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9|回复: 6

[大德开示] 净慧法师:安住当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住当下 (转)

作者: 净慧法师   来自:《禅》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智慧多一点,觉照多一点;也就是要练习怎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修行不选择地方,不论在家出家,是男是女,是年纪轻的还是年纪老的,都可以修,也都必须修。修行更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什么年龄,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到处都可以修。何处青山不道场?办公室是道场,家庭是道场,工厂是道场,坐在汽车上是道场,坐在飞机上也是道场,在马路上行走,还是道场。不用选择时间和地点,到处都可以修行。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念不能照顾好,修行就无处落实。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当下的,生命不在过去,不在未来,生命就在我们当下这一瞬间。我们的这一期生命可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但是,即使是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岁,也是由许多的生命点所构成,这许多的生命点也还是由无数个当下所构成。所以,当下就是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我们如果能够抓住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让它清楚明白,清醒觉照,修行就有了落脚点。修行的一个诀窍,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根本下手处就是要安住当下。能够安住当下,觉照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是清醒的、清楚的,我们的生命就开始觉悟了,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从无边的烦恼中慢慢地解脱出来。
  
各位不妨在听我讲话的时候,就把你的思维、你的整个生命都集中在我的每一个语音上,不作第二念,慢慢地感受一下,看我们当下这一念清楚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糊涂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最容易体会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方法。生命就在这一瞬间,我们要全神贯注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当下,清楚地觉知我在想什么,清楚地觉知我的生命此时此地活动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在用功的过程中,不要想昨天的事。昨天就是过去,过去并不在昨天,也不在前一个小时,过去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个流程的前一片刻;未来不是明天,也不是后一念,它是生命流程这一点的下一个点,这一刹那的下一个刹那。我们能够把生命的活动观察到如此微细的时候,安住当下,才真正能够成为我们修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所谓安住当下,就是要让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此时此地。《金刚经》上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过去的这一念心像做梦一样,烟消云散;未来的这一念心,它还没有来到,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现在的这一念心,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样,当生即灭。三心都不可捉摸,但是,我们就要在这个不可捉摸、心无所著的这个状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安住当下,一念不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用功夫的境界。
  
在《坛经》的第一品当中,六祖大师讲到他从黄梅得到衣钵以后,沿着赣粤从北到南的一条通道,一步一步地走回广东去。当时,五祖座下的人得知五祖的衣钵,被岭南一个砍柴的人得去了,很多人的心中都忿忿不平。其中,有一位惠明上座,未出家以前是一个四品的将军,人长得五大三粗的,非常有力气。他听到这个消息,就伙同大家一起上路,要追赶惠能,夺回衣钵。究竟当时有多少人去追赶惠能?应该不只一个、两个、十个八个,因为当时五祖座下聚集千人,想要夺回衣钵的,至少也有一百人或者几十人。这些人同时上路,因为惠明上座身体健壮,又有武功,最先到达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大庾岭头。当六祖惠能看到惠明上座已经追赶到身边,便坦然地将衣钵置于岭上的一块石头上,自己就在旁边结跏而坐。惠明上座见到衣钵,便喜出望外,马上就要将其拿走。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重量应该不会超过五斤的衣钵,在那个时候却是如同大地一样的沉重。惠明上座提掇不动,就在这样的一个现实面前,他的内心当下觉悟了,明白了佛祖的衣钵并非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得到的,便立刻放下了想要抢夺衣钵的念头,并向惠能顶礼悔过。然后说,我非为衣钵而来,我乃为法而来 。此时,六祖惠能大师就向惠明上座说,你既为法而来,此刻就要摒息诸缘,一念不生。并进一步地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听到六祖的开示,当下顿悟。他悟出了什么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思维不是在想善的,就是在想恶的,不是在想菩萨,就是在想罗汉,或者就是在想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的思想一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这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分别,都不是安住在当下,只有让我们的心回到当下,回到生命的原点,这个时候,你才能桶底脱落,才知道原来就是如此。
  
