“我方感受”不是对孩子进行否定,而是传达母亲自身的感受,所以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母亲所说的话。

而相反,

ד在这种地方吵闹,(你)这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像这样以“你”为主语,以责怪孩子的口气说话则是大大的 NG。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一定会想“妈妈讨厌我”“我真是个没用的孩子”,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否定。

② 尊重孩子的自主行为和判断

孩子说“想要干那个”“想要这么做”,其实这些话语中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孩子没有按照父母所说的那样做,而是想将自己想做的事和大脑中的想法积极地付诸实际。

很多时候,在父母看来这也许“只是磨磨蹭蹭浪费时间而已”“做不好的吧”,但是我们不可以否定孩子,并阻止他的行动,一定要以“好吧,试试看吧”的心情坚定地支持他。

特别是面对女儿的时候,父母出于“不想让孩子遭受挫折”“一定让孩子成功”的关心,母亲很容易插手或插嘴干预,说些“这样做比较好”“还是不这么做吧”的话。

但是这样的插手、插嘴、干预,哪里是为孩子着想呢?反倒是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反正我自己想也没用……”“只要按照妈妈说的做就好了……”,这样,孩子很可能会变成被父母操纵的人偶。

③ 制定最低限度的“我家家规”

上小学后的女孩会仔细观察父母的行动和反应,并以父母为自己的模仿对象,自己学习判断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是正确的什么事是错误的。

小学时期是教孩子判断善恶、学习社会规则和礼仪的最合适时期,但是这个时期并不建议父母事无巨细地对孩子进行提醒。

要制定最低限度的规则,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促使孩子自己来遵守这个规则。

到别人家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问好。

天黑之前一定要回家。

朋友间绝对不能有金钱往来。

绝对不能对朋友说“去死、杀了你、烦死了”这样有伤感情的话。

如果孩子能将这些规则谨记于心,就会形成保护她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屏障。

为了孩子的将来,要让她遵守社会规则

最近很多家庭计划一起去家庭旅行,避开假日高峰期去平时人少的游乐园玩,为了休闲娱乐而让孩子请假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有什么关系呢,就算休息也没什么啊?”我并非不了解各位家长的这种想法,但是我却不支持这样的想法。

大家都想在人较少的平日出去游玩,费用便宜的时候去海外旅行,但像这样只为自己着想,只对自己特别对待的话,很可能让孩子产生“想逃学的时候就可以逃学”、“优先考虑自己就行”的想法,认为只有自己可以享受特殊待遇。

如果这种特殊待遇能够受用一生的话,那当然没问题,但事实上孩子步入社会进入公司工作后,是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不工作不上班的。这种任性的行为归根结底是不会被周围人所接受的。真到了那个时候,为难的只会是孩子自己。

就算某些事情在朋友家是允许的,但是制定“我家家规”会让孩子内心找到支撑。最初,孩子也许会认为“我家管教得太严了,朋友家根本就没这么严格”,但最终孩子一定会感到这个规则是有我家特色的,这样也一定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安定。“咱家是咱家”、“这是咱家的规定”,父母要与孩子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而那些不必与孩子商量的事情则要直接做出决定。

到了青春期,育儿事业要换挡

孩子到了 10 岁左右会进入青春期,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还会对家长的命令和父母定下的规矩感到厌烦。

“大人说话真是烦死了。”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很多时候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产生叛逆。此外,由于与朋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所以比起父母和亲人,朋友成了孩子交往的中心。

特别是女孩子,到了小学四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这段时间,她们会更加注重怎样处理朋友间的人际关系。与男孩“比起他人更在乎自我”的想法不同,女孩更在乎他人,所以女孩对周围朋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的敏感。

和谁交朋友,加入班级的哪个群体,怎么处理女孩子间恶意的欺负事件,这些都是孩子在学校社会生活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据日本国立教育对策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从小学四年级到中学二年级期间,受过欺负和被朋友孤立的孩子竟然有九成!很遗憾,你的孩子也许也会遇到被同学欺负和被朋友孤立的问题,不过就算我们担心着急也无济于事。

