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2|回复: 2

[佛化生活] “常回家看看”是德与孝的标尺(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初,《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老年法此次修订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子女常回家看看”,这一父母温情的期许,如今要写入法律,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为人父母者,有人赞好,也有人不以为然;年轻人则很多通过网络大吐苦水,常回家看看不是不想,关键是没假、没钱。有法律专家也认为,这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把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纳入法律当然是件好事,笔者担心的是,这一法律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对不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有多大约束力问题?
“盼儿成龙,盼女成凤。”这句话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当父母的愿望实现,又有多少子女真正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让众多父母伤心的是,当他们含辛茹苦,甚至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穿,把好吃、好喝、好穿的,都让给自己一生寄托和希望约儿女时,结果换来的是什么?是伤心和绝望。成“龙”、成“凤”的子女把自己抛之九霄云外。
几年前,笔者在豫南农村老家采访时,一位大妈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大妈告诉笔者:她们家一共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老二、老三是男孩,为了供老大女儿读大学,她和大叔作出一个狠心决定,决定让其两个弟弟放弃继续读书,出外打工挣钱供姐姐读大学,说起来大女儿也挺为家庭争气的,大学毕业又考上了北京某大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女儿和男朋友双双被南方某大学招聘为教师,正当两位老人为了生了个成“凤”的好女儿高兴,后来,一件事让大叔大妈对女儿彻底心凉了,改变了对女儿的看法。
一天,远在南方的女儿突然打电话回来,电话里女儿告诉大叔大妈,她的预产期快到了,让大妈抓紧从老家赶到南方,当时正值夏季农忙季节,两个儿子儿媳都远在上海打工,家里就大叔大妈老两口,按理说大妈当时根本走不掉,可是,为了侍候女儿生孩子,大妈不得不放弃家里农活乘车赶到南方。作为女儿女婿同在一所大学教书,女儿生孩子满月后,免不了学校里同事们到家里去看望,让大妈伤心的是,每当学校同事到家里看望孩子时,女儿总是让大妈要么到其它房间去呆着,要么找点其它活让去干,更让大妈可气的是,女儿女婿到饭店招待客人,从来没叫过一块去,总是让她在家里,吃些剩饭、剩菜。大妈一气之下,伤心的返回了老家。老人家也从望女成“凤”希冀,变成了从此没有这个女儿的绝望。类似大妈这样事例很多,有的子女对待父母更为惨烈。
“道德”和“孝敬”是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虽然只有短短“五个”字,完全可以检验每个子女的“德”与“孝”,作为子女,如果连父母含辛茹苦我们养大的父母,最其码的“德”和“孝”都做不到,那我们要子女又有何用?“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笔者认为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我们作父母的对孩子的爷爷、奶奶不孝顺,孩子们长大会对我们孝顺吗?
父母需要的不是钱,最大的期盼就是我们“常回家看看”。如果等父母把自己推上法律审判台,才想起“常回家看看”已经后悔晚了。“常回家看看”是检验我们每个子女对父母“德”与“孝”的标尺。

发表于 2011-12-4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带着孝心回去,也仅是流于形式,做个样子给别人看而已。倒是满心欢喜的父母,准备一桌子菜,等子女孙儿呼啦啦闹腾一番走人后,辛苦一天的老人还要收拾半天。还要吃一星期的剩饭剩菜。

如果真有孝心,倒不如“常回家干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1:57 , Processed in 0.23834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