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29|回复: 0

[大德开示] 佛教是哲学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9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藏圣典蕴藏的高尚佛法,向人们讲述了通过自身实践,而能够被检验和证实的真理——四圣谛。

但它们不是今天可能被称为深奥的真理,明天却被抛弃的理论和猜测。佛陀没有宣说具有革命性质的哲学理论,也没有想要创造物质领域的新科学。

简单地说,佛陀解释了如何从痛苦的人生中,得到解脱烦恼的内外之法,揭示了解脱生死之苦的唯一途径。

再者,佛陀也没有全部教授他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天,佛陀住在一森林中,抓起一把树叶,

说道:“诸比丘,我所教之法好比我手中的树叶,而未教之法却好比树林中的树叶。”他传教了他认为对人生解脱绝对重要的法门。

在与他的崇高使命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他保持了独特的沉默。偶尔有时候,他超越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

譬如:赫罗卡利突斯认为万物流逝,宇宙万有瞬息变化。他说,无恒久之事,一切皆在变化之中。他的名言是:‘人们不可能两次跳进同一溪流之中。’

皮持歌罗斯,教授了灵魂轮回说以及其它的学说。迪斯卡特宣称有必要在理智的怀疑下,检验一切现象。

斯皮那兹承认有一恒常存在的实体,同时认为一切存在皆是暂时的。在他看来,人们通过发现非暂时,非短暂,不变恒常,永存的知识体,战胜痛苦。

伯克利认为,所谓的原子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臆造。休姆通过分析思惟,得出结论:‘意识包含了川流变化的心智阶段。’

黑格尔声称宇宙万有都在变化之中。叔本华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一书中,以西方形式展现了痛苦的真实以及原由。

亨利伯格森倡导变化之学说,强调了悟透力的价值。威廉杰姆斯谈论了意识之流,否认了灵魂的存在。

而佛陀却早在2600年之前,就宣说了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佛陀的道德和哲理的教导,是让人们来学习与实践,更为要紧的是让人们以自己的内在智慧而亲证。所以,佛法被比作是渡人穿过生命之海的木筏。

因此严格讲来,佛教不能被称为哲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对智慧的爱,引发对智慧的追求。”

佛教也不是对未知因素,如形而上学等,或者对其不明确知解,在伦理和政治哲学方面的假设解答。

如果说,“哲学并不一定是对某些特殊事实的探求,而是探求我们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质,以及应有的生命方式。”

那么佛教也许接近一门哲学,但是它更具有全面综合性。哲学主要涉足于知识,而不关心实践,但佛教特别强调了实践和悟证。

佛教是宗教吗?罗斯戴维斯教授说:“何为宗教?正如大家所熟悉的一样,这个名词不是在与我们无关语言中发现的,但它的出源还不肯定。

西塞罗在一段文章里,把它混成是由re和1ego派生出来,认为它真实的意思应该是反复的祈祷和称念。另一种诠释则把它说成是从re和logo而来,

它的原意就是执爱,或恒久的受缚(无疑就是上帝)。第三种则把它说成与1ex有关,解释为法的遵循,思想谨慎,良知的框架。”

严格地说,佛教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宗教。因为,它并不是对超人上帝的忠诚以及信仰和礼拜系统。

佛教不要求信徒盲目的信仰。纯粹的信仰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于知识基础上的理性的信心”。

一个佛教徒可以存有偶尔的怀疑,直到他证得第一圣果。这时,所有对佛、法、僧、戒的疑虑会彻底消除。

只有在达到这一境地时,一个人才能成为毫不动摇的真正的佛教徒。佛教徒对佛陀的信心,就象一个病者对名医,或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虽然佛教徒把佛陀当成至高无上,指导清净之路的导师,而皈依礼拜,但是他没有卑躬地放弃自由。

一个佛教徒不认为仅仅皈依了佛陀,或凭借自己信仰就可得到清净纯洁。即使佛陀也没有办法清洗他人的不净。

严格地说,一个人不能纯洁或玷污他人。作为导师,佛陀也许是一种工具,而我们的纯洁,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在《法句经》中,佛陀说:“由己而行恶,由己而染污;由己不作恶,由己而清净,净不净依己,何能净他人。”

佛教徒不是一本书或某个人的奴隶,他也不会因是一个佛教徒而牺牲自由思想。他绝对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自由,开发知识,乃至自证涅槃及道果。

佛教很自然地把佛陀所说引述为权威,但佛陀本人却放弃了一切权威。在佛教中,亲身体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关键是理性的悟解。

佛陀告诫真理的追求者,不要仅仅以他人的权威而接受一切,而要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我判断事情的正确或错误。

有一次,一群奇舍子的市民,属于迦摩罗种姓的人,来到佛陀的前面,说许多来向他们传教的梵志和婆罗门,都抬高他们自己的教法,指责他人。

这样,他们迷惑不解,到底谁说的正确。“是的,迦摩罗人,你们的迷惑和怀疑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之事,怀疑就产生了。”

佛陀评论道,并且给了他们如下的劝告,这样的劝告正如适应于古代多疑的婆罗门,对当代理性主义者也具有同等的感召力:

“迦摩罗人,不要轻信言传(我很早就这么听说过),不要轻信传统(认为这是历代相传的),不要轻信传说(相信他人之说而无调查);

不要轻信与经典相符之事,不要轻信猜测,不要轻信推理,不要轻信事物的表面,不要轻信与先入为主一致的观点;

不要轻信似是而非之事(好象应该被接受之事),不要因尊敬梵志而接受其法(认为接受他的教法是正确)。

但是,当你们自己明白这些事是不善,错误的,受到智者的谴责,做了这些事后,将导致毁灭和痛苦,你们要真正地拒绝它们。”

