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96|回复: 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释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这个身体是不是很大? 此身虽大,但属生灭有为之法,终受轮回,而且其身量虽大而有限,有终极,不像法身无边际,所以不能叫做大身。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很大,世尊!为什么?佛说非身(也就是佛的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非相之法身,乃是清净之本心,是真法身也。此心包廓太虚,周遍法界,无相无住,顿入圆明,岂须弥山所能比量的么?这个才是名为大身啊!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里是说受持四句偈并作法施所得福德大于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之财施。持经之福非但胜三千七宝施福,设以无量恒河沙世界满中七宝,持用布施,犹不如受持读诵此经一四句偈功德,何况不胜三千世界布施少许之福。金刚经中这类譬喻校量屡见不鲜,主要是通过比较,让我们明白,无量恒沙七宝施福虽多,是世间有漏取相福,得世间果报,终必有尽,而持经之福能得无上佛果无尽之报。这里,世尊通过无相金刚般若,指导大家受持四句偈并作法布施,那样就能迅速积累无法比喻的福德和功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表示尊重说法处。“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者,何况凡能受持演说此经,当知是人成就是最上第一希有功德。前面提到说四句偈处尚劝供养,得多福德,况有一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若兴供养,当知此人得福转多无量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明供养受持读诵此经的人必定近得初地以上果报,远得佛果最上希有第一功德也。“若是经典所在之处”,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则为有佛者”,此明劝供养、持经人莫问凡夫圣人,但能受持此经,劝供养者,此经所在之处,当为有佛和他的众弟子在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为何问经名?欲于末法时代受持、流通此经,教化利益群生,若不识经名、不知受持方法,无由得说教化利益群生,故问经名。佛告诉须菩提:“这本经名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依据这个名字,你就应该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句话如何理解?此经诠说如来无为法身彼岸智慧。唯是如来无上正等正觉所得坚固智慧彼岸功德,故云“佛说般若波罗蜜”。然此智慧彼岸,唯佛菩萨圣智所行境界,非二乘凡夫所知,其真实义境非文字所能表达,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般若体毕竟空,不可言说,而今强名之,叫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既是名字,无有自相,不可取,不可说,随众生心而方便说此假名)。须菩提,依你的意思,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楞伽经》中有云: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然如来一生说无量诸经,云何乃言不说一字者?如来但有所说,均以文字假言施教,是方便所说,是说而无说,不说而说。所以须菩提领会了佛的意思,就说如来无所说,所以大家一定要领会佛的意思,不要着文字相,不要以为佛有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和由微尘聚合而成之世界都属色相生灭、有为、造作之法,其性空,无有自性,不可取,不可得,所以如来说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两者徒有假名。大家注意,如来在这说这些话,是为了衬托出下文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之说,有了微尘、世界做伏笔,须菩提对下面三十二相的解释才不会发生错谬。而经中再后面,如来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竟然说可以,和这里所说竟然是矛盾的。所以想时时心不著相很难做到,比如我们参话头,苦思冥想,破参后,再给你话头,又要苦思冥想。其实,只要你懂得了话头都是着在相里的,那你就不用去参了。为什么这么说?所有的话头都是通过描述一个有相之事物然后让你去参悟其背后所要揭示的无相实理。比如“天大、地大,我在哪里?”这个话头。先树起一个有相的东西,如天、地、我(天有虚空相,地有色相,我有五蕴假合之相),然后让你去参什么是真我?知道了真我是什么,那就是所谓的“破参”。这个话头里的“天、地、我”都有个相在对不对,所以要参的这个话头本来就是著相之言。那什么是真我?亲证实相了,知道真如才是我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真我。真我没有形相,没有大小,没有处所,唯有内证而得。所以一旦你亲证实相了,就用不着参话头了,所有话头对你都已经不起作用了,我这样说仁者会意否?那如果你没亲证实相,这个话头你怎么参?能参个究竟吗?答案是你不可能直达究竟,这个究竟就是指真如,也就是真我——人的本来面目。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在禅七中一下子证到真如,最多就是体验到了当下觉性现量,安隐快乐!当然,识得当下后就要保持住,看住习气,拉住五毒不乱跑,也就是保持住正念,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有些功夫深的能住正定,离解脱不远矣,这些都可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悟到这个境界,有些人就以为自己开悟了,我明心见性了,这是妄想!其实他是不了解真如实相是怎么回事。当然如果说识得当下、保持正念并能住于定中就算“明心见性”的话,那明心见性的人可就多如牛毛了,如果事实是这样,那就是我禅门中人缺乏亲证、不了实相所致,所以参话头最多就是知道了实相法理而不能算是亲证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还在半路上。所以大家如果想知道真如实相是怎么回事,最好上我博客看我置顶博文《你参禅证得了真如实相了吗》一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里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也就是说可以凭化佛三十二大丈夫相见无相法身如来不?须菩提说不能,并说到”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也就是说三十二相是如来方便示现,虽一一相中具足无量功德,但终究属于有相有为之生灭法,而其体是无相无为之如来法身,所以说它“非相”,只是有个假名叫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受持此经者,虽云受持一偈经教,而意在受持所诠法身,然言教虽是名相,而所诠者是无为法身之义,无相故非取相也,既依经修行,知法身非同三界故,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所得福德。这里还是讲法施所得福德大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大家注意,金刚经中诸如此类校量福德的话有多处,注意比较。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那时,须菩提听说这部经,深刻理解了其中的义理,伤心流泪哭泣。须菩提悲泣有二意,一、须菩提以念此经理深重昔来未闻故,所以悲泣;二、伤已所小乘果证不得此大乘法门,所以悲泣。
