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1|回复: 1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心念与孝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52 编辑

        文王至孝,子孙贤昌   周文王姓姬名昌,当他做世子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   在清晨鸡啼的时候,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安。等宫里的小官回报安好以后,文王才面露喜色。正午和傍晚,又各再去向父亲请安一次。   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情,连走路都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原状。   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冷热。等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父亲:「您吃得怎样?」并且告诉掌厨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   那位掌厨的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   (评)周朝国运的绵长,为历代所不及。姬姓之后,百世昌隆,都是文王孝德所开启。然而,文王所行,只是晨昏定省的伦常,每个人都应当做的,也是人人所能够做的,所以是平庸的行为。大家都有父母,谁不愿自己的子孙贤慧昌盛,为什么不效法我们的先王呢?(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十二页)             继志述事,武王达孝   周武王姓姬名发,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文王是一位大圣人,又非常孝顺,武王就跟了他父亲的行为做着,很小心地不敢越。   有一回,文王生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亲,整天在父亲的身旁,连衣帽也不敢脱去。文王吃一碗饭,他才肯吃一碗饭;文王添吃一碗饭,他也再吃一碗饭。这样长达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   后来,文王死了,武王代父亲做了诸侯。这个时候,商朝的纣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个个都怨恨他。于是,武王就去讨伐纣王,得了天下。同弟弟周公旦(姓姬名旦,被封周公),继续了父亲的志愿,传述先人的事业。   他们服事死了的人,像服事活着的人一样地诚敬。服事亡故的人,像服事生存的人一样地有礼。后来,孔夫子很称赞他:「武王的孝顺行为是全天下的人都说孝顺的,所以叫做达孝。」   (评)李文耕说:「文王服事纣王,而武王吊伐商朝,表面看起来,似乎不是继续父母的志愿和传述先人的事业。然而,武王即位十三年,恪守臣职,固然是文王服事的志业,至于纣王恶行不改,已到天人共弃的地步。武王不得已除暴安良,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已将仁孝的道理发挥到至极处,可以无愧文王在天之灵了。」(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十三页)             母力衰退,儿心悲泣   汉朝的韩伯俞,是河南人。他生性非常孝顺,可是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   每当韩伯俞犯了小过错,他的母亲便用拐杖打他。但他总是跪下来接受惩罚,丝毫没有半点怨言。   有一天,韩伯俞的母亲又拿拐杖打他,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韩母很惊讶地问:「从前我打你的时候,你老是和颜悦色地接受,没有一次流着眼泪。今天打你,为什么哭了起来呢?」   韩伯俞说:「从前儿子做错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我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您打我时,力量减弱,不能使我觉得痛,我晓得母亲的精力衰退,恐怕将来的日子不多,所以便悲伤地哭出来!」   (评)李文耕说:子女的身体,因为父母的养育而日渐强壮。父母的力气,由于养育子女的劳累而日趋衰弱。况且,像白驹过隙的时光不断流逝,父母亲很快就老了,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能长到一百年吗?韩伯俞的「母亲的力不能使我觉得痛」这句伤心话,真叫人不忍读下去。(《古八德全书》第十九页)             遇害无怨,孝养无违   宋朝的张菊花七岁时就被后母暗地卖到范尚书的家中。后母骗着张菊花的父亲说:「我们的女儿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父亲听到女儿失踪的消息,哭得双眼都瞎了。   过了几年,张菊花和她的父亲,恰巧在金姓的家里碰见,父女两个人抱着痛哭一场。于是张菊花便辞别主人,跟着父亲回家。   父亲要把后母赶出去,张菊花说:「如果母亲不这么做,我便不能跨进富贵人家的家中,这样说来,她已经对我有大恩德了,又何必怨恨呢?