“然而,当你们自己知道,这些是善的,是无过的,是受到智者们赞美的;做了这些事之后,将会导致利益和幸福,你们要接受它们,并以此为行住。”

佛陀在2600年前所说的这些富有智慧的格言,即使在开明的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原始的动力和新鲜。

“如智者在试金石上锻烧、敲打、磨擦以检验真金;同样的,你们在接受我的话语之前,要检验它们,不要仅仅因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法。”

佛陀便是如此地告诫他的弟子们,在追寻真理时,并不一定要理会所谓权威者的说教。

大家都承认,虽然在佛教中没有盲目的信仰,但是也许有人会问,在佛教里佛教徒是否礼拜佛像,以及类似的偶像祟拜。

这现象的确存在着。然而,佛教徒礼拜佛像,并不是为了希求精神或世间的获取,而只是恭敬它所代表的功德与精神。

一个佛教徒来到佛前供花,不是献给佛像,而是献给佛陀。他这样做是一种感恩的表示,是意念佛陀的善德,冥想鲜花的短暂。

一个理性明了的佛教徒,作意使自己感觉到高贵的佛陀就在身边;以此获得到追随他的智慧启迪。

谈到偶像,康特在《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中,我不知道什么能比佛陀像更加庄严的了,它是在可以视觉领域中最为圆满的精神体现。”

另外,佛教徒并不礼拜菩提树,而只是把它当成觉悟的象征,因此而值得恭敬。虽然这些外在形式的礼敬,也曾流行于佛教徒中间,

然而,佛陀并不象天人一样地受到礼拜。外表的礼拜物体并不是绝对的必要,但是它们的作用却非同小可,能帮助人制心一处。

一个知识分子没有必要加以利用,因为他能够轻而易举地,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佛陀身上。

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出于对佛陀的感激,我们如此礼拜。然而,佛陀希望从其弟子那里得到的不是顺服,而是对他教法确确实实地遵随。

在佛陀般涅槃的前夕,许多弟子们来向佛陀行礼作别。但是,有一比丘却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室里,致心于禅修。

佛陀听说此事后,即把这位比丘招至跟前,询问他没有到场的原因。

那位比丘说:“世尊,我明白您将在三个月后涅槃。我想,恭敬老师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他涅槃之前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当即赞扬了这位忠诚尽职的比丘,赞叹他值得嘉勉的事迹,说:“善哉,善哉!敬我之人应以此比丘为榜样,修习佛法最好之人即是最尊敬我之人。”

另外一次,佛陀说:“见法之人见我。”意为证悟了四圣谛之法的比丘,便如同见到了宣说此法的佛陀。

在这里,必须特别提出的是,佛教中没有祈愿或替代祈愿的祷告者。因为无论某人如何哀求佛陀,他都无法因此而获得解脱。

对于祈祷之人,佛陀不赐予,也无法赐予世间的偏爱。一个佛教徒不应希冀从祈祷中得到解救,而应依靠自己,精进努力,赢得自己的解脱,获得清净。

佛陀劝告他的弟子们不要依靠别人,而要依靠自己,信赖自己。他说:“汝等须自力,如来唯导师。”

佛陀不仅阐述了祈祷的一无所获,也藐视了奴颜卑膝的心态。佛陀强调提高自我训练,自我调伏,自我纯洁,自我觉悟之禅修的重要性,而非祈祷。

不同于其它大多数的宗教,在佛教中没有必须顺从和害怕的万能上帝。佛教否认所谓超人的神力,即万能之神;

佛教也否认第一因的存在,没有什么神启,也没有神的使者或先知者。

因此,一个佛教徒不会对任何一个控制其命运、武断地赐与或惩罚的神祇表示恭顺,因为佛教徒不相信神人的天启。

佛教不声称自己是真理的独有者,也不谴责其它的任何宗教。因为一个宗教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能容纳异己。

佛陀以其独特的忍辱之法,教导他的弟子们,即使有人恶语中伤佛陀本人,中伤他的法及他的僧团,都不要因而不满和不快,更不要大发雷霆。

佛陀说:“如果这样做的话,你们不但把自己带到精神失落的险境,而且也不能判断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此乃最为开明、广阔的胸襟。

佛陀在谴责其它宗教不公正的批评时说:“正如一人仰着脖子朝天吐痰,痰沫污染不了天,反堕其脸,玷污自身。”

佛教不讲一个人必须盲目地信奉教条,也没有因虔诚信仰,而必须毫无理智地接受某些信条;

佛教没有因正式入教,而应遵守举行的仪式典礼;也没有为了修行或自我清净等,而进行的毫无意义的祭祀和自我惩罚。

因此严格地说,佛教不能称作为宗教。因为,它既不是一种信仰或礼拜的体系,也不同于许多词典中,对宗教所解释的那样:

“人们通过外在行为或形式,表现出对有能力控制他们生命,应该表示顺从、服务和恭敬的一神或多神存在的认可。”

不过,如果说宗教是“一种不是表面生活观的教导,是一种悟透生活而不仅仅是只看到生活表层的教导,

一种如理反省,指导行为,而使人们净化的教导,或能使人不屈不挠的地对待生活,冷静安祥的面对死亡。”

或者是一种从生活之苦中获取解脱的体系,那么,佛教是宗教之宗教。达黑卡博士,在争论什么是佛教时写道:

“由此,佛教被判定为一种宗教。但是,就指出今生和来世完全不同这一点而言,佛教不可能是宗教。”
摘自《觉悟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6 23:55 , Processed in 0.27691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