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慧剑无锋

[禅茶一味]向去古刹问禅茶 心静自然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缘结于杯茶中(转)

结缘,无任是结人缘,茶缘,还是佛缘,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
   
有故事说,良宽禅师住在山脚下的茅棚里。一晚,小偷来到他的茅棚,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可偷的东西。禅师发现小偷后平静地对小偷说道:“你也许是长途跋涉而来,不该空手而归,先喝杯茶,再把我身上的衣服当礼物送给你吧”。
   
说完,他脱下衣服,交给小偷。
   
小偷不知所措,喝了一杯茶,拿起衣服就走。
   
之后,良宽禅师赤裸上身坐在门前的石台上,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心里沉吟道:可怜的人,要是可能的话,我愿意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夜色退去,天渐渐亮,禅师走出茅棚,来到石台前。刚要坐下,忽然发现昨夜赠给小偷的那件衣服,竟被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石台上。
   
良宽禅师用自己的慈悲心感化了小偷,他送给小偷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还有一轮明月和一杯茶香,更有一颗向善的心。
   
缘分是一杯茶,在不同的地点品饮守候着不同的缘份。良宽禅师和小偷不期而遇是一种人缘,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赠一件衣服是一种善缘,送一轮明月则是结缘中的大爱。
   
善缘结于小小的茶杯之中,唤醒了堕落者心灵中沉睡的美好,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善缘也能消融失意者心灵的雾障,唤起他们向善的勇气和力量。

发表于 2011-8-14 22:01:06
感恩本文发布者:慧剑无锋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790&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焚香煎茶(转)

古代名流官宦之家,好以“侍女焚香,聊自煎茶”为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近代名人闻一多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认为宁神静气焚檀香,让思绪飞扬,是东方人特有的妙趣,闻一多经常随身自带黄铜小香炉。一次,同窗梁实秋与闻一多惜别,不是酒菜满桌吃吃喝喝,而是焚檀香、静默坐。他俩养养神、悄悄语,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著名京剧武生盖叫天生前有一个癖好——常对着点燃的檀香的青烟,在舒心而芬芳的气味熏陶下,细心观察、潜心体会袅袅轻烟在动和静中的变化。盖叫天说,在没有风的时候,烟直通天,成为一条高达四尺的细柱,凝神注视不动的、细直的檀香烟柱,可使人精力集中、发挥想象力。当你接近它、影响它,它就会飘动,飘动的烟出现强弱疾徐的各种变化,可以触发创作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舞姿。小小的一条檀香木的点燃,在擅长武打、扮演武松出神入化的艺术家盖叫天眼中,成为陶冶性情、提高艺术造诣的助手。

檀香具有理气和胃、解郁止痛之效。在日本,有一个名气较大的“治疗花园”睡眠中心,拥有1400多名会员。让顾客躺在柔软的床上,戴上耳机,在聆听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音乐的同时,服务员燃起天然檀香小木条,青烟袅袅升起,失眠者在香气氤氲的温馨之中悄然入睡。

焚香怡情添意趣,煎茶品茗养天年。历代养生家也大都钟情于茶,而且非常注重对茶艺、茶道的研究。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自古以来,一些名流雅士都以品茗为乐,以饮茶求养生长寿。传说隋文帝患病时,百药不应,过后每天频频饮茶,其顽疾竟随之而愈。唐代文人卢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闻名于世,其《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来。”道出了饮茶的七大作用:润咽喉、消愁闷、益智激文思、平息解郁、通利筋骨、健脑益寿、轻身延年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茶可除烦去腻、洁齿固齿,他在《论茶》中说:“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并提出了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中医认为,茶叶性凉、味甘苦。《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叶饮之使人益思,少郁轻身;能利小便,去痰热,令人少眠,有力、悦志。《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故能“治喘急咳嗽,去痰垢”。《随息居饮食谱》称茶“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本草求真》则说:“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有效”。可谓功效不凡。近代名医蒲辅周对茶叶亦颇有研究,他在总结茶叶的作用时说:“茶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而不伤阴,辛开而不伤阳,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

学会品茶宜养生。陆游写过:“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用他的话说,细啜慢咽即是品。只有品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充分施展味觉与嗅觉的功能,领略一种雍容大度的闲适心境。这种闲适心境,在生活高节奏的现代,显得更为重要。试想,在瓦屋纸窗之下,或月白风清之时,独自静坐一隅,或邀请好友二三,一只宜兴紫砂壶,几个素雅小茶杯,或独思冥想,或谈笑风生,真乃是人生一大享受。此时此刻,一天的紧张和劳碌都已消失,许多烦恼也都抛置脑后,整个身心处于松弛状态,只觉一股茶香萦绕心田,这不是胜似神仙吗?

