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冷冻食品出现在20 世纪60 年代,主要是冷冻肉、冻禽和冻水产品,但整个冷藏链的发展相对滞后,即使在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冷藏链仍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直至20 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了超市连锁业,为销售各种冷冻、冷藏食品,商场大量使用各种各样的冷柜、冰箱,零售终端冷库安装设备的逐渐完善反过来推动了冷藏链前端各环节设备的开发步伐,同时对整个冷藏链的完整性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外资不断引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搞活,食品加工出口大幅度增长,冷冻蔬菜、调理食品、精加工肉制品、水产品大量出口。国内市场则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多样化及加工的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冷冻冷藏企业针对国内外食品冷库市场需求,改变了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冷冻产品由大变小,由粗变精,由生变熟,加上整齐精美的包装,创出了品牌,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加工业的附加值,为加工企业自身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得这些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造,购置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 部分食品逐步转向工厂化,满足了中餐标准化的需求,同时企业通过规模优势,降低了加工成本,食品安全、卫生也得到了保证。冷冻食品加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中国具备成本优势。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行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国农业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等诸多发展问题,食品加工业可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进而带动农村养殖业、种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直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食品加工行业处于技术手段单一、设备落后的状况,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冷加工产品档次低。到80 年代末期,国外先进加工、冷冻设备、冷库建造大量引入中国,国内设备制造厂认识到了差距,纷纷采取仿效、合资、引进技术等方式,逐渐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如今,自动化冷库、流态化速冻装置、真空冷冻干燥设备,以及各种超市食品冷柜等方面,中国的水平已经与国际同步,大部分国内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企业已逐渐开始使用国产设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服务反应速度,进而推动了食品加工业的再发展。 在肉食品加工过程中,冷却肉、冰鲜肉以及排酸的过程都可以视为预冷过程,在速冻蔬菜加工过程中,经过漂烫的蔬菜经过预冷后再进入速冻冷库设备。 但是在水果、蔬菜的采摘后运输到市场或进行冷加工处理前,往往缺乏对水果蔬菜的快速预冷。由于果蔬采摘后的呼吸和蒸发作用,产品自身的营养成分和水分会不断损耗,导致果实品质变差,商品价值降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水果蔬菜采后损失超过700 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在产地缺少必要的预冷设施。 制冷系统作为食品加工企业的能耗大户,其经济性将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成本。选择节能性压缩机、在制冷系统中更多采用节能技术、把节能管理当成设备和设施管理中的头等大事等措施,都是食品加工企业必须考虑的。 不管是在速冻过程中,还是在冷藏过程中,低温食品一定会与外界存在热交换。虽然在速冻过程中由于食品本身的热量要远远大于外界传入的热量,速冻设备的保温效果往往被忽视。另外,大部分低温加工车间的保温也往往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只要是与外界有温差的地方,就应该采取保温措施。在保温层的投入上,值得去仔细地算一笔帐。保温效果好,运行费用一定低。保温效果好到什么程度是最经济的,各个工厂都应该在前期规划设计时计算清楚。 目前国外广泛采用的加大月台面积,并对月台进行全封闭、保温,除了提高物流效率、保证冷链的完整性外,实际上也增强了冷库的保温效果。 xjqking654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