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9|回复: 0

[大德开示]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三: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8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2ab8d5bg776348f154c7&690.jpeg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义工菩萨:
  大家好。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二大节日,又逢“十•一”黄金周,各位发大心,来龙泉寺学习佛法、修行佛法,念了一个星期的《楞严经》,积聚了很多很多的资粮。今天我们场地虽然是露天,但是非常清净庄严,供品十分丰富,可谓琳琅满目。由此可见,诸位对佛陀无限信仰的心情。
  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修行成道的圣人,他大彻大悟,具足福德、智慧,慈悲圆满。释迦牟尼佛一出生的时候,就有许许多多的奇迹、瑞相在人世间发生。根据经典里面的记载:佛陀出世的时候,很多聋子本来听不到声音,但是突然间能够听到声音;有不少瞎子,眼睛能够恢复视觉;有很多哑巴,突然间能够说起话来;有些驼背的人,身子能够直起来;有不少跛子,能够走起路来;还有好多囚犯,从监狱里面解放出来;许许多多的猛兽它也不再吼叫,不再去伤害人。总的来说,有很多很多的瑞相出现,不同一般人来到人世间。
  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但是他没有想要去继承王位。反过来,他想要去出家、修道,解脱自己生命的痛苦。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发这种心?能够知道去修行、成佛?使得我们今天才有佛教的流传,大家才能够来到寺庙学习佛法。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时,曾经历了人们常常看到的景象:他看到老人眼睛花了,牙齿掉了,耳朵听不清楚,满脸都是皱纹等等。他看到老人之后,自己内心里面就很难过、很悲哀、很痛苦;有一回,他出城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病人,奄奄一息,痛苦不已,释迦牟尼佛便大发慈悲心,感受到犹如自己生病一样的痛苦;又有一回,就在佛陀出城门的时侯,看到一个死人,死亡的那种景象、那种苦楚,实在难以言状;后来,释迦牟尼佛看到一个修道的人,他威仪具足,仪表不凡。这些景象逐步让释迦牟尼佛感受到,人的身体总是免不了病痛、衰老、死亡。这些痛苦时时刻刻跟我们人联系在一起,逃避不掉,也逃避不了。人,注定是要死亡的。那么,死亡以后怎么办呢?死了以后去哪里呢?死了以后还存在不存在呢?人的生命能不能进入一个不生不死的状态?人的生命能不能在死亡以后的阶段,也就是来生,能够比今生好?并能够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圆满?释迦牟尼佛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之后,他毅然决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最后圆成佛果,大彻大悟。由此,从佛教的本质上来说,它就是要教育、教导、教化所有的众生,提升他们精神的境界,提高道德品质,开发智慧宝藏,使众生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烦恼成菩提,从迷的世界逐步进入悟的世界。所以,佛教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生命教育。而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系统、完整生命教育的创始人。

