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8|回复: 2

[事迹传记] 【辛亥百年】意外打响的武昌起义“第一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4 编辑

起义前,革命党人名册被查获,革命者纷纷被捕,起义士兵只凑齐6盒子弹…… 意外打响的武昌起义“第一枪” (转) 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那一枪    有这样一种说法:20世纪初,有两座城市改变了世界,一座是欧洲的圣彼得堡,另一座是亚洲的武汉。十月革命和辛亥革命,摧毁了欧亚大陆上最为顽固的君主统治——沙皇与满清。    有学者曾言,在历史的深处潜伏着无数双眼睛,它们在各自的角度,看到了历史的不同侧面,体察到了历史的脉络如何展开。循着此路,我们不妨一起重回1911年的现场,除了纪念,也想还原那一年被拉长的历史景深, 在浓烈、壮烈、激烈的争天下的种种革命斗争中,还原那些人的故事。   10月9日   正午  一场大火  泄露起义秘密    这场震惊中外的起义,日期最初定在10月6日。    那一天,是中国农历的八月十五。    领导这场起义的是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领导者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共进会会长孙武认定,当时清廷大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也调去许多,武汉三镇防御薄弱,是起义的最佳地点。    起义者为了发动群众,在事先放出了一些消息。不过,这些消息也传到了清政府的耳中。湖广总督瑞澂随即下令,武汉城内开始加强守备。    由于革命党人准备不足,起义准备延期到10月16日。    转折发生在10月9日。    当天上午,汉口宝善里的一栋小楼,孙武在楼上秘密制造炸弹。他的计划是起义之时,把炸弹从总督衙门后墙外的“武昌帽店”楼上甩过去,按照他的估计,炸弹应该能炸到湖广总督瑞澂的卧房。    正午时分,孙武还在房间里埋头工作,屋里到处都散落着炸药的粉末。    这时,革命党人刘同叼着根香烟上楼参观——当年的勇士们显然在安全方面不够谨慎,这根香烟掉落的火星引发大火,烧伤了孙武的脸。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是,孙武自己鼓捣炸药时用力过猛,擦出了火星。    无论原因如何,总之,二人急忙逃走。    宝善里地处俄租界,附近的巡捕循着浓烟赶来——比走漏风声后果更加严重的是,两名革命党人逃走得匆忙,许多材料来不及带走。于是,在火灾现场,巡捕查获了革命党人的名册和起义文告。    消息传开,瑞澂大惊,下令全城搜捕。    形势危急,显然不能再等了。下午5时,负责联络工作的革命党人邓玉麟赶到新军工程营,通知熊秉坤:当晚12时,只要听见城外炮响,就是起义的信号,城内工程营同志即可动手。    湖北新军一万七千余人,有三分之一是革命党。熊秉坤就是“工八营”里革命党的总代表。    这年他26岁,但他已经当了七年兵,刚加入共进会不到半年。    熊秉坤接下重担,赶紧跑去挨个通知三百多名革命士兵:半夜听见炮响,就马上去夺楚望台军械库;得手后开城门,迎接炮兵同志们入城。    一夜无眠。革命党人摩拳擦掌,枕戈待旦,却没听见炮响。    原来,由于当晚实施戒严,邓玉麟费尽周折才出得城去。而等他赶到南湖炮队时,已经过了半夜,炮兵们都睡了。    等到天亮,传来的只有噩耗——许多革命党人被捕遇害,而起义领袖蒋翊武和孙武也不知藏身何处。    城内群龙无首,革命党名单又已落入清廷手中,起义大事,眼看要败。      熊秉坤决心拼死一搏。    10月10日    将近晚7时 起义第一枪颇多意外    10日早上起来,城里革命党指挥部被破坏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工程营。第二营第二排的革命骨干蔡济民正在床上蒙头痛哭,熊秉坤过去掀开被子:“哭什么?”    蔡济民脸上泪痕未干:“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同志,昨夜被抓,已经就义了。”    熊秉坤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要作女儿态。今天下午3时出晚操,我们就动手。”    蔡济民说:“军中已经警觉,所有士兵的子弹都上缴了。”    这是个难题,两人商定分头行动,一面寻找子弹,一面动员更多的士兵起义。熊秉坤对士兵们说:“革命党名册已经被官府搜去,反亦死,不反亦死。与其坐而待死,何若反而死,死得其所也?”    时针很快指向下午3时。军中长官传下令来:晚操取消。    这时熊秉坤等人已经凑齐了6盒子弹,约150发,有从家里取来的,也有从军官身边偷来的。熊秉坤把子弹给了支队长金兆龙,要他分发给可靠同志待用,行动推迟到晚上7时,以放枪三响为号。    金兆龙和程正瀛随后在营房里收拾弹药。将近晚7点,值日排长陶启胜巡查到金兆龙寝室,见金、程二人抱着枪在嘀咕,心疑喝道:“你敢造反?”