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1|回复: 0

[大德开示] 佛教能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淡-然 于 2013-7-24 13:20 编辑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而不要悲伤。但你们现在快乐吗?


有一次,有人问佛陀说,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为什么多数人都不快乐。佛陀回答说,那是因为妒嫉与吝啬的缘故。


因此,由于这些烦恼,许多人都只为自己寻求快乐,而不理会他人的福利,甚至造成其它人遭受伤害。


然而,以不正确的方法寻求快乐,只能带来些少喜悦,但却带来了更多的痛苦。最糟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错了。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能够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你们可能会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而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应该有能力分别善与恶。


对于这点,且让我问你们一些问题。在早上,当你们拿一份报纸来读时,它到底是在教你们什么?


晚上工作回来,吃完晚餐之后,坐下看电视时,它到底是在教你们什么?这两者,都在教你们如何增长贪欲,显示这种欲乐多么的好,而那种享受则更美妙。


此外,它也教你们如何采取暴力。简而言之,报纸与电视的多数内容,都是属于教人如何增长贪、嗔、痴的歪理。


而在它们的影响之下,许多人都被带入了邪道。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错都往大众媒介身上推,因为它们只是符合一般人的所好及见解。


然而,好坏并不是由我们的见解所决定。我们能够从佛陀开示的许多经典里,了解到这一点。


在《相应部》里提到,有一次,有位很出名的戏班经理兼喜剧演员,名叫达拉布达,他去见佛陀,向佛陀说;


他的戏班师父曾经告诉他,说如果演员以虚构的故事令到观众欢笑,在死后就会投生为笑神,他问佛陀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何。


佛陀则告诉他,不应该问这类问题。然而,那戏班经理还是坚持地问了三次。当时佛陀就告诉他,如果他演戏的业成熟,他就会堕入地狱。


其原因是,他带给许多人受到污染的快乐,令他们的贪、嗔、痴增长,也令自己的贪、嗔、痴增长。


所以,佛教能够带给人类的利益其中之一,即是开显了分辨善与恶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正见,是能够带给自己及他人利益的重要因素。


因为只有如此,你们才懂得如何走上正道。例如,在戏班经理达拉布达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他就舍弃了演戏的生涯,而出家为比丘,精进地修禅,不久之后即证得了阿罗汉果。


在这世上,没有正见的人很可能会任意而为,例如沉溺于欲乐、渴求名誉、饮酒、赌博等,这些将会为他们带来长久的痛苦。


反之,具备正见的人,则可能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善,例如行布施、持戒、培育慈悲心及禅修以清净自心,这些将会为他们带来长久的快乐。


在《小部.法句经》的偈三一六,佛陀说:“对不应羞耻的感到羞耻、对应羞耻的不感到羞耻、及持有邪见的人,将会堕入恶趣。


对无险的视为危险、对危险的视为无险、及持有邪见的人,将会堕入恶趣。”佛陀的这些话,的确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例如,许多穷人对自己的贫穷感到羞耻,富人则对自己的财富感到骄傲;没吸引力的人,对自己丑陋的面貌感到羞耻,美丽的人则对自己的美貌感到骄傲。


但金钱与容貌,是否是判断什么是可耻或不可耻的因素?肯定不是。在任何一者当中,只要是品德良善的人,就不须因为它们而感到可耻。


反之,如果是个没有道德的人,即使他是非常富有与极端美丽,他(她)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在明了这一点之后,应当不断地检讨自己将要做的事,是善的还是不善的。而通过只实行善业之下,他变得对其他众生没有任何威胁,这即是一种无畏施。而且自己,也会获得善业的善报。


在此,我应当讲述《相应部.愚人与智者经》的摘要,以显示愚人如何导致自己的毁灭,而智者又如何提升自己的心。


在这部经里,佛陀对诸比丘说:“诸比丘,愚人的特征、愚人的相、愚人的本质有三个。是那三个?于此,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


如果愚人不是如此,智者如何能够知道:这人是个愚人,不是真正的人。然而,由于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所以智者知道:这人是个愚人,不是真正的人。”


随后,佛陀再告诉诸比丘说,对于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及饮酒、服用麻醉品的愚人,他在今世就会遭受三种痛苦:


一、当看到别人聚在一起讨论时,他以为别人是在讲他所造的恶事。二、当看到犯人被国王命人以种种刑罚折磨时,他这个也犯下同类罪恶的愚人就会感到害怕。


三、当在椅子、床或地上休息时,他在过去所造的恶业淹没了他。当时,那愚人就想:‘我没有做过好事、没有造过善业、也没有为自己建立了防止痛苦的保护所,


我造了恶业、做了残忍的事、邪恶的事。在死后,我将会去到没有做过好事、善业、也没有为自己建立防止痛苦的保护所、造了恶业、做了残忍的事、做了邪恶的事的人的去处。’


过后,佛陀再说:“造身、语、意恶行的愚人,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即会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


如果要正确地形容某件事为‘这是人们完全不希望、不愿与不要的’,那即是地狱。而其地狱可怕的程度,强得难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在这部经里,佛陀也举出一个例子,以形容那愚人必须在恶道里受苦多久。他说:“假设有人把一个有个洞的轭丢进大海洋里,而东风把它吹向西、西风把它吹向东、北风把它吹向南、南风把它吹向北。


又假设有只瞎眼的海龟,在每一世纪之末升上海面一次。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那只瞎眼的海龟,是否能够把它的头穿过那个轭的洞?”


“世尊,在经过很长的时间之后,它可能办到这一点。”


“诸比丘,我说那只瞎眼海龟要把它的头穿过那个轭的洞所花的时间,比愚人在堕入恶道之后,再要投生到人间的时间来得短。


为什么呢?因为在恶道里并无法可修、无善可修、无善可造、无福可造。在恶道里盛行的,是互相残杀及弱肉强食。


即使在经过很久的时间之后,那愚人得以回到人间,他会投生于低贱之家,例如奴隶、猎人、造竹器者、车夫、或拾荒者之家。


其家贫穷如洗、只得少量饮食、生活困苦、只有很少的衣服;他丑陋、难看、畸形、多病、目盲、手残、足废、或瘫痪;


他得不到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香、膏、床、住所与光;他造身、语、意恶业。造了这些恶业,他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即会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


诸比丘,假设有个赌徒在第一次下注就输掉了他的孩子、妻子和所有的财产,而且自己也变成了奴隶,但这种不幸还是微不足道的。


远比这更不幸的是当愚人造了身、语、意恶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这是愚人最愚蠢之境。”


所以《法句经注疏》说,地狱是愚人真正的家,只有在很长的时间之后,他才来人间一下子,过后再回到地狱里。这是为何佛陀说人身难得。


然而,许多人都不珍惜此人身。只有在投生到恶道里时,他们才后悔之前没有善用作为人时的生命,但那已经太迟了。


当愚人在大地狱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小地狱里。在那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另一个小地狱里。


如此在地狱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饿鬼道。又在那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畜生道。


在畜生道里,他们互相残杀,造了许多恶业,死后又堕入地狱里。如此周而复始许多次之后,他们得以投生为人。


但他们又再造下许多恶业,死后又堕入地狱里。所以,我们可以称愚人为地狱的常住者。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正见的愚人,如何在造身、语、意恶业之下导致自我毁灭。


所以能够分辨善恶,然后再依善行事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我们能够为自己带来幸福,也为他人带来幸福。


佛教不但指明了恶业的危害,也指出了善业的利益。这种智慧是一种真正的利益,是现代科学无法提供予人类的。


再者,佛教能够为人类带来今生的快乐,也能带来未来世的快乐。这就有如佛陀在《愚人与智者经》里所说的:


“投入于造身、语、意善业的智者,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会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


在这部经里,佛陀又说:“即使在经过很久的时间之后,那智者再回到人间,他会投生于高贵的家庭,例如富有的贵族、富有的婆罗门或富有的居士家。


其家富有、有巨大的财富、有许多的财物、有许多的金银、有许多的财产,有许多的钱与榖物。他长得美丽、好看、优雅、拥有极美的外表。


他获得足够的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香、膏、床、住所与光。他造身、语、意善业。造了这些善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会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


诸比丘,假设有个赌徒在第一次下注就赢获了许多钱财,但这种幸运是微不足道的。


远比这更加幸运的是当智者造了身、语、意善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这是智者圆满的境界。


这即是世尊所给的开示。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满意与欢喜。”诸位听众,你们是否也对世尊的话感到满意与欢喜?