很多父母过于焦急地想要帮助孩子解决烦恼,而进行过分干预,结果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反而让孩子更加抑郁。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青春期的女孩有很多烦恼,比如朋友、升学、异性关系等等。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能够做的事情首先是要摆好自己的心态,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紧张,并安下心来。之后,父母要保持距离地关注孩子的行为,等到孩子发出 SOS(求救信号)后,再用心地聆听。10 岁之前无论什么事母亲都要插手照顾,但是此后的教育一定要进行大幅度的改变。

孩子到了10岁,母亲要留在家中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母亲来说,比起事无巨细地插手照顾孩子,要做到守护孩子更为困难。

我在至今为止的子女教育演讲会上都曾提议:孩子到了 10 岁,母亲要留在家中。而社会上有很多人则认为,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母亲要留在家中,等到十几岁能够放开手的时候再出去工作。

但是,和我一样,很多心理咨询顾问朋友们的想法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反。

从 10 岁到 15 岁左右的青春期,是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人生中最容易产生不安情绪的时期。孩子在直面困难时总会发出求救信号,希望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所以父母最好尽可能在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中的这段时间留在家里。

此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指手画脚,而是守护”。

不要总说“要这么做,那么做”。孩子的事情无论是喜是忧,我们都要以“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随时都会帮助你”的积极态度守护孩子。

就算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早回家,与孩子在一起的短暂时间里,也要注意营造能够使孩子紧张的内心得到放松的氛围。

让女孩学钢琴

从幼儿园开始,女孩常常会开始学习特长,其中比较受欢迎的有钢琴、芭蕾、游泳和英语等,我最为推荐的还要属学钢琴。

练习钢琴可以丰富孩子感受美好事物和自然事物的感性思维,同时,有节奏地阅读曲谱据说可以提高人的智力,而活动手指对大脑的发育很有裨益。某位脑科学家曾说过:“学习特长只要练习弹钢琴就足够了。与其学习其他各种各样的特长,不如让孩子只学习弹钢琴。”

当然,也没有必要逼着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勉强学钢琴。让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最好的。但是当孩子并不清楚自己喜欢学什么的时候,可以试着让孩子学习弹钢琴。

虽然通过学习各种东西获得各式各样的体验很不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持续坚持学习某一项技能,更会获得切实的成果。

和孩子同乐比夸奖孩子更为重要

最近,为了鼓励孩子的干劲,表扬式教育成了教育理论的主流。但是我认为这种表扬式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那是因为受表扬是一种奖赏,如果孩子没有受到表扬就很容易懈怠。受到表扬就收拾房间的孩子,换言之,其实是没有受到表扬就不收拾房间的孩子。

那么,怎么办才好呢?

答案是不要表扬式教育,而要皆大欢喜式地培养孩子,而且不能以俯视的角度来表扬孩子。

“干得真好,爸爸真是太高兴了。”

“不用这么失望,你比原来要努力很多了,妈妈很感动。”

“妈妈很高兴啊”,对于努力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把自己喜悦的心情传达给他。

也有些父母拿孩子与他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小朋友做比较,只有孩子在比其他人出色的时候,才表扬孩子,其实这种表扬方式是最不好的。如果只拘泥于孩子能否胜过谁,那么如果孩子没有战胜谁的希望,就很容易将他培养成缺乏干劲的人。

孩子们以在学校和补习班的学习为主,已经有很多不得不竞争的地方。此外,家长还要看重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胜得过其他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就只会在战胜其他孩子的时候,感到自我满足,如果没有胜过其他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请停止表扬、训斥,要以皆大欢喜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话虽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也会想要努力得到妈妈的表扬,这种时候就要有技巧地表扬孩子。

关键点有三点:

① 立即表扬;

② 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抚摸着他的头表扬;

③ 不要注重结果,而是要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

第一点,立即表扬,是说要当场给予心理上的表扬。各种心理学实验表明,对某事予以嘉奖时如果在时效范围内,更能提升对方的能力。

第二点,看着孩子的眼睛予以表扬,是交流的基础。孩子比大人想象中的更敏锐,如果不看着他的眼睛,他会认为“他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也许只是嘴上说说吧”。

