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伴恩师 见证正觉 佛商禅修班一期学员 王方慧专访
简介:王方慧,山东淄博周村人,1965年出生,企业总经理。2001年与仁炟法师结缘,十年间跟随仁炟法师修行建寺,伴恩师左右,为正觉寺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王方慧师兄讲到:进了寺院,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要管别人,管好自己,好好修行,念佛;不要去参与那些是非,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自己是凡夫,应该这样修行,像师父那样,像祖师们那样修行。 □ 记者 妙森 ■ 王方慧居士 与师结缘,共同建寺 □:您认识师父是哪一年? ■:说起认识师父学佛的因缘,我先讲讲自己与佛的因缘。很小的时候,我外婆信佛,我母 亲也信佛,当时,看到他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很好奇,就问:念阿弥陀佛有什么 好处吗?老人就说:念阿弥陀佛能升天呢?问:升天干嘛?“升天有好车子坐,有牛车,羊车,鹿车”… …。现在想想老人说的“牛车,鹿车,羊车”可能就是《妙法莲华经》上的三乘。另外与小时候家庭的启蒙教育有关系,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吃亏是福”。当时不了解,吃亏就是吃亏,怎么是福呢?现在想想,吃亏是福,是修忍辱。 在见师父之前也去探访过一些寺院。34岁左右的时候,我经常感叹人生无常,人总会要死的。34岁,生命基本上过了一半了,我经常夜里走到阳台上去望着星空,想自己从哪里来,将来死了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也就是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问题,那时候想来想去不得其要。1999年去了一趟苏州的寒山寺,一进寺门也没什么感觉,当我看到那些寮房楼的时候,看到那些僧人的时候,让我恍然大悟----自己的落脚点应该在佛教,在寺院。当时是旅游团组团去的,自己在那个小寺院里逛来逛去,忘了时间,导游找了我两个小时才从寺院把我找出来,这是学佛的因缘。回来,又接触了《大佛顶首楞严经》,一看到这本经书,看了一夜,特别听到“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浑身的毛孔都竖起来了。自此以后,因缘成熟,心就在佛教了。2001年师父行脚至周村,与师父结缘。第一次看见师父,就感到是一个久违的亲人。师父很慈悲,持戒很严,法相很威严,让人望而生敬,接触以后,师徒缘分一直到现在,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那时候筹建处还在山下边,租的一个民房,在那里边做筹建处。师父刚来的时候实际上也不是在筹建处住,是在一个叫李家窑的地方住,在孝妇河的河边上,租了一个很简陋的民房,一进门也就有两三个平方,住了一段时间,因为要搞建筑就不让住了。最后博山当地的居士给师父找了个地方,找了山下面的民房,做筹建处,在那里做一些建寺院的准备工作。 □:寺庙开始奠基是哪一年?
■:正觉寺奠基是2002年的10月21日,奠基的时候是一片荒山,当时勘察寺院地基的时候,是一个山峪。不单纯是荒山,是在山峪上建寺,开山填峪。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咱们的师父真的是“开山师祖”,是名副其实的“开山师祖”。 □:据说,刚开始建寺院的时候,师父身边的居士不多,建寺也很艰难,是这样吗? ■:建寺之初,人单力薄,没有钱,人手又少。当时的佛教也不像现在这样兴盛,好像刚刚有兴盛的趋势。人们对佛教还没有更多的认识。山东是一个佛教欠发达的地区。当时师父来山东的时候,出家人不超过一百个。当时建寺院确实不容易,缺钱,缺人,缺物资,还有很多障碍,开山劈岭,一分钱一分钱的攒,师父生活非常艰苦,吃饭也很艰苦,有时候去菜市场捡一些人家丢弃的菜叶,买一点豆腐,回来炖菜凑合,就算是一餐午斋。艰苦的时候,障碍很多,除了物资上的匮乏,也有人事上的障碍。一步一步的克服,师父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非常敬佩,道心坚固,一般人比不上,师父意志力很坚强,不建好寺院誓不罢休。 □:2001年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了,这十年整个正觉寺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吗? ■:现在的正觉寺与初期相比,确实有了很大变化。可是我认为离我们正觉寺的完全建成,有一段距离,只是初具规模,有了一定的建筑群,后面的工作还很多,量也很大,还需要全体正觉寺人的齐心合力,继续努力,把我们正觉寺早日圆满地建成。建一所寺院,度无量众。师父常说:千年寺院,一辈一辈的度很多人。《妙法莲华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进入寺院,种下一颗金刚种子,一颗成佛的种子。所以说,建一个寺院非常重要,将来能度无量众生,建寺院的目的是在这里,为了建寺安僧,度众生。 □:师父这么多年,经历下来,有的人不理解,说师父是傻子,当地人方言叫“朝巴”,这些年来,师父建寺要抽血,抄血经,包括2005年朝礼五台山,一路走来,吃尽了苦头,您怎么看待师父的这种苦行 ? ■:当地人有句土话,叫朝巴子,意思是说这个人憨憨的,没心眼,憨直的意思,既有褒义,也有某种意义上的贬义的意思。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自古圣贤多磨难,磨难不是坏事情,可以坚固自己的道心,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大修行人都是很有胸怀的,憨憨的样子,就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都是忍耐,吃苦,从来不计较,我们的师父也是这样,所以说,我认为师父是真正的修行人。 □: 听师父说这些年建寺院,寺院的工程上,您都投入了很大精力甚至财力,也可以说是大 功德主,对寺院建设这块,包括你做这些工作,做这些功德,你有什么想法?
