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79|回复: 1

[大德开示]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五:建立终级信仰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5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二 于 2011-8-15 08:54 编辑


建立终级信仰的意义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又来上课。来到寺庙里面,就是为了要学佛法,信仰佛法。信仰佛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的功夫,做做样子,装装门面,或者说大家聚在一起,念念经,做做礼拜,研讨研讨,交流交流,出坡劳动就够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不是信仰的内涵,信仰的本质。那我们对佛法的信仰,是完整、系统、究竟、彻底的一种心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的信仰。一般意义所谈到的信仰,一天烧一炷香,念几句佛号,念一卷经等等,好像就够了。信仰佛法,首要的就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究竟的目标、宗旨的一种信仰,用现在社会上的语言来讲,就是对终极的信仰,最终目的的一种信仰。这种终极的信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的,也就是必须要有经验来做指导,做引导。它不纯粹是理性的,不完全是理性的。因为理性的世界只是对有形有相、有局限的世俗社会的理解、诠释而已。对佛法究竟目标的信仰,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经验,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的人曾经通过佛法修行,证悟,成佛,这种经验累积下来,传递下来,流传下来等等。也就是说,这些经典以及各种各样的注解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对我们所信仰的对象、终极目标升起信心,巩固信心,让自己的信心不会减弱,不会减退,这一点非常的关键,非常的重要。

  那么佛陀已经到达了成佛的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他实现了终极目标。所以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八种功德等等,无量无边的智慧、神通、辩才。那么,我们信佛,脱口而出,或者要经过很认真的思索,很深入的思考,这样子,大家在信佛、学佛、皈依,自己也就是去凑凑热闹,仅此而已。虽然这样子,也是名为佛教徒,名为三宝弟子。但是,自己对佛法所信仰的内涵、目标,内心不明确,迷茫,不清楚。这样下去的话就不容易产生动力了。因为我们最后的目标不清楚,最大的心愿不清楚,那我们来信仰佛法,来学佛,就谈不上。因为学佛要成佛,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的修行,也能够成佛。那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烦恼、业、苦恼、障碍。那怎么办呢?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更要很认真去学习。那么大家一起学习,就非常的重要。为什么这么讲呢?佛法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代一代祖师大德流传下来。那么法的内涵,通过传承祖师,大家的努力,也能够把它保存下来,写在书本上、经本上。我们有很多的藏经、法宝、CD、VCD在流通,这些工作是什么人在做呢?都是过去的祖师大德们的努力、付出、西行取经。当然,过去印度也有很多大德来到我们中国弘法、译经。如果没有那些僧宝、高僧大德的努力、弘扬,这些法宝、佛法,就流传不到现在。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出家的法师,根据佛法来实践、修炼、修心。那我们出家的法师跟前辈学,前辈再跟前面一辈学,这样的话,在修道的经验方面,也就能够得到传递,得到积累。也就是说,我们一个方面能够在经典、著述、理论上面这些经验去学习,这些本身也是经验,靠文字来记载的经验。还有一个经验是实际的经验,实际的经验就是我们当下能够遇到的法师,当下能够同自己在一起的同参道友。这些的法师、同行道友在修道、信佛、学佛的过程当中,也有经验。那么这些经验,是在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的累积,是这个时候经验的累积,更具有指导性,指导我们现在的问题的解决,帮助我们现在问题的解决。因为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问题根源一样,但是问题表现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常常讲,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人对事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看不穿,看不透。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其实也是很简单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长的眼睛、长的耳朵、长的鼻子、手脚,五脏六腑,整个的身体形状、结构都是一样的。每个人在社会上面所念的书也是一样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每个人的说话、思维,也都是一样的。那么不一样的在哪里呢?就是每个人内心的起心动念不一样,每个人的行为造作不一样。那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呢?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处呢?了解别人那么就是了解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对别人不了解就是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不理解。反过来说,别人有的问题我们也会有。我们如果对别人的问题能够看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过去也曾经犯过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我现在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能够知道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来排除这些原因。那我们内心的功夫就比较深。而不是说,我们要对具体的每个人所有的生命现象,去寻找它的原因,去寻找、去了解它的过程,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的人的原因都可以归到心,归到人的心与佛法相应不相应这一点上去。也就是,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的认识,需要根据佛法的原理去认识、去看待,去检验,依法来判断衡量。

