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31|回复: 5

[佛教文化] 你心里有桥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心里有桥吗(转)

柏林禅寺与天下闻名的赵州桥有着深远的缘分。

古时代,来赵州参访的人,来来去去,都要在赵州桥上踏过。

赵州桥伫立了一百多年之后,赵州和尚来到了这里。赵州禅法名扬天下,南来北往的禅人,参访赵州和尚的也多。

有一僧人问:“久仰赵州大石桥,怎么我只看到一座小小的独木桥?”

他欲以此来讽讥赵州的禅法,未必如外界传扬之盛。

赵州问:“你只见独木桥,未见到大石桥?”

来僧说:“是啊,大石桥是什么样的?”

赵州答:“度驴度马。”

赵州桥正如恒河之沙,尽管受万千人畜践踏,受它们染污,但恒河之沙却从不抱怨。万千人畜的脚印转眼就被河水抹平,它们所遗下的污物被冲刷干净,沙子干净如初。

千百年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之上,默默无语地为南来北往的行人、车马服务。历经风雨,依然屹立。没有戚戚的怨声,也没有烁烁的炫言,负道而伏,无为而为。

对赵州桥来说,以菩萨心承受驴马践踏,以佛心普渡众生,无论人从上面走过,还是驴马与车从上面走过,它都愿荷载它们。

真正的禅者,要具有赵州桥的精神,也就是大地的精神,负荷着大地上的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经由禅者这座桥走过去。

赵州桥渡过多少生灵?

桥不语。

柏林禅寺的桥又渡过多少人?

净慧老和尚说:“无。”

我听到那桥上鼎沸的人声和“得得”的蹄踏……

净慧老和尚说:那是你想出来的。

禅者渡众生的桥,名“生活禅”。

平常心是通往生活禅的一座桥。

一天,一位名叫严阳的修行人来见赵州禅师。他和赵州禅师见面之后,先是礼节性的对了一番话。然后,他对赵州禅师说:“禅师,我今天来见你,什么东西都没有带。”

赵州禅师说:“哦。你放下吧。”

听了赵州禅师这样的回答,严阳感到困惑。他以为赵州禅师听错了,于是摊开双手给赵州禅师看,“今天我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来,还能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是啊,你什么东西都没带来,可是你仍然有放不下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既然你实在放不下,就担着吧。”

据说,严阳听了赵州禅师这句话后,顿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呢?

国王对两个乞丐说:“你们想一想:一个人要整天给予,另一个要整天得到。如果可以选择,你们做哪种呢?”

口齿伶俐的抢着说:“当然做得到的人。”

国王微微一笑。他转过头来问另一个:“你呢?”

这个人谦恭地答道:“如果能够,我愿意做给予的人。”

“好了,”国王哈哈大笑,“现在我满足你们的要求。”

你说结果是什么样?

一个要探求天堂幸福与地狱不幸的人来到这两个天壤之别的地方。

实地参观后,他感到吃惊。所谓享有天堂幸福与地狱不幸的人所处的环境,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坐在同样饭菜的桌前,手举长勺—勺杓太长了,谁也无法用它把饭菜放到自己嘴里。然而天堂里的人满脸微笑,地狱里的人一脸沮丧。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很远很远的从前,有个苦恼人,他听说佛能灭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正是我自己的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这个人沉吟半晌。他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这位觉悟的人。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是啊,解铃还须系铃人。

苦恼与困惑从内心中生起,任何其他人也不可能将它们从你的内心中取出来,求解脱,要靠你自己才行。

阳光下,这个人是否依然一脸困惑?

如何体认“平常心”呢?

什么是“平常心”呢?

“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这句话,是赵州的师祖马祖道一禅师教南泉普愿的。要拥有平常心,就要舍弃二元的对立之心,如此,“平常心”就成为“道心”了。

东土禅宗三祖僧璨在《信心铭》中指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就是至极的大道,也就是“禅之道”;这决不是什么困难之事,只要不挑挑拣拣就行;只要不起憎爱之心,禅之道就能十分清楚明白地显现出来。

现实世界,充满二元的对立,比如山与河、红与白、暑与寒、喜好与厌恶、苦与乐、善与恶、有与无、自与他、生与死等等。

禅者超越二元的对立世界,并非要到其他世界去。因为即使跑到宇宙的尽头,只要有人的取舍分别,二元对立的世界依然存在。禅者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不执著于二元对立,并且还要在这二元对立的现实中生活下去。

