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3|回复: 1

[原创] 中国人的慈善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珑之心 于 2011-8-10 14:46 编辑

佛教居士们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

  中国人的慈善在哪里?最近郭美美事件沸沸扬扬,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社会现在很关心慈善,不仅仅是慈善机构的廉洁牵动大众敏感的神经,另一方面,文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亦在呼唤慈善精神,显露出对能深入人心的慈善的渴望。慈善在于人心,每个人的心慈善,社会才会慈善,而这一点并不是建立一批慈善机构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不可避免的应当承担起慈善的责任,而不是只在慈善活动时捐点款出点资就觉得足够了,更不是眼看着这家或那家慈善机构不时爆出来的一些新闻事件,对好事赞许一番,对丑闻狠批痛骂,然后自己小日子照常过,仿佛“慈善”这个词儿从来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慈善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的福报。中国的慈善事业并不发达,甚至官方的慈善机构也是漏洞百出,电视和报纸的吹嘘无法让人不质疑种种腐化堕落的问题,与此相应的普遍现象,是国民慈善素质不足,社会福利落后,缺失高度的人性关怀。反观海外发达国家,由于慈善的思想深入人心,为富者热衷于将大笔的财富回馈社会,为他人谋福利,一般人在生活小节上对他人怀有善意主动帮助的则更是普遍,不仅是对于人,对于动物、环境都有着很多慈善行为。单从物质上看,慈善为他们带来的福报确实与国人形成强烈反差。

  慈善不仅在于金钱、物质的给予。从一方面来说,中国有个古典案例人人皆知,乞丐不食嗟来之食。饿得快要死了,也不吃这卑贱之食。可见为人慈善者,不但要有给予的精神,更要有对人格的尊重,特别是有一种平等大慈的精神。佛家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因为都具备这尊贵的本性,所以悉皆平等。从我们一般意义上来讲,人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为这个社会贡献一份光和热,所以每个人也都在同时享受着他人的贡献,不能没有一份感恩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儒家告诉我们对待众生应“仁义”,佛家更把一切众生都视为自己恩重如山的母亲,都在说明我们众生之间的平等性。

佛教居士们自发组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陪伴他们


  每个人都懂得善待自己,然而由于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我执”,把自我与他人区分为不同的个体,并未认识到自他本是一体无二,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也可以说明人行善的时候感觉身心舒畅、快乐,而作恶则会惶惶不可终日。因为自他从身体上是两个个体,但从超越肉身的本质上来说却是一体无二,佛家把这个称作“法身”。所以当你善待别人,实际上等于是善待了自己的法身,所以能够感觉到舒畅快乐,反之则会不舒服。每个人在别人有求于己,而自己拒绝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点类似不大舒畅或不太自在的感觉,反之此时如发现能为别人做点什么,会有一种舒缓。这其实也是在暗示这一点。所以我们看菩萨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菩萨可以把头目脑髓都毫不吝惜的布施给别人,被别人用刀剑割戮身体的时候也能够忍辱,实际上就是高度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善待别人,而丝毫不会危害别人,这是一种高度的慈善精神。

  因此我们多少应该意识到,我们做的慈善的一切,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他人牺牲了自己的金钱或精力,但是,所有的“他人”恰恰构成了最完整的自己。所以,让他人离苦得乐的慈善行为,恰恰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这是慈善尚不广为人知的一个最真实的内涵。现已了知的您,何不乐于慈善,热于慈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8:48 , Processed in 0.15692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