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81|回复: 3

[大德开示]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校定本) 隋 智者大师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7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恶莫作。众善举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夫泥洹真法。人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即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两轮。鸟之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愚狂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此而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因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旨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具缘第一。呵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行第五。正修行第六。善根发第七。觉知魔事第八。治病患第九。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禅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行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具缘第一
云何名缘。所谓行者欲修止观。必须具足五缘。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
第一、夫欲修止观。必须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此丘。应持净戒。云何名持戒清净相。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大比丘及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得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有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虽有垢腻。若能洗净。染亦可着。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若依小乘教门。则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故经云。佛法之中有二种健儿。一者、性自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忏悔。必须具足十法。何等为十。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佛。十者、观罪性无生。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浴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华。投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二三七日至七七日。或一月至三月。乃至经于年岁。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相方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影。因是渐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生。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从是以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洗净。犹可染着。
复次。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别依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便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定三昧自然现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今明衣法。有三种。
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二者、如迦叶等。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外之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次食法有四种。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药蔬菜。随得资身。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名圣种。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四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净(青)目女说。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结净食。有此等食。名食缘具足。如若无此等缘。则心不安。于道有妨。
第三、闲居静处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此有三处。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绝人之处。
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
三者、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闲居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中有四意。
一、息生活缘务。不作有为事业。
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识。断绝人事往还。
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
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种。
一者、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
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勤发。不相扰乱。
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略明五缘具足。
呵欲第二
所言呵欲者。即是呵责五欲也。夫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呵责。五欲者。即是世间色声香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之。是名呵欲。
一、呵色欲者。
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即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染故。身入敌国。独在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色过罪。如摩呵衍中广说。
二、呵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颂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佰仙人。雪山中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三、呵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花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四、呵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于命终后。即生酪中。受于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五、呵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独角仙人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项。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问曰。云何呵五欲。
答曰。呵欲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无厌。恶心转剧。如火益薪。其炎转炽。五欲无益。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须臾。是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此后世受无量苦。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为五欲奴仆。坐此弊欲。堕有三途。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当急远之。如禅经中偈说。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间。
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盘。
如诸佛所说。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是名行头陀。
             弃盖第三
所言弃盖者。谓弃五盖也。一、贪欲盖。二、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
第一、弃贪欲盖者。前说外五尘中生五欲。今约内意根生欲。所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
复次。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如除欲盖偈说。
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第二、弃恚盖者。是失诸佛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恼故生故生恨。恨故生怨。怨故欲加报恼彼。恚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稳。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则安稳。杀则无忧。
为毒之根。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除灭之。令人清净。
第三、弃睡眠盖者。内心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肢节。委卧睡熟。名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佛诸菩萨。呵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识。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覆。若覆心重。当用禅镇。禅杖等却之。
第四、弃掉悔盖者。掉有三种。一、身掉。二、口掉。三、心掉。
身掉者。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
口掉者。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俗言语等。
心掉者。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掉之为法。破出家心。如人摄心。犹不得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无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悔者。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若有两种悔。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则是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掉悔盖。令心清净。无有覆盖。
第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有手。无能所取。
复次。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谓三种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师。三者、疑法。
一、 疑自者。作如是念。我诸根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作此自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去之。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此事彼论具明。
三、疑法者。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疑义偈说。
如人在歧道。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恶中之弊恶。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盘。
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当随妙善法。
譬如观歧道。利好者应逐。
复次。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问曰。不善法尘无量无边。何故但弃五法。
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第一贪欲盖。即贪毒。第二恚盖。即毒。第三睡眠及疑。此二盖即是疑毒。是故具有三毒。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必弃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恶贼中。得自免济。安稳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云尘雾。罗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亦复如是。
调和第四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调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气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软。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着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第一、调食者。
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复次。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闲处。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第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故。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心则散乱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恬。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着。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埤齐。若欲全结跏。更将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得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安之。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先应挺动其体。并诸肢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相对。勿曲勿耸。初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仰。平面正住。
次当开口。吐去胸中秽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悉放随气而出。出尽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举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然后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搔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第四、初入禅调息法者。调息凡有四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虽复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为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
复次。坐时有风喘气等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所障碍。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而言之。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第五、初入定调心者。凡有二义:一者、调伏乱念。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则定住。此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问曰。心亦得有宽急相不。
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气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游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行人当于一坐。随时长短。十二时中。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而今此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低仰不俱。觉已随正。每令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或不调。不调相者。具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复次。一坐时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第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息从百脉随意布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臂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掌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持身热汗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故。
是名善入住出。 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欲去而欲住。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方便行第五

云何名方便行。所谓行于五法。五法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一、欲者。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二、精进者。坚持禁戒。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熟。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如佛告阿难。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
三、念者。念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巧慧者。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长与苦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复次行者修止观时。善用如下所明。五番修止观意。安心得所。因是必入法门。故名巧慧。
五、一心者。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抉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异。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于此。
正修行第六     
......
善根发相第七......觉知魔事第八......治病患第九......证果第十......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翻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如是皆约修止观二心辨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誓愿实行者。须除三障、五盖等。如若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全文太长,论坛又不许添加网址链接,喜欢的朋友可以 百度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校定本)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珍贵,介绍给大家。

发表于 2012-3-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好的文章,随喜楼主,论坛以前应该有发布过。可以搜索一下。
顶礼智者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8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恶莫作。众善举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8 02:24 , Processed in 0.15568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