不起爱憎之心,不起挑拣之心,拥有一颗无执著之心,就接近禅所标扬的“平常心”了。

无心(无执著之心)、无我(不执著自我,那个对立的他就消失了),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禅者伟大的人格。

禅者无心的日常生活、无我的每一天,使这迷惘的现实朝着觉悟的禅境转化。

来看一下这四个故事的答案。

答案1:严阳明白了要放下的不光是自己心念里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带”,还要放下“什么东西都没有带”之心。

答案2:国王让希望得到的继续做乞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天天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愿意给予的则得到了国王的馈赠,成为富有的人——因为他要将自己拥有的给予他人。

答案3:那个参观者惊诧地发现,地狱的人手里的长勺用来敲击他人手中的长勺,以防他人比自己先吃到口;而天堂的人则是用自己手中的长勺,盛满了给对方吃。

答案4:我们内心里的烦恼是谁放进去的?如果放弃对自我的执著,对自己微笑一下,是不是当下就获得了解脱?

第一个故事里,放下是桥;第二个故事里,给予是桥;第三个故事里,奉献是桥;第四个故事里,解脱的微笑是桥。

一座座桥建成了,禅悦就会在我们心里扎下根来。

来源:http://blog.fjnet.com/sbrj/201004/t20100408_151674.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和生活禅(转)

果坚法师

对于佛教弟子来讲,做了三皈依,便是在修行了。也就是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行为进行修正,这就叫修行。在佛教佛学理论上来讲,也就是破我执,断烦恼,即时地忏悔、明白自身之错与对,是与非,完成了小乘人的修与行,保住自身的戒律和戒定,做成了一个有佛心和佛性之人。这种人能用佛之律条降伏我执我误,也就是说此人有了佛性之定力,便跳出了三界外,起码证得了初果,得到了本身自己的小圆满,有这种修行之所为的人,无论如何,至少会是一位带业往生者,证得小乘之果位之人。当然,现代人的修行,能如此者便是行菩萨道的智者,是善知识之人。

现代社会已是一个全面发展,生活和生产全面在变样,形式大变样时代的任务,在告之佛弟子,光自己能律戒自己还不行,还得让大众弟子十方善信,都能如此,能自己降伏自性,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成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行菩萨道的人。这就是我等学佛人的一个任务,也就能把共建和谐社会的担子挑在肩,脚踏实地的在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和善财的五十三参,这就是在修自身时,进一步提高到高一级的普贤行。我们十方众生,各领域里,各阶层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目不识丁的修行者们,日月在朝起朝落,日历纸一天又一天地揭去,全社会的人们,特别是佛之善行者,日常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进行着,日常生活的规律在无意中在潜意中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在进行中,在交替变幻着。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大家一起来修行?如果你是一位有一定修行的智者,在你的日常活动氛围中或兄弟姐妹中,有三五之群的,有百人之众的,无论你周围多少人,因受你学佛之觉行,深有感染者或感悟者,这样你修行层次就发生根本变化,也就是说,这种修行可以界定为“六度万行”的觉势了。你的修行已经达到日常生活中的十方众生的“六度”行,也就是在了断生死轮回,也就是在行普贤的菩萨行,你也就可以称之为活着的或者是冥冥之中的菩萨。所谓菩提证者莫过于此而已。

有个小故事,日常生活中的俩姐妹,在晨起的日常家庭卫生琐事中,有了同一种事理两个结果两种效果的事来,不信你就听我讲讲。搞卫生了,一只玻璃杯放在杯边,奶奶揩桌子,不慎把杯子扫落水泥地上打碎了。妹妹闻听响声一看,立即就说:“你看我这人,怎么把杯子放在桌边呢?这是放杯子的地方吗?”姐姐也说:“我这人也是,这么一只明亮的杯子,我都看不见?真是太大意了!”姐妹俩都很欢喜地把杯子的碎片收拾掉,这件小事也就平静地过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姐妹情没受到任何影响。

返之是这样的:随着杯子的落地,姐姐就大声斥责起来:“这是谁呀?这是放杯子的地方吗?可恨!”这话音刚落,妹妹就冲着姐姐吼了起来:“你眼瞎啦?这若大的一个杯子你就看不见,怎么不说自己不小心呢?”于是,两人轰轰烈烈地吵了起来!