■:对于这些事情,我认为什么也没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能为寺院做一点点的事情,为佛教做一点点的事情,对其他人对社会做一点点的事情,作为修行人来说,应该把它忘掉,不要贪着这些功德,实际上没有功德,没做什么事情,这都是随缘做的,应该是这样理解。 □:2003年到2005年那时候,刚开始建寺,好像观音殿建好以后,师父就开始带领大家做一些法会了,那个时候的法会,你有没有参加过,大概是个什么样子?那个时候法会有其他的出家法师吗,还是你们带着大家在修行? ■:因为建寺之初,人单力薄,东西也少,寺院我去的比较多,几乎经常跑那里,法会我都去,晚上回家比较晚。那时候人少,跟着师父的人也少,师父那时候已经60多岁了,所以说,需要身边有人。慢慢收的徒弟多了,我还是去。但相对来说,去寺院比以前去的次数少。可是有事情,师父叫我去做,我还是会尽心尽力的做好。 建寺之初也有法师,最初的时候,还有两个比丘尼,也有修行人去挂单。师父的建寺初衷就是:建寺安僧。只要你是严守戒律的出家人,师父都是很慈悲地接纳。当然,不严守戒律师父是不允许的,那时候的法会一般还是按照佛教的例会举行,包括诸佛菩萨的圣诞,成道日,出家日,虽然人少,人少也继续开。建寺初期,包括早课,有时候两三个人,一个人的时候,师父也上早课,一会敲木鱼,一会敲引擎,只要师父在寺里,早课都是这样的。 助恩师朝山 感建寺艰难 □:2005年朝礼五台山时候您有没有参与过 ? ■:2005年朝山我参与了,包括送师父。当时师父回寺庙处理完事情,我还要把他送到石家庄那个地方。师父的一些行程安排,我也都参与了,但没有跟着他老人家朝拜。这次朝礼九华山,因禅修班这个因缘跟着他老人家朝拜了两天,第一天磕头883个,次日磕头633个,感觉很好。拜山确实消业障,对于自己修行很好,同时也能体会一段苦修的感受,我想,对于修行的道路应该有个提升。 □:这次朝礼九华山,或五台山,你每次都是一个经历者和见证人,你觉得这两次朝山有何不同? ■:这一次朝山对师父来讲困难更大。他老人家2005年朝礼五台山,六年以后再朝礼九华山,2005年师父60多岁,现在已经70岁了,身体上障碍比较大一些。虽然他朝礼五台山的时候,身体已经有疾病了,主要是腿疾。2002年的时候,有一个寺院开光,他老人家去参加,在那个时候受了伤,受伤以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治疗。因为建寺比较忙,什么事他都要亲自去做,事无巨细,包括这个建寺工程,他都要亲自去检查。这个砖垒的灰少了,他都要去扒出来,重新垒!对于质量,师父要求很严格。所以说,腿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和修复,造成现在腿这个情况。拜几天就要休息,调整一下,很痛苦的,虽然这样,师父还坚持向前拜,很不容易。 这个禅修班很好,这是师父度众的一种方式。禅修班的学员,都是在家庭事业有一点成就的人。学一点佛法,虽然时间短,但是我认为意义很重大,可以通过禅修班,对佛教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包括我们跟师父朝山,可以通过朝山,锻炼一下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道心,对于今后的修行大有益处。 □:记得《祈愿》上讲的那个为了两三千块钱的钢材款的事情,师父给人家跪下了,您看到过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能否跟我们讲一讲? ■: 师父给人磕头的事,好几次了。当时建寺初期,经常遇到困难。作为一个出家人怎么办呢?也不能过多地解释,人家又不听,不相信,欠了人家的钱,要还给人家,可是拿什么还呢?包括工程款,几千块钱,师父没有办法了,就给人家磕头,表示诚意:“这个钱我一定会还你的”。我们在家“跪天,跪地,跪父母”,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轻易给人下跪的,何况是受了大戒的比丘呢!但是没办法了,师父给他们磕头。渐渐的对方也看出来了,哪怕有点办法没有愿意给人磕头的,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给人家磕头。通过这一点,也能看出师父的内心,有些事是很困难的,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建寺之初很难。 □:师父现在很少说困难,尤其是身体上的困难,很少提起这些事。 ■:师父平常很开朗,表面上没有什么病,身体很好,他自己的病痛他自己知道,修行人都是这样,面对身体上的疾病,自己直下承担下来。在信众面前很好的,身体没有毛病,这也是一个修行的方式,方法吧。 □:您觉得跟师父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耳闻目染,言传身教,师父手把手的教,包括怎样打坐,怎样调息,怎样念佛,甚至佛珠怎么掐,师父都亲自教。还有接送人的礼仪,怎么顶礼,问讯等等。不管是出世间法,还是世间法,师父都亲自去教,重在细节。