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冯学成老师:《宝镜三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荎草是中药里边的五味籽,不知大家咀嚼过这种小草籽没有?酸的?不像,甜的?不像,麻的?不像,辣的?也不像,还有点咸,可以说是五味具足!金刚杵是韦驮菩萨手中的法器,有点像这个离卦,中间是实的,两头是虚的,中间是细,两头是大。这里用五味子、金刚杵来形容“重离六爻”实际上是讲曹洞宗的纲宗“偏正五位”。“偏正五位”在曹山洞山时变成君臣五位,王子五位等等,涉及到我们日常修行的一些功用和对我们的一些提示。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这个就是我们修行当中一定要明白的。以前,像这样的语句都是师父传徒弟,绝不让第二人听到的语句,一人单传,悄悄地说,现在大家看到这里一定要知晓其中的妙法啊。

再者,大家要知道行中道。以前有人问我:“冯老师什么是中道?”我问他:“你平时是开汽车还是蹬脚踏车?”他说我平时骑脚踏车。我再问,蹬脚踏车的时候,你是怎么行路的?他一时没有答出来。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是蹬脚踏车还是走路都要行中道。

按常规,一个行人如果走路太靠左就走到机动车道上了,很危险,太靠右又要撞到墙边上了,所以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向中行,给留够自己安全的空间。学法也是这样,要给自己留够空间。急不得,急了要出事,缓不得,缓了的话你追不上去。道教炼丹有用文火、武火的说法,这也是借用禅宗里的语言。

有时候该笑的时候笑一下,该松缓时候松缓一下,用孔子的话来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一张一弛,或急或缓、或左或右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你天天想要佛法,天天想天天是,比佛还佛,那么你就未必是佛了。以前有句话说,皇帝不谈权,老和尚不谈禅。这个道理大家很容易明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那当皇帝的还说什么权呢?老和尚不说禅,真正佛法不在说上,赵州老和尚曾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为什么?一个人陷入佛法中,跨不出来,活不出来,就成了教条主义,真正会佛法的人他不跟你说佛法,即心即佛,他的举手投足,举心动念全在法上,全在正道上。有的人一天到晚满口佛法,而看他的行为举止,是不是与佛法相应呢?未必是。

“正中妙挟”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牢居中道,同时要左右兼顾,上下兼顾。有的人功夫不到家,执着于一念不生,害怕起烦恼,总是盯着自己:我怎么又有烦恼了!如果这样的话就完了。不起烦恼的人,没有。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菩萨一样有烦恼。所以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千万别光看到“这个”,一定要在看“这个”时候,把“那个”也要看到。学理的时候要看到行,行的时候要看到理,这样才是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什么叫敲?棒喝是敲,画龙点睛是敲,一剂猛药下去是敲。唱是什么呢?唱是指平常的讲经说法,讲道理,循循善诱。提倡八正道、提倡修行、提倡念佛都是唱。唱是普及性的,是日常性的,是日用性的。敲,是特殊的手段,正如《道德经》所说:“以正治国以奇布兵”,“敲”可以喻为以奇用兵,而“唱”可以喻为“以正治国”。

我们看祖师大彻大悟的公案里,好多都是出其不意而来的。“棒喝”——当你有准备了,“棒喝”就没作用了。它往往都是措不及防,迅雷不及掩耳的那一下。云门祖师所用的截断众流的方法,只有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况下,才能截断你的分别思维,使你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这就是敲。但是只敲不唱,没有平时的功行,没有平常的积累,敲能起作用吗?在社会上随便遇到一个人,哪怕他是大学里的知识分子,一见面你就“喝”他一句,那人家肯定会说:“这人经神病!”所以“喝”一定是要面对那些参禅的,用功的人。

“敲唱双举,通宗通途。”大家都知道这里的“宗”是指禅宗,天台、华严、唯识、中观都是教。我们的学修的根本目的,最根本、最终的道理即是宗。“通途”这里的“途”是指次第、方法。比如我们要到灵山去,出发之前肯定要买一张导游图或是找一个导游,如果没有这张地图或是没有人带路我们就会迷路。而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老佛爷,也需要有张地图、看清路线,有人带路。

