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2 编辑
【菩萨在人间】温州免费施粥摊,幕后行善者曝光:主角是数十位可敬的老人
2008年11月28日 09:38 来源:新京报
温州五六十位老人,自发组织、自掏腰包,免费给路人供应热粥,此举引起网友热议。
——据《今日早报》
本报讯 在温州市区华盖广场“红日亭”旧址,昔日免费赠饮伏茶的铺子,如今继续上演“爱心接力”,五六十位老人自发组织、自掏腰包,免费给路人供应暖身的热粥,还搭配了下粥小菜。
如今,因为网友发帖,称“温州华盖山的山脚下,一个施粥摊正在给穷人施粥”,让这些爱心老人红遍网络。
网友上传的施粥摊图片,在很多论坛成为焦点。该网友在帖中称:“‘施粥摊’的全名叫‘红日亭施粥摊’,许多从衣着、年龄和气质上就能看出并不富裕的民众,正排队领受免费的大米粥。每个领受大米粥的人,都可以拿到一副同样免费提供的碗筷,为了卫生的考虑,碗用可以盛食物的塑料袋包裹。在亭子的一角,甚至还有免费的小菜提供……”
该帖发表后,立即引来热议,不少网友都说自己被深深感动了,有人祝福这些富有爱心的老人健康长寿,有人号召大家多多捐款,让施粥摊可以长时间开下去。
不过,对于这种瞬间爆发的关注,不少温州人则早已熟悉“其实这种施粥摊,出现已经很多年了,而且,不止这一个……”
据了解,红日亭爱心老人们的善举,并不仅仅局限于施粥,“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冬至送汤圆、过年送年糕”,一年四季,他们都在无私地忙碌着。这些爱心老人,曾荣获“2007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特别奖。
============
浙江温州鹿城区出现免费施粥摊——施粥老人成“感动温州十大人物”
2008年11月28日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张 源
东方网11月28日消息:在温州,有一群老人,一年365天如一日,每天早起设摊,夏供凉茶,冬供热粥,向路人免费发放。人们纷纷对这些老人致以敬意,同时也对施粥摊的资金来源、运作状况心生好奇。昨天,开设施粥摊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只是一群普通的退休老人,设立施粥摊也并非突发奇想,只是将长久的传统延续下去,做点好事,尽点心意。
食客吃不饱还可以带走
每天清晨,在温州市鹿城区的华盖广场,都会有一群老人早早地跑来摆摊。几大锅热气腾腾的白粥,几种常见的家常小菜。与其它早餐摊位唯一不同的是,在这里吃饭并不要钱。这个摊位,便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红日亭施粥摊”。30多名退休的老人负责,从原料采购、煮粥做菜,到摆摊用的桌椅碗筷,都由这些老人一一张罗。
每天早上,在附近晨跑的路人,周边社区的低保困难户,乃至流浪温州的拾荒者,都可以到施粥摊来饱饱地吃个早餐。摊位的桌椅专供年老体弱的人使用,免费使用的餐具都经过消毒,还有酱瓜、榨菜等小菜。
一位网友在看到这一场面后,在网上发帖描述道:“当我看到这一幕,尤其是看到一些明显是拾荒者和清苦的外来农民工模样的人端着冒着热气的粥蹲坐在四周吃的时候,我的脑子的确是‘轰’的一声,这样的景象我的确是第一次看到。”
负责“红日亭施粥摊”的老人大多来自周边的华盖里等社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57岁。成员章碎英同时也是华盖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她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不拿一分钱报酬,几年来,风雨无阻每天坚持出摊,经常半夜两三点就要起床熬粥。“除非实在是干不动了,才会退出我们的团队。”
无论谁来施粥摊,老人们都欢迎。章碎英说,看到有的人条件确实困难,还担心他吃了这顿没有下顿,会打包好食物让对方带走。
路边收过1万元捐款
79岁的杨宝春,82岁的朱永麟,还有70多岁的张明森,是“红日亭施粥摊”爱心老人队伍的三名主要负责人。
杨宝春负责全面的日常工作,朱永麟管账并负责采购,而张明森则是专职会计。但他们的分工却并不死板,煮粥、摆摊等活儿都是一起干。今年年初,南方雪灾,杨宝春还临时组织成员连熬了4天4夜的姜汤,再联系货车往灾区运送。
虽是免费提供,但也是要有收入来源。冬日来临,施粥摊一天就要消耗100斤大米,再加上燃气、运送等费用,施粥摊的开支当真不小。老人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温州广大好心人的捐助。摊位上就设有捐助箱,也有好心的个人和机构主动找上门来相赠。
今年年初,鹿城区五马街道就送来1吨大米、1.5万元现金,让老人们高兴不已。即便是普通路人,看到他们的行为后也时常慷慨解囊,粥摊也曾收到过5000元、1万元的巨款。
这些捐助便是粥摊唯一的收入,每一笔他们都慎重对待,详细记录在账本上,使用也必须公开透明,朱永麟就负责这项工作。
谈及设立施粥摊的初衷,几位成员都表示这并非突发奇想,夏天向路人免费供应凉茶的传统已在当地延续了数十年,他们不过是继承下去而已。前年冬天,稍加改变,开始送粥。逢年过节,粥摊还会加送粽子、月饼、年糕等节日食品。
购买食物原料总有折扣
其实“红日亭施粥摊”在温州早已善名远扬。今年揭晓的“2007·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中,这些老人高票当选。
章碎英告诉记者,进行投票的那段时间,许多人都把选票送到老人施粥的地方,有的人来晚了,还特地送到社区里。投票活动当天,他们就收到了不知名的群众送来的近百张选票。
但老人们对此荣誉却并不特别看重,他们反复告诉记者,他们只是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而已,乐在其中。让老人们快乐的,除了别人的感激,还有别人对他们的帮助。章碎英举例说,他们购买燃气从来都是享受优惠价,燃气公司还会派车免费送来。采购其它原料时,只要知道是他们,卖家多少总会给些优惠。
这30多位老人组成的团队,并没有严谨的规章,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温州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处一位员工说,“红日亭”的老人是自发组织在一起,民政部门不会对其进行硬性管理。对于老人们的行为,这位员工直言十分钦佩,也祝愿“红日亭”长久下去。
有关“红日亭施粥摊”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大多数网友在留言致敬的同时也提出,施粥摊是否能长期维持下去,这种形式是否值得推广等等,观点不一。但身处核心的老人们却并不关注这些,他们只记挂着明天依旧能够继续准时出摊,依旧有人围坐在摊子周围喝上一碗热粥。
==========
至诚赞叹、至诚随喜!
南无阿弥陀佛!
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早闻佛法,得究竟大乐!
愿一切见闻者消除业障、发广大心、速成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