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60|回复: 0

[佛化生活] 吸引定律的秘密--让你心想事成的秘密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6 编辑

人都是自私的。不听里面的难道听外面的?不听自己的难道听别人的?当你听太多外界的声音,你会发现到自己会越来越混乱。每个人   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似乎都可以成立,但是很多时候却互相矛盾而对立,导致最后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听谁的。   你没有更好的导航选择,因为不同的人给你不同的意见,每个人给你的意见都流露自他们自己那有限的视角,里面混杂着很多他们自己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谈。   但是他不是你,他不知道你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不知道你的信念和意愿,他不知道你的隐私与顾虑。   只有流露自你内在本体的情绪,才能够提供你思绪的坐标,因为它从你还没有诞生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跟你融为一体。它参与了你生命的全过程,它对你的爱未生不灭、至死不渝??因为它就是你!   你无法单纯地信靠某种想法/说法,因为即使它们是对的,也未必适用于你,未必切合你的个人实际。   你必须知道这个想法与你所要的之间的频率差距。否则,当你把不同的声音都听进去,每一个声音都有不同的频率高低,你会被这些主张撕裂!   我们无法孤立地判断这个想法对不对、好不好,因为对不对好不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相对于我所要的”这个坐标。   凡是与我所要的调和一致的就是好的,感觉也会是好的;凡是与我所要的不调和一致的就是不好的,感觉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话要听谁的?当你不听你自己的,别人就会要你听他的。当你不跟着自己的蓝图而活,你就不可避免地跟着别人的蓝图来过活!   情绪来自思绪之间的频率差距   每一个念头都有自己独特的振动频率,有的念头频率高,有的念头频率低。因为念头闪动的速度太快,所以一般上你很难看清楚一天里面你想过的念头到底有什么。   从创造的角度来说,你并不需要知道得非常清楚,你那个念头的内容是什么,但是你的确很有必要知道,这个念头的振动频率,相对于你的愿望的振动频率,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因为念头是具有吸引力的、具有创造力的,所以如果你想你要的的念头总量,大过你想你不要的的念头总量,那你所要的将不可避免地将会实现,显化成形。   你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念头的具体内容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你至少需要确定:你当下的这个想法,其指向与你所要的调和一致,还是背道而驰。   比如说你想要买一间房子。跟这个愿望调和一致的念头包括:“新房子是新的开始,我的人生会有更好的开始。” “大家住得舒服一点,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好一点。” “虽然现在我暂时还买不起,但是我相信很快情况就会改观,因   为我学会了吸引定律!” 凡是与你的愿望调和一致的念头,就是其与你的愿望之振动频率差距比较小的念头,就是感觉比较好的念头。相反的,凡是与你的愿望不调和一致的念头,就是频率差距比较   大的念头,就是让你感觉不太好的念头。举例:   “头期款我都付不起,买房子谈何容易?”   “分期付款我不确定是否每一期都供得下去,万一中途一时经济拮据,房子就被银行拍卖了!”   “买房子已经是一笔开销,还要装修布置,算到来需要的款项真的是天文数字!”   在每一个当下,你想的念头不是感觉好的念头,就是感觉不好的念头;不是频率差距小的念头,就是频率差距大的念头。   当你从频差大的念头逐步过渡到频差小的念头,你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好,并且感觉到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有希望。这个寻求从大频差到小频差过渡挪移的过程,就叫作调和能量,闭合频差。   当你调和了能量,闭合了频差,你最直接的感觉是:感觉比刚才更好了!   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思绪,不同的思绪引发不同的情绪。   比如当你聚焦在想你付还不起,你就会引发恐惧与忧虑的情绪。但是当你聚焦在总有一天这间房子会属于你,你引发的将会是乐观与希望的情绪。   因为吸引定律不会让你跨越太大的频率差距,它会把你跟原有的想法拉在一起,所以你不可能从很低潮的状态,直接跳到自信满满的状态。你只能够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逐渐往更高的情绪刻度上移。   凡是能够让你感觉比上一个念头好一些的想法,就叫作舒缓之想。