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5|回复: 0

[原创] 2011年7月15日网络课堂备课笔记——《道次纲要》之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次纲要》之八
2011年7月15日网络课堂备课笔记
【列正文】
乙三、于佛教中所作之事业分二:丙初、于印度所作;丙二、于西藏所作。
今初、于印度所作者。于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制诸外道令受佛教。复于内宗上下诸部,有未达及邪解疑惑等垢者,洗除令净,增长正法。各派对之,均极爱敬,不分部类,视同顶髻。
【解文意】
“乙三、于佛教中所作之事业分二:丙初、于印度所作;丙二、于西藏所作。”尊者的佛法事业主要在两个地方开展,一个是印度,一个是西藏。前面两部分有讲到作者的氏族圆满及教证功德圆满。其实之后的佛法事业是否要开展,尊者还是经过一些抉择。对于抉择的过程,在《阿底峡尊者传》里有记载。当年尊者从金洲大师处参学回到印度之后,就住在金刚座大菩提寺专修。当时他心里想:“今从诸师,学法已讫,亦见多本尊,后得多种成就,亦现见多数密咒坛轮。今当专住一心,速证正觉也。”由此可见,当时尊者有意专修,取证正觉。尊者只是起了这么个念头,罗侯罗古达喇嘛便以通力降临,告诉尊者:“仅见本尊坛论,得其成就、三摩地等,全无所至。仍当专修慈悲及菩提心,大悲是悲心菩萨故,当依之为本尊,乃至未空以来,利益有情,修行正法。”罗侯罗古达喇嘛是尊者在出家之前依止的一位密宗上师,当尊者有意专修时,他就前来告诉尊者若想取正觉,仍专修慈悲及菩提心,开展广利有情之事业。这也成为尊者开始广大佛法事业的缘起。
“今初于印度所作者。于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制诸外道令受佛教。”金刚座大菩提寺所在地,即为当年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处,也就是摩揭陀国伽耶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处。当年释尊最初出家所跟随的王舍城两位仙人(数论派的先驱),跟随他们修行禅定,甚至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是三界之中最高境界的禅定,但仍未获得解脱。接着释尊来到了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处(苦行一般为邪命外道和尼犍陀派喜爱采用的修行方法),进行了六年苦行,仅以野生的麻米为食,日限一麻一米,但终究没有觉悟。释尊意识到苦行无益,便放弃苦行,至尼连禅河沐浴,并受牧女的乳糜之供。后来到附近的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缚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潜心观想,终达觉悟而成佛。当年佛在此处成佛,现在尊者也从此处开始他广大利生的佛法事业,这也是很好的缘起。按照印度当时辩论的规则,辩论失败者及其徒众、寺院,悉归胜方所有。尊者曾先后与持十三伞、七伞、五伞外道进行了三次辩论,结果都获得了胜利,令诸外道都皈依了佛门。这里外道所持的伞盖数,代表的是他们在辩论中获胜的次数,每获胜一次,便增加一把伞盖。这是对外弘化事业一例。下面介绍对内弘化事业。
“复于内宗上下诸部,有未达及邪解疑惑等垢者,洗除令净,增长正法。各派对之,均极爱敬,不分部类,视同顶髻。”尊者对于佛教内部,无论是大乘唯识中观二宗,还是对于小乘二十部派,对于未达其精要者,错误受解正法者,乃至对正法有疑惑者,都能够一一帮助他们正确无误地受持正法,并增长正法。因为这个缘故,各个部派对他都非常的爱敬,并把尊者视为顶严。因为尊者在金刚座大菩提寺的名称普闻,济迦麻罗喜罗寺(即超岩寺/戒香寺)护法大护王便恭请他去做寺主。按照当时印度寺规,以大善巧而功德超胜者掌管寺院的钥匙,尊者先是掌管十八座寺院的钥匙,后来去藏地前,竟然掌管百零八座寺院的钥匙。由此可见尊者当年在印度的威望。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藏人来迎请尊者入藏弘法时,也遇到了种种的阻碍。
【列正文】
丙二、于西藏所作。藏人迎请尊者入藏宏法,虽经多次,均未邀允。嗣当藏王菩提光秉政时,复迭派使臣延聘尊者,乃蒙降临。依众劝请,整理教务,著有《菩提道炬论》等,总摄一切显密心要。前后游住藏卫将二十年,教化无算,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
