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25|回复: 2

[大德开示] 南怀瑾老师开示: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3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圆 于 2013-7-23 14:42 编辑



【南怀瑾老师手迹: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


*****

正文: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句偈子,作为同学们的参考:“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上句代表初步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下句则是成就真正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


“有时且念十方佛”,说明全心全意念佛,将佛深深印在心上。“无事闲观一片心”,念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杂想空,佛号也空。此时真正进入念佛境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同于《维摩经》云,“心净则国土净”,净土自然现前。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


瑜伽念佛,是意念合一,达到如《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净念相继”的境界。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门。如活在世间,能修到“净念相继”,将来临命终时,往生净土,必然成就。


所谓“净念相继”,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观想念佛,而到达随时随地,念念在佛念之中。这种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诗偈所说:“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还是阿弥陀。”随时都念念在阿弥陀佛。平常一般人说,现在是超音速的时代,一切都讲究快,讲究速度。所以许多人都说,我太忙了,工作太紧张了,没有办法念佛。听来好像蛮有道理,但是忙到极点,也不会像射出去的箭,发出去的子弹那么急速吧。纵然忙到这个地步,身忙心不忙,能够做到还是一念在“阿弥陀佛”上,必定成就无疑。
  
如此随时随地念下去,渐渐的念也念不起来了。只是一片清明,了无杂念的闲心。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业重障深,念佛念不起来了,其实并不一定。有的正是到了净念境界。清净现前,这样身心清净,突然断念,既无过去心,也无未来心,现前一念清明,佛也没有,念也不生,清净现前,正是净念。此时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运自在,这样就是净念相继了。然后一旦身心解脱,当然净土现前,绝对不会不成就的。


如果在净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散乱,顿然定住似的,你就让它多定一会,更好,试看五百罗汉的造相,各个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脚,他就如此地入定不动了。佛国禅师偈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当然无不成就念佛三昧。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大家念《金刚经》要懂《金刚经》,佛不是把方法传给你了吗?“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结果你打起坐来、念起佛来,阿弥陀佛一次,阿弥陀佛二次……准备念一万次,你心住于法嘛!念佛只是个法门,念过就念过了,此心就是净土啊!“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这就是念佛。“有时”,有的时候,不但念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随便你念。“无事”,没有事的时候,闲观一片心啊!此即“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大家在这里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慧也慧不起来,换言之,既不定又不慧,什么道理?“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不是修大乘道吗?最喜欢禅,“馋”,给你你又不吃,金刚钻端给你吃,你又吃不下。可见你肚子很饱,不馋;真“馋”(禅),就吃下去了!



“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这样,此人张开了眼睛,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道理不是明白清楚得很吗?《金刚经》都会念,可惜《金刚经》都会念你,你不会念《金刚经》。如果真晓得念经、真晓得修净土,好好体会这两句:“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宗镜录略讲》



---------------------------



“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候念佛,念到烦恼妄想都没有了,佛也不想念了,空了,既不昏沉亦不散乱,那就定了。方法是要懂得善巧方便。有时候晓得身体不对,或者吃多了就定不下去,就下来运动一下;再不然就找个朋友聊聊天,调剂一下。但不要妨碍别人修行。或者另用其他方法,随你了,此身此心最难调伏,要懂得善巧方便,调伏自己。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念佛就是念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经常提醒同学,注意佛国禅师写的一首非当好的《华严经》五十三参的偈子:“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是真正的净土法门。如果用这两句解释《维摩诘经》,第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第二句话就是“方便慧解脱”。真的念佛,真的学佛就是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逃避的意思,而是去求深造,深造之后还是起大悲心,回到六道轮回中,广度众生,这是真正的有方便慧。



《维摩诘经》这一段,是我们修净土、修密宗、修有相法门最重要的参考,否则我们虽然学的是佛法,走的却是邪魔外道之路,不能得正解脱。



学佛主要在求解脱,但是解脱好像并非究竟。解脱以后是为什么?是为了证到不生不灭的法身。普通佛经中提到不生不灭的法身,可是并没有提到不生不灭以后我们是常在的,没有这个观念。只是我们自己有这个观念,认为只要证到不生不灭,就不生不死永远常在了,这是很自然会加上的观念。佛法只说不生不灭。怎么样不死呢?本来无生,就当然地无死,生与死是两边相对的话。可是去掉两边就又有一个中间的观念,认为是永远存在的,那又变成落边了,落在长生的边见。


中国道家有长生不死的观念,可是长生是没有的事,也没有长死的事。生与死,生与灭,都是两头的观念。一切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落入我见的爱见里,想要抓住一切,所以会认为不生不灭就是永远存在。如果你说解脱之后就是空,他又会加一个观念,可以躲在空里面不来了。好像厌恶万事,想找个空间躲起来,一个人清净。不要忘记,你躲到一个空里去,那个空仍然是个境界,还是有,不是真的空。只不过暂时偶然落在空上,比较上会觉得,空比一切的有舒服一点,但是还落在边见上,被自己爱见的习气所束缚而不知道。


学佛不管是修哪个法门,一沾到一点爱见的心理,这个佛法就不究竟了。我们前面一再提到“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比如念佛法门,我们研究了《维摩诘经》,就明白那是个方便法门。佛的国土有没有呢?的确有,像西方极乐世界,东方药师佛琉璃光世界,从我们的观点看来,几乎是一样的,琉璃为地,有种种的庄严。如果把佛经当哲学或科学的研究,就会觉得很好玩,说了半天还是没有逃过这个世界的范围,什么莲花、七重栏楯,但是没有说七重哈不栏楯,因为没有这个东西。各种经典形容,都是用人的意识习气中觉得最美的东西、最清净、最好的东西。为什么呢?这是佛的方便法门,引导教化众生。因为你不晓得如何解脱这个世界上的烦恼痛苦,佛拿个东西教化你,用无量的方便,善说一切庄严佛土法门。



凡夫众生,因为自己无始以来的爱见心作祟,就牢牢抓住了佛土境界的东西。我们真要反省,这个是解脱吗?它是方便而已,并非究竟的。换句话说,我们往生那一个国土不过是留学深造而已,你往生佛土算是成佛了吗?不算的,成佛在于了心,心解脱。往生以后,受到佛法僧的教化,拿到真实的学位而成就,我这么讲是个比方。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是为了“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要你自己调伏一切爱见心的习气烦恼而成佛。但是因为我们的爱见心作祟,就执着了他方佛国,如果是这样,就是无方便慧缚。



*****



那么无相在哪里呢?无相在有相中。这比较难悟进去了,“一相即是无相”,因为相是生灭法,不住的,了解了,当下即是,一相就是无相,不用另外再去找个无相。但是也“不取无相”,所以你守住个空也不对,你起心要取个无相就又着相了。其实,一相也可,无相也可,正如同我常告诉大家的:“有时且念十方佛”,起有相念佛之心,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事闲观一片心”,是无相境界,是禅。这是禅净双修。如此有相无相“入于平等”,没有矛盾对立,那就是入不二法门。净土与禅,净土与密,都是不二法门。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2e001.html

发表于 2013-7-23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6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阅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2:30 , Processed in 0.25748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