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0|回复: 0

[佛教文化] 六十二种邪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上座部佛教,梵网经是《巴利经藏.长部》的第一部经,也是巴利三藏的第一部经,可见此经的重要程度。

这部经一开始的第一部分,是凡夫以戒称赞佛陀;对戒及佛陀反对的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派和学说),有详细的说明。

第二部分是批驳六十二种邪见,关于过去的约有十八,未来的约有四十四,分为我与世界之常住论、常无常论、无因论、世界之边无边论、诡辩论、死后之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现在涅槃论等。

这部经对于生起佛教正信,了解邪见,具备佛法正确知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被集结为巴利三藏的第一部经。

《梵网经》主要记述佛陀在摩揭陀国阿婆罗提迦园时,对五百比丘说各种戒行,以及外道的六十二种见解。经名中的梵网,意指像渔夫用网捕鱼那样,将外道的见解一网打尽。

全经分为三品。其中,《第一诵品》的前部分,记述佛陀说本经的背景和原委,以及赞叹沙门乔达摩的各种戒行。《第二诵品》的后部分至《第三诵品》,均为佛所说的外道六十二见。

经文中说:有一次,佛陀和五百位比丘,行走在王舍城至那烂陀的大道上。有个名叫须卑的修行者和他的弟子梵施,也行走在这条道上。

一路上,须卑以种种言语,毁谤佛、法、僧,而梵施又以种种事例,赞扬佛、法、僧。师徒俩人争论不休,跟在佛陀一行的后面。到了阿婆罗提迦园,佛陀一行停下住宿。须卑和他的弟子梵施也同住在那里,俩人继续争论。

次日清晨,比丘们集坐在讲堂里,议论这件事。佛陀知道后,对众人说:“他人谤我、谤法、谤僧,诸子不得痛心,不得忧恨,不得怀忿怒。 ”反之,“他人赞我、赞法、赞僧,诸子不得欢喜,不得欣悦,不得怀愉快。 ”

因为,无论对这些毁谤或赞扬佛、法、僧的言论,表示痛心或欢喜,都会造成思想上的障碍,不利于修行。但对毁谤或赞扬的话,又“不可不审定”,要知道前者“非属事实”,而后者“是属事实”。

一般人赞叹佛教,因为它有各种“琐细”的、“卑近”的戒行。为此,佛陀介绍了一般人赞叹佛教的小戒、中戒和大戒。
其中,小戒采用沙门乔达摩应当如何行事的,正面的论述方式阐述。中戒和大戒,均采用沙门、婆罗门有何等行事,而沙门乔达摩则无有此事的对比法阐述。

(一)小戒:相当于五戒、十戒等。有:舍离杀生;舍离偷盗;舍离淫欲;舍离妄语;舍离两舌,舍离恶口;舍离绮语。

“沙门乔达摩,不采种子,不伐树木。日中一食,夜间不食,非时不食。不观戏剧歌舞,不着华鬘,不涂香料,不事装饰,不坐卧高大床。不蓄金银。

沙门乔达摩,不受生谷,不受生肉,不受女人,不受奴婢,不受山羊,不受鸡猪,不受象牛马,不受耕田荒地。

沙门乔达摩,不为使者,不为中介,不事商贾,不以秤尺欺诳世人,不贿赂谲诈,不虚伪邪行,不伤害、不杀戮、不捕缚、不劫夺、不窃盗。”

(二)中戒:由小戒里所述的内容,再进行具体化论述,谈论各个方面的事项。如说:“或有沙门婆罗门,为世所敬,食他信施,而自存活,然于诸种谈有谈无,无益徒劳之言。

譬如谈国王,谈盗贼,谈大臣,谈军兵,谈恐怖,谈战争,谈食物,谈饮料,谈卧床,谈华,谈香料,谈亲戚,谈乘具,谈村落,谈城乡,谈都会,谈国土。

谈妇女,谈英雄,谈风闻,谈闲事,谈死者,谈漫谈,谈世界,谈海洋等等,专心一意,作斯言谈。沙门乔达摩,一无此事。”这里列举种种不加谈论的事项,一句话概括即是:不谈世事,专心修行。

(三)大戒:由沙门不得占卜、诵咒等方面的禁忌事项组成。如说:“或有沙门、婆罗门,为世所敬,食他信施,然于诸种无益徒劳之明,若相手、占卜、占兆、详梦、占体相、占鼠啮。

火护摩、谷护摩、米护摩、油护摩、口护摩、血护摩、宅地明、刹利明、湿婆明、鬼神明、地明、蛇明、毒药明、鼠明、鸟明、命数预言、防弓矢咒、解兽声明等,以此邪命自活。沙门乔达摩,一无此事。”

《梵网经》为记述古印度思想状况的重要资料,所记外道的六十二见,指的是围绕‘我’和世间,所展开的六十二种观点与见解。其中,依过去世而起的见解有十八种,依未来世而起的见解有四十四种。

