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6|回复: 0

[精进共修] 什么是修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01 编辑

为何要修行佛法?首先,我们必须问自已:“佛陀为什么要教导修行?”“修行之目的何在?” 佛教修行之目的,是为了证悟涅盘,涅盘乃是精神(名)与物质(色)的止息。要证悟涅盘,我们必须息灭善的与不善的名法,因为它们能造成轮回之苦,导致一而再的生、老、病、死。 如果通过修行观禅,培育起观智,直到证悟了知见涅盘的四道智,这些名法就会彻底息灭。换句话说,涅盘乃是由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止息。 我们都遭受生、老、病、死之苦;为了从众苦当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修行。基于脱离一切痛苦的愿望,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修行,以便证悟涅盘。 那么,什么是修行呢?修行包括止禅与观禅。而这两者,都必须以身、口的德行(戒),作为基础。换句话说,修行就是培育乃至完全开展八圣道。 八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与正思惟,合称为智慧的训练(慧学),佛陀称之为观禅正见与道正见; 正语、正业与正命,合称为戒行的训练(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合称为禅定的训练(定学),也就是止禅法门。 八圣道分的第一项是正见,何谓正见?正见包括四种智慧:第一种是了知苦谛的智慧,苦谛也就是五取蕴。 第二种是了知集谛(苦的原因)的智慧,也就是透视五取蕴之因缘的观智;换言之,乃是透视缘起法(十二因缘)的观智。 第三种是了知涅盘(灭谛)的智慧,涅盘乃是五取蕴的息灭。第四种是了知领悟八圣道分(道谛)的智慧;八圣道是通向证悟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圣道分的第二项是正思惟。正思惟(寻心所)有四种,即:将心投向苦谛、将心投向集谛、将心投向灭谛、将心投向道谛。 如是,正思惟将心投向每一圣谛,而正见则如实了知每一圣谛。正因为它们如此共同作用,所以将它们合称为智慧的训练。 八圣道分的第三项是正语,即:戒除谎言、两舌、恶口、绮语。 八圣道分的第四项是正业,即:戒除杀生、偷盗、邪淫。 八圣道分的第五项是正命,即:戒除用不正当的言语或行为来取得财物、维持生活,如:杀生、偷盗或说谎等。 就在家人而言,这也包括戒除五种不道德的买卖,即:武器买卖、人口买卖、毒药的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品的买卖。 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合称为戒行的训练。 八圣道分的第六项是正精进。正精进有四种,即: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恶行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行;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努力提升已生起的善行。为了开展这四种正精进,我们必须修行戒、定、慧三学。 八圣道分的第七项是正念。有四种正念: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与法念处。此处的法,是指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个心所。 或者,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法指的是:五取蕴、十二处、十八界、七觉支、四圣谛等。然而,简单地说,四念处可以归纳为两项,即:色念处与名念处。 八圣道分的第八项是正定。根据《长部.大念处经》,正定指的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而《清净道论》将正定,更详细地解释为:四色界禅、四无色界禅与近行定。 有些人已曾累积深厚的波罗蜜,借着听闻佛法的简略或详尽开示,就能够证悟涅盘。然而,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波罗蜜,他们必须次第地修行八圣道。 这些人称为所引导者,他们需要逐步地修行八圣道,意即依照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持戒清净之后,必须培育定力;以定力净化自心之后,必须修行智慧。 应当如何培育定力呢?止禅法门有四十种,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培育定力。 对于无法决定该选择那一种法门的人,建议从安般念下手。大部份的人,可以修行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 如何修行安般念?佛陀于《大念处经》中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经中说:“于此有比丘,前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于业处。 他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长时,彼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彼知:‘我出息长’…‘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开始修行时,先以舒适的姿势坐着,然后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你应能在鼻子的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感觉到气息的进出。 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因为,如此你将无法成就禅定。只应在气息扫过及接触,上嘴唇或鼻孔出口处周围最明显的一点觉知气息,你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不要注意气息的自性相、共相或禅相的颜色。自相性,是气息中四界的个别自然特征,即:硬、粗、流动、支持、推动等。 共相是气息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表示,不要默念「入、出、无常」,或「入、出、苦」或「入、出、无我」。只需觉知入出息的本身。 入出息(呼吸)的本身,是安般念的目标(所缘),也就是你必须专注以培育定力的对象。 如果你过去世曾经修行此禅法,累积相当的波罗蜜,当你以此方式注意入出息本身时,你将能轻易地专注入出息。 如果不能的话,《清净道论》建议用数息的方法,这能协助你培育定力。你应在每一吸呼接近末端时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八」。 至少应数到五,但不应超过十。我们建议数到八,因为它提醒你正在培育八圣道分。 因此,你应依照自己的意愿,在五至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下定决心在这段时间内不让心飘荡到其它地方,只应平静地觉知气息。 如此数息时,你将能使心专注,平静单纯地只觉知气息。能如此专注至少半小时之后,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二个阶段,你必须对入出息的长短培育觉知。 这里的长短并非指尺寸上的长短,而是指时间的长度。觉知每一入出息时间的长短,你会发觉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 在这阶段,你所应做的,只是单纯地如此觉知气息而已。如果要默念,不应默念:「入、出、长;入、出、短」,只应默念:「入、出」,同时附带觉知气息是长或短。 你应当专注于气息,附带觉知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长短。有时在一次静坐当中,气息从头到尾都是长的,有时从头到尾都是短的,但是你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 在此,注意气息的长短只是帮助心专注于气息而已,专注力的重点仍然是气息。所以,你不应太在意气息到底是多长或多短。如果你那么做,你的择法觉支会过强,心反而不能定下来。 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然而,若能如此平静地专注约一小时,但禅相仍然未出现,那么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三个阶段:‘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我觉知之息全身而出息。’ 这里,佛陀指示你,持续地觉知经过同一点上从开始到结束的气息。如此修行时,禅相可能会出现。若如是,你不应立刻转移注意力至禅相,而应继续觉知气息。 如果能平静地在同一点上觉知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持续约一小时,却仍然没有禅相出现,那么你应进行到第四个阶段:‘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 要做到这一点,你应下定决心要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在同一点上专注于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你不应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那样做会使定力退失。 《清净道论》提到四种能使气息平静的因素,即:思惟、专念、注意、观察。因此,在这阶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气息。 以此方法修行,你将发现气息变得更平静,更微细。