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46 编辑
(六)【历史人文】
徽商胡雪岩 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
绩溪徽商的兴起比徽州其它县要晚一些,当徽属各县之徽商日趋没落之际,绩溪徽商却方兴未艾。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明代中叶,绩溪徽商才兴起,到清末蔚成大观。绩溪徽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红顶巨商胡雪岩。胡雪岩生性机敏,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不攻近利,最终不仅发迹致富,成为活财神,还以资助清廷、输款筹饷,功在边陲。胡雪岩原本是纯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实为亦官亦商,这在我国商史中亦属罕见。
——徽墨名家胡开文。清代我国有四大制墨名家,绩溪汪近圣和胡开文就占了两家,尤以胡开文墨后来居上,成为文房四宝中徽墨的代表,胡开文墨业自1756年起至1956年,前后经历200年,成为国内京、津、沪等数十个城市、集从业人员上千人的大行业,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茶商胡炳衡。徽商胡炳衡祖孙四代,在江苏三泰地区开辟茶商贸易,历百余年商海沧桑,几经劫难与复兴,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爿,为绩溪茶业在三泰地区开创了一方天地。抗战以后,店业相继转营到上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1941年在绩溪县龙川村创办缫丝厂的徽商胡练九毕生致力于丝绸行业,是我省最早的缫丝企业创建人,是徽商中由商业贸易向工业生产的较早跨越者之一,这是我县徽商群体中工业萌芽的具体表现。解放初期,胡练九提出在重点地区栽桑养蚕,逐步普及全县,并建议县人民政府利用龙川缫丝厂的设备筹建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就是现在的安徽绩溪丝业公司前身,当时的苏联《真理报》曾予以采访报道。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就出自绩溪徽商世家,胡适能成为一代文豪、国际著名学者和新文化、新思想的领军人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集徽商文化、儒学精神和西方先进思想之大成,厚积薄发、推陈出新。胡适先生的家乡上庄村,是一个被人称作“小上海”的徽商故里,他与胡开文是本家,上海的茶叶店中有不少是上庄村人开办的,其中著名的“汪裕泰茶庄”就是当年胡适在上海经常的栖身之处,胡适的先祖19世纪初就在上海经营茶业,其父胡铁花“年十四,已如成人,每岁茶市,已能供奔走,助力作。”如果没有徽商大背景,就不能产生文化巨匠胡适。胡适的一生,与徽商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胡适大力提倡徽州人、绩溪人要努力做“徽骆驼”、“绩溪牛”。
除此之外,绩溪徽商中较为著名的还有创办安徽最早的电灯公司的吴兴周、南通土布商张静甫、石恒**店创始人石明谅,建德南北杂货商吴焕章,宣城“裕和隆”洪絍以及大批活跃在苏浙沪一带的绩溪徽厨等。直到解放前,绩溪旅外商人还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远远高于老徽州其它各县。绩溪徽商所经营的种类有茶、墨、菜、盐、钱、药、粮、油、酱、酒、肉、织、木、典当、土杂等十多种。据清末到建国初的不完全统计,绩溪商人在全国各地开办的各类商号在1200家以上,这充分说明,绩溪徽商在整个徽商走向没落时期,由于较能适应社会发展,故能在徽商没落时仍然能够落日溶金,争得徽商末日之辉煌。 (七)【感应事迹】
大孝所感 睹母生天 我的母亲在大陆去世,我在台湾,虽然远隔重洋,但我把出家功德回向给她,就亲眼看到我母亲升天,这是真真实实的事情,地点就在基隆大觉寺的七宝塔下面的地藏殿。
有一天晚上,我梦见我的母亲死在监牢里面,然后,她由监牢里走出来,拉着我,很凄惨地说:“孩子!赶快来救救我呀!” 我说:“好!您等等,我一定来救您。”身子一动,就醒来了。噩梦乍醒,坐在床上,我作此恶梦的时候,正在基隆大觉寺戒坛里,第二天一早,我就为我母亲立了一个超度往生的牌位。我拿了五十块钱连同牌位,请一位小沙弥帮忙送到功德堂去,然后我就去办我的职事,也不知道他们将我母亲的牌位供在什么地方。那天晚上,我又作梦,梦见把母亲从监牢里拉出来,我捉住母亲的手,从空中飞到台湾来。只记得在金门上空一步跨过台湾海峡,到了基隆大觉寺的上空,就降落在念佛堂的门口,然后把母亲送上楼去,请她坐在右上方的屋角那里,说:“你坐在这儿等著哦!我会来超度您的。”说完我就醒来了。
隔天,我因为在戒坛里担任书记师的职事,白天没有空过去看。到了傍晚时分,大家都在用药食,我过午没吃,就去念佛堂看看母亲的牌位安置在何处?到了那里一看,咦!正好就放在梦中的母亲所坐的地方。面对灵位,一时悲从中来,不禁泪如雨下。于是就为母亲诵了一卷《弥陀经》及二十一遍往生咒,至诚恳求佛力超荐她。
