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32|回复: 0

批判一切有论(续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被上座部批判关于‘过去手等论’,其针对过去的身体、过去身体的动作、过去武器和作用等。

I.(自)过去之手是有耶?(他)然。(自)过去之手有时知取舍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II.(自)过去之足是有耶?(他)然。(自 )过去之足有时知进退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III.(自)过去之指节是有耶?(他)然。(自 )过去之指节有时知屈伸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IV.(自)过去之腹是有耶?(他)然。(自 )过去之腹有时知饥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从有部‘过去有’思想,此看法把一切无论具体或抽象都连在一块,所以上座部对有部批判三时有,包含考察圣人过去烦恼有,考察具体对象‘过去手有和它的动作’等论。

若它在过去真实有的话,它的作用或显示效果会存在不灭,但从现实上它根本就不存在,无论心态、感觉、接触、作用等,这跟有部的主张矛盾。

所以在问答中,我们能看出有部第一和第二个答案,常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形,因为有部所主张不能真实呈现,它们各有不同阶段的时间,若把三时视为等同会出现问题。

上座部把存在三时中所谓的有,综合起来以批判有部。在批判的进行中,上座部以有部所主张‘三时实有’来考察反对之。

存在三时中所批判的有色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其不该被主张永远都存在三时中,不然会出现十五蕴、三十六处等情形。

(自)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蕴是有吗?(他)是!(自)有三种色蕴吗?(他)否!(自)若过去、未来、现在都有色蕴,则会出现三种色蕴。

但‘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蕴是有’不等于三种色蕴,所以‘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蕴有’不能成立,自相矛盾。

(自)过去、未来、现在之五蕴是有吗?(他)是!(自)有十五种五蕴吗?(他)否!(自)若过去、未来、现在都有五蕴,则会出现十五种五蕴。

但‘过去、未来、现在之五蕴是有’不等于十五种色蕴,所以‘过去、未来、现在之五蕴有’不能成立,自相矛盾。

(自)过去、未来、现在之十二处是有吗?(他)是!(自)有三十六种处吗?(他)否!(自)若过去、未来、现在都有十二处,则会出现三十六种处。

但‘过去、未来、现在之十二处是有’不等于三十六种处,所以‘过去、未来、现在之十二处有’不能成立,自相矛盾。

(自)过去、未来、现在之十八界是有吗?(他)是!(自)有五十四种界吗?(他)否!(自)若过去、未来、现在都有十八界,则会出现五十四种界。

但‘过去、未来、现在之十八界是有’不等于五十四种界,所以‘过去、未来、现在之十八界有’不能成立,自相矛盾。

(自)过去、未来、现在之二十二根是有吗?(他)是!(自)有六十六种根吗?(他)否!(自)若过去、未来、现在都有二十二根,则会出现六十六种根。

但‘过去、未来、现在之二十二根是有’不等于六十六种根,所以‘过去、未来、现在之二十二根有’不能成立,自相矛盾。
   
上座部在‘过去蕴集等论’中对有部的批判,以有部所主张三时实有,综合引出三色蕴、十五蕴、三十六处、五十四界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有部从理论主张和现实自相矛盾,所以其所认为的‘三时实有’并不能成立。

而在‘句净之论’的辩论中,上座部以有部的主张作为论题批判对象。‘有’这一概念在有部,系从‘三时实有’的立场出发,认为包含过去且非过去等,此看法被上座部批判。

因为若如此主张,则‘过去就变成非过去’,‘非过去就变成了过去’,以及‘涅槃就变成非涅槃’,‘非涅槃就变成了涅槃’。

若留心《论事》前面辩论所用的时间比对,有部对时间的主张,是‘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有’,只单独为‘有’。但后面的‘句净之论’,把‘有’加上了‘是和非’,这里得见有部思想之演变。

