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事迹传记] 百年传奇僧人的一生-------------虚云和尚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和尚在庐山大林寺住下之后,相继到山上黄龙寺、天池寺以及山下秀峰寺、归宗寺、栖贤寺等古刹礼佛拜祖,并且专程来到坐落于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在这座世人尊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的千年古刹里,虚云和尚首先来到净土宗始祖慧远法师塔礼拜,缅怀这位祖师的伟绩。随后,在众人的陪同下,虚云和尚观瞻了虎溪桥、三笑堂、十八高贤影堂等胜景遗迹。在看到大雄宝殿被严重毁损的情况后,虚云和尚立即教育随侍身侧的净土宗僧人释果一,要他从小茅蓬里走出来,守好这座祖师道场的一砖一瓦,比盖10座小茅蓬要强得多。当然,果一法师承教之后,经过数番曲折,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终于主持重振了东林寺,使之重现千年祖师道场的雄姿。这自然是后话。但虚云和尚作为近现代禅宗泰斗,却对净土宗祖庭的修复关怀备至,这对果一法师等净土宗弟子来说鼓舞很大。果一法师一直到西生之前对虚云和尚的这番教导仍然是铭记于心,经常教育自己的弟子徒嗣要记住虚云和尚的教导,禅宗、净土宗同为佛教修持法门,无高下之分。从这则史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虚云和尚融会诸宗,共弘正法的博大胸怀。
    当年,虚云和尚率众人礼拜东林寺之后,又来到与之遥遥相对的西林寺,礼拜了千佛塔(也称“砖浮图”)。而后,虚云和尚应请前往坐落在九江市区的能仁禅寺,在这座六朝古刹中,主法启建禅七一期。接着虚云和尚又登坛开讲《楞严经》,讲期7天,听众踊跃,不少人自南昌、安徽安庆、江苏扬州等地特地赶来听讲。期间,投虚云和尚座下皈依三宝者又有近千人。
    当时虚云和尚入住于庐山大林寺的初衷是静住养病,但住下来之后,前来看望礼拜的四众弟子以及地方上有关方面的人士来来往往,很是嘈杂,难于清静,虚云和尚感到此处不宜久住。正在这时,虚云和尚看到《现代佛学》杂志所发表释直纯撰《开垦云居山刍议》一文,很为云居山真如禅寺在近百年来的遭遇而不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山,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南部,系幕阜山脉之余脉,主峰达海拔1143米。在山势雄奇的顶部,有一块群峰环抱,翠色相映,宛若莲花的小平地,人称“莲花城”。唐元和年间(806~810)之初,本在云居山南麓结茅修禅的道容禅师,由司马头陀陪同寻访至此,看到这里“四周峰围,外壁立似千仞",但其中却“坦然而一方”,“地平如掌,湖澄似境”,遂肇基立寺,初名“云居禅院”。


     唐中和三年(883),曹洞宗第二世祖道膺禅师应豫章(今江西南昌)南平王钟传之邀,由庐陵(今江西吉安)转锡云居,集曹洞教义之大成,力弘“五位君臣”法旨,长达20余年之久,声名大振,法幢高树,座下徒众多达千余人,其中有自新罗(今韩国)千里而来求法的僧利严、庆猷等人。其法嗣之中有同安道丕等数十人,道丕一支辗转相传至浙江天童如净和尚,再由道元受如净之法脉而将曹洞宗传至日本。


    所以,直到今天日本曹洞宗信徒们仍奉云居山为曹洞宗祖庭之一。也正是道膺禅师座下法筵长盛不衰,闻名遐迩,云居禅院得唐僖宗李儇赐额“龙昌禅院”。唐天复二年(902),道膺禅师在龙昌禅院圆寂,塔葬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宋以后,龙昌禅院禅灯更盛,德缘、智琛、清锡、道齐、契环等高僧相继执掌法席。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亲书飞白体“真如禅院”额赐寺,从此寺名遂改,人们也称之为“真如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宋代之中,佛印、晓舜、自宝、克勤等高僧先后继主法席,名士苏轼、黄庭坚等也多次登山礼拜。