同一件小事,两种不同的结果,两种不同的效果。类似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就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着在发生着,在此际之中,就形成日常生活波罗密。能够维护这种日常生活正确的修持,那就是“忏悔”,这种“忏悔”是建立在对方各自的修持修行的基础中,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把这种修持法融汇到生活琐事中去,有这种德行之人,便是行禅之人,一个有着禅味的持生活禅的人。

说禅说忏悔,能行禅,能够做到忏悔的人是智者。因为这种人在起心动念之始,就能降伏自持分别心,就能破迷开悟,就是在行普贤行,就是在行菩萨道。这种智者,也就是在参访中行忏悔心,在各种不同行业中,行持自已的佛道,行大乘之道。

能忏悔的人,就是不把自己摆在他人之上,就是不依我执不谋我利的人,就是一个善用脑善用戒律的人,就是不强人所难所爱而先发言抢话头的人,深一步就是忏悔的学会“忍”学会“忍辱”的人,在他(她)们的周围,他就是受人尊重受人爱戴的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化的生活和古老的文化生活,已不能同日而语相比拟了。现在的学佛行菩萨道的人,只要是没有“俗气”的俗人,只要是修持很深的人,那都会在因为各种环境、各种方式的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善巧方便而用佛心佛性来对待的,也就会时刻记住“忏悔”在先,用欢喜心用忍耐心,这便是生活禅了。这种禅是动势的,是随着生活的世间法在动着呢,不断地用佛法(即佛心佛性)改造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所阐述的智者和禅味和生活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问命运只耕耘(转)

明一法师

来来回回总是与人说命运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这是很好的事情。因为只有大家都在乎自己的命运,关心自己的命运,那么,大家才会向善、向上,直至最终成佛。自己虽然回答过多次,但是,只要有人问,自己还是乐意一次又一次地回答的。

命运的确存在,也是可以预知的,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改变。因为命运也是一个因果的过程,有因必有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生行者是。”虽然命运可以预知,但是我们不要预先知道更好,这样才符合无为法的精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应该像禅者一样地对待命运——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

命中可能有很多好的机遇,因为你预先知道而在等待,不去努力而错失良机;命中即使偶有小挫折,亦属平常,因为预先知道了,自己整天提心吊胆而疏于防范,结果变成了大的坏事。这就是说,预先知道了自己的好命运,因为不再努力,很有可能把大好事变成小好事,或者好事没有了;而预先知道了自己的坏命运中,则有可能因为害怕,而使得小坏事变成大坏事。

这是因为我们凡夫的惰性很大,总是不肯努力,总是希望好事全部归自己,坏事自己不沾边。所以还是不要去预先知道的好,按照无为法的精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和工作,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和收获。

根据因果的定律来看,有因必然有果,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因都会成果呢?不一定,因为所种的因要成为果必须有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缘。我们给以前所种的善因施加成熟条件(缘),那么这种善因就会加快结善果。同样我们给以前所种的恶因施加成熟条件(缘),那么这种恶因也会加快结恶果。

这些条件(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行为,现在的行为是向善,向上的,我们就是在给以前的善因施加成熟的条件,让善因加快成熟结出善果,同时又种下善因;反过来我们现在的行为是向恶的,我们就是在给以前的恶因施加成熟的条件,让恶因加快成熟结出恶果,同时又种下恶因。

就好象我们有很多的种子,有罗卜、白菜、大烟等等。我们给罗卜施肥加水,罗卜就会发芽生长出来,同时我们又得到罗卜的种子;我们给大烟施肥加水,大烟就会发芽生长出来,同时又得到大烟的种子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只管行善必然会有善报。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也会看到行恶的人,却过得风光自在,而行善的人却灰头土面。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所种的因力量强,所以现在善报或恶报都会推迟成熟,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因为再大的力量也有尽的时候,一旦力量消失,那么过去所作的善、恶业又会还报。

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在顺境中常常忘乎所以,不知道应该继续行善,结果善报受完后还怨恨自己的命苦,然后修苦行图善报。就好比一个人小的时候家里很苦就努力学习,长大后有所成就,然后就腐败,受惩罚,然后发心出家修苦行图将来的人天福报。

生命就在这善善恶恶中轮回不断,烦恼不断、生死不断。所以我们出家人行无为法,断恶修善,修清净行,修无漏善法,不执诸相,三轮体空,最终出离轮回。就象永嘉大师说的:“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怎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去预选知道自己的命运,只管不断行善,能做到三轮体空更好,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人天福报不断,甚或直趋如来之地。行现善、后善、究竟善,使我们的眼前乃至今生都得善报;尽未来际得善报;成就究竟解脱。所以不要去关心命运结果如何,对于命运只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誓言,依然存在 (转)

2009年02月11日 正观法师

曾经许下的誓言
依然留存脑海
曾经痛下决心
至今无怨无悔
我不计较个人得失
终不改变对您的信仰
我相信有一天
我会回到您的身边!