I.(自)过去者是有耶?(他)然。(自)有者是过去耶?(他)有者为过去、非过去。(自)汝应承认堕负。

若‘过去是有者,有者为过去、非过去’,依此应言:‘过去者非为过去,非过去者而为过去’。

于此,若如汝所言者,则实应言:‘过去是有者,有者是过去、非过去’。是故,应言:‘过去者为非过去,非过者为过去’,乃邪也。
   
更若为‘过去者为非过去,非过去者而为过去’,实汝!亦不应言:‘过去者是有,有者是过去、非过去’。


于此,若如汝所言,则应言‘过去是有者,有者是过去、非过去’。是故言:‘过去为非过去,非过去为过去’,乃邪见也。

I.(自)未来是有吗?(他)是!(自)有是未来吗?(他)有是未来,但非未来。(自)所以,你应承认失败。

如果未来是有,有是未来又不是未来,那么非未来即是未来,此言自相矛盾。此外,如果你不接受未来是有,非未来就是未来,你也不应该接受未来是有,有是未来且非未来。

但你言有矛盾:我接受未来是有,也接受未来是无,所以未来即是非未来,非未来即是未来,因此你此言自相矛盾。之后现在的辩论也雷同,变成现在即是非现在,非现在即是现在。

(自):关于涅槃,你即接受涅槃是有,又接受涅槃是无。‘有’是涅槃且非涅槃,那么涅槃即是非涅槃,非涅槃即是涅槃。因此,你此言自相矛盾。

以笔者看法,有部把‘有’的概念,变成了‘又是又不是’:有者为过去、非过去;有者是未来、非未来;有者是现在、非现在;有者是涅槃、非涅槃。为何有部这样主张?是因为不这样回答,‘三时实有’就连不通。

例如答有者为过去只在某一段时间而已,非那一段时间就不算有了。所以加上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涅槃才能贯通连在一起,三时实有的主张才成立。

但提出这样的观点,反而对自己观点造成矛盾,因为接受了又是又不是,是就能替代不是,不是就能替代是。

所以无论从肯定(顺论)或否定(返论)考察,上座部才反驳说:过去为非过去,非过去为过去;未来为非未来,非未来为未来;现在为非现在,非现在为现在;涅槃为非涅槃,非涅槃为涅槃,这些是邪见。

经证:经典+求证。辩论至此,双方引用经典证明前述争论。来自初期佛教的观点,关于佛说及声闻弟子的话皆被取来引证为据。

由此经证辩论能看出,虽然在部派时期,各个部派有各自的立场,但部派之间还是重视初期佛教的看法。

为何有部认为三时实有、十二处在三时也实有、或阿罗汉是否有烦恼等争论,这些论点双方皆依经典以肯定和否定。

辩论如下:(他)不应言:过去是有,未来是有耶?(自)然。(他)诸比丘!彼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一切之色,此是色蕴。

言彼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一切之受、想、行、识,此是识蕴。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过去是有,未来是有。

上述经文,有部取来为了证明三时实有,五蕴和三时之间的关系,此为初期有部所主张三时实有的观点。上座部也引用另外一部经,以反驳有部的看法。

虽然有部曾引证五蕴和三时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它只是以三种原则为定准,即词别之道、名称之道、施设之道。换句话说,在上座部的立场,三时只是世俗谛而无实有。

(自)过去是有,未来是有耶?(他)然。(自)诸比丘!三种不杂乱即过去不杂乱,现在不杂乱、未来不杂乱。依聪明之沙门婆罗门而不恶口,有词别之道、名称之道、施设之道。

何等为三?诸比丘!一切色之过去、灭、落谢、变易者,言‘有’是其词别。言‘有’是其名称。言‘有’是其施设。‘有’非其称,‘应有’非其称。


一切受、一切想、一切行、一切识之过去、灭、落谢、变易者,言‘有’是其词别。言‘有’是其名称。言‘有’是其施设,‘应有’非其称。

诸比丘!一切色、受、想、行、识之未生、未现者,‘应有’是其词别、是其名称、是其施设。‘有’非其数,‘有’非其称。言‘有’是其施设,‘应有’非其称。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不杂乱,即过去、现在、未来不杂乱。依聪明之沙门婆罗门而不恶口,是词别之道、名称之道、施设之道。