依过去世而起的见解是:(一)常住论。“说我及世界常住。”下分四种:(1)忆念过去世“一生乃至多百千生等”而起此见。

(2)忆念过去世“一成劫和坏劫、二成坏、三成坏、四成坏、五成坏、十成坏劫等”而起此见。

(3)忆念过去世“十成坏劫、二十成坏、三十成坏、四十成坏劫等”而起此见。(4)通过推论、审察而起此见。

(二)半常半无常论: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无常。下分四种:(1)以创造主梵天为常,从梵天化生的众生为无常。

(2)以‘戏忘天’之外的诸天为常,从‘戏忘天’死后转生的众生为无常。

(3)以‘意愤天’之外的诸天为常,从‘意愤天’死后转生的众生为无常。

(4)以眼、耳、鼻、舌、身中的‘我’为无常,以心、意、识中的‘我’为常,通过推论、审察而起此见。

(三)有边无边论:说世界有边、无边。下分四种:(1)此世界周围有边。(2)此世界周围完全无垠、无边。

(3)此世界周围,上下有边,横侧无边。(4)此世界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通过推论、审察而起此见。

(四)诡辩论:每答所问,支离破碎,入于诡辩。下分四种:(1)因确实不知道,恐怕答错,堕为妄语,而对善恶问题,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2)因确实不知道,恐怕答错,堕为执取,而对善恶问题,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3)因确实不知道,恐怕答错,遭到诘难,而对善恶问题,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4)因暗钝愚痴,对“他世、化生之有情、善恶业之果报”的有或无,对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问题,一无所知而不置可否。


(五)无因论:认为‘我’及世界,无因而生。下分二种:(1)从无想有情天死后转生的众生起此见。(2)通过推论、审察而起此见。

依未来世而起的见解是:(一)死后有想论:认为死后,‘我’有思想。下分十六种:(1)死后“有想有色”。(2)死后“有想无色”。(3)死后“有想亦有色亦无色”。

(4)死后“有想非有色非无色”。(5)死后“有想有边”。(6)死后“有想无边”。(7)死后“有想亦有边亦无边”。(8)死后“有想非有边非无边”。(9)死后“有想一想”。(10)死后“有想若干想”。

(11)死后“有想少想”。(12)死后“有想无量想”。(13)死后“有想一向有乐”。(14)死后“有想一向有苦”。(15)死后“有想一向有乐有苦”。(16)死后“有想一向不苦不乐”。

(二)死后无想论:认为死后,‘我’没有思想。下分八种:(1)死后“无想有色”。(2)死后“无想无色”。(3)死后“无想亦有色亦无色”。

(4)死后“无想非有色非无色”。(5)死后“无想有边”。(6)死后“无想无边”。(7)死后“无想亦有边亦无边”。(8)死后“无想非有边非无边”。

(三)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认为死后,‘我’不是没思想、也不是有思想。下分八种:(1)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有色”。(2)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无色”。(3)死后“非有想非无想亦有色亦无色”。

(4)死后“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色非无色”。(5)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有边”。(6)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无边”。(7)死后“非有想非无想亦有边亦无边”。(8)死后“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边非无边”。

(四)断灭论:认为今世的有情,死亡后彻底消失。下分七种:(1)以‘我’是地、水、火、风四大界所成,而起此见。

(2)以‘我’属于欲界天而起此见。(3)以‘我’属于色界天而起此见。(4)以‘我’属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而起此见。

(5)以‘我’属于无色界的识无边处而起此见。 (6)以‘我’属于无色界的无所有处而起此见。(7)以‘我’属于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而起此见。

(五)现在涅槃论:“于现有生存有情,而说最上现在涅槃。”下分五种:(1)以‘我’住于五欲快乐时,为最上现在涅槃。

(2)以‘我’住于初禅时,为最上现在涅槃。(3)以‘我’住于二禅时,为最上现在涅槃。(4)以‘我’住于三禅时,为最上现在涅槃。(5)以‘我’住于四禅时,为最上现在涅槃。


《梵网经》认为,六十二见均为浮说、偏见,究其根源,都是‘以触为缘’而产生的。所以经文在结尾时,又说到七因缘:“此触以受为缘生起爱,缘爱生起取,缘取生起有,缘有生起生,缘生生起老死、愁悲苦恼忧。诸比丘!若比丘如实了知六触,它的生起、灭、过患、出离,则知所有为殊胜。”

也就是说,触产生了受,受产生了爱,爱产生了取,取产生了有,有产生了出生,出生产生了老、死等一切苦恼。只有了解六根感知外境触作用的过患,以及出离此过患的方法,才是超出六十二见的,具佛教特色的缘起之殊胜见解。

《长部.梵网经》之后的《沙门果经》、《阿摩昼经》等,都重申了本经所说的戒行、缘起教法,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佛经中反复出现。这种现象足以说明,在根本佛教的教理史上,戒与缘起法,始终具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摘编于网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5 20:05 , Processed in 1.26488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