  这样的话,我们在认识外在和我们自己的时候,内心的状态是不是非常平静、祥和、没有起伏,非常自在,内心所出现的都是一个非常明了、清明、圆满的状态,这样的话我们对外在的事情和问题才能够了解分别、清楚。否则的话,我们自己内心有起伏,在动荡,是无明状态,外在所有好的境界,来到我们的面前都会变成模糊不清,都会变成无明状态、动荡的状态。就犹如一面镜子一样,镜子上面蒙了很多的灰尘,外在再好的境界、再好的鲜花、再好的衣服、水果等等,在镜子里头所反映出来的都是模糊的状态、不好的表现。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佛法告诉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来认识自己心上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解决别人的问题,要在自己内心着手;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在自己内心着手。因为人跟人都是一样的,众生平等。所谓众生平等,你的问题也就是我的问题,我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有经验、有方法、有能力,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也有能力去帮助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来解决这样子问题。那么反过来说,我们自己的经验、能力、方法不够、修行还有欠缺、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我们愿意不愿意得到别人的帮助,相信别人修行过程中经验的分享,我们能不能相信,同行善友告诉我们的这些佛法对自己的身心是有用的,有利的?这方面我们都要好好去考虑它,好好去思维。因为在现实世界里肯定有好多人修行比我们要好,出家的法师、在家的同修,肯定是有的。那我们能不能遇到呢?我们的周边的人有没有比我们好的,比我们精进的,比我们努力的?也会有。那么这些比我们精进、努力,成就比较高、比较有经验的人,他的经验恰恰可以帮助自己。比如说一个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只要他同学就可以帮助他,因为他的同学成绩比较好,这道数学要如何来解答,他知道,他就可以帮助。也就是,同修之间的问题恰恰都是比较相似的,比较雷同的,最能够受益。但是我们常常会很忽略这一点,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需要找一个非常高量非常高量的人来指导自己。

  就犹如自己是一个小学的程度,要找一个大学教授来指导。也不可能说我们自己有那种条件;第二个,真正有的话,你这个课也可能听不懂,实际的指导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因为我们有什么问题会感得善知识,对我们问题解决。本身我们问题很粗重、问题就很大,他要对这个问题只能讲一些比较简单有用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修行的功夫不断在长进,内心的状态不断在改变,内心越来越微细、越来越清明、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智慧慈悲越来越强,资粮越来越具足,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够感得更好更高的善知识对我们的指导。这是肯定的。佛法都是讲因缘,讲因果。近代净土宗的高僧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是因果,佛法整个都是谈因果,有因必有果。有因的时候,才能够同外在的缘去结合。如果没有因,光有缘,产生不了果。有因,就会感得果,缘也具足。我们学佛法的人,我们有这种希求心,对法有种希求,就能够感到外在的善知识、同行善友的缘。换一个角度来讲,其他的同行善友,更具量的善知识,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也能够不断不断地来凝聚相应的人。这样子的话,就是人跟法就相应,这一点相应,更是在自己学修过程当中更加具体的、更加切身的一种引导,而不是说我们在理论上面一个很高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这样的话是另外一个范畴、领域,那么这个范畴、领域,仅仅是对教理的了解而已,不是真正在信仰方面培养,在人的行持方面指导,在经验方面的传递。那么在经验方面的传递,必须要有实际的经验,必须要有实际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过来人,因为过来人才知道这个路往哪里走,这个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什么因会感什么果,什么因还需要什么缘,才能够更清楚。就比如说,一个人掉到水里头去,紧紧抓住一根稻草,也是不会有救的。我们掉到河里头抱着石头,一样也是不能得救。因为你这个石头也好,草也好,依然还在水里。那我们如何才能够上岸呢?如何才能够真正得救呢?要靠船,我们要爬上船上面去,才有办法得救,我们需要别人对我们的拯救,我们不会游泳、溺水,其他人会游泳,就能够把我们救到岸边去。

