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9 编辑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现代解读(转)
普贤菩萨, 十大愿, 现代, 心灵能量, 文化
贤菩萨“十大愿王”,乃是成佛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是法王(佛)的继承人,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所以普贤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笔者学习后感悟到,《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理念非常好,实际上就是现代人生如何追求成功的十大秘诀,不妨,分别解读如下:
一、礼敬诸佛。现代解读为:广泛尊重
“礼”者,表现在外之“礼节”也;“敬”者,乃真诚心之流露也。“诸佛”即一切众生,因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觉悟者)。世法、佛法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诚敬”之心,以“恭敬心”(清净、平等心)来待人、处事、接物。当我们礼敬心被人家浇了冷水之后,很少有不疲厌,很少有能够相续下来的。每一个众生不管对方给什么脸色言语,都要经受得起考验,不管对方如何,都能善于护持、护念自己礼敬诸佛的心。这里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一切人际关系中,需要广泛尊重。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生命的奇迹!都是因为在数年前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由于父母的相爱,我们才有机会参加一场空前的比赛,上苍给我们5天存活时间,我们拼命前行,入TOP2000“先前部队”,经过万里长城2万次摆尾运动的不断淘汰,我们每一位都战胜了5亿个兄弟姐妹而成为最后的冠军来到人间。所以,无论对方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人或者坏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人格尊重,即便是人家不尊重我们,我们保持自己的本分一样尊重他,这是交往、交流、对话的基础,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二、称赞如来。现代解读为:弘扬正气
“称赞”即是赞叹;称赞“如来”即是要能与“性德”相应才称赞。《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我们在社会上从早到晚所接触之人物的归纳,里面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是个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整人。善财去了,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疑(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希望别人能“见贤思齐”;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恶知识”是我们的“戒师”。显然,让我们明白,要明辨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要鼓励、称赞,要弘扬正气。
三、广修供养。现代解读为:开创幸福
供养的根本目的在拔除凡夫的根本烦恼。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可浓缩为一百零八个烦恼(故念珠有一百零八颗,希望以念佛断除所有烦恼),亦可再浓缩为二十个随烦恼及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最后可浓缩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其中以“贪”毒最为严重,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故佛法以“布施”来对治众生“贪”之病根。吾人须知:“财布施是因,金钱财富是果;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无畏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又云:“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这里充分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供养”(创造),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四、忏悔业障。现代解读为:自我反省
所谓“业”者,乃是造作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之谓也。《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普贤菩萨亦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语、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此虚空界,不能容受”。盖众生每一动念有九十刹那,每一刹那中有九百个生灭,在天眼里皆可一一瞧见其形相,由此亦可想见“念佛”净业之功德。夏莲居老居士云:“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莲公大士法语)。所谓“障”者,乃是指障碍自性之谓也。至于“孝亲”、“尊师”皆是自己性德的流露,亦是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也。众生有了业障,应如何忏除呢?佛法中告知至诚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无量寿经》,即是无上之忏悔法,一切业障皆可快速地消除。因只要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则一切妄想、执著、烦恼、牵挂即便逐渐减少,进而达到消除业障的目标。发誓将来不再造做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当知道某一件事应该怎样做才对,就应立刻忏悔以前的错误,并且很欢喜的改进。对任何人和事物都要保持谦虚地态度,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就是提醒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时刻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以免一错到底,后悔来不及。
五、随喜功德。现代解读为:与人为善
众生之嫉妒、傲慢心,乃是古今难以避免的习气,故以“随喜”之方法来对治。如《无量寿经》所云:“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即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己”,能“与人为善”与“成人之美”,也就是同样成就自己的善行与美德也。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那也是随喜功德。随喜的时候,不仅是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殊胜了。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说过:“想要成功,必须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个善人。”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要与人为善,多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与人打交道定能获得圆满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