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一家人

[佛化生活] 常见水生动物放生手册:生活习性和放生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 鳜鱼(一般推荐)
鳜鱼是名贵鱼类之一。在分类上,属鲈形目,鳍科。学名为鳜鱼,地方名较多,有桂花鱼、季花鱼、鳌花鱼等。鳜鱼有长体鳜、大眼鳜、鳜鱼、斑鳜、暗色鳜五种。以鳜鱼生长最快,其次是大眼鳜。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口裂大且上位,略倾斜,下颌向前突出,上颌骨延伸至眼的后缘(见图)。在上下颌骨、黎骨和口盖骨上均长有大小不等的锋利牙齿,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个大棘,鳃盖后缘有1—2个扁平的棘。鳜鱼的鳞圆而细小,体色为棕黄色,较鲜艳,分布许多不规则斑块。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红褐色条纹。第6—7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横带。背鳍、尾鳍、臀鳍上都有2—4条棕色圆斑连成条带。

鳜鱼背鳍发达,前部为硬刺,后部高大且圆。胸鳍、臀鳍、尾鳍均呈圆形。在腹鳍、臀鳍前部都长有硬刺。幽门盲囊多少不一,从1至180左右,而且分群。

 

(二)生态习性

鳜鱼原生长在江河、湖泊水域中,喜清水,近底层,特别喜欢藏于湖底石块、树底之中,亦藏于繁茂的草丛之中。秋冬水温低的季节,潜于深水处越冬,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沿岸水草丛中觅食。鳜鱼以夜间活动,觅食为主,白天一般卧于石缝、树根、底坑中,活动较少。鳜鱼吞下鱼、虾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它的胃很大,吃饱后腹部膨胀鼓起。鳜鱼到繁殖时期,鱼体顶水激烈游动,成群结对,并在水面形成浪花。

鳜鱼对温度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冬天在深水处越冬,夏天在石缝草丛中避暑。

(三)食性和生长速度

鳜鱼是肉食性鱼类,主要吃食鱼、虾类等水生动物。鳜鱼食性最大的特点是靠吃活体水生动物而生长,尤其是活鱼。当鳜鱼孵化出膜4—5天后,开口饵料即是其它种类的活鱼苗。不同阶段的鳜鱼其饵料又各不相同,幼体是靠吃其它鱼类的鱼苗生长,如团头鲂、鳊鱼及其它野杂鱼苗。当鳜鱼成为鱼种时,食性相对广些,食一些其它鱼类的鱼苗。成鱼食性比较广,摄食小型鱼类和虾等。一些体形为纺锤形或棍棒形的鱼类,常是鳜鱼吞食的对象。在饥饿无其它饵料时,它们相互吞食维持生命,因此在养殖鳜鱼的水体中,要投足够的饵料。

鳜鱼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到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第三年可长到1—1.5公斤,从4冬龄开始,体重和体长增长减慢,第三年开始,雌性生长速度超过雄性。

(四)繁殖习性

鳜鱼的繁殖水温在21℃以上,最适水温为26—30℃。根据南北地区不同,繁殖月份有所不同,南方3—8月,长江流域为5—8月,其中6—7月为繁殖盛期。

天然生长的鳜鱼产卵期间,成群结对于河道及湖泊入口处,有流水的场所产卵,这是其理想的产卵场。通常产卵是在夜间进行。

一般鳜鱼二年可达性成熟,体重在150克以上,但在天然资源少,捕捞量过大情况下,亲鱼亦有一年就成熟的,此时个体较小,怀卵量少。一般怀卵量在3—20万粒之间,随个体增大怀卵量增加。卵呈浮性,具有较大的油球,在流水中呈半浮状态,但在静水中则要下沉。其卵径为1.2—1.4毫米。受精卵孵化温度为20 —32℃,最适温度为25—30℃。在较低水温(21—24℃)中,孵化时间要长。通常孵出后48—60小时开始摄食,此时苗全长仅0.46厘米。当稚鱼长达1.65厘米时已具有成鱼外形,但尚未长出鳞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 鲈鱼(一般推荐)
鲈鱼的生活习性
鲈鱼生活在浅海河口,适盐广,幼苗在22‰左右盐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生活,并可进入淡水水域觅食生长,但成熟鱼多数在咸淡水中栖息。

鲈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食量大,一次摄食量可达体重的5-12%,捕食强度在春夏季节最强烈,鱼苗以桡足类和糠虾为饵,长至10厘米体长后则捕食小鱼虾。

鲈鱼生长速度较快,繁殖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鱼苗长至年底体长25厘米、重0.25公斤,6龄鱼体长达0.8米,最大的个体长达1米、重15-20公斤。

人工养殖的鲈鱼长速度较快,通常养殖280天达0.5公斤以上。鲈鱼在14 ℃的水温以上就可正常觅食生长,在本地区可自然越冬,这有利于隔年养殖成为大规格商品鱼和分散、调节上市量。

水质──鲈鱼在纯淡水和咸淡水中均可生长,但在盐度 5‰以内有海潮到达的咸淡水水域更好,以河海口的鱼媪和围垦区最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 河蚌(重点推荐,能改善水质,生存能力强)
(一)        河蚌的生活习性
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状态下,河蚌只有身体的后端从泥沙中露出,进、出水管经常张开,以维持体内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数量较少,仅在河湾浅水地区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种类不多,但数量较大,稻田里数量则较少。

河蚌一般适宜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但不同种类要求也不同。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在pH值5~9之间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稳定于pH7~8的水中生活。