如果抚摸着孩子的头进行表扬,这样的表扬更容易传达到孩子的内心。在孩子 10 岁前抚摸着他的头进行表扬,会收到绝佳的效果。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三点,表扬“努力的过程”。

如果只是表扬孩子考试和比赛的结果的话,孩子会变成只关注结果(成绩和胜负)的人。如果孩子的成绩持续不理想的话,他会产生“反正我也没用……”的想法,进而自暴自弃,完全失去斗志。一定要禁止这样做。

“平时只学习20分钟,今天都已经学习一个小时了,你真是太棒了!妈妈太开心了!总有一天你的成绩会上去的。”要像这样表扬。

这样一来孩子也会认为,“啊,原来只要努力,妈妈就一定会看到我的努力啊”,从而产生想要更加努力的意愿。

孩子小小的努力也要具体地表扬

“虽说要为孩子的行动感到高兴,但是我家的孩子无论干什么都不行。我真不知道他哪里能让我高兴起来……”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妈妈这样感叹。这时妈妈应该放低标准,试着发现孩子的一些小小的努力。也许在母亲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是在孩子看来已经是自己很大的努力了。

以前老师交代的报告类作业孩子总是忘记交,现在却能交上去了。这时需要立刻表扬孩子“没有忘了交报告,真棒啊”,虽然第二天孩子也许还会忘记交,但也要宽容地看待。

具体地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表扬很重要,而且不要只对孩子努力的结果进行表扬,要对努力的过程进行具体表扬,例如:

“你的每一个字写得都很工整呀,练习写汉字不是只注重数量的,书写工整也是很重要的啊。”

“宝贝,你在运动会上的舞蹈跳得太好了。每天都在家里拼命练习,真是很努力呀!”

比起结果,过程更重要,这一点在大人的世界也很适用。下定决心做某件事、不断向困难发起挑战,这比结果更为重要。

具体地进行表扬,需要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细致观察。只要尽可能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连一些细小变化和进步都能注意到的话,你就能成为“表扬能手”。

表扬式教育并不会让孩子过度自信

很多家长担心,如果过分表扬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过度自信。

“过分表扬的话,孩子不会变得很骄傲吗?”

“很小的事就要表扬,孩子不会变得不愿意努力吗?”

也许很多家长会认为,不能让孩子因为受到表扬而变得懈怠、骄傲,所以为了孩子着想,还不如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

但是,经过咨询倾听到一些孩子的想法后,我体会最深的是,比起过度表扬,过分严厉对孩子心灵以及人生带来的危害更为巨大。

例如:

有些父亲对考试得了 90 分感到很开心的孩子说:“人外有人,不要这种程度就感到满足,要得 100 分才行。”这样一来,孩子会变得讨厌学习。

也有些母亲对没有成功克服困难而失落的孩子说:“这点事都办不成?一定要努力,直到克服困难为止。”这样,孩子会烦恼“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行”,进而完全失去信心。

很多家长为了激起孩子的干劲,故意用批评来激励孩子。但是孩子如果总是听到这样的话,会陷入“反正自己也没用”的无力感中不能自拔。

很多女孩的母亲总有“我家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十分出色,所以没必要表扬她”的想法,但是这些孩子很多时候却往往有“希望妈妈能够表扬我,自己一定要拼命努力”的感受。就算是无论做什么都很优秀的孩子,他们也十分渴望听到妈妈说“真棒”,希望看到母亲为自己高兴的笑脸。

如果孩子在没有父母认同的环境中成长,一定会长成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人。那样的孩子或者很容易变得自卑,认为“反正像我这样的人什么也做不成”,或者变得自以为是,骄傲自大。

那些总是自然地散发着光芒,气质好、品质好又讨人喜欢的女性,都是在儿童时期经常得到父母的表扬,从父母那里获得自信的人。

幼少时期的餐桌礼仪教育决定女孩的品格

男性在和女性接触时,幻想最容易破灭的地点就是饭桌。

吃饭的时候一直玩手机,手臂支在餐桌上一个劲地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很多男性会因为女性这样的行为感到幻想破灭,“这个人PASS”。这是因为男性从这样的女性身上看不到礼仪。

