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十年,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已给人们带来无数的欣喜和打动,《狼图腾》、《〈论语〉心得》等数千种图书已经远销国内外……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长宋明昌表示,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将通过“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继承推动版权输出,并计划制订有关国际畅销书计划,为可能成为国际畅销的图书项目给予包括政策、资金在内的积极搀扶。
国际畅销书计划有望出台
近日,深圳翻译公司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了解到,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数目已经从2004年的1314项进步到了2009年的4177项;版权输出、引进比已经过2002年的1:15进步到了目前的约1:3.30,显示了中国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固然我国图书出版在5年内取得300%的增长,但宋明昌却以为,这些成绩并不足以充分说明中国图书已经成功地叩开国际大门。
“图书‘走出去’毫不仅仅是输出几个版权、出口几本书这么简朴。”宋明昌以为,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和什物出口数目增长很快,但是能够产生较大国际影响的图书数目比较少,还没有一部中国作品成为国际图书市场上影响非常大的畅销书。中国图书要真正“走出去”,就一定要有一批能在外国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的作品。而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晋升,不仅要有一定数目畅销国际的图书作品,更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着名品牌,有几家或十几家国际竞争力凸起的、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大中型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如何有效利用海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每一个国际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需要当真思索的题目。”
宋明昌表示,下一步将在打造国际畅销书、常销书方面多下工夫。“我们正考虑制订有关国际畅销书计划,对可能成为国际畅销的图书项目给予包括政策、资金在内的积极搀扶,力争在未来5到10年里能够有一批图书成为国际畅销书。”
对于今年我国图书版权出口预期,宋明昌表示,因为版权输出属于国际商业流动,受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习俗、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所以今年的版权输出量要继承保持4000多项,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两大计划为图书出口“保驾护航”
为了充分保障中国图书能平稳较快地“走出去”,宋明昌表示,“今年,新闻出版总署将继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推动版权输出,对积极介入国际出版版权商业流动的出版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对在版权输出方面做出凸起成绩的单位加大奖励和搀扶力度,力争今年的版权输出数目实现新增长”。
据宋明昌先容,由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对外开放的名牌工程。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巴西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246家出版社签订了1350项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出版1910种图书,涉及26个文版,协议资助金额达7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已有559种图书在国外出版。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将采用项目治理方式资助外向型优秀图书选题的出版和翻译,重点资助社会科学、天然科学、文学、艺术、语言、少儿类优秀选题。选题应是各自领域最高水平的重要作品,以反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变化内容的精品图书为主。重点搀扶“中国学术名著系列”和“名家名译系列”。项目获得批准后两个月内拨付全部资助经费的50%,项目完成后拨付剩余50%的资助经费。
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机构还将给图书“走出去”制定更为具体的搀扶政策,进一步对重点图书项目予以资金、政策的搀扶。
出版社“走出去”各有高招
图书“走出去”从政府层面已经为各家出版社敞开了大门,而海内各家出版社也不断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抢占国际市场。
去年,由吉林出版团体出版的未来学巨匠约翰·奈斯比特最新著作《中国大趋势》德文版、英文版分别在2009年10月和2010年1月由德国汉斯出版社和美国的哈珀·柯林斯出版团体出版,韩文版由韩国贸易出版公司于3月底出版,一本全球畅销书首先由中国出版社推出中文版,这在海内出版界仍是头一回。
在谈到中国图书如何“走出去”时,吉林出版团体副总经理刘丛星深切感慨感染到,通过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向西方社会先容中国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和办法。《中国大趋势》的成功根本就是试图将这个项目打造成不可替换和无法仿冒跟风的作品。首先,作者约翰·奈斯比特的着名度和号召力是目前市场同类作者难以企及的。其次,因选题的特殊而受到政府的正视,从而获得了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各类资源运用的便捷。加之,“中国模式”又刚好是当前颇受瞩目的话题,而将中西方争议性话题在书中有不少交锋性论述作为卖点之一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独特性。
作为海内最大出版航母之一的中国出版团体也在积极实施海外战略。据中国出版团体总裁聂震宁先容,目前中国出版团体在海外的机构已经达到27家,除了5家出版社之外,还包括书店和海外分公司。
“之前主要是产品和版权的出口,但从2007年开始,我们开始与国外的出版公司合作,实现企业实体的‘走出去’,通过合资、控股等方式,把握主动权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实现本土化的策略。”聂震宁表示,今年中国出版团体计划在国外再设立2-3家出版社,“走出去”是海内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端翻译人才缺口达九成
尽管图书走出国门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我国出版进出口商业一直呈逆差状态。“版权商业上的逆差由诸多因素造成,但归根结底仍是翻译题目。”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坦言,中国图书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翻译工作是惟逐一座桥梁,同时也是一道屏障。中国文化能走出去多远,很大程度取决于翻译的效果。“中国图书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不佳,除了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限制,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才题目,特别是高水平中译外人才的匮乏。”黄友义夸大,假如跨不外这个坎,中国文化就不可能大踏步走出去。
中华书局副总编纂顾青更是以“翻译可以杀死一本书”来形容中国图书出口面对的最大题目。“在《〈论语〉心得》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作为出版中介实际上是在掌握一本书的命运。”顾青说,“为了翻译出更能让西方人接受的《〈论语〉心得》,中华书局投入的翻译本钱难以估算,给翻译的薪酬也高达版费的4%”。
“据深圳翻译公司统计,目前中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职员约6万人,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但是现有的翻译职员仍无法知足中国日益增长的中译外工作需求。翻译工作者一般擅长把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而将母语翻译成外语,被公认是一项高、精、尖工作,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严峻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黄友义无奈地表示。
版权经纪能人难求
“除了翻译人才的缺失,现在我更需要的是版权经纪人。”大多数出版社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海内图书版权输出上,仍是以个别出版单位单打独斗为主,没有成熟的版权代办代理市场,这种现状也制约着中小出版社的版权商业。现有的一些版权代办代理公司,因为代办代理的业务很不固定,通常是单项合作,很难形成规模。另外,因为版权代办代理资质认定没有同一的规范,使得从业职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与出版社形成长久的良好合作关系,经常是一锤子买卖,拿一次佣金就“跑”了。
相反,国外的版权代办代理人良多时候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会为作者负责所有的事情,并不仅在于挣钱。据悉,《尘埃落定》在国外的版权代办代理完全是由经纪人来办的,此书在多年前就已经卖出15万美元的版权,现在已经有近30个国家引进这本书。《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表示,版权输出后能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与版权代办代理人对这本书的成功推荐和运作密不可分。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版权商业中,目前最需要的是既懂海内外出版又懂语言的高水平版权代办代理人才。政府应该下鼎力气培育成熟的版权代办代理市场,树立版权代办代理专业化的理念,实行版权代办代理机构准入轨制、职业认证轨制和版权代办代理人持证上岗轨制,推动版权代办代理行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规范版权代办代理竞争秩序,这样才能够真正施展版权代办代理在版权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