【解文意】
“丙二、于西藏所作。藏人迎请尊者入藏宏法,虽经多次,均未邀允。藏地佛法经朗达玛灭佛后,元气大伤,虽经历近二百余年,仍为改佛法凋敝之局面。其衰败之迹象,据《阿底峡尊者传》中介绍:“有诸在家,慢谓住持密教,邪解密法,见诸不顺自所许者,辄彼咒杀,诤辩冲起,延数百年。更有一类,谓唯修空性一门,即能成佛,施等福德资粮,徒自劳苦而已。”不仅如此,“先显密大小,言辞违反,为一是一非,抑言乖义符,终含二意,难取一决。”这里列举了三种比较明显的状况:一是错误理解密教,反造种种粗猛恶业;二是片面理解显教,过份强调般若分,而轻视方便分;三是对于大小、显密诸教的内涵,彼此之间要么相互矛盾,要么模棱两可。智光王见到这种状况,而生起悲心,不忍心坐视佛教堕落而不救,便开始培养后学,第一次派遣二十一人前往印度迎请具相大德。不幸的是,途中十九人竟为热病殒命,唯有宝贤译师和善慧译师抵达。此次前往印度,得知尊者大名而返。智光王得知尊者功德,深起敬信,决定迎请。此次再派译师精进师子,连同眷属百余人,前去迎请。可惜尊者未能应允,当时尊者对精进师子译师说:“我赴藏者,总有二因:一谓求金故行,然我于金无所用;二谓具有舍自爱他之菩提心而行,是我亦无,故我不行也。”尊者并不为世间名闻利养而前去弘法,要去也是因为大悲心所使然,然尊者谦称自己并不具足舍自爱他之菩提心,所以不能前去。尊者虽如是说,实际当为时机因缘不成熟。
“嗣当藏王菩提光秉政时,复迭派使臣延聘尊者,乃蒙降临。”虽然迎请之事造挫,但智光王并未放弃努力,一方面请精进师子译师再次前往印度,迎请尊者以下之大德;另外一方面仍在经营迎请之顺缘,不想被边境外道所执,关入牢狱,并命智光王放弃迎请之事,改建外道教法,不然就要以与身等量之黄金相易方可。智光王侄孙菩提光王为了解救之事,便遍集藏人资财,结果智光王于狱中过世。遵照智光王的遗嘱,菩提光王便用此黄金继续迎请尊者。此次前往迎请之译师为那错大译师,也是后来尊者在藏地的主要弟子之一。此次尊者终于为藏人请法之真诚所打动,开始考虑前往藏地之事。尊者之所以不敢冒然答应前往藏地,其实还有另外的原因,正如尊者所说:“我亦非悲心小也!然圣教事大,我今管八百(疑似百八)寺之锁钥,并有许多法事未圆,年复衰老,恐难成办。”实在是因为尊者在印度佛法地位之崇高,而没有办法离开。尽管如此,在藏人的数数迎请下,他还是动了心意。对是否前往,尊者自有他的抉择。当晚供养度母,祈问三事:谓赴藏与佛教有无利益?能满否藏王菩提之愿心?身命有无留难?度母告诉他可前往某外道城一内教神堂祈问瑜伽母。瑜伽母告诉他说:赴藏有大利益,藏王心愿亦满,特依一近事利益尤大,但寿减少也。尊者问减少几许?瑜伽母答:不赴藏者寿九十二,赴藏者寿七十二也。尊者心想:但能利益藏人,寿短也短之。由此可见尊者悲愿之重。
“依众劝请,整理教务,著有《菩提道炬论》等,总摄一切显密心要。”尊者到了藏地,菩提光王迎尊者至王自住寺,菩提光王向尊者祈请到:“于此藏地,与其以深深奇奇之法摄受,愿以业果之法摄受也。”尊者喜曰:“所谓深法,唯有业果,较诸见本尊者,能与业果得决定信为上也。”尊者后来被称为“皈依喇嘛”和“业果喇嘛”,非常重视皈依和业果的宣讲。现在看来尊者之所以重视皈依和业果,一方面藏地佛法根基薄弱需要重新奠定,另外一方面也与菩提光王的祈请有直接的关系。菩提光王后来也是尊者的主要弟子之一。后来当听拏错大译师说尊者住藏仅可一年时,菩提光王便请尊者造论,以集中解决当时藏地佛教出现的普遍问题。下面是尊者祈请的内容:“今藏地有情,以无善知识所摄受故,于甚深广大义理,依自虚妄分别,互相诤论,愿除彼疑。”后依共乘二问,显教二问,密教三问,“愿将慈尊及龙猛传来教授,一切大乘深义,文少义丰,如师长自所修习,作一善论。”这个祈请的内容弥足珍贵,首先讲了藏地佛教出现的状况,并归纳总结成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中,涉及到了大小、显密等佛教的各个分支,同时祈请内容也涵盖了两大车轨。这些都奠定了尊者后来所造《菩提道炬论》的基本框架特征。可以说,随后尊者之所以能造出对藏传佛教影响深远的《菩提道炬论》,菩提光王的祈请是一个重要的缘起。对于尊者来说,无论是就其教理,还是就其修证,其大小、显密之圆融无碍,也使他对此一祈请也是能够驾轻就熟。面对藏地著名的宝贤译师依各各仪轨而修法的特点,尊者讲了他如何将彼诸法摄于一座而修:“任住何处,与谁共,何威仪,皆须以戒律为基础,修一切有情是母,一切所现惟密轮,诸尊悉无生,若不能总合,必不得心要。”由此可见,修法的完整道次在尊者心中已然显现。