诸比丘!彼昔郁迦罗住人说、无因说、无作说、无有说者,是等三种亦是词别之道、名称之道、施设之道,想为无谴责非难。是何故耶?即嘲、怒、非难恐布之故。

(自)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 ,不应言:过去是有,未来是有。

上座部引用《言路经》佛陀对五蕴和三时的说明,主要可分为三项重点:I.诸比丘!过去之色已灭、已落、已变,算它为已有、取名它为已有、制定它为已有,但不能算为现有,不能算为将有。

II.诸比丘!未生、未现之色,算它为将有、取名给它为将有、制定它为将有,但不能算为现有,不能算为将有。

III.诸比丘!正在生、现生之色,算它为现有、取名给它为现有、制定它为现有,但不能算它为已有,不能算它为将有。
   
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言路经》还描述其他例子说:连郁迦罗的人,瓦沙与槃若的人,他们虽然是无因论者、无所作论者、无有论者,但也重视此三项原则:词别之道、名称之道、施设之道,因为担心遭受毁谤等。


简言之,上座部不认为真如有部所主张一般,三时是真实存在,因为它只是世俗谛。此外值得注意者,此经典并不见于阿含经。

(自)过去是有耶?(他)然。(自)具寿求那对世尊言:“大德!依其眼,过去之诸佛般涅槃,断戏论,断烦恼之路,尽轮回,超越一切苦,知而令知彼过去之眼有耶?依其耳…舌…依其意…,过去之意有耶?”

世尊曰:“求那!依其眼,过去之诸佛般涅槃,断戏论,断烦恼之路,尽轮回,超越一切苦,知而令知彼过去之眼是无!耳是无…舌是无…依其意…,过去之意是无。”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过去是有。

有部认为过去有,或存在三时中的十二处,对此,上座部用上述经典进行反驳,借超越轮回者,超越苦者,涅槃者的立场,所制定之眼、耳、鼻、舌、身、意,以胜义谛来说它根本上的无实在。
                                   
(自)过去是有耶?(他)然。(自)具寿难陀迦曰:“先有贪欲,是为不善,今无彼而善;先有嗔恚,先有愚痴,是为不善,今无彼而善。”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过去是有。


由于有部认为阿罗汉还有过去烦恼,上座部引用难陀迦尊者,和两位在家居士沙罗及罗哈那的对话来反驳有部。

经文上有清楚的说明,未成就阿罗汉之前还是有烦恼的,这是不善的事,但现在成就阿罗汉后,已经无烦恼了,这是善事。

上座部以上述经典证明阿罗汉无烦恼,以反对有部所说过去是有(含阿罗汉有过去烦恼在内)。

(他)不应言未来是有耶?(自)然。(他)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住增长,若有识住增长者,于其处名色入。

若名色入者,则其处有诸行增长。若诸行增长,则其处有当来后有增长;若后有增长,则其处有未来之生、老、死,有愁、有闷、有恼。

诸比丘!若于触食、意思食、识食,有贪、有喜…乃至…有闷、有恼。”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应言未来有。

为了证明未来有,有部引用佛陀为比丘说法,以食和烦恼:有贪、喜、爱者的关系而产生识、名色等,所带来的有愁、有闷恼以证之。

透过杂阿含经和巴利相应部的对比,此经现存文献双方共有,又发现有部的主张,只用前半经文以主张未来有,但另外的后半部分却无提及。

上座部便拿此经的后半内容,来反对有部。(自)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搏食无有贪、无有喜、无有爱者,则无有识住增长,若无有识住增长者,于其处无名色入。

若无名色入者,则其处无有诸行增长。若无诸行增长,则其处无有当来后有增长;若无后有增长,则其处无有未来之生、老、死,无有愁、无有闷、无有恼。

诸比丘!若于触食、意思食、识食,无有贪、无有喜…乃至…无有闷、无有恼。”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未来有。

如上经证内容同于《有贪经》,佛陀给比丘的说法对话中,却没有提出未来有的内容。而有部把重点放在前一半,若比丘对食物有贪念等,烦恼会带来有识、名色、行、愁、恼等,而主张未来有。

但经文的后半部也提及,若比丘对食物无贪念等,就不会生起种种烦恼,此一部份有部却故意忽略。可能后半部份不符合他们所主张的一切有或三时实有的理论,所以才被上座部批判为不该说未来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7:53 , Processed in 0.16863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