调和能量其实就是一个“寻找下一个感觉更好的想法”一个过程。   情绪反映你的振中心与吸引点   你常常激活的想法拥有很大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它会成为主导你整个人的信念,成为你整个人振动的中心点。   因为你的本体是精神、是思想、是意识,所以你的中心点不是你的肉身,而是你的意念。   你常常怎么想就会常常怎么创造,你常常怎么创造就会怎么常常经验。你常常怎么吸引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常态。所以你最常激活的想法就是你的振中心,你的振中心就是你的吸引点。   成功者有成功者的振中心,失败者有失败者的吸引点。   所以你会发现:成功者和失败者处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常态。成功者处在积极亢奋的情绪常态,而失败者处在消极低潮的情绪常态。   人们以为,成功者正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他们才会有积极亢奋的情绪常态;失败者正是因为他们失败了,所以他们才会有消极低潮的情绪常态。   其实这就是本末倒置,倒果为因了!因为思想先于行动,能量先于物质,一切的显化都遵循【意念造形——能量浇铸——物质填充】的先后次序。所以,一个人不是因为成功了才拥有成功的思想,而是拥有了成功的思想所以才成功。   你的第一联想就是你的振中心,你的振中心就是你的第一联想。所以,改变了你的第一联想,你的振中心和吸引点都会跟着改变,命运从此也就不一样了!   喜悦是你内的最高追求   一切形式的追求,其背后的本质追求其实都是喜悦的追求。   一样东西你会想要得到它,不管是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样物,都是因为你相信得到之后感觉会更好。   注意,你经验到你要的东西之前,是否感觉一定会更好,你无法确定,你只是这样相信。   任何的目标,只是一个召唤源能流经你的焦点。你会发现,即使你要的东西显化之前,当你一想到你要的那一面,你在当下已经预支了拥有的喜悦。   在物质的层面上你还没有拥有它,但是在精神的层面上你已经在享用它!   由此可见,重点不在于目标本身,重点在于流经的源能,因为想象本身就足以令人喜悦,显化的时候只是进一步放大与强化这种喜悦。   这就是为什么说,物质只是精神的增强体验版,因为物质层面的体验,总是放大与强化原有的精神层面的感觉体验。   生命就是源能生生不息的流转。一切追求的本质追求都是喜悦的追求。   喜悦来自于聚焦所要,喜悦的感觉来自源能流经你,喜悦来自放任流入。   有些东西,你得到之前会以为得到的时候会很喜悦,乃至你真的到手的时候,你才觉得不外如是。   一切你要的东西,得到之后再也给不到你得到之前期待的喜悦。   一切你要的东西,得到之后你会继续要其他的。因为每当一个愿望得到满足,你的视角就站在新的据高点,你就会又再总结出新的心愿。   所以,有一天的时候你会突然领悟到:生命的重心不在于得到所要,因为你永远会有新的所要,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生命的重心在于:享受愿望升起的时候,在你心中的酝酿与冒泡。   感受愿望在心中冒泡,同时确切地知道,在这个心想事成的宇宙里,自己不可避免地会得到所要。这种愿望升起的时候引发的张力,然后又对其实现毫不怀疑的感觉,真好!   终极的喜悦来自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来自于:我是如此的对源能上瘾,以至于我自主选择我的意识焦点,投放在令我喜悦的地方,而不需要特定的条件来成全。   对源能上瘾的原因是:感觉很好。没有什么比宇宙源能流经你感觉更好!每当一个愿望升起,你就召唤源能流经你。如果你能够放任自流,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凡事都有两面,凡想都有两念。   只要你每一次都选择聚焦在你要的那一面和让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你的人生根本就没有输的余地。因为不管后来你是否得到你要的东西,你都已经先得到了你要的欢喜!   跟着喜悦的感觉走,跟着舒缓的想法走,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好,渐入佳境。   空欢喜并不存在   其实并没有空欢喜这回事。如果喜悦是你的最高追求、第一追求,则一切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都只是因为你相信,拥有了它能够让你活得更好。你可以选择,在你要的东西显化之后才开始喜悦,或者在显化之前,就从你的想象中,预支这份喜悦。   因此你要的任何东西,在它显化成形之前,你都可以提早在意念的层面得到满足。即使最后你要的东西没有在你预期的时间内实现,你也提前拥有了享用它的喜悦。   所以,如果欢喜是你的最高追求,不管物质实相是否在你预期的时限内到来,拥有的喜悦都已经是你的了——在你【感觉做到好像是】的那一刻!   你想过的都没有白费,你投射过的也不会浪费。你投射过的不会浪费,因为只要你保持那种磁场,场在形不灭,迟早都是会显化的。一切的目标只是帮助启动喜悦的工具。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其次,过程的喜悦满满才是首要的。