所以说,修行最根本的法门,就是要安住当下。安住在当下,实际上就是一念不生,因为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分别、执著,全然放下,连放下的这一念心也放下了,你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捆住我们呢?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欢喜或者不欢喜呢?欢喜不对,不欢喜也不对,因为一切事物的真相既不是欢喜的相,也不是不欢喜的相,既不是清净的相,也不是不清净的相。所谓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非相者,非善相,非恶相,非喜相,非怒相,不是干净的,也不是邋遢的,不是人,也不是魔,把一切的分别都排除了,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就是如如不动。“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我们在禅堂里用功夫,就是要把所有的相扫除干净,这个过程就是我在禅堂门口写的那副对联,首先是要“专注一心不乱”,专注到一心不乱了,那就是彻底地、全然地安住当下了,然后才可以有高度地觉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者,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色、受、想、行、识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没有一个要素能够独立存在,它们互相依存,一旦分离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不但五蕴分离的时候我们的生命结束了,即使是五蕴相聚,它也是其性本空的。 只有把我们这个生命彻底地看破了,也就是看空了,方可彻底放下。放下了,就可以得到自在,那就是“度一切苦厄”了。所以,我们要学习“照见五蕴皆空”,能空就能放下,能空就能安住当下,能空就能断烦恼、开智慧。不过,真正在用功的过程中,不要有断烦恼的心,也不要有开智慧的心,一切无所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要功夫到了,一切都不求而自得。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在真际禅林作“如何亲近善知识”佛法讲座(转)

据真际禅林报道:2006年12月24日,冬日的真际禅林如沐春风,来自柏林禅寺和虚云禅林的众多法师以及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的佛教信众、禅文化爱好者近600人,怀着虔诚恭敬之心云集真际禅林,聆听净慧法师开示。

日前净慧法师从深圳弘法寺传戒归来,不辞劳顿,应大众的请求应机说法,作了题为“如何亲近善知识”的佛法讲座。

首先,净慧法师讲了善知识的定义、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以及如何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接着,结合大家日常的工作、学习和修行,讲了天台智者大师所著《小止观》中修习止观的三种善知识——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

尔后讲了佛在《华严经》中讲到的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就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不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对这十种善知识一一作了精辟的开示。

讲到“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时,净慧法师说,本公长老(本焕法师)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菩提心,这个心量多么广大,做到这两句话,其他的一切都不必求,心地无私天地宽,私心就是生死,没有私心了,当下就了生死。

讲到“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不厌倦善知识”时,净慧法师说,善知识要教导我们在一切劫、尽未来际行菩萨道,永无休止地做一件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是到极乐世界,而是以智慧心、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萨道、修菩萨行,还要做到心无厌倦。

接着,净慧法师讲了《四分律》中的“善友七事”作为善知识的条件,即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

净慧法师说,这七件事虽然没有讲菩提心,但每件事都是菩提心的表现。

这“善友七事”,都是从要求自我出发的,要求自己是发心,要求别人是索取。

最后,净慧法师讲了选择善知识的重要性,不要小看亲近善知识、交善友,要从立志高远的角度看待亲近善知识。希望大家都要从“善友七事”、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出发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成为他人信得过的善知识,同时也能结交善知识,成就我们的学习、工作和修行。

净慧法师的开示对日常的学习、工作和修行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大众听闻后欢喜踊跃,同时菩提心也得到了增长。

讲座结束后,真际禅林向大众赠送了该山柏林禅寺2007年日历贺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佛诞普说 (转)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专家、各位同学: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世尊诞生纪念日。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人类在2630年前诞生了一位智者、一位觉者、一位见到宇宙人生究竟真理的哲人、一位众苦永灭万德周圆的大觉世尊。从此,人类点燃了照破黑暗的智慧之灯,开辟了通向光明、通向和平、通向生命的觉醒和生命的升华之路,我们人类从此有了医治生命缺陷的无上医王,这是我们人类的福音,这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航向。
   
佛陀的教法,历久弥新;佛教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十年前的此时此刻,我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普光明殿,面对前往参加佛诞庆典的各界数千群众,讲了佛教的八大特色。十年来,在不同场合我曾经数次提到过这些观点。今天因缘难得,有来自六祖故乡的莘莘学子,也有来自各地爱好佛法的善知识,所以不揣陋劣,重温旧话,聊作供养。
   