  古往今来,印度的也好、中国的也好、韩国的也好、日本的也好,南传的也好、藏传的也好、汉传的也好,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传承祖师,他们都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教育引导众生破迷开悟的责任。也就是这些大德法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善知识、对我们有恩的人。佛法虽然看起来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体系极其庞大,但它是有主线的,它的主线就是生命的教育,所以佛法是一个非常有组织、非常有序和完整的机体。我们人在六道当中是最为殊胜、最为难得的一道,最容易听闻到佛法,最容易接受佛法,是最有善根的。那么作为人道,我们如何来认识、学习、掌握生命系统教育,从而能够改变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谈到教育,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我们在家里要受到父母的教育;在学校里要受到老师的教育;在社会上面要受到顶头上司、经理的教育;在寺庙里要受到出家法师的教育等等,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上,我们也常常听到“尊师重教”的说法。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一直极力提倡和弘扬的重要观念。在今天更是如此,比如我们对老师的尊重。尊师重教,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依师法。依师法,它是总结佛教生命系统教育最为宝贵的经验,也是体现佛法对教育重视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我想,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在家的时候,如何很好地向老师学习文化知识、技能?我们学佛法的时候,如何很好地向出家的法师学习佛法?我们与出家法师之间应如何来面对、相处?从在家的善男信女、信徒这方面来讲,就是应该如何来对待僧团、对待法师?反过来,出家的法师应该如何来帮助、引导、教育信众,以及对各位负责?这又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了。
  出家的法师也是一样,要跟出家比较久的法师、善知识们学习,同时也要向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学习。总的来说,我们都要以一种学习的心态,以一种接受教育的心态,来信仰佛教,来学习佛法,来改变自己生命当中的问题。大家都非常有福报,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接受佛法的人身,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具足暇满。具足暇满,就要好好修学佛法,不能等待死神来临的时候再来学,那就来不及了。到死亡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下一阶段去哪里,所以我们趁现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头脑还清楚的时候、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能够自己做得了主的时候,就要把时间、就要把我们的心思全部用在佛法上面来,这是很重要的。学佛法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仅是找些人来凑凑热闹,更不是交交朋友,了解一下佛法的皮毛而已。这样的话,就非常地可惜,非常地浪费。这些都不是我们来到寺院宝地要得到的。我们要得到的是真正的佛法。佛经里面讲,拥有一个暇满的人身,比拥有一颗摩尼宝珠还要珍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摩尼宝珠只能解决我们今生今世中眼前的贫穷、眼前的困难、眼前的问题,而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终极的问题、成就究竟的快乐。所以,虽然摩尼宝珠在世间是最为珍贵的、最为稀罕的、最有价值的,但是不可以跟佛法相比。我们遇到了无价的佛法的宝藏,这些宝藏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不能空手而归。我们应该不断来追求、来获得佛法智慧的宝藏,而不能空手而归,把大量的时间浪费掉。更不可以说,我们面对宝藏的时候,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都需要在我们未学佛的时候认真去思考,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忘记。我们学佛法,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解决今生今世的问题,也不仅为了解决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我们是要解决来生、更长远的问题,以及要解决许许多多、甚至一切众生的痛苦。
  大家都知道佛教对苦的分类,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很好理解,我们能够感受到是苦的,比如刚才谈到死亡的痛苦。发生火灾、发生地震、发生车祸,发生疾病等等,都是非常地痛苦。坏苦,我们人会衰老,从年轻的时候逐步在衰老、变化;我们一件很好的衣服,忽然间破了一个洞;我们有很多的财物,忽然间被人家抢走了、偷走了等等,这都是坏苦。对于坏苦和苦苦,世间上面的人都是能够认识得到、感受得到的,都有体会,是共世间的。还有一个苦,叫做行苦。对行苦不太好理解,也不太好感受。所谓行苦,就是“无常故苦”。世间上面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从无常的这个定义来讲,它是痛苦的。因为无常,所以它潜伏着不确定性、潜伏着危机、潜伏着恐怖、潜伏着没有答案,这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一个痛苦。我们希望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但是它很快就会变化,烦恼、贪嗔痴出来了,就不能让好心态持续;我们读了很多的书,但是记不住;我们做过很多事情,好的事情不容易记得住,坏的事情一直抹却抹不掉。对外在也是一样,外在种种的因素、环境不知不觉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出家门,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也难以预料,更不可能去左右和掌握。气候也是一样,干旱的时候,要雨水的时候,它偏偏没有雨水;发水灾的时候,它偏偏还是在下雨等等。这些都是行苦,都是无常。无常是人世间的规律,是人世间的本质,所有的有情与无情都逃脱不掉。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体会和把握无常的规律?它虽然是无常,但也是有规律的。外从山河、大地、宇宙,内至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心念,都是无常的。所以学佛法,就是要在无常方面去下手、去着力。常常听到念死无常,死是无常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死亡的境界是最强烈的,也是无常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我们要解决死亡的问题,要解决“无常故苦”这样一个规律,要超越这个规律,就需要学佛法。