金兆龙说:“老子就造反,你又奈何?”    陶启胜大怒,上前夺枪,与金兆龙扭打起来。金兆龙大喊:“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26岁的程正瀛在旁边举枪欲射,又怕伤到金兆龙,就用枪托去打陶启胜的头。陶见自己吃亏,挣脱出来就跑。程正瀛举枪瞄准——    “砰!”    这一枪击中了陶启胜的腰部,也让闻声赶来的熊秉坤大惊:7时未到,为何枪响?在革命胜利之后的1912年,熊秉坤给上级领导写的汇报材料里,这样描绘程正瀛开的这一枪:“此即首义第一声也。”    子弹飞出,一切都必须开始。    陶启胜中枪后连滚带爬逃下楼去,又挣扎着跑回家才死掉。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三名军官赶来维持秩序,高喊:“不用呶噪!”    这时,程正瀛继续开枪,击毙黄坤荣和张文涛。阮荣发在逃跑时也被别人击毙,全营大乱。    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就这样在意外和仓促中爆发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打响第一枪的实际上是程正瀛,但是,许多人认为熊秉坤是武昌起义的实际领导者。孙中山此后在日本接见熊秉坤时,向旁人这样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    10月10日   晚8时 兵不血刃拿下军械库 起义在仓促中爆发,一时间人声鼎沸,枪弹如雨。    熊秉坤随后吹响警笛,召集响应者,但是,响应者不过40人。    随后,他们打开了本营的军械库,却在库中只找到12把开了口的军刀。    不过,一个令人惊喜的好消息随后传来——革命党人马荣等送信来:当天晚8时左右,他们已经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原来,马荣、罗炳顺所隶属的左队,负责守卫楚望台军械库。清廷监视官李克果听到第八营处的枪声,召集官兵训话:“如果有徒手的‘匪人’来,你们应该开枪抵抗;如果有持枪的来,你们人少,要避一避。”    马荣随机应变,说:“我们都没有子弹,怎么抵抗‘匪人’?”    李克果随后叫人搬来两箱子弹,让士兵们分发。革命者得到子弹,立刻向空打了一排枪,把李克果等一干清兵吓走;随后,起义军占领军械库,在军械库中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    得知军械库已经得手后,熊秉坤马上率领工程八营40多人来到楚望台,罗炳顺、马荣等出迎。不久,固定原又率一队到达。    熊秉坤集合队伍讲话后,在8时20分以总代表兼大队长的名义发布命令。命令中说:“本军应冠以‘革命军’三字,称湖北革命军。其兵种队号暂袭用旧制。”“本军今夜作战,应以破坏湖北行政机关,完成武昌独立为原则。”“本军作战以清督署为最大目标。”命令并规定了各排的任务。今夜口号为:“同心协力”。    这时城内其他地方的新军也纷纷起来响应,陆续到楚望台,接受临时总指挥的指挥。起义军还夺取中和门,迎接炮八标入城。    炮八标的发动,对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炮兵素称“军中之胆”。炮八标拥有山炮多门,火力猛烈,声威震人。第二,炮八标当时全标留驻武昌,共有士兵800人,人数在当时各部中居首,成为起义各部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炮八标的参加,可以说马上改变了武昌城内双方双方力量的对比。    此时,起义军人数已达3000多人。起义军随后开始分三路,强攻总督衙门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10月10日 晚10时30分 起义军强攻总督衙门    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开始三路进攻,主要目标是湖广总督衙门。“同志都知道,若攻不克督署,是要杀头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天明前把总督衙门打下来。    但当革命党人准备突袭总督衙门时,他们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齐集在军械库的不同标、营的全面指挥责任。特别是,文学社革命党人不愿听从共进会领袖的指挥。    好在这个领导危机暂时解决了——有人发现藏在灌木丛中的、原本属于日知会的工程营队官吴兆麟,并说服他担任指挥。    攻势发动后,最初的进展不太顺利。清军以机枪扼守阵地,轮番扫射,进攻士兵纷纷受伤倒地。“所幸夜黑如漆,机关枪之力未能尽展。”工程兵两个营士兵乘黑伏在地面上蛇行前进。待他们爬到机关枪下面后,突然狂呼跃起,夺得机关枪向清军扫射。    那天晚上正下着大雨,革命军方面的大炮也难以瞄准目标轰击。蔡济民等在王府口商乾记衣庄,用煤油把衣庄所剩的衣物燃着,顿时火焰上升,督署的目标看得清清楚楚。