佛教就其广义的概念来说,大体上应该有以下八大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教主人格的庄严性
   
佛,首先是人不是神,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人。这种觉悟包括自觉、觉他、觉满三义。
   

自觉:佛陀自身没有迷惑了,是一位大彻大悟,众苦永灭的人。
   

觉他:佛陀在自觉的基础上,以自身为榜样,宣示自身觉悟的经验和方法,帮助那些希望求觉悟、证解脱的人。
   

觉满:自觉觉他、自悟悟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修行圆满究竟,没有盲点,没有误区,方可称为三觉圆满。
   

佛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觉圆满方可三德具足。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以三德为本,三德以三身为依。佛以具三德、成三身、圆三觉,故有种种殊胜的身心特征。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种力量、十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德性和特质,无不显示佛陀人格的庄严崇高。
   
第二个特色是:教义体系的完整性
   
佛陀以所证真理之甚深广大智慧,开示一乘、二乘、三乘、五乘教法,随众生因缘和根机,各得受用。佛法具有普世精神,像春风和雨露,普度一切众生。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是由历史形成的三大语系佛教所延展,完整地继承了佛陀出世解脱的品格和入世度生的精神,充分显示了佛教义理的完备圆满。
   
第三个特色是:教团组织的稳定性
   
佛教的教团是由信奉佛法、修学佛道的四众弟子或七众弟子所组成。教团肩负着传承教法、发展信徒、维护教义的纯洁,并契理契机地阐扬佛陀教义的使命,使之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发扬光大。教团的组织形式和使命,历时2500多年,稳定完善,形成佛教的一大特色。教团稳定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应该归功于教法的完善和教制的严肃。这是佛法的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此有所忽视。
   
第四个特色是:教化目标的利他性
   
佛陀的教化、佛教的传播,唯一的目标是利益众生。《法华经》说:释尊在此世界修成觉者,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使迷惑的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何为佛之知见呢?佛之知见就是觉悟真理的大智慧。众生之所以有苦难,就是因为缺乏智慧,不明真理。帮助众生开智慧、明真理、证菩提,是佛教教化的崇高目标。佛教没有教团自身的利益,唯一的使命是高扬佛陀彻底的利他精神。
   
第五个特色是:终极关怀的圆满性
   
终极关怀即是佛教所强调的生命解脱或生命净化。终极关怀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避免的问题。一切宗教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佛教自然也不例外。
   
佛教有一句名言:“关闭三途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就是讲的终极关怀问题。佛教以觉悟成佛为目标,回答了终极关怀问题。觉悟成佛的目标具有普世精神、平等精神,没有种族之分,没有地域之限,没有不同文明之隔,没有贫富贵贱之别。人人有分,个个能成,平等平等,一体同归。
   
第六个特色是:佛与众生的平等性
   
唐朝六祖惠能初到黄梅拜见五祖弘忍時,有一句名言:“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普通人的身体与和尚的身体有别,佛性岂有差别。”佛与众生只有迷悟的区别,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念悟,众生就是佛;一念迷,佛即是众生。众生与佛一体无别,平等平等。众生与佛平等的理念如同暗夜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千千万万苦难灵魂提升人格、开发智慧的道路。这是信念的导向,这是力量的源泉。
   
第七个特色是: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佛陀的心量有如虚空,含容万物,包容一切。所谓“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寥寥16个字,正是对佛陀博大心怀的描述。佛教对其他文化都能尊重包容、和平共处。佛教传到中国,同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和谐共存,并且相互激扬、相互吸纳、尊重包容,使佛教在中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文化思想特色的中国佛教,创造了外来宗教传播、外来文化传播既本土化又不失其原质的成功范例,为人类宗教文化在和谐的氛围中传播垂范千古。
   
第八个特色是:不同时空的适应性
   
佛教流传至今2500多年的历史和佛教在世界各地发展的现状证明:佛教教义的圆满性和圆融性具有不可摧毁的生命力。“历诸百世而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句中国古典名言,正可用来形容佛教在不同时空中契理契机地普度众生的无量功德。佛教不会受到时空环境的局限,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佛教契理契机的弘扬,关键还是在人。没有人,没有高素质的弘法人才,佛教的发展没有后劲,佛教济世度生的作用会受到极大的制约。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有危机感。佛教在今天的中国、在今天的世界,生存发展的空间大小,拥有的信徒资源多少,事在人为,时不我待。
   