孩子幼时的习惯对餐桌上的礼仪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就算当他长大成人,这种礼仪也不容易改变。

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玩游戏,一边吃饭。

告诉孩子,诸如自己用完调味料后要拿给他人这样的细节。

吃饭时手臂不要支在桌子上……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掌握这些基本的礼仪,良好的餐桌礼仪是女孩一生的财富。

此外,让孩子和母亲一起摆放餐桌,做料理时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要像这样培养孩子从小开始做些简单的家务。

第 2章提高女孩学习能力的法则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上进心

女孩的集中力比男孩更强

经常有一些家里有上小学、初中儿子的母亲向我咨询:“无论怎么说他,他就是不学习,该如何是好?”但是有女儿的母亲基本上没有向我咨询这样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孩和女孩的大脑不同。

喜欢反抗、喜爱居于首位、喜欢玩打仗游戏和追打玩闹,男孩的大脑天生就有这样的特征。相比之下,女孩的大脑天生就有坦然地接受他人的建议、拼命努力学习的特征。

女孩很擅长工整地抄写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认真完成老师和母亲交代的事情,这也是由女孩大脑的特性决定的。

此外,男孩脑内分泌很多名为多巴胺的神经传达物质,让男孩容易热情高涨,也容易兴致低沉。

多巴胺会提高人的攻击性和意欲,会让人对待某事时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但是它同时也会让人刚刚对某事着迷的双眼又立刻被其他事物吸引。

但是女孩就不同,女孩拥有一旦开始做某事就会尽可能地做到最后的执着的集中力。女性比起男性更有学习文字和语言的能力,也是由于她们这种认真而执着的集中力很强的缘故。

对接受能力很强的女孩,“干得好”、“没关系”这样鼓励性的语言,会更加提高她认真执着的集中力。我们要在女孩子小时候就注意说些能够提升她们能力的积极性语言。

用肯定性语言让孩子干劲全开

孩子会在内心不断重复父母对自己说过的话。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说“真可爱啊”,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很可爱”,就会对身为女性的自己充满自信,并且最终她也会成为任何人都称赞说“可爱”,散发着人见人爱的魅力的女性。

女孩比起男孩更能接受父母所说的话。

像这种肯定性的语言对孩子的干劲大为有益,所以您一定要经常对您的孩子说:

“真聪明!”

“一定能成功的,来试一试吧!”

肯定性的语言会在孩子内心留下“我是个能干的孩子”的自我认知,也会让孩子鼓足干劲大干一场。语言中隐藏着激发实际行动力的魔法。

某所小学为了禁止孩子在走廊中奔跑,贴了一张“禁止奔跑”的告示,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反感,孩子们反而比以前更爱在走廊中奔跑了。但是在将告示换成“大家要慢点奔跑哟”之后,走路的孩子却突然多了起来。

人会受到他人话语的影响。

“你太笨了,真没用!”

经常听到这种否定语言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慢慢地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开始下降。

就算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也要对她说“妈妈知道你本来是能考得很好的”,如果孩子总听到这种肯定性的语言,她就会拾起再度挑战困难的信心。

母亲的兴趣会刺激孩子的挑战精神

很多母亲烦恼于自己家孩子从来不会自己主动干些什么。4 岁宝宝元香的妈妈就是其中的一位。

“老师,我家的小元香十分柔弱,一感到无聊就说‘妈妈,太无聊了,有什么好玩的吗’,总是依赖我。明年我另一个宝宝也要出生了,就没有多余时间照顾她了,她爸爸也总是到深夜才回家,我真希望她一个人也能找些事做打发时间,能自己主动找些感兴趣的事。”

“现在她每天都做些什么事?”

“吃吃零食、玩过家家、看电视。也会去公园玩,公园里有一些她的小伙伴,但是看她和小伙伴们玩的样子,她还是愿意顺从伙伴们的意思玩……”

“顺从?也就是说你感到她很被动?”