随后,督署大堂、监押房等处及第八镇司令部马房,悉被大炮轰中。    此时,瑞澂除了警卫衙门的部队以外,其他忠诚的军队都在城外。隆隆炮声中,瑞澂很快发现,除了从武昌撤退,再过江到汉口收集残部以外,别无他计。11日早晨,他由手下最高军官张彪陪同过江,至此,武昌落入革命党人手中。    双方都为这场战斗付出了重大伤亡——数百革命党人牺牲,而清政府一方,以旗兵为主的步兵第三十标,也几乎无人幸存。    10月11日 傍晚 黎元洪无奈“被都督”    武昌起义后,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亦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10月11日,革命者齐聚湖北咨议局,准备推举一个足资号召的首脑。被炸药炸伤的孙武与预定的都督刘公此时均在汉口。其他深孚众望的领袖:黄兴、居正、宋教仁等,没一个在武昌。    他们想到了黎元洪。黎素有长者风度,参加过甲午海战,帮过张之洞创立新军。论地位,他身居第十二混成协统领(相当于旅长),而在武昌的革命者,当时最高军阶的吴兆麟,仅仅相当于一个连长。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当革命战士马荣、汤启发找到黎元洪时,他正藏身床底,被拖了出来。    当天傍晚站岗的学生兵,很多年后还清晰记得黎元洪被革命党人蔡济民拉到咨议局的情景:一群人簇拥着黎元洪匆匆走来,有穿便衣的,有着军服的;黎则头戴瓜皮青缎红顶子帽,身着蓝呢夹袄,夹衣上还有对襟大袖马褂,背后依然拖着辫子,面容沮丧。    黎元洪一到咨议局,立即被带到二楼会议室。会上正式提议: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依旧心惊胆战的黎元洪一个劲儿地说:“莫害我,莫害我。”不过不管黎元洪愿不愿意,以“黎都督”为名的湖北军政府,已经正式开始运转。    综合《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廉政瞭望》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做什么?    尽管孙中山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纵观辛亥革命的整个历程,毋庸置疑,孙中山是公认的革命领袖。自兴中会成立至辛亥年的17年间,他奔走呼号并率领革命党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革命形势愈益成熟。那么,武昌起义发动时,孙中山在哪里?在干什么?    丹佛报纸记录孙中山活动情况    武昌起义第一枪响起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筹集革命款项。《孙中山全集》里记述,十几天前,他在途中接到黄兴从香港打来的电报。可是,“因行李先运送至此地(丹佛),而密电码本则置于其中,故途上无由译之”。    辛亥革命百年前夕,美国华人收藏协会秘书长、旅美作家招思虹从美国带回一批相关珍贵文献回国。记者从招思虹展示的翻拍照片上看到,在孙中山当年入住旅馆的登记表上,用英文清晰地写着“1911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孙逸仙 321房”,随同孙中山入住的,还有一位叫黄云苏的先生,住在323房。    而当年10月的一份《丹佛日报》则记录了孙中山当时的活动情况。版面头条登载有致公总堂发布的孙中山要为革命筹款发表演说的信息和广告,这个头条上面赫然印着“Dynasty Offer $100,000 for Dr. Sen's Head”(朝廷悬赏10万美金买孙中山的人头)。    此外,在当天的报纸中,孙中山头像下方写着一行字,翻译成中文是:“如果反叛者成功,孙中山很可能成为中国首位总统。”这行字字号稍大,用框线单独框出。    在报纸上得知起义消息    据记载,在旅馆里,孙中山找出密码本译出黄兴发来的电报:“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之后,孙中山拟电:“时予在典华(丹佛),思无法可得款,随欲拟电复之,令勿动。惟时已入夜,予终日在车中体倦神疲,思虑纷乱,乃止。欲于明朝睡醒精神清爽时,再详思审度而后复之。”可是,还没等他发出这份“令勿动”的电报,起义已经取得胜利。    1911年10月12日11点左右,在旅馆吃完早餐的路上,经过走廊报摊时,孙中山顺便买了一份报纸。他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印着这样一条简讯:“武昌为革命党占领。”他紧盯着报纸仔细看了两遍,才最终确信这个消息。    抉择:下一步怎么走?    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表面上看,马上回国,投入革命第一线,似乎是最合理的选择——如果他即刻动身坐船,20日左右便可抵达上海,“亲与革命之战,以快生平”。    但冷静下来,他决定暂留国外。    