就算目标没有实现,过程喜悦就没有吃亏,因为喜悦是不会吃亏的!人生没有空欢喜,一切欢喜过的时光都是赚到了。你可以为结果而做,也可以为喜悦而做。   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是自成的   跟着喜悦走,结果自然成。   至于那是你要的结果还是你不要的结果,取决于你聚焦的总倾向,而非你行动的指向   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事先预支喜悦,事后却没有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时,那先前的喜悦就叫做空欢喜,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和不值得体验?   喜悦是一种工具还是一个目的?   当你能够把喜悦本身当作一种目的,怀着满满的喜悦去享受整个过程,你就是处在创造的最佳状态!因为当你处在喜悦的时候,你就是处在最高的频率状态的时候,你有最小的阻力,最大的引力,一切你要的都会用最短的时间向你移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你能够恒常保持在喜悦的超然状态,不轻易为外境动摇你的情绪,你就保持了一种很稳定的吸引状态。   在造物显化之前,你就保持喜悦的状态,则即使造物这次不来,下次还会再来;下次不来,后次还是会来。   场在形不灭,场易形必随。如果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一时得不到自己要的东西而怀忧丧志,则你连翻身回本的机会都失去了。   空欢喜不空,投射过的都不会浪费,因为场在形不灭!   放任定律是什么   放任定律说:你必须与你所要的合一,你才能够得到你所要的。   换句话说,你的振动频率,必须对上你所要的东西的振动频率,在频率上你跟你所要的合一了,在物质的层面上你才能够跟你所要的合一,也就是得到。   吸引定律说:同频共振同质相吸。 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聚焦在病情,你却想要恢复健康,这是办不到的。如果你聚焦在贫穷,却想要吸引财富,这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聚焦在被人歧视,但是却想要被人公平对待,这是办不到   的。 如果你聚焦在目前的处境,却想要实现心目中向往的愿景,这是   办不到的。宇宙的使命是成全,愿景是如你所愿。宇宙是有求必应的,你要的都已经给你,但是为什么你却没有得   到? 给,是给你了,但是合一??你合一了吗? 如果你想要收听FM988的电台,却把频率调到FM108去,你又   怎会接收到呢? 你的信念和意愿必须合一,你的焦点必须锁定所要而非所是,你必须讲你要的未来而不是你不要的过去,你必须放手由它! 因为,如果你不放手,宇宙又如何接手呢?   放任你不要的,才能领受你所要的   吸引定律是还归己身的定律,也就是说,吸引定律的作用力是把同频同质的人事物时空往自己的身上堆。吸引定律是一种往内拉的作用力,而不是往外推的作用力。   从表面上看起来,你我他各自有着自己的身体,截然分明,互不相乱。有人掴了你一掌,我不会觉得痛;有人中了我一拳,你不会觉得疼。你是你,我是我,我不会代你受苦,你不会替我受罪;思想各有主宰,身体各奔西东。   也因为这样,当人们开始学习自然法则的时候,会对很多东西觉得匪夷所思,因为表面上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的,实际上却不是这个样子!   你是否知道,你看不过眼什么,你就吸引什么?   因为当你看不过眼什么,你就会常常聚焦在你看不过眼的这件事情上。你会常常想、常常讲,甚至常常寻求志同道合的人对之加以批判。   当你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容易把这种事情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发生在你不认识的人身上,后来是你身边的人身上,到最后竟然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上!   你很愤怒,以至于都忘了问: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你以为“既然这件事发生过在别人身上,那就有同等的机会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有什么好奇怪的?正是这件事情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所以我们更加要发挥团结的力量,纠众对抗!”   你不知道的是:你错了!每一件事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机率都不一样。谁去注意它、谁去激活它,谁就去经验它!   这就是为什么,喜欢伸张正义的人会常常给自己惹麻烦。这是因为,本来这件事情是别人自己吸引回来的,他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可以的、不容许的,于是他打抱不平,参与控诉。   但是,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就把一些本来跟自己无关,并且自己不想要的经验,纳入了自己的磁场。