  这个比喻怎么讲呢?就是我们去寻找,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对我们的帮助、引导和作用,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佛法,拥有了佛法,但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这些佛法就不起作用了,起烦恼的时候,佛法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们是同行善友,大家一起修学用功的时候,那么你的因缘,同大家比较好,有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帮助,大家都能够劝勉你,指导你,就不会被水淹死了,不会出大错。由此可见,同行善友、善知识对我们修行佛法的重要性。修行佛法如果比较上路的话,内在里边的那种宁静、安祥、自在、和谐、快乐,常常都会拥有的。他所散发出来这样的一些氛围和气息,又能够影响和感染第二个人、周边的人,以及同我们相关的人。这样的话,我们不断地也会受到熏陶,也会得到佛法的利益跟快乐。慢慢,我们自己内心,也就越来越宁静,越来越祥和,越来越健康,积极向上。所以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外求都是不对的,向外攀缘都是不对的。

  如果老认为说,这个问题是别人,也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内在里边有情绪,都是不对的;内在里边有情结,那更是不对的。内在里面对人对事有一种非常固定的一种看法,就是一种执著,你有了这个看法以后你怎么办?你怎么来化解自己内在里边的这种看法?因为外在的境界也在变,这个人今天这样子,明天也不等于这样子。那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有可能把他看得很好很好,非常的完满,也可能把他看得很差很差,非常的糟糕。那么他今天好,今天这件事做得好,仅仅代表这一件事,那么还有很多很多的事你不了解,也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反过来说,另外一个不好的人,也可能你看到了他不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他有好多好的事情你没有看到,把它忽略掉了。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对于某一个人,因为某一件事情就给他判断为他是好人,或者说是坏人,这个本身是不对的。所有的人都是众生,好跟坏,就是善跟恶。因为你造了善业,你看的这个果报就好;他造了恶业,你看到的果报就不好。所以外在的行为结果都是业感。那他为什么会造善恶呢,就是内心跟佛法相应不相应。内心跟佛法相应,他所有的业就是清净,结果就是清净。如果跟无明烦恼相应,他造作的业就是染污,结果也就是染污。对方染污的时候,业不清净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时候,我们去帮助的时候,我们去引导的时候,我们去着力的时候,我们去用法的时候。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仅仅说我们一定要有很多很好很好的境界,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境界,我们就觉得这个佛法是不是不灵验啊?我们学了这么久,怎么还会看到、遇到这些事情呢?这些看不惯、看不顺的事情呢?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修行,要往上走一个层次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学校里面上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你要经过一年的努力,才能够升一个级。在佛法里边,你要升一个级,是更加不容易。它是内心里边一个实际的功夫,不等于说你学了一年,你就升了一级,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没有真正去发心,去用功,去努力,有可能你会留级,也有可能你学十年,还是一年级。因为世间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事情,它在本质上面,如果根据佛法的标准来判断的话,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佛法里边所谈到的善,善恶这个善,它就是要让我们对终极目标建立信心。那么世间上面很多的善,它其实只是一种外在的、有局限性的、局部的,并且是受很多条件因素左右、影响。也就是这种行为,或者说行为的结果,它是根据环境、条件来决定的。一旦这些条件、环境离开了、缺乏了,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善的行为。那么,世间的善,因为都是相对的,所以不是究竟的。可能对某些人来讲,是善的,但是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讲,有可能就变成恶的。那么,佛法对善恶的概念,就不是这样子界定的:善恶是跟自己的苦跟乐联系在一起,跟自己内心自在不自在联系在一起,内心安乐不安乐联系在一起。大家在社会上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最后常常听到不少人说,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如果根据佛法来讲,好人肯定有好报。那根据世间法来讲,好人就不一定有好报,为什么呢?因为你世间上面的善,它是有漏善。所谓有漏善,它对某一部分人有好,对某一部分人不一定说有好、有好处,所以就是好人不一定就有好报。但如果根据佛法来讲,好人就有好报,因为佛法是从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下手;那世间上面是根据你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它不一定就那么公平,那么公正。它有时候是公平的,有时候也不公平。那么当不公平的时候,不公正的时候,你就觉得,你自己种种单位、社会里边,对自己不公,这常常会发生,因为你公平跟公正在世俗社会上,绝对是相对的,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相对公正,相对公平。更何况,我们去帮助别人,我们做好人做好事,本身就不能求回报,不能带有条件。