在他看来,西方列强对新政权的态度极为重要——如果西方大国为保留特权,帮助清廷镇压革命,则起义者可能重蹈太平天国覆辙;反之,若列强能支持这场革命,则胜利的把握就更大。    孙中山立即驰往华盛顿。途中看到报上载有“武昌革命军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者,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的文字,孙中山意识到,中国革命已为世界所关注。    10月15日途经芝加哥,那里的华侨已迫不及待为他举行了颇具声势的“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把孙中山当做促成这场革命发生的英雄来欢迎。    不过,孙中山筹款的进展似乎并不顺利。考虑之后,孙中山决定立即归国。    1911年12月25日9点45分,“地湾夏号”邮轮缓缓靠岸,在黄兴、宋教仁和陈其美的迎接下,孙中山走下轮船——《申报》此前曾报道他将购买战舰、兵舰带回的消息。所以孙中山一上岸,许多记者就纷纷询问他:“您这次带了多少钱来?”孙中山回答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者革命之精神耳!”    综合《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羊城晚报》等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4 编辑

当年“80后” 打响第一枪(转) 2011-09-23 01:26:34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国家图书馆“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正在布展。根据辛亥革命史实照片铸造的群体雕塑一同亮相。    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指出彼时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高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当时还在鼓吹君主立宪的梁启超没想到的是,他文中的“少年”,11年后真的来了,而且确实很强,都拿着枪。    用现在的说法,武昌起义的发起者,全是标准的“80后”。元勋熊秉坤,时年25岁。“首义三武”中,蒋翊武26岁,孙武30岁,张振武30岁出头儿。起义的新军士兵,全是略显青涩的20来岁的小伙子。这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能够打响,充满种种偶然,可偶然的背后,是清廷人心尽失的危如累卵的局势。    2011年,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门前,新矗立起一座武昌起义军群雕,是根据当时外国记者拍摄的照片制作的。雕像中的军人昂首挺胸,大有藐视天下的气势,这是中国青年军人第一次以如此英武的姿态出现在外国人的镜头中,在当时,他们绝对是站在时代潮头上的勇者。    起义前夜名册泄露    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武昌起义,其实并未打算在10月10日举事。有资料说革命党计划湖北与其他八省同时起义,起义日期定于10月6日(后改为11日)在中秋节发动。但10月9日的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整个计划。    当时的革命流行炸弹暗杀,孙武等人技术不灵,试制炸弹时不慎爆炸,引来俄国警察搜查。孙武等人仓皇逃走,却将革命党名册、文告甚至武器留给了清吏。时任湖广总督的瑞 如临大敌,下令关闭城门查缉革命党。这就迫使革命党人不得不立即行动,9日下午蒋翊武下令,当夜12时南湖炮队鸣炮为号起事。    但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迫使计划再次改期:先是负责运送炸弹的杨洪胜被查获;临近发动起义时,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突袭设在武昌小朝街的总指挥部,逮捕了刘复基、彭楚藩(又名彭泽藩)等人。    瑞的师爷张梅生提议立即调兵遣将,将乱党一网打尽;汉阳知府陈树屏等人则主张烧了名册,以安军心。没了主见的瑞 在10月10日的早上给北京的朝廷发电邀功:已缴获革命党人名单,并拿获革命党三十二人,其中彭楚藩等三人已“即行正法”,协同者“准其悔过,予令自新”。    **临时拼凑    当时新军的管理制度比较先进,人、枪、弹是分离的。但10月10日上午恰由工程营的共进会代表熊秉坤的一棚接岗,人人可以带枪。二棚革命党人吕功超见一棚有了枪,便悄悄来告,说自己家里藏有两盒子弹可取出来用。随后又有同志来说棚长有子弹四盒,可将其偷取来用。这样,到手的子弹一共有六盒一百五十发。熊秉坤又叫人偷来腰牌两块,交他人一块,自己佩戴一块,冒着倾盆大雨往各营通知起义发动时间。    