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6 编辑
●11月25日龙泉日记
“走近师父”系列之十五:
面对机遇与挑战 ——师父理念研讨之四
11月1日晚8:40,七位同学聚在档案室,学习师父2008年11月15日的一次座谈开示《时代因缘与佛教建设》。
下面读了一段文,《关于佛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乙:师父讲到弘法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我们以前很难这样去思考,比如说“社会上客观对佛教的需求是很大的。”
而我们佛教的思想体系又很系统完整,经论的储存啊,修行的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比较完备,但是不足的还是人才。佛教人才的标准和世间不一样,首要的是信仰和志向,其次与人相处的能力、关照缘起的能力、调服烦恼的能力等等。我们出家人的知识结构也很重要,不能光说我只把一些敲法器学好仪轨练好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学好之后,才能去影响弘法。
“就我们目前的状况来讲,盖庙、塑佛像、出家、印经、弘法、修行都是需要的,为什么?佛教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如果不建庙,过若干年以后,庙都没有了,佛像也没有了。没有庙,出家人怎么安身?就北京市来讲,现在要去造一座庙又谈何容易?即便政策允许,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土地,要很多的钱,现在土地都是寸土寸金,越往后越难。”
下面一点比较关键,“我们个人用功,那只是个人修行的理路;而如何让正法长久住世,则是另外一个不同的理路。如果考虑的是后者,那就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这样佛教在社会上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师父看问题的角度是“如何令正法久住”,如果从这个角度就能很好地理解师父。如果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的话,会有很多坎过不去,觉得这个团队、身边的人并不那么完美。但我们就是要去面对这些不理想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去发心、把不理想变成理想,团体才能发展,佛教才能发展,而不只是抱怨,为什么没有给我,为什么别人不配合我们的发展。别人做得不够好,我正好努力去改善,帮助别人,补充别人的不足。别人不支持,说明我们自己做得不够,贡献不够。比如基金会,政府救灾救济,总会有涉及不到的地方,那我们正好在这些地方去配合。而不是一种竞争的心态,或者一种观过的心态。现在社会上好像比较时尚“愤青”的思想,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一种对立的心态去看过失,想想自己又做了多少?一点点去做,去学,不是说等环境非常好了,我才开始做。这个过程中正好就是启发我们内在的光明、自觉性。
下面讲到如何应对一些不利因素,一个是净化修学环境,僧俗分开,这个是很基本的保障,如果游客如织,这个环境就不适合用功。第二步,出家人应更多在修学佛法上。“这几年国内开光、升座、庆典以等活动不断,当然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讲得不偿失。”我们这边也有的同学也提到,我们这么多接待,工地上又这么忙,好像都是一些事项,对于我们自己学修和整体的团队建设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
甲:道场还在建设当中,接待本身同时也是在融入主流社会,盖楼也是一样,通过这个展现佛教的风采。
乙:这与文章中说的开光升座庆典有什么不同呢?
丙:一个是送上门来的,一个是找上门来的。
丁:开光,佛教内部参加比较多,我们的接待能让社会人士了解一个积极昂扬的佛教的面貌。当然,开光、升座、庆典这些也是有意义的。
戊:也不一样,找上门来的,肯定有希求心,另外在这些与社会的互动中给人家传递的是什么呢?让人家怎么认识佛教?觉得我们是在求保佑求平安,觉得我们在搞经济,还是真正看到这群人的道心,还是看到佛教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己:不接待的话,那别人也不知道我们,其实这也是弘法的一种方式,刚开始可能会有人不理解,博客上也有人说,你们出家人干吗呢?搞这么多接待。但接待也是几个同学在主要做,其他人只是到时搬搬桌子,洗洗碗,配合一下,寺里这么多人。师父对于我们寺院的想法,就是要开创出一种模式出来,把一些新的理念展现给世人嘛。
丙:内涵不一样,一个是有东西,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庚:通过接待,为他人服务,也是一种历事炼心。本来就是要磨练自己的心性,调柔,谦卑,把最好的东西给众生。另外我们做接待,离居士还是比较远,不会有太多的接触。
乙:那没接触,被保护起来,自己也是一大堆事,干得很烦恼,怎么办?
丁:这种保护是不被杂染的外境所诱惑,让自己散乱攀缘,否则你想出去逛就出去了,想要供养居士给你,寂寞的时候有人听你讲法,人家也许是一片好心,但你自己是很大的损害,心都缘到名闻利养上。而苦境不同,内心的烦恼现起来,因为苦,有压力和动力去调伏。事多不要紧,古人不都是在苦境中磨出来的吗?关键是用对心,放下自我,烦恼就会越来越少。
乙: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念佛就念佛,天天念,想看书就看书,大藏经一本一本念,这样行不行啊?为什么不保护到这种程度?岂不是更好?
甲:那就乱了,资粮不够,又没有方向乱修,怎么修得上去?有事牵着,至少不会放逸散乱,损福报。
丙:我们搞接待是为了佛法融入主流社会,影响主流社会人群,真正发挥和实现佛教在这个时代下的意义。现在人信仰和精神缺失,就需要找一个地方,到我们这里来又有看,又有玩,又有吃,还跟出家人结法缘,有法师接待,有真正的佛教文化的开演,那这个真正才是佛教文化软实力具体的表现。不然我们说去度化别人,把佛法弘扬到世界上去,到底表现在哪里?
然后建筑,其实就是佛教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很实在的体现,这个房子好看,硬的实力,那别人就信服。一个是待人接物,一个是硬件条件,好的环境,先进的电脑啊、图书馆啊、档案室啊,先进的东西,不落实后于社会。这样的条件下,先把框架打出来,里面又有真东西,不只是撑个排场。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15179601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