念完了走出来,内心很是闷闷不乐。抬头看到七宝塔,若在平时,我只拜拜就走了,那天却不同,从进门的地平线那一间观音殿起,我一见到观世音菩萨就拜,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请菩萨慈悲,超度我母亲吧!接著上去是普贤殿、文殊殿、释尊殿,我就一级一级地拜上去,祈请佛力超荐母亲,然后又一间间地拜下来,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祈请佛菩萨超度我母亲。
回到地平线的观音殿,本是想走出来的,刚好那时天色已黑了,忽然发现那边墙角下有光,原来地下有个洞,还有螺旋形楼梯,于是我就沿著一级一级地走下去,原来是个骨灰间,当中供奉地藏菩萨。
我一见到地藏菩萨,就想起菩萨以前在因地时候超度母亲的种种情形,于是我祈求地藏菩萨超度我母亲说:“不为别的,只因为‘一子出家,七祖升天’,这是佛陀说的,佛不妄语。今晚我请求地藏菩萨加持,希望我能亲眼见到我母亲升天,若不能亲见,宁可跪在这里不起来。”说过这些话,我就跪在地藏菩萨面前念召请咒,把母亲召请来。然后又念地藏菩萨灭罪真言,给她消业障。之后我恳求地藏王菩萨超度母亲,并恳求能让我亲眼看到母亲得度。说完,我就跪在那里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眼泪直流,边哭边念,不知道念了多久,我发觉地藏菩萨座下的水泥地上,升起一道清烟,起初还只是像香烟一般大,“咦!有烟,莫非是有感应了?”我心里这么想著,于是更加速的念:“地藏菩萨,地藏菩萨……”,那道清烟慢慢地往上升,冲破了底层的水泥屋顶,开了一个洞,一层一层地直升上去。经过第二层、第三层还是一样没有变化,到了第四层,这道烟就化成了莲花形状,到了第五层,莲花上面坐著一个人,竟然是母亲在家时候老太太的样子,到了第六层,母亲已经变成天人的模样了,到了第七层,更庄严了,宛如民间在拜的妈祖娘娘了,有凤冠霞披,手上拿了一个玉圭。转眼之间,莲花座已经升到塔尖了,在那儿打转。于是我向地藏菩萨祈求:“地藏菩萨,快!快!快!快给我消息,印证莲花座上那个人是我母亲。”刚说完,咦!莲花座上那个人忽然回过头来,喊了一声:“元哪!”(我的俗名)“妈!”我立即回答。她笑笑,欣然化为一道清烟,上升云霄,终于消失天际。
我回过头来望著地藏菩萨的法相,感激涕零地说:“地藏菩萨,谢谢您,将我的母亲超度升天了。”我终于亲眼看到我的母亲升天了,凭什么?就凭我出家。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出家,母亲还是不能升天呢?这就要你试问自己有没有犯戒呀?假如出了家,受戒犯戒,下地狱都有余,你没有把你父母一起拉下地狱已经算是好的了,还想要叨你出家福荫生天,这有可能吗?
如果出家,严持净戒,念佛修行,父母一定凭你的出家功德升天无疑的。古往今来,这种事迹很多,我把我自己亲身的经验告诉大家,并不是在吹嘘,只是为了证明佛陀的话没有虚妄。我是个凡夫,都可以凭借出家修行的功德,把母亲超荐升天了。也希望你们都能这么想,这么发愿:为了出家不能侍奉父母,今后要严持净戒、努力修道,以此出家修道功德回向给父母。如果真能这样,那比什么都好。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这才是真正的大报恩德啊! 地藏菩萨接引节妇生西 陈佩玉 先嫂张氏,讳寿亲,法名胜寿,福建晋江县人。生长善门,幼而聪慧,稍长读儒书,在家克尽孝悌,及笄,归江夏,为祐堂公长孙妇。结褵才四十九日,所天病逝,即誓守柏舟志。
姑久病,医药罔济,割股肉佐药,孝感所致,姑竟延寿三年,内外亲戚至今称赞。居家自夫弟妯娌诸侄乃至婢仆邻右,无不翕和仁爱,称其德性。
有以饥病乞助者,虽在造次病困中,亦悉力周恤照料之,未尝或失。而自奉淡薄,衣服饮食至为简朴。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当代大德弘一法师卓锡温陵,宏扬正法,嫂既夙钦道范,邀余同诣法师,受三皈依,遂持二六九月斋。
余亦以宿业故,未至夫家,所天已夭。入门十余年,晨夕与嫂相依,蒙嫂惠爱,如亲姊妹。不图嫂旧病乳癌,日甚且剧,辗转数月,竟于今年农历六月初二日戌时舍弃生西。后死残躯,从此独学无侣,呜呼伤已!
方嫂病剧时,即发心持长斋,放下一切,念佛求生西方。病愈亟,举家大小十余人,并延斋姑数众,日夜轮流,分班助念佛号不辍。嫂之胞兄振廷居士,又频来策劝,以此嫂正念益明。
弥留之际,九岁嗣孙承经,于众人丛中电灯照耀之下,瞿然惊呼,面色灰白,众急安慰,询问所以。乃谓于祖母座后,瞥见一佛相,身大逾门楣,首戴有角帽,身披百补衫,手执扃形拐,引祖母去。时厅中悬有地藏菩萨圣像,众始悉嫂盛德感得地藏菩萨大圣人来接,生西决定无疑。
嫂氏身历此等殊胜境界。一切殡葬诸事,悉依佛制办理。越五日在鹦山荼毗,未及两小时,悉已化尽,灵骨洁白坚固,装入瓷瓶,恰合分际。现暂寄清源山弥陀岩,将卜吉建塔纪念。余感念大嫂生平行业,虽简陋无文,辄纪其大略如此。
青眼于张女士,忝属姻末,素闻其福德庄严。女士舍报之翌晨,予随女士胞兄振廷亲家到府随喜念佛回向。又闻其孙承经见地藏圣像事,亟呼承经询问。一如众人所言,此童子年虽九岁,身颇长育,已入学校肄业有年,聪明黠慧,为一现代化童子,素不信佛法者。今忽然自说目见圣像,神情顿异,可知其为女士盛德所感,地藏菩萨方便应化无疑。正法垂秋,群伦业重障深,闻一佛名,一菩萨名,尚不可得,何况得见菩萨?不应听其淹没,谨赘数语于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