“对,她要是偶尔也能自己主动提议干些什么也好,但是她总是很被动,她要是能再积极主动些就好了……”

“4 岁还总是被动也并不奇怪啊,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就行了。”

“但是,她好像也不是很积极地参与伙伴们的游戏。如果问她‘玩得开心吗’,她也总是怏怏地说‘还行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自己做些有意思的事就好了啊,可是她又不去做。”

“那你可以向她提议,和你一起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下来,然后试试让小元香和你一起做你感兴趣的事吧。”

“啊?我自己感兴趣的事也要写吗?明明是让元香找到她感兴趣的事,这和我的兴趣爱好应该没什么关系吧?还有,孩子到了 4~5 岁不是应该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了。女孩会从与母亲一起做的有意思的事情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我嘛,我很喜欢甜点,所以如果在甜品店里看到可爱可口的甜点,或者是自己做出甜点后,都会用照相机照下来。”

“这不是很好嘛,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照完照片后发到博客上去呀。虽然和孩子在一起做甜点会很费时间,但是如果妈妈和小元香都能很开心的话,就算花点时间也没什么关系。”

“看来大人也不必须要配合孩子做游戏啊。”

“是啊,在孩子能够完成的范围内,就算事情有些难度,孩子也会感到很开心的。如果从现在开始做起,说不定将来她做点心和摄影的技术比你还要厉害呢。”

“我现在很是兴奋呢。刚开始,我们就试着做些简单的冰冻果子露吧。”

帮助孩子加深兴趣

还不懂人情世故的女孩和妈妈一起会涌起很大干劲。虽然和小伙伴们玩也很开心,但是和母亲一起快乐玩耍会激发她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你自己思考想要做的事吧”,很多人会和元香的妈妈一样,也对孩子这样说。但总是对孩子说“要自己思考”是很不负责任的。和孩子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一起外出,由父母予以刺激,帮助拓展孩子的兴趣范围十分重要。

女孩通过模仿自己的母亲获得成长。看到母亲快乐的样子,她就会感到“快乐是件幸福的事,人生就应该是快乐的”。

请各位母亲一定要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孩子,帮助女儿找到自己的兴趣。

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新发现

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多接触些优秀事物,他就一定会变成思想丰富的孩子,于是一个劲地创造让孩子接触各种事物的机会。但是如果接受得过多,孩子就不会自己主动产生兴趣,而是变成了只会被动接受的孩子。

“这本书是名家名作,趁现在读一读。”

“为了培养艺术性,要去绘画班学习。”

当然,如果只是让孩子试着去做倒是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过于强硬地让孩子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孩子只会热衷于自己自然地产生兴趣、有意思的事物。让孩子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会对孩子有益。

要以快乐的心情对待早期教育

“2~3 岁开始 ×× 锻炼”、“让孩子成为天才的 ×× 式教育”,像这种有关早期教育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很多,但是也有很多父母怀疑实际效果到底怎样。

我们来看一下 7 岁的裕辅和刚刚 3 岁的里奈的母亲的例子。

“老师,早期教育果然还是从 2~3 岁的时候开始比较好吧?”

“嗯?以前你不是说‘早期教育不好!孩子应该快乐成长才对’吗?里奈出生后你又开始关注早期教育了?”

“也并不是关注,只是里奈学说话和记东西都很快,我想,趁孩子小的时候增强她的才能也不错。”

“是啊,是很不错。如果你和她一起开心地做,里奈也一定会很有干劲的……”

“不是说如果从 2 岁前就开始学习英语的话,发音就会和外国人一模一样吗?现在不断有企业以英语作为公司内部用语,今后的社会,掌握些英语总是有好处的。”

“是啊,但是有很多人就算孩童时期会说英语,长大后也可能就完全不会说了。”

“……是这样吗?”

“就算开始学英语会话,也不要过于认真,而是将其当作育儿教育的一种尝试来享受就好了。”

“一种尝试……”

“是呀,让孩子有学习英语的兴致,并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学习得很顺利就当作是种运气;如果不理想,大不了就说‘啊,真遗憾,那就这样吧’。”

“原来如此,一说到早期教育我就不由地在意起来,其实和孩子一起感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呀!”