  死亡本身并不是很可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任何人都逃脱不掉死亡这样一个结果。那我们害怕的是什么呢?害怕的是死亡以后会怎么样?死亡以后还存在不存在?假如死亡以后会存在,那么它是怎么存在的?假如死亡以后会存在,那么它会不会更好?还是更差?更多的人关心的是死亡以后的境界,是对死亡以后的关注、担心和害怕,而不是死亡时的一瞬间。我们学佛法就是要了解,今生今世的所作所为,跟死亡以后有什么联系,跟后世有什么关系?这些非常重要。比如一个小孩生病的时候,作为父母就非常地担心,他的担心包括很多方面:担心小孩的病不会好、担心小孩的病会越来越严重、担心自己的小孩在受苦、担心自己的小孩会害怕、担心出院以后日子不好过、身体会差等等。所以这个担心是代表一切的。同时,这个担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关心,就是对自己儿子的关心、儿女的关心。对自己来讲是担心;对对方来讲就是关心。而实际上,担心也好,关心也好,仅仅表示人的一种心情、一种内心的状态。我们要让对方身体好起来,那就需要找医生,看病吃药,注意饮食、卫生、健康等等。从身体方面来讲,应该这样来对待;那我们从心灵方面、从内心方面,也应该有一个积极、健康、稳定的、良好的心态。内心的疾病要比身体的毛病更不容易认识清楚,更不容易治疗。但是更多的人仅仅会关心人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灵的健康。他只是关心我们生活怎样过得好一点,幸福一点,而忽略了心灵上面的快乐和幸福。实际上,一个人过得快乐不快乐,它都是来自于人的心,是心里的一种感受,内心的一种感觉。他内心感受快乐,就是快乐;内心感受痛苦,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会感受到痛苦。所以,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在自己的内心方面去下手,内心方面去用功、去着力。世间上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科也越来越多,大家对知识的拥有量比过去不知增长了多少倍。但是不等于说,现代的人就会越来越有智慧。所以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并不等于说他智慧就很高。智慧跟文化、跟知识,它们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学佛法就是要能拥有这样一种智慧——如何来面对自己的内心,能够认识内心的问题,能够解决内心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说我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就可以了,这些内心的问题,它是要跟自己的前生后世联系在一起来考虑的,它关心的是自己以及众生更长远的未来、更广阔的时空。现在的科学比较发达,很多过去理解不了的,现在慢慢都能够理解;过去未知的领域,现在逐步也在被打开。那么生跟死的问题,也可以说死跟生的问题,也要去关注。我们从生到死,然后从死再到生,生跟死本来就是同一个时间。也就是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逐步逐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走向死亡。我们死亡的时候,同时就在另一个状态当中去出现、去产生。现代的量子学有一个发明,叫做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的特点就是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所以可以用即生即灭的道理,来解释佛教的死生一体,死生一如,不生不死,生命无限这样一个命题。在同一个时刻,生跟灭是同一个时间,灭跟生也是同一个时间,生跟死是同一个时间,后辈子的生就是这辈子的死。所以人的死亡仅仅表示我们这一生七十年、八十年生命的结束,我们的后世就意味着另外一个自己生命的开始。那么对个体来讲,生命是一直延续下去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延续下去的。这个问题对我们学佛法的人来讲,需要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思维它的意义。这样我们的所作所为才不会局限于、拘泥于眼前的生活、眼前的一些小小的利益,而不能着眼于长远的利益,不能跟自己的无限生命联系在一起。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来源于烦恼,因为造种种的业,所以会感到痛苦。烦恼的出现就表明我们智慧缺乏,没有智慧的力量,所以会推动自己的身语意,去造作种种的恶业。学佛法就是要来破除无明,要解脱烦恼,这样才不会去造业。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烦恼时肯定做错事、做坏事,造恶业;智慧时就不会做错事、不会做坏事,它造的是善业,是清净的业。反过来说,我们的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智慧分分在增长,烦恼就一分一分在减弱。善跟恶,烦恼跟智慧,它们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对,自己和自己交战。善良不仅是丑恶的反面,善良的前提、佛法的前提就意味着、决定着恶的停止。也就是说,你学了佛法,内心里面也有了佛法,就不能去造恶,不能去造恶业。如果说我们一边在念经、在念佛,在打坐,一边又去造恶业、又去做很多的坏事,就说明我们对佛法的观念了解不清楚,还是糊里糊涂。所以,我们先要止恶,然后才能行善,止恶跟行善是一体的。很多情况下,我们一边做好事一边也做坏事,这就是对业果了解不清楚、不能通达的表现。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什么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更不知道这个结果有多重大、结果有多可怕。学佛法就是要帮助我们来建立正见,使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行为能够给自己和大家带来快乐的结果、带来好的结果,这就是业果的原理、缘起的原理。只有去学习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果不去学习的话,我们不可能有那种力量、有那种方法、有那种解决的答案。那我们怎么学呢?就要跟三宝学、跟善知识学。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视师如佛”,就是看到出家的法师、看到能够给我们讲佛法的人,都要当成佛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告诉我们的是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也是佛法,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对众生呢?怎么说呢?叫做“如母有情”。佛经里面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看世间上面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老师犹如佛。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思想品质、他的道德品质、思想的境界是非常高尚的,他能够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老师都当成佛菩萨。这样,他肯定一方面会听话,会照着去做,照着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佛法去实践。另一方面,对众生来讲,因为都是我们的父母,他肯定会真心实意、不计代价、不计报酬,从内心出发去利益。