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确实是这样。师父的一言一行,都给了我很大启发,在修行的道路上,感悟到很多东西,确实很难得。所以说,受益很深,不可说不可说。 □:您自己也是做企业的,学佛以后,对你和你的企业有何改变呢? ■: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对名,对利,应该正确看待,我们学佛不是为了求名,求利,求官做到多大,求钱赚得多少,没有用的,对生死没有用的。你官再大,免不了生死的;你钱再多,也免不了生死的,带不走的,只有你的业障会带走。所以说,学佛不是为了求名,求利,学佛是为了了生死,知道自己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进了寺院,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要管别人,管好自己,好好修行,念佛;不要去参与那些是非,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自己是凡夫,应该这样修行,像师父那样,像祖师们那样修行。 朝山路上的“拾荒者” 作者: 惜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拾荒者.jpg

看到这张照片,您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位威风凛凛转业军人,是一位曾经在商海中推波逐浪的老板,是一位放下太多的事情潜心和仁炟法师朝山的义工,而且还是朝山义工组组长,他,俨然就是一位拾荒者。正是这位“拾荒者”,在师父朝山的路上,在恩师的指导下,带领朝山义工在朝山沿途为山东省博山正觉寺打出了响亮的招牌——人家这帮朝山的,素质太高了,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啊!
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朝山小组在师父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下,一路走来,播撒佛种、展现阳光、分享收获、洗涤心灵。每次去看望仁炟法师,无论在朝山路上还是在宿营地里,他们都会首先把环境搞好,就算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垃圾遍布,他们也会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用吉生师兄的话说就是:“走到哪里都要留个好印象,师父是一个修行很高的人,不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去批评我们,他自己又那么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我们就要自觉地做好各项事情,让师父满意。”
这次我去朝山路上看望仁炟法师,恰巧宿营地驻扎在一个废弃的厂房里,长时间无人打扫,杂草丛生、塑料袋满天飞。虽然提供宿营地的朱居士也经过一番打扫,可还是显得有些凌乱。吉生师兄在朝山之余,带领朝山小组把整个院落打扫了个一干二净,让禅修班学员们尽可能的能够有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博得了学员的好评。
在朝山路上,每次吃过早餐,吉生师兄都会拿一个塑料袋捡拾周围的垃圾,跟香的信众,见到此景也主动和他一起捡垃圾。当吃完早餐,把剩余的饭菜装到车上时,吃饭的现场几乎不留任何痕迹。他说:“作为山东省博山正觉寺的义工,我们就应该走到哪里,都要做到最好,实在做不到那是例外。我放弃家庭生活和生意,前来和师父朝山,是我人生中最难忘也是最珍惜的事情,虽然从直观上我少赚了好多钱,也多吃了很多苦,但从长远处看,这份收获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师父的言行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想等我陪师父朝完山,再回去做事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大的飞跃”。
在我和他们一起朝山回来的路上,他们还捡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头,打算放在师父朝山的节点做标记,以免天黑不好找节点。我笑着对他们说,这石头以后也是宝贝啊,见证了师父朝山的每一段路。以后朝山结束了,要当文物收藏起来啊。
在随师朝山的过程中,朝山小组的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场难得的人生的体验,每个人脸上都显现出一种平静而祥和的气息,跟朝山最初我去看望仁炟法师时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也许他们自己不会发现,但心中的那份感觉相信一定会很清楚:和明师在一起,自己也会越来越有感悟的,期待和他们分享!