布置完毕后,不料总督府突然取消晚操。熊秉坤当即决定将举事时间推至当晚7时,以鸣枪为号,并急告各标营代表。10月10日晚7点左右,工程营的熊秉坤和程定国率先将前来查棚的排长陶启胜开枪击倒,又空放三枪号令发难。众人撬开军械库房,只有十来把军刀,再到军需房捣开铁锁,发现龙洋官票数百。熊秉坤担心抢钱造成混乱,便一把火把它们烧了。接着,他带领四十余名士兵直奔楚望台,夺了军械库。    瑞澂逃跑亡清“祸首”    事发突然,时任新军旅长的黎元洪为了阻挠起义,亲手杀死了前来送信的外营士兵,但听到炮声后,他颇识时务地果断跑路了。当逃兵的不止黎元洪一位,当晚10点30分左右,各路起义士兵围攻湖广总督衙门和第八镇司令部,两位负责人瑞 和张彪也先后逃跑。瑞 走得尤其匆忙,不敢走大门,直接命卫兵在后花园挖了个狗洞钻了出去,直接跑到了江边的军舰上。    后瑞 被清朝遗老遗少评为“罪魁祸首”,跟非要收回路权造成四川兵变的盛宣怀并列。武昌起义后,瑞 跑到上海租界躲了起来,四年后就病死了。另一逃跑的张彪,当官前是张之洞的卫兵,关系好到张之洞的私人账本都归他管。这人打仗不成,经商真有一套,后来到天津发了横财,现在天津著名的“张园”就是他的产业。    从“黎菩萨” 到“大总统”    武昌起义次日,自认资历太浅的熊秉坤等人讨论军政府新都督人选,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黎元洪竟成了最佳人选。    其实,本来最佳人选另有其人,那就是孙武。可惜,由于10月9日的炸弹爆炸事故,孙武脸部严重烧伤,起义时正在抢救,都督自然当不成了。    躲到幕僚家中的黎元洪被革命党搜出来,送到谘议局居然受到众人列队欢迎。在得知被推为都督时,他大喊:“我不能胜任,休要害我!”据首义参加者李翊东在《武昌首义纪事》中记载,众人推举黎为都督,黎固辞,坚不允在布告上签名。革命党人李翊东持长铳逼黎应允,黎元洪这才不情不愿地“逼上梁山”,但数日不言不语、不吃不喝、闭目盘膝,人称“黎菩萨”。    直到三天后,武汉三镇全部克复,黎元洪这才顺应潮流,同意剪掉辫子,以“黎都督”的身份开始视事。    尽管也做了不少不地道的事,但黎元洪依然算民国政客里少有的“老实人”。他在辛亥后是雷打不动的“黎副总统”,死活没上袁世凯称帝的贼船。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文    专家点评    胜利快、代价小的人道主义革命    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打出第一枪是在1911年10月10日,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只有两个多月就终结了满清长达276年的统治历史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将中华民国建立起来了。胜利快代价小,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杨天石对辛亥革命的直观判断。    杨天石举例说,武昌起义除湖北省外,有8个省是靠武装起义打下来的。但8个武装起义的省,加上上海,也没有死多少人。湖南省起义一共才打死4个人。    与之前的数次起义相比,武昌起义为什么能成功?杨天石认为“情势”恰好。1910年和1911年,湖北各州县连遭水灾,饥民流离失所,众怨沸腾,人心动荡。清吏端方入川,将军队调走了一半,造成鄂中军力空虚,正给了革命军可乘之机。    杨天石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靠对外卖国、妥协来求得苟安,再加上它顽固、反动,拒绝任何实质性的改革,使得它的合法性丧失殆尽。再加上革命党人长期坚持不懈地传播、运动,新军兵士具有新思想的为数不少。    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和平转移政权,社会基本稳定,没有革命通常所不可避免的大规模的流血、牺牲、破坏和杀戮。“它是一次胜利迅速、代价很小的人道主义的革命。从这一意义上说,在世界革命史上,这是少见的例子。” 辛亥革命 旧闻二则    瑞澂缉拿革命党人 “革党拟于昨晚(十八晚)(记者注:1911年10月9日按农历为宣统三年八月十八)二句钟围攻督署,为政界侦悉,遂在小朝街八十三号及九十二号门牌内拿获多人,内有女党二名,并搜出炸弹三十箱。刻已将彭泽藩等三人正法。” 武昌新军占领省城    “昨晚九点钟(十九晚)(记者注:1911年10月10日按农历为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武昌新军作乱,焚毁衙署,阖城纷扰。省城已为乱党所据,闻乱党将炸弹掷入督署,瑞制军已离署暂避。据由省城逃出之人言,张彪业为乱军所害(此处有误,张彪当时逃走并未死亡记者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7:38 , Processed in 6.00074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