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向善sn

向大家真诚推荐一位善知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8. 问题:
    既然我们凡夫都处于幻觉中,所有的一切修行都只能算是“在梦中幻修”有无意义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凡夫既然都处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处于此山之中,怎么可能了解整个山的情况呢?这种以幻修幻,不是枉然吗,就如蒸沙为饭,沙子是不可能蒸成米饭的啊。

回答:
    修行本来就是以幻修幻,因為「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修行也是有為法的缘故。如果您能够在现量上观察到蕴处界皆是幻法,您已经不用修行了。眾生总会认為蕴处界全体皆是真实,见道的菩萨能够现观一小部分的虚幻(如七住菩萨的身心如幻观,十住菩萨的世界如幻观)但仍然会认為或者觉得某些法是真实法,必须要等到成佛的时候,才能完成圆成实的全部现观。

  真实的心是第八识,它是真妄和合。能藏的心体是无為法,也就是所谓的真心,这个心无法透过修行而改变它。所藏的种子才可能透过行阴的造作而使它改变。所谓的修行,正是修这个部分。因為所藏是依附於能藏的心体,所以修行还是可以使得五蕴趋向於清净和圆满,不会因為是幻法便落空。也就是说,第八识并非全体是幻,因此不会落入煮沙成饭的问难。



9. 问题:修行佛法次第是怎样的?

回答;
    在唯识里头把修行分為五个阶段,最初是资粮位,资粮位要积集福德、积集信心,才会对比较胜妙的佛法生起信心,才会发菩提心想要修行。再来就是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我们定义的实证佛教,就是见道位以上的佛法,包括见道位、修道位跟究竟位。见道位是从第七住一直到初地都算是见道位。初地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没成佛以前,都算修道位。究竟位就是究竟佛所演说的最深妙的法义。
  《实证佛教导论》这本书只是导论,所以基本上都集中在见道位上面,没有提到十地菩萨的果证。
大乘法的实证,必须先胜解大乘法的法义,然后发起疑情、参禅而见道(证解阿赖耶识)。见道之后,即可转依於第八识的真如性,修持真如三昧,一路证到佛果。




10.问题: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了?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已悟,是由他说法的对错去判断的。已悟的人说法,在核心法义的部分,不会违背经教,也不会违背经验和逻辑。增上慢和大妄语的人很多,您不应该轻易相信别人宣说的果证。您若已悟,自然有能力准确地判断说法的人是否已悟,若要人家告诉您,便落入“依人不依法”的陷阱。未悟的人若熟悉经教,也会有部分的判断能力。



11.问:佛法入门,必须有信心,《实证佛教导论》为什么不重点着墨?

答:信仰是宗教性的,《实证佛教导论》是学术著作,所以不方便写太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书中将佛经视为正教量而引用之,这就是来自佛教徒的信仰,如果不是佛教徒,就不会承认佛经是正教量。因为非佛教徒不承认佛经的权威,所以在论说的时候必须以理证为主,教证为辅。如果把佛经当成不可置疑的权威,就会使得《实证佛教导论》丧失学术的价值。
在非学术的场合,真观往往长篇大论地讲信仰,例如去年四月十六日曾讲“劝发普贤行愿”,今年一月八日讲“大乘起信论导读”。
强调信心的人,经常引用《华严经》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这句话是不错的,只不过一般人的信心是无根之信,所以并不是很靠得住。只有初果人,因为已经分证解脱,才能对佛(圆满的正觉者)、法(事实真相)、僧(证果的圣贤)生起不坏的净信,这种信心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12.  因果法則与回向问题

问:因果法则法尔如是,造什么因,未来缘分成熟之时就自然会结果。但是,修行人每次造善因之后都要做个"回向"。比如,每次布施后,就要念“回向文”把刚才所造善因之功德回向给遍虚空的众生,自己不要。这么一来,所造的“因”在未来世的果报作用将会更加的巨大。做“回向”这个事情,只是一种让修行人时刻放下“我执”的方便做法,还是真的有作用?
这个“回向”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个说法呢?出自佛陀所说吗?

答:回向是指定功德到某一件事的成就,这是佛经普遍的说法,例如《普贤行愿》里面就有“普皆回向”。真观认為,这并不是方便法,而是确实有作用的,不然佛经不会反复提到回向。回向不一定要用语言文字,只要心里有这个意思就行了,这样才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13.
問:《实证佛教导论》说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也可视为现量,有没有经教依据?