用佛法另外一个名词来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可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呢?我们对经典、对为我们讲佛法的法师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诚的心,甚至不能相信,其原因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无明烦恼。我们对跟我们相处的人——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同事,彼此不能互相包容、不能坦诚相待,不能以礼相待,不能和睦相处,其原因也是我们内在有问题。内在有问题、内在有烦恼、有无明、有所知障、知见有问题,总是害怕、担心我们自己不好的行为会被人家知道,会被人家批评;我们总是担心害怕,自己眼前的利益会受损、会失去等等。也就是说,会在一些鸡毛蒜皮、非常枝末的环节上用心,而不能从更大的利益、更长远的利益去考虑。佛法就是要帮助我们厘清这样一些思路:怎么样的心态,它就会有怎么样的行为;怎么样的行为,它就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它是要帮助我们厘清、帮助我们建立这样一些观念,这样一些理念。当然这些观念、理念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够做到,它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世的用功,才有办法去突破。我们要对治一个小小的毛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说我们一个人被蚊子咬,那么蚊子咬我们一下,它本身也不是很痛的,它可能会吸走我们一点点的血,实际上也吃不了多少。但是我们对蚊子咬的那种恐惧、害怕会更厉害。它咬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还一直在疼,还一直在害怕。那种害怕、恐怖、疼痛比被蚊子咬本身的疼痛,要多许多倍。那种恐惧对自己心灵留下来的痕迹和创伤,影响会更加严重。实际上你已经被它咬了,你怕不怕已经都被咬了,已经是没有办法,是不是?只好在没有被咬的时候,我们就做好准备,这样就不会被咬。当真正被它咬的时候,你就不用害怕,那也没什么可怕的,咬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诸如此类情况,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发生,常常会有。我们总是非常害怕、非常恐惧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其实是大大不必的。更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本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我们内心才会有力量。我们内心要有这种力量来面对、来抗拒外在种种对我们的冲击,对我们的影响。反过来讲,我们要有更强的佛法的力量去化解、去解决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无非都是贪嗔痴,无非都是恶的业力。我们内在佛法的力量比较强,善的力量比较强,自然而然就能够抵御了。如果抵御不了,受到影响,就说明我们内在佛法的力量是很弱的。所以我们不能以一个结果来判断,我们应该从人的行为来判断,我们应该从他行为的起因来判断。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恐怖主义,实际上你去找也找不到,你说恐怖主义在哪里?恐怖主义它也是一个概念。恐怖分子是有形有相的,他们专门去做那些伤天害理、危害人类、给人带来极大痛苦的事情。可是,它发生的时候却是很难预测的。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恐怖事件。但是大量的人,绝大部分的人,并不见得会遇到恐怖分子对我们的行动。虽然没有遇到,但很多人还是很害怕,尤其出国的时候非常地害怕。我们如果学佛法,就很容易从业果的角度来认识恐怖活动,来认识恐怖行为,来认识恐怖主义。这些恐怖行为和活动的产生,是因为恐怖组织从小就有人给他们灌输一些邪恶的观念:说某些人怎么坏怎么坏,给他灌输一些反面的内容,也就是进行一些恶的教育,不是善的教育。这样的话,他自然而然就去搞爆炸,去杀人,他也不会害怕。也就是我们人的内心里面种下了那些不好的因,恶因。我说这话的意思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内心里面通过学佛法以后,能够有这种能力来面对世间上面所发生的种种的事情,甚至种种的苦难。我们一个方面有这种力量去面对;同时我们也有这种力量去帮助解决世间上面种种的苦难,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帮助解决,是从原因开始、从教育开始、从生命的教育、从心灵的教育、从佛法系统的教育开始;从人的认识,从人的价值观方面开始,去改变,去建立。比如对一个国家来讲,所有的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体,政府则是替人民来主导这个国家的。对一个人来讲,这颗心就是主导,就是主体。我们要靠心来主导我们的身体,要靠我们的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的心不能主导我们的行为,或者说我们整个的身心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说明我们的内心有问题。所以我们来到庙里边,在这样一个清净的环境、安静的环境、宁静的环境,要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究竟是一个什么状态?了解我们的心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不要的就是烦恼,需要的就是佛法。
  人的身体,仅仅是我们的外表,内心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从外表上面来看人的价值,从外表上有时候是看不清楚的,更重要的是要从他的内涵,从他的肌体来看待。比如说一个人,长得非常庄严,但是如果患有癌症,那就非常危险了。如果一个人长得相貌不是很好看,但是身体非常健康,这两种我们需要的是哪一种呢?肯定需要的是身体的健康,身心的健康。我们身心要想都很健康,就需要佛法,佛法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健康、更加清净。在世俗上面生活,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名词说“欲望”,甚至“人的欲望很大”。欲望它是永远不能满足的。而如何来对待我们自己内心的贪欲?佛法它有办法,佛法它有要求,佛法它能够告诉我们如何来面对。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能去追逐欲望,为什么呢?因为欲望永远不能满足,也就是永远得不到。得到的话,它还会有更大的欲望;得到的话,它还会失去。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快乐,所以我们要追求快乐,而不能去追逐欲望。欲望并不能带来和引发快乐。反过来说,如果个人一时的欲望得到满足,但是会给自己更长远的未来,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痛苦和不幸,就很不可取;而如果我们是在追求自己生命快乐的起点上下手,就不会有这样的后果和过患。所以佛法是一个引导我们究竟离苦得乐的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大家来到寺庙一天,听一次佛法,接受一次教育,我相信都是会有收获的。以此祝福大家