发表于 2011-8-20 18:54:05
感恩本文发布者:顺心如意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385&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茶缘 佛缘 养身  (转)

寺庙与道观多藏于青山或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去朔源生命的本源。山高水好产新茶,便有所谓“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僧人对茶的研究和酷爱。


我国最早种植茶树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吴理真,他将七棵茶树植于清峰,被当地人称为仙茶。这七棵树氤氲了蒙山雾岚的灵气,茶质芳冽,成为贡品。大唐天宝年间在此建立了唐明皇的御购茶园,流布千年,“蒙山顶上茶”由是闻名天下。这是佛教与茶最早的记载了。饮茶,从科学角度讲,对人体有诸多裨益。助消化、去血脂、生津利尿……等等,而茶本身的淡与雅,又为人生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乃至不少地方,一日无茶便口中无味,生活少趣。仿佛必得有茶水的时时“浇灌”,生命才枝青叶绿,勃发生机。


佛教禅宗主张静气养性,提倡坐禅,暮鼓晨钟里诵经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脑,茶便理所当然成为顺应佛事的伴侣,由此与茶结下了宿命的缘份,以种茶制茶到泡茶品茶,千百年来总结出一整套的茶道文化。茶也顺时而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接待施主说天道地、讲经释法的特殊媒介物。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我们作为芸芸众生的俗世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能怀宽容惜悯之心,不去做过头事,所损失的常常不过是眼前的虚名小利,得到的却是整个身心的自由自在。

从本质上说便是一种佛性佛缘了;再如果又能与绝对国粹的茶缘常相伴随,透澈身心,那么,和“茶禅一味”“茶僧一缘”之说相近似,我们便拥有了别一种优雅的养身之道了。

发表于 2011-8-21 17:14:36
感恩本文发布者:顺心如意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58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人生如禅茶,香自沉浮来 (转)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稍顷,小和尚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发表于 2011-8-12 11:31:14
感恩本文发布者:雲淡風輕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440&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非常搞笑,我读书经常囫囵吞枣,把字读反。以前一直读“蒙顶山上茶”,还以为有座山就蒙顶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无锋 发表于 2011-8-22 20:23
非常搞笑,我读书经常囫囵吞枣,把字读反。以前一直读“蒙顶山上茶”,还以为有座山就蒙顶山呢!

这个还不错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善佛缘 发表于 2011-8-22 20:35
这个还不错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哈哈,这叫句读不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道书道与养生之道(转)

作者:顿长彬 来源:《河北茶文化》

茶道、书道与养生健身之道脉络相通,皆文人雅士痴迷之道。古往今来,万千骚客诗人众多士农工商钟情于此,留下很多佳话。

关于茶的栽培、采摘、泡制、煮茶等我是外行,不敢妄谈,仅就饮茶及其健身方面说说体会。饮茶的好处据说有很多,我受此诱惑从二十岁开始学着饮茶。接触茶先是理性而后是感性。小的时候听祖父说茶,觉得新鲜。祖父是位有文化的农民,说起来茶是滔滔不绝。他说茶是我们的祖先神农氏首先发现并饮用的,到汉唐时代传入西方,后又传入东瀛诸国,他说茶营养价值很高,可以生津、解渴、提神、清心,有助于消化。他给我讲过一个离奇的故事,说一个寺里的老和尚种了一片茶树,泡制出来的茶有奇效。有一位高士造访和尚还带走了一包茶。回去后不慎茶叶掉在肉里,竟把肉化了一块。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酒足饭饱之后都要喝茶,希望把大鱼大肉消化掉。在爷爷影响下,我好奇地背着人喝大人剩下的半杯茶。二十岁那年,我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有幸在图书馆里翻到关于茶的书籍,又由于有了工资,开始花钱购茶品茶,还逢年过节给祖父带些去。此后,我对茶了解的越来越多,饮茶也成了习惯。

我国是世界产茶和饮茶大国,也是因茶而受益最大的国度。茶不仅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给人们的精神、文化与健康带来莫大的好处。

茶的价值是无法估算的,它是一种文化,是高雅的;它是一种精神,是文明的。茶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也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不论你的身份多尊贵,学识多渊博,也不论你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更不论你是何民族,何肤色人种,都离不开茶,都喜欢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文化、文明、精神的象征。人们习惯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待客。见面一杯茶就把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变成朋友,让客人感到热情、温暖,倍受尊重。茶成为联系师友的纽带和媒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媳妇为公婆献茶的惯例,一杯温馨的茶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由此可见茶的高雅了。

我一不饮酒,二不吸烟,四十多年偏爱茶。每当我作书画前都先沏上一杯茶,边闻着茶香边思考着诗句或书画的章法,觉得是一种享受。炎炎夏日,有绿茶作伴;而至严冬,又有红茶暖身;夜晚,茶使我忘记困顿和疲劳。茶对我来说可谓受益非浅。


发表于 2011-8-25 18:54:27
感恩本文发布者:顺心如意


全文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7515&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4 13:45 , Processed in 0.32312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