你的注意是你的邀请,当你对一些事件高度关注,你就是邀请了那些事件来到你的身边,进入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实相!   一个是非观越强的人,批判性就越强。批判性越强,就越容易对很多别人的事情看不过眼。对别人越容易看不过眼,就越容易聚焦在自己不要的事件。越容易聚焦在自己不要的事件,就越容易吸引来自己不要的经验!   所以,如果你越鸡婆,你的磁场就越混乱。这件事情你看不过眼,于是你想一想;那件事情你又看不过眼,于是你又想一想。这样一路想下来,吸引定律使你的意念丛越想越大,于是其创造力也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别人身上不正义的事件,也成了你自己的经验!你还以为自己一早出来主持公道是对的,这下不就发生在自己的头上了吗?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你拷贝了别人的事件到你自己的磁场,你就是复制了别人的经验到你的实相!于是,别人的实相也成了你的实相,少数个案到社会现象,就是通过这个原理而得到扩散。   从吸引定律的角度来看,宇宙里没有受害者。因为施害者与受害者只有处在同一个频道,他们才有机会在某个时空点相遇,并且当时的场景与剧情都对“造案“有利,否则的话是无法成事的。   所以,只有当你放任别人创造他自己的经验,学着不再看不过眼,   你才能够全然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抽离,挪到你要的方面去。 放任别人就是放任自己。如果你无法放任别人做他自己要做,你却不让自己做的事,你就   无法放任自己自由地调走你对他的注意。当你无法放任自己将对他的注意力调离,你就会继续与这个人的这个部分达到共振和鸣。你不但会吸引这个人更常这样对你,你也会吸引到更多同频同质的事件找上你!   每一个人都创造他自己的实相,所以当你越能保持纯净的自私,闲事少管,你就越能够自在地创造来你要的实相。 你越能够放任,你就越少对抗;你越少对抗,你不要的就越快消   散。 你抗拒的将会对峙,你放任的将会消失。 你持续聚焦的都会持续扩大,你藐视不理的将会日渐萎缩。 放任别人做他自己,你才能够放任自己做你自己。 放任别人过他要过的生活,你才能够放任自己过你要过的生活。   创造的三个步骤   要把任何你的东西带入你的经验,只是涉及十分简单的创造的三   个步骤: 第一、你有求 第二、宇宙必应 第三、你要放任自流 当你一个愿望一升起,宇宙马上调动所有的资源去成全你,所以   你唯一要做的是:确保自己处在正确的接收状态。   产生新愿望是自然的,每当你活在不要的实相,你就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实相是什么。对比鲜明强烈的物质世界会不断激发你的新愿望,所以第一个步骤是不需要你费心就自行完成的。   第二个步骤不是你的工作,宇宙会替你照看一切满足这个愿望所需要用到的人事物,然后打点安排一个适当的时空点,让你的愿望得以实现。   只有第三个步骤才是你的工作,那就是调和自己的能量,闭合你目前所在和你所要去的境地之间的频差。你必须相信宇宙是站在你这边的,你才能够放手。   如果你不放手的话,宇宙又如何接手呢?宇宙是有求必应的,你要的都已经给你了。但是,给了的却没有收到,为什么?宇宙的回应是即时的,但是物质的显化却是延时的。   两面两念   凡事都有两面:你要的那一面,和你不要的另一面。凡想都有两念:让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和让你越想越不爽的另   一念。你会激活吸引哪一面,取决于你到底激活聚焦哪一念。当你持续激活聚焦让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穷可以转通,祸可以   转福;当你持续激活聚焦让你越想越不爽的那一念,通可以转穷,福可   以转祸。穷通祸福互相转化的条件即在此。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互相依存,互相   转化,就是这个意思。福,就是得到所要;祸,就是得到不要。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祸福是天定的、不确定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不可预知的,不可改变的。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默许创造者。他们的磁场里混杂着许许多多不调和一致的信愿,要的他们想,不要的他们也想,所以祸福交加,混杂难辨。   对于一个自主创造者来说,宇宙是没有意外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祸福由我不由天,因为宇宙的三大定律是写得十分简单直白的。   你以为祸福是随机显现,随机转化,无迹可循的吗?宇宙的三大本质说:一切的本质都是吸引定律在运动。祸福不是   随机产生,更不是随机转化的,否则就违反了宇宙的自然法则!   宇宙里是没有意外的,包括穷通祸福之事。   凡事都有两面,所以凡事你都有两种聚焦的可能和选择:聚焦在你要的还是聚焦在你不要的。   当你刚刚得到一样东西,你可以聚焦在拥有它之后人生会变得多么的好而感到喜悦,也可以聚焦在万一有一天失去它的话你的人生会多么的不快活、万一有人来抢夺怎么办、万一别人找你借怎么办   可见“得到所要”不保证喜悦,因为“失去所得”也是一个存在的可能性,如果聚焦其上的话,就算你得到也是不会很喜悦的,因为你时时刻刻担心着什么时候失去。   