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50|回复: 2

[大德开示] 《普贤行愿品》七菩提分的具体应用---法供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熏习成就 于 2013-11-15 10:07 编辑

经文: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释意:(海云继梦法师)

普贤文中之「法供养最」──
是指在「供养具供养」中将七菩提分法融入供养,

此供养才为最殊胜之谓也!………
文殊菩萨之真供养─乃
能于一切心无憍慢,
于诸众生生平等心,
于诸如来修真供养。………
修真供养与修法供养:在供养修法中,真供养与法供养,经论中并无明确的定义及分别。就《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之法供养与文殊菩萨之真供养是有明显的不同。
在文殊室利菩萨的《净妙国土章》中,善财童子请教──行何等法,当得圣者净妙国土!?文殊室利言:若诸菩萨,能于一切心无憍慢,于诸众生生平等心,于诸如来修真供养。
在第三节中明确指出──菩萨有十种法,
具足圆满则得成就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
一者. 以法供养。
二者. 修行诸行。
三者. 平等利乐一切众生。
四者. 以慈悲心随顺摄取。
五者. 以如来力随顺一切。
六者. 不舍勤修一切善法。
七者. 不舍一切菩萨事业。
八者. 如说能行如行能说。
九者. 长时徧修心无厌足。
十者. 常不舍离大菩提心。
就后文演绎,有三重点:
其一,如来恭敬尊重法故
犹如孝子尊重父母
承顺颜色心无暂舍
若复有人敬其父母
其子倍复尊重是人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若复众生供养法者
是真成就供养如来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其二,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其三,诸佛出世,本为利益诸众生故,为以慈悲摄众生故,随顺利乐而为力故。
文末总结:善男子!
夫菩萨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正觉。
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在普贤菩萨的《证法身章》中,十大愿王的广修供养提到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所谓:

1,如说修行供养、
2,利益众生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
4,代众生苦供养、
5,勤修善根供养、
6,不舍菩萨业供养、
7,不离菩提心供养。

     文殊的真供养与普贤的法供养,其实只是言广狭的差别而已。其中文殊文中之供养是以法供养为标的;故其真供养包含法供养,并及于修行供养及利乐众生供养;重点在供养的定义为培养、增长。
    而普贤文中是「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并再加上「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此言多为后人误解,以为在供养具外,另有法供养。此文的意思是在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之同时应再加上法供养,此时,此供养具之供养才是最殊胜的。而此法供养乃七菩提分的扩大,即是普贤七支供养云法供养之条目。故「法供养最」不是单指此七条目,而是指在「供养具供养」中将七菩提分法融入供养,此供养才为最殊胜之谓也!
     所以,文殊文中的供养,以法供养之法是指一切成佛所有法为标的。而普贤文中的供养,以法供养之法是指将七菩提分法融入(起观之谓)供养具中之供养,其中的差别不是很明显吗?

笔者感言:

       海云继梦法师此段开示醍醐灌顶,如何才是修法供养?古今解释第一人。

资料:

十力、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清净。

十力助是: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是: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四无碍智是:

(一)法无碍。

(二)义无碍。

(三)辞无碍。

(四)乐说无碍。

十八不共法是: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

(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

(七)欲无减:佛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退。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助道品为:

(一)四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

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使增长而勤精进。

(三)四如意足:

1.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2.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3.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注,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4.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四)五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

1.信力(信根增长,长破诸邪信)。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

(六)七觉支:

七觉支、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

1.择法觉支。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念觉支。6.定觉支。7.行舍觉支。

(七)八正道:

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上解可查佛学辞典,并仔细思惟体会)以上所以一切佛法悉皆清净。


发表于 2013-11-18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9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6 21:11 , Processed in 0.17825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