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地的指路标,汉传佛教的天台止观、华严的法界观,禅宗的各种教法等等都是方法。我们不能只讲目的不讲手段、方法。一个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很难成才。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方法,循循善诱,如此才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修佛法亦是如此,要明确目的,亦要有正确的、恰当的方法。

“通宗通途,挟带挟路”。我们平常起心动念的时候,参禅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挟带挟路”。大家都知道进入考场,挟带是违反纪律的。现代人“挟带”的技术很高明,考试答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发过来,也发现过传纸条、抄答案作弊的。有一年,发现几十个学生同时挟带作弊,全部取消他们的考试资格吗?不行,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这也叫“挟带挟路”,大开方便法门。

但是下来以后要三令五申,认真学啊,以后不能再丢丑了。学修佛法是出家人的本份事,既然进入佛学院,所学所得都是自己的衣食饭碗,平常为什么不用功?为什么要用这方式来应付考试呢?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僧人,优秀的法师,以后当家当主持都得从现在开始用功啊!无论做什么自己一方面要有勇猛精进的干劲儿,另一方面还要有点优哉游哉的心态。但天天优哉游哉懒惰成性,也不行。“挟带挟路”是用功的方法,在教和学上都很管用的。“挟带”也是曹洞宗重要的回互。

回互这个提法还不是曹洞宗的发明,六祖在《坛经》里面就已经有三十六处回互。其实中观里边讲的也是回互,只不过禅宗把这个理上的东西变成行上的东西,叫知行合一,修和行不二,这样才是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

我们在修行之中应大得其乐,不要盲修瞎练,修得自己很清苦,身如枯木,心如死灰,那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形象。真正修行人的形象应该是人天之师,人天之师要有龙象之姿,给人一种生龙活虎的气象。有的师父,修行修得如枯木死灰一样,当然这样还是不错,但要把生机焕发出来就更好。这就是曹洞宗里边的“挟带挟路”,回互中有这么一个深妙的作用。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实际上这几句是对回互反复的强调。从“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到“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能途,挟带挟路。”都是讲“错然则吉”。错然则吉,《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错卦,每一卦都有综卦 。“错综”是《易经》里的一个重要方法。

像现在讲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与统一讲矛盾,我们讲对待,讲不二,因为有个二才有不二之说 。如果二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讲不二?所以我们所看到万法都是在“错然”之中啊!有成功、有失败、有道法、有魔法、有错有综,有生有死,一切都是在相对应的关系之中运行。我们举心动念,也是一个能,一个所,一个能知,一个所知。如果有什么东西是完全正确的,百分之百正确的,那也可以说它是百分之百的妖怪了。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得妙:“完名美节,不应全贪”——好的名声不要全用在自己身上,分些与人,大家欢喜嘛!“辱行污名,不应全推”——错误缺点也别全扔了,分些归己,可以韬光可以养德,这也是错然则吉。全部的光明与完全的阴暗是一样的。一本书黑字白底分明,翻开之后我们才会看得清楚明白。

说话是这样,有恶语才有美言;走路是这样,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必然在后;时间也是这样,有过去,有未来,一切都在“错然”之中。所以我们在修行时候,一定要善于观照,正、反、前、后、上、下、得、失、利、害要善于分析这些。然后才是“错然则吉”。你不要只站在一面,站在一面不是好事,你总是站在正确的那一面不是好事,总是站在错误一面也不是好事。要有差别,两头蹦,这样才真正地生机无穷,吃亏长智。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真正是这样,没有烦恼的说智慧是谈不出什么的。

有些人在社会中混了几十年,经验丰富,饱经沧桑,慢慢融入道中,会有更深的体悟。以前在佛学院里有人问什么是大般若?我说学历史,看看中国历史、读读世界历史,世事变幻无常这是真正的般若。只看《大般若经》不能有真正的感觉,要从理论到实践,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能感觉出很深很深的法味。