“前后游住藏卫将二十年教化无算,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尊者自1042年抵达西藏之后,便不曾返回印度,一直到1054年圆寂。实际上这中间不过十三年时间,“将二十年”的说法或时稍长。如果放在更宽广的历史长河里看,尊者前往西藏,对于佛教之保存和发展的意义至关重大。尊者出生于公元982年,当时印度开始频繁遭到伊斯兰教的入侵。仅于公元1001年~1027年间,阿富汗突厥系伽色尼王朝马默德对北印度就进行了17次远征,期间对佛教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也就是说,尊者生活的年代,实际上也是印度佛教日益走向衰落的年代。后来尊者于1042年抵达西藏阿里地区,而印度佛教在百余年后便彻底衰亡了。1193年那烂陀寺被毁,1203年济迦麻罗喜罗寺被毁。这两座寺院是当时印度最有名的寺院,它们的毁灭也意味着佛教在印度命运的终结。而在这之前,尊者能将印度佛教之精神内涵完整地带到西藏,并重振藏地佛教,这对于佛教的延续和保存关系甚大。随后大量僧尼逃到中国西藏及尼泊尔,因为尊者前期的努力,对于接纳这些僧尼也做了很好的前行准备。佛法流传缘起不可思议。
【列正文】
如是开显难仁之密意而造论释,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尊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绝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随具其一虽能造论,然以全具最为圆满,大阿阇黎于此三者皆悉具足。
【解文意】
“如是开显能仁之密意而造论释,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能仁即是佛,能仁之密意即是佛之密意。佛一生随众生的根机而讲经说法近四十九载,所讲经教汗牛充栋。虽然经教量如此之大,但以一贯之的内涵却非常简单明了。尽管如此,若无后代祖师菩萨一一开显,后人亦难以直接从经教中获取利益。后代祖师菩萨对经教内涵的开显便称为论。那么具足什么样条件的人才能够造论呢?这里重点在说明这个问题。之所以这里说明这个问题,也是希望学者对尊者造论生起确定不移的信心。具体条件有三个:“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尊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绝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第一个条件,就是精通五明,也就是教理通达。教理通达,造论时对经教内涵的开演方能圆融无碍,彼此不相违背。若是就具足的量来说,这里当是具足比量。第二个条件,就是对于经教修持要义的传承未断,此即为有传承教授的实证体验。若是就具足的量来说,这里当是具足证量。第三个条件,就是获得本尊开许,从具足的量来看,即为得到加持现量。“随具其一虽能造论,然以全具最为圆满,大阿阇黎于此三者皆悉具足。”如上三个条件里面,只要能具足一个条件,便能够造论,但尊者三个条件都具足了,因此所造的论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下面再从三个方面一一说明尊者具足的情况。
“其得本尊摄受者,如拏错罗渣瓦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三昧王,勇识世自在,尊胜度母等,蒙现身开许。梦中或现前,深广微妙法,尊者常得闻。’”据拏错大译师所造的《八十赞》中记载,对尊者进行开许的本尊主要有:欢喜金刚、三昧耶王、观世自在、度母。除此之外,还有天乐金刚、忿怒明王等。据昂旺朗吉堪布讲,获开许有三种途径:一是梦中所现;二是眼倦时所现;三是清醒时所现,如人相晤。其中一劣,二中,三胜。尊者所得,为最胜者。尊者常常在梦中或者现前,从本尊那里听闻深广微妙诸法。此为获得加持现量之明证。
【列正文】
喇嘛传承者,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上下士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获得圆满。其曾所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
【解文意】