  如果我们去做一件好事,还要带有条件,我们求要有回报,那算什么好事呢?因为我们的动机不纯正,我们附加很多的条件进去,并且都是在世间有漏善、有局限的善里边打转、打滚。这样的话,自己虽然也做了很多的好事情,而往往结果自己不是很满意。而佛法就不完全如此,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是从内心开始,去追求人生究竟的目标、圆满的善法。当一个人能够体验到世间的种种成就、名誉、地位、财富、魅力,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作为自己生存的目标,不足以引起自己的兴趣的时候,我们真正对佛法的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如果我们一个方面对世间人所认为种种的成就,非常地有兴趣,非常地执著,一方面说我们对佛法很有信心,一方面又说我们要把它结合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要把世间的成就作为追逐的目标,又要把佛法的成就作为追求的目标,又要把佛法和世间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你想在世间有成就,佛法上也有成就,这怎么有可能呢?如果有可能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你说一边当国王,一边成佛,那不更好?那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要成佛,是不能当国王,你当国王,就很难的。当国王,你要去理政,要管理国家。他要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你的企业,有他一套管理的办法。看这个成佛,从内心解决问题不一样。你要去理事,要来做事,要去处理问题,它是根据外在的一些实际的一些状况去处理,不能从内心,是很难的。也就是说,你要从内心的境界跟外在的境界,把它圆满统一起来,就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尤其你在世俗社会,有一官半职,有职务,你要根据职务来处理这事情,而不是根据你本人来处理这事情,那么这个职务本身又会受到很多职务的影响、左右。很多情况下都是无能为力的,不是说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佛法必须要放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内心中有佛法,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会有帮助,也能够指导。但是这种指导是有限的,绝对是有限的,不可能说你能够做到圆满。你看古来祖师大德们,要真正去在佛法上面用功,都必须要全身心的、全过程的、完整的,才是一个办法?我们如果对世间的种种成就没有真正的兴趣,或者说兴趣越来越淡,不把它作为自己生存追求的目标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层次才能够引向更深的生命的层次。我们生命的层次的深处有着一个更高的渴求,也就是需要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他可能想拥有钱、拥有财富,到一定的时候,他可能有很多大的企业家,亿万富翁。那么财富对他来讲就不是很重要,他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他去做的善事,更能够体现出一种精神。那我们一个人如果要等到说自己要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而且自己有很高很高的地位,那个时候才去追求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来不及了。因为世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一生当中会有那么多的物质的累积。更何况他今生今世当了大企业家,当了大老板,不是因为今生的福报,是因为前生的福报累积下来。因为他过去造了善的业,所以今生今世才有这么大的福。因为同样大家都是人,都是在一个社会当中出生长大,为什么有些当国王,有些当乞丐,有些亿万富翁,有些身无分文?这都跟人的福报,跟人的业有关系的,而不是说我们这一辈子去努力就能够得到的。我们这辈子的努力仅仅是一个缘分而已,一个次要的条件而已,而不是主要的条件。

  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时间用在种正因、种成佛之因,要在这方面去思索、去努力、去造作。所以我们对自己周围这些人,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的一种价值认识,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人行为是如此的相同,如此的美妙,如此的清净、庄严的时候,我们对佛法的体会也就比较深。因为你内心是一个什么境界,你对外在就会跟什么境界去相应。内心是清净的,对清净的境界我们就非常容易相应。我们内心如果是比较不清净的,我们就容易与不清净的境界去相应,就不容易与清净的境界相应。当我们不容易同三宝、同佛法、同同行善友相应的时候,就说明说我们内心还有烦恼,内心还有污浊的地方。我们相应不相应,自己会非常清楚。相应那么就是佛法,不相应就是世间法。所以我们常常都要强调,自己所作所为要跟佛法相应,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强调我们自己的发心,要把动机安立在菩提心这个点上。为什么这么强调呢?就怕偏离,偏离到做事的这个事情上,忽视了我们内心的把握。在寺庙里边,办法会也好,大家交流也好,做事情也好,常常说做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做事情,做事情的目的要我们积资粮,做事情的目的也是在实践法,法在自己的身心的落实体现,做事情的过程在凝聚共业。那么世间上做事情,它的目的为了要成就。成就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所谈到的名誉、财富、地位,事业上面的成功以及自己在家庭社会上所肩负的种种责任,这是世俗社会人做事情的目的。那么这些的目的不是究竟的目的,仅仅是世间的目的,顶多只是让我们自己能够有更好一点的工具条件而已。也就是这些所谓的世俗社会的种种成就,仅仅是一个诱饵而已。这个诱饵你如果不很好地对待,就会被钩住,就会毁了自己,也会非常的可怕。一个人在世间生活、工作、存在,每个人都想要长期存在下去,甚至要无限存在下去,生命无限。没有人想说自己不想存在,自己不想活了。好死不如赖活,活着总比死了要好。如果都不想活了,那证明他实在是太苦太苦,没办法,苦不可言。那最起码没有人会很高兴,无缘无故去接受并采取自我灭亡这样一个选择和道路。不会说无缘无故的,除非说自己已经走到灭亡了,走到一种自我毁灭的一个道路,最后已经是无药可治。不会说他会故意去选择这种路,去选择自己走向自我毁灭。不会!没有人会这么做的。