    元末明初,战争频仍,真如禅寺迭遭兵燹。寺宇败破,僧人星散。成化年间(1465~1487),高僧达观真可云游至此,看到寺中破败景象,感叹“最怜清静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万历年间(1573~1620)初,曹洞宗巨匠洪断诸缘禅师发心重振云居山,历二十余年艰辛,终使这座祖庭得到恢复,也使曹洞法脉在赣中一带再度兴盛。清初,晦山戒显禅师执掌真如禅寺法席,撰《禅门锻炼说》等著作。但清中叶之后的百余年间,真如禅寺长时间地陷于衰落之中。民国初年净尘和尚一度主持重振真如禅寺,但到抗日战争中的1939年,日本侵略军借口云居山“兹山险峻,易伏游兵”,竟然用燃烧炮弹轰炸真如禅寺,寺内诸殿宇大多被毁,就连大雄宝殿上覆盖的铁瓦都被熔化。随之,日军又入寺洗劫其他法器及佛像。从此,寺中仅余释性福、达成等4个僧人奉守香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也就在虚云和尚为真如禅寺近百年来的遭毁坏感到痛心的时候,1953年7月的一天,释达成等受住持性福和尚的派遣,从云居山来到庐山大林寺参礼虚云和尚,详细诉说了真如禅寺景况。虚云和尚听了之后,更加黯然伤之,前往一看的愿头越大。同年八月十四日(农历),在释果一、达成等的陪同下,虚云和尚率侍者觉民等前往云居山礼祖,并实地了解山中情况。一上山,只见这座千年祖师最胜道场,仅存破旧大寮3间,其余殿堂楼阁都墙倒房塌,瓦砾满院,荒草遍地,高没人膝,时有野兔一类从中窜出。明代皇太后所赐铜铸渗金毗卢遮那大佛像,兀坐于荒烟蔓草之中。目睹如此景况,虚云和尚心情格外沉重,思量自己作为佛门弟子,义不容辞当承担恢复重振云居山祖庭的重任,即在毗卢遮那大佛像前上香进礼,发愿以毕生之力实践重振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已故果一法师生前曾回忆,就在虚云和尚发大愿重振云居山千年祖师道场之时,也是考虑到了其后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的,但他以护教弘法为己任,大愿一发,就竭尽全力酬践之。而在此之中,虚云和尚尤其注重安僧。他知道僧团是由僧众所组成。若僧众不安,那恢复云居山千年祖师道场的大愿就难以实现。因此,就在当年登山移锡之日,虚云和尚虽然已经是114岁老人了,却仍同大家一道顶寒风,冒着细雨,徒步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中走了数十里。当他们来到云居山真如禅寺仅存的破旧大寮中时,虚云和尚与众人一样浑身湿透。虚云和尚这种与众人同甘共苦的自觉行动对于僧众说来,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也是使大家能在云居山极为艰巨条件下住下来的最好安定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艰难缘啬,严传方便戒

       此后虚云和尚以百余岁高龄克服种种困难,率众于荒草荆丛中恢复重建了云居山真如禅寺道场自不必说,

     自1953年秋虚云和尚移锡云居山真如禅寺以后,全国各地僧伽闻讯而来者一日多过一日,有不少新剃度的沙弥、沙弥尼也随众上山。到1955年秋,又有一批沙弥、沙弥尼上山,多次请求虚云和尚慈悲,启坛传授三坛大戒。这一请求使虚云和尚感到很是为难,因为在新的社幷会“传戒要经政-府批准。方可举行。”,但又考虑到沙弥、沙弥尼们要求具足大戒是出于向佛之心,为佛之道,拂之不当。考虑再三,并报告江西省及永修县宗教管理部门同意,又得到中国佛教协会准许,虚云和尚与众人商定,于年内十月间传戒,十月十五日进堂,并且商议授戒戒子仅限于真如禅寺常住中沙弥,要求大家不许向外宣扬这一消息。

    谁知这场商议刚刚结束,几天后自各省名山大刹甚至是静室庵堂而来上山求戒者蜂拥而至,开头只有百余人,后来陆续而来竟有300多人,加上常住僧众一下子真如禅寺就有500多人。江西省人民政-府宗教处领导又特地上山传达说,接到甘肃省政-府电报通报,说甘肃省有反动头目穿着僧衣,也混迹上了云居山,听到这个消息,虚云和尚感到压力不小,