如果你们想要真的得到欢喜,你们就必须依照佛陀所教的过活,只有如此,你们才能从佛陀之言中获益,而感到欢喜。

然而,许多佛教徒只是脑袋明白业报的自然法则,但并没有把它放到心中;他们相信这法则,但并没有依它实行。

愚人只会希望所造的恶业没有恶报,以及希望有不须造善业,即自动到来的善报。但业报的自然法则,并不理会你们是否相信它,

也不理会你们是否喜欢它,它依然只是依照它自己的原则运作,即: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

如是,我们获得的果报,是依照我们所造的业而定,而不是依我们的期望而定。佛教徒时常会谈到慈悲,但那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在行为上实践它们。

他们必须具有智慧与慈爱地行布施善业,他们至少必须把五戒持得清净。若人不持五戒,反而随心所欲地杀生、偷盗、邪淫等,那么,我们是否能够说这个人慈悲呢?

肯定的,他并不慈悲。慈悲的人怎么能够杀生呢?这种人不单只是对其他众生不亲善,也对自己不亲善。我们可以从《相应部.侨萨罗相应》明白这一点。

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世尊说:“世尊,在我独自一人休息时,我在想:谁爱惜自己?谁不爱惜自己?

世尊,当时我这么思惟:造身、语、意恶行的人,是不爱惜自己的人。即使他们说:我爱惜自己,但他们并不爱惜自己。

这是什么原故?因为他们为自己所作的,是怨恨者对其敌人所作的行为,所以他们并不爱惜自己。

然而,修身、语、意善行的人,是真正爱惜自己的人。即使他们说:我不爱惜自己,但他们还是爱惜自己。

这是什么原故?因为他们为自己所作的,是朋友对其友人所作的行为。所以他们是真正地爱惜自己。”

佛陀说:“的确如是,陛下,的确如是。你所说的一切,我一再重复,及印证它是正确的。”

所以,如果是真的爱惜自己的话,你们应该依照佛陀所认同的来实行,也应该遵照佛陀在《法句经》偈一五七里所说的:

“若人懂得爱惜自身,他应当好好地保护自己。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里,智者应保持(对邪恶)警觉。”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获得幸福,你们应该修善;如果希望为其它人带来幸福,你们也应该修善。

你们应该修布施,布施给有需要的人。如此就能够利益到他人与自己。布施能够带给你们什么利益呢?

在《中部.小业分别经》里,佛陀说:“在此,学生,有某个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香、膏、床、住所与灯给沙门或婆罗门。

由于他实行这种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会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没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间来,那么,无论投生到那里,他都是富有的。”

但佛陀只是针对持戒清净的人而说,因为佛陀在《中部》里说道:“诸比丘,戒行清净者的意愿,能基于自己的清净戒而得以实现。”

所以,这就是说你们必须把五戒持得清净。再者,如果你们持守这基本的五戒,你们也将会获得它们各自的善报。

取第一条不杀生戒为例,佛陀在《中部.小业分别经》里说:“在此,学生,有某个男人或女人断除杀生、远离杀生、丢弃了棍杖与武器;

他温和、慈祥、对一切众生都怀着悲悯心。由于他实行这种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会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

但是如果他没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间来,那么,无论投生到那里,他都是长命的。”

在此,你们可能会质疑,是否真的有未来世?对于这点,你们应该如理地思惟。如果是没有未来世的话,行善也能够在今生带给你们利益,

例如:安心生活、名声良好、被智者赞叹、没有后悔等等。但如果是有来世的话,你们将会在来世感到更快乐。

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偈十六里所说:“这一世他感到喜悦,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反之,即使是没有未来世,造恶还是会在今生为你们带来痛苦,例如:活得不安心、恶名远播、被智者指责等等。

而如果是有未来世的话,你们将会在来世遭受更多的痛苦。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偈十六里所说:

“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

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考虑到这一点,你们应该只造善业;如此你们在今生与来世都不会遭受损失。

我希望你们现在能够明白,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那些利益就是:一、有关持戒、行善与发展心智的智慧,而这种心智的发展是远比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物质发展更为崇高的;

二、发展心智所带来的善报。这些利益不同于只能为你们带来短暂的快乐、有如利刀上的蜜糖之利益。在体验这些利益之后,你们并不需要为它感到后悔。

然而,这些还不是佛教能够带给人类的最上等利益。在下两次的开示,我将会告诉你们,从修习佛法当中能够获得的更殊胜的利益。

在结束开示之前,我想引用一首《法句经》里的偈:“只有自己才能造恶,自己才能污染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自己才能清净自己。净与不净只看自己,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这即是说,如果你们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及提升自己的心,你们必须自己致力于培育清净,没有任何他人能够为你们做。愿你们能够从佛法当中获益。——摘自帕奥禅师的开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2:30 , Processed in 0.30317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