  那么世间上面有些人为什么最后会走到自我毁灭呢?更多的情况下他不知不觉地就走到这样一条路上面去,就是不能很好地、很正确地来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的意义,完全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在社会上面会产生什么作用,会引发什么后果。至少说,他知道了,不会害怕。因为知道了不害怕,就等于说他不知道。那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因果是,你这个因会导致什么果,你善的因就会有快乐的果报,你恶的因绝对会有痛苦的果报,是跑不掉的。世间出世间都是因果。那么这样的话,我们要选择一条自我成就的道路、自我解脱的道路、究竟成佛的道路,这种道路、这种方法选择好了,我们肯定会成就的。我们的所作所为的意义就是不共世间的。 学习道次第,就是这样去选择。而不是说,我照这个经文、照这个论本,来念一段,大家讨论一通、一番,就等于说,我道次第就学好了。你合起经本,依然不知道怎么办,依然不知道做的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内心里面没有定解;出了庙门以后,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回到家里以后,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样子的话,叫做什么道次第?叫什么佛法?

  道次第真正在我们内心里边能够有作用的话,一步一步做什么,绝对是非常清楚明了的,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点一滴,也是非常清楚、笃定的。我们当下此时此刻都不知道要干什么,那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年、我们的未来,更不知会什么样子。我们此时此刻、当下都把握不住,我们要等到明天、等到以后去修行,这又怎么可能呢?我们此时此刻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此时此刻的境界都认识不清,要等待未来,会有希望吗?希望绝对是非常的渺小。所以学了佛法、道次第,就要认清楚世间上面的生死轮回的因、缘、果报、过程、循环的规律。我们要出离,就要出离这种轮回的规律,走上解脱的规律、走上成佛的规律。

  那么,我们要走到成佛之道,在道次第上面用功,我们自己的心、语言、身体的造作,身语意三业就必须要符合佛法的规律、规范,符合道次第的要求,这样才有办法。我们整个身心、所有的行为(要)扭转过来。不然的话,是很弱很弱的。所以我们要选择一条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究竟成佛的路子,而不能去选择一条自甘堕落、自我毁灭、堕三恶道这样一条路子。