须菩提对佛说,少有的世尊!佛说这样深奥的经典,我自以往得到慧眼以来,未曾听闻过这样的经典(明须菩提自己说道我虽先得人空无我慧眼,未曾闻此无为法身甚深法门。小乘人虽解人无我空,未证真如,觉人法双空故,但言所得慧眼,不论得法眼也,关于对法眼的解释,后文有具体论述。
世尊!如果又有人能听闻这部经,深信此经,心地清净,就会生起实相。也就是说既闻此经,决定能信无为法身,生实相之解,无有疑浊,故清净也;虽能帮助你生起实相,但是毕竟还没亲证实相,这是两个概念,大家要注意区分,不要认为亲证实相这么容易)。
关于这个“信”字,我想引用华严经中的一句偈子解释一下,如下:
华严经云:
深心信解常清净,  恭敬尊重一切佛,
 于法及僧亦如是,  至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萨以是初发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槃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  灭除憍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财,  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  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  信力坚固无能坏,
 信能永灭烦恼本,  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  远离诸难得无难,
 信能超出众魔路,  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  信能生长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胜智,  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  信乐最胜甚难得,
从上面这个偈子可以看出,信是多么重要和难得,如果我们对金刚经有信心,依经中所说修清净心,就能生起实相,得无量功德,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
应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若菩萨信此经所表无为法身,生信以为实相故,便能依经修行,证得果头无为法身希有功德,故曰成就也)。
世尊!这个实相,就是非相(无相),所以如来说是实相。这里提到了重点,实相非相。大家有谁证过实相(只怕万中无一、百千万中无一啊),只有亲证了实相的人才明白实相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你证得了你才有发言权。实相确实无相,但这样解释,大多数人恐怕也如雾里看花,模棱两可,搞不明白。弥勒菩萨造的《辩法法性论》里提到,无分别智生起(也就是无分别智亲证真如实相),有六种相不现,谓二取(能取所取)、言说、根、境、识和器世间都不见了,说白了就是转了、没了。也就是说无分别智生起时,能取识和所取境都是不会生起的的(再具体点,也就是说无分别智生起时,你想进行识的活动,想思考,想这想那,都是不可能的,更别提说出话来了,当然器世间也不会再出现在你面前(这个时候,想看星星月亮是看不见的),那你感觉到的是什么呢,就是无相、无所有,心空了,太清净了,呵呵!我记得我刚融入实相的那一刻怕落入断灭,努力反抗(不想自己掉进去,生起了强大的俱生我执),但是毫不起作用,最后还是进去了,后来看了佛经才知道,无分别智与我执相违故,也就是说无分别智生起后,我执就没了,这个时候你体会到的就是“一念”,即清净真如,也就是真见道,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指这个。这境界确实是无法言说的,而我南火居士今为禅门补上“明心见性之真义”,故说不可说真如实相境界。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博客上有专门的博文论述,大家想明白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是怎么回事的,可以上去看看。
接下来想跟大家说说见性的功德。
有经云:
修念佛行者  为得大功德    东方阿閦佛  南方宝生佛  西方阿弥陀
北方不空成  如是等无量   恒河沙诸佛    称常念名号   恭敬礼供养
经于百千岁    是诸功德者  知见之功德   能作比量者    是诸功德者
不及于见性  须臾之功德    百分亦千分  百千万亿分  不及于一分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明白,见性须臾所得功德无量,较之念佛所得功德是百千万亿分都不及于见性须臾所得功德一分。我们修行就是要多做功德,功德在法身,见性就是证真如,即法身。所以大家修行不能只念佛号,不能修来修去就一句佛号,这样你念上千年佛号,都比不上我南火见性几秒钟所得到的功德的百千万亿分之一,所以大家要把精力放在修证上,从最初的有相念佛法门逐渐过渡到参禅(识得当下清净心),然后修清净心,如保持正念,密护根门不染六尘,再到止观双修和正定,圆满福、智二资粮后,就会步入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伏除能取所取,修世第一法,双印能、所取空后,加行无间就会引发生起无分别智亲证真如,就真见道了,也就是禅门所谓的“明心见性”。
世尊!我如今能听闻这样的经典,深信理解受持没什么困难,如果到未来末法的后五百年,有人得到听闻这部经,深信理解受持,这个人就是人中第一少有的。为什么呢?这个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相就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非相(如何理解这句话?如果四相实有,那无论如何修道也去不了四相啊,修了也是白修啊,正因为四相也非实有,也是虚妄,但有假名,所以说四相非相)。什么缘故?离开一切形相,就叫做佛(为什么这么说呢?但有形相,都是虚妄,真如实相是无相的,真佛亦无相,如来法身常住实相。)这里说的“离一切诸相”中的“相”,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前面提到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另外《辩法法性论》中提到,要入无分别智(证真如),必须离这四种相,谓所治相(所要对治的烦恼)、能治相(对治烦恼相应的法门,如三十七道品)、真如相和能证智相(无分别智相),我这就简单提一下,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这部论。“相”简略说完了(其实,说具体点还有粗重------二障种子,这是需要靠无分别智去正断的,这里就简单点一下),关键是怎么“离”这些相,本经后面提到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如果能做到对这六尘不生心,不贪着,那就算迈出了离相(离所取境)的坚实一步。
至于有些相你连名字都没听闻,又如何离?所以金刚经实修起来,难度很大,我虽亲证实相,但是感觉注释这部经还是很吃力,至于实修金刚经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修为境界达不到经中所说的那样啊,所以我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受持读诵金刚经,多做福德,等亲证实相后,再去为人说法,不知道大家会意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0-17 07:39 , Processed in 0.19396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