     虽则这样,虚云和尚感到更加为难的是众沙弥、沙弥尼为求戒已经上了云居山,强行拒绝他们有违佛门规制;反复考虑再三,虚云和尚决定依照《梵网经》所规定的“自誓受戒方便”法门,先集中已上山的戒子,亲自抱病为他们讲说十戒、具戒、三聚戒等必要的基本戒理。然后,劝非真如禅寺常住的戒子各自回山,依照戒期自十一月初一日起,各自在释迦牟尼佛像前自誓受戒,十八日圆满。此后,云居山真如禅寺按佛制规矩发给戒牒。

     虚云和尚自叹“虚云业障深重。你们要我说戒。我不是想不说。只因你我往因差错。以致今朝诸缘不遂。你们请回去......切须自行习学。今为诸位开此方便。实在不得已而为。”

      
     云居山真如禅寺的此次传戒,是在外缘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完成的。虚云和尚以百余岁高龄审时度势,亲自主法,开“自誓受戒”之方便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几年,时世沧桑,虚云和尚不为外境所转【附】虚云和尚年谱


民国四十六年丁酉师一百一十八岁



春。师应吴居士修路之请。自去冬兴工。由张公渡方面上山之路。宽六尺。长十八华里。峻岭逶迤。峭峰屴崱。两山相间。飞瀑中流。重架虹桥。乃能飞渡。其中有龙王桥。乘云桥。云荫桥。龟水站等处。于秋间工竣后。师于沿途大石上刻有‘赵州关’‘飞虹桥’各大字以存古迹。并镌纪事及偈语曰。



兹因山阴吴宽性居士。发起修路浚湖。工程圆满。云感其诚。爰题偈语。以存古迹。偈曰。



寻到云居山外山 宛如鹫岭在尘寰 高山平地逍遥外 杰阁崇楼俯仰间

去住随缘无挂碍 安贫乐道老僧闲 欲向其中问端的 前三三与后三三

四海名贤誉此间 天上云居山上山 水月道场今古梦 佛魔境界乱离看

千寻崖岸经过易 五浊娑婆解脱难 潦倒残年百岁外 草鞋犹踏赵州关



六月。当地政-府农林机关。以云居寺僧开辟荒山荒地。甚有可观。乃推翻一九五三年癸巳批准设立僧伽农场成案。改设垦场。将寺有之山场田亩。茶果树木。尽划入地方垦场。另派数十人来寺接替耕植。寺内职事以僧伽农场立案有年。农作有效。呈请地方政-府照旧由寺管理。七呈不报。及后竟将师所住之牛棚亦圈入之。令师刻日迁出。师无可奈何。乃将前后情形呈报北京。旋奉院令。著该地方机关即日交回师所住之牛棚。及各垦地。仍由寺僧耕植。地方机关虽不敢不遵从。然因此衔恨。谓师恃上级势力压抑下级机关。内外勾通。诪张为幻。而祸无了日矣。后此数月有如下事件。



一、有人劝师献捐垦场开办费人民币二万元。(约港币五万元)



二、响应政-府召集全民炼钢献出烧成木炭六万余斤。及砍下山柴三十八万余斤。暨寺内铸钟铸瓦之铜铁材料数千斤。



三、师年来多病。各方弟子所奉师之医药费果金等等。皆有数目。亦劝师献出为支援炼钢费人民币五万元(合港币十万余元)



四、云居山下各乡村之稻田于早晚造收获时。要求云居寺派出僧人帮助收种。



此外种种。不能尽述。不得已尽将本寺全部僧伽垦荒之农场奉献于地方新设垦场。听其领导。师之环境如此。心境可想也。同月本寺住持海灯。开讲法华经。并择青年比丘三十人。成立佛学研究院。以造就僧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严格育僧材,寄厚望以传薪



         1958年春,全国宗教界进行社幷会主义教育,由所谓佛教团体开学习大会在武汉洪山宾馆举行。而南华住持本焕。本寺知客传士。云门住持佛源。及见性印开诸师等多人均被列为右派。指定向虚云和尚清算。会前,江西省有关部门要求虚云和尚前往参加,,虚云和尚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有病没去。但到三、四月间,消息传来,在武汉学习大会上写了虚云和尚的大字报,说他“思想错误”,指责其“滥传戒法”等等。没多久,在云居山上也出现了类似大字报。面对这一情况,虚云和尚思量自己这一生来的行履,严守毗尼,一心向佛。心中很为泰然。当时也有僧人提出要写大字报予以反驳,虚云和尚表示没有必要。