“喇嘛传承者,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上下士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佛在世时,佛法所呈现的面貌是一味的,并没有大小、显密诸宗诸派的说法。佛涅槃之后,随着时空因缘之变迁,佛弟子对佛法的取舍抉择慢慢有了不同的偏重,从而将一味的佛法分成了不同的流派。以太虚大师对佛教在印度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小行大隐期,在此期间,一味的佛法开始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但小乘佛教盛行,而大乘佛教隐蔽。不仅如此,一味的小乘佛教后来又分为二十部之多。第二个时期是大主小从期,在此期间,大乘佛教开始兴盛,而小乘佛教反退居次要地位。大乘佛教中又分偏重于阐扬大乘毕竟空义的中观宗,以及偏重于发挥如幻有义的唯识宗。第三个时期是大行小隐密主显从时期,在此期间,大乘密宗盛行,大乘显宗退居次要地位,而小乘佛法则处于隐蔽的境况。尊者生活的年代,已经属于第三个时期了。据《阿底峡尊者传》记载,当有一百五十七位之多的善知识将各种经论教授传承给尊者,凸显尊者佛法传承之广之全。正是因为遍学各宗各派的缘故,则有更多的资本让佛法重归佛在世时一味之特征。
“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获得圆满。”在大乘波罗蜜多乘中,又分为三派:一派为文殊菩萨所传深观派,一派为弥勒菩萨所传广行派,还有一派则为文殊菩萨所传之伟大行派。尊者自明了杜梋及阿瓦都帝论师处传承深观派,从金洲大师处传承广行派及伟大行派。而大乘金刚乘中,则具有五种传承:一切密咒之总传承、集密之传承、母部之传承、格瑜之传承、阎曼德迦之传承。除此之外,还具有加持之传承、宗派之传承、种种教授之传承等各种传承。“其曾所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尊者经常亲近的善知识据拏错大译师所著《八十赞》中介绍有: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等很多有成就的大善知识。佛之教法自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开演以来,逐渐形成深观及广行两大车轨,两派传承最终都汇归至尊者,并为尊者所持有。尊者所依止的善知识多达一百五十七位,其中得成就者有十二位。
【列正文】
通五明者,略如上说。故此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等所明。
【解文意】
“通五明者,略如上说。”至于尊者通达五明的情况,前面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再赘述。“故此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因圆满具足如上三个条件,因此尊者能够善巧加以抉择佛之密意,其所造论当能够引导学者趋向佛之境界。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这里略举尊者在印度及藏地的主要弟子。尊者佛法事业之增长广大,则全赖后来弟子持续不断之努力,其中发挥作用最大者,莫过于仲登巴。仲登巴追随尊者长大十五年,并从尊者那里传承一切显密教授。尊者圆寂之后,弟子们均依止仲登巴。在仲登巴的带领下,诸弟子们于1056年在党巴地区创建了热振寺,这也是噶当派的根本道场。
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等所明。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尊者的功德,具体内容还可以参考《阿底峡尊者传》等内容。
                                                             西四沙龙编辑:寒蛩




转载自:北京龙泉寺网络佛学院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龙泉网络佛学院于直播教室网络教学授课。软件下载地址:http://show.sina.com.cn/down.html安装后,申请一个帐号,--点左上方“查找房间”--输入房间名:“龙泉网络学院一”或者搜索房间ID:447389。

报名方式:请看网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未加网络学佛班群的师兄请加QQ群73871159。

欢迎登录北京龙泉寺仁爱义工网报名参与http://124.207.43.218/renai/Default.as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09:26 , Processed in 0.2374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