得到所要也有两面   1. 得到所要所带来的好处:可以享用的便利与喜悦   2. 得到所要所带来的坏处:得而复失的可能性和痛苦、已经得到      的跟还没有得到的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所得也有涯,未得也无涯)尚未到手也有两面:   1. 憧憬想象的喜悦   2. 何时来到的焦躁      凡事都有两面,凡想都有两念,所以当你正在坐牢,你可以聚焦在坐牢的郁闷,也可以聚焦在出狱的喜悦;也可以聚焦在这个课题以外,任何让你想了就觉得舒坦的事。   凡事都有两面,所以如何聚焦是一种内在的修炼!如果目前还不是你要的样子,你就要一直想你要的那一面直到把它想到成为止!   显化的速度   当你要往一个方向移动,在物质底层同时有两股力量作用到你的身上:阻力和助力   让你加速或走得更轻松的=助力   让你减缓或走得更吃力的=阻力   速度最大化来自于:助力最大化,阻力最小化   你显化造物的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微妙平衡,第一个就是你的意愿有多强烈(你有多想要),第二个就是你的信念有多和谐(你有多相信)。   当一样东西你很想要,能量就流动得比较快,于是你就会比较快地得到。当一样东西你觉得有很好,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并不是很在意的,能量就流动得比较慢,你就会比较慢得到。   当一样你要的东西,你毫不怀疑你会得到,你的阻力就很小,你就会很快得到。当一样你要的东西,你都很难相信自己会得到,阻力就很大,你就会花很长的时间才得到。   一般上来说,一样东西你越想要,你召唤的能量就越大,能量也因此流动得越快,你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就越强烈。你很想要,又很相信能够得到的东西,你想到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强烈的正面情绪;你很想要,却不相信相信自己能够得到的东西,你想到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强烈的负面情绪。所以,当一样东西,每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你就感觉到强烈的情绪,不管那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表示在你心目中,你很在乎,它很重要。   一样东西,如果它对你可有可无,你召唤的能量就比较小,流动的速度也比较慢,你产生的情绪反应就比较小。如果你相信你可以得到,那你想到它的时候只会产生轻微的正面情绪;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得到,那你想到它的时候也只会产生轻微的负面情绪。所以,当一样东西,每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你只是感觉到轻微的情绪,不管那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表示在你心目中,其实它并不是那么重要。   既然我们越想要的东西,能量流动得越快,照理来说,我们应该更快可以得到,但事实上常常不是这样,却是相反,那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越在意的东西,我们往往越容易违反创造定律和放任定律。   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不管你要还是不要。   放任定律说:要领受宇宙已经给你的东西,你必须与你所要的合一。   当一样东西你越在乎,你就越容易聚焦到反面去。比如说歌唱比赛,你平时唱歌都唱得很好,但是临场的时候,当你越想要赢,你就越容易想到输。   万一我忘词怎么办?万一我走音怎么办?万一我怯场怎么办?万一我赢不了怎么办?我辛辛苦苦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练习,日也练夜也练,所有的心血岂不是都白费了吗?我岂不是辜负了父母、师长、教练、领导、单位、国家对我的期望了吗?   当你越是这样想,你就想得越多。你开始聚焦到你不要的那一面,患得患失,你开始失去平常心,你的能量开始分裂,产生强烈对撞!   一样东西你越在乎,你就会越常想。但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自然法则,不了解吸引定律,不了解随想实相的奥秘,所以他们是一个默许创造者。他们越常想,他们就越容易想到反面去;他们越想到反面去,他们就吸引来越多的负面念头给他们想。结果,临场发挥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低于正常水平,越想赢的反而输了,从而铸成最大的遗憾!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平时的经验中,我们想过就没再想的,我们不是那么在乎的,往往来得很快。比如说,今天你看到同事在吃肯德基家乡鸡,于是你就想:“哇塞,好像很好吃的样子耶!我也想要吃一个!”就在那一个当下,你发出了“我要”的讯息给了宇宙。