  无限生命意思是说,无限的生命存在是无限的。无限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我们生命能够无限存在。生命能够无限存在,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呢?那存在之后好不好呢?如果是痛苦,无限存在,你有无限的痛苦;如果你是快乐,你也有无限的快乐。也就是说,你如果是快乐的话,那么你无限存在,也就是无限快乐,就非常好;如果是痛苦的话,你的生命是无限的痛苦,就是非常不好。是不是?那么,我们要来解决无限生命存在当中,无限的痛苦和无限的快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无限的痛苦需要靠无限的发心,才能够去解决无限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心也必须是无限的,就是从最初的发心要一直往下发,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去发心,不断去修行,一直到成佛,自己的福德、智慧、慈悲的资粮才能够不断得到累积,才能够从有限变成无限,达到无限。不然的话,我们无限生命在相续、在等流,但是我们的发心、我们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小非常小,微不足道。那么,虽然在无限生命当中,能够种因,但是,我们在种正因的时候,我们也种了很多的相似因,种了很多的恶因。反过来说,我们得不偿失。那么,既然得不偿失,在无限生命当中,我们痛苦只能减少一点,但是从根本上不能解决,只能解决无限生命过程当中的某一个段落里某一部分痛苦,而不能彻底来把它去掉。彻底去掉无限生命当中的这些痛苦,它只是成佛的正因才有办法,如果不是成佛的正因,你要来去除,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一生当中,本身时间也很有限。几十年,就是我们天天在努力,我们也种不了多少正因。更何况,常常我们自己的内心把握不住,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都是一种情绪。情绪好的时候,就容易发心,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发心;情绪好的时候,就好好学;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学。更多情况下,都是自己他人彼此之间的一种情绪在起作用,真正谈到这个菩萨发心,还非常非常的远。因为到菩萨的发心,非常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息息相关,自他不二,什么叫作“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世间有种种的苦难,人有种种的问题,才需要我们去发心。如果大家都没有问题,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萨,这个世间都是清净圆满,那不用我们发心,大家已经都非常好了。就是因为有问题、有障碍、有局限,才需要我们去发心。我们现在来学佛法,学这些道的次第,就是要从培养自己的发心方面去下手,培养自己对外在的这些人、事、物的认识来下手。这个认识非常重要,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正见,正见的树立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朋友非常多,为什么有些人就孤家寡人,就是这样一个原因。因为你能够很好地去对待别人,也就是很好地来对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慈悲心、对别人的一种悲悯心、一种体贴、一种关照、一种敏感。我们如果对人、对活生生的人,对自己息息相关的人都不敏感,对我们最接近的人,对我们最好的人,天天跟自己在一起的人,都不容易启发我们自己的善心,那么对那些陌生人,对我们很遥远很遥远的人,说我们要去发心帮助他,这有什么可能吗?这不可能的。这只是自己一种理想。真正你去帮助他的时候,跟他接触的时候,他把你骂一通,你还想不想去帮助他?肯定不会,不可能的事情。自己家里边的人,父母兄弟姐妹,自己单位里边的人――同事、上司、下属,我们自己庙里边的义工,来的这些善男信女、游客,以至我们寺庙里边的法师,在这样子一个境界里头,自己都不容易用上佛法,那是不是很不对路?

  所以,我们在庙里边来听课,听佛法,是要抱着一颗什么心呢?不是说,我今天来,希望我要听到什么,我要得到什么。你要换一个心态,要很认真听,寺庙里边的法师,他在讲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他指出了是什么问题,那么他讲的是什么,那他讲的这些内容,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没有这样一些问题,自己在过去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状况,这些指导性的意见、指导性的一些说法,对自己今后会不会有帮助。如果有帮助的话,我应该要把它记住,以后能够作参考,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说,自己希望听到什么,然后你来听,这个法师讲的跟我要听的不一样,这个法师讲得不好;或者说,这个法师讲的,我要拿经论出来对照对照,他讲的是经论里边的哪一段。那个你就会搞错。我们这里边讲佛法,不是说你要来当裁判,来判一判你跟那一段符合不符合,那个是两回事的。如果我们这些尺度拿捏不准的话,那么你到庙里边,听闻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对哪一段的经、哪一段的论的文字要来消文,不是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时间还没有来到。更何况,我们自己家里边有这种经论,自己能够看得懂。那完全不需要在庙里边来听。在庙里边来听讲佛法,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并且是直指人心、直指我们内心的弱点、烦恼的问题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然后,大家来造一份共业,来结一个善缘,这样子慢慢地大家就能够走得上去,就会越走越稳,越学越好。以此同大家共勉之。今天就讲到这里。


转载自:北京龙泉寺网络佛学院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龙泉网络佛学院于直播教室网络教学授课。软件下载地址:http://show.sina.com.cn/down.html安装后,申请一个帐号,--点左上方“查找房间”--输入房间名:“龙泉网络学院一”或者搜索房间ID:447389。

报名方式:请看网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未加网络学佛班群的师兄请加QQ群73871159。

欢迎登录北京龙泉寺仁爱义工网报名参与http://124.207.43.218/renai/Default.aspx

发表于 2011-8-15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一切法界圣贤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04:06 , Processed in 0.21302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