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7|回复: 0

[大德开示] 殊胜的佛法(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哪些是欲界的不善心?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类心,称为贪俱不善心。

悦:心的乐受。俱:一起;陪同。
邪见:认为业力果报并不存在的邪见等。
相应:与之相关;相处。
无行:不犹豫;没受怂恿;自动。
有行:受到自己或他人怂恿;不自动行事。
舍:舍受。


不善心:在分析不善心时,论教法先依最显著的‘根’把它们分类。在此的三不善根,即是贪、嗔、痴。

根据《阿毗达摩论藏》,贪与嗔是不共存的,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心。由此,以贪作为主根的心称为贪根心,这类心共有八个。

以嗔作为主根的心称为嗔根心,这类心共有两个。以痴作为主根的心称为痴根心,这类心也有两个。

事实上,痴根心存在于每一个不善心里,所以贪嗔根心里也都有痴,作为潜在之根。尽管如此,在有些心里,也有痴是不与贪嗔俱行的,这类心共有两个,称为痴根心。

在分析这三类不善心时,论教法以分析贪根心为始,因为在提及不善根时,都是先提及贪。


巴利文lobha(贪),包括了一切不同程度的贪,从极强的欲望或贪婪,至极其微细的喜爱或执着。

依据三个成对的原则,贪根心可分为八种。第一种是视与其相应的感受,是悦受或者舍受。

第二种是视其心是否与邪见相应;第三种是视其心是有行或无行。从这三个因素所变化出来的贪心,一共有八种。

悦俱,是心的乐受,直译是愉悦的意境。悦是一种感受,专指心的乐受。一切心都与某种感受相应,而此受则可能是身或心的感受;是乐,或苦,或舍受。


悦受是心的感受,不是身的感受;是乐受而不是苦或舍受。此受与这种心俱行,是因为它与心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有如二河之水会合之后,融为一体而不能分别。

论教法解说四种贪根心为悦俱,另外四种贪根心则是舍俱。在巴利圣典里,upekkhà一词常用以代表殊胜的舍心,即不会受到不平等或偏爱动摇的心。


然而,在此这一词纯粹用以代表舍受,即心不倾向于愉悦或不乐的感受。舍受与感受目标两端的乐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标。由此,舍受也称为不苦不乐受。

邪见相应:依感受把贪根心分为两类之后,那些心又可依据是否与邪见相应而再分类。佛教一般所说的见,除非加上前缀词sammà(正),否则它即是指邪见。


与贪根心俱行的邪见,是不正确的深信、信仰、意见或观念。这邪见可以提供此贪心理论上的肯定,因而加强它的执着;或者这邪见也可以成为执着的对象。

邪见一共与四种贪心相应:两个悦俱,另两个舍俱。另外四种贪心则是邪见不相应,这种心的贪在执行其作用时,并没有受到邪见的肯定。

无行或没受到怂恿:第三个分别贪根心的原则,是有没有受到怂恿。具有多层含义的行这一词,在此是专门指怂恿、煽动、激起,或者采取某种方便或方法。

这怂恿可以是来自他人或自己;可以是身、语或纯属意识的怂恿。当他人通过身体行动,激使我们生起某种心,或进而依该心行动时,该煽动即是属于身的怂恿。

当他人采用命令或劝说的方法时,它即是属于语的怂恿。当我们通过思虑或意志,压制内心的抗拒,而刻意激起某种心时,它即是属于意的怂恿。

没有受到怂恿而自动生起的心,称为无行。有受到怂恿而后才生起的心,称为有行。

对于贪根心而言,有四种心是无行或自动生起;另四种心是有行或受到怂恿。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这两种不善心,称为嗔恚相应心。

嗔根心:论教法所分析的第二种不善心是嗔根心,此心共有两种,之间的差异只在于无行或有行(受到怂恿)。


跟能与两种感受之一生起的贪根心相反,嗔根心只能与一种感受同生,即:忧受。再者,跟贪根心不一样的是,嗔根心并不会与邪见相应地生起。

虽然邪见能鼓动生气与发怒,但根据《阿毗达摩论藏》,邪见并不能与嗔恚,同时在同一心里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时候,于不同的心里生起。

忧俱:与嗔心俱行的感受,是忧受,即心的苦受。此受只与嗔根心俱行,而这类嗔心也必定与忧受俱行。


由此,忧或心的苦受,永远都是不善的。于这方面,它跟在业上属于无记的‘身的苦受’不同,也跟在业上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的悦受与舍受相异。

嗔恚相应:贪根心的名称已表明该心是与贪相应;然而在命名嗔根心时,却用与嗔同义的嗔恚或厌恶。


厌恶包括了各种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乃至极微细的烦躁。直译的意义是反击,显示嗔,是心的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

虽然忧与嗔恚时常都相应俱行,但应明了它们之间相异的素质。忧是体验不好的感受;嗔恚是心厌恶或烦躁的态度。对于五蕴,忧是属于受蕴;而嗔恚则属于行蕴。


舍俱疑相应一心。舍俱掉举相应一心。这两种心名为纯粹涉及痴,如是共有十二个不善心。

痴根心,是缺少贪、嗔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一般上,愚痴会导致贪或痴也随之生起。然而,尽管贪根和痴根心里也有痴,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反地,在这最后两种不善心,痴是唯一的不善根,因此它们被列为痴根心。由于痴的作用于这两种心特别显著,它们也被形容为纯粹涉及痴的心。