朝山小组,祝福您们吉祥如意,感恩你们对仁炟法师的一路护持,等待着你们修行的新进步!
图片:用做节点标记的“宝石”
甘 露 扮 雪 入 院 来 -----记2011年第一场雪
文:妙燕 我时常的站在观音殿的门口,看寺里以及周边山上的景色。入冬以来,寒气更浓,虽入寒冬,但这几日却一直是丝丝细雨,土地已被浸透,路面已显泥泞,温度开始下降,让人越发感到寒冬之威力了。
不知不觉夜幕渐渐降临,忽的感觉似有白色的雪花从天空飘落。定睛一看,那薄如纸屑的雪花与细雨为伴,飘飘洒洒地落到了地上,瞬间即化,不留一点痕迹,真是甘露化雪入院来呀!密雨仍在下着,雪花还是慢慢地飘着,正觉寺安静地立在夜色之中。过罢晚斋,我随大家一同回寮房楼取暖。不会儿的,一阵紧密的鼓声响了起来,正觉寺每晚的共修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始了。当我从寮房楼走出来,到门口时!哇!方才还是溶化雪花的雨已不见了踪影,那空中飘扬的也不再是薄如纸屑的雪花,而是满天的飞雪呀!在灯光的影射下,感觉整个天空中尽是不计其数的飞雪;刚才还是泥泞的地面早已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看,那雪花在夜幕中尽情地飞扬着,飞到我们的头发上,头发便湿了;飞到我们的脸上,脸便凉了一下;飞到我们的衣服上,衣服变成了白色;飞到树上或亭阁上,那便是银装素裹吧……
第二天早上,不到4点我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准备去观音殿上香。走出寮房,我不由惊叹一声,啊!地面似铺上了一块白色的地毯,泥泞的影子一点也找不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每走一步都能听见“嘎吱嘎吱 嘎吱……” 的声音,雪的深度将要没过我的脚踝了,好大的雪呀!再仔细一看,雪地上已经有了一行脚印,我想这肯定是早上打板的出家师留下的脚印啦,不由随喜赞叹!
过罢早斋,天还未亮。从寺院的广场上,传来大家用铁锹铲雪的声音。渐渐的,加入扫雪队伍的人陆续增加,有出家师,有寺院常住。大家在妙继和妙兵师兄的带领下,将各个殿宇门前的雪都淸扫了出来,又在广场上清扫了几条小路,使道路畅通无阻。虽是在寒冷的冬天,可是大家却无寒意,干的是热火朝天,个个的脸上还红扑扑的。我想大家的身心已溶入到这场瑞雪所带来的喜悦当中了吧。
午斋过后,阳光乍现,照得雪地里亮亮的。我站在观音殿门口静心欣赏着周边的美丽雪景。中午的寺院有时是很清净的,这种淸净曾经让一位信众想来这里出家。今天又是一个清净的中午。抬头望去,般若楼上,小亭子上都有白雪点缀着,墙面上的彩绘,在黄蓝相间间,点缀上雪的白,格外的庄严;往前看,大雄宝殿的玉柱上也挂着一层薄薄的雪;再往远处看,地藏殿楼阁顶上也铺着一层雪呢;往左边看是药师七佛殿,哦!那“福、慧” 两个红色大字在白雪的映衬下甚是醒目;走下观音殿的台阶,面南而立,便看见了正觉寺巍巍屹立的宝塔,每一层塔阁都覆盖着一层白雪,似有能工巧匠在宝塔上又精心地装饰了一番;再看寮房楼,瓦顶已被白雪覆盖;往远处看,早已枝叶凋落的枝丫,这会却被白雪一层一层装扮出来了,现出了另一番景致,树上的雪挂形状各异,个个是玲珑剔透;还有那山脉,连绵起伏,那曾是棱角分明的山脉在白雪的勾画下显得圆润了许多;放眼望去,只得见白雪铺遍。
下午时,小路上的雪基本化尽了。晚课结束,冬日的黄昏来的早,我打扫完观音殿关上殿门。抬头望去,黄昏的雪景庄严肃穆,红柱、黄墙、白雪、黄昏都被笼罩在一种庄严殊胜的氛围内,虽然它们看似静止,但在其中又给人多少的启发呢?
不禁做打油诗一首,送给世间人!也愿恩师在朝山路上安康!
甘露扮白雪, 落入人世间; 瑞雪兆丰年, 行善保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