在纪念佛陀诞生的这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时刻,十年前的旧话重温,愿与现前大众共同分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希望各位记住孔圣人的这句名言。
   
祝在坐诸位六时吉祥,福慧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净慧:当代佛门一高僧 (转)

襁褓之中入佛门,中兴柏林寺,创办“生活禅夏令营”……他走过一段奇特人生之路,他的大愿无尽,成就将无尽。
  
提起净慧大师,当代中国佛教界几乎无人不晓。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法音》杂志主编和柏林禅寺住持等许多头衔,还因为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对佛教事业的改革创新。
  

1934年的一个冬日,一个婴儿被抱进了湖北黄冈县的汪集仙姑庙。哇哇的哭声打破了山门的寂静,当家的海善尼师从来人手中接过婴儿仔细审视,发觉这孩子虽面色焦黄四肢细瘦,但深陷在前额下的两只眼睛却很有生气,她的脸上不由地露出了几分欣喜。一直侍立在旁的孩子的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襁褓中的婴儿,就是今天的净慧。因为家贫,他一岁零五个月便被父母送进庙里,未满一岁半就在佛门氛围中耳濡目染,这段经历堪称奇闻。
  

汪集仙姑庙是乡下小庙,管庙的海善、仁德二尼师原来也是穷人,心地非常善良。她们给孩子起名为“如意”,盼望万事如意。春去秋来,小如意渐渐长大了。庙里做法事,他在外面听,早晚烧香也能去帮个忙。15岁时,如意离开汪集仙姑庙,到武昌普渡寺受沙弥戒,得名“净慧”,开始了正规的寺院生活。
  

1951年初,听说虚云老和尚驻锡的广东云门山大觉寺要开坛授比丘戒,净慧兴奋不已。虚老是近代禅门巨匠,年已过百,能在他门下为徒受戒该是多么荣幸啊!怀着无限憧憬,十八岁的净慧不远千里前去投奔。
  

虚云老和尚并没有马上答应净慧授戒之事,而是给了他一把锄头、六斤花生种籽和一亩荒地,让他先去干活儿。经过一段时间,虚老看他是个好苗子,才答应他在云门寺受比丘戒。一年后,净慧成为虚云法嗣,虚老为他起名“妙宗”。 虚老教导他:“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作一有用人物,首要立志高尚。盖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在虚老的着意栽培下,净慧先后担任了侍者、副寺、监院等职。
  

1956年9月,中国佛教学院在北京成立,虚老鼓励净慧报考,使他成为第一批学僧。净慧没有辜负虚老的苦心,学业精进,才与日长,普通班毕业后又继续向上,成为佛学院第一批研究生。正当净慧埋头学业之时,传来了虚云老和尚甩袖西归的消息,净慧大恸。痛悼之余,他开始着手整理虚云法汇。1962年,《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一书编辑完成,没想到,这本装潢并不精美的油印小册子给他带来了无穷灾难。1963年9月,净慧被打成“右派”,被强迫劳动改造15年,直到1979年才落实政策,重返佛教队伍。
  

1987年10月,担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和《法音》主编的净慧,陪同“中日友好临黄协会”第七次访华团,参拜河北赵州柏林禅寺祖师古塔,万万没有想到这座有1700年历史的禅门古刹,除了残破的祖师塔和二十几株古柏外,竟然没有一座殿堂,没有一尊佛像。祖庭废杞至此,净慧
作为宗门之后,不禁流下眼泪,吟出了“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 待何人”的感伤诗句,决心要为复兴祖庭而努力。
  