                 “龙泉寺网络佛学院”第二次招生通知

一、开班缘起:经网院主管法师贤兆法师努力,在师父的慈悲开许下,并得到禅兴法师、悟光法师的大力支持,现在开设“讲师班课”及“班长班课”并开始招收学员的工作。


二、报名要求:凡报名的师兄要求无特殊情况必须按时上线听法并按要求完成复习预习和作业等


三、“讲师班”课程:
授课法师:悟光法师
授课内容:《前世今生》、《菩提道次第广论》
授课时间:从7.23号开始,每两周一次,周六上午9点-11点半、下午2点-4点。
现场学员:龙泉寺各山下学佛小组讲师
教    材:《前世今生》([美]布莱恩·魏斯),《菩提道次第广论》。
作    业:每日写善行日记(网院学员可参考执行)


四、“班长班”课程:
授课法师:禅兴法师
授课内容:《皈依之路》 (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
授课时间:从7.30号开始,每两周一次,周六上午9点-11点15
授课地点:龙泉寺见行堂
现场学员:龙泉寺各山下学佛小组班长
教    材:《皈依之路》(编著:成蹊)。


五、授课方式:网院学员均为网上直播授课。软件下载地址:http://show.sina.com.cn/down.html安装后,申请一个帐号,--点左上方“查找房间”--输入房间名:“龙泉网络学院一”或者搜索房间ID:447389。


六、补充说明:由于网院经费不足,故本次教材下发只给大家免费结缘《广论》,邮费自理,望谅解。


七、报名方式:请看网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未加网络学佛班群的师兄请加QQ群73871159。

要报名的师兄请登录http://124.207.43.218/renai/Default.aspx填写相关项目,并务必在本人通信地址上写清楚本人详细地址和QQ号及QQ昵称,以方便我们与您取得联系和邮寄教材。感恩您
八、欢迎登录北京龙泉寺仁爱义工网报名参与http://124.207.43.218/renai/Default.as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09:27 , Processed in 0.260613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