因为你有工作要忙,而且吃炸鸡并不是一件怎么了不起和怎么重要的事,所以你这样子在心里想了一下就没怎么再想了——没想它会实现还是不实现、没想它什么时候实现、没想它会在那个场合实现、没想它会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更没想它会经过哪一个人来实现。不就只是吃炸鸡而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自己想吃的话任何时候都可以去买一个!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所以吃炸鸡这件事对你来说是“有它很好”,而不是“没它不行”的事。于是你这个吃炸鸡的微弱愿望,其环绕的带阻念头是零,阻力因而也是零(因为一切的阻力都来自你的带阻念头)。出乎你意料的,你不怎么在意的这件事,可能在隔天就显化了!隔天你家人可能就不知怎的,打包了炸鸡薯条套餐给你吃。你心里也感到很纳闷:我好像没跟他们提起过什么,怎么他们会买这个?   当你的阻力极小,并且趋近于零的时候,即使你想要的意愿不怎么强烈,也会显化得很快。相反的,当你的阻力很大的时候,即使你很想要那个东西,并且想了很久,想了很多年,甚至想了大半辈子,它的显化看起来都是遥遥无期的。因为任何创造的完成,都来自两方面能量的平衡:你有多想要,同时你有多相信?或者说:你有多放任?   凡事都有两面,凡想都有两念,所以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持续在想你要的那一面,持续在想让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如此,你就是把阻力缩到最小,把引力放到最大!   你的阻力来自你的带阻念头   你的想法有两种,一种是关于你想要的,这个叫作意愿。   另一种是跟你想要的之“相关联想”,这个叫作信念。   意愿和信念都是想法,都是念头。但相对而言,意愿来自你活在这个鲜明强烈的对比的物质世界时,所引发的个人偏好。比如说,我看到迪斯尼乐园好好玩,我想要;我看到这最新型的手机很漂亮,我又想要。随着你的人生一路往前走,鲜明强烈的对比会激发你的兴趣,你会一直产生新的愿望,你会说“这个我要,那个我也要”。生命就是一个愿望不断被激发并升起的过程,而每一个愿望都向宇宙发出了讯息去召唤能量,而源头一如既往地遵守它对你的承诺:只要你有求,我就必应。当宇宙源能流经你的时候,你会感受到生命力的振奋,因为每一个愿望就是一个新的希望,每一个新的希望,只要你持续往你要的那一面去想,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来到你的身边,进入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实相。   但是基于同频共振同质相吸的关系,对于你要的东西,你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关联想”。所谓相关联想,就是一切跟这个想法有关系的、具有相关性的想法。想象你小的时候在玩肥皂泡,一个泡泡的旁边是什么?其他的泡泡。其他的泡泡旁边又是什么?又是其他的泡泡。念头、想法也是这样,没有任何的想法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想法都跟其他的想法挂钩、串连,念头与念头之间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共振性,吸引定律会把同频同质、共振和鸣的想法聚合到一起。   那剩下来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相关联想,到底其方   向跟你所要的想法一致,还是不一致,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带阻念头就是对抗愿望指向的念头   比如一位母亲可以搬动一辆汽车救出被压在底下的孩子,因为当时她连自己是否搬得动的念头都没有,她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救我孩子出来。如果当时她开始在做思考分析:这里汽车有多重?我的力气是否搬得动?从哪一个角度搬比较好?会不会闪到腰?那这些杂音就会把导致她的能量分裂,她就做不出奇迹的事。   为什么一切似乎都没多大改变?   我们对于一切东西,都会养成某种程度的成见。所谓成见就是:固定的见解、看法、想法和感觉。成就也是一种信念,习惯总是这样想。当我们习惯总是这样想,我们就不会毫无来由地改变我们的想法,除非我们遇到一些东西的启发,或者遭遇到人生的打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且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习惯是一种很顽固的东西,因为它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吸引定律。吸引定律总是给你更多同频同质的东西,所以当你把一种想法、说法、做法重复上好几次,吸引定律就会给这些想法、说法、做法带来更多同频同质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养成习惯。任何东西一旦养成习惯,它就逐渐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脱离了你意识觉察的范围,自强自足,并且重复养成自动化,不需要你意识下达指令,它都会自动重复如此。