答:《杂阿含经》有一段经文可以证明,佛教的世俗谛与世间智者的看法是共通的:

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因为证明五蕴非我所需要的观察方法,与世间智者相同,所以世间智者可以在佛陀或圣弟子的教导之下,立刻证得声闻初果。这说明证出世间智所用的认识方法,与世间智的认识方法,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主张要用出世间智才能证出世间智,凡夫就会永远无法成为出世间智者。既然如此,世间智者所承认的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必然也是佛陀所承认的。

《实证佛教导论》第三章第二节曾经引用《缘起圣道经》做为依据:

在佛教的认识论当中,也承认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与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其可靠性是同等级的。《缘起圣道经》记载,佛陀曾经说:“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在佛陀的思惟当中,“由有生故,便有老死”,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归纳,它是观察大量同类的事件,发现都有同样的因果关系,而导出的一个结论,这是归纳法。当确定“必须有生,才会有老死”这个前提可以成立之后,便可得到“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的结论,这是演绎法。因为知识可靠与否,对于心态和行为取向,有决定性的差别,因此依据《缘起圣道经》,将意识的归纳、演绎和现前观察,归类为现量境界。

《瑜伽师地论》有一段经文也可以证明佛教承认逻辑归纳法:

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当知已断如是众苦。所以者何?彼于当来,由意乐故,于如是等诸恶见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见圆满,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见圆满,亲近、修习、极多修习,于内诸行发生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彼于尔时,能随证得第二见圆满,及能超第二苦。

“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是指初果向人对于五蕴非我的彻底理解。“初见圆满”是指初果向人的知见圆满。“于内诸行发生法智”意思是说,已得初果向的修行人,对于自己的五蕴可以随时现见无常、苦、空、非我,由此而得到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是最关键的一句,也就是说,对于他自己没有办法现前观察的法(例如未来的五蕴),用类推的方法发现规律,得到结论,称之为类智──这里运用的正是逻辑归纳法,而且它的效力等同现量。类,是类推。智,表示它的可靠性同于现量。“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现观”意思就是现量,与“缘他”的正教量不同。法智和类智,合在一起,依自己的智慧,得到现量而肯定之,不必依靠正教量。“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能够确认五蕴无常、苦、空、非我。“证得第二见圆满”,就是证得初果。

请注意一下,对于五蕴非我的实证,《杂阿含经》要求必须“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其中的“若未来”是指未来的五蕴,“若远”可以远到数百亿光年之外,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一一现见的五蕴,然而你却必须完成现观,才能证初果。如果只承认现见才是现量,而不承认逻辑归纳法,就没有人可以证初果了。

《杂阿含经》确认五蕴非我,则是透过二者体性的对比,五蕴无常,而“我”常住,所以五蕴非我。这个推理过程,运用的是逻辑演绎法。反对逻辑演绎法属于现量的人比较少,因为经教运用演绎法的例子非常多。

《实证佛教导论》引用量子力学证明微细的物质的无常。如果只有一个实验报告,可以视为正教量;但是如果分布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研究机构,做出来的大量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论,我们已经可以排除造假或者错误的可能性,这样的证据就达到现量的水平。

上面的道理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过科学研究方法,自然会懂得,只不过有的人很执着经教的语言文字,又没有读到以上所引的佛经,所以不相信逻辑推论的效力,他会一直要求自己必须现见一切法都是无常、苦、空、非我,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也就无法证得初果──这是很可惜的事。

对于五蕴的观行已是如此,对第八识的观行更是如此,因为第八识不可见,只能透过作用推论出它的存在。第八识了别根身、器界、种子,以及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作用,一向与蕴、处、界诸法同时存在,如果只会现前观察而不会运用逻辑方法,观察到的永远都是蕴、处、界诸法,而不是第八识。这两年有一位现代禅师主张第八识是“立体的、有很多面向”,这种话是覆护密意的偏语,而不是正教。从古以来,一直都有禅师杂说偏语,如果学人盲目崇拜权威,以为禅师讲的话就一定正确,就会被这种偏语困死,无法明心开悟。

因明学很深奥,在三乘见道以前不必学到那么高深。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实证佛教导论》第三章〈论证方法和解脱的原理〉一文,再加上以上的解说,应该已经足够。如果这样还没有办法说服你,只好请你等待《实证因明学》的详细说明了。

本文引自《实证佛教通讯》“回响”栏目,更多内容请点击实证佛教问答(答疑解惑) :http://pan.baidu.com/s/1fFcY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5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信号



一、推荐“实证的佛教”微信公众号,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后,每天都可以收到佛法正知见。




二、新建正法佛学院微信群,请大家加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 或扫描二维码,加我后,我会把大家拉进佛法微信群去。


~~~~~~~~~~~~~~~~~
欢迎大家分享、转载我的QQ空间日志,传播正法知见:
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
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正法佛学院群:75649039,我的微博:
http://t.qq.com/sn372037220/mine ;
推荐一个佛法微信公众平台:实证的佛教,微信号:szfjyjzx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o6Hk1ZG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 http://url.cn/eXApwZ
《修行佛法的步骤、方法》 http://url.cn/ZAjSt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13:15 , Processed in 0.11333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