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但若长期低于此限,河蚌会大批死亡。
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
河蚌的运动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缓慢犁行。运动时蚌体浅埋于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并以粘液附于泥沙上,然后肌肉收缩牵引蚌体向前滑行数厘米。

河蚌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少见,但阴天也常活动。

(二)河蚌的食性 河蚌的食性较广,以淡水中浮游植物如硅藻类和裸藻类,浮游动物如轮虫和鞭毛虫为主,其他水生植物和甲壳类动物的腐败碎屑也能为食。

河蚌的摄食种类和数量与水域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的变化有关。因此,养殖生产中应搞好饲养管理,大量培养育珠蚌易消化的浮游生物,使其获得量多质优的食物。

河蚌的摄食方式,是靠鳃瓣和唇瓣上的纤毛作同步摆动,使外套腔的水形成游流,把随水流入的天然饵料集中,以便吞食,因此吊养珠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才能使其良好生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二十三 鲶鱼(一般推荐)

鲶鱼又称鲇鱼、河鲶、四须鲶、年鱼、鲶金姨、鲶拐子等,为食肉性大型淡水鱼类,广布于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水域,以长江、钱塘江、淮河流域为甚。

   鲶鱼为底层凶猛性鱼类。怕光,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 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

   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 鲶鱼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阴天和夜间活动频繁。

  鲶鱼性成熟早,一般一龄即成熟。产卵期长江一带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产卵时成群追逐。幼鱼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为食,其中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虾类是它的美味佳肴。

鲶鱼贪食易长,500克左右的幼鱼便大量吞食鲫鱼、鲤鱼等,最大个体可达40千克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二十三 鳊鱼(重点推荐,常见易得,生存力较强)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属。鳊鱼,在我国为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的统称.。英文名:White bream , Beijing white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长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据这种既方且扁的体形特征,给它们取名“鳊”、“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鲂,方也;鳊,扁也”。口较小,端位;上颌比下颌稍长,上下颌前缘且角质层。无须。腹面自胸部基部下方至肛门间有明显的皮质腹棱。背鳍具强大光滑的硬刺,臀鳍鳍条较多,基部很长。体背部深青灰色,其它部分银白色;每个鳞片的后部有一宽黑斑,各鳍灰黑色。

  生活范围较广,不论静水或流水都能生存。成鱼多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尤其喜欢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动;幼鱼喜栖息在浅水缓流处。鳊为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丝状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摄食强度随季节有所变化,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4-8月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种子、湖底植物的残渣,其次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冬季很少摄食,春季从3月开始增大食量,夏季强度最大。性成熟年龄因地区而异,长江流域为2龄,北方为3-4龄。2冬龄鱼的怀卵量为2.8-9万粒,4冬龄鱼为9.4-26万粒。成熟的亲鱼于5-8月在有一定流水的场所繁殖,6月底至7月初为最盛期。冬季群集在江河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长速度较缓慢而平稳。最大个体可达2公斤。

  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中,产量大,是天然水体中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湖北省襄阳的鳊鱼早在南北朝时就著盛名。相传当时襄阳刺史张敬儿为了取宠齐高帝,特别制造了一种“陆舻船”,载运一千六百尾鳊鱼往京都建业上贡。为此,齐高帝以鳊鱼的地方名“槎头鳊”赐封张敬儿为“槎头刺史”。《湖北通志》记载:“鳊,即鲂,各处通产。以武昌樊口、襄阳鹿门所出为最。”鳊鱼一年四季均为佳肴,故民俗有“春鲶夏鲤四季鳊”之说。

  鳊为一广布性种类,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海南岛、珠江各水系,国外见于朝鲜及俄罗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 武昌鱼(一般推荐)

  团头鲂(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团头鳊,平胸鳊。英文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受精卵在水温为 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因其为草食性,且能在静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人工养殖。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长江的入口处,有一小镇樊口,古时称为武昌县。这里江湖相通,不少鱼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间,湖中的天然食料丰富,是鱼类的重要肥育场所。樊口所产的“鳊鱼”以团头鲂为主,此鱼肉嫩脂多,尤为肥美,故古时有“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 各种青蛙(重点推荐,有益环境)
  青蛙又名田鸡,有的地方称水鸡,是黑斑蛙、虎纹蛙、和金线蛙的统称。在分类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 均为我国常见的蛙类。


  一、形态特征

  黑斑蛙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无尾,体长 约8厘米、头扁而宽,略呈三角形,眼圆而突出, 两眼后方各有一明显的圆形鼓膜,鼻孔小,口宽阔,吻部尖,舌 扁平分叉,并能翻出。皮肤较光滑,有一对背侧褶及短肤褶,躯体短而阔,背部黄绿、深绿或带灰棕色,斑, 腹 面白色。前肢较粗短,有四趾,无躞,后肢肌肉发达,有五趾,趾间有躞。雄蛙口角两旁有一对外声囊,前肢第一 脂内侧有婚垫,生殖季节更为明显。

  黑斑蛙与虎纹蛙的区别是虎纹蛙体型较大,体长10厘 米以上,背部黄绿棕色斑纹,后腿有横斑,趾间全躞。金 线蛙体长约5厘米,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 有两条棕黄色的背侧褶。大腿后面具有一条黄色和一条明显白色纵纹。

  二、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 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 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

蛙在气温 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 (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 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 蟾蜍(重点推荐,有益环境)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生态环境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暂告一断落,谢谢大家,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精勤放生,努力做到放生四化:放生常态化 放生习惯化 放生自觉化 放生生活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3 04:27 , Processed in 0.30878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