况且我一回来,母亲就走了,我怎么会安心呢?」   父亲听张菊花这么说,只好作罢。   后来,父亲年纪老了,没有儿子,家境又更加穷困。父亲逝世后,张菊花侍奉后母非常孝顺。后母不能行动,张菊花背着她行走。等到后母死了,张菊花才到富人的家里做工。她是忠心、勤勉、和气、俭省,样样齐全的人。   张菊花为人帮佣时,谆谆勉励女仆们要尽责和勤劳,如果对方不采纳或加以辱骂,她便立刻道谢而且不再计较。遇到辛劳烦苦的事情,她总是以身作则。别人送她钱财、剪刀或衣服,她必一再推辞,不得已才接受。纵使一小块布料或木材,她都不敢随便丢弃。对于年幼的女仆,她常为她们梳头、化妆或缝纫,并且把她们当做自己亲生的女儿那样看待。她的德行真是不可胜数。(《古八德全书》第五十七页)             竭力孝亲,诵偈而逝   太和的杨黼辞别双亲到四川,想要拜访无际大师(无际大师即是唐朝的得道高僧希迁和尚)。   有一天,他遇一位老僧,老僧问:「施主!你要去那里呢?」   杨黼回答:「拜访无际大师!」   老僧说:「见无际大师不如见佛!」   杨黼又问:「佛在那里呢?」   老僧答:「你回家,看见披着棉被,把鞋子倒穿的那一位就是了!」   于是杨黼就回家乡。   有一天晚上,他返抵家门。母亲听到他扣门的声音,心中非常欢喜,等不及穿上衣衫和袜子,马上披着棉被,倒穿着鞋子走出来。   杨黼见到这种情景,心中颇有感悟。从此以后,他竭力孝养双亲。活到八十岁,诵念经偈而逝世。(《德育古监》第五页)             引咎自责,感化继姑   明朝吴子桂的妻子冯氏,家境虽然很穷,奉养公婆却非常勤快。   她的晚婆(继姑)张氏,常常辱骂她,可是冯氏依然很和气地听受骂声,丝毫没有怨恨。左邻右舍的妇女们为她打抱不平,要约伴来劝解她的婆婆,冯氏阻止她们,并且说:「婆婆之所以骂我,是因为我不能够顺着婆婆的意思,现在你们如果来劝解,那便表示婆婆有错,那我未免要犯了不孝的大罪名了!」   吴子桂有两个弟弟,已经都娶过亲了,他的婆婆也很虐待那两个媳妇,他们就生了上吊寻死的念头,冯氏委婉地劝导一番,才把他们寻死的念头打消,并且受了冯氏的感化,也格外谨守妇道。那位婆婆因此逐渐悔悟了。   那两位媳妇为了感谢冯氏再生的恩德,就把她当做母亲一样地看待。(《古八德全书》第五十五页)             善于劝谏,感化婆婆   明朝有一个童养媳(养媳妇),名叫兰姐。她十二岁时,看见婆婆和太婆(祖姑)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   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道:「婆婆和太婆发生口角,是给后人一个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有人把您当成讨厌的东西看待,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命的长短有一个定数,但愿婆婆也能像太婆那样地长寿享福!」   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深受感动,痛悟前非,而且开始孝顺起来。后来兰姐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位考中进士。   (评)兰姐只是一个十二岁的童养媳,却能深明大义,选择在夜深人静,不让人知道的时候,劝谏婆婆,而一边说一边哭泣,使婆婆竟然能自我反省,顿改过去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善于劝谏了。如果我们能学兰姐的善谏,则天下无不可化的婆婆,那里有不好的婆婆呢?(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十六页)             一念孝心,扭转定数   宋朝顾德谦的妻子张氏,平时很孝顺婆婆。   有一天夜晚,张氏梦见神人告诉她:「你前世污秽字纸,应当被天雷打死,可是后来生病死了,来不及用天雷打死,所以把这个处罚,改在今世,明天就是天雷打你的日子了!」   张氏醒来,半信半疑。   翌日早晨,果然雷声大响。张氏晓得这是定数,不可以挽回的。她祗恐怕惊吓到婆婆,所以就跑出门外,跪在桑树下面等死。   她忽然彷佛听到半空中有神人说:「这是一位孝顺的媳妇,应当加寿三十年!」   霎那间,雨停了,云也散了。张氏依然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中。   孝顺公婆,子孙显贵   唐朝有一位西道节度使,名叫崔。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纪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脱落了。崔的祖母唐夫人,每天先梳好头、洗好了手,就到堂前拜见婆婆,再上堂来给婆婆吃着自己的奶。所以长孙夫人虽然没有牙齿,不能够吃饭,可是好几年来,依旧是很康健。   有一天,长孙夫人忽然生起病来,全家老少都到她房里去探望她。她对大家说:「我没有东西可以报答媳妇的恩情,但愿子孙的媳妇,个个像我媳妇那样孝敬,我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博陵这地方姓崔的人做尚书、做州郡官的,就多达好几十位。论起天下做官的人家来,总要推尊崔家是首屈一指。(《古八德全书》第四十六页)
发表于 2012-7-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52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0:29 , Processed in 0.31298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