痴最为显著的心有两种:其一与疑相应,另一者则与掉举相应。

舍俱:即使是面对可喜的目标,若生起的是痴根心,该目标的体验则不再是可喜,由此悦受也就不会生起。同样地,当不可喜目标不被体验为可厌时,忧受也不会生起。

再者,当心受到疑或掉举困扰时,它无法对目标下个正面或负面的判断,由此它不能与悦受或忧受相应。基于这些原因,与这两种痴心俱行的受是舍受。

疑相应:一、由于思绪纷杂困乱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决问题。这两项解释皆显示,疑是指由于显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怀疑或犹豫不决。与此疑相应的心,是第一种痴根心。

掉举相应:掉举是不平静、心散乱或烦躁;而受此掉举困扰的心,是第二种痴根心。


掉举心所存在所有的十二种不善心里,但在其他十一种心当中,其力相对地微弱,而其作用也就属于次要。但在这种不善心里,掉举成为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只有此心称为掉举相应。

应注意这两种痴根心,是没有无行或有行的分别。由于痴心缺少自然的敏锐力,所以不能称它们为无行或自动;亦由于没有人会在任何情况里刻意地激起它们,所以也不能称之为有行或受到怂恿。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领受、推度与舍俱行,身识与苦俱行,这七种心称为不善果报心。

无因心:巴利文ahetuka意为‘无根’或‘无因’,用以代表没有称为‘根’或‘因’心所的心。这类心一共有十八种,它们没有任何不善因,也没有可善可无记的无贪、无嗔、无痴三美因。

由于‘因’是帮助心稳定的因素,所以无因心比有因心较弱。属于这类的十八心可分为三组:不善果报心、善果报心、唯作心。

不善果报心有七种,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所产生的果报,所以这里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只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眼识:在不善果报和善果报两组无因心里,它们两者的首五种心,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净色而生起的五识。这十种心总称为双五识。

眼识依靠眼净色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与立刻地看及识知颜色。五识的其他四识,也依靠各别的净色而生起,它们的作用也只是纯粹识知各自的目标,即:听声音、嗅气味、尝味道、感受触觉。


对于不善果报心,其目标是不可喜的。然而,由于色、声、香、味对首四种净色的撞击力弱,所以俱行的感受是舍受。反之,对于不善果报身识,其目标对身根的撞击力强,所以俱行的感受是苦受。

领受心:当目标撞击五种根门之一,例如:颜色撞击眼根时,首先生起的是令心转向该目标的转向心。


随后生起的心,是看该颜色的眼识;这看的动作只维持一个心识剎那。紧接着而生起的心,是领受眼识刚看过的目标之心,这即是领受心,它是由产生该眼识的同一个业所产生。

推度心:这是另一个无因果报心,它紧随着领受心之后生起。其作用是推度或检查,刚受到五识与领受心识知的目标。领受心与推度心只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生起,而且都是属于过去业的果报。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领受、推度与舍俱行,身识与乐俱行,推度与悦俱行。此八心名为善果报无因心,是善业的果报。

在命名不善果报心时,无因一词被省略不提,因为一切的不善果报心,都是无因的,根本就没有‘有因’的不善果报心。

然而,善果报心是可以‘有因’的,即拥有属于无记业的美因或美根。为了区别‘无因’与‘有因’的善果报心,所以在命名时采用无因一词。

这组的其中七种心,与不善果报心相符。不善果报心因不可喜所缘而生起;反之善果报心则因可喜或极可喜所缘而生起。


这组的首四心与前一组的一样,同是舍俱。然而,由于身根的目标的撞击力强,所以与善果报身识相应的感受,是乐受。

在善果报无因心当中,还包括了一个在不善果报心里找不到相符的心,此心即是悦俱推度心。由不善业产生的推度心,永远都是舍俱的。


反之,由善业产生的推度心则有两种:其一是对中等可喜所缘生起的舍俱推度心;另一个是对极可喜所缘生起的悦俱推度心,由此这组拥有八种心。

舍俱的五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悦俱的阿罗汉生笑心,这三种称为无因唯作心,如是总共有十八无因心。

无因唯作心:剩余的三种无因心并非果报心,它们是属于唯作,意即只是实行其作用,而与业毫无关系。


这种唯作心并不造业,也不是业的果报。在诸唯作心当中,有三种是无因心,其余的是有因唯作心。

五门转向心:当外在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在相符的五识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须先生起,该心即是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转向呈现于五根门之一的目标。


转向心并没有看、听、嗅、尝、触该目标;它纯粹只是转向该目标,以使五识之一,譬如眼识,能够在随后生起。

意门转向心:这种心,能够生起于五门心路过程或意门心路过程。在这两种心路过程里,它实行个别不同的作用。


当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生起时,它称为确定心;其作用是确定或鉴别五识之一刚识知的目标。在五门心路过程里,它随推度心之后生起;在推度心检查该目标之后,它再鉴别之。

而在意门心路过程里,此心则实行另一种作用,即:转向呈现于意门的目标。当它扮演这个角色时,则称为意门转向心。

生笑心:这是阿罗汉专有的心,阿罗汉也包括佛陀与辟支佛。其作用,是致使阿罗汉对欲界的事物微笑。


根据阿毗达摩,能令阿罗汉微笑的心有五种,即:四个悦俱欲界唯作心,以及在此提到的无因生笑心。
选摘于《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09:26 , Processed in 0.19614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