注意早期教育的氛围

早期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确实能够增强孩子的一部分认知能力。

但危险的是,孩子本身没什么兴趣,而父母却对早期教育过于热衷,对孩子“再快些、更正确些”的要求过于强烈。这样的话,孩子会处于精神压力之中,甚至出现头痛、腹痛等各种症状。也就是说有问题的不是早期教育,而是早期教育的氛围。

“再快些、更正确些”的早期教育氛围会让孩子紧张,或者让孩子成为过度地满足父母期待的“好孩子”。但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孩子的内心会崩溃。

在决定是否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最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孩子和父母能不能同时感到快乐。

如果母亲自身是不能允许有错误的完美主义者,不能抑制和其他孩子比较的竞争心理,那么就不建议孩子接受早期教育。

孩子发呆是具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的表现

家长开始关注早期教育,是由于近年来社会中教育差别所带来的风潮:孩子将来能否过上超出一般人的生活,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为了孩子将来不至于生活困苦,给予孩子尽可能的教育是家长的义务。”

有很多父母会有这种过盛的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但是,教育子女重要的不只是父母让孩子做什么,不过多地干涉、插嘴,静静地守望着孩子内心的成长也是父母重要的职责之一。

“我家孩子不知为什么总是爱发呆……看起来也不是没有精神,只是一直看着某处或是总是捏着毛绒玩具,真让人发愁……”

看到孩子这个样子很担心,感到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行的父母有很多。

但是,莫名地发呆或者很老实并不是件坏事。老实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拥有超出大人想象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和丰富的感受,并且很多时候他们会比别的孩子更加认真地观察周围事物。

《孩子孤单一人的时间》 的作者艾丽丝·博尔丁就曾指出,孩子在生活中要拥有独处的时间的重要性。“人类拥有某种只有自己独处时才会获得的内在成长”,可以说,如果人们没有独自一人与自己对话的时间,而是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将会妨碍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让孩子那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嫩芽得到茁壮成长,请千万不要忘记孩子发呆度过悠闲时间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在客厅学习

“不要总是看电视,快回房间写作业!”

很多母亲看到不做作业的孩子就会忍不住吐出这句话来。

但是,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能够在房间里对着书桌,一个人默默地学习的孩子,当下社会中几乎不存在。

那么,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不如把书桌从孩子的房间移到客厅,让孩子养成在客厅学习的习惯。在客厅学习,孩子的集中力会提升,学习成绩也很容易提高。

“那么,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需要单独学习的房间吗?”

没有必要。女孩子在进入青春期,需要私人空间的 11~14 岁时,再给她准备自己的房间就好(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在此之前,不给孩子准备自己的房间,或许成绩上升得更快。

和父母一起学习

为了让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我建议在最初的 10~20 分钟内,父母和孩子一同学习。孩子自己启动学习的马达是很困难的,和父母一起学习会对孩子有所帮助。

当然,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都陪在孩子身边。只要在最初的 10~20分钟内陪着孩子,之后告诉她“做完了告诉我”,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等孩子做完了,父母要给她打分或对做完的地方进行检查。

“一起学习、打分、检查实在是太麻烦了。这种事不应该是学校的事吗?”

也许也有很多人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最初的 10~20 分钟父母能够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就能很容易进入学习马达启动的状态。比起用严厉的口气喊“去学习”,倒不如诱导孩子说:“我们一起来学习吧!”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

步入小学阶段的孩子,无论多么能说会道也还是孩子,让她独自一人学习实在困难。

顺便说一句,有数据表明,如果父母有读书习惯的话,孩子的成绩更容易提高。如果您想要给孩子创造提升成绩的好环境,或许父母自己学着读些什么倒不失为一条捷径。

真正会学习的孩子的秘密法则

“让孩子学习多少才好?”很多母亲会为此而烦恼。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只要能够好好完成学校每天留的作业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让孩子进行除了作业以外的学习。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不是学习好,而是养成不讨厌学习的好习惯。