历史给了他契机。第二年,河北省佛协成立,净慧被推举为会长。同年,省政府批准柏林禅寺作为宗教场所开放,交省佛协管理并筹资修复。筹集资金,并非易事,但凭着对佛教的坚定信念,净慧沿门托钵、十方化缘,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台湾,到美国、法国、泰国、新加坡、日本,行程上万里,终于感动各方善信和施主,经过十年辛苦,重建起一座崭新的柏林寺。如今的柏林禅寺,占地80亩,由山门起前后共有五重殿宇,建筑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规模之巨冠华北之首。佛教发展到今天,已有2000多年历史,很多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特别是在如何扩大僧伽队伍、宣传普及佛法上,迫切需要改革。早在佛学院学习期间,净慧就已关注这个问题,建议实行由“信徒、门徒、宗徒、宗师、长老”五个阶次组成的修学持戒制度。在担任《法音》主编期间,他有机会了解世界佛教发展的新情况,想改革佛教的心情更加迫切。到柏林寺后,根据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之说,结合平易朴实的赵州禅,他提出了“生活禅”。从1993年起,净慧在柏林寺创办“生活禅夏令营”,此后每年一次,敞开佛门,接纳学子。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的青年人,在寺院里集中住一段时间,学习佛教礼仪,参加寺院生活,学唱佛教歌曲,聆听导师开示,并进行坐禅、出坡、云水行脚、柏林夜话等多种活动,提高广大营员对佛教的认识,使之对佛教产生景仰之心与参与之心,收到了良好效果,每次夏令营后都有很多营员求授三皈五戒。“生活禅夏令营”冲破了寺院的传统习惯,开始时曾引起非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得到海内外佛教界越来越多的赞同,参加的营员越来越多,文化层次也越来越高。
  

“大悲无尽、大愿无尽、大行无尽、大力无尽、成就无尽。”这是深圳弘法寺方丈、90高龄的本焕老法师祝贺净慧升座柏林寺方丈时的贺词,这也正是净慧的真实写照。

(本内容查字典原文地址:http://www.chazidian.com/mingren29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 (转)

作者: 净慧法师   来自:凤凰佛教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种苦难。这些苦难有的是来自道路险阻,有的是来自自然界的恶劣气候,也有的是来自人为的土匪抢劫,总而言之,困难重重。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些困难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在玄奘法师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曾经到过四川,那里有个空惠寺。他在那里遇到一位有病的法师。这位有病的法师知道玄奘法师发愿西行取经,赞叹不已。这个有病的法师来自印度,他熟悉到印度的路程,便告诉玄奘法师,此土到天竺有十万里程,不但要翻山越岭,还有种种人为的障碍,凭个人的力量要想克服取经路上的诸多困难,极其不容易。接着就把从东土到天竺,路途上所要经过的种种艰难险阻向玄奘法师描述了一次。
  
描述完了,又对玄奘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玄奘法师闻听此言,非常的欢喜,当天夜里就请那位有病的法师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当时是通过口授,而且是用梵语口授,玄奘法师学会了,接受了这个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第二天早上,玄奘法师再去找那位有病的法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何往。玄奘法师对此心领神会,觉得这个病僧决非等闲之辈。
  
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种种厄难,有时候甚至有丧生失命的危险,玄奘法师就修持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个心要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一本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他就将此经持诵四十九遍,每每都能化险为夷,都有非常大的感应。就这样,玄奘法师在遭遇种种困难的情形下,凭借着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加持,平安地抵达了印度。
  
玄奘法师当时到达的,是印度一个叫做摩竭陀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佛教大学,古代的佛教大学就是一座大的寺院,叫做那烂陀寺。那里住了几千个出家人,有几百位有修、有证、有学的大德高僧,其中就有玄奘法师从学的戒贤法师。戒贤法师是古印度修证最到位,学问最渊博的一位法师。当时他年高七百岁,在玄奘法师没有到印度以前的一两年,就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人世。而后弥勒菩萨就托梦告诉他:你暂时还不能走,大唐有一位求法的青年法师,聪明绝顶,智慧超群,要来天竺学习佛法。请你为他传授《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就按照弥勒菩萨的嘱托,继续留在人间,他要把法传给玄奘法师。
  
