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7|回复: 2

[佛化生活] 5月29日龙泉日记:关于依师轨理的答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1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53 编辑

●5月29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六十七:
关于依师轨理的答疑
共修小组学习到《依师轨理》,把收集到的一些问题向贤甲法师请益,法师一一作了解答,原先的疑惑豁然开朗。 1、善知识对修道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善知识为一切功德依处? 答:《广论》上说一切功德都要靠善知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我们的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由宿世从佛法中师长那里闻法修习为因,今生又由世出世间一切老师为缘而得生起。也许我们今生学会某些技能,培养某种德行,不是从佛法中的师长那里学来的,但也一定要靠世间的老师,包括父母,他们也可以算是我们的善知识。以上是从缘的角度来看,佛法讲无限生命,今生能有智慧,它的因是曾经听经闻法、恭敬三宝、善知识等等,因此从因上讲同样要靠善知识。 第二,除宿世善根之外,今生要真正增长一德,损减一过,都要依靠师长。我们会觉得有一些好习惯的养成非常容易,一些优点仿佛天生就具备,这些是我们宿世的善根,过去世就具备这些品德(也需要靠善知识来启发)。而另一些习惯则不容易养成,说明我们过去世没有具备,这些要在今生具备,就一定要靠善知识的指导。 2、抉择何为依师:佛法中强调依师,又强调智慧,自己去觉悟,不依赖别人。依师和自学如何配合?如何防止依师变成依赖? 答:要明白依师是为修行成佛。自己有许多世间习气,特别是最初修行,往往错解经论,必须依靠善知识乃能了解,而后依教奉行,加倍努力。但最终是要获得善知识的慈悲与智慧,在对境时内心能如师长一样,面对自己相应的因缘去做利益众生之事业。如果画地为牢,不去主动思考,觉得自己的感悟、想法一定都是妄想,都不对,则反而自己限制了自己。自己的发心很重要,如果善知识讲的是大乘法,而听众是二乘作意,没有广大的心量,则属污器。依止善知识,一则自利,二则也是在建立教法,利益众生。 佛法修学的过程中,由佛菩萨的加持,经论的启发,会获得一些感悟,这是需要善知识印证的。然而并不是说善知识的境界就无法超越。佛自己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土,未说之法如大地土。能领纳到善知识的心法之体,面对不同的缘起,是有可能产生新的思路的。但这需依善知识审慎抉择,是一时的妄想还是真正有价值的想法?是否符合实际缘起?有没有什么过患?“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慎重地依师抉择后,可以发挥其价值。汉地的许多宗派都在原有经论上有新的发挥,这便是祖师通过研阅经典,有所证悟之后内心的流露。其实善知识都希望弟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善知识之相:当弟子条件不够的时候,无法看清善知识是否具备十德相,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否是善知识? 答:有大德曾说:善知识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1)视佛法重于世法;(2)视后世重于现世;(3)视他人重于自己。师父曾说,三种情况下确定是善知识:(1)大家都公认的明师;(2)由大家都公认的明师介绍不成名的老师;(3)是由你自己比较信任的明师去介绍另外一位明师。 4、善知识之相:不具备弟子相则无法评判师长是否具相,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为什么要先宣说“善知识之相”?我们弟子相都不圆满,学习“善知识之相”对我们的帮助何在? 答:如不知“善知识之相”,则无法看到善知识真正的功德,还会用世间的标准来看善知识的功德和过失。先知道善知识是什么样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下面的弟子的条件。当弟子相都不圆满,也能用上一部分,但切不可以这个标准来要求善知识,反而观过,应多从功德上去思维,十德相就是让我们更好地去看善知识的功德。 《广论》解释十德相的关键,是抉择什么样的善知识能具足圆满道之次第,渐次导入大乘佛道。故需“顺总佛教,调相续法”,而不光是某一方面的片面的功德。许多人仰慕神通或神奇感应等事迹,即为《广论》所破斥。举一个例子,一位法师打坐功夫很好,且自己摸索出一套针灸方法,在打坐时调理气血等,有很多信众供养。