【附】虚云和尚年谱


民国四十七年戊戌师一百一十九岁



    春时全国肃清右派之风甚厉。各寺院亦被波及。由所谓佛教团体开学习大会于汉口。指定各寺院住持。及重要职事。均须赴会。师以老病。辞不出席。而南华住持本焕。本寺知客传士。云门住持佛源。及见性印开诸师等多人均被列为右派。指定向师清算。及斗争。不屈。几酿祸。后由一班夙有成见之人。制造诬捏师十大罪状。如‘贪污’‘反动’‘聚众’‘思想错误’‘滥传戒法’种种罪名。其中最无理者。如诬师与青年僧人同单。此等伤天害理之事。竟出于僧人口中。


    又因师自到云居后。北京政-府每月送师贰百元为补助费。师屡却不受。未获允许。乃按月以之供众。而大会中竟牵扯到师前年于开示弟子戒贪语。引用明代罗殿撰诗‘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之句。谓为讥诮诽谤。


    又谓师妄报年龄。师阅壁报后语弟子曰。‘我生长及出家都在闽省。圆瑛法师及住持盛慧。现年已八十余。他幼年在鼓山出家。他都知道。我剃发受具及出外参方与回鼓山任住持年岁。是有人可证。’又加以‘老顽固’‘僧界右派首要’各罪名。其意盖欲向师‘围剿’‘斗争’‘洗脑’‘下放’至‘劳动改造’而后已。


    尔时全国僧众。除膺特殊任务者外。均惴惴不安。南华云门云居山门外。亦遍贴大字壁报。诬师罪行。声势汹汹。师则若无其事。而四众均欲为师辩白。师不许。如此阅一月。两月。并无消息。汉口之集会亦散。而师左右得力之人及多年随从弟子。均被分散。指派向别处去矣。如是又阅一二月亦无消息。后接京信。知汉口开会期间。因师德望。不敢轻率。先叠成文告罪状。呈请主其事之最高级人物。批准执行。某阅毕一笑著令撤销。(详后己亥年中)师乃获转危为安。



    九月十五日张处长建民率公-安干部数人。在师所住之牛棚掘地洞壁。进行搜查。未获一物。后将中央发给云居公函。及各种文件。云门申辩书。重要经籍及私人函件出入账目。均被载去。请求数次。亦不退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春,海内外不少弟子以是年为虚云和尚120岁大寿喜庆,纷纷来函来电报,提出要登山上云居山为之庆寿。对此,虚云和尚反复婉言拒之,告曰这样不好,指出作为出家人没有必要“扮演世俗情态”。而且强调每个人的生日,正是母难之时,若是以此搞寿庆,只会“转增弥罪”,“徒有损毫无益也”。由于虚云和尚坚持不搞寿庆,众弟子也只即作罢。

      早在上一年有加拿大华人弟子詹励吾居士夫妇捐款,拟在云居山上建留云禅院,以表示希望虚云和尚长住世间之愿望。对此,虚云和尚也认为不妥,强调自己一生没有在任何地方为自己特别地建造一椽一瓦,以图享用。因此谢绝了詹居士夫妇的这番好意。同时,虚云和尚在复信中与詹居士夫妇商量,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山大觉禅寺等古刹祖庭都建有海会塔,而云居山自古至今都没有建过海会塔,致使历代祖师前贤圆寂之后,遗骸散葬各地。就是葬在云居山上,也很分散。年长日久,连塔墓都找不到了。作为云居祖庭的看门人,虚云和尚自责于内心不安,所以请詹居士夫妇考虑可否用这笔款子改用于建筑云居山海会塔。复信寄出之后,很快收到詹居士夫妇的回信,告之同意虚云和尚的意见,并且又增寄5万元港币以为工程之用。新建海会塔工程随即开工,到1959年7月,海会塔建造竣工,虚云和尚很是高兴,特地用弟子供养的仪金请塑2尊地藏菩萨像,其中一尊就供奉于海会塔中。

     1959年8月初(农历六月),虚云和尚的病情加重。一天,真如禅寺住持性福率众职事前去探望虚云和尚。虚云和尚在感谢大家的好意之后,语重心长地将自己的后事做了交待:“我们有缘,相聚一处。承诸位发大心,数年间复兴云居道场,辛劳可感。但苦于世缘将尽,不能为祖师作扫除隶,有累诸位。倘我死后,全身要穿黄色衣袍。一日后入龛,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化身窑。火化之后,将吾骨灰,辗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果,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谢不尽!”大家听了都劝虚云和尚好好养病,长住弘法。虚云和尚对大家的安慰再次表示感谢,并告诉说:“我的世缘已尽,随缘去吧!”接着说了《辞世偈》,云:

虾恤蚁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掷江。
冀诸受我供养者,同证菩提度众生。


请各法侣,深思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
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
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
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
    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
    诵子喫饰句,深愧对世尊。
    灵山会未散,护法仗群公。
    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
    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
    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子应觉迷津。
    佛国时欣慕,香光似近趋。
    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是因为天气变暖,更加上香港弟子释宽航等人上山探望,到农历八月虚云和尚的病情有所减轻,精神好转,月内又收到越南宣圣法师的来信,询问虚云和尚的身体状况与云居山真如禅寺情况,虚云和尚当即口授,由侍者执笔写了回信。对于自己,虚云和尚感谢宣圣法师等人的关心,“惟老病不堪,旦暮幻景,殆将不久”。

         虚云和尚希望宣圣法师等人,“当各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精进净业,勿空过光阴,勿负此人身!”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云和尚对佛法的崇奉可以称得上是至死不渝,对自己的生死去留随缘而定,洒脱无比。对后学、对来者无不苦口婆心教导他们抓紧时间,认真修持,了脱生死。

        1959年农历八月间,虚云和尚除口授回复越南宣圣法师的信,同时还对专程前来亲近自己、朝山礼祖的香港释宽航等人也多有开示。其中有以禅板为例,教诲弟子要“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就要认真做去。做好之后,就要像这块竹板一样空无所有。”虚云和尚的这番开示,与《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同出一辙,因而给在场的弟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农历九月十二日,虚云和尚感到自己世缘已尽,便要侍者把原供在茅蓬中的佛龛搬出。侍者见状,恐怕虚云和尚情况突变,急忙去向方丈和尚及诸职事报告。当天夜,方丈性福率众职事来到茅蓬,顶礼之后再次祈请虚云和尚为法长住。虚云和尚强作精神告诫大家不要再作俗态,既然世缘已尽,那就随缘。

      众人再次请虚云和尚做最后开示并留遗嘱,虚云和尚告之大家:“有关的事已在前几天交代了,今天就不再赘言。至于说到问最后的话语,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停了一下,虚云和尚又对大家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大家辛苦了,宜早休息。”众人告退,已是半夜时分了。

      农历九月十三日早晨,侍者进入虚云和尚所住茅蓬,看到他正趺坐如常日,只是两颊比往日微红,也就不敢惊动而退出室外静候。到了中午,侍者从窗户上看到虚云和尚竞自己起了床,先取水饮,后又作礼佛状,便连忙进去,以防其跌倒。虚云和尚在侍者的扶持下,仍旧趺坐,并告诉侍者:“我刚才在睡梦中看到一头牛踏断了佛印桥石,又看到碧溪水断流”,而后闭目不语。

      过了几十分钟,虚云和尚招呼侍者全都进来,仔细端详了大家一遍,停了一会,又细语轻声地对大家说:“你们侍服我多年,辛苦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日在危疑震撼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们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个字曰‘戒’”。

    说完之后,虚云和尚即合掌不语,众人退出。到一时四十分钟,二个侍者进去一看,虚云和尚右肋侧作吉祥卧,已经圆寂,连忙报告方丈和大众师傅,大家急忙到大殿,为虚云和尚诵经送往生。次日,侍者在清理虚云和尚的书桌时,发现镇纸下面压着一张纸条,上有虚云和尚所书《辞世诗》一首,云: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垆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1959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在僧众诵经声中,虚云老和尚遗体封龛,次日,在云居山真如禅寺化身窑前隆重举行虚云老和尚遗体荼毗仪式。顿时,缕缕青烟从化身窑孔飘摇而上,弥漫于青松翠竹之中。7天之后,真如禅寺僧众打开化身窑,得到虚云和尚荼毗所留较大的五色舍利百余粒,小者无数。二十一日,将虚云老和尚的舍利与遗骨安奉于云居山海会塔中。数月后,云居山常住再次举行盛大法会,将虚云老和尚的舍利与遗骨移供于新落成的“虚云老和尚舍利塔”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9:26 , Processed in 0.22373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