除非你有意识地想要改变它,否则这个自动化将会无限期自我延续下去。   当一个人在固定的环境呆久了,他的观感就会定型下来。当我们改变身处的环境,新环境往往有利于激发我们的思考重新去看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但是有些人会把它过去的习惯,毫不保留地带到任何的环境里头去,这些人就会成为传说中五十年不变的人。因为真正决定你的人生际遇的,其实不是你的外境,而是你的心境。当外境能够转换心境,心境就能够改变处境。但是,当外境无法转换心境(有些人选择了坚持),则即使你去到哪里都好,你总是会吸引回来相同的处境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陷进去。   物质层面存在时差   从你的意念聚焦创造,到物质实相的显化成形,你会察觉到一段时间上的延迟效应,这个现象叫作显化的时差。   显化的时差来自于:   1. 意念闪动的速度太快,所以一切东西与之比较,相对速度都比它来得低。所以看起来,感觉上,就是已经过了一段时间。   2. 意念造形,能量浇铸,物质填充   →即使能量能够做到马上浇铸,物质能够做到马上填充,意念却不能够马上摆脱原有的惯性动能。   换句话说,即使宇宙回应你的速度很快,马上有求必应,但是你要领受你的造物,你也必须调和你的信念与你的意愿合一,你才能够得到所要。   你要的东西宇宙已经给你,问题是你发出的讯号必须做到收发全等,换句话说你的振动频率必须跟得上你所要的东西的振动频率。   但问题是:信念是改变得很慢的,因为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属于渐进积累和逐步沉淀(草根性很强),有事实依据作见证,而且经过吸引定律的再三确认。所以,往往我们无法那么快的就把自己调和到完美的接收状态。   你需要多久才调和好自己的时间,正是你需要过多久才见到你的造物的时间!   你要的是愿望还是欲望?   每当你想到你要的东西,你是想到拥有的画面与感觉是怎样的,还是想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它的事实和感觉是怎样的?   愿望就是原来的心,你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本意。当你想起一样东西的时候,你想到的都是拥有的画面与感觉,那这个东西就是你的愿望,那这个东西必然会是你的,在未来的某一天来到你的身边,进入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实相。   欲望就是亏欠的空谷,你想要得到某样东西,但是你还没有得到之前的匮乏画面和空虚感觉。每当你想起你要的东西,你就很烦躁地察觉你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这个东西的到来,将会遥遥无期,很难得到。   愿望是有它很好,欲望是没它不行。   愿望是想到就会笑,欲望是想到笑不出来。   愿望是想到拥有它时感觉有多好,欲望是想到没有它时感觉有多糟。   有它很好,与没它不行,是两个十分相似而只有一线之差的概念,但是在频率上各处两极,天渊之别。   当你觉得有它很好,你的思绪很容易驰骋在拥有它的种种画面与感觉。你很容易想到更多的点子,生命怎样因它更美好,有些是实际的,有些是不实际的。但是不管实际还是不实际,你想到就会笑,因为感觉会很愉快。这个时候你跟你所要的是调和一致的。   当你觉得没它不行,你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负面情绪:紧张、恐惧、忧虑、无力。你脑海中会不断升起一幅又一幅的恐怖的画面,把没有它的局面越想越糟糕,有些是实际的,有些是不实际的。但是不管实际还是不实际,你想到感觉就很糟糕。这个时候你跟你所要的是不调和一致的。   除非你先找到拥有的感觉,否则你无法以这种感觉为坐标,有效地引导你后续的想法,与这个“所要”调和一致。换句话说,你就不知道自己当下的这个想法,其振动频率,是否跟你所要的东西的振动频率是对准的,是共振和鸣的。   当你常常聚焦在为什么你要,锁定在你想要的本意,这些念头的频率就是很纯净的。你会感觉到喜悦、明确、晴朗、肯定。你所要的就是愿望。   当你常常聚焦在你还没有得到、为什么还没有得到、什么时候才会得到、要怎样才会得到、我必须巴结哪位才能得到,这些念头的频率是很混乱的,你会感觉到忧虑、恐惧、模糊、混乱、不确定。这个时候你所要的就是欲望。   愿望是聚焦在你要的那一面,欲望是聚焦在你不要的那一面。   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放任定律说:你必须与你所要的合一才会得到。   所以,一切的愿望都注定会实现,一切的欲望都注定不会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宇宙虽然有求必应,但是你却不是有求必得。   而你的欲望转化成愿望所需要的时间,正是显化所需要的时间!   调和能量篇   情绪是你唯一可以信靠的导航,所以你一定要【以感带想】,也就是让感觉来引导想法。   在调和能量方面,你唯一的目标就是要做到【想到就会笑】。当你想到就会笑,那就表示你的第一联想是调和的、是喜悦的、是零阻力的、是没有频差的。   要调和能量,第一个就是要建立对自然法则的信心。而要建立对自然法则的信心,就必须找到观察的角度,并且亲身验证过后,你才会相信。