“不可犯忤”,很多的人不知道错然要回互,老是要走到一边,尽在一个边上转,这不是好事。所以洞山祖师在《宝镜三昧》里反复强调“错然”,要回互,而且要大家“不可犯忤”。那么这个之后,我们的真如佛性是怎么样的呢?是什么样的风光呢?下边就说“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你说我们的真如是迷吗?它不是迷,它很清醒;是悟吗?它也并不以悟自居。前几年在佛学院上课,我都在讲这个事——迷悟与真如无关。迷和悟是我们心里边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感觉。这个字我认识,那个字我不认识,这个道理我懂,那个道理我不懂。这个道理我懂,真如不会因为你懂而增加一点了;这个道理我不懂,真如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一点点。

因为懂和不懂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是我们能知和所知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一定的因缘,我们可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这个属知识范畴,它是缘生缘起的,是真如自身的显现的几个波浪而已,不是真如自身,可以说它跟真如没有什么关系。你说没有什么关系吧,但这一切又都在真如的掌管之中。那真如是怎么回事?它是“天真而妙”。看见一个天真活泼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他特可爱。

什么是天真?老天爷赋予我们的真性,本自具足,不假外缘。天作之真,没有人为的成份。庄子《马蹄》里边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牛鼻子上本来没有绳,人给它打了个洞,它就被人牵着走了;马背上本来没有鞍,人给它安了个鞍,它就被人骑在马背上了,这都是人为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为的东西。人们想吃到纯天然的食品都很难了。农药加多了,化肥用多了对身体有害无益,还是纯天然的好。人也是这样,人性本然,都是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本来就是很天真很纯洁的。

说禅道禅,大家都说达摩祖师的禅法直指心性,是名顿教。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包括二祖三祖,特别是四祖道信,他们的很多开示都是顿渐不二的。其禅法有次第,有规矩,有顿有渐。成就大事,圆满菩提,应该是这样的。

以前也有人问我,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关系。我回答说:祖师禅是如来禅的组成部分,是如来禅的最高阶段,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整个金字塔都是如来禅,而塔尖是祖师禅。离开了如来禅没有祖师禅。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来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激发出祖师禅。如果一个有志于学修的人,遇到了好的善知识,他就可以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在任何一个环节,在修行的次第之中提持向上,直趋祖师禅。

直趋祖师禅,也就是进入顿门特殊的修行方法,这就是“参”。但是参的过程之中,有的参一年两年,有的参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这个实际上是一个修为的积累过程,而这个积累仍然是渐修的过程。我们进佛学院,从初级班、本科班直到研究生班,都是一个渐修的过程。

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是有心人,有心追求开悟,那么就应该时时处处把我们的心向上提起来,与祖师禅相应,用虚云老和尚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勇猛心长远心。如果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马马虎虎的,没有连贯性,意念都飘忽不定,没有一往无前的精神,那么你想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

因为明心见性是百炼成钢后结出的果,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连参的状态都未进入,哪儿会有“悟”这个果呢?所以必须勇猛精进,长持不懈,念念如是,直至完全进入了参的状态。真正进入参的状态,这就是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功夫落堂”。

在“功夫落堂”的基础上,时节因缘一到,也许是善知识的提持,也许是听见鸡鸣狗叫、吵架、打架等等,都可以引发自己的悟境。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五灯会元》,可以看到很多祖师的大悟公案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因声而开悟,有的是通过鼻嗅而开悟的,有很多是被棒喝之后开悟。每个人开悟的方式,开悟的因缘不尽相同,但是明心见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佛性只有一个,“这个”没有什么区别,千说万说都归“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国土众生皆永感佛恩师恩父母恩,永报佛恩师恩父母恩,永不失感恩报恩之心,永不失菩提心。依止佛陀教诲,心合至善,解行合一,行践普贤菩萨十大愿望,饮水思源,知恩报恩!

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离七难,无有任何疾苦;愿一切法界国土,皆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安乐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修甚深般若,发大菩提心,住如来法身圆觉大寂灭海。

一切功德皆回向法界,一切功德皆回向念佛禅,皆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回向如来法身圆觉大寂灭海。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7:46 , Processed in 0.34615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