此时,不论气息是长还是短,你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微细的气息。这就是说‘长短息、全息及微息’,这三个阶段可以同时发生,可以同时修行。 当你如此持续修行时,禅相就可能会出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禅相并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有些人,禅相是柔和的,例如:棉花、抽开的棉花、气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红宝石或宝玉、明亮的珍珠。 对于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树干或尖木。对于有些人,它则呈现有如:长绳或细绳、花环、烟团、张开的蜘蛛网、薄雾、莲花、月亮、太阳、灯光或日光灯。 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取相,因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当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时,那就是似相。 当禅相像红宝石或宝玉而不明亮时,那是取相;当它明亮和发光时,那就是似相。其它形状与颜色的禅相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去了解。 不同的人会生起不同形态的禅相,因为禅相从「想」而生。在禅相出现之前,由于不同禅修者有不同的想,即产生不同的禅相。虽然所修的业处相同,都是安般念,但却因人而异地产生不同的禅相。 达到这阶段时,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或外观。若那样做,你的定力将停滞且无法继续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 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专注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如果那么做,禅相将会消失。 然而,如果发现禅相已经稳定,而且心自动地紧系于禅相,那时就让心专注于它。如果强迫心离开它,你可能会失去定力。 若禅相出现在你面前远处,则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经过接触点的气息,禅相会自动移近并停留在接触点上。 若禅相在接触点出现并保持稳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气息,气息就是禅相,这时就可以忘记气息,而只专注于禅相。如此将注意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你将会更进步。 保持注意力专注于禅相时,禅相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你应下定决心,保持平静地专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或更久。 如果能专注于取相持续一或二小时,你会发现它变得清澈、明亮及光耀,这就是似相。你应下定决心及练习保持心专注于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直到成功。 在这阶段,你将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在进入禅那之前,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是禅那。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为对象,二者的差别在于:近行定的诸禅支尚未开展到完全强而有力。由于这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心」还能够生起,而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心。 经验到这现象的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涅盘。事实上心还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察觉它而已,因为有分心非常微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够继续提升定力,你必须藉助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来策励心,并使心专注、固定于似相。 你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觉知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慧,以便了知似相。五根就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它们使心不偏离于通向涅盘的止观正道。 五根当中,第一是信。信乃是相信应当相信的对象。如:相信三宝;相信业因与果报;很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证悟,因为若禅修者缺乏这样的正信,他将会放弃禅修; 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与次第,所以在此阶段非常重要的是对教法的深信。 以安般念业处修行禅定的人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应当毫无怀疑地修行安般念。他应当想:如果有系统地依照圆满正觉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禅那。 然而,若禅修者对当信之对象有过强的信心,那么,由于信根的决定(胜解)作用太强,慧根就不分明,而其余的精进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将变弱。如果精进根过强,其余的信、念、定、慧诸根就不能实行其决定、确立、不散乱和透视的作用。 信根与慧根,定根与精进根的平衡,是诸圣者所赞叹的。假使信强慧弱,则为迷信。此人将相信、崇拜缺乏真实利益与内涵的对象。举例而言,他们信仰、尊敬正统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对象,例如:造物主、鬼怪、护法神等。 反之,若慧强信弱,则将使人倾向于狡黠;自己不实际修行,却整天批判与评论。他们犹如吃药过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难以治疗。 然而,若信慧平衡,则能信于当信之事。他相信三宝、业果,确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将能体验似相及达到禅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并运用智慧透视似相,这时信根与慧根就能平衡。 再者,假如定强而精进弱,则因为定有产生怠惰的倾向,怠惰将征服他的心。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因为精进有产生掉举不安的倾向,掉举将征服他的心。唯有当定根与精进根平衡时,心才不会堕入怠惰或掉举,而能达到禅那。 当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时,定力将会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达到禅那时,心将持续不间断地觉知似相,这情况可能维持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续地专注于似相一小时或两小时之后,你应尝试辨识心脏里意门(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处。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注释中说,有分心就是意门。 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将能辨识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门(有分心),以及呈现在意门的似相。能如此辨识之后,你应尝试逐一地辨识五禅支,一次辨识一禅支。 诸禅支整体合起来即称为禅那。刚开始修行禅那时,你应练习长时间进入禅那,而不应花费太多时间辨识禅支。你也应练习初禅的五自在: 一、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辨识诸禅支。二、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三、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四、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五、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在《增支部》里,佛陀提醒在尚未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前,不应尝试进修第二禅。如果禅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禅就进修第二禅,则他将失去初禅,而且无法达到第二禅,两者皆失。 当禅修者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转修观禅(毗婆舍那)。 另一种方式是,他也可以继续修行其它种止禅,譬如四无量、六随念、十遍等。 选摘于《如实知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5 07:15 , Processed in 0.24921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