当你积累的见证故事越来越多,并且找到连系意念和发生的角度,你对自然法则就越相信,你越相信阻力就越小,你阻力越小就更快地看到见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第二个就是要释放评比,保持纯私。   要保持单纯聚焦,就要保持纯然的自私,也就是没有匮乏的自私、没有排他的自私。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我只想我要的,其他的一概不想。   第三个就来到实作的阶段。你需要练习如何找到下一个感觉更好的想法,你需要学习区分哪一个想法感觉比较好,你需要学习分辨哪一些是频率差距太大的,会引起情绪反弹的想法。   本书附录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过程练习,叫作【好感金字塔】。要做好这个练习,你需要做到上述的三点。只要你常常做这个练习,并且在任何你想要改善的领域做这个练习,你的人生将会很快地有所改善。   调和能量必须遵循渐进法则。在这个以吸引定律为基础的宇宙,处在同样频率的东西都会被很强大的力量“粘”在一起,所以你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越级跳频】,也就是从一个频道直接跳到上几级的频道,这是不可能的!   正如学习过静坐的人的共同经验,你不可能第一次学习静坐就达到静心,你会思潮起伏,一念未平一念又起,这是因为之前积累下来的胡思乱想的惯性动能很强(也是吸引定律搞的鬼)。   所以,调和能量其实就是调和你的意念思想,让之前自我推翻的习惯,渐渐扭转,变成调和一致的习惯。将以前的【是也想不是也想】扭转成【只往要的想】、【只往爽的想】。   当你能够把你跟你所要的的相关联想,都练习到与你要的调和一致,而不是与你所要的自我推翻,你就成为了心想事成的魔法师!   每一种想法如果不是跟所要的调和一致,就是跟所要的背道而驰。调和一致的念头就是顺流,背道而驰的念头就是逆流。   顺流的感觉:轻松自在从容舒服喜悦愉快自然逆流的感觉:吃力多虑紧张不安担心不爽刻意   你要做的就是常常问自己:当下的这个念头是顺流的还是逆流的?   尝试培养自己对每一个念头的敏感度,这个念头感觉上如何?你并不需要看清楚这个念头的内容是在想什么,那太仔细了,而且念头闪动的速度太快了,没有必要。你只需要清楚知道这个念头感觉好还是不好?顺流的想法感觉都很好,逆流的感觉都不好。   还有就是,从今天开始停止合理化,停止为今天你所在的位置去解释。人们很喜欢去合理化他们的过去,为今天所在的位置辩解。但是当你这样做,你就不可避免地回到过去把以前的一些旧账激活。一些本来已经蛰伏的意念丛,不再活跃,不再有创造力的,现在又重新得到重生的机会,死灰复燃!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总是重复它们的过去,历史重演,死循环再现!   当你为自己辩解,为自己合理化,你就会把过去带到未来。当你重复述说当年,你就是把当年复制到来年。在这个随想实相的宇宙里,你想的什么只要聚焦得够久并且没有自我推翻,迟早都会实现。   客观复述其实就是主观重铸。随想实相因此道成肉身。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只要没有自我推翻都是具有创造力的真言,因为你说的将会不可避免的成真!   合理化只会把你拖慢,横向评比只会给你添乱。当下是你唯一可以着力的地方,所以要调和能量你还得回到当下去努力。你抗拒的将会对峙,你放任的将会消失,所以学着让自己融化,让自己软化,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越少用力,你反而越使得上力。   亲身验证了的你才会相信   与其老是怀疑自然法则真有其事,不如亲身验证个明白。   验证什么?   第一个要验证的就是验证随想实相:意念成为事实|意念成为物质|意念创造实相。   任何东西,在走完它之前反复,都会导致答案无解。走了一半回头的,就永远找不到真相。你总要走完它才知道指路人说的对不对。   所以如果你要检验吸引定律的真实性,你一定要跟着本书的指示做整套,不可以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都是无法找到真相的。   因为从你聚焦创造到显化成形这段过程中间有个时差,所以如果你在显化成形之前就改变你的意念,你就永远无法找到这个答案:意念是否真的能够成为物质?   你必须持续保有那种想法,直到显化的那一天,你才有可能从发生的事件回头检验。如果你因为造物迟迟不出现,你就开始产生怀疑,你就开始违反放任定律;你违反放任定律就得不到你要的东西,于是你就很可能作出“自然法则是骗人的”这种结论。   为了说明这种【保持调和的振动样式】直到显化的那一天这种态度的重要性,我这里就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假设你要从A 点移动到B 点,现在有人告诉你有一条你从来没有走过的路,现在你要检验这条路是否真的是一条可以让你从A 点移动到B 点的路。保持你的振动样式,直到显化的那一天,就是走完这条路。显化之前就改变你的想法开始怀疑,就叫做走半路。做了这个实验,走完了应该走的路,最后却还是没有得到你预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23:00 , Processed in 0.33909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