但是,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很多父母会认为,只做作业的话一定不够,要让孩子做些问题集或练习册。这时,家里准备练习册就要遵照以下铁则才行:

·购买一本页数很少的练习册

·购买一本问题量很少的练习册

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更加有学习的干劲,这两点是十分重要的。“做完一页了”、“做完一本了”这种成就感,会培养孩子“我很会学习”的自信,也会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此,我告诉大家一些真正会学习的孩子私底下实行的秘密法则,那就是,同一本练习册和问题集直到完美地完成之前要反复地做。很多进入优质中学的孩子,都一致赞同这一说法。

但是,对于很容易厌烦的孩子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这时,一些热衷教育的父母就会采用严格的教育方法。但是就算勉强让孩子去做习题,也只会让孩子变得厌学,没有任何好处。

作为父母,也许会很焦躁,觉得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行。但是,只要孩子每天一点点地、反复地学习,就一定会掌握必要的学习能力。

此外,在小学低年级之前,孩子心中想和朋友玩的想法还很强烈。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就算对她说“要先学习再玩”,孩子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这时就要将学习时间向后推迟,将游玩放在首位。游玩回来,直到看电视吃饭之前的 10~20 分钟,正好是开始学习的时间。

最好能形成游玩回来后学习 15 分钟的节奏,让孩子认为每天学习一次是理所当然的事,将这养成习惯。

要为内向的孩子选择氛围和谐的学校

孩子能否过上快乐而充实的学校生活,多半是由孩子上怎样的学校、在什么氛围的学校学习,还有朋友的环境和学校的风气决定的。

特别是当觉得女儿有些胆小,有些精神敏感、内向的时候,家长更得对学校当地的状况和地域的氛围环境进行调查,必须要把环境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来选择学校。

房租便宜,离市中心近,十分方便等等,人们选择住所的标准多种多样,但是如果家中有个多少有些内向、神经质的孩子的话,就算有些不方便或者上学成本很高,也要将选择住所的重点放在是否有好的环境这一条件上。

有很多家长考虑趁着孩子小学入学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所以仅仅考虑了预算的问题,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环境问题。诸位家长一定要避免这样选择居所。因为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就算孩子在学校里出现严重问题,也很可能只能让孩子忍受这一切。

“配合父母的情况是理所当然的。就算在学校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也要靠自己的意志忍耐下来,总会克服的。”

或许不少父母会这样想。但是,目前在学校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小学四年级到中学三年级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仅凭意志就能忍耐下来的芝麻小事。

实在无法忍受了而不去上学,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出来,这绝不仅仅是孩子本人太任性导致的。在学校环境中会发生很多困难的状况,也许是家长想象不到的。

当然,也有孩子能够在嘈杂的学校生活得很快乐,不过,更多的孩子无法待在嘈杂吵闹的教室里。

如果在孩子上学的地区没有找到与自己预算相符的住所的话,暂时再重新考虑一下买房子的事情,或者租房也是一种选择。

学校本身的质量比“公立还是私立”更重要

孩子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考虑孩子考初中的事情了。

是报考当地的公立学校还是私立中学呢?明年就要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唯,她的母亲就看着升学补习班发来的邮件陷入了思考。

“老师,中学入学考试应该怎么办呢?小学开始就要参加入学考试,我多少还有些抵触……但是看到升学补习班发来的邮件,又觉得不让孩子考试也不行,我真是有些焦虑……”

“比起是否让孩子参加考试,是否选择公立学校,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质量。如果孩子有些内向,有些柔弱,而当地的公立学校十分混乱的话,那么下定决心让孩子报考私立中学也是一条道路。但是私立学校也并不一定比公立学校严谨,比起校风严谨的公立学校,喧闹得多的私立学校也不少。”

“我们当地的中学没有什么不好的评价,学校内的环境也不错,在那儿上学的学生看起来也很普通。基本上也看不到行为不良的孩子出现。似乎很多孩子都是穿着校服每天悠闲地去上学。”

“这样的话,当地的公立学校也不错。试着问一问儿女在那所中学上学的父母们,尽可能多地掌握些学校的状况和评价就行了。”