我喜欢默默的,仰视着您庄严的身影……
我喜欢静静的,聆听着您谆谆的教诲……
我喜欢虔诚的,膜拜于您的足下……
我喜欢释然的,感受着您的恩情……

因缘跟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让我沉溺于世百年间
与世同苦,与世同乐
享受着非凡的待遇
就这样…………
让我迷失自己的方向

但,您那自信的微笑
您那成就的眼神
已经足以引导我
艰难的涉过这苦楚轮回
让我时刻都想成就的奢望

我必会一如既往的
延续着佛陀的慧命
荷担着如来的家业
永远陪伴在您身边

虽然,现在阳光明媚,春风依旧
但是,我的心中始终不能有一丝禅悦
我知道,我们之间没有距离
更期待,能早日的回到您的坐下
我的誓言依然存在
永不言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慧命永存 (转)

2009年02月11日 净远法师

苦海浮沉几十秋,费心劳神为谁愁;

醍醐灌鼎尘缘尽,当心棒喝凡心收;

晨钟惊得恶梦醒,幕鼓告知万事休;
      
悟透慧能风帆论,也无烦恼也无忧。

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悲法师助语转:人人都有佛性 禅心无不相通 禅悟的境界 (转)

2010年10月31日 大悲法师

师问饭头:“汝在此多少时也?”

曰:“三年。”

师曰:“我总不识汝。”

饭头罔测,发愤而去。(《五灯会元》卷五)

23.jpg

译文:

惟俨问炊事僧:“你在这里多长时间了?”炊事僧回答说:“有三年了。”禅师说:“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炊事僧不明白其中深意,生气地走开了。

评析:

中国有句古语:“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两个人在一块过了一辈子可能还跟新认识的—样,相互疏远而陌生;有时两个人偶然巧遇,可能会一见钟情,似曾相识,心心相印。因此,我们说“认识”的时候,不应指两人相处的时间,而应指是舌“心有灵犀”。

饭头在这里已有三年,惟俨禅师不可能不认识他,但在这里却故意说“我不认识你”,实际意思是“我不认识那个本来面目的你”,以此来检验饭头禅悟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人人都有佛性,禅心无不相通,悟者与天地与自然与了悟的人都浑融于那潜在的大和谐中。不被认识的陌生人便只有彼此的隔离、闭塞了。

禅1:禅,喧闹的世界;无常的变化;没有一个不变的“我”;随时转换的主观感受;离苦才能得乐的方法。只有---禅。

禅2:禅,心灵深处,心智之光。找到了它,就会发现,超越世俗,习惯概念,好坏真假,对错人我,正反纵横,分別妄想执着,有相与无相;进入清净,祛除无明。就好像是,见到太空,宇宙星河,绝对无限,无限美妙,无限寬广,无限能量,无限光明,无限智慧。

禅3:禅,对于初学,只知其因,禅是通向般若之舟的道理。禅,对于觉者,即明其因,舟航之理;更知其果,证见于万事万法,真实之理。有智慧的人,做事,明其因缘,更知,其果报应。通过现相,看其本质,去假归真,行于大道。大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成佛。佛即大智大觉。明心见性,去妄归真,圆满福德,般若智慧。

禅4:有一种吉祥是禅,有一种如意是禅,有一种快乐是禅,,有一种幸福是禅;有一种忍让是禅,有一种自然是禅,有一种本性是禅,有一种智慧是禅。世人皆有烦恼,禅者祛之。世人皆有智慧,禅者升之。世人皆有善心,禅者升之。世人皆有佛根,禅者升之。

禅5:禅的真谛,如果认为知,是妄觉;认为不知,是无记空亡。禅是无限的,如宇宙星空,无量无边。决不能用习惯,概念,推理,联想,分别,执着,妄念等,已知的知识,认识禅,了解禅,解释禅,反而束缚了无限禅机,心智。只有在进入,真空无想,无念之后,当假我消失之后,真我才能现前,显现无限般若智慧。

参禅坐禅:人生,并非所有人,睁大眼睛,都能看到事情的真实;也不是所有人,看了就能看见。对人生所看到的万事万物,你既需要睁大眼睛观察,也需要闭上眼睛思索,只有这样你才能智慧的透过假相,看到真实。静可通灵,能提升美妙人生的智慧,这就是涅槃寂靜——即:参禅与坐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13:22 , Processed in 0.379219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