就在玄奘法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他与那位病僧不期而遇。那位病僧看见玄奘法师求法的愿望得以满足,就满心欢喜地祝贺他,并告诉他:我们昔日大唐一会,今天又在这里重逢。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是观世音菩萨一路加持,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一路加持,才使得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的弘誓大愿得以实现。这件事记载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当中,这篇序为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所写,不是别人口耳相传,不是道听途说,是窥基法师亲自从师父那里听来,然后把它记下来,写在这篇序言当中。
  
这一部经,本来已经在《藏经》当中失传。在一百多年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许多南北朝、唐人的写经,其中就有这部经典。这是一篇非常稀有难得的文字。
  
这里有三件事,应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一件事就是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这是一件续佛慧命、弘扬大法、震撼古今的大事,他完全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佛法的传播,为了续佛慧命,所以能够感得观世音菩萨显灵,亲自授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说明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这件事的重要和伟大。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情就是持诵《心经》的感应,的确是不可思议。玄奘法师作为一个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的三藏法师,他的修持就是以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为常课,时时忆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第三,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为了帮助所有众生,为大众奉献自己身躯血肉的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一个病僧,为玄奘法师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也是对玄奘法师的一种考验。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传授这样重要的法门,你是否能够真心诚意地信受奉行。玄奘法师是过来人,只要是佛法,不管是由什么样形象的人说出来,那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都一定要信受奉行,相信它是真实不虚。
  
再就是这篇文字的可靠性。这个信息是由玄奘法师的嫡传弟子窥基法师记录在《心经》序言上,而且在敦煌石窟里保存了上千年的时间,其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学习了《心经》,就要用《心经》。用《心经》包括用《心经》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修行,指导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进而净化社会。我们在用的过程中,也要深信不疑持诵《心经》就会有感应。没有诚心,何有感应。这是古今所有的感应事迹无数次证明过的事实。
  
我们如果把《心经》后面的咒语作为持诵的功课,也就同念佛号、观呼吸一样,同样是一个法门,而且是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每天持诵至少四十九遍,多则不限。一定会有感应,一定会对我们的修行、身体、事业、家庭都有帮助。古今有许多修行的人,包括僧俗二众,专门以《心经》这个法门作为专修的课程,会写字的,用书法写《心经》来修;不会写字的,每天念诵《心经》。修的时间长了,就自自然然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目的。(信息来源:凤凰佛教)

来源: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5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净慧法师开示 (转)
       
2007年8月12日于夏令营开示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30日来源:摘自净慧法师《人生直指》  

营员:我现在还在读博,湖南农大茶叶。我还要问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也是关于现代人思想方面的。佛教的道德和信仰确实是有,但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是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除了钱以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看重,所以很多人都为了自己的享乐,这种状况是很可怜的。这种人应该怎么样去度化他?

师(净慧法师,以下同):从我们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整体来讲,每年是以8%的速度递增,应该说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不过这种递增分摊到十三亿身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虽然不能说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贫困线上,至少还是不很富裕的。在这咱情况下,已经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也是从贫穷状态进入到富有状态的。一个人富有了之后,如果是有仁义道德的人,他懂得分享。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懂这个,有了钱以后就吃喝玩乐。他做出这个样子来,对于其他暂时不是很富裕的人会有很大的诱惑力。他发财了,他现在的日子过得那么好,我哪天发了财,我也要像他那样。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小农意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现在是在搞工业化,但是中国人的主体还是农民。农民意识比较简单,社会责任感比较差。只有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面培养训练出来的人,才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说,一个人开机器开不动,要所有的人全部都到位,这一条生产线才能够工作得了。农民没有这个思想。你们都不来,我一个人可以在田里插秧,可以割稻子,不需要任何人帮忙。所以他就养成了这种个人意识,没有社会责任。这是我们中国人最致命的地方。中国人之所以不关心别人,就因为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团队意识,所以没有社会责任感。
  
那么现在首先就要是提倡,让所有发了财的人强化这种社会意识,这样他发了财才会想到怎么来回报社会。一个发了财的人如果不懂得回报社会,他的财富很快就没有了,而且不安全。一个人富了,他光顾自己,一点也不肯拿出来,大家对他就有一种无形的对立。如果有钱的人懂得懂得回报社会,哪个地方有困难,几千块、几万块、几十万块拿出来,就可以缓解贫富之间已经存在的矛盾。
  