他想与师父一起办学,教人打坐。师父问他:“你打坐是为了什么?”这位法师想了半天答不上来。打坐只是修行的方法,如何将它汇归整个成佛之道,这是最关键的。《广论》的这个意趣换种语言表达,就是善知识要能撑持完整的教法,用师父的话来说,就是能“建立佛教修学体系”。把握了这个意趣,就不会偏到某个点上,能从佛教发展的大背景看一位善知识的功德及贡献。 5、听闻轨理和依师轨理的关系:这两者有很多类容相近的地方,如弟子相中“希求”一点可以含摄听闻轨理种的“思维闻法所有胜利”和“具六想”;正住可以含摄“断器三过”。如何理解这两个法类的关系和差异呢? 答:道次第是“四方道”,各法类本来就是相互含摄、共同增上的。听闻轨理侧重的是闻法的状态;依师轨理侧重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现实生活中对谁应用依师轨理:善知识有尊长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和外护善知识,本论中主要是指尊长善知识,有的地方兼指同行善知识。这两种善知识的德相之要求及亲近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我们身边的善知识是哪一类?在现实生活中与同行相处,应如何参照“亲近知识轨理?” 答:对于班导法师、上位法师,可以基本按照“亲近知识轨理”去做,遇到善知识的观点自己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多反省自己,体会善知识说话的角度。对同行也应多尊重,修信念恩、视师如佛等也可以去实践,当然同行可能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对师长应先想他是对的、我是错的,再慢慢去理解,对同行不必事事依从,但对法要很敏感,同行分享法义上的体会要努力去听,不要因为他的缺点就不去向他学习。择友的条件可依《论语》中,友直、友谅、友多闻来选择,师父在《依师闻法,精进学修》一文中有论述。 古人说:对父亲不犯颜,有问题不辩论;对君主可犯颜,可以直接劝谏;对于师长不犯颜,有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来。对同行平等讨论。不应对同行观过,起恶心,一则关系到以后和师长相处,二则本身造很大恶业。 有的人对上下位都处得很好,对同行处不好。其实可能对上是求赏识,对下是求恭敬,都是名利心,不是善心。 此外,依同行需以依僧团为基础。 7、弟子相:“正住”要求“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而“具慧”又要有抉择取舍的能力,这两者如何并行不悖? 答:两者本来相辅相成。如果不具慧,听不懂善知识讲的话,或者理解比较浅,则无法正住。依师、闻思无垢经论、净罪集资需相互配合,如果没有配合,则很难听懂善知识的话,“佛说三乘法,众生处处执”,产生很多误解和执著。那么怎么配合呢?需要经论和自己的修行体验来证成善知识所讲的话,理解话背后的深意和说话的因缘,这样就可以增长智慧。而不能反过来,以经论和善知识的话对立。 8、如何实践“视师如佛”的教授? 答:“视师如佛”不是说老师就是佛。正是因为老师有示现不圆满的地方,所以要提出“视师如佛”,向对佛一样敬重老师,提起同样的希求心。因为善知识是佛的一个代表,佛一定示现善知识来度化我们。如果一开始不能做到,可以先“视师是师”,从尊师重教开始,提起基本的恭敬心和希求心;而后拉近业缘,视师如父;到一定的程度,再做到视师如佛。 9、“孝子心”要“舍自自在”,但具体承担中有时需要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多缘起,我们比上位了解得更清楚,这时如何实践“孝子心”? 同第2问。 10有的人对佛法的信仰还没有完全建立,要他做到“视师如佛”“孝子心”,他会很排斥,怎么办? 答:不急于做到,要从了解三宝功德和世间基本的尊师重教开始。 11关于依师轨理,师父有哪些文章可以参阅? 答:法音杂志上曾发表《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怎样亲近善知识》《依师闻法,精进学修》等文章可以参阅。

本文转自上学下诚大和尚博客;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上学下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发表于 2012-5-3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5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5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4:36 , Processed in 0.36520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