不要仅仅以升学率选择学校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我去过很多学校听教师授课,去进修过。

基于这些经历,我想为家长选择学校提出一点建议。

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关键的一点就是:

“选择老师们关系融洽,快乐地工作的学校。”

老师们是关系融洽、其乐融融,还是彼此针锋相对,会对学校的氛围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孩子都已经注意到了这点。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流动的私立学校,人际关系很容易固定。教师们的关系是其乐融融的还是多有嫌隙,无论哪种都很容易一直持续下去。此外,由于教师们工作的干劲降低,学校恶劣的氛围慢慢地也会影响学生。

双眼看得见的教学课程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仅拘泥于此,要多方面地了解学校和教师们的氛围。多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也会慢慢地对学校的氛围有所了解。

初高中一体制学校的好处与弊端

最近不仅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中初高中一体的学校也多起来了。初高中一体的私立学校有以下一些优点:

·整整六年都能和同样的朋友在一起,人际关系会加深。

·在 14~15 岁内心不安定的时期,可以不用参加入学考试。

·可以一直接受同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

此外,赞同学校理念的家长们的孩子会聚集在一起,所以同质性会提高。因为不会像公立学校那样“不知道都有些什么孩子”,所以更能获得安心的感觉。

初高中一体的私立学校也有以下一些缺点:

·从初中到高中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女孩在中学尤其是高中的青春期,是与朋友们的关系很容易产生问题的时期。没有交到要好的朋友、被朋友们孤立等,很多孩子都在初中留下了不好的记忆。但是进入高中环境一新,可以有个新的开始。以高中升学为契机,从而从初中时代痛苦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女孩有很多。

但是,在初高中一体的学校里,由于六年时间都要和同样的同学度过,就算与朋友之间关系不好,也没有人际关系重来一次的机会。

·与各种人相遇的机会减少。

在公立的学校中,从学习优异的孩子到不善学习的孩子,从家庭富裕的孩子到家庭贫困的孩子,事实上有各种各样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可以说,公立学校宛如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能够培养孩子与各种人交往的人际关系能力。

在私立学校中,都是相似类型的孩子,在获得同质性这种安心感的同时,像在公立学校里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的机会就减少了。

选择能考上的学校作为最先报考的学校

我希望家有备考生女儿的家长们注意一下考试计划表的制定方法。

没考上最先报考的学校,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痛处。特别是女孩子,这种打击很容易延续很久。我经常听到由于不能从失败中重新振作,在挑战下一所学校考试的时候没有发挥出最好状态的例子。

女孩子参加中学考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一定能考上的学校作为最先报考的学校。要选择比孩子的实力低几分、一定能考上的安全范围内的学校。

如果最初报考的学校成功的话,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加,下次挑战成功的几率也会增加。再加上“已经有报考合格的学校了”这种安心感,孩子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考试和学习中去。

就算孩子信心十足,也要避免一开始就突然让孩子将水平很高的学校作为报考志愿,这样更为明智。

考上第一志愿并不一定就最好

无论多么努力也不一定就能合格,这就是中学的入学考试。

参加私立中学入学考试的孩子中,考上第一志愿的孩子只占三成。也就是说每十个考生 中,就有七个人不得不放弃第一志愿。

就算内心觉得也许没有希望,但当真正收到不合格的通知书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内心也多少会有些失落。

这时,父母要态度亲切地对孩子说:

“没关系,你去的学校一定是最适合你的。”

这绝不是一种安慰。事实上,第二志愿之类的学校更加适合孩子的情况也不少。

例如:没有考入第一志愿的学校,调整心情进入第二志愿的学校之后,发现学校与自己很契合,结识了很多好老师和好朋友,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如果勉强进入第一志愿的学校的话,自己也许会失去信心,就不能拥有这样快乐的学校生活了。刚开始自己很是失落,但是后来却感到没有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真是太幸运了……有这种体会的人也有很多。

人生,不知道何事会变成一种幸运。

我们不要被眼前的东西所束缚,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事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04:29 , Processed in 0.13733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