国家是在强烈地呼吁这些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我们佛教也是在这方面做自己的一点点工作。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提倡感恩也就是要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我们一个人想要生存在世界上,不管有多大本事,光靠自己一个人肯定生存不下去。佛教主张的众因缘生法,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懂得缘起法的道理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事情没有任何一件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相依相待,相互成就。但是中国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很多发了财的人都不懂。“老子有本事,所以发了财;你们穷光蛋,你们没有本事!”这个说法存在着极大的错误。你为什么发财?你生产的东西要有人买。如果谁都不买你的东西,你发得了财吗?谁都不卖你的东西,你发得了财吗?发不了财。
  
营员:既然没有几个人懂得,那该怎么办呢?
  
师:我跟你说,这些人你用什么方法都没有用,只有他走到墙那里把脑袋碰一下,他才可能会回头。因为他吃喝玩乐都还没搞够。等碰到墙上去了,回过头来,他就好了。这就是因缘法。今天有两位山东居士就说,有人说他就是给释迦牟尼佛打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给释迦牟尼佛打工?我说那太欢迎了!因为说给释迦牟尼佛打工的那位老板,他也迷茫了很久。他挣了很多钱,最后他迷茫了。我挣这么多钱干什么呢?吃也吃不完,喝也喝不完,玩也玩不完,乐也乐不完,挣这么多钱有什么用?一个人晚上顶多就是一米宽两米长的地方就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觉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多的房子?最后他找到佛教来了。哦!我的钱不够多,我还要挣更多的钱!天下还有这么多受苦的人,还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他省悟过来了。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因缘,你不要着急,现在也有许多老板也在慢慢地乐善好施了。是真是假不说,起码他有一点这个心,慢慢地这种风气就会带动起来。要带动这种风气,我觉得年轻人责任很大。他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种佛法生活,我们有这个机会来参加,我们就要把所学到的一点点东西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去影响影响我们的家人,影响我们的朋友,影响跟我们接触过的人,这就很有作用。靠我们和尚去说没有用。
  
营员:就这个问题,我想与这位同学分享一下我在广东打工的感受。我今年31岁,姓孙。我老家是石家庄的,经常去柏林寺,现在在广东工作。我亲近本老算是最多的,弘法寺和光孝寺去得比较多。因为工作原因,我会到很多的企业去做一些联系,比如说企业招商、授课方面的活动。普贤菩萨十大愿里面其中有一愿叫做恒顺众生,我觉得恒顺众生,就是说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要有善巧方便。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也希望师父看一下我这样做是否合适?商人当然一心是只想钱的,您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受我也能感受到,我也是这种感受。那么我在与他们合作的时候,我就会顺应他们。他不是想挣更多的钱吗?那好,我就顺着他的思路,给他提供一些怎么挣钱的建议。比如说我们最近和广州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从资助方来讲,他是想把这作为一种商业炒作的手段,进一步扩大他的合作商。从我的想法来说,不管他的心是纯的还是不纯的,起码他是为社会作贡献了,那么我就引导他这样做,给他一个慈善营销的观念。你不是要营销吗?我们用慈善的方法去做就很好!这种方式他认可了,最后也确实成立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觉得这就是工作中的一种方便。我觉得,我们没必要那么忧国忧民,我们只要积极地投入,用自己的力量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能做一点点就做一点点就好了,而不是光在那里忧,我觉得那没有意义。最后我想请教一下老和尚,我这种做法算不算是骗人呢?
  
师:你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所谓骗人的定义就是说,你是想要通过这个方法得到什么利益,然后你用这个方法来引诱对方。你只是想到让他从慈善营销当中来提高他的知名度,提高他的信誉,那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与他合作,使他的生意做得更好。当然,你也可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报酬,那是你应得的。太虚法师说佛教就只讲了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只有慈悲这个根本,没有方便去落实它,这个慈悲永远都是口头上的,不会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拔苦与乐的实惠。所以一定要有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智慧。方便不是说不走正门,专走偏门。当然走